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祭祀來說茶
小小茶農(nóng)
2023-11-24 03:41:26
民間祭祀來說茶
茶葉作為祭品
,無論是尊天敬地或拜佛祭祖
,比一般以
茶為禮
,要更虔誠
、講究一些。王室用于祭典的
,全部是進貢的上好茶葉
,就是一般寺廟中用于祭佛的
,也都總是想法選留最好的茶葉
。
祭祀是中國古代社會中較婚姻更為經(jīng)常的一種禮制和生活內(nèi)容。那么
,茶是什么時候開始用來作祭的呢
?一般認為
,茶是在被用作飲料以后,才派生出一系列的次生文化的
。這也即是說
,只有在茶葉成為日常生活用品之后,才慢慢被用諸或吸收到我國禮制包括喪禮之中
。我國隨葬用的明器
,《釋名》稱“送死之器”,主要是一些“助生送死
,追思終副”的物品
。至于祭禮
,如東漢阮瑀在七哀詩中所吟:“嘉肴設不御,旨酒盈觴杯”
,都是死者生前享用和最喜歡吃的那些東西
。在上引詩句中
,可以約略看出
,我國大致在東漢時,至少這時的北方
,還沒有用茶來作祭禮
。
我國以茶為祭,是在以茶待客
,大致是兩晉以后才逐漸興起的
。從文獻記載來看,如唐代韓愈“……禮賢
,方聞置茗
;晉臣愛客,才有分茶”
,我國以茶待客
、以茶相贈,最初是流行于三國和兩晉的江南地區(qū)
。因此
,茶葉作為祭品
,不會早于這一時期
。至于用茶為祭的正式記載,則直到梁蕭子顯撰寫的《南齊書》中才始見及
。該書《武帝本紀》載
,永明十一年(493)七月詔:“我靈上慎勿以牲為祭
,唯設餅
、茶飲、干飯
、酒脯而已,天上貴賤
,咸同此制
。”齊武帝蕭頤,是南朝比較節(jié)儉的少數(shù)統(tǒng)治者之一
。這里他遺囑靈上唯設餅
、茶一類為祭
,是現(xiàn)存茶葉作祭的最早記載
,但不是以茶為祭的開始。在喪事紀念中用茶作祭品
,當最初創(chuàng)始于民間,蕭頤則是把民間出現(xiàn)的這種禮俗
,吸收到統(tǒng)治階級的喪禮之中
,鼓勵和推廣了這種制度。
把茶葉用作喪事的祭品
,只是祭禮的一種。我國祭祀活動
,還有祭天
、祭地、祭祖
、祭神、祭仙
、祭佛,不可盡言
。茶葉之用于這些祭祀的時間,大致也和上說的用于喪事的時間相差不多
。如晉《神異記》中有這樣一個故事:講余姚有個叫虞洪的人
,一天進山采茶
,遇到一個道士,把虞洪引到瀑布山
,說:我是丹丘子(傳說中的仙人)
,聽說你善于煮飲
,常常想能分到點嘗嘗。山里有大茶樹
,可以相幫采摘
,希望他日有剩茶時,請留一點給我
。虞洪回家以后,“因立奠祀”
,每次派家人進山
,也都能得到大茶葉。另《異苑》中也記有這樣一則傳說:剡縣陳務妻
,年輕時和兩個兒子寡居
。她好飲茶
,院子里面有一座古墳
,每次飲茶時,都要先在墳前澆點茶奠祭一下
。兩個兒子很討厭
,說古墳知道什么
?白費心思
,要把墳挖掉,母親苦苦勸說才止祝一天夜里
,得一夢,見一人說:“我埋在這里三百多年了
,你兩個兒子屢欲毀墳
,蒙你保護,又賜我好茶
,我雖已是地下朽骨
,但不能忘記稍作酬報
。”天亮
,在院子中發(fā)現(xiàn)有十萬錢
,看錢似在地下埋了很久
,但穿的繩子是新的
。母親把這事告訴兩個兒子后
,二人很慚愧,自此祭禱更勤
。透過這些故事,不難看出在二晉南北朝時
,茶葉也開始廣泛地用于各種祭祀活動了
。
不過,上面講的例子
,都是發(fā)生在南方的事
,至于在黃河流域和北方一帶
,廣泛用茶為祭品的時期
,一般認為是在隋唐統(tǒng)一全國,特別是唐代中期北方飲茶風行之后
。這一點
,從唐代的貢茶制度中也能多少看出一點。貢茶是專門進奉宮廷御用的茶葉
。我國茶葉作為方物
,進貢的歷史甚早;但是
,專門設立貢茶基地--貢焙
,還是唐代中期才出現(xiàn)的事情。唐朝的茶葉
,如鄭谷《蜀中》詩句描寫的“蒙頂茶畦千點露
,浣花箋紙一溪春”;由于小氣候的關系
,蒙頂山上的茶葉,被譽為“天下第一”
,每年也入貢
。但是,由于蒙頂茶數(shù)量少
,蜀道難行
,所以
,唐代的貢焙
,還是設在緊挨運河和國道線上的常州宜興和湖州長興相界的顧渚。其所以把貢焙選定在宜興
、長興二縣
,與這里所出茶葉質量較好有一定關系,但主要的
,還如李郢的詩句所吟:“一月五程路四千
,到時須及清明宴”;要趕在清明前面貢到
。“清明宴”
,是清明祭祀結束以后的宴請活動,所以
,“須及清明宴”是假
,要趕上清明的祭祀是真。由此
,我們雖不能分辨北方是宮廷還是民間以茶作祭為先,但至少從上述貢茶制度中可以看出
,唐代中期時
,北方應用茶來作祭禮,也差不多已與南方同樣重視
。茶葉作為祭品,無論是尊天敬地或拜佛祭祖
,比一般以茶為禮
,要更虔誠、講究一些
。王室用于祭典的
,全部是進貢的上好茶葉
,就是一般寺廟中用于祭佛的
,也都總是想法選留最好的茶葉。如《蠻甌志》記稱:“《覺林院志》崇收茶三等:待客以驚雷莢
,自奉以萱草帶
,供佛以紫茸香。蓋最上以供佛
,而最下以自奉也
。”我國南方很多寺廟都種茶
,所收茶葉一餉香客
,二以供佛
,三堪自用,一般都是作如上三用
,但更傾心的
,還是為敬佛之用。
我國古代用茶作祭
,一般有這樣三種形式:在茶碗、茶盞中注以茶水
;不煮泡只放以干茶
;不放茶,只置茶壺
、茶盅作象征
。但也有例外者,如明徐獻忠《吳興掌故集》載:“我朝太祖皇帝喜顧渚茶
,今定制
,歲貢奉三十二斤,清明年(前)二日
,縣官親詣采造,進南京奉先殿焚香而已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痹谝伺d的縣志中,也有類似的記載
。這就是說
,在明永樂遷都北京以后,宜興
、長興除向北京進貢芽茶以外
,還要在清明前二日,各貢幾十斤茶葉供奉先殿祭祖焚化
;祭茶采用焚燒的特殊形式。
我國許多兄弟民族
,也有以茶為祭品的習慣
。如云南西雙版納的布朗族,50年代以前
,他們雖然受傣族文化影響信仰小乘佛教,但自然崇拜
、祖先崇拜等原始宗教的信仰和祭祀活動
,仍要超過佛事活動
。布朗人的自然崇拜
,以崇拜神鬼精靈最為突出
,他們認為日月星辰,風雨雷電
,山林河路
,村寨房屋
,生老病死
,莊稼畜禽,無不都是由神鬼主宰的
。據(jù)約略統(tǒng)計
,他們平時祭奠的鬼名有80多種
。至于農(nóng)業(yè)的祭祀活動,更是頻繁
,從燒山開地一直到收獲進倉,都要舉行一系列的祭祀活動
。所有上述各種祭祀
,一般都只用飯菜、竹筍和茶葉這三種祭品
,將它們分成三份,放在芭蕉葉上
;只有較大的祭祀活動才殺豬宰牛
。再如云南文山壯族支系的布依人,他們敬奉的神靈較少
,主要供奉“老人廳”、“龍樹”和“土地廟”
。老人廳設在寨中
,供奉
神農(nóng)的牌位。土地廟一般都建在村寨邊上
,龍樹則在稍遠一些的山坡上。布儂人的祭祀活動
,如祭土地
,每月初一
、十五
,由全寨各家輪流到廟中點燈敬茶
,祈求土地神保護全寨人畜平安。祭品很簡單
,主要是用茶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比較獨特的不是祭品的喪俗用茶
,居住在云南麗江的納西族
,無論男女老少,在死時快斷氣前
,都要往死者嘴里放些銀末、茶葉和米粒
,他們認為只有這樣
,死者才能到“神地”。對這種風俗
,一般認為上述三者分別代表錢財、喝的和吃的
;即生前有吃有喝又有財
,死后也能到一個好的地方。
祭祀活動中的以茶作祭品的情況
,可以說是
茶文化發(fā)展過程中衍生出來的一種帶有封建迷信的副文化。茶是在我國祭祀發(fā)展的較遲階段上才加入祭品的
,而且它在減輕祭祀糜費和適應大眾需要方面
,也有過一定積極意義
。但是
,它畢竟只能是人類生產(chǎn)力和科學
、文化都比較低下的一種歷史社會現(xiàn)象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渡袝返裙偶刑岬剑杭姥圆煲?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察者至也
,言人事至于神也。隨著社會發(fā)展和人類認識和改造自然能力的提高,社會中的“人事”和人們對“神”的觀念
,都在不斷變化
。事實也是如此,隨著國家建設的不斷發(fā)展
,如今我國的祭祀發(fā)生了根本性變化
,以至上述祭祀活動已變成了歷史的陳跡
。存在決定意識
。我們不能預言將來祭祀會不會在社會生活中消失,但是可以肯定
,即使將來仍然有祭祀或保留有用茶作祭的禮儀
,它過去所帶的那些封建迷信成分
,必然會隨著人們頭腦中的封建意識的消除而消除
。所以,這里把已經(jīng)和正在消失的茶葉祭祀內(nèi)容重翻出來
,為的是全面敘述茶葉文化曾走過的歷史道路
。
你知道“客來敬茶”的習俗嗎?
客來敬茶
,自古以來是我國人民重情好客的禮俗
。古人有許多以茶敬客的佳句:“泛花邀坐客
,代飲引清句
。”“寒夜客來茶當酒
,竹爐塘沸火初紅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薄扒绱胺秩楹?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寒夜客來時?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边@說明我國人民這一傳統(tǒng)禮儀已深入人心。
目前
,許多有關茶文化的概念存在一些分歧,模糊甚至混亂的現(xiàn)象
,如到底什么是茶文化問題
,什么是茶道問題
,什么是茶藝問題
,茶道和茶藝的關系問題
,都存在誤區(qū),沒有統(tǒng)一的認識
,需要加以探討
,以求得共識
。
在討論茶文化問題之前
,必須先弄清什么是文化
。
按文化學的定義,目前通常使用的文化含義有廣義和狹義之分。
廣義的文化
,是指人類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chuàng)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也就是說
,人類改造自然和社會過程中所創(chuàng)造的一切
,都屬于文化的范疇。
狹義的文化
,是指社會的意識形態(tài)
,即精神財富
,如文學、藝術
、教育
、科學等等
,同時也包括社會制度和組織機構。
因此
,茶文化應該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茶文化是指整個茶葉發(fā)展歷程中有關物質和精神財富的總和
。狹義的茶文化則是專指其“精神財富”部分
。王玲教授在《中國茶文化》一書中是主張狹義說的
,她強調(diào)指出:“研究茶文化
,不是研究茶的生長、培植
、制作
、化學成份
、藥學原理、衛(wèi)生保健作用等自然現(xiàn)象
,這是自然科學家的工作
。也不是簡單地把茶葉學加上茶葉考古和茶的發(fā)展史。我們的任務
,是研究茶在被應用過程中所產(chǎn)生的文化和社會現(xiàn)象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
按照文化學的研究
,文化可分為技術和價值兩個體系。技術體系是指人類加工自然造成的技術的
、器物的
、非人格的、客觀的東西
;價值體系是指人類在加工自然、塑造自我的過程中形成的規(guī)范的
、精神的、人格的
、主觀的東西
。這兩個體系經(jīng)由語言和社會結構組成統(tǒng)一體
,也就是廣義的文化
。因而
,文化的價值體系狹義文化
。
文化的內(nèi)部結構包括下列幾個層次:物態(tài)文化
、制度文化
、行為文化
、心態(tài)文化
。
物態(tài)文化層是人類的物質生產(chǎn)活動方式和產(chǎn)品的總和
,是可觸知的具有物質實體的文化事物。
制度文化層是人類在社會實踐中組建的各種社會行為規(guī)范
。
行為文化層是人際交往中約定俗成的以禮俗、民俗
、風俗等形態(tài)表現(xiàn)出來的行為模式
。
心態(tài)文化是人類在社會意識活動中孕育出來的價值觀念
、審美情趣
、思維方式等主觀因素
,相當于通常所說的精神文化
、社會意識等概念
。這是文化的核心。
那么
,茶文化也應該有這樣的四個層次。
1. 茶文化的四個層次
物態(tài)文化——人們從事茶葉生產(chǎn)的活動方式和產(chǎn)品的總和
,即有關茶葉的栽培
、制造、加工
、保存、化學成份及療效研究……等等
,也包括品茶時所使用的茶葉
、水、茶具以及桌椅
、茶室等看得見摸得著的物品和建筑物。
制度文化——人們在從事茶葉生產(chǎn)和消費過程中所形成的社會行為規(guī)范
。如隨著茶葉生產(chǎn)的發(fā)展
,歷代統(tǒng)治者不斷加強其管理措施
,稱之為“茶政”,包括納貢
、稅收、專賣
、內(nèi)銷
、外貿(mào)……等等。據(jù)《華陽國志.巴志》記載
,早在周武王伐紂之時
,巴蜀地區(qū)的“茶
、蜜、靈龜……皆納貢
。”至唐以后貢茶的份額越來越大
,名目繁多。從唐代建中元年(公元780年)開始,對茶葉征收賦稅:“稅天下茶
、漆、竹
、木
,十取一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保ā杜f唐書?食貨志》)大和九年(公元835年)開始實行榷茶制
,即實行茶葉專賣制(《舊唐書.文宗本紀》)宋代蔡京立茶引制
,商人領引時交稅
,然后才能到指定地點取茶
。自宋至清
,為了控制對西北少數(shù)民族的茶葉供應,設茶馬司
,實行茶馬貿(mào)易
,以達到“以茶治邊”的目的
。對漢族地區(qū)的茶葉貿(mào)易也嚴加限制
,多方盤剝
。
行為文化——人們在茶葉生產(chǎn)和消費過程中的約定俗成的行為模式,通是以茶禮
、茶俗以及茶藝等形式表現(xiàn)出來
。如宋代詩人杜來“寒夜客來茶當酒”的名句,說明客來敬茶是我國的傳統(tǒng)禮節(jié)
;千里寄茶表示對親人的懷念
;民間舊時行聘以茶為禮,稱“茶禮”
,送“茶禮”叫“下茶”,古時諺語曰“一女不吃兩家茶”
,即女家受了“茶禮”便不再接受別家聘禮
;還有以茶敬佛,以茶祭祀等等
。至于各地
、各民族的飲茶習俗更是異彩紛呈
,飲茶習俗更是異彩紛呈
,各種飲茶方法和茶藝程式也如百花齊放,美不勝收
。
心態(tài)文化——人們在應用茶葉的過程中所孕育出來的價值觀念
、審美情趣
、思維方式等主觀因素。如人們在品飲茶湯時所追求的審美情趣
,在茶藝操作過程中所追求的意境和韻味,以及由此生發(fā)的豐富聯(lián)想
;反映茶葉生產(chǎn)、茶區(qū)生活
、飲茶情趣的文藝作品;將飲茶與人生處世哲學相結合
,上升至哲理高度
,形成所謂茶德、茶道等等
。這是茶文化的最高層次,也是茶文化的核心部分
。
因此
,廣義的茶文化應該由上述四個層次組成。但是第一層次(物態(tài)文化)中早已形成一門完整
、系統(tǒng)的科學——茶葉科學
,簡稱茶學。第二層次(制度文化)屬于經(jīng)濟史學科研究范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