夸張的日本大碗茶
小小茶農(nóng)
2023-11-25 06:24:06
夸張的日本大碗茶
品茗飲茶
,自古講究器具使用
。小巧精致的茶具賞心悅目
,自然不必多說,而使用大茶具也別有一番情趣
。雖說北京曾出過著名的大碗茶
,可要是和日本的大碗茶相比
,就是小巫見大巫了
。
這種大碗茶產(chǎn)自奈良市西北著名的西大寺。那里每年4月和10月的第二個周末
,都會舉行“大茶盛式”活動
。日語中“盛”是“器具”之意,“大茶盛”就是大茶碗的意思
。這種大茶碗也真夠大的
,高21厘米,直徑為36厘米
,周長107厘米
,重達7公斤,堪稱茶具中的巨無霸
。
喝大碗茶要兩邊人幫忙
。
源自700多年前的施舍
為何要使用如此巨大的茶碗喝茶呢
?據(jù)說在1239年,西大寺的高僧向寺院內(nèi)的菩薩獻茶后
,為保佑“玉體安穩(wěn)
,萬民豐樂”,將剩下的供茶施舍給聚集在寺中的信徒們飲用
。當時,
茶葉大多從中國進口
,是高級奢侈品
,只有貴族和僧侶間才流行飲茶,而日本民間
,茶是被當成包治百病的藥物使用的
。
施茶給眾人飲用時,因沒有足夠的茶具
,就用一個大水盆盛滿茶水
,一人一口,一直傳遞著喝下去
。這樣的做法在信徒中受到好評
,西大寺的名氣也越來越大。后來
,這種發(fā)放茶水給參拜寺廟的信徒喝的傳統(tǒng)就流傳下來
,直到今天。西大寺使用的茶具依然保持著當年的模樣
,成了日本獨一無二的大茶碗
。
長老在煎茶
喝大碗茶戰(zhàn)戰(zhàn)兢兢
現(xiàn)在,飲茶已成了日本人的日常生活習慣
,但很多人仍然相信寺院的茶水能祛病除邪
。西大寺每年春秋舉行的“大茶盛式”都人滿為患,盡管門票4000日元一張
,還是極難買到
。儀式本身與其說是分發(fā)茶水,更像是宗教儀式表演
。參加者被帶到鋪著榻榻米的日式房間
,跪坐在蒲團上等待。寺院長老在眾僧侶簇擁下
,神態(tài)莊嚴地緩緩踱進屋
,開始講述大茶碗的來龍去脈。聽者正襟危坐
,說者話音朗朗
。然后
,長老在眾人注視下煎煮茶水。茶有兩種
,一種是煎茶
,即把茶葉投入開水直接煎熬;還有一種是日本特有的抹茶
,先把烘干的茶葉粉碎
,然后加入開水攪拌成糊狀。喝茶時5人一組
,分得一個大茶碗
。長老用長長的茶勺象征性地向碗里注入茶水后就可飲用了。
由于茶碗又大又重
,一個人單獨喝茶實在困難
,需要兩邊的人協(xié)助才能捧起茶碗。喝茶時
,頭幾乎要全部埋進碗中
,從正面看,根本就瞧不見喝茶人的臉
。由于緊張
,不少人喝大碗茶時戰(zhàn)戰(zhàn)兢兢。據(jù)說
,每年都有人把茶碗滑落
,被大碗茶搞得狼狽不堪。
茶道的閱讀答案
想必學很多的學生在試卷上都有發(fā)現(xiàn)有關(guān)于茶道的閱讀題吧
,那么茶道的閱讀題與答案是什么呢?下面是我為你整理的茶道的閱讀答案
,希望對您有用。
茶道的閱讀答案 茶道
邸永君
飲茶
、嗜茶
,是中華兒女發(fā)自內(nèi)心的喜好,是炎黃子孫綿延千載的雅趣
。古語云:?文人七件寶
,琴棋書畫詩酒茶。?茶道與六藝相通
,成為我國傳統(tǒng)文化藝術(shù)的重要載體
。茶還被人們視為生活之享受,治病之良藥
,提神之佳品
,友誼之紐帶,文明之象征
。飲茶有益
,更應(yīng)有禮
、有道?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诖四?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在漫長的流傳過程中,我們的祖先賦予了飲茶以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
。它已不局限于日常物質(zhì)生活需求的層次
,日益發(fā)展升華為一種優(yōu)雅的文化藝能茶道。
所謂茶道
,是以通過飲茶而修道
、悟道并力求最終證道的一種生活藝術(shù),是飲茶健體與修身證道的統(tǒng)一
。無茶
,道則無從談起
,?皮之不存
,毛將焉附?是也;而無道,用茶則不啻蛙吞牛飲
,了無情趣
。因此,二者相輔相成
,缺一不可
。
茶道之大要有四:曰茶藝、茶禮
、茶境
、修道。所謂茶藝是指備器
、選水
、取火、候湯
、習茶的一整套技藝;所謂茶禮是指茶事活動中的禮儀
、法則;所謂茶境是指茶事活動的場所、環(huán)境;而所謂修道
,就是通過茶事活動來怡情修性
、悟道體道,以求最終達到精神升華的至美意境
。
茶道中所修何道?到底是儒家之道
,道家、道教之道
,還是禪宗及佛教之道
,會因飲者旨趣不同而各有偏重
。一般而言,應(yīng)為各家之道的綜合融會
,概括起來有養(yǎng)生
、怡情、修性
、證道四大層次
。而證道是修道的理想目標,是茶道的終極追求
,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既可詮釋為儒家之?盡精微而致廣大?,又可體味出道家之?無為而無不為?
,還可領(lǐng)悟到佛家之?一塵不染萬慮不生?
。
回顧國人飲茶歷史,飲茶之法有一個演變過程
。最初多用煮茶之法
,后來逐漸摸索出煎、點
、泡等3種方法
。而茶藝便是依煎、點
、泡三法而成
,中國茶道也就先后出現(xiàn)了煎茶道、點茶道
、泡茶道等3種形式
。
茶藝是茶道的基礎(chǔ),而茶道之形成必然要以飲茶的普及為前提
。唐代以前雖已有飲茶習俗
,但普及程度尚低。東晉時
,士大夫之間飲茶之風漸盛
,已有茶藝的雛形,然而遠未完善
。由晉至唐
,屬于中國茶道的萌芽時期。
中唐以后
,國人飲茶殆成風俗
,國中人士多?比屋之飲?,且迅速向周邊地區(qū)擴散
,甚至已流于塞外
。至肅宗
、代宗兩朝,陸羽著《茶經(jīng)》
,奠定了中國茶道的基礎(chǔ)
,又經(jīng)皎然、常伯熊等人推動
、增潤和完善
,形成?煎茶道?;北宋時期,蔡襄著《茶錄》
,徽宗趙佶著《大觀茶論》
,形成?點茶道?;明朝中期,張源著《茶錄》
,許次紓著《茶疏》
,又形成?泡茶道?。所以可以說
,中國茶道成于唐
,繼于宋而盛于明。
隨著時間的推移
,盡管中國先后產(chǎn)生了煎茶道
、點茶道
、泡茶道
,但由于近代世事無憑,人心浮動
,泥沙俱下
,玉石皆焚,無數(shù)優(yōu)良的傳統(tǒng)
、風俗
、技藝、習慣被遺棄殆盡
,不禁令人扼腕嘆息
。煎茶道、點茶道在中國本土早已消亡
,唯有泡茶道尚存有一線生機
。
2.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
A.茶被人們視為生活享受
,治病良藥
,提神佳品,友誼紐帶
,文明象征
,因而人們給飲茶賦予了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
。
B.在古代,飲茶的方法被稱為茶藝
,它是茶道的基礎(chǔ)
,包括備器、選水
、取火
、候湯、習茶等幾個環(huán)節(jié)
。
C.茶道萌芽于東晉時期
,到唐代通過陸羽、經(jīng)皎然等人的發(fā)展和推動逐漸形成
,經(jīng)過宋
、元兩代的發(fā)展,到明代達到了鼎盛時期
。
D.隨著飲茶方式的改變
,在中國只有泡茶道留傳下來,而技藝更為優(yōu)良的煎茶道和點茶道反而被人們遺棄殆盡
。
【答案】C
【解析】 A項?人們給飲茶賦予了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是基于?飲茶有益
,更應(yīng)有禮、有道?的觀念
。B項?飲茶的方法被稱為茶藝?
,說法錯誤。D項煎茶道和點茶道技藝更為優(yōu)良
,說法錯誤
。
茶道最早起源于中國的閱讀與答案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
。
茶道最早起源于中國
。中國人至少在唐或唐以前,就在世界上首先將茶飲作為一種修身養(yǎng)性之道
,唐朝《封氏聞見記》中就有這樣的記載:?茶道大行
,王公朝士無不飲者。?這是現(xiàn)存文獻中對茶道的最早記載
。當時社會上茶宴是一種很流行的社交活動
。在唐宋年間,人們對飲茶的環(huán)境
、禮節(jié)
、操作方式等飲茶儀程都很講究,有了一些約定俗成的規(guī)矩和儀式,茶宴已有宮廷茶宴
、寺院茶宴
、文人茶宴之分。
宋徽宗趙佶是一個茶飲的愛好者
,他認為茶的芬芳品味
,能使人閑和寧靜、趣味無窮:?至若茶之為物
,擅甌閩之秀氣
,鐘山川之靈稟,祛襟滌滯
,致清導(dǎo)和
,則非庸人孺子可得知矣。?
宋代開創(chuàng)了?斗茶?
,?斗茶?的茶室一般為二層建筑
,當時稱作?茶亭?。
?斗茶?采用?四種十服?方法
,參賽者每人飲十服四種茶
,然后說出茶的?本非?和?水品?,按得分多少決定勝負
,勝者獲得茶亭主人設(shè)下的華貴獎品
。茶的?本非?意即本地茶葉和非本地茶葉;?水品?是指沖茶所用水的水質(zhì),亦即水的出處
。
南宋紹熙二年(1191年)日本僧人榮西首次將茶種從中國帶回日本
,從此日本才開始遍種茶葉,并著作了《飲茶養(yǎng)生記》
,極力宣揚飲茶益壽延年
。在南宋末期日本南浦昭明禪師來到我國浙江省余杭縣的經(jīng)山寺求學取經(jīng)
,學習了該寺院的茶宴儀程
,首次將中國的茶道引進日本,成為中國茶道在日本的最早傳播者
。
日本室町中期(十五世紀中葉)
,?斗茶?的方法及茶亭幾乎完全模仿中國?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墒?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室町中期以后,中式茶亭遭廢除
,改用舉行歌道和連歌道的會所?茶道最早起源于中國?閱讀及答案?茶道最早起源于中國?閱讀及答案
。于是出現(xiàn)了貴族趣味的茶儀和大眾化的品茶方法。珠光制定了第一部品茶法,因此被后世稱為?品茶的開山祖?
,珠光使品茶從宋人游藝變成了真正的本土茶道
。
珠光流茶道歷經(jīng)幾代人,到了日本豐臣秀占時代(十六世紀中后期)
,出現(xiàn)了一位茶道大師千利休
,千利休創(chuàng)立了利休流草庵風茶法,一時風靡天下
,將茶道發(fā)展推上頂峰
,千利休被譽為?茶道天下第一人?。他高高舉起了?茶道?這面旗幟
,并總結(jié)出茶道四規(guī):?和
、敬、清
、寂?
,顯然這個基本理論是受到了中國茶道精髓的影響而形成的,其主要的儀程框架規(guī)范仍源于中國
。而后
,千利休在民間的聲望威脅到了當政者的權(quán)威的時候,將軍豐臣秀吉借口平亂
,以莫須有的罪名勒令千利休切腹自殺
。
中國的茶道早于日本數(shù)百年甚至上千年,中國的茶道可以說是重精神而輕形式
,在各歷史階段也有不同的表現(xiàn)
,百花齊放,但都體現(xiàn)了?清
、敬
、怡、真?的茶道精神
。但今日中國
,有大碗茶,有極品茶館
,卻無茶道
。能見到的茶道,都是日式器具
、禮儀
、程式、塌塌米式的茶室環(huán)境
,連服務(wù)小姐也是高髻和服
,跪式服務(wù)
,這不令人深思嗎?
1.下列關(guān)于?茶道?的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茶道的最早記載是中國唐朝的《封氏聞見記》
,這證明茶道起源中國而后才流傳到日本?茶道最早起源于中國?閱讀及答案文章?茶道最早起源于中國?閱讀及答案出自
B.唐朝時茶道的形式是?茶宴?
,茶宴是對環(huán)境氣氛、操作品飲程序儀式都很講究
,流行于上流社會和市井平民的一種社交活動
。
C.茶道無論在中國還是在日本,都是一種以茶為主題的生活禮儀
,也是通過沏茶
、賞茶、品茶來內(nèi)省修行
、修身養(yǎng)性的方式
。
D.中國茶道被引進日本是由南浦昭明禪師實現(xiàn)的。他是在浙江余杭經(jīng)山寺學得茶宴儀程并在南宋末年將茶道帶回日本的
。
2.下列理解和表述
,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A.唐時的茶道是?茶宴?,它突出的是禮儀;宋時流行的是?斗茶?
,它的特色是游藝
。
B.斗茶時如果能說出是否本地茶葉,沖茶之水的由來并且得分最多
,便可獲得獎品
。
C.珠光流茶道的出現(xiàn),標志著具有濃郁的中國色彩的茶道日本化的開始
。
D.日本茶道的頂峰標志是千利休創(chuàng)立的?利休流草庵風茶法?流行于全世界
,但因以茶干政,千利休終被當政者勒令自殺
。
3.根據(jù)文中的信息
,以下推斷不恰當?shù)囊豁検? )
A.宋徽宗趙佶愛茶,他認為茶能使人?閑和寧靜?
,?致清導(dǎo)和?
,這必然影響他,使他性格更軟弱
,而這可能影響了北宋對金的政策:對金人屈膝退讓
。
B.茶種和茶文化都是由日本僧人引進日本的,隨之東傳日本的還有中國的儒學
、社會生活習俗等。
C.日本茶道源于中國
,但引進后日本創(chuàng)立了?珠光流茶道?
、?利休流草庵風茶法?,說明日本民族不僅善于學習,還善于創(chuàng)新
。
D.日本茶道四規(guī)明顯有著中國茶道的精神
,但日后中國茶道式微而日本茶道興盛以至于反傳中國,從一個側(cè)面說明了中國
、日本在茶道文化上漸漸分道
,走上不同的發(fā)展道路。
參考答案:
1.B.(流行于?市井平民?錯?茶道最早起源于中國?閱讀及答案閱讀答案
。當時大行于?王公朝士?
,而后三種茶宴皆流行于上層社會)
2.D.(?流行了全世界?錯。文中?風靡天下?指流行全日本
?以茶干政?錯
。千利休未干政只是?人望威脅到了當政者的權(quán)威?
。注意?莫須有?三字。)
3.A.(愛茶
,?閑和寧靜?的生活方式
、環(huán)境氣氛可能影響其性格,并無使他的性格軟弱的必然性
。?更?
,言此前已軟弱,屬主觀臆測
。)
茶葉的暴利到底有多大?
茶葉暴利的爭論一直存在
,但是誰也不愿買這個賬:種茶的說我只比種糧食強那么一點點
,搞不好都老本貼進去,哪來的暴利
?做茶的說可憐我就掙個辛苦錢
,一年忙一季,晝夜不得眠
,掙得不夠一年花
。賣茶的吆喝更厲害了,我一月房租那么多
,還養(yǎng)著一個人
,一斤不賣也得花一樣多的錢,哪來那多暴利?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
如今的錢不好賺啊
!整個茶葉鏈
,從種茶
,到做茶,再到賣茶
,都在叫屈
,都沒掙錢,也都沒暴利
。那么
,一斤茶葉憑什么賣幾千幾萬元?成本都知道
,最貴也就三五百元
,了不起800元到頂。明前
、雨前茶就不說了
,成本高,鮮葉都得五六百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墒请S后的夏茶秋茶,還有掃地茶
,大部分成本不到百元
。
更有那山民茶農(nóng)自產(chǎn)自銷的,基本都成本價賣了
。但是最終到消費者手上
,并沒見到價格多大變化
,還是幾百上千
。當然也有很多的所謂自產(chǎn)自銷
,網(wǎng)上推賣,99元一斤
,99元4斤
,難道這些也是暴利嗎?茶葉的世界真是看不懂
。很多人的疑慮就此產(chǎn)生:99元4斤送茶具還免快遞費
,尚且有證據(jù)說是暴利,那幾百上千萬元一斤的當然更是暴利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墒潜├烤乖谀睦铮勘疚脑噲D揭開一角
,供各位有興趣的朋友參閱
。
?
(上圖是一棵茶樹,哪位知道名字)
一
、茶葉鏈各環(huán)節(jié)成本分析為了便于闡述茶葉是否暴利部分
,成本部分就概括性的介紹
,不做細致分析
。
第一
,種茶成本。茶園的核心成本構(gòu)成分三部分
,人力費
、材料費和管理費,其中材料費屬于一次投入
,多年受益
,主要是茶苗。管理費包括土地使用費
、肥料和藥物費等
,一年每畝百元左右。最大頭的是人工費
,主要表現(xiàn)在茶葉采摘
。按照每畝出產(chǎn)鮮葉300斤,每斤100元
,今年豫南信陽毛尖采摘人工費每斤50元
。30000元毛收入,現(xiàn)場扣除采摘人工費15000元
,鮮葉毛利潤15000元
。大致就這個樣子,全年刨干打盡
,凈落個每畝10000元
。如此匡算,種茶確定沒有暴利
。
第二
,做茶成本。一般的茶廠都有自己的茶園
,成本會有所降低
,利潤有所增加。不過為了方便
,還是按著簡單匡算
。茶廠做茶,4斤鮮葉做一斤茶
,鮮葉400元
,炒茶人工100元,豫南大都是小型茶廠
,炒出來就賣了
,行業(yè)內(nèi)把這種炒好就賣的茶葉叫毛茶
,初級加工的意思。
這樣的茶葉最多賣到800元
,一般在600-800元之間
。去掉直接成本500元,稅收
、人情
,一斤茶葉毛利最多200元。按10000斤年產(chǎn)量
,毛利200萬元
,全廠一年下來的投入和費用,就花的差不多了
。如此算來
,做茶也沒有暴利。
第三
,賣茶成本
。這個環(huán)節(jié)更復(fù)雜,還是要提綱挈領(lǐng)的敘說
。賣茶成本就三個主要的內(nèi)容
,買茶、運輸和房租
,其中的運輸
、房租等構(gòu)成銷售費用。按照銷售商解釋
,假如買進茶葉500元每斤
,一般會賣到800元,費用分攤下去會有20-30%利潤
,根據(jù)銷量還有浮動
。譬如實現(xiàn)年銷售10000斤,實現(xiàn)利潤200萬元
。如果年銷售1000斤
,就是利潤20萬元。
其實不是這樣算的
,實際情況銷售1000斤不僅不賺
,或許還虧本。因為他的成本有兩部分組成
,動態(tài)的和固定的
。動態(tài)成本里面有庫存占壓,季節(jié)性價格波動等,固定成本里有人工費
,銷量少了
,都會造成實際成本上升。怎么算
,總體20-30%的毛利率也不是暴利
。
?
(頂峰時候這個茶餅?zāi)軗Q回一件茅臺)
二、茶葉的暴利到底在哪里算了一圈
,算不出暴利在哪里
,但是確實存在暴利
,還不是個別現(xiàn)象
。所有信息反映,高檔茶葉
、低檔茶葉
,不同品種,都有暴利
。最大的可能
,就在銷售環(huán)節(jié)。我們從根源上尋找線索
。
第一
,茶葉的暴利說法起源在哪里?我們都知道
,40年前的茶葉就沒有暴利的說法
,根本就沒有這回事。那時的茶葉跟煙酒糖鹽一樣
,百姓生活必需品
,國家對價格有管理,其實不用怎么管
,很好的茶葉就幾塊錢一斤
,沒人想著定價之外還能搞什么鬼。譬如茶葉
,茶園是集體的
、茶廠都是國營的,采茶給工分
,炒茶有工資
。
用現(xiàn)在的價值觀衡量,一斤茶葉的成本就是個工分工資錢
,合到塊把兩塊錢
,基本可以忽略不計。然后經(jīng)過當時農(nóng)村財務(wù)管理的?預(yù)算?和?決算?制度
,茶園和茶廠的收益保持在田農(nóng)水平
。那時的農(nóng)村財務(wù)制度
,沒有盈利的概念,講求的是收支平衡
,所以始終沒有利益矛盾
,社會穩(wěn)定,人們安居樂業(yè)
。在光山
,茶葉就三幾塊錢一斤,好的雨前毛尖也不到10塊錢
,擱到現(xiàn)在都幾千元的貨
。
用那時的工資水平衡量,4塊一斤的毛尖茶
,一個月工資可買到10斤
,算是比較貴的了,但和現(xiàn)在比
,卻很高性價比
,當下一個月工資只買得一斤毛尖茶葉。問題的關(guān)鍵在于
,此前的茶葉市場極其平靜
,貨真價實,買賣公平
,就沒聽說過假冒偽劣
、以次充好、低進高出等等現(xiàn)象
,當然也沒有暴利這個詞了
。
這個古老的市場一直的波瀾不驚到2007年。這年讓全世界認識了原產(chǎn)于中國云南的一種茶葉
,普洱茶的驚天亮相也讓世界牢牢的記住了它
。當?shù)匕傩帐朗来嬘玫拇笸氩瑁蝗坏囊灰钩煞?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短短三個月的時間
,價格飆升到三萬元每斤,整體漲幅超過股市
。這個線索就應(yīng)該是茶葉?暴利?的起源
。
第二,說不盡的普洱茶
。在中國茶業(yè)史上
,原產(chǎn)地、歷史最久遠、十大名茶
,多么輝煌的過去
,在普洱茶面前,變得都不值一提
。用最簡單的一句話表明:幾塊錢的茶葉賣到幾萬塊還一茶難求
,還有什么可以比。那么就來扒扒普洱茶的歷史
,看看究竟怎么了
。?武侯遺種??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赡苁嵌嗌倌陙?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茶葉品種的豐富,人們居然不識普洱茶了
,實在不應(yīng)該
。
早在東漢時期,普洱茶就是我國的名茶
,后來還贏得了?武侯遺種?的美譽。要知道古時候把一個飲食物種與偉大的人物關(guān)聯(lián)齊名
,說明普洱茶在人們生活中是多么的重要
。當今商品廣告的名人效應(yīng),就是學來古人的智慧
。武侯是諸葛亮的尊稱
,他死后被劉禪封為忠武候。?朝廷歲貢?
。
有正史記載的是清朝時期的《普洱府志》
,說的當時普洱茶山八百里,種茶制茶十萬人
。僅思茅一地就年產(chǎn)茶葉10萬擔
。為什么如此大的規(guī)模?就是因為雍正皇帝的經(jīng)濟改革
,?改土歸流?
,激發(fā)了農(nóng)民活力,振興了農(nóng)業(yè)
,云南地方政府充分利用普洱茶優(yōu)勢
,歲貢朝廷。因為路途遙遠
,地方政府又故意大造聲勢
,負責押送貢茶的官員,思茅通判又很會辦事,一路大張旗鼓
,浩浩蕩蕩
。搞得路人皆知,京城都以喝到普洱茶為榮耀
。
當時有個叫做阮福的人
,在他的《普洱茶記》里寫得明白:普洱茶名滿天下,茶味最是香濃
,在京城最為推崇
。搞得雍正皇帝高興的不得了,于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成立普洱府
,提升普洱茶產(chǎn)地的行政級別和權(quán)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