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世藏六造饕餮紋獸首鐵壺
藏六鐵壺最具特色之一的饕餮獸紋及逼真有力的獸口壺嘴
。此類藏六獸首盉式鐵瓶取材自中國青銅器造型,盉是中國商周時期用于盛酒或水的器皿
,壸身與壸蓋飾以饕餮紋,呈現(xiàn)濃厚中國風(fēng)
。
肩部僅有饕餮紋飾一圈,簡單大方

從第一把仿中國青銅圖騰的鐵壺在1861年誕生
,藏六家族距今已有150年的歷史
。而除了銅器,茶道用道具
、用品外,銀制品
,花器
,文房四寶
,香道用道具也極受世人推崇
。初代藏六(秦藏六)是龍文堂安之介的學(xué)生,根據(jù)史料記載他是龜文堂創(chuàng)始人波多野正平的親弟弟
,他個性謹慎正直、細心
、廢寢勤奮練習(xí)技能
,其作品風(fēng)格有別與波多野正平
,自成一格
。
流嘴作虎頭狀張口仰嘯,氣勢磅礴
藏六深受大家推崇的獸口壺
,是藏六用當(dāng)初龍文堂時期學(xué)過獸口型壸的技法,再加上他求新求變的創(chuàng)作改良而來
。初代藏六(秦藏六)
,深受中國文物影響
,對中國
、周漢時期青銅器有深入研究,其饕餮紋飾有一種難以言喻的美感,其鑄造法受到高度評價
,因此江戶時代成為皇家御用工藝大師,制作孝明天皇的御璽
、幕府將軍德川慶喜征夷大將軍黃金印
、明治六年天皇御璽
、大日本國璽等等的鑄造
。
銀環(huán)摘,古樸沉靜
以后繼承秦藏六家業(yè)的都是他的子孫
,代代相傳以“藏六”為名
,繼承傳統(tǒng)的鑄造器物技術(shù)
,至今仍被推崇金屬工藝的第一人。目前已傳承六世
。
鐵把手,蟲蝕狀 ,侘寂之美
此壺為明治時期二代藏六之作
,形制洗練內(nèi)蘊
,意境幽遠
,氣度不凡,讓人不禁聯(lián)想日本茶道文化所表現(xiàn)出的樸素自然之美
,在平凡和淳樸中追求深厚的藝術(shù)魅力。壺身大部分素面無紋
,通體泛古樸沉靜
,肩部僅有饕餮紋飾一圈
,簡單大方
。更獨具匠心之處是流嘴作虎頭狀張口仰嘯,氣勢磅礴
。整壺形制獨特,工藝精湛
,傳承秦藏六家族之神韻
。配以銀環(huán)摘,鐵把手
,為藏六經(jīng)典作品
,底款藏六居造清晰可見,是一件收藏兼實用的難得佳品
。
底款藏六居造清晰可見
此壺為瑞壺堂主人西門無樹藏品,歡迎您的鑒賞
!
藏六寫云龍紋翡翠環(huán)摘鐵壺是幾代造
初代
。藏六造是日本銀壺知名品牌之一
,是由秦藏六創(chuàng)建
,并由其子孫代代相傳,以藏六為名
,繼承傳統(tǒng)的鑄造器物技術(shù),至今仍被推崇為銀壺工藝泰斗
,寫云龍紋翡翠環(huán)摘鐵壺是初代制造
,可用電陶爐或炭火加熱
,不能用電磁爐加熱
。切忌無水加熱、干燒
,無水加熱對于銀壺的損壞是不可逆的,難以修復(fù)
。
中原大地 ,“豫”見河南——河南博物院的40件館藏珍寶(上)
2008年
,國家有關(guān)部門頒布文件規(guī)定,除文物建筑及遺址類博物館外
,全國各級文化文物部門歸口管理的博物館、紀念館全部免費開放
。為引導(dǎo)和支持地方重要博物館向國際先進行列邁進
,財政部和國家文物局于2009年啟動中央、地方共建國家級重點博物館
。
經(jīng)對全國博物館進行評估
,最終明確上海博物館、南京博物院
、湖南省博物館、河南博物院
、陜西 歷史 博物館
、湖北省博物館、浙江省博物館
、遼寧省博物館等8個博物館為首批中央地方共建博物館。這8個國家級重點博物館均處于中國 歷史 發(fā)展和文化 旅游 的核心地帶
,是展現(xiàn)中華文明
、反映中國文化價值
,并具有一定國際水準的博物館
。
以下就對8個國家級重點博物館之四——河南博物院的40件重要館藏文物(上)進行介紹。
賈湖骨笛出土于距今7800年~9000年的同時期最為豐富的史前聚落遺址河南賈湖遺址
,先后出土了30多支用丹頂鶴尺骨制成的骨笛
,笛孔有2
、5、6
、7、8之別
,大多數(shù)骨笛仍為7孔
。實驗證明
,賈湖骨笛不僅能夠演奏傳統(tǒng)的五聲或七聲調(diào)式的樂曲
,而且能夠演奏富含變化音的少數(shù)民族或外國樂曲。 賈湖骨笛是我國目前出土的年代最早的樂器實物
,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可吹奏樂器,被稱為“中華第一笛”
,它的出土改寫了先秦音樂史乃至整部中國音樂史
,具有無可比擬的重要地位和價值。1987年河南省漯河市舞陽縣賈湖遺址M282號墓出土
,現(xiàn)藏于河南博物院
。這支賈湖骨笛,器形完整
,且因石化而晶瑩亮潔,近乎可與美玉爭輝
,在目前發(fā)現(xiàn)的30多支賈湖骨笛中
,這一遺世精品可遇難求,堪為“中華第一笛”代表作品
,河南博物院九大鎮(zhèn)館之寶之一,國寶級文物
。
。
此壺高20厘米
,是由造型相同的兩個壺體連為一體
,腹部連接處有一橢圓形孔相通。壺喇叭口
,束徑,鼔腹
,小平底
,一側(cè)有半環(huán)狀器耳。壺為泥質(zhì)陶
,通體施棕紅陶衣,頸部至底部之間繪黑彩橫平行線紋
,一側(cè)繪有15條
,中繪豎短線
;另一側(cè)只繪有14條
,在平行線中繪斜豎短線。專家考證
,彩陶雙連壺為神圣禮儀之用品,乃民族結(jié)盟或重大禮儀活動時部落首領(lǐng)
、長者對飲的酒具
。是和平、友好
、相敬
、相親的象征。1972年河南省鄭州市大河村遺址出土
,現(xiàn)藏于河南博物院。 此壺造型別致
,構(gòu)思新穎
,彩繪線條古樸流暢,風(fēng)格獨特
,對研究原始 社會 的生活習(xí)俗和制陶藝術(shù)有重要價值,極有可能就是交杯酒的鼻祖
,被譽為中國古代彩陶之冠
,國寶級文物
。
此鼎又稱杜嶺二號方鼎
,通高87厘米,口長寬61厘米
,耳高17厘米,足高25.5厘米
,重約64.25公斤
。此鼎形制與杜嶺一號方鼎相同,器身呈斗形方腹
,口沿有凸棱稍平外折
,方唇
,兩側(cè)沿面上有對稱的圓拱形立耳,微微外張
,耳的外側(cè)面呈凹槽形,凹槽內(nèi)有三道圓拱形凸棱紋
。鼎腹四壁偏上部裝飾帶狀饕餮紋八組,其中四壁中間和四個轉(zhuǎn)角處各有一組
。1974年出土于河南省鄭州市杜嶺商城遺址
,現(xiàn)藏于河南博物院。 此鼎形體厚重
,紋飾神秘莊重
,當(dāng)屬王室重器,距今已有3400多年的 歷史
,是最早裝飾饕餮紋與乳釘紋的中國禮器,也是目前人類所能認知的年代最早
、體量最大
、鑄造最為完美、保存最為完整的青銅重器之一
,國寶級文物。
此罍高24.5厘米
、口徑13厘米
,整體器壁較薄,斂口
,沿外翻,長束頸
,折肩
,深腹下收
,圜底
,高圈足。束頸上部外撇弧度較小
,下部外撇弧度較大;折肩較寬
,肩與器腹交匯處有一明顯的折線
;圈足分為上下兩部分,上部較寬
,外撇弧度較小,下部分較窄
,外撇弧度較大
,上下兩部分連接處有一很窄的折邊。銅罍頸部上端裝飾較緊密的凸弦紋三周
;弦紋下等距離裝飾三個龜形圖案,龜形圖案整體象一烏龜
,頭似商周青銅器上常用的蛇頭
,背部裝飾一圓渦紋,四足呈云紋狀
,尖尾
;肩部與頸部連接處飾斜角云雷紋帶一周;腹部紋飾由上下較窄的云雷紋帶和中間較寬的獸面紋帶三部分組成
,獸面紋帶由三組近似的獸面紋飾組成,獸面的眼
、眉
、鼻和口皆微凸出器面
;圈足上部有相距較寬的凸弦紋兩周
,等距離分布的三個十字形鏤孔將兩條弦紋打斷。1955年河南省鄭州市白家莊出土
,現(xiàn)藏于河南博物院。 此罍腹部范縫痕跡明顯
,范線皆穿過三個十字形鏤孔
,是研究早期青銅器范鑄邏輯的重要實物資料,是目前已知經(jīng)過科學(xué)發(fā)掘出土的時代最早的青銅罍
,是商代中、前期不可多得的文物精品
,具有極高 歷史 價值
、文化價值和藝術(shù)價值。
此尊通高46.3厘米
,口長16.4厘米,足高13.2厘米
,蓋高13.4厘米
,重16千克
,鸮小耳高冠,圓眼寬喙
,雙翅并攏
,粗壯的兩足與下垂的寬尾構(gòu)成三個支點
。整體以雷紋做襯地
,蟬紋
、雙頭夔紋、饕餮紋
、盤蛇紋等交互使用。喙的表面和胸部飾蟬紋
,頸兩側(cè)各飾有一條一身兩頭的怪夔
,兩翅前端各有盤蛇一條
,蛇頭呈三角形
,蛇尾向尾部延伸與翅平行。頸后部
、蓋面飾饕餮紋,鋬下
、尾上有鴟鸮一只
。蓋下邊沿有內(nèi)折的子口,可與器口相合
。器口下內(nèi)壁有銘文“婦好”二字。1976年河南省安陽市殷墟遺址婦好墓出土
,現(xiàn)藏于河南博物院
。 此尊造型實用、紋飾精巧
,紋飾繁復(fù)不窮,使人嘆為觀止
,生動的造型配以繁縟的紋飾
,把豐富的想象力與合理的夸張相結(jié)合
,蘊含著殷商先民特有的宗教 情感 和審美觀念
,是目前中國發(fā)現(xiàn)的最早的一件鳥形銅尊,堪稱我國古代青銅藝術(shù)品中的上乘佳作
,國寶級文物
。
此器通高36厘米,通長46.5厘米,重8.5公斤
,整體呈牛形
,帶蓋
,短流
,扁圓形矮圈足,后接牛首鋬
。從整體看,前足為蹄
,前視如牛馬
,昂首而立;后足為爪
,后看似鴟鸮,斂翅挺胸
。前部似牛呈立獸狀
,頭上有卷曲的犄角,中脊至尾為卷龍紋
,后部呈鳥狀,足為兩蹄兩爪
,尾部有獸首形扳
。周身滿布夔龍紋
、鳥紋等神秘動物紋飾
,于厚重之中更添華美。器內(nèi)底及蓋內(nèi)鑄“后母辛”銘文
。1976年河南省安陽市殷墟遺址婦好墓出土,現(xiàn)藏于河南博物院
。 此器設(shè)計巧妙
,造型奇特,紋飾精美
,牛、鸮合一的造型充滿想象的張力
,瑰偉奇麗
,是婦好去世后其子輩專為婦好所鑄的祭奠用器
,對于研究商晚期青銅鑄造
、禮儀制度、王室傳承等均具有重要價值
。
此器通高24厘米
,長31.8厘米
,圓簋形
,侈口,鼓腹
,圈足,一側(cè)向上斜伸出寬短流
,與流對應(yīng)的一側(cè)置半環(huán)形獸首鋬手
。上置器蓋,蓋呈龍首形
,龍頭為圓雕,長頸鹿角形雙角
,臣字形目
,圓突睛,大彎勾形眉
,面目祥和。雙角之間向蓋面浮雕出龍身
,繞蓋鈕盤旋一周
,長尾內(nèi)卷,前部伸出雙足
,四爪銳利。在此龍外圍又浮雕2龍
,繞蓋半周
。3條巨龍張口舞爪
,盤繞于蓋面
,顯示出匠人的豐富想象力和高超的藝術(shù)水平。1997年河南省周口市鹿邑縣太清宮鎮(zhèn)長子口墓出土
,現(xiàn)藏于河南博物院
。 此觥造型奇特,極為罕見
,圓雕
、高浮雕和淺浮雕相結(jié)合,裝飾手法純熟靈巧
,是西周早期較為獨特的作品,其銘文“長子口”說明了墓主人的身份
,對研究長氏與商
、周王朝的關(guān)系
、中原文化與東夷文化的關(guān)系有著重要的價值
,國寶級文物。
此像高5厘米
,寬2.5厘米
,厚2.8厘米
,從正面看為一“虎首人身”形象
,人物造型呈跽坐狀,虎首高昂
,大口暴張,牙齒清晰
,上下各七齒
,上邊齒呈倒鉤狀,小鼻
,雙鼻孔,長圓形雙目
,虎視眈眈
,半圓形雙耳?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㈩^以下為人身形狀,體向前傾
,跽坐
,雙手扶膝
,五指向下
,未露足趾似著鞋
,身著衣。從反面看
,整個背面(人物的背部)呈鴟鸮形,鸮呈蹲立狀
,虎之雙耳為鸮耳
,耳后傾
,大勾鼻,圓目突睛
,喙下一圓孔
。人背作鸮身,人之胳膊作雙翼
,人之雙足作鸮足,昂首挺胸
,怒視前方
。1997年出土于河南省周口市鹿邑縣太清宮長子口墓,現(xiàn)藏于河南博物院
。 此像體型很小,能在其上惟妙惟肖地表現(xiàn)出虎首
、人身
、立鸮三種形象本已難得
,加之三種形象完美地結(jié)合在一起
,使整體造型流暢協(xié)調(diào),絲毫沒有突兀感就更屬罕見
,此器在造型
、雕工
、創(chuàng)意等方面均屬商周圓雕玉人中的杰作
,對研究殷周之際的 歷史 具有重要意義。
此件骨排簫上端平齊
,下部由短到長傾斜,由長短遞減的13根禽類腿骨骨管組成
,最長管32.7厘米
,最短管11.8厘米
,造型輕靈
。其編管規(guī)范
、選材精細、制作精良
。吹奏時,應(yīng)左右手各執(zhí)于一邊
,低音(長管)在左
,高音(短管)在右。骨排簫的吹孔
,多數(shù)為敞開的圓孔,吹奏者可根據(jù)吹口的角度和力度對樂器的音高
、音色和音量進行調(diào)整
;左右平移吹出音階式旋律。1997年河南省周口市鹿邑縣太清宮長子口墓出土
,現(xiàn)藏于河南博物院。 這件骨排簫是鹿邑太清宮長子口墓出土四件骨排簫中保存最為完好
、骨管數(shù)目最多
、最為精致的一件,距今3000多年
,是迄今發(fā)現(xiàn)的中國最早的骨質(zhì)排簫,填補了我國排簫只有甲骨文記載而無實物的空白
,國寶級文物
。
此簋通高16.5厘米,口徑17厘米
,圓形敞口,斜方唇
,短頸內(nèi)束
,淺腹,腹外鼓且略下垂
,腹部一對龍首形耳,耳上端位于頸部
,下端位于下腹部
,耳下垂珥,矮圈足略外撇
,內(nèi)附接一喇叭形支座
。頸部飾兩組共八個以細雷紋為地紋的夔龍紋,每組的四個夔龍紋各以一浮雕獸首為中心
,分列兩側(cè),位于同一側(cè)的夔龍紋前后相從
,皆面相獸首
。簋內(nèi)底部鑄有8行共74字銘文,銘文表明作器者是柞伯
。柞伯簋造型別致
,敞口
、卷沿、束頸
、垂腹、斜直矮圈足并配以喇叭形支座的造型
,在目前已發(fā)現(xiàn)的商周銅簋中絕無僅有
。1993年出土于河南省平頂山應(yīng)國墓地242號墓,現(xiàn)藏于河南博物院
。 此簋制作精細,裝飾紋樣布局合理
,對稱莊重
,線條自然流暢,輕盈飄逸
。銘文是一篇十分優(yōu)秀的記敘文,記錄了周康王在周都舉行大射禮的過程
,字體秀麗而
,布局緊湊卻,堪稱早期書法珍品
,為研究我國古代的射禮制度提供了十分珍貴的資料。
此盉通高25.2厘米
,長31.8厘米
,以鴨腹為器身
,背部開口
,上面加蓋
,腹下鑄柱狀足,鴨首當(dāng)流
,鴨尾作鋬
,鋬上站立一小銅人
,以其手足將器身與器蓋巧妙地連為一體
。蓋沿與口下飾長尾鳳鳥紋一周。蓋內(nèi)有陰刻銘文43字
,筆畫均勻,字跡清晰
。銘文記述應(yīng)國使者“匍”到氐這個地方探訪邢國的國君邢公
,邢公派一名叫的官員會見了他,并贈送給他一些禮物
,后來匍用邢公所賜的銅做了這件盉,以作紀念
。之所以設(shè)計為鴨形事出有因
,它是根據(jù)西周嚴格的等級制度所制造,像匍這種卿大夫一級的貴族
,只能用鴨、鵝之類造型的器物
。1988年河南省平頂山市應(yīng)國墓地出土
,現(xiàn)藏于河南博物院。 此盉構(gòu)思巧妙
,造型優(yōu)美,極富想象力
,整體設(shè)計精巧別致
,匠心獨運,銘文印證了古文獻中應(yīng)國和邢國存在的真實性
,堪稱是一部中國早期的外交史,是一件將藝術(shù)之美與生活之美完善結(jié)合的絕妙佳作
,令人嘆為觀止
,蘊含著藝術(shù)氛圍
,是研究西周時期禮儀制度的實物資料
,國寶級文物
。
父乙角共出土兩件,西周早期
,此件高29厘米,口長20.3厘米
、寬9.8厘米
,上有蓋,蓋頂有脊
,脊的中部有橋形鈕
。器口呈橄欖形
,頸部收斂
,腹壁微鼓,一側(cè)有首狀
,圜底
,三棱錐狀足
。蓋與器身飾以雷紋襯底的饕餮紋與蕉葉,蓋內(nèi)與器身壁對銘12字:“晨肇貯用作父寶尊彝冊”
。作為酒器中的一員,傳世和出土的青銅角數(shù)量很少
,且由于青銅角流行的時間短
,僅見于商末周初,出土器物較小
。1986年河南省信陽市浉河區(qū)獅河港出土,現(xiàn)藏于河南博物院
。 此器通體烏黑發(fā)亮
,黑漆古狀,觀賞效果極佳
,造型獨特、紋飾精美
,銘文清晰
,具有重要的 歷史 價值
,是目前已知角器中尺寸最大、紋飾最美
、銘文較多的角,被專家譽為“西周第一角”
,是一件不可多得的藝術(shù)佳作
。
此劍身長20厘米、莖長13厘米
,劍身插在精心制作的牛皮鞘內(nèi),劍外有絲織品包裹的痕跡
,劍柄是由和田青玉制成
,仿佛一株破土而出的竹子,竹節(jié)分明
,玉質(zhì)細膩,溫潤光滑
。劍柄中空
,里面插有銅制的芯,連接劍身和劍柄
。經(jīng)過專家研究,鐵劍是一塊煉滲碳鋼
,而煉滲碳鋼就是由塊煉鐵經(jīng)過長時間滲碳
,反復(fù)鍛打而成,所鑄器物也因此更銳利
、堅韌。1991年出土于河南省三門峽市上村嶺虢國墓地M2001號虢季墓
,現(xiàn)藏于河南博物院
。 此劍制作精美,集鐵
、銅、玉三種材質(zhì)于一體
,是中國考古發(fā)掘中出土的時代最早的一件人工冶鐵制品
,距今已有2800年,將中國人工冶鐵的年代提前了近兩個世紀,因此被譽為“中華第一劍”
,河南博物院九大鎮(zhèn)館之寶之一,國寶級文物
。
綴玉瞑目
,也稱綴玉面罩,由印堂1枚
、眉2枚、目2枚
、耳2枚
、腮2枚、胡須2枚
、鼻1枚、口1枚
、下顎1枚
,共14枚形同五官的玉片合成五官七竅。組成綴玉瞑目的這些玉片除象征下顎的玉璜之外
,絕大多數(shù)是用其他舊玉器改制而成的
,部分玉片改制時還精心保留著原玉器的局部紋樣
。綴玉片皆由新疆和田青玉制成
,少數(shù)尚可看出原淺冰青色或深冰青色,但是由于墓內(nèi)填土或積水的長期侵蝕
,絕大多數(shù)因受沁,致使或全部或局部呈黃白色
、灰白色或土黃色。1990年河南省三門峽市上村嶺虢國墓地2001號虢季墓出土
,現(xiàn)藏于河南博物院
。 這套綴玉瞑目保存完好
,共有58片玉器組成
,是目前在西周時期墓葬發(fā)掘中所能見到的結(jié)構(gòu)最為完整、形制最為規(guī)范
、工藝最為考究的綴玉瞑目
,為我們探討西周時期的殮玉制度提供了豐富的資料,對研究我國的玉文化有著極為重要的價值
,國寶級文物
。
這套組玉佩通長約87厘米,由七件大小遞增的玉璜由上到下
,由小到大依次遞增,各璜之間以左右對稱的雙排兩行瑪瑙與琉璃串珠連綴而成
。上部由一件人龍合紋玉佩
、18件玉管與分別兩行12組的103顆紅瑪瑙珠相間串聯(lián)而成;下部由七件自上而下大小依次遞增的玉璜與縱向排列成雙排四行相互對稱的20件紅色圓形瑪瑙管
、117顆紅色瑪瑙管形珠、108顆淺藍色菱形料珠相間串聯(lián)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