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姿多彩的飲茶習俗
飲茶
,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習慣。由于我國地域廣袤
,各族習俗不同
,
茶葉品種繁多,這便形成了各族多姿多彩的
飲茶習俗。
苗族蟲茶 一般茶葉都是采摘鮮葉經(jīng)過烘沙加工制成
,它是先用茶葉喂養(yǎng)大米中常見的蛀蟲,米蟲吃了茶葉后排出一粒粒黑色烘便
,這就是蟲茶
。飲用時先倒一杯沸水,投入數(shù)十粒蟲茶
,茶水漸吐棕紅色,香味濃郁
,類似茶葉
,但營養(yǎng)價值高于普通茶葉,具有清熱毒
、健脾胃助消化功效
,是我國出口的特產(chǎn)茶。
白族三道茶 云南大理白族三道茶是一種賓主交流感情的飲茶習俗
。第一道茶是苦茶
,把大理沱茶放入陶罐
,用滾水沖泡,味苦性涼
。第二道茶是甜茶
,掰碎大理特產(chǎn)乳扇,加入蜜餞
、冰糖
、核桃,用沸水沖泡
。第三道茶是回味茶
,將大量茶加入花椒、姜
、芝麻
、蜂蜜沖泡而成
,香甜麻辣
。三道茶,“一苦二甜三回味”
,寓意“吃苦在前
,享樂在后,友情難忘“
。
布依族打油茶 大凡去過布依族村寨的人
,都忘不了那清香味濃的打油茶。打油茶是將黃豆
、玉米花
、糯粑、芝麻等放在油鍋中
,用大火炒黃
,然后與炒好的茶葉一起配上清水、蔥姜
、鹽等煮沸去渣,再注入茶碗飲用
。
拉祜族竹簡茶 拉祜族喜歡以竹簡茶待客
,把嫩茶炒揉好后裝入當?shù)靥禺a(chǎn)甜竹制成的竹簡里
,用木杵舂緊
,放于火塘慢烤,等烤干了茶葉
,就可剖開簡里
,取出圓柱體茶葉
,以此沖泡的茶就是竹簡茶,它既有茶的芬芳
,又有竹的清香
,飲之沁人心脾。
回族八寶茶 回族八寶茶摻有桂圓
、荔枝
、葡萄干、杏干等
,喝起來香甜可口
,回味無窮,有滋陰潤肺
、清嗓利喉功效。
侗族三杯茶 侗族人愛飲三杯茶
,所謂三杯茶
,一般第一杯是糖果茶,第二杯是自制的糖辣椒茶
,第三杯是蜜餞
。
彝族鹽巴茶 彝族人民普遍飲用鹽巴茶,在特制的瓦罐中加入茶餅
,經(jīng)微火烤香后沖入開水
,并在火上煨上幾分鐘,放入適量鹽巴
,溶后倒茶入杯
,以開水沖淡后飲用。
布朗族酸茶 先把鮮茶置于鍋中炒置
,然后放于室內(nèi)潮濕地方
,讓它發(fā)酵,再密封于竹筒內(nèi)
,入土埋一個月后,即取出飲用
。
傣族烤茶 云南西雙版納傣族素以烤茶待客
。調(diào)制烤茶時,把陶瓦罐放在火上烤燙
,隨即把曬干的
青茶葉放入罐內(nèi)
,茶葉烤成黃色的時,沖入開水。
畬言辭新娘茶 閩東福安縣等畬族人舉行婚禮時
,新娘要向賓客敬獻“新娘茶”
。茶碗里泡有冰糖、紅棗
、蜜冬瓜條
,喝起來又香又甜。冰糖泡茶象征生活甜蜜
,紅棗祝福早生貴子
,冬瓜條祝愿孩子長得又白又胖。
收集茶的各種歷史資料
http茶的歷史
中國是茶的故鄉(xiāng)
,是茶的原產(chǎn)地,是人類茶文化的搖籃
,是最早發(fā)現(xiàn)茶樹和利用茶樹的國家
。3000多年前,我們的祖國在茶樹的種植
、培育
、茶葉制作,飲用和各民族多姿多彩的飲茶風俗等方面
,堪稱是茶葉的祖國
。
茶原來是野生的,它喜歡濕潤的氣候
、微帶酸性的土壤
,耐陰性強,在我國中部
、東南部
、西南部山地都是茶樹喜歡生長的地方。特別是云南省
,自古以來受災害最少,保存的古代大茶樹最多
,它們可以長到5—30米高
,就像5層---10層樓房那么高,樹干直徑1.5米
,兩個大人也抱不過來
。有些野生茶樹壽命可達幾百年甚至千年以上。最古老的已有2700年的老茶樹
。
世界上第一部茶葉專著《茶經(jīng)》,是中國茶圣----唐代文學家陸羽撰寫的?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恫杞?jīng)》全書分上
、中、下三卷
,共10章
,約7000多字?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恫杞?jīng)》內(nèi)容豐富,按現(xiàn)代科學劃分
,包括植物學
、農(nóng)藝學、生態(tài)學
、藥理學
、生化學、水文學
、民俗學
、史學、訓 學
、地理學以及鑄造
、制陶等多方面的知識,創(chuàng)造性地總結了我國茶樹的起源與發(fā)展
、茶的制作
、飲茶的習俗、茶具等形成的茶文化
,成為我國珍貴的典籍
,至今已譯為美
、英
、法等國26種文版,傳播5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
,是一本茶學百科全書
。
珍貴的歷史文物和遺址為我們留下了寶貴的貯藏室,在馬王堆出土文物中
,發(fā)現(xiàn)在漢代
,茶已成為隋葬品;唐代秘宮的文物中就有待女端茶圖和放茶葉的箱子
、茶具
,有的距現(xiàn)在已有2000多年了。四川茶山是古茶地,在唐代時就盛產(chǎn)多種茶葉
,至今還在種仙茶的“皇茶園”
。杭州天臺山的清國寺和 杭的經(jīng)山寺是唐 時種茶,制茶和佛門茶道的地方
,至今還保存著宋孝宗皇帝御筆“經(jīng)山興圣禪寺”
。乾隆皇帝到過的杭州龍井村獅峰山下相公廟前至今留有“十八御茶樹”。雖然經(jīng)歷了世代風雨
,還保薦著
,并供茶人研究和鑒賞?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梢姴璧墓枢l(xiāng)在中國
。
我國有96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幅原遼闊
,氣候溫暖,處于亞熱帶地區(qū)
。地勢東低西高
,高山峻嶺,丘陵起伏
、河流縱橫
,特別是我國西南地區(qū)的橫斷山脈和云貴高原很適合各種植物生長?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梢哉f中國的西南地區(qū)是茶的發(fā)源地
。
唐代陸羽《茶經(jīng)》中說:“其巴山峽川,有兩人抱者
,伐而掇之”
。明代云南《大理府志》記:“點蒼山(下關)……產(chǎn)茶樹高一丈?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比龂鴷r期《吳晉?本草》引《柚君錄》中就有“南方有瓜蘆木(大茶樹)亦可通夜不眠”記錄
。
我國的野生大茶樹多而古、大而高
。
我國在貴州海拔1400米的高山上發(fā)現(xiàn)高達成12米的大茶樹。在云南發(fā)現(xiàn)直徑1.38米
、樹齡800多年的古代栽培型“茶樹王”
,發(fā)現(xiàn)高瞻遠矚32.12米,樹圍2.9米
、離地區(qū)性1.5米處有5個分枝
,樹齡1700年左右的野生型“茶樹王”
。
我國是茶的發(fā)源地,也是最早利用茶
,飲用茶的國家
,據(jù)秦漢時人托名
神農(nóng)所作《神受本草經(jīng)》記載:“神農(nóng) 百草
,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
。陸羽在《茶經(jīng)》中說:“茶之這飲
,發(fā)于神出鬼沒農(nóng)民?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敝钡浇裉?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江南茶區(qū)還淬著神農(nóng)民為解除人民痙,親嘗各種植物中毒
,又吃茶而解毒的故事
。這一神化傳說是中國自古即飲茶的歷史的反映。
人類利用茶是不斷發(fā)展的
,最早是將新鮮茶葉放在嘴里嚼
,作為藥用。以后人們用新鮮茶葉投入水中做羹飲
,飲法大 放與喝菜湯差不多
。西漢末期茶葉已成為商品,并講究茶具和泡茶的技藝
。到唐代飲茶成了風氣,由于新鮮茶葉不易存放和轉動
,于是就把茶葉曬干
、烘烤。唐代的餅茶形狀很多
,通常是中間穿幾個孔
,烘干后穿成一串串,然后加以密封
,運往各地
。到了明朝、清朝
,散茶成為主要茶類
,其他茶類出竟相出現(xiàn)。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
,不同地區(qū)
,不同民族的飲茶方法形成了多姿多彩的飲茶習慣
。反映了不同地區(qū)的民情風俗。如南方人愛喝綠茶
,北方人愛喝奶茶。藏族 肥 喝酥油茶
,蒙族人愛喝奶茶
,瑤族、壯族
、侗族人愛喝打油茶
,土家族的擂茶等到等。各民族的飲茶習俗鑄成了我國傳統(tǒng)茶文化的寶貴
。
現(xiàn)在世界上有50多個國家種茶
,15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近幾年來30億人飲用茶,茶已成為風靡世界的三大無灑精飲料之一
。而最早種茶
、飲茶的是我們中國。其它國家種的茶樹
、飲用了茶葉
、茶禮儀、茶葉的加工工藝都是由我國直接或間接轉入的
。所在地以說中國是茶的發(fā)源地
,并被譽為“茶的祖國”
。茶是我們中華民族的驕傲
。
茶 茗 木賈 設 舛
茶史溯源
中國是茶的故鄉(xiāng),中國的西南地區(qū)是茶的原產(chǎn)地
,現(xiàn)存的野生大茶樹樹齡最高的達2700多年(中國云南哀牢山古茶樹)
,已發(fā)現(xiàn)的人工栽培的大茶樹以有800多年的樹齡。
茶在最初不是用來喝的
,而是用于做藥
,或是用作祭品。被稱為茶的藥用階段
。
“神農(nóng)嘗百草
,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
神農(nóng)也稱“神農(nóng)氏”,也就是被中華民族炎黃子孫奉為祖先的三皇五帝中的“炎帝”
,是中國史前先民的代表人物
。相傳神農(nóng)“牛首人身”
,這可能是那時已經(jīng)掌握了農(nóng)耕技術的先民們,對于作為“農(nóng)業(yè)之神”的神農(nóng)形象的構想
。作為農(nóng)業(yè)之神的神農(nóng)也是中國醫(yī)藥的發(fā)明者。他在發(fā)現(xiàn)無辜的同時
,也發(fā)現(xiàn)了各種能治療人類疾病的草藥
。傳說神農(nóng)為了掌握草藥的特性,親自實踐
,遍嘗百草
,一日內(nèi)竟七十二次中毒,最后偶然嘗到了茶樹的葉子
,毒方解去。
茶的食用功效:茶不僅有解毒的功能
,又有助消化的作用
。把茶葉當菜吃,至今云南南部少數(shù)民族仍有吃“竹筒茶”的習慣
。因此
,茶又與各種食物加工在一起,起到促進消化的作用
。
茶的飲用功能:隨著社會的發(fā)展
,人類生活的改善,把茶葉加工后烹煮飲用
,既提神解渴
,又清香鮮爽,給人以美好的享受
。因此
,在眾多飲品中,茶脫穎而出
,成為中國的國飲
。
茶最初的飲法
最初的飲茶法
,大致是把茶葉投入釜中煎煮
,和煮菜湯差不多?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稌x書》記載:“吳人采茶煮之
,曰茗粥?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边@就是最原始的生煮羹飲法
。
到三國時
,根據(jù)《廣雅》中的記載,其時的飲茶法又有不同
。在古荊巴一帶
,人們把采摘的茶葉做成餅狀。飲用之前
,先將茶餅炙烤成紅色
,在搗成細末放在瓷器中,然后沖入沸水
,并輔以蔥、姜等調(diào)味品
。盡管這個時期人們的飲茶實踐還停留在粗放的階段上
,但是已經(jīng)開始了對茶的加工。這些加工方法和飲用方式中的一些主要特征
,直至唐宋時期仍被沿襲
,只是在形式上變得更為精細,也更加講究了
。茶由中國的西南地區(qū)經(jīng)巴蜀順長江而下
,經(jīng)歷數(shù)千年蒙昧混沌,興亡盛衰
,終于來到了茶圣陸羽生活的唐代
。史稱茶興于唐而盛于宋。
唐王朝是中國封建社會中期國力最強盛
、經(jīng)濟最發(fā)達
、文化最繁榮的時代。它的政治
、文化影響遠遠超出國界
,乃當時出類拔萃的世界性的大國。其時
,個人、階級
、國家都處于欣欣向榮的上升階段
,整個社會的基調(diào)是昂揚進取的,并且充滿了自信
,這便是被人們譽為“盛唐氣象”的唐文化精神
。它使得茶文化能夠吸取自身發(fā)展所必需的各種營養(yǎng),迅速地完善自身
,發(fā)展壯大
。同時
,國家的統(tǒng)一、交通的發(fā)達
,以及南北經(jīng)濟文化交流的不斷加深
,也為茶葉的生產(chǎn)與傳播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制茶與飲茶法
在唐代
,餅茶是當時制茶的主要形式
。只是在中唐以后,由于陸羽的倡導
,茶開始由加料的羹煮發(fā)展成清茶的烹煮
。采來茶后
,先放入甑釜中蒸
;搗碎后,拍成團餅
;焙干以后
,用蔑穿起來封存。陸羽在《茶經(jīng)》中將制茶過程概括為采
、蒸、搗
、拍
、焙、穿
、封
。飲用時,再碾碎
、過篩
、入釜烹煮。
這首唐代詩人盧仝(tong)(亞圣)的《七碗茶詩》
,描寫了唐代人們品茶的感受
。“一碗喉吻潤
,兩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
,惟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發(fā)輕汗,平生不平事
,盡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輕
,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得也
,惟覺兩腋習習清風生
。”
茶圣陸羽和《茶經(jīng)》
“自從陸羽生人間
,人間相學事新茶”
。中唐時,陸羽《茶經(jīng)》的問世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正式這部《茶經(jīng)》
,把茶文化發(fā)展到一個空前的高度。千百年來
,歷代茶人對茶文化的各個方面進行了無數(shù)次的嘗試與探索,直至陸羽的《茶經(jīng)》問世后
,茶方大行其道
。
陸羽,字鴻漸
,又名疾
,字季疵。唐復洲竟陵(今湖北天門)人
,公元733——804年在世
。他身世坎坷,曾是個棄兒
,后為精于茶道的智積禪師收養(yǎng)
。少年時先后遇到貶官至竟陵當太守和司馬的李齊物和崔國輔,從而受到賞識與培養(yǎng)
。安史之亂后
,陸羽流落湖州,后隱居苕溪
,先后結識了好茶的詩僧皎然和詩人皇甫冉
、皇甫曾兄弟
。湖州是有悠久歷史的名茶產(chǎn)區(qū)
,陸羽因早年受智積大師影響,一直傾心于茶
,此時更是亂中求靜
,躬身實踐,遍游江南茶區(qū)考察茶事。他以自己半生的飲茶實踐和茶學知識
,在總結前人經(jīng)驗的基礎上寫出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學著作《茶經(jīng)》
。《茶經(jīng)》的問世
,不但使“天下益知飲茶矣”
,陸羽亦因此名揚天下,并為朝廷所知而召為“太子文學”
、“徒太常寺太?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薄5懹馃o心仕途
,竟不就職
。晚年他由浙江而至江西上饒隱居。至今上饒尚有陸羽遺跡“陸羽井”
。
陸羽被后世恭稱為“陸子”,關于陸羽茶學理論體系的研究則被稱為“陸學”
,而茶商們則把陸羽奉為“茶神”
。《茶經(jīng)》問世后
,因官方及民間都十分重視而一再刊行
,至宋時已有數(shù)種版本流行,并先后著錄于《新唐書》
、《通志》
、《宋史》和《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等書?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恫杞?jīng)》很早就傳到了國外,先后被譯成日
、英
、俄等國文字。
《茶經(jīng)》略解
陸羽從二十二歲開始考察茶學
,經(jīng)十余年努力
,終于在公元765年完成《茶經(jīng)》初稿,又經(jīng)十年繼續(xù)搜集補充資料
,于公元775年增修定稿
,五年后出版問世。
《茶經(jīng)》全書共十章
,分“一之源”(論茶樹的原產(chǎn)地
、特征和名稱,自然條件與茶葉品質的關系,以及茶葉的功效等)“二之具”(論茶葉的采制工具及使用方法)
、“三之造”(論茶葉才智和品質鑒別的方法)
、“四之器”(列舉烹飲用具的種類和用途)
、“五之煮”(論煮茶的方法和水的品第)“六之飲”(論飲茶的方法
、現(xiàn)實意義和歷史沿革等)、“七之事”(敘述上古至唐代有關茶事的記載)
、“八之出”(論全國名茶的產(chǎn)地和優(yōu)劣)
、“九之略”(論述在一定的條件下,怎樣省略茶葉的采制工具和飲茶用具)
、“十之圖”(指出《茶經(jīng)》要寫在絹上張掛座前
,指導茶葉生產(chǎn)和烹飲的全過程)?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恫杞?jīng)》是一部論茶的專著
,它對當時盛行的各種茶俗作了歸納與追溯,對茶的起源
、歷史
、生產(chǎn)、加工
、烹煮
、品飲,以及諸多人文與自然因素作了深入細致的研究與總結
,使茶學真正成為一種專門的學科,從而使中國的茶文化進入了一個全新的境界
。
窮精極巧的宋代茶
宋代是中國歷史上茶文化大發(fā)展的一個重要時期
。宋代貢茶工藝的不斷發(fā)展以及皇帝和上層人士的投入,已經(jīng)取代了唐代由茶人與僧人領導茶文化防站的局面
。從唐代開始出現(xiàn)的散茶
,到了宋代使民間茶風更為普及,而茶坊
、茶肆的出現(xiàn)使茶開始走向世俗
,并形成了有關茶的禮儀。
宋人的飲法——點茶法
宋代茶是以工藝精致的貢茶——龍鳳團茶和追求技藝的點茶技藝——斗茶
、分茶為其主要特征的
,可謂窮精極巧。宋人飲茶的方法
,是從躺人的煎茶(煮茶)過渡到點茶
。所謂點茶
,就是將碾細的茶末直接投入茶碗(盞)之中,然后沖入沸水
,在用茶筅在碗中加以調(diào)和,茶中已不再投入蔥
、姜
、鹽一類的調(diào)味品。宋代因為有斗茶
、分茶等技藝的流行
,因此對茶品的要求遠非唐時的餅茶所能比擬,在采制技術上也更為精致
、講究
。
皇室之好與龍鳳團茶
宋朝皇室飲茶之風較唐代更盛,宋太祖趙匡胤便有飲茶癖好
。在他以后繼位的宋代皇帝皆有嗜茶的愛好
,直至宋徽宗趙佶而達到頂峰,他甚至親自寫了一部論茶的著作《大觀茶論》
。這是一部較全面地反映我國宋代茶葉的發(fā)達程度和制茶技術狀況的書籍
。皇家對高檔茶葉的需求
,極大地刺激了貢茶的發(fā)展。宋代茶葉生產(chǎn)的中心
,已由長江中下游的湖州
、宜興一帶,想更南方的福建一帶轉移
,皇室的貢焙基地(專門生產(chǎn)貢茶的地方)也移至福建建安(今福建建甌縣)
,此地生產(chǎn)的茶葉即稱為“建茶”。因為建茶乃專供皇室享用的貢茶
,因此其培植與采制技術也更為精良
,并逐漸發(fā)展成為中國團茶(餅茶)的制作中心。由于其主要產(chǎn)地境內(nèi)的鳳凰山一帶又名北苑
,故也稱“北苑茶”。北苑茶名目繁多
,精品迭出
,達到了餅茶生產(chǎn)的高峰
。
北苑茶以“龍鳳團茶”而著稱于世
,它不再像唐代那樣在茶餅上穿孔,而以刻有龍鳳圖案的模型壓模出之。宋太平興國年間(976——983)
,貢品主要是龍鳳團茶
。咸平(998——1003)初,丁謂造“大龍團”進貢皇室
,其品質較龍鳳團茶更為精良
。慶歷中(1041——1048),蔡襄造“小龍團”
,較“大龍團 ”又勝一籌
。自元豐至紹圣間(1078——1097),又相繼有“密云龍”和“瑞云翔龍”問世
,其品質更為精良
、名貴,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
。作為貢茶的龍鳳團茶極為珍貴
,即使朝廷官員也不易得
,如蒙皇上賜茶
,便是十分恩寵了。一帶名臣歐陽修在朝二十余年
,亦僅得賜茶一餅
,可見其難。賜茶的象征意義已大大超過了其經(jīng)濟和實際使用價值
,而成為一種禮遇的標志了
。
正因為這種精神上的象征意義,宋代在朝儀中加進了茶禮
。貴族在婚嫁中引入了茶儀
,在彩禮中也加入了茶,后世民間婚俗中的“下茶”禮即由此來
。
斗茶
“斗茶 ”乃宋代茶之特色。斗茶或稱“茗戰(zhàn)”
,顧名思義就是比賽茶葉質量的好壞
。有人認為斗茶是中國古代茶藝的最高表現(xiàn)形式。
斗茶大約開始于五代
,最早流行于福建建安一帶
,至北宋已頗為盛行。北宋大文學家范仲淹曾做《和章岷從事斗茶歌》一詩
,生動地描繪了當時的斗茶情景
。蘇轍《和子瞻煎茶》一詩中有“君不見閩中茶品天下高
,傾身事茶不知勞”之句,說的也是該地的斗茶之風
。北宋中期以后,斗茶逐漸想北方傳播
,并很快風靡全國
。上自達觀貴人,中及文人墨客
,下至平民百姓
,無不由熱衷而著迷。北宋晚期
,上層人士更樂此不疲
,南宋時人們對斗茶仍有興趣。至元代斗茶已漸衰
,到明代則基本絕跡
。
宋人斗茶所用的主要是建安北苑所產(chǎn)的餅茶,且選擇十分講究
。這種餅茶在碾磨以前
,須用干凈紙包起來捶碎,然后立即碾磨
。碾后的茶末要放在茶羅上過篩
,篩得越細越好,這樣茶末入水后便能飄起來
,湯花也能凝結,從而“盡茶之色”
。
宋人斗茶的程序有好幾道
,首先是“ 盞”,即把盞加熱一下
。蔡襄說:“凡欲點茶
,先須 盞令熱,冷則茶不
://www.outskirt.net/outskirt/html/13/2006/1026/3667.html
飲茶習俗
一
、茶的起源
中國歷史上有很長的飲茶紀錄
,已經(jīng)無法確切地查明到底是在什么年代了,但是大致的時代是有說法的
。并且也可以找到證據(jù)顯
示
,確實在世界上的很多地方飲茶的習慣是從中國傳過去的。所以
,很多人認為飲茶就是中國人首創(chuàng)的,世界上其他地方的飲茶習
慣
、種植茶葉的習慣都是直接或間接地從中國傳過去的
。
但是也有人能夠找到證據(jù)指出,飲茶的習慣不僅僅是中國人發(fā)明的
,在世界上的其他一些地方也是飲茶的發(fā)明地
,例如印度、非
洲等
。1823年
,一個英國侵略軍的少校在印度發(fā)現(xiàn)了野生的大茶樹,從而有人開始認定茶的發(fā)源地在印度
,至少是也在印度
。中
國當然也有野生大茶樹的記載,都集中在西南地區(qū)
,記載中也包含了甘肅
、湖南的個別地區(qū)。茶樹是一種很古老的雙子葉植物
,與人
們的生活密切相關。
在國內(nèi)
,也有關于茶樹的最早原產(chǎn)地的爭論
,有好幾種說法。今人不少人認定在云南
,有一學者在認真研究考證以后斷言
,云南
的西雙版納是茶樹的原產(chǎn)地。人工栽培茶樹的最早文字記載始于西漢的蒙山茶
。這在《四川通志》中有載
。
其實到底在哪里現(xiàn)在對我們飲茶者來說并不重要。也許具有文化意義
。我們可以先來看看學術界的一些說法:
飲茶的發(fā)源時間:
1.神農(nóng)時期:唐·陸羽《茶經(jīng)》:"茶之為飲
,發(fā)乎神農(nóng)氏
。"在中國的文化發(fā)展史上
,往往是把一切與農(nóng)業(yè)、與植物相關的事
物起源最終都歸結于神農(nóng)氏
。歸到這里以后就再也不能向上推了
。也正因為如此,神農(nóng)才成為農(nóng)之神
。
2.西周時期:晉·常璩《華陽國志·巴志》:"周武王伐紂
,實得巴蜀之師
,......茶蜜......皆納貢之。"這一記載表明在周朝的
武王伐紂時
,巴國就已經(jīng)以茶與其他珍貴產(chǎn)品納貢與周武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