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尤物精品自在拍视频首页,国产尤物精品自在拍视频首页,亚洲精品制服丝袜综合资源网,女人高潮娇喘抽搐喷水视频,久久精品这里精品,99久久ER热在这里只有精品99,天天狠天天透天干天天怕,ΑV一卡二卡三卡免费,午夜福利男女XX00动态图片,久久亚洲日韩精品,高清白嫩偷拍视频,中文字幕日韩在线视频综合网,噜噜噜66网站,亚洲日本va一区二区三区,欧美特级AAAAAA视频免费观看,亚洲日本va一区二区三区 ,男人深夜精品网站

登錄
首頁 >> 大道家園 >> 羲黃大學(xué) >> 學(xué)術(shù)之聲 >> 丹道傳承

《性命圭旨》丹道理論探析--哲學(xué)基礎(chǔ)

大道家園 2019-12-17 20:21:47

第三章 《性命圭旨》丹道理論的哲學(xué)基礎(chǔ)

道教中有這樣一句話,“順則生人,逆則成仙”

,“順則生人”講的是“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萬物”以至于生人的宇宙生成過程,而“逆則成仙”講的則是通過內(nèi)丹修煉,由后天返先天
,由人到仙的過程
。在這一順一逆兩個過程中,前者是后者的哲學(xué)基礎(chǔ)
,正是因為人是道生成的,所以人通過自身的修煉,最后可以返還于道
,達(dá)到與道合真的境界,從而實現(xiàn)由人到仙的超越

作為一部丹道經(jīng)典

,《性命圭旨》在“元集部分”詳細(xì)闡述了內(nèi)丹修煉的哲學(xué)基礎(chǔ)
,具體講來
,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大道論

(一)道與氣

金岳霖先生曾說:“中國思想中最崇高的概念是道

。所謂行道、修道
、得道
,都是以道為最終的目標(biāo)
。”在道家道教那里
,道也是最崇高的概念
,而作為道教之鼻祖的老子,其思想之核心范疇正是圍繞“道”而展開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缎悦缰肌芬粫蟮勒摚淅碚撜齺碓从诶献?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

老子把“道”作為天地萬物之源

,認(rèn)為天地萬物皆為道所生:“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
,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
,可以為天地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強為之名曰大
。”(《老子》第二十五章)這是說
,“道”是天地萬物的本源
,天地萬物都由“道”所生。雖然“道”創(chuàng)生了天地萬物
,但是“道”是無依無待,無形無象的
,這并不是說道是絕對的虛無
,道又有自己的實在性:“道之為物,惟恍惟惚
。惚兮恍兮
,其中有象;恍兮惚兮
,其中有物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
;其精甚真
,其中有信?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保ā独献印返诙徽拢?/span>

其次

,“道”是事物變化發(fā)展的動力
。道創(chuàng)生天地萬物,天地萬物最后還要復(fù)歸于道
,即“反者道之動”(《老子》第四十章)“夫物蕓蕓
,各復(fù)歸其根。歸根曰靜
,是謂復(fù)命
。復(fù)命曰常?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保ā独献印返谑拢?/span>

再次

,自然、社會
、人生蘊含著某種哲理
,這似乎也是“道”的體現(xiàn)。例如“飄風(fēng)不終朝
,驟雨不終日
。孰為此者?天地
。天地尚不能久
,而況于人乎?”(《老子》第二十三章)“禍兮
,福之所倚
;福兮,禍之所伏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保ā独献印返谖迨苏拢┑鹊取?/span>

而《性命圭旨》開篇對道所作的論述是:

夫道也者

,位天地
、育萬物曰道;揭日月
、生五行曰道
;多于恒河沙數(shù)曰道;孤則獨無一侶曰道
;直入鴻濛而還歸溟涬曰道
;善集造化而頓超圣凡曰道;目下機境未兆而突爾靈通曰道
;眼前生殺分明而無能逃避曰道
;處卑污而大尊貴曰道;居幽暗而極高明曰道
;細(xì)入剎塵曰道
;大包天地曰道
;從無入有曰道;作佛成仙曰道
。佛經(jīng)五千四十八卷
,也說不到了處;《中庸》三十三章
,也說不到窮處
;《道德》五千余言,也說不到極處
。道也者
,果何謂也?一言以定之曰
,炁也

這是說,道是看不見

、聽不到
、摸不著的,混混沌沌
,恍恍惚惚
,但卻是確實存在的。天地萬物
、日月星辰是道
,孤單無伴是道,大徹大悟是道
,生死分明
、無法逃脫是道,細(xì)小能入灰塵
、大能包羅天地是道
,從無到有是道,成佛成仙是道……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道”是玄之又玄的
、奇妙的
,是和宇宙萬物相統(tǒng)一的。道創(chuàng)造了宇宙萬物
,又隱含在宇宙萬物之中
,道包含著宇宙的悲情、宇宙的精神
。但是“道”又是最平凡的
,道體現(xiàn)在一切事物之中
總的來說,《性命圭旨》開篇對“道”的論述
,和道家宇宙本源論是一致的
。但值得注意的是,其最后將道最終歸于“氣”
,而這就涉及到了“道”的宇宙演化過程

什么是道呢?宇宙

、世界
、物質(zhì)
、意識
、信息、能量等等都可以用道來表示

什么是氣呢?在道家道教看來

,氣有氣與炁之分
,炁是先天之氣,氣是后天之氣
。而現(xiàn)在多用氣表述,本文在引用古籍中仍保留原文的炁字
。在人們的理解中
,氣是指空氣
、大氣和呼吸之氣
,而道教丹道理論認(rèn)為,世界上的各種物質(zhì)都是由氣構(gòu)成的
,氣聚則生,氣散則亡
。在道教中
,氣的內(nèi)容包括了天地之氣
、陰陽之氣
、生理之氣、元氣、真氣
、呼吸之氣等等。

概括起來

,道教中的“氣”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意義:首先
,氣是構(gòu)成天地萬物的基本元素
。元氣就是構(gòu)成天地萬物的元素
,而整個宇宙就是由各種不同的元氣組合而成。
其次
,氣是一種界于有形與無形之間的存在。人的呼吸之氣就是這樣一種存在
第三
,氣是生命產(chǎn)生和存在的源泉和動力
。根據(jù)道教的認(rèn)識
,生命的產(chǎn)生和維持都是依賴氣而實現(xiàn)的,氣是所有生命活動的動力和源泉所在
,如果沒有氣,生命活動就無法維持

在道教中

氣有先天和后天之分
,先天之氣是指元氣
,對人來說是稟受于父母之氣。后天之氣則是指呼吸之氣
,采攝的大自然的清氣。先天之氣之所以稱為元氣
,主要是強調(diào)它的元始和本原意義
,認(rèn)為元氣是生命產(chǎn)生的源泉和本原,是生命產(chǎn)生和存在的基礎(chǔ)和根本動力
,在生命產(chǎn)生之前就已經(jīng)存在,且正是因為它的存在才使生命得以產(chǎn)生
。呼吸之氣之所以被稱之為后天之氣,是在人出生之后才產(chǎn)生的,是后天產(chǎn)生的氣
。在道教看來,呼吸之氣的產(chǎn)生依賴于元氣
,并通過與元氣的結(jié)合使人的現(xiàn)實生命得以產(chǎn)生

第四

,氣是人肉體和精神意識產(chǎn)生存在及其作用發(fā)揮的基礎(chǔ)
。在人體,雖然神居于一種主導(dǎo)地位
,但神卻離不開氣,氣是神產(chǎn)生存在及其作用發(fā)揮的基礎(chǔ)
。人必須先有氣
,有生命的存在
,然后才能產(chǎn)生神
,神是在人的生命活動基礎(chǔ)上產(chǎn)生并發(fā)揮作用的。有氣才有神
,無氣就無神。

  1. 宇宙演化的過程

    《性命圭旨》之所以把道最終歸結(jié)于“氣”

    ,是因為“氣”是丹道理論的基礎(chǔ)
    。老子把道作為萬物之本原
    ,萬物皆由道產(chǎn)生
    ,以上即是道生萬物的過程
    。老子雖然提到“萬物負(fù)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
    ,后來莊子繼承了老子的這一思想,認(rèn)為“通天下一氣耳”
    ,道生萬物即氣生萬物
    ,而且還以自己的方式追溯了萬物的本原
    ,其云:“有始也者
    ,有未始有始也者
    ,有未始有夫未始有始也者。有有也者
    ,有無也者,有未始有無也者
    ,有未始有夫未始有無也者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保ā肚f子·齊物論》)《莊子》的以上闡述
    ,并不是直接來談宇宙萬物的生成過程,而是以邏輯追溯的方式對萬物的本原進(jìn)行了追問
    ,其理論意義在于開啟了關(guān)于宇宙本原追問的哲學(xué)思考。

    《莊子》之后

    ,對道家宇宙論闡述最為系統(tǒng)的是《淮南子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痘茨献印吩凇独献印?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莊子》已有宇宙論思想的基礎(chǔ)上,從氣化宇宙論的角度
    ,詳細(xì)闡述了宇宙生成的過程。其云:“古未有天地之時
    ,惟像無形
    ,窈窈冥冥,芒芠漠閔
    ,澒蒙鴻洞,莫知其門
    。有二神混生
    ,經(jīng)天營地
    ,孔乎莫知其所終極
    ,滔乎莫知其所止息,于是乃別為陰陽
    ,離為八極,剛?cè)嵯喑?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萬物乃形
    ,煩氣為蟲
    ,精氣為人
    ”(《淮南子·精神訓(xùn)》)又云:“天墜未形
    ,馮馮翼翼,洞洞灟灟,故曰太昭
    。道始生虛廓
    ,虛廓生宇宙,宇宙生氣
    。氣有涯垠,清陽者薄靡而為天
    ,重濁者凝滯而為地
    。清妙之合專易,重濁之凝竭難
    ,故天先成而地后定。天地之襲精為陰陽
    ,陰陽之專精為四時
    ,四時之散精為萬物
    。積陽之熱氣生火
    ,火氣之精者為日;積陰之寒氣為水
    ,水氣之精者為月;日月之淫為精者為星辰
    ,天受日月星辰
    ,地受水潦塵埃
    ”(《淮南子·天文訓(xùn)》)

    與《淮南子》時代相近的《易緯·乾鑿度》也曾對宇宙萬物的生成過程有與《淮南子》類似的描述

    ,其云:“有太易,有太初
    ,有太始,有太素也
    。太易者未見氣也
    ,太初者氣之始也
    ,太始者形之始也
    ,太素者質(zhì)之始也
    。無形質(zhì)具而未離,故曰渾淪
    ;渾淪者,言萬物相渾成而未相離
    。視之不見
    ,聽之不聞,循之不得
    ,故曰易也。易無形畔
    ,易變而為一……一者形變之始
    ,清輕者上為天
    ,濁重者下為地

    以上可以看出,無論是《淮南子》還是《乾鑿度》

    ,都是循著老子、莊子的理路來談自己的宇宙生成論的
    ,但它們又有自身的時代特色
    。因漢代氣化宇宙論思想盛行,受此影響
    ,《淮南子》和《乾鑿度》都以氣釋道,雖然它們所言的具體生成過程有些差異
    ,但無非都遵循著由無到有
    、由道到氣
    、由無形至有形
    、由抽象到具體的邏輯理路,以上特點又被孕育與產(chǎn)生于漢代的道教所繼承

    《性命圭旨》的宇宙論思想是在以上道家道教宇宙生成理論的基礎(chǔ)上提出來的,深受以上思想的影響

    。氣其實是道的外在表現(xiàn)形式
    ,宇宙的演化過程就是陰陽之氣的交合過程
    。其云:

    原夫一炁蟠集。溟溟涬涬

    ,窅窅莫測,氤氳活動
    ,含靈至妙
    ,是為太乙,是為未始之始始也
    ,是為道也。故曰無始

    夫天地之有始也,一炁動蕩

    ,虛無開合,雌雄感召
    ,黑白交凝
    ,有無相射,混混沌沌
    ,沖虛至圣,包元含靈
    ,神明變化
    ,恍惚立極
    ,是為太易
    ,是為有始之始始也,是謂道生一也
    ,是曰元始。

    夫天地之太極也

    ,一炁斯析
    ,真宰自判,交映羅列
    ,萬靈肅護(hù),陰陽判分
    ,是為太極
    ,是為一生二也
    ,是曰虛皇

    陰陽既判

    ,天地位焉,人乃育焉
    。是謂二生三也,是曰混元

    ……

    天地之中

    ,陰陽正氣之所交也,圣人焉
    ,仙佛焉,庶民焉
    。賢寓壽夭
    ,實所宰焉
    。胎卵濕化
    ,無有息焉。是為六合也
    ,是謂三生萬物也。

    《性命圭旨》認(rèn)為

    ,在天地萬物產(chǎn)生之前
    ,充斥天地之間者只有氣,即所謂“一氣蟠集”
    ,因此氣變化莫測,玄妙至極
    ,故曰太乙
    。而太乙即《莊子》所謂的“無始之始始”,也即老子所謂的“道”
    。天地開始時,元氣相互鼓蕩
    、混融凝聚
    、虛靜神圣、變化無窮
    ,呈現(xiàn)混沌狀態(tài)
    ,這就是《淮南子》所謂的“太易”,是老子所謂的“道生一”
    ,也即《莊子》所謂的“有始之始始”,又可以稱之為“元始”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煦缫粴庖环譃槎斓仃庩柗蛛x
    ,是謂太極,而太極內(nèi)含陰陽二氣
    ,故曰“一生二”
    ,又叫做“虛皇”。陰陽二氣分離
    ,天地各安其所,于是有了人
    ,天、地
    、人三才具備,這就是老子說的“二生三”
    ,又叫做“混元”
    。陽氣上升,陰氣下沉
    ,相互交合,則“三生萬物”
    ,是謂“六合”
    。至此,天
    、地、人
    、物皆生
    ,時空具現(xiàn),宇宙生成

  2. 人的生成過程

    《性命圭旨》作為丹道經(jīng)典

    ,探討宇宙論問題并不是其最終目的,其最終目的是由宇宙論的問題來講人的生成
    ,即“順則生人”的過程
    ,而其講“順則生人”的過程,又是為了探索人生命的道理
    ,以便于完成“逆則成仙”的修煉之路。因此
    ,在講完宇宙生成的過程之后
    ,《性命圭旨》就詳細(xì)地討論了個體的人的生成過程。

    該書認(rèn)為

    ,人稟先天太乙真氣而生,后經(jīng)“虛化神、神化炁
    ,炁化血
    、血化形
    ,形化嬰,嬰化童
    ,童化少
    ,少化壯,壯化老
    ,老化死,死復(fù)化為虛
    ,虛復(fù)化為神
    ,神復(fù)化為氣,氣復(fù)化為物
    ,化化不間。猶環(huán)之無窮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边@是人之自然生成過程。

    但“人稟氤氳之氣而生而長

    ,至于二八之年,則九三之陽乃純,當(dāng)是時也
    。豈非上德之大人乎
    ?忽天一朝
    ,謀報渾敦之德者至
    ,乃日鑿一竅,則九三之陽蹄驟奔蹶而去之六二之中矣
    。由是乾不能純
    ,而破于離
    ,坤有所含
    ,而實于坎?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比穗m也是稟氤氳之氣而生,二八之年其陽最純
    ,也就是生命力最旺盛的時候
    ,這時陽氣最盛。但是
    ,隨著歲月的流逝,陽氣日消
    ,陰氣日長
    ,人漸漸地衰老,并最終不可避免的走向死亡

    有生有死

    ,這是大自然的規(guī)律
    ,是人力所無法改變的事實,但道教向來主張
    ,“奪天地之造化”,“我命在我不在天”
    ,一直在嘗試著通過努力來改變?nèi)说拿\
    。《性命圭旨》就認(rèn)為
    ,人可以通過自身的修煉反演宇宙的演化過程,從而達(dá)到長生不老。那么
    ,怎樣才能長生不老呢
    ?與其他內(nèi)丹經(jīng)典一樣,《性命圭旨》也認(rèn)為
    ,要想長生不老,就必須逆著生命的過程
    ,通過修煉來實現(xiàn)由后天返先天
    ,最終實現(xiàn)與道合真之境
    。對于這個修煉過程
    ,儒家稱之為“存心養(yǎng)性”,道家稱之為“修心煉性”
    ,佛家稱之為“明心見性”
    ,其實一也
    ,即都在心性上用功

    道家之“修心煉性”,正是如老子所說:“致虛極

    ,守靜篤,萬物并作
    ,吾以觀復(fù)
    。夫物蕓蕓,各復(fù)歸其根
    。歸根曰靜,是謂復(fù)命
    。復(fù)命曰常
    ,知常曰明?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保ā独献印返谑拢爸绿摌O,守靜篤”
    ,即讓內(nèi)心清靜
    、虛寂到極點,因為只有這樣
    ,心靈才不會受塵世的任何干擾
    ,純凈如水,從而達(dá)到與“道”合一的境界
    。通過煉精化氣
    、煉氣化神
    、煉神化虛
    、返虛合道的修煉過程,最終完成“逆則成仙”之路

    、性命論

    人之所以要進(jìn)行修煉,無非是為了性命而已

    。因而心性論是道教內(nèi)丹學(xué)的一個重要問題,有的學(xué)派主張“先性后命”
    ,有的學(xué)派主張“先命后性”
    ,但都不能逃脫“性命雙修”?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缎悦缰肌奉櫭剂x,主要是來談?wù)撔悦膯栴}
    ,而其在性命問題上的主要觀點
    ,便是堅持“性命雙修”。李建章說
    ,該書“提倡性命雙修,反對獨修一物……在《性命圭旨》一書中
    ,書中的全部功理和功法都貫穿著性命雙修的精神
    。”傅鳳英認(rèn)為:“《性命圭旨》一書
    ,更加深入、全面的揭示了道教性命學(xué)的真面目
    ,它融合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儒
    、釋
    、道三家性命說的精髓
    ,力倡道教的性命學(xué)
    。在修煉的先后次序上
    ,強調(diào)性命雙修
    ,堅持性功、命功并重
    ,也就是精、氣
    、神兼煉的原則
    ,反對孤修一物。但在修行的重要性上
    ,由于受到佛教尤其是禪宗心性論以及宋明心性學(xué)說的影響,尤其重視修心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备跌P英還認(rèn)為:“《性命圭旨》中的性命之學(xué),是在對儒
    、道、釋三教性命之說之精華——心性說進(jìn)行提

    、概括
    、吸收的基礎(chǔ)上形成的”。

    (一)性與命

    具體說來

    ,什么是性?什么是命
    ?《性命圭旨》:何謂之性
    ?元始真如,一靈炯炯是也
    。何謂之命?先天至精
    ,一炁氤氳是也
    。然有性,便有命
    ;有命,便有性
    。性命原不可分
    。但以其在天,則謂之命
    ;在人
    ,則謂之性。性命實非有兩
    。況性無命不立
    ,命無性不存
    ,而性命之理
    ,又渾然合一者哉!故《易》曰:“乾道變化
    ,各正性命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薄吨杏埂吩唬骸疤烀^性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贝酥^也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span>

    以上強調(diào),有性就有命

    ,有命則有性
    ,性命不可分。在這里所說的性命和我們平常所說的性命是不一樣的
    ,這里的性命有先天、后天之分
    。劉一明說:“性有氣質(zhì)之性
    ,有天賦之性;命有分定之命
    ,有道氣之命。氣質(zhì)之性
    ,分定之命
    ,后天有形之性命;天賦之性
    ,道氣之命,先天無形之性命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毕忍斓男允窃颊嫒纾丛?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先天的命是元氣。李道純說:“夫性者
    ,先天至神一靈之謂也
    ;命者,先天至精一氣之謂也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眲⒁幻髡f:“氣者
    ,命也
    。在天為氣,受之于人為命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倍陣堈J(rèn)為:“性”代表的是所有的“精神性生命”的范疇
    ,包括人的心
    、性、神
    、意識
    、思維等
    ,“命”代表的是所有的“物質(zhì)性生命”的范疇
    ,如身、命
    、氣
    、精
    、形等”
    。在內(nèi)丹學(xué)文獻(xiàn)中,一般把“性命”定義為“神氣”
    ,與性
    、命有先后天之分一樣
    ,神
    、氣亦有先天、后天之分
    ,先天神即“元神”
    ,后天神即“識神”,先天氣即“元氣”
    ,后天氣即“呼吸氣”
    。內(nèi)丹的修煉即是要由后天之神、氣返還先天之神
    、氣,而這一過程也就是由后天性
    、命返還到先天性
    、命的過程。所以說
    ,丹道修煉實際上就是修煉神和氣,通過以神調(diào)氣
    、以氣凝神
    ,最終使神氣融化于虛空。

    對人體來說

    ,性指精神,命指肉體
    。人有元精
    、元氣、元神
    ,這是先天所具有的
    ,由于后天環(huán)境的影響
    ,元精
    、元氣、元神會損耗
    ,人的生命就會走向死亡
    。為了長生就需要修煉
    ,從后天返回先天
    ,保持全精、全氣
    、全神就能達(dá)到長生不老。在內(nèi)丹理論中,精分為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
    ,后天之精來源于先天而滋養(yǎng)于后天
    。精是人體的基本物質(zhì)之一,對全身五臟六腑以及其他組織器官起著滋養(yǎng)作用
    ,精與人體成長
    、發(fā)育以及生殖功能密切相關(guān)
    。精足則生長發(fā)育良好
    ,生殖功能正常
    ,精少則反之
    。精與氣有相互轉(zhuǎn)化作用,通過修煉
    ,精可轉(zhuǎn)化為氣
    ,氣亦可轉(zhuǎn)化為精,精氣這種互化
    ,則能使人體生命保持活力

    現(xiàn)代醫(yī)學(xué)認(rèn)為

    ,人體之精
    ,除了維持臟腑組織器官正常活動需要外
    ,其余部分藏于腎
    。神分為元神與識神。元神又叫先天之神
    ,是稟受于父母之神,是無為之神
    。識神又叫后天之神
    ,是人出生后在認(rèn)識大自然和社會中產(chǎn)生的各種意識,是有為之神
    。道教丹道理論認(rèn)為
    ,元神在清靜無為的狀態(tài)下
    ,會顯露出大智大慧
    ,即超出常人的思維。神對人體的生命活動起著主宰作用
    ,精氣的運行
    ,離不開神的主宰。歸結(jié)于一點
    ,性命就是人的精
    、氣、神

    (二)性命關(guān)系

    關(guān)于性命的關(guān)系,《性命圭旨》認(rèn)為

    ,氣為命
    ,神為性。神來源于性
    ,性是未曾表現(xiàn)出來的神,性是神的本始
    ,神由性而靈通
    。氣來源于命,命是未曾表現(xiàn)出來的氣
    ,命是氣得本始
    ,氣由命而發(fā)出
    。身中的精氣是性寄托的地方
    ,是命的根。神是命寄托的地方
    ,是性的樞紐
    。因而精神是性命的根源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盎烊蛔釉唬约瓷褚?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命即氣也
    。性命混合
    ,乃先天之體也
    。神氣運化,乃后天之用也
    。故曰是性命
    ,非神氣也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被烊蛔诱J(rèn)為,性是神,命是氣
    。性命混合是先天的本體
    ,神氣的運化是后天的用體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霸裾撸讼忍煲詠硪稽c靈光也
    。欲神者
    ,氣質(zhì)之性也。元神者
    ,先天之性也
    。形而后有氣質(zhì)之性
    ,善返之
    ,則天地之性存焉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span>

    先天的那一點靈光就是元神

    ,是先天之性
    。氣質(zhì)之性是后天形成的,經(jīng)過修煉要使氣質(zhì)之性返回到先天之性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吧裼性瘢瑲庥性獨?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精得無元精乎?蓋精依氣生
    。精實腎宮
    ,而氣融之,故隨氣升陽為鉛者
    ,此也。精失而元氣不生
    ,元陽不見
    ,何益于我哉?元神見而元氣生
    ,元氣生則元精產(chǎn)
    。”“命者炁也
    ,性者神也
    ,炁則本不離神,神則有時離炁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毙詿o命不立
    ,命無性不在
    ;有性便有命,有命便有性
    ,性命不可分
    ,這就是性命之間的基本關(guān)系
    。對于一個人的生存來說
    ,精神和肉體都是不可缺少的。離開肉體
    ,精神不會存在
    ,離開精神的肉體,則是沒有生機活力的物體
    。也就是說,精
    、氣
    、神是人之存在必不可少的,它們相互依存
    、相互影響、相互作用共同構(gòu)成了一個完整的生命體

    (三)性命雙修

    《性命圭旨》中云:“乃玄門專以氣為命

    ,亦修命為宗,以水府求玄立教
    ,故詳言命而略言性。是不知性也
    ,究亦不知命
    。禪家專以神為性,以修性為宗
    ,以離宮修定立教
    ,故詳言性而略言命。是不知命也
    ,究亦不知性
    。豈知性命本不相離,道釋原無二致
    ;神氣雖有二用
    ,性命則當(dāng)雙修也哉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币陨险J(rèn)為,歷來佛道在修煉上各有偏重
    ,道教偏重于修命
    ,禪家偏重于修性,而最終的結(jié)果是
    ,道教言命不言性而究不知命,禪宗言性不言命而究不知性

    其又云:“奈妙合之道不明

    ,修性者遺命,且并率性之竅妙不得而知之
    ,矧能煉之乎
    !非流于狂蕩
    ,則失于空寂。不知其命
    ,末后何歸
    !修命者遺性,且并造命之功夫不得而知之
    ,矧能守之乎!非執(zhí)于有作
    ,則失于無為
    。不知其性,劫運何逃
    !”上已提及
    ,性與命兩者的關(guān)系是,性不離命
    ,命不離性
    ,性命為一。那么
    ,與此一樣
    ,修性與修命也不可以偏廢,若存一而遺一
    ,則最終會陷入“不知命”、“不知性”的困局
    。所以
    ,《性命圭旨》明確主張“性命雙修”,即修性亦要修命
    ,修命亦要修性
    ,方可達(dá)“性命妙合”之境

    《性命圭旨》提倡“性命雙修”

    ,并不是主張修性與修命無先后之分。歷來內(nèi)丹南宗主張先命而后性
    ,北宗則主張先性而后命
    ,在性命先后問題上有分歧
    。在性命先后問題上
    ,《性命圭旨》的態(tài)度是如何呢?其云:“知性而盡性
    ,盡性而至命
    。乃所謂虛空本體
    ,無有盡時
    ,天地有壞,這個不壞
    ,而能重立性命
    、再造乾坤者也?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庇善溲浴爸远M性,盡性而至命”來看
    ,它顯然主張“盡性”在前
    ,“修命”在后,由“盡性”方可“至命”
    。其這一思想表現(xiàn)出與全真北宗在性命關(guān)系問題上所具有的一致性

    三、生死觀

    生死問題是人類亙古不變的話題

    ,被稱之為“終極關(guān)懷”
    。在中國哲學(xué)中,儒
    、釋
    、道三家都曾對生死問題有自己的思考
    ,或者可以這么說
    ,儒、釋
    、道三家之不同
    ,就在于它們提出了三種不同的超脫生死的途徑與方法
    。(一)儒
    、釋、道三教對生死的不同看法
    。儒家向來較為關(guān)注此岸世界
    ,對彼岸世界采取了存而不論的態(tài)度,他們認(rèn)為“死生有命
    ,富貴在天”(《論語·顏淵》),死生
    、富貴等皆由天命所決定
    ,并非人力所能左右。當(dāng)孔子的學(xué)生子路問到死的問題時
    ,孔子的回答是:“未知生
    ,焉知死
    ?”(《論語·先進(jìn)》)在孔子看來,對于一個人來說
    ,活好當(dāng)下
    ,處理好生的問題,是最重要的
    ,至于死的問題,則不要去管它
    。即認(rèn)為對此生的世界人都不能好好把握
    ,還談什么死
    。雖然儒家不太談?wù)撋赖膯栴},但這并不意味著儒家沒有意識到此類問題的存在
    ,只是認(rèn)為生比死更重要
    。生雖重于死
    ,但儒家卻反對茍生
    ,一直提倡“舍生取義”、“殺身成仁”
    。顯然
    ,儒家諱言死,但并不怕死
    ,只是要求死要得其所,即死要死得值
    ,只要死得其所
    ,決不茍生。除此之外
    ,儒家也向往“不朽”
    ,但其所謂“不朽”
    ,并不是道教的長生
    ,也不是佛教的脫離生死輪回,而是有其自身獨特的理解
    儒家所講的“不朽”有三個方面
    ,即立德、立功
    、立言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蹲髠鳌吩疲骸疤嫌辛⒌?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
    ,雖久不廢
    ,此之謂不朽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庇纱丝磥?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儒家所謂的“不朽”并不是指肉體的長生,也不是指靈魂的永存
    ,而是指精神的不朽

    佛教強調(diào)人之不死,這并不是指人的肉體不滅

    ,而是人經(jīng)過十二輪回,三千世間法
    ,根據(jù)現(xiàn)世的德行
    ,人之阿賴耶識是不滅的。人生本身雖是受罪
    ,有生
    、老
    、病
    、死、愛別離
    、怨憎會
    、求不得、五蘊聚等八苦
    ,但要脫離這八苦,就要修行
    。通過修行
    ,人就能破除執(zhí)相,就無所謂生
    ,無所謂死了
    。但是佛教也強調(diào)人的彼岸世界,強調(diào)人人成佛
    。所以佛家主張修行。佛教倡導(dǎo)“頓悟成佛”
    ,掃去各種知識的遮蔽而回歸清凈本心
    ,使清凈本心在瞬間呈現(xiàn)來成就佛界,在佛的境界中
    ,生死了然。

    道家既認(rèn)為有此岸世界

    ,又認(rèn)為有彼岸世界
    ,此岸世界與彼岸世界都是“道通為一”而已。老子以“道”來詮釋生死
    ,認(rèn)為“天地尚不能久
    ,而況于人乎?(《老子》第二十三章)莊子認(rèn)為:“死生
    ,命也,其有夜旦之常
    ,天也
    。”(《莊子·大宗師》)道家承認(rèn)在此岸世界有生
    ,但在彼岸世界會怎么樣呢
    ?在道教看來有天堂、地獄之稱謂
    ,有神仙、鬼怪之傳說
    。行善則可達(dá)天國
    ,做惡則會下地獄。神仙如莊子所說:“藐姑射之山
    ,有神人居焉
    ,肌膚若冰雪,綽約若處子
    ,不食五谷,吸風(fēng)飲露
    ;乘云氣
    ,御飛龍,而游乎四海之外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保ā肚f子逍遙游》)莊子把圣人、神人
    、至人都列為有成就而逍遙游的神仙。神仙能“不食五谷
    ,吸風(fēng)飲露
    ,乘云氣,御飛龍”,“死生無變于己”
    ,而鬼則相反
    ,《太上洞玄靈寶出家因緣經(jīng)》云:“故仙道貴全身
    ,鬼道貴滅形
    ;仙道貴光明,鬼道貴幽冥
    ;仙道貴長存
    ,鬼道貴消亡;仙道貴清虛
    ,鬼道貴濁辱;仙道貴保安
    ,鬼道貴浮危
    ;仙道貴有身,鬼道貴無形
    。有道者
    ,長生無為,煉神入妙
    ,歸于大道,形神合契
    ,常存不亡是也
    。無身者,死滅灰塵
    ,形朽神逝
    ,沉淪九夜,冥冥幽暗是也
    。”在陰間為鬼
    ,在地獄中受盡折磨
    ,過著悲慘的生活,所以說
    ,道家追求長生
    ,想成為神仙。

    以上三教說法不同

    ,但它們都涉及生死問題
    。三教都承認(rèn)有生有死,但它們更關(guān)心的是如何超越生死
    ,達(dá)到無生無死的境界

    、生死問題的實質(zhì)

    儒家的無始無終是生死的根柢,佛家的阿賴耶識是生死的根源

    ,而在《性命圭旨》一書中
    ,道家用坤卦、復(fù)卦
    、臨卦
    、泰卦
    、大壯卦
    、夬卦、乾卦表示了人從出生到成人的過程
    ,也就是人的陽氣從一陽到了六陽即達(dá)到人生最健康之體
    。用垢卦、遁卦
    、否卦
    、觀卦
    、剝卦至坤卦
    ,表示了從成人到終老的過程,也就是人的陰氣到了六陰則走向了人生終點
    。對于人的生死是否也有這樣的循環(huán)
    ,此書的回答是肯定的。但是
    ,前提是人要進(jìn)行修煉,使陰氣變?yōu)殛枤?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也就是“逆成仙”
    ,即虛化為神,神化為氣
    ,氣化為血
    ,血化為形,形化為嬰
    ,嬰化為童
    ,童化為少,少化為壯
    ,壯化為老
    ,老化為死,死又化為虛
    ,虛又化為神
    ,神又化為氣,氣又化為物
    ,不斷地變化,不斷地循環(huán)

    傅鳳英說:“道家主要是以順則生人逆則成仙的理論來闡述生死問題的

    。老子認(rèn)為道是宇宙萬物生發(fā)的根源和本體,生命既能從道生出發(fā)來又有返回到道中去
    。所謂得道
    ,也就是返本歸根
    ,從個體生命返回到生命的本源中去
    ,還虛合道。出有入無
    ,才是生命的永恒歸宿
    。”因此
    ,人只要把握這個道
    ,根據(jù)順生人
    、逆成仙進(jìn)行修煉
    ,則能超越生死,就能從有生有死進(jìn)而到無生無死的境界
    。這也就是說
    ,道家對于生死問題,雖說提倡長生不老
    ,認(rèn)為人的肉體通過修煉可能會延長存在的時間,但是卻不能達(dá)到永恒
    ,真正不死的其實是經(jīng)過轉(zhuǎn)化而來的“陽神”
    ,而不是肉體,這和儒
    、釋兩家有相似之處

    (三)超越生死——修金丹

    人是有生有死的

    ,人們?nèi)绾纬撋?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跳出輪回呢
    ?《性命圭旨》屬于全真一派,而全真派的原則就是全其本真
    、真性永存
    。全精、全氣
    、全神,則能超越生死
    ,跳出輪回。它強調(diào)了“順生人
    ,逆成仙”的原則
    ,指出只有修煉金丹,才是超越生死的正途
    。書中云:

    蓋金丹之道

    ,簡而不繁
    。以虛無為體
    ,以清靜為用。有作以成其始
    ,無為以成其終
    。從首至尾,并無高遠(yuǎn)難行之事
    。奈何世人
    ,道在邇而求諸遠(yuǎn)
    ,事在易而求諸難
    。背明投暗,不亦惑乎

    夫金者

    ,堅之稱;丹者
    ,圓之喻
    。是人毗盧
    。性海
    、乾元面目
    。世尊名之“空不空,如來藏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崩暇栔靶中⒈娒铋T
    。”以此而言道
    ,謂之無上至尊之道
    ;以此而言法,謂之最上一乘之法
    。三教圣賢
    ,皆從此出。修行正路
    ,孰有正于此哉

    同時

    ,該書還批判了旁門小術(shù)的危害
    ,如好爐火者、視頂門者
    、運雙睛者
    、守印堂者、閉息行氣者
    、休糧辟谷者、密咒驅(qū)邪者……以上這些皆為小術(shù)
    ,它們對于治療疾病
    、延長壽命,可能會有些作用
    ,但都不是大道
    。《性命圭旨》一書認(rèn)為
    ,只有修煉金丹才是超脫生死的唯一之路
    ,而且強調(diào)在修煉過程中要遵循“無為而無不為”的原則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熬笔侵干A物質(zhì),煉精化氣的方法是:訓(xùn)練定慧之力
    ,注重飲食睡眠
    ,不見可欲
    ,使心不亂。要“致虛極
    ,守靜篤”,即讓內(nèi)心清靜
    、虛寂到極點
    。做到了這些,生死難道還成問題

    綜上所述

    ,《性命圭旨》的丹道理論是建立在天人關(guān)系的基礎(chǔ)上的,天是天道
    ,是大自然的規(guī)律
    ,萬事萬物都在這種規(guī)律的支配下,有生有死
    。同樣,人也是有生有死的
    ,但人可以運用大自然的規(guī)律,對身體和精神進(jìn)行修煉
    ,超越生死

道教中有這樣一句話,“順則生人
,逆則成仙”
,“順則生人”講的是“道生一,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萬物”以至于生人的宇宙生成過程,而“逆則成仙”講的則是通過內(nèi)丹修煉
,由后天返先天
,由人到仙的過程。在這一順一逆兩個過程中
,前者是后者的哲學(xué)基礎(chǔ)
,正是因為人是道生成的,所以人通過自身的修煉
,最后可以返還于道,達(dá)到與道合真的境界
,從而實現(xiàn)由人到仙的超越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ddjy_102/1371.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

,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
,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
,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
,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
,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
,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
,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
,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guān)文章
揭秘金丹大道
大道”這個詞嚴(yán)格來說就是來自于《道德經(jīng)》,老子所說的“道可道
,非常道”,“大道”就是老子所說的常道
。老子說
,“道”很難用語言形容,強為名之曰大
。大曰逝去
,逝曰遠(yuǎn),遠(yuǎn)曰返
。大道就是常道的意思
什么是丹道?何謂性命雙修 ?
丹道
,古稱至道、大道
、醫(yī)道
,異名而同指。丹道一詞,自東漢魏伯陽真人著《周易參同契》
,此書被后世尊為'萬古丹經(jīng)王'
,開創(chuàng)出'丹道'修煉的完善體系,是我國第一部金丹大道理論專著
。此書把人體當(dāng)作爐鼎
,以體內(nèi)精
、氣為藥物
,運用神去烹煉,使精
、氣
、神凝聚互結(jié),產(chǎn)生真種
,結(jié)成金丹
。丹道分內(nèi)丹、外丹
2023-10-07
什么是丹道?何謂性命雙修 ?
陳攖寧女丹修煉思想初探
范麗君 引 言 陳攖寧(1880—1969)
,原名元善
、志樣,字子修
大成凈土適合那些修道者
大成凈土適合那些修道者? 大成凈土的特點
,就是簡明易學(xué)
什么是道學(xué)
什么是道學(xué)? 道學(xué)之名
,始見于《隋書·經(jīng)籍志》
,原指老子創(chuàng)立的有關(guān)道的學(xué)說
太易先生妙解《黃帝陰符經(jīng)》(二)
太易先生妙解《黃帝陰符經(jīng)》(二) 三
、為什么說陰符經(jīng)以《奇門遁甲》為應(yīng)用
? 這個命題首先要從奇門遁甲之含義說起
。奇者
,乙丙丁三奇也;門者
,八門開休生傷杜景死驚是也
,遁者,有隱遁
奧修談道之:呂洞賓金色花的秘密
簡 介 金色花的奧秘
,是世上最隱秘的著作之一,它會指引你
,超越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