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jù)文獻記載
,老子靜思好學,知識淵博。他的老師商容教授知識過程中,老子總是尋根問底,對知識非常的渴望。為了解開自己的疑惑,他經(jīng)常仰頭觀日月星辰,思考天上之天為何物,以至于經(jīng)常睡不著覺。后來,商容老師“實乃老夫之學有盡。”推薦老子入周都深造。文獻記載:”老子入周,拜見博士,入太學,天文、地理、人倫,無所不學,《詩》《書》《易》《歷》《禮》《樂》無所不覽,文物、典章、史書無所不習,學業(yè)大有長進。博士又薦其入守藏室為吏。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之所,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書,汗牛充棟,無所不有?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蓖ㄟ^這段經(jīng)歷,老子積累了豐富的學識,也使他遠近聞名。函谷關令尹喜對《道德經(jīng)》的成書也起了巨大作用
,他少時即好觀天文、愛讀古籍,修養(yǎng)深厚。司馬遷在《史記老子傳》中記載老子“居周久之,見周之衰,乃遂去。至關,關(令)尹喜曰:子將隱矣,強為我著書,于是老子言道德五千言而去,莫知始終”,尹喜感動了老子,老子遂以自己的生活體驗和以王朝興衰成敗、百姓安危禍福為鑒,溯其源,著上、下兩篇,共五千言,即《道德經(jīng)》。
《道德經(jīng)》主要論述“道”與“德”
“道”不僅是宇宙之道
、自然之道,也是個體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應必備的特殊的世界觀、方法論以及為人處世之方法。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給人修道的方法
,德是基礎,道是德的升華。沒有德的基礎,為人處世、治家、治國,很可能都失敗,就沒有能力去“修道”。所以修“德”是為修道創(chuàng)造良好的外部環(huán)境,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修道者更需要擁有寧靜的心境、超脫的人生,這也缺“德”不可。《道德經(jīng)》德經(jīng)部分,在經(jīng)文中占了很大部分,這是修道的基礎。“道”是渾全之樸
,“眾妙之門”。“道”生成了萬物,又內(nèi)涵于萬物之中,“道”在物中,物在“道”中!暗馈弊鳛椤兜赖陆?jīng)》中最抽象的概念范疇,是天地萬物生成的動力源?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暗隆笔恰暗馈痹趥惓nI域的發(fā)展與表現(xiàn),萬事萬物殊途而同歸,混元無極,“道”是其大無外、其小無內(nèi)、至簡至易、至精至微、至玄至妙的自然之始祖、萬殊之大宗,是造成宇宙萬物的源頭根本。,都通向了“道”。!暗馈笔窍忍煲粸?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道”不只是有形的“物質(zhì)”
、思慮的“精神”、理性的“規(guī)律”,而是造成這一切的無形無象、至虛至靈的宇宙本根?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拔镔|(zhì)”、“精神”、“規(guī)律”皆是“道”的派生物?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道德經(jīng)》主題思想為“道法自然”
。“道法自然”是《道德經(jīng)》中老子思想的精華?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道”與“法”在規(guī)則、常理層面有相通點,但不同于西方自然法?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胺ā睉Хㄗ匀恢?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在辨證的反向轉(zhuǎn)化之中發(fā)揮其作用。哲學上
,“道”是天地萬物之始之母,陰陽對立與統(tǒng)一是萬物的本質(zhì)體現(xiàn),物極必反是萬物演化的規(guī)律。倫理上,老子之道主張純樸、無私、清靜、謙讓、貴柔、守弱、淡泊等因循自然的德性。政治上,老子主張對內(nèi)無為而治,不生事擾民,對外和平共處,反對戰(zhàn)爭與暴力。這三個層面構成了《道德經(jīng)》的主題,同時也使得《道德經(jīng)》一書在結(jié)構上經(jīng)由“物理至哲學至倫理至政治”的邏輯層層遞進,由自然之道進入到倫理之德,最終歸宿于對理想政治的設想與治理之道。也就是從自然秩序中找出通向理想社會秩序的光明正道。《道德經(jīng)》全文及注解
第一章
道可道
,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解釋】
道
,可以說出來的,就不是永恒的道;名,可以叫出來的,就不是永恒的名。無,是天地原始的名字;有,是產(chǎn)生萬物的名字。所以常從“無”中,去觀察道的奧妙。常從“有”中,去觀察道的運行。這兩者是同一個來源,只是名稱不同。都可說是含義深遠。深遠再深遠,就是一切奧妙的總門。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
,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后相隨。恒也。是以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解釋】
天下都知道美的就是美的
,就是因為有丑的了。都知道善的就是善的,就是因為有惡的了。所以,有和無互助產(chǎn)生,難和易互相形成,長和短互相包容,高和下互相包容,音和聲互助諧和,前和后互助跟從。因此,圣人以無為處理事務,實行無言的教導,萬物自己發(fā)生變化而不為它開頭兒。生長了萬物,而不據(jù)為己有,撫育了萬物而不自恃己能,成功了而不居功。正是因為不居功,所以功績不會失去。第三章
不尚賢,使民不爭
;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圣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解釋】
不推崇有才能的人,免得人民競爭
,不診視難得的貨物,不讓看到人民去當盜賊。不讓看到可以引起貪欲的事物,使民心不被擾亂。因此圣人治理天下,使天下人心里空空的,吃得飽飽的,沒有爭強逞能的志向,身體棒棒的,經(jīng)常使人民沒有心智和欲望使那些有心智的人也不敢妄為。用無為的原則辦事,就沒有辦不成的事。第四章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
。淵兮,似萬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解釋】
道是空虛的,而作用卻是沒有窮盡的
。深遠的很哪,好象是萬物的宗主。挫滅銳氣,解脫糾紛,涵蓄光亮,混同垢塵。幽隱的很哪,似亡而實存。我不知道它是從哪里產(chǎn)生的,有天帝之前就有它。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shù)窮,不如守中。【解釋】
天地無所謂仁慈
,任憑萬物自生自滅;圣人無所謂仁慈,任憑百姓自生自滅。天地之間不正象個風箱嗎?雖然空虛,但不短缺,越拉動它風量越多。說的多了就行不通了,還不如保持適中的態(tài)度。第六章
谷神不死
,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解釋】
空虛是永恒存在的
,這叫做深奧的母性。深奧的母性。是天地的根源。它連綿不斷地存在著,其作用無窮無盡。第七章
天長地久
。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解釋】
天長地久。天長地久所以能夠長期存在
,因為它生存不是為自己,所以能夠長久生存。因此圣人把自己放在后面,反而站在前面,把自己置之度外反而得到保全。這不正是它不自私嗎?所以能達到自私的目的。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解釋】
最上等的善要象水一樣
。水善于滋潤萬物而不與之爭奪,停留在眾人討厭的低洼低方,所以最接近道。居住在善于選擇地方,存心善于保持深沉,交友善于真誠相愛,說話善于遵守信用,為政善于有條有理,辦事善于發(fā)揮能力,行動善于掌握時機。正因為他與事無爭,所以才不會招惹怨恨。第九章
持而盈之
,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解釋】
端的滿滿的,不如適可而止
。磨的尖尖的,銳利難保長久。金玉滿堂,不可能長期守住。因富貴而產(chǎn)生驕傲,就會給自己帶來災害。成功了就急流勇退,這才合乎自然的道理。第十章
載營魄抱一
,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滌除玄鑒,能如疵乎?愛國治民,能無為乎?天門開闔,能為雌乎?明白四達,能無知乎?【解釋】
精神與形體合一
,能不分離嗎?聚集精氣達到柔順,能象嬰兒嗎?洗清雜念,深入內(nèi)省,能沒有缺點嗎?愛民治國,能不耍小聰明嗎?五官與外界接觸,能甘于示弱嗎?什么都明白,能不妄為嗎?生長萬物養(yǎng)育萬物,生長萬物而不據(jù)為己有,養(yǎng)育萬物而自己無所仗恃,統(tǒng)領萬物而不自居為,主宰,這就是最深遠的德。更多內(nèi)容,請關注修行圈公眾號。第十一章
三十輻
,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解釋】
三十根條幅集中在車轂的周圍
,車轂中間有了穿軸的空洞(無),才有車的作用。揉摶粘土作器具,當器具中有空虛的地方才有器具的作用。開鑿門窗建造房屋,當房屋中有空虛的地方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有”只提供條件,“無”(空虛)才起到作用。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
;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fā)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圣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解釋】
五光十色,使人眼花
;過多的樂聲是人耳聾;過多的美味使人口傷;縱情的起馬打獵,是人心放蕩發(fā)狂;保存珍貴的東西使人提心吊膽。因此圣人只為吃飽,不貪求耳目的享受,所以要拋棄那些取得這些。第十三章
寵辱若驚
,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
,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解釋】
受到寵愛或污辱都感到驚恐,重視身體就象重視大的禍患
。為什么說受到寵愛或污辱都感到驚恐呢?受寵本來就是卑下的,得到它當然驚恐,失去它也感到驚恐,這就叫做寵辱若驚。什么叫做重視己身就象重視大的禍患?我之所以會有大的禍患,是因為我有個身體,如果我沒有這個身體,我還有什么禍患呢?所以能夠以貴己身的態(tài)度去對待天下,才可以把天下交付給他;能夠以愛己身的態(tài)度去對待天下,才可以把天下委托給他。第十四章
視之不見,名曰夷
;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其上不□,其下不昧。繩繩兮不可名,復歸于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后。執(zhí)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解釋】
看它看不見,叫做“夷”
,聽它聽不到,叫做“希”,摸它摸不著,叫做“微”,這三種現(xiàn)象,無法追究。因為它們是混為一體的。它上面并不光亮,下面也不陰暗,它連綿不絕,難以形容,復回歸于沒有物體的狀態(tài)。這叫做沒有形狀的形狀,沒有物形的形象,就叫做“恍惚”。迎著它看不見它的頭,跟著它看不見它的尾,拿著古時的道理來駕御今天的事物,能認識古時的道理,才可以說認識道的規(guī)律。第十五章
古之善為道者
,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客;渙兮其若凌釋;敦兮其若樸;曠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濁;澹兮其若海;□兮若無止。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動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解釋】
古時善于為士的人,細微深遠而通達
,深遠得難以認識。正因為難以認識,只能勉強加以形容:謹慎啊,象冬天趟水過河,警惕啊,象害怕四鄰圍攻,恭敬啊,象當客人,和藹啊,象冰將融化,樸質(zhì)啊,象為雕琢的素材,空曠啊,象深山幽谷,渾厚啊,象江河的渾水,誰能使渾水不渾?安靜下來就會慢慢澄清。誰能長久保持安定?變動起來就會慢慢打破安定,保持此道的人不會自滿。正因為不自滿,所以能去舊換新。第十六章
致虛極,守靜篤
。萬物并作,吾以觀復。夫物蕓蕓,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兇。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解釋】
盡量使心靈空虛到極點,堅守清凈
。萬物都在生長發(fā)展,我看到了往復循環(huán)的道理。萬物盡管變化紛紛,最后都各自回到他的根本。返回根本叫做靜,也叫使命。使命叫做常,認識了常叫做明。不認識常,而輕舉妄動,必定有兇險。認識了常才能寬容,能寬容才能大公,能大公才能天下歸從,天下歸從才能符合自然。符合自然才能符合道,符合道才能長久,終身不遇危險。第十七章
太上
,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
,百姓皆謂:「我自然」。【解釋】
最好的統(tǒng)治者,人們僅僅知道有他
,次一等的人們親近他贊美他,再次一等的,人們害怕他,最次的,人們看不起他,統(tǒng)治者不值得信任,人們自然就不相信他!最好的統(tǒng)治者是多么悠閑啊,他不輕易發(fā)號施令,事情辦成功了,老百姓都說我們本來就是這個樣的。第十八章
大道廢
,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解釋】
大道被廢棄了,才顯示出仁義
。聰明智慧出現(xiàn)了,才有狡詐虛偽。家庭不和睦了,才看得出孝慈。國家昏亂了,才出現(xiàn)忠臣。第十九章
絕圣棄智
,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思寡欲,絕學無憂。【解釋】
拋棄了聰明和智慧人民可以得到百倍的利益
;拋棄了仁和義,人民才能恢復孝慈的天性;拋棄了巧和利,盜賊就能自然消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