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州窯始燒何年代,
吉州窯是我國古代著名窯口之一
,產(chǎn)品以黑釉為主
。它燒制了光彩奪目的窯變天目瓷
,創(chuàng)造了具有濃厚地方特色的剪紙貼花瓷
,以豐富多彩的民間裝飾(如“灑彩”
、“鷓鴣斑”
、“玳瑁斑”等)運用在陶瓷器上而著稱
,在我國的陶瓷史上
,占有燦爛的篇章
。
吉州窯窯址在吉安縣永和鎮(zhèn)
,自隋至宋,吉安稱吉州
,故名吉州窯
。舊傳吉州窯為“宋時開窯”
。《矩齋雜記》說:“宋時江西窯器
,出盧陵之永和市”。都以為吉州窯是宋代始燒
,據(jù)《東昌志》記述
,五代時永和已有墟市,瓷窯也有了專門機構管理
,應該說當時吉州窯已經(jīng)具有相當規(guī)模。根據(jù)永和鎮(zhèn)在唐末已有寺廟建筑多座
,及瓷業(yè)經(jīng)濟發(fā)展情況
,不少考古工作者推論吉州窯在五代前應已有較長的燒造歷史了。

從吉州窯下窯村的肖家?guī)X堆積基部的出土實物考察
,其器物酷似江西地區(qū)唐代流行之物,據(jù)蔣玄佁先生在《吉州窯》曰:“這種蠟淚狀的青瓷,一般是當作隋瓷來看待的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彼越^大多數(shù)人認為吉州窯的始燒年代定為晚唐是比較妥當?shù)摹?/p>
瓷器種類
你可以到我的博客名稱為"越窯秘色瓷"我有一篇文章<各種瓷器的鑒別>在文章中
,我詳細講述了中國瓷器的種類、產(chǎn)地
、特點等
。你所關心的瓷器種類迎刃而解
。
各種瓷器的鑒別要點
汝窯
、官窯
、哥窯
、定窯、鈞窯
、柴窯
、磁州窯、耀州窯
、越窯
、龍泉窯、青瓷
、吉州窯、建窯
、青花瓷
。
一
、汝窯
時間:始于唐
,興于北宋
地點:汝窯在河南省汝州市
,解放后曾名臨汝縣
,古稱汝州
,因名。是北方第一個著名的青瓷窯
,北宋時創(chuàng)設,燒制御用宮中之器
,時間很短
,數(shù)量也少
。
特點:器型簡單
,香灰色胎
,但釉色溫潤柔和,具有"青如天
,面如玉
,蟬翼紋,晨星稀
,芝麻支釘釉滿足"典型特色。猶如“雨過天晴云破處”之美妙
,溫潤古樸。器表呈蟬翼紋細小開片
,有“梨皮蟹爪芝麻花”之稱。汝瓷還生產(chǎn)有天目瓷
、白瓷
、花瓷及茶色釉瓷等。在燒成工藝上
,采用滿釉支燒的方法燒成的支釘痕,其細小而規(guī)整的程度絕無僅有
,汝窯主要依靠釉中所含少量鐵份,在還原氣氛中燒成純正的天青色
,使汝窯釉面開裂紋片成為一種裝飾,使在燒成過程中無意識的缺陷(由于胎
、釉膨脹系數(shù)不一致而產(chǎn)生的缺陷)變成了有意識的裝飾
。
存世時間:官汝窯大約共燒造了20年左右,傳世品極少,所以物以稀為貴。根據(jù)目前的統(tǒng)計,汝窯器傳世大約分布于以下幾個地方:北京故宮博物院20件
、臺北故宮博物院21件
、上海博物館8件
、英國大維得基金會7件
、天津博物館1件
、廣東省博物館半件、中國香港收藏家羅桂祥1件
、日本現(xiàn)存4件
、美國現(xiàn)存5件、英國私人收藏1件,共計67件半
。
二、官窯
注:圖為官窯貫耳瓶(宋)
時間:官窯起自唐
,興于宋代
地點:官窯即是一種專稱,指北宋和南宋時在京城汴京(汴梁
,今開封)和臨安(今杭州)由宮廷設窯燒造的青瓷,故又有“舊官”和“新官”之分
,前者為北宋官窯
,后者為南宋官窯
。
特點:青瓷釉色晶瑩惕透
,有開裂或呈冰片狀
,粉青紫口鐵定是其特色。北宋官窯胎體顯厚
,胎骨深灰、紫色或黑色
,釉色有淡青
、粉青、月白等
,釉質(zhì)瑩潤溫雅
,尤以釉面開大裂紋片著稱。南宋官窯瓷器胎為黑
、深灰、淺灰
、米黃色等
,有厚薄之分
,胎質(zhì)細膩
。釉面乳濁
,多開片,稱為“蟹爪紋”
,釉色有粉青、淡青
、灰青、月白
、米黃等
。因器口中施釉稀薄
,微露紫色
,足上卻偏赤鐵色,故有“紫口鐵足”之稱
。
三
、哥窯
時間:宋代名窯
地點:但哥窯窯址仍未確認
特點:一、哥窯釉屬無光釉
,猶如“酥油”般的光澤
,色調(diào)豐富多彩
,有米黃
、粉青、奶白諸色。二
、“金絲鐵線”的紋樣
,哥窯釉面有網(wǎng)狀開片
,或重疊猶如冰裂紋
,或成細密小開片(“俗成百圾碎”或“龜子紋”)
,以“金絲鐵線”為典型,即較粗琉的黑色裂紋交織著細密的紅
、黃色裂紋。三
、“聚沫攢珠”般的釉中氣泡
,哥窯器通常釉層很厚
,最厚處甚至與胎的厚度相等
,釉內(nèi)含有氣泡,如珠隱現(xiàn),猶如“聚沫攢珠”般的美韻
,這是辨別真假哥窯器的一個傳統(tǒng)的方法。四
、“紫口鐵足”的風致,哥窯器坯體大都是紫黑色或棕黃色
,器皿口部口邊緣釉薄處由于隱紋露出胎色而呈黃褐色
,同時在底足未掛釉處呈現(xiàn)鐵黑色,由此
,可以 概括出故有“紫口鐵足”之說
,這也是區(qū)別真假哥窯器的傳統(tǒng)方法之一
。
一般來說
,大器小開片者和小器大開片者頗為珍貴。
四
、定窯
時間:定窯創(chuàng)燒于唐朝后期是繼唐代的邢窯白瓷之后興起的一大瓷窯體系
。北宋是定窯發(fā)展的鼎盛時期
。
地點:主要產(chǎn)地在今河北省曲陽縣的澗磁村及東燕川村、西燕川村一帶
,因該地區(qū)唐宋時期屬定州管轄
,故名定窯。定窯原為民窯
,北宋中后期開始燒造宮廷用瓷
。
特點:定窯產(chǎn)品以白瓷為主
,也燒制醬
、紅、黑等其他名貴品種。
器形多為碗
、盤、瓶
、碟、盒和枕
,亦產(chǎn)凈瓶和海螺等佛前供器
,但數(shù)量極少,主要是作為貢品進入宮廷
。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定州白瓷孩兒枕”,是定窯瓷器的代表作之一
。定窯的胎質(zhì)薄而輕,胎色白色微黃,較堅致
,不太透明,釉呈米色
,施釉極薄
,可以見胎。釉色潔白晶瑩
,很多積釉形狀好似淚痕,被稱為“蠟淚痕”
,隱現(xiàn)著黃綠顏色
。在器物外壁薄釉的地方能看出胎上的旋坯痕
,俗稱“竹絲刷紋”
。北宋早期定窯產(chǎn)品口沿有釉,到了晚期器物口沿多不施釉
,稱為“芒口”
,芒口處常常鑲金、銀
、銅質(zhì)邊圈以掩飾芒口缺陷
,此為定窯一大特色
。宋代瓷窯發(fā)明了覆燒法和“火照術”技術
。裝飾技法以白釉印花
、白釉刻花和白釉劃花為主
,還有白釉剔花和金彩描花,紋樣秀麗典雅
。劃花是宋代定窯瓷器的主要裝飾方法之一。通常以篦狀工具劃出簡單花紋
,線條剛勁流暢
、富于動感
。蓮瓣紋是定窯器上最常見的劃花紋飾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袒ㄊ窃趧澔ㄑb飾工藝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有時與劃花工藝一起運用
。印花定窯紋飾中最富表現(xiàn)力的是印花紋飾。這一工藝始于北宋中期
,成熟于北宋晚期
,定窯印花大多印在碗盤的內(nèi)部,里外都有紋飾的器物極為少見
。題材以花卉紋最為常見
,其次
,定窯還有大量的動物紋飾
。
定窯瓷器最精美的紋飾大都集中在盤
、碟上,紋飾多者可達四層
。每層紋飾富于變化
,外圈紋飾多為幾何紋或變形蓮瓣紋,中心為動物、花卉結(jié)合紋飾
,充滿浮雕感
,藝術氣息濃郁
。而宋代定窯孩兒枕更是該窯名品
,其造型神態(tài)及紋飾的裝飾工藝等皆為上乘之作
。
五
、鈞窯
時間:創(chuàng)始于唐
,興盛于北宋
。
地點:鈞窯在河南省禹縣,古代稱為鈞臺
,明代稱鈞州
,所以命名為鈞窯,傳世不多
,評價慎高。鈞窯在河南省禹縣
,為宋五大名窯之一,亦稱“均窯”
、“鈞州窯”。以鈞瓷著稱于世
,屬北方青瓷系統(tǒng)
。
特點:胎質(zhì)細膩
,釉色華麗奪目
、種類之多不勝枚舉;有玫瑰紫
、海棠紅、茄子紫
、天藍
、胭脂
、朱砂
、火紅,還有窯變
。器型以碗盤為多,但以花盆最為出色
。窯變是鈞瓷的一大特色,窯變大體上分藍
、紅雨類
、具體的可呈現(xiàn)月白
、天青
、天藍、蔥翠青
、玫瑰紫
、海棠紅
、胭脂紅
、茄色紫、丁香紫
、火焰紅等
。“鈞瓷無對,窯變無雙”
,“入窯一色
,出窯萬彩”
。蚯蚓走泥紋
,是鈞窯的另一大特點。蚯蚓走泥紋(即在釉中呈現(xiàn)一條條逶迤延伸
、長短不一
、自上而下的釉痕,如同蚯蚓在泥土中游走)
,也是鈞釉的一個重要特征
。產(chǎn)生的原因是由于鈞窯瓷胎在上釉前先經(jīng)素燒
,上釉又特別厚
,釉層在干燥時或燒成初期發(fā)生干裂
,后來在高溫階段又被粘度較低的釉流入空隙所造成
。
六、柴窯
時間:創(chuàng)建于五代后周顯德初年(954年)
地點:窯址迄今未發(fā)現(xiàn)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居袃煞N見解,一為周世宗姓柴
,當時所燒之器都叫"柴窯"
;一為吳越秘色青瓷即"柴窯"
。
特點:張應文則謂"柴窯不可得矣
,聞其制云,青如天,明如鏡
,薄如紙
,聲如磐"
。清末民國初有以"青如天
、明如鏡、薄如紙
、聲如磐"證諸柴窯
,僅有景德鎮(zhèn)宋影青瓷相符
;或謂可能張應文誤以宋影青為柴窯而概括之。周世宗帝柴榮曾御定御窯瓷:“雨過天青云破處
,者般顏色作將來”
,以象征未來國運如雨過天青
。明文震亨在《長物志》中寫道:“柴窯最貴
,世不一見……青如天
,明如鏡,薄如紙
、聲如磬”
,未涂釉的底部呈現(xiàn)瓷胚本來的粗黃色。古人所言的"青如天"
,當指柴瓷的天青顏色
。與汝窯所突出的天青相比稍有偏灰偏綠感
,但比之唐
、五代幾個窯的青釉仍是柴器接近天青顏色。"明如鏡"當指青釉透度和玻璃質(zhì)感
,與唐
、五代窯青瓷比透明得多
,明如鏡即此
。"薄如紙"
,當是形容器物目測手拿時感到極輕薄
。"聲如磬"
,指類似古代玉石制的擊打樂器"磬"的音響,但從另面反襯出柴瓷胎質(zhì)與燒結(jié)溫控極好
。
七
、磁州窯
宋磁州窯白釉黑花荷蓮紋瓷枕
時間:磁州窯創(chuàng)燒于北宋中期,并達到鼎盛
。
地點:窯址在今河北邯鄲磁縣的觀臺鎮(zhèn)與彭城鎮(zhèn)一帶
,磁縣宋代屬磁州
,故名
。
特征:磁州窯瓷器的胎質(zhì)有兩種,一是胎質(zhì)堅細,呈灰白色
。另一種是胎質(zhì)粗松,呈紅褐色
。白釉最為常見,多是白中泛黃的奶白色
,具有象牙白的質(zhì)感
,釉層也不是很厚,沒有肥潤感及垂釉現(xiàn)象
,不太透明勻凈,釉面光澤感不是很強
,常見有細碎開片
。燒制方法
,多采用匣缽裝燒,燒成溫度在1250℃左右
。這時期還燒造黑釉
、綠釉、黃釉
、醬釉及孔雀藍釉、紅釉
、三彩。造型豐富
,常見的器型有:各式的盤
、碗
、碟
、盞
、盞托
、渣斗
、瓶(玉壺春瓶
、梅瓶
、花口瓶
、卷口瓶
、瓜棱瓶
、多管瓶)、壺
、罐
、缽、洗
、盆、缸
、水盂、筆洗
、硯滴
、鎮(zhèn)紙
、爐
、香薰
、唾盂、燈
、蓋盒
,仿古銅器式樣的樽、奩等
,尤以多種多樣的瓷枕最具代表性。磁州窯的裝飾手法主要是釉下彩繪
,即用毛筆醮釉料在胎體上繪制花紋。磁州窯瓷器題寫年款的不多
,目前僅見到兩件,一件是甘肅省博物館收藏的白地黑花長方虎紋枕
,枕面一側(cè)題“明道元年(1023年)巧月造
,青山道人醉筆于沙陽”。另一件在英國
,枕面刻“家國永安”四字
,左書“熙寧四年”(1071年)。
八
、耀州窯
時間:在唐代就是中國陶瓷燒制的著名產(chǎn)地,宋代更進一步達到鼎盛
,耀州窯宋代名窯之一
,成為我國“六大窯系”中最大的一個窯系,其產(chǎn)品則成為北方青瓷的代表
。
地點:其窯址位于陜西省銅川市黃堡鎮(zhèn),舊稱同官
,宋代時屬耀州
,故名“耀州窯”,包括陳爐鎮(zhèn)
、立地鎮(zhèn)
、上店鎮(zhèn)及玉華宮等窯在內(nèi)
。是宋代北方民間青瓷的主要產(chǎn)區(qū)之一
。
特點:耀州窯宋代晚期以青瓷為主,胎薄質(zhì)堅
,釉面光潔勻靜
,色澤青幽,呈半透明狀
,十分淡雅
。裝飾有刻花
、印花
,結(jié)構嚴謹豐滿,線條自由流暢
。紋飾多滿布器內(nèi)外
,種類繁多,有牡丹
、菊花
、蓮花
、魚
、鴨
、龍鳳等
,風格粗放健美
,生動自然
。器形有碗、盤
、瓶、罐
、壺
、香爐、香熏
、盞托、注子溫碗
、缽等
。
九
、龍泉窯
時間:它開創(chuàng)于三國兩晉
,結(jié)束于清代
,生產(chǎn)瓷器的歷史長達1600多年,是中國制瓷歷史上最長的一個瓷窯系
。
地點:龍泉窯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名窯
,因其主要產(chǎn)區(qū)在龍泉市而得名。
特點:龍泉窯釉色蒼翠
,北宋時多粉青色,南宋時呈蔥青色
,沒有開片在器皿轉(zhuǎn)折處
,往往露胎呈現(xiàn)胎色
,瓷釉厚潤,裝飾上很少刻花
、劃花
,而流行用貼花
、浮雕,例如在盤中常堆貼出雙魚圖案
,在瓶身上貼出纏枝牡丹圖案
。
一、第一輝煌期——五代到北宋早期
這一時期的代表性器物就是淡青釉瓷器
。這種淡青釉瓷器,器形規(guī)整
,釉面均勻光潔,透著淡淡的青色
,有些還經(jīng)過刻劃修飾,與粗糙的早期龍泉青瓷相比似乎缺少過渡
,與后來著名的梅子青
、粉青相比似乎也不存在承啟關系
,這在整個龍泉青瓷發(fā)展史上未免顯得有些突兀
,因而也成了一個“迷惑”。
二
、第二輝煌期——北宋后期到南宋
胎釉配方、造型設計
、上釉方法、裝飾藝術及裝窯燒成等有了重大的改變和提高
,器形種類更是大大豐富
。由于熟練掌握了胎釉配方
、多次上釉技術以及燒成氣氛的控制,釉色純正,釉層加厚
,在南宋晚期燒制成功粉青釉和梅子青釉
,達到青瓷釉色之美的頂峰
,在我國瓷器史上譜寫下光輝的篇章
。從13世紀開始,龍泉窯出現(xiàn)了兩大系列的精美產(chǎn)品:黑胎厚釉青瓷和白胎厚釉青瓷
。黑胎青瓷的特點是薄胎厚釉,釉層開片
,紫口鐵足
,有些器物還采用支釘墊燒
。白胎厚釉青瓷的制作工藝也是承接南宋官窯的
,但有創(chuàng)新,在胎釉配方上有些差異
。與黑胎青瓷相比
,白胎青瓷的釉層光滑細膩不開片,胎色潔白
,釉色青翠有如碧玉
,勝似翡翠
。
三
、第三輝煌期——元到明早期
這些大器胎質(zhì)較厚,器形粗獷
,釉色更加成熟凝重
。元代龍泉窯的窯形仍沿用長條形斜坡式龍窯
,但在長度上略有短縮
,這一改變有利于提高窯內(nèi)溫度
,并使熱量分布更均勻、合理
,對燒制大型器物很有利
。明龍泉官窯青瓷在燒造工藝上達到了一個難以企及的巔峰,無疑代表著龍泉窯瓷器燒造史上的最高水準
。以刻花為例,明龍泉官窯青瓷主要以刻花為飾
,精美絕倫
,花紋與青如翡翠的釉色融為—體的刻花工藝達到了爐火純青的藝術高度?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袒ㄊ驱埲G青瓷的傳統(tǒng)裝飾工藝之一。
十
、青瓷
我國著名傳統(tǒng)瓷器的一種。在坯體上施以青釉(以鐵為著色劑的青綠色釉)
,在還原焰中燒制而成。我國歷代所稱的縹瓷
、千峰翠色
、艾色、翠青
、粉青等瓷
,都是指這種瓷器
。唐代越窯
、宋代龍泉窯、官窯
、汝窯、耀州窯等
,都屬于青瓷系統(tǒng)
。
青瓷以瓷質(zhì)細膩,線條明快流暢
、造型端莊渾樸、色澤純潔而斑斕著稱于世
。“青如玉
,明如鏡,聲如磬”的“瓷器之花”不愧為瓷中之寶
,珍奇名貴。
青瓷色調(diào)的形成
,主要是胎釉中含有一定量的氧化鐵
,在還原焰氣氛中焙燒所致。但有些青瓷因含鐵不純
,還原氣氛不充足
,色調(diào)便呈現(xiàn)黃色或黃褐色
。我國歷代被稱為縹瓷
、千峰翠色
、艾青、翠青
、粉青等都是指青瓷而言。唐代的越窯
、宋代的龍泉窯、官窯
、汝窯、耀州窯都屬青瓷窯系
。早在商周時期就出現(xiàn)了原始青瓷。目前在河南鄭州
、安陽、洛陽、鞏縣
、偃師
,河北藁城、北京,陜西西安
,山東益都
,安徽屯溪
,江蘇南京、丹徒等地商周遺址和墓葬中
,先后出土了許多原始青瓷及殘片
,主要器形有尊、碗
、盤
、瓶
、甕
、罐、豆等。經(jīng)科學測定,它們已基本上具備了瓷器的特征
,但與后來成熟階段的青瓷比較
,還帶有原始性
,如氣孔較大
,胎料中雜質(zhì)較多,釉色還不夠穩(wěn)定
,故稱為原始青瓷
。青瓷歷經(jīng)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發(fā)展,到東漢有了重大突破
。在浙江、江蘇
、江西、安徽
、湖北、河南
、甘肅等地東漢墓葬和遺址中
,都出土了東漢的青瓷器
。僅在浙江上虞縣就發(fā)現(xiàn)了四處東漢瓷窯窯址
,對其中小仙壇窯址做了發(fā)掘
,并對其典型瓷片做了科學測定,結(jié)果表明,含鐵量比原始青瓷少,胎體呈灰白色
,胎質(zhì)燒結(jié),吸水最低的一片僅有 0.16%
,燒成溫度為 1310℃
,采用龍窯焙燒,顯微鏡結(jié)構與近代瓷器基本相同
,透明度也達到較高水平。說明東漢時期青瓷燒造技術已達到成熟階段
。因浙江上虞縣一帶曾是古越人的故鄉(xiāng)
,戰(zhàn)國時屬越國管轄
,唐朝時稱越州
,所以這一帶的瓷窯統(tǒng)稱越窯。到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
,南北各地燒制青瓷更為普遍
,瓷窯增加
,種類繁多
,質(zhì)量進一步提高,南方和北方所燒青瓷各具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