,使茶飲的文化內(nèi)涵更加深厚。同時
,這些文化藝術(shù)作品也成了研究中國茶葉歷史的寶貴資料
。
⑶茶葉專著的出現(xiàn)眾所周知,公元780年前后陸羽撰寫的《茶經(jīng)》三卷, 是中國第一部茶葉專著
,它標(biāo)志著茶學(xué)系統(tǒng)的確立
,在推動茶飲繼續(xù)擴大的同時,也開創(chuàng)了茶葉專著撰寫的先河
。
自《茶經(jīng)》后
,不少有識之士,對茶葉及其相關(guān)內(nèi)容進行了及時的總結(jié),自唐代中
,晚期至五代
,出現(xiàn)了不少茶葉專著。如皎然《茶訣》三卷,張又新《煎茶水記》一卷
,溫庭筠《采茶錄》一卷,蘇《十六湯品》一卷
,佚名《茶苑雜錄》一卷,裴汶《茶述》
、溫從云等的《補茶事》和毛文錫的《茶譜》等
。
這些茶葉專著中,以陸羽《茶經(jīng)》最為全面系統(tǒng)
,以張又新《煎茶水記》和蘇的《十六湯品》最為專門
。后二者是專門論述飲茶用水和如何品鑒茶湯的著作。這些專著集中反映了唐代飲茶的文化性
,反映出飲茶在人們生活中的特殊地位
。
茶學(xué)的典籍介紹
一、古今茶學(xué)典籍概況 從中國唐代陸羽在公元780年第一本《茶經(jīng)》問世到1991年陳宗懋主編《中國茶經(jīng)》出版共經(jīng)歷了1200多年
。在這1200多年間
,各朝各代都出版了不少茶書經(jīng)典著作。這些著作內(nèi)容豐富
,從科學(xué)到經(jīng)濟
,從哲學(xué)到文學(xué),無所不包
。作者隊伍從皇帝到平民
,不拘一格。 這一時期出茶書13種
,現(xiàn)存4種
,以陸羽的《茶經(jīng)》最著名,開創(chuàng)了茶書的先河
,并且水平極高
。它全面總結(jié)了唐代及以前有關(guān)茶葉的知識與經(jīng)驗,生動地描寫了茶葉的生產(chǎn)
、品飲、茶事
,深化和提高了飲茶的深層的美學(xué)和文化內(nèi)涵
,被稱為古代茶事的百科全書。
《茶經(jīng)》以后又有裴汶的《茶述》
、張又新的《煎茶水記》
、蘇庚的《十六湯品》、溫庭筠的《采茶錄》,但大部分是專題性論述
。如張又新的《煎茶水記》主要講泡茶用水
。 這一時期出茶書31種,現(xiàn)存12種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傆[其書,特點是地域性和專業(yè)類的茶書多
。除《大觀茶論》和《補茶經(jīng)》外
,有14種屬這兩類。如《北苑茶錄》是專講建安茶的
,《茶具圖贊》是專講茶具的
。
這時期的茶書以宋徽宗趙佶的《大觀茶論》最為著名,是中國幾千年的封建王朝300多個皇帝中惟一一個寫茶書的人
。宋代斗茶成風(fēng)
,《大觀茶論》中詳細(xì)記載了程序繁復(fù)、要求嚴(yán)格
、技巧細(xì)膩的斗茶
。
除《大觀茶論》,還有丁謂的《北苑茶錄》
、蔡襄的《茶錄》
、沈括的《本朝茶法》、唐庚的《斗茶記》
、桑慶的《續(xù)茶經(jīng)》等
。 明代是中國出茶書最多的年代。250年間出茶書68種
,現(xiàn)存33種
。明代是“開千古飲茶之宗”的改革發(fā)展時期,特別是廢團茶
、倡散茶的改革
,對中國的制茶發(fā)展、名茶生產(chǎn)有很重要的意義
。改革呼喚茶人寫出適合時代需要的茶書
。明代茶書有三個特點:一是重視前人成果的繼承和發(fā)展,也注重收集前人的資料
,如朱佑檳的《茶譜》就是收集前人論茶之作
,屠本的《茗芨》就是摘錄陸羽《茶經(jīng)》、蔡襄《茶錄》等十幾種茶書編成的
。林大綬則把張又新的《煎茶水記》
、歐陽修的《大明水記》及《浮槎山水記》等編輯成《茶經(jīng)水辨》;二是有些茶書另辟蹊徑
,標(biāo)新立異,對前人的茶書提出了不同的觀點
。如朱權(quán)的《茶譜》
,就反對蒸青團茶摻以諸香,獨倡蒸青葉茶飲法
。三是修改刪節(jié)前人的典籍比較多
。如,喻政的《茶書全集》就是編輯增刪了別人的茶書匯編而成的
。
總之
,明代的茶書是抄襲與創(chuàng)新融會在一起,與時代緊密結(jié)合的
。 從最后的一代封建王朝滅亡到現(xiàn)在可分為兩個階段
。
一是1912年到1949年。這37年間
,由于戰(zhàn)亂
,民不聊生,茶園凋零
,茶文化陷入低潮
,僅出了10種書。其中一本還是翻譯美國人威兼·烏克斯的《茶葉全書》
。值得一提的是
,這10本書中就有3本是當(dāng)代茶圣吳覺農(nóng)親自寫的,他還組織翻譯了《茶葉全書》
。
二是新中國成立到現(xiàn)在
,這一時期茶文化開始恢復(fù)和發(fā)展,特別是改革開放以后
,茶文化空前繁榮
,成為中國歷史上茶學(xué)發(fā)展的最好時期。這55年間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共出茶書600多種(包括港臺出版的茶書)
,體裁多樣
,內(nèi)容豐富。涉及教育
、食品
、醫(yī)藥、倫理
、哲學(xué)等多方面
。
綜上所述,中國茶書隋唐五代出版了13種
;宋元出版了33種
;明代出版了68種;清代出版了17種
;現(xiàn)當(dāng)代出版了600多種
;共740種左右。
二
、幾種具有代表性的茶書經(jīng)典
唐代
,介紹《茶經(jīng)》、《煎茶水記》
。
宋代
,介紹《大觀茶論》、《茶錄》
。明代
,介紹“四書”(即《茶錄》、《茶譜》
、《茶疏》
、《茶解》)中的《茶疏》。清代
,介紹《續(xù)茶經(jīng)》
。
當(dāng)代,介紹《中國茶經(jīng)》
、《中國名茶志》
、《中國茶葉大詞典》及一套茶葉叢書。 公元780年寫成
,是中國也是世界第一本茶書
。全書分上中下三卷,約7000字
。本書從各方面總結(jié)論述了唐以前及唐代中期的茶學(xué)
。“一之源”闡述了茶葉的產(chǎn)地
、茶樹生長特征和茶葉的功能
。“二之具”介紹采茶制茶的15種工具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叭臁睌⑹隽瞬刹璧臅r間和制茶工藝等?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八闹鳌苯榻B了當(dāng)時煮茶飲茶的26種器具和使用方法
。“五之煮”介紹了煮茶的方法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傲嫛闭f飲茶始于神農(nóng)
,聞于周公,盛于唐朝
,并介紹了飲茶方法
。“七之事”介紹了一些與茶有關(guān)的人和事及文獻(xiàn)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鞍酥觥苯榻B了唐代產(chǎn)茶的八大地區(qū)?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熬胖浴笔钦f制茶煮茶的器具什么時候可以省略
,什么時候不可以省略?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笆畧D”是將以上九方面的內(nèi)容以白絹繪成圖
,看起來一目了然。
《茶經(jīng)》的內(nèi)容豐實
,是一部茶葉百科全書
,它涉及生物學(xué)、栽培學(xué)
、制茶學(xué)
、分類學(xué)、生態(tài)學(xué)
、藥理學(xué)等等
。《茶經(jīng)》還記載了唐朝以前的神話
、寓言
、史籍、詩賦
、傳記
、地理等書籍,是中國古文化的寶庫
。
《茶經(jīng)》是中國也是世界第一部茶學(xué)經(jīng)典著作
。它早于日本的第一部茶書《吃茶養(yǎng)生記》(日本的榮西禪師于1191年出版)411年,早于《茶葉全書》(美國威廉·烏克斯編寫
,1935年出版)1155年
。這三部茶書稱作世界三大茶葉專著,是茶書中的經(jīng)典
。
《茶經(jīng)》作者陸羽
,生于唐玄宗開元二十一年(733),字鴻漸
,是一棄兒
,被湖北天門西塔寺和尚智積收養(yǎng)
,12歲以前是寺廟中的小和尚,后逃出寺廟
,到一家戲班子學(xué)戲
。天寶十年(742)與禮部郎中崔國輔相識并得到資助進行了茶葉考察
,從學(xué)習(xí)
、考察到《茶經(jīng)》寫成前后用了38年。陸羽由棄兒變成了舉世聞名的茶葉專家
,影響全世界
,被世人稱為“茶圣”、“茶神”
。死于唐貞元末年(804)
,享年71歲,葬于湖州杼山
。 唐代張又新著
,于825年前后成書。主要內(nèi)容說陸羽在考察茶葉的同時考察了全國的名泉名水
,排出了20個泡茶最好的名泉
。為增加名泉的可信度,書中還寫了一個陸羽認(rèn)水的故事
。湖州刺史李季卿有一次從湖州到揚州
,路遇陸羽,請陸羽品茶
,命軍士以江中取南零水
。軍士去江中取水,回來時由于小船顛簸
,到岸時桶中的水剩了一半
,軍士怕主人責(zé)怪,就在江邊灌滿
。陸羽嘗水后說
,這不是南零水。李季卿不信
,陸羽把桶中水倒掉一半再嘗
,說這才是南零水。李季卿方知原委
,眾人佩服
。
張又新,河北深縣人
,唐元和九年進士
,出身宦官之家
,喜歡飲茶評水。 宋代皇帝趙佶編著
,1107年成書
。全書2900字,正文分產(chǎn)地
、天時
、采擇、蒸壓
、制造
、鑒別、白茶
、羅碾
、盞、筅
、瓶
、杓、水
、點
、味、香
、色
、藏焙、品茗
、外焙等20篇
。對于產(chǎn)地、采制
、烹調(diào)論述得非常詳盡
。在色香味的審評中,《大觀茶論》比陸羽的《茶經(jīng)》更清楚詳細(xì)
。在茶道精神方面
,陸羽提出了“精行儉德”,而趙佶提出了“清和澹靜”
,境界更深了一層
。這是宋代品茗斗茶更加深入的客觀反映。
《大觀茶論》的作者是北宋第八位皇帝徽宗趙佶
。此人生活豪奢
,治國無能,最后被金兵擄去,死于五國城(今黑龍江依蘭)
。但他是一位風(fēng)流文人
,琴棋書畫無一不通,尤其是詩詞書畫更是有名
。25歲時作《桃鳩圖》成為遺世國寶
。他是中國惟一一位寫茶書的皇帝。 作者蔡襄
。本書是作者于宋代治平元年(1051)給皇帝進的書表
。全文約1000字。宋代貢茶以北苑茶為主(產(chǎn)于福建建安)
,蔡襄時任福建轉(zhuǎn)運使
,監(jiān)造北苑貢茶。他曾繼丁謂獻(xiàn)龍團茶后又造小龍團獻(xiàn)給皇帝
,深得皇帝賞識,于是以善于識茶
、制茶名震朝野
,所以皇帝經(jīng)常問他一些建茶的問題。但陸羽《茶經(jīng)》上未論及建茶
,丁謂《茶圖》中只談了采制
。所以寫了《茶錄》上呈皇帝,以答提問
。全書有前序后序
。中間正文分兩篇,上篇論茶下篇論茶器
。前序是寫為什么要寫《茶錄》
,后序是寫他上奏皇帝的《茶錄》手稿被秘書竊去,后被人購買而刊出
,但錯誤較多
。所以修正后于治平元年五月(1064)刻于石上以永遠(yuǎn)流傳。
另一本《茶錄》是明代張源于1595年前后寫成的
。全書1500字
,分采茶、藏茶
、火候
、辨湯、泡法
、投茶
、飲茶、色、香
、味
、茶變不可用、品泉
、井水不宜用
、茶盞、拭盞布
、分茶盒
、茶道等23節(jié),各條篇幅不長
,有的僅有幾句
,但文筆簡潔有新意。不少內(nèi)容突破了陸羽《茶經(jīng)》中的提法
,如對土壤的認(rèn)識
。書中對炒青綠茶的制法寫的簡明扼要,深得其法
。并指明茶葉的品質(zhì)與制茶的關(guān)系
,這是茶葉加工上的一大進步。在泡茶上提出了與蔡襄不同的看法
,提出“湯須五沸
,茶奏三奇”的觀點。五沸是:是:蝦眼
、蟹眼
、魚眼、連珠
、涌沸
,“初聲
、轉(zhuǎn)聲
、振聲、驟聲
、無聲”
,要聽其聲看其湯
。“三奇”是放茶的次序
,即“上投
、中投、下投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边@三種投茶的方法到現(xiàn)在還在應(yīng)用
。還提出了品茶先要溫壺燙盞。在品茶時以少為貴
,“獨啜曰神
,二客曰趣,五六曰泛
,七八曰施
。”
《茶錄》對茶的色香味
,對泡茶的用水
、用器都提出了詳細(xì)的科學(xué)論述,在陸羽《茶經(jīng)》的基礎(chǔ)上有了突破和創(chuàng)新
。書的最后一節(jié)提出了“茶道”
,并對“茶道”進行了高度的概括:“造時精、藏時燥
、泡時潔
,精燥潔茶道盡矣?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睆堅词枪糯谌齻€提出“茶道”一詞的人(一是唐皎然“孰知茶道路全爾真
,唯有丹丘得如此”,二是封演“于是茶道大行”)
,也是提得最全面的人。這本書可以說是古代的茶藝大全
,對茶藝很有指導(dǎo)意義
,建議茶館老板抽時間看看。 是許次杼于明歷二十五年(1597)寫成的
。全書約4700字
。分產(chǎn)茶、古今制茶
、炒茶
、收藏、置頓
、取用
、包裹、日用置頓
、擇水
、口啜、論客
、茶所
、童子、飲時、不易用
、良友
、出游、權(quán)宜
、宜節(jié)
、考本等36節(jié)。這些章節(jié)都是根據(jù)作者的體驗寫成的
,提出了“名山出名茶”的觀點
。在制茶中總結(jié)了炒青綠茶的優(yōu)點。提出茶的保存方法
,具體實用
。泡茶方法寫得科學(xué)實際。書中還首次提出了茶寮(茶館初型)基本設(shè)置
。
《茶疏》在最后的《考本》中提出“茶禮”
,將飲茶從物質(zhì)上升到精神。
作者許次杼
,字然明
,號南山,錢塘(今杭州)人
,能文
,善詩,好藏奇石
,嗜茶成癖
,長期生活在茶園中,能種茶制茶
。 是清代最大的一部茶書
,也是中國古茶書中最大的。它洋洋10萬字
,幾乎是收集了清代以前所有茶書的資料
。之所以稱《續(xù)茶經(jīng)》,是按唐代陸羽《茶經(jīng)》的寫法
,同樣分上
、中、下三卷
,同樣分一之源
、二之具、三之造
、四之器
、五之煮
、六之飲、七之事
、八之出
、九之略、十之圖
,最后還附一卷茶法
。
《續(xù)茶經(jīng)》把收集到的茶書資料,按10個內(nèi)容分類匯編
,便于讀者聚觀比較
,并保留了一些已經(jīng)亡佚的茶書資料。所以《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中說:“自唐以后閱數(shù)百載
,產(chǎn)茶之地
,制茶之法,業(yè)已歷代不同
,既烹煮器具亦古今多異
,故陸羽所述,其書雖古而其法多不可行于今
,延燦一訂補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