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性命圭旨》丹道理論的哲學(xué)基礎(chǔ)
道教中有這樣一句話,“順則生人,逆則成仙”,“順則生人”講的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以至于生人的宇宙生成過程,而“逆則成仙”講的則是通過內(nèi)丹修煉,由后天返先天,由人到仙的過程。在這一順一逆兩個過程中,前者是后者的哲學(xué)基礎(chǔ),正是因為人是道生成的,所以人通過自身的修煉,最后可以返還于道,達(dá)到與道合真的境界,從而實現(xiàn)由人到仙的超越
。
作為一部丹道經(jīng)典,《性命圭旨》在“元集部分”詳細(xì)闡述了內(nèi)丹修煉的哲學(xué)基礎(chǔ)
,具體講來
,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大道論
(一)道與氣
金岳霖先生曾說:“中國思想中最崇高的概念是道。所謂行道、修道、得道,都是以道為最終的目標(biāo)。”在道家道教那里,道也是最崇高的概念,而作為道教之鼻祖的老子,其思想之核心范疇正是圍繞“道”而展開?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缎悦缰肌芬粫蟮勒摚淅碚撜齺碓从诶献?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
老子把“道”作為天地萬物之源,認(rèn)為天地萬物皆為道所生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
,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
,可以為天地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強為之名曰大
。”(《老子》第二十五章)這是說
,“道”是天地萬物的本源
,天地萬物都由“道”所生。雖然“道”創(chuàng)生了天地萬物
,但是“道”是無依無待,無形無象的
,這并不是說道是絕對的虛無
,道又有自己的實在性:“道之為物,惟恍惟惚
。惚兮恍兮
,其中有象;恍兮惚兮
,其中有物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
;其精甚真
,其中有信?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保ā独献印返诙徽拢?/span>
其次,“道”是事物變化發(fā)展的動力
。道創(chuàng)生天地萬物,天地萬物最后還要復(fù)歸于道
,即“反者道之動”(《老子》第四十章)“夫物蕓蕓
,各復(fù)歸其根。歸根曰靜
,是謂復(fù)命
。復(fù)命曰常?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保ā独献印返谑拢?/span>
再次 ,自然、社會
、人生蘊含著某種哲理
,這似乎也是“道”的體現(xiàn)。例如“飄風(fēng)不終朝
,驟雨不終日
。孰為此者?天地
。天地尚不能久
,而況于人乎?”(《老子》第二十三章)“禍兮
,福之所倚
;福兮,禍之所伏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保ā独献印返谖迨苏拢┑鹊取?/span>
而《性命圭旨》開篇對道所作的論述是:
夫道也者,位天地
、育萬物曰道;揭日月
、生五行曰道
;多于恒河沙數(shù)曰道;孤則獨無一侶曰道
;直入鴻濛而還歸溟涬曰道
;善集造化而頓超圣凡曰道;目下機境未兆而突爾靈通曰道
;眼前生殺分明而無能逃避曰道
;處卑污而大尊貴曰道;居幽暗而極高明曰道
;細(xì)入剎塵曰道
;大包天地曰道
;從無入有曰道;作佛成仙曰道
。佛經(jīng)五千四十八卷
,也說不到了處;《中庸》三十三章
,也說不到窮處
;《道德》五千余言,也說不到極處
。道也者
,果何謂也?一言以定之曰
,炁也
。
這是說,道是看不見 、聽不到
、摸不著的,混混沌沌
,恍恍惚惚
,但卻是確實存在的。天地萬物
、日月星辰是道
,孤單無伴是道,大徹大悟是道
,生死分明
、無法逃脫是道,細(xì)小能入灰塵
、大能包羅天地是道
,從無到有是道,成佛成仙是道……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道”是玄之又玄的
、奇妙的
,是和宇宙萬物相統(tǒng)一的。
道創(chuàng)造了宇宙萬物,又隱含在宇宙萬物之中,道包含著宇宙的悲情、宇宙的精神。但是“道”又是最平凡的,道體現(xiàn)在一切事物之中。總的來說,《性命圭旨》開篇對“道”的論述,和道家宇宙本源論是一致的。但值得注意的是,其最后將道最終歸于“氣”,而這就涉及到了“道”的宇宙演化過程。
什么是道呢?宇宙、世界、物質(zhì)、意識、信息、能量等等都可以用道來表示。
什么是氣呢?在道家道教看來 ,氣有氣與炁之分
,炁是先天之氣,氣是后天之氣
。而現(xiàn)在多用氣表述,本文在引用古籍中仍保留原文的炁字
。在人們的理解中
,氣是指空氣
、大氣和呼吸之氣
,而道教丹道理論認(rèn)為,世界上的各種物質(zhì)都是由氣構(gòu)成的
,氣聚則生,氣散則亡
。在道教中
,氣的內(nèi)容包括了天地之氣
、陰陽之氣
、生理之氣、元氣、真氣
、呼吸之氣等等。
概括起來,道教中的“氣”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意義:首先,氣是構(gòu)成天地萬物的基本元素。元氣就是構(gòu)成天地萬物的元素,而整個宇宙就是由各種不同的元氣組合而成。其次,氣是一種界于有形與無形之間的存在。人的呼吸之氣就是這樣一種存在。第三,氣是生命產(chǎn)生和存在的源泉和動力。根據(jù)道教的認(rèn)識,生命的產(chǎn)生和維持都是依賴氣而實現(xiàn)的,氣是所有生命活動的動力和源泉所在,如果沒有氣,生命活動就無法維持。
在道教中,氣有先天和后天之分,先天之氣是指元氣,對人來說是稟受于父母之氣。后天之氣則是指呼吸之氣,采攝的大自然的清氣。先天之氣之所以稱為元氣
,主要是強調(diào)它的元始和本原意義
,認(rèn)為元氣是生命產(chǎn)生的源泉和本原,是生命產(chǎn)生和存在的基礎(chǔ)和根本動力
,在生命產(chǎn)生之前就已經(jīng)存在,且正是因為它的存在才使生命得以產(chǎn)生
。呼吸之氣之所以被稱之為后天之氣,是在人出生之后才產(chǎn)生的,是后天產(chǎn)生的氣
。在道教看來,呼吸之氣的產(chǎn)生依賴于元氣
,并通過與元氣的結(jié)合使人的現(xiàn)實生命得以產(chǎn)生
。
第四,氣是人肉體和精神意識產(chǎn)生存在及其作用發(fā)揮的基礎(chǔ)。在人體,雖然神居于一種主導(dǎo)地位,但神卻離不開氣,氣是神產(chǎn)生存在及其作用發(fā)揮的基礎(chǔ)。人必須先有氣,有生命的存在,然后才能產(chǎn)生神,神是在人的生命活動基礎(chǔ)上產(chǎn)生并發(fā)揮作用的。有氣才有神,無氣就無神。
-
宇宙演化的過程
《性命圭旨》之所以把道最終歸結(jié)于“氣”,是因為“氣”是丹道理論的基礎(chǔ)。老子把道作為萬物之本原
,萬物皆由道產(chǎn)生
,以上即是道生萬物的過程
。老子雖然提到“萬物負(fù)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
,后來
莊子繼承了老子的這一思想,認(rèn)為“通天下一氣耳”
,道生萬物即氣生萬物
,而且還以自己的方式追溯了萬物的本原
,其云:“有始也者
,有未始有始也者
,有未始有夫未始有始也者。有有也者
,有無也者,有未始有無也者
,有未始有夫未始有無也者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保ā肚f子·齊物論》)《莊子》的以上闡述
,并不是直接來談宇宙萬物的生成過程,而是以邏輯追溯的方式對萬物的本原進(jìn)行了追問
,其理論意義在于開啟了關(guān)于宇宙本原追問的哲學(xué)思考。
《莊子》之后,對道家宇宙論闡述最為系統(tǒng)的是《淮南子》?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痘茨献印吩凇独献印?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莊子》已有宇宙論思想的基礎(chǔ)上,從氣化宇宙論的角度
,詳細(xì)闡述了宇宙生成的過程。其云:“
古未有天地之時,惟像無形
,窈窈冥冥,芒芠漠閔
,澒蒙鴻洞,莫知其門
。有二神混生
,經(jīng)天營地
,孔乎莫知其所終極
,滔乎莫知其所止息,于是乃別為陰陽
,離為八極,剛?cè)嵯喑?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萬物乃形
,煩氣為蟲
,精氣為人
。
”(《淮南子·精神訓(xùn)》)又云:“天墜未形,馮馮翼翼,洞洞灟灟,故曰太昭
。道始生虛廓
,虛廓生宇宙,宇宙生氣
。氣有涯垠,清陽者薄靡而為天
,重濁者凝滯而為地
。清妙之合專易,重濁之凝竭難
,故天先成而地后定。天地之襲精為陰陽
,陰陽之專精為四時
,四時之散精為萬物
。積陽之熱氣生火
,火氣之精者為日;積陰之寒氣為水
,水氣之精者為月;日月之淫為精者為星辰
,天受日月星辰
,地受水潦塵埃
。
”(《淮南子·天文訓(xùn)》)
與《淮南子》時代相近的《易緯·乾鑿度》也曾對宇宙萬物的生成過程有與《淮南子》類似的描述,其云:“
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也
。太易者未見氣也
,太初者氣之始也
,太始者形之始也
,太素者質(zhì)之始也
。無形質(zhì)具而未離,故曰渾淪
;渾淪者,言萬物相渾成而未相離
。視之不見
,聽之不聞,循之不得
,故曰易也。易無形畔
,易變而為一……一者形變之始
,清輕者上為天
,濁重者下為地
。
”
以上可以看出,無論是《淮南子》還是《乾鑿度》,都是循著老子、莊子的理路來談自己的宇宙生成論的 ,但它們又有自身的時代特色
。因漢代氣化宇宙論思想盛行,受此影響
,《淮南子》和《乾鑿度》都以氣釋道,雖然它們所言的具體生成過程有些差異
,但無非都遵循著由無到有
、由道到氣
、由無形至有形
、由抽象到具體的邏輯理路,以上特點又被孕育與產(chǎn)生于漢代的道教所繼承
。
《性命圭旨》的宇宙論思想是在以上道家道教宇宙生成理論的基礎(chǔ)上提出來的,深受以上思想的影響 。氣其實是道的外在表現(xiàn)形式
,宇宙的演化過程就是陰陽之氣的交合過程
。其云:
原夫一炁蟠集。溟溟涬涬 ,窅窅莫測,氤氳活動
,含靈至妙
,是為太乙,是為未始之始始也
,是為道也。故曰無始
。
夫天地之有始也,一炁動蕩,虛無開合,雌雄感召,黑白交凝,有無相射,混混沌沌,沖虛至圣,包元含靈,神明變化,恍惚立極,是為太易,是為有始之始始也,是謂道生一也,是曰元始。
夫天地之太極也,一炁斯析,真宰自判,交映羅列,萬靈肅護(hù),陰陽判分,是為太極 ,是為一生二也
,是曰虛皇
。
陰陽既判 ,天地位焉,人乃育焉
。是謂二生三也,是曰混元
。
……
天地之中,陰陽正氣之所交也,圣人焉,仙佛焉,庶民焉。賢寓壽夭,實所宰焉。胎卵濕化,無有息焉。是為六合也,是謂三生萬物也。
《性命圭旨》認(rèn)為,在天地萬物產(chǎn)生之前,充斥天地之間者只有氣,即所謂“一氣蟠集”,因此氣變化莫測,玄妙至極,故曰太乙。而太乙即《莊子》所謂的“無始之始始”,也即老子所謂的“道”。天地開始時,元氣相互鼓蕩、混融凝聚、虛靜神圣、變化無窮,呈現(xiàn)混沌狀態(tài),這就是《淮南子》所謂的“太易”,是老子所謂的“道生一”
,也即《莊子》所謂的“有始之始始”,又可以稱之為“元始”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煦缫粴庖环譃槎斓仃庩柗蛛x
,是謂太極,而太極內(nèi)含陰陽二氣
,故曰“一生二”
,又叫做“虛皇”。陰陽二氣分離
,天地各安其所,于是有了人
,天、地
、人三才具備,這就是老子說的“二生三”
,又叫做“混元”
。陽氣上升,陰氣下沉
,相互交合,則“三生萬物”
,是謂“六合”
。至此,天
、地、人
、物皆生
,時空具現(xiàn),宇宙生成
。
-
人的生成過程
《性命圭旨》作為丹道經(jīng)典,探討宇宙論問題并不是其最終目的,其最終目的是由宇宙論的問題來講人的生成
,即“順則生人”的過程
,而其講“順則生人”的過程,又是為了探索人生命的道理
,以便于完成“逆則成仙”的修煉之路。因此
,在講完宇宙生成的過程之后
,《性命圭旨》就詳細(xì)地討論了個體的人的生成過程。
該書認(rèn)為,人稟先天太乙真氣而生,后經(jīng)“虛化神、神化炁
,炁化血
、血化形
,形化嬰,嬰化童
,童化少
,少化壯,壯化老
,老化死,死復(fù)化為虛
,虛復(fù)化為神
,神復(fù)化為氣,氣復(fù)化為物
,化化不間。猶環(huán)之無窮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边@是人之自然生成過程。
但“人稟氤氳之氣而生而長,至于二八之年,則九三之陽乃純,當(dāng)是時也
。豈非上德之大人乎
?忽天一朝
,謀報渾敦之德者至
,乃日鑿一竅,則九三之陽蹄驟奔蹶而去之六二之中矣
。由是乾不能純
,而破于離
,坤有所含
,而實于坎?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比穗m也是稟氤氳之氣而生,二八之年其陽最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