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s6iya"><pre id="s6iya"></pre></ul>
    • <kbd id="s6iya"><pre id="s6iya"></pre></kbd>
    • 國學(xué)經(jīng)典網(wǎng)

      《山海經(jīng)》中的昆侖

      學(xué)術(shù)之聲 >百家論道

      大道家園  2023-04-21 12:04:11

      昆侖

      ,古稱“昆侖之虛”或“昆侖之丘”
      ,被認(rèn)為是黃河的源頭
      ,是歷史地理學(xué)中的一個(gè)重要名詞
      。關(guān)于它的位置,古今的歷史地理學(xué)家多有探討
      ,但大多沒有得出令人信服的結(jié)果
      。雖然漢代以后把西域某幾座大山定為昆侖
      ,可那都是根據(jù)古書所記附會(huì)的
      ,并非是真正的古昆侖
      ,這看看顧頡剛先生的《昆侖和河源的實(shí)定》一文就可明白。顧先生在文中對(duì)漢代以后的昆侖作了詳細(xì)的考證,但對(duì)古昆侖的討論仍然未能確定

      實(shí)際上

      關(guān)于昆侖虛最早
      、最古老的記載是見于《山海經(jīng)》
      (確切地說應(yīng)該是《海經(jīng)》部分
      ,《山經(jīng)》部分要晚得多)
      ,后來得《禹貢》
      、《淮南子·地形訓(xùn)》和《水經(jīng)》等地理學(xué)著作中所述的昆侖
      ,都是以《山海經(jīng)》特別是以《海經(jīng)》中的昆侖虛為藍(lán)本的
      , 所以要解決古昆侖的問題,就要從《山海經(jīng)》中的記載入手

      一、誤解的澄清及對(duì)《山海經(jīng)》的再認(rèn)識(shí)

      這里首先要澄清一個(gè)誤解

      ,就是過去都把昆侖當(dāng)成河源
      ,這就是本自《山海經(jīng)》所記
      。其《西次三經(jīng)》云:“昆侖之丘
      ,……河水出焉”;《海內(nèi)西經(jīng)》云:“河水出(昆侖)西(原作東
      ,誤
      。據(jù)《爾雅·釋水》注和《后漢書·張衡傳》注引改)北隅?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边^去都把這個(gè)“出”理解為發(fā)源
      ,那是錯(cuò)的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俺觥惫逃邪l(fā)源之義
      ,但也有“流經(jīng)”之義
      ,如《水經(jīng)注·河 水》引《洛書》曰:“河自昆侖,出于重野”
      ,這個(gè)“出”便是流經(jīng)的意思
      ,其他例子尚多,不煩備舉

      《山海經(jīng)》中的“出”許多就是流經(jīng)而非發(fā)源,如《海內(nèi)北經(jīng)》曰:“陽汙之山, 河出其中

      ;凌門之山
      ,河出其中”
      ,河水不可能既發(fā)源于昆侖,又發(fā)源于陽汙之山
      ,又發(fā)源于凌門之山
      ,這些“出”都是流經(jīng)之義?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渡胶=?jīng)》中河出昆侖虛的記載也是說河水是流經(jīng)昆侖虛而非說河水發(fā)源于昆侖虛。前人就是因?yàn)殄e(cuò)誤地理解了這個(gè)“出”字
      ,于是就去找河源,以為找到了河源也就找到了昆侖虛
      ,因而越找越向西北,最后到了遠(yuǎn)離華夏中土、荒無人煙西北塞外
      ,實(shí)則離真正的昆侖虛也愈來愈遠(yuǎn)

      即使這個(gè) “出”是發(fā)源的意思,也不能確定那里就是河源,因?yàn)楣湃怂f的“河源”都非真正的河源

      ,確定河源在巴顏喀喇山脈各姿各雅山麓還是近代的事,古人的活動(dòng)能力和范圍有限,他們一般是把自己知道的河流最遠(yuǎn)的流經(jīng)地當(dāng)成源頭
      ,黃河亦是如此
      。我們看看古書的記載
      ,自戰(zhàn)國以降
      ,黃河的源頭是一步步逐漸向西北推移,那是因?yàn)槿藗兊幕顒?dòng)范圍和能力不斷擴(kuò)大
      ,知道黃河流經(jīng)的地方越來越遠(yuǎn)之故
      ,但他們一直沒有找到真正的河源。如果認(rèn)為找到了河源就找到了昆侖,那么各姿各雅山豈不成了昆侖虛

      這樣考證出來的結(jié)果

      ,自然不能與古記相合
      ,也不能令人信服。一直到 1956
      臺(tái)灣女學(xué)者蘇雪林女士在《昆侖之謎》一文中
      ,首先提出了古昆侖就是泰山的觀點(diǎn)
      ,她說:“山東半島之泰山在遠(yuǎn)古時(shí)即居昆侖地位
      ,泰者大也,泰山者大山也
      ,殆取西亞‘世界大山’之義。又居大地臍上
      ,天門在其頂
      ,幽都處其下
      ,與西亞世界大山條件無一不合。幼發(fā)拉底斯在西亞稱為‘大地之靈魂’(goulofuland)謂天地間萬物皆由其創(chuàng)造
      ,尊稱為 River 而不名。我國黃河亦稱‘河’而不名
      。幼河稱為公平正直
      ,審判人類善惡之水
      ,故西亞每擲罪人河中以沉浮驗(yàn)有罪與否
      。我國亦有指河為誓之俗。則黃河與泰山神話殆同時(shí)傳入者
      。余固主張域外文化曾兩度入我中國,第一度尚在夏商前
      ,此當(dāng)屬之第一度
      。”

      蘇女士的看法可謂是一個(gè)鑿破鴻蒙之說

      ,解開了幾千年來的古昆侖之謎
      。此后
      1985
      ,何幼琦先生發(fā)表了《〈海經(jīng)〉新探》一文
      ,對(duì)《海經(jīng)》中的地理做了詳細(xì)的考察研究
      ,也認(rèn)為古昆侖虛就是山東的泰山,使古昆侖的問題有了一個(gè)完滿的答案。雖然何先生這篇文章中值得商榷之處甚多
      ,但他考證的《海經(jīng)》地理多有創(chuàng)獲
      ,有許多還是重要發(fā)現(xiàn),為《山海經(jīng)》研究開辟出一條正確的道路
      。此后
      ,何新在《諸神的起源》、徐顯之在《山海經(jīng)探源》均步其后塵接踵論述古昆侖山就是泰山

      其實(shí),這個(gè)觀點(diǎn)在古代就有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渡胶=?jīng)·西次三經(jīng)》曰: “
      昆侖之丘
      ,……神陸吾司之,其神狀虎身而九尾,人面而虎爪
      。是神也
      ,司天之九部及帝之囿時(shí)。”郭璞注:“即肩吾也
      。莊周曰:‘肩吾得之
      ,以處大山’也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痹妗缎Wⅰ罚骸按松窦础逗?nèi)西經(jīng)》之開明獸也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薄逗?nèi)西經(jīng)》曰:“開明獸身大類虎而九首
      ,皆人面
      ,東向立昆侖上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庇衷唬骸埃ɡ鎏摚╅T有開明獸守之”
      。昆侖虛上的開明獸即陸吾
      ,《莊子·大宗師》作“肩吾”,云:“肩吾得之(道)
      ,以處大山”
      ,成玄英《疏》曰:“肩吾,神名也,得道
      ,故處東岳
      ,為太(泰)山之神”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渡胶=?jīng)》說開明獸陸吾為昆侖之神,而《莊子》以為是大山之神
      ,成玄英更明確地說這個(gè)“大山”就是東岳太(泰)山
      ,可知古代的確有昆侖就是東岳泰山的說法
      ,只不過因?yàn)椤袄觥北灰辉偕窕?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虛化
      ,這個(gè)說法逐漸隱沒弗彰了

      但是,諸先生在論著中主要偏重于對(duì)《山海經(jīng)》地理的探究

      ,對(duì)有關(guān)昆侖的諸多問題未能作進(jìn)一步的探討
      ,故有關(guān)于古昆侖虛的許多記載至今未能實(shí)定
      ,需要詳細(xì)地加以分析

      其次要說明的是關(guān)于《山海經(jīng)》一書的一些問題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渡胶=?jīng)》本來分為《山經(jīng)》與《海經(jīng)》兩部分
      ,現(xiàn)在學(xué)界已經(jīng)普遍認(rèn)為這是兩部本來各自獨(dú)立的古籍。何幼琦先生認(rèn)為《山經(jīng)》本名《五藏山經(jīng)》
      ,《海經(jīng)》即古書《禹本紀(jì)》
      ,是劉向
      、劉歆(后改名秀)父子在校書時(shí)將二書合編在一起,題名為《山海經(jīng)》的
      ,這個(gè)說法筆者很贊同。

      筆者認(rèn)為

      ,“《五藏山經(jīng)》記述的是夏王朝故國的山川地理及其諸神的祭祀方法
      ,其大體范圍是以今山東省為中心,及于冀南
      、豫東和蘇皖北部的地區(qū)
      ,著作時(shí)間是戰(zhàn)國的中后期
      ,其作者是齊國的夏代遺民東夷族的巫史集團(tuán)”,其《海經(jīng)》產(chǎn)生得最早
      ,也最有史料價(jià)值
      ,它也是一部夏朝遺民著作的史書
      ,它記述的是夏王朝故國的山川地理、方國異物和歷史傳說
      。何幼琦先生以為它所記的疆域,就是泰山周圍的山東中部地區(qū)
      ,對(duì)于這個(gè)問題
      ,筆者也在《〈海經(jīng)〉的作者及記述的地理與時(shí)代》一文專門予以探討
      ,肯定了何先生的說法?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逗=?jīng)》說“河水出昆侖西北隅”
      ,是因?yàn)椤逗=?jīng)》時(shí)代的人們主要活動(dòng)在黃河下游的泰山周圍
      ,他們看到的黃河自泰山西北方向遠(yuǎn)遠(yuǎn)流來
      ,再遠(yuǎn)的地方他 們就不知道了,所以才那樣說
      ,但并非是說黃河發(fā)源于此。

      有了這些認(rèn)識(shí)

      ,對(duì)昆侖的研究是很關(guān)鍵的。

      、昆侖古記總載

      上面說過,古籍關(guān)于昆侖虛的記載甚多

      ,而以《山海經(jīng)》為最古,其次是《楚辭》
      ,漢代的一些書籍如《淮南子》、《河圖》
      、《水經(jīng)》等也多本《山海經(jīng)》為說
      ,亦頗可資參證
      。但自漢代以后的書籍,每多神仙家方士之言
      ,如《十洲記》
      、《神異經(jīng)》
      、《拾遺記》等
      ,其所記之昆侖多羼入后來仙家方士的奇瑰想象
      ,就與原始面目有所區(qū)別了
      ,故茲不錄入,僅在論述時(shí)用作參考

      茲先錄《山海經(jīng)》有關(guān)昆侖虛(丘)的記載于下:

      《西次三經(jīng)》曰:“昆侖之丘

      ,是實(shí)為帝之下都
      ,神陸吾司之。其神狀虎身而 九尾
      ,人面而虎爪
      ;是神也,司天之九部及帝之囿時(shí)
      。有獸焉,其狀如羊而四角
      ,名曰土螻
      ,是食人
      。有鳥焉
      ,其狀如蜂
      ,大如鴛鴦
      ,名曰欽原
      ,木則枯。有鳥焉
      ,其名鶉鳥,是司帝之百服
      ;有木焉
      ,其狀如棠
      ,黃華赤實(shí)
      ,其味如李而無核,名曰沙棠
      ,可以御水,食之使人不溺

      《海內(nèi)西經(jīng)》曰:“海內(nèi)昆侖之虛在西北

      ,帝之下都
      。昆侖之虛方八百里
      ,高萬仞。上有木禾
      ,長五尋,大五圍
      。面有九井
      ,以玉為檻,面有九門
      ,門有開明獸守之,百神之所在
      。在八隅之巖
      ,赤水之際,非仁羿莫能上岡之巖

      《大荒西經(jīng)》曰:“西海之南

      ,流沙之濱,赤水之后
      ,黑水之前
      ,有大山
      ,名曰昆侖之丘
      。有神,人面虎身
      ,有文有尾
      ,皆白,處之
      。其下有弱水之淵環(huán)之
      ,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輒然
      。有人戴勝,虎齒
      ,有豹尾,穴處
      ,名曰西王母。此山萬物盡有

      因?yàn)椤渡胶=?jīng)》流傳既久,在劉向父子校訂之前已經(jīng)版本紛異

      ,經(jīng)文多有殘缺訛誤,難見原貌
      ,而先秦及秦漢間之著述中言昆侖者多本于《山海經(jīng)》,他們得見《山海經(jīng)》原本
      ,故有今本《山海經(jīng)》中所無的記錄
      ,因擇其要者錄于下:

      《楚辭 ·離騷》曰:“朝發(fā)軔于蒼梧兮,夕余至乎縣圃

      ,王逸注:“縣圃,神山
      ,在 昆侖之上?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span>淮南子》曰:‘昆侖縣圃
      ,維絕
      ,乃通天’?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h
      ,一作懸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span>

      又曰: “朝吾將濟(jì)于白水兮

      ,登閬風(fēng)而紲馬
      ,王逸注:“閬風(fēng),山名
      ,在昆侖之上
      。”洪興祖補(bǔ)注:“閬
      ,音郎,又音浪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兜罆吩疲骸佉罢撸侊L(fēng)之府是也
      。昆侖上有九府,是為九宮
      。’”

      又曰:“邅吾道夫昆侖兮

      ,路修遠(yuǎn)以周流”
      ,王逸注:“《河圖括地象》言:‘昆侖在西北
      ,其高萬一千里,上有瓊玉之樹’也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焙榕d祖補(bǔ)注:“《禹本紀(jì)》言:‘昆侖山高三千五百余里,日月所相避隱為光明也
      。其上有醴泉、華池
      。’《河圖》云:‘昆侖
      ,天中柱也,氣上通天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span>

      《楚辭·天問》曰:“昆侖縣圃

      ,其凥(居)安在
      ?增城九重,其高幾里
      ?四方之門,其誰從焉
      ?西北辟啟
      ,何氣通焉?

      淮南子·地形訓(xùn)》曰:“禹乃以息土填洪水以為名山

      ,掘昆侖虛以下地
      ,中有增城九重,其高萬一千里百一十四步二尺六寸
      。上有木禾,其修五尋
      ,珠樹
      、玉樹
      、琁樹、不死樹在其西
      ,沙棠、瑯玕在其東
      ,絳樹在其南
      ,碧樹
      、瑤樹在其北。旁有四百四十門
      ,門間四里,里間九純
      ,純丈五尺
      。旁有九井
      ,玉橫維[]
      。其西北之隅
      ,北門開以內(nèi)不周之風(fēng)
      。傾宮
      、旋室、縣圃
      、涼風(fēng)、樊桐在昆侖閶闔之中
      ,是其疏圃
      。疏圃之池,浸之 黃水
      ,黃水三周復(fù)其原
      ,是謂丹水,飲之不死

      又曰:“昆侖之丘

      ,或上倍之,是謂涼風(fēng)之山,登之而不死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蛏媳吨侵^懸圃
      ,登之乃靈
      ,能使風(fēng)雨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蛏媳吨?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乃維上天,登之乃神
      ,是謂太帝之居

      《爾雅·釋丘》曰:“三成為崐崘丘

      ,郭璞注:“崐崘山三重
      ,故以名云
      。”疏:“《崐崘山記》云:‘崐崘山
      ,一名崐丘,三重
      ,高萬一千里’是也。凡丘之形三重者
      ,因取此名云耳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span>

      《水經(jīng)·河水》曰:“崐崘虛在西北

      ,去嵩高五萬里
      ,地之中也,其高萬一千里。”酈道元注:“三成為崐崘丘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秿妽愓f》曰:‘崐崘之山三級(jí)
      ,下曰樊桐;二曰玄圃
      ,一名閬風(fēng)
      ;上曰層城
      ,一名天庭,是為太帝之居
      。去嵩高五萬里,地之中也
      。’《禹本紀(jì)》與此同
      。高誘稱‘河出昆山
      ,伏流地中萬三千里
      ,禹導(dǎo)而通之出積石山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浮渡胶=?jīng)》:‘自昆侖至積石千七百四十里。自積石出隴西郡至洛
      ,準(zhǔn)《地志》可五千余里?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职浮赌绿熳觽鳌罚骸熳幼岳ド饺胗谧谥?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乃里西土之?dāng)?shù)。自宗周瀍水以西
      ,至于河宗之邦、陽纖之山,三千有四百里
      ,自陽纖西至河首四千里
      ,合七千四百里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锻鈬鴪D》又云:‘從大晉國正西七萬里
      ,得昆侖之墟
      ,諸仙居之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瘮?shù)說不同
      ,道阻且長,經(jīng)記綿褫
      ,水陸路殊
      ,徑復(fù)不同,淺見末聞
      ,非所詳究
      ,不能不聊述聞見
      ,以志差違也
      。其高萬一千里,《山海經(jīng)》稱‘方八百里
      ,高萬仞
      。’郭景純以為自上二千五百余里
      。《淮南子》稱‘高萬一千里百一十四步三尺六寸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span>

      《河圖始開圖》曰:“昆侖之虛有五城十二樓,河水出焉

      ,四維多玉。”(《太平御覽》 卷三十八引
      ,又見《黃氏逸書考》輯《河圖括地象》)

      《河圖括地象》曰:“地祗之位

      ,起形高大者有昆侖山,廣萬里
      ,高萬一千里,神物之所生
      ,圣人仙人之所集也。出五色云氣
      、五色流水,其白水南流入中國
      ,名曰河也
      。其山中應(yīng)于天,最居中
      ,八十一城布繞之。
      ”(《博物志》卷一引)

      又曰: “昆侖之山為地首

      ”(《太平御覽》卷八十三引)

      又曰: “地中央曰昆侖

      。昆侖東南
      ,地方五千里
      ,名曰神州
      ,其中有五山
      ,帝王居之。
      ”鄭玄注:“神州
      ,晨土,即所謂齊州
      ,中國之地也
      。”

      又曰: “昆侖者

      ,地之中也
      ”(以上二條據(jù)《黃氏逸書考》輯本)

      根據(jù)上述資料,下面我們就把有關(guān)于《山海經(jīng)》中的昆侖的一些問題作一下具體分析

      昆侖山

      三、昆侖之虛神話考實(shí)

      筆者認(rèn)為

      ,漢代以前關(guān)于古昆侖之虛的神話傳說都是有事實(shí)作為依據(jù)的
      ,并不是任意虛造的子虛烏有之說
      ,它隱含了上古人民對(duì)今山東泰山及其周邊地區(qū)地理的認(rèn)識(shí)。

      (一)昆侖釋義

      關(guān)于 “昆侖”的含義

      ,古說不一
      ,筆者認(rèn)為它和十二歲名的“困敦”
      ,實(shí)際上是一個(gè)外來名詞,郭沫若認(rèn)為就是來源于古巴比倫天蝎座名 GIR.TAB 的音譯
      ,后來又演變?yōu)榛煦纭喍?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混淪等等
      。我國古代有氏族崇拜天蝎座
      ,如陶唐氏
      、伊祁氏和子姓的商人等
      ,他們都屬于困敦氏
      ,也就是渾敦氏
      ,這些氏族初居于泰山周圍
      ,故泰山稱為昆侖之虛
      ,就像太昊之虛
      、少昊之虛、祝融之虛
      、顓頊之虛、夏之虛
      、晉之虛等“虛”一樣
      ,“昆侖”也是一個(gè)古代氏族的名字

      “昆侖”一詞后來還遠(yuǎn)遠(yuǎn)流傳到西亞,蘇雪林女士說:

      “關(guān)于昆侖仙山之想象

      ,不知始于何時(shí)
      ,今日文獻(xiàn)之約略可徵者,惟有文化最早之兩河流域
      ,故吾人亦惟有姑定兩河流域?yàn)槔鲋l(fā)源地?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嘉鱽嗊h(yuǎn)古傳說
      ,即謂有一仙山曰 Khursag Kurkura
      ,其義猶云‘大地唯一之山’(
      Mountain of All Lands)或曰‘世界之山 ’ ( Mountain of the World
      , 為諸 神 聚 居 之 處 , 亦即諸神之誕生地(
      Thebirth place of the gods
      。關(guān)于此山詳細(xì)之描繪
      ,今日西亞出土之磚文,尚無可徵
      ,良堪惋惜——吾人愿望之滿足
      ,或?qū)⒋盏氐孜幕Y料之發(fā)現(xiàn)而已
      。但西亞若干廟宇與七星壇之建筑,皆為此山之縮型
      。而中國之昆侖
      ,希臘之奧林匹司,印度之蘇迷盧
      ,天方之天園,亦為此山之翻版
      。吾人根據(jù)此類材料
      ,以揣測(cè)‘世界大山’之景況,亦未嘗不可十得八九
      ,此則吾人尚可引為差堪自慰之事者也。筆者固不解西亞語文
      ,以意測(cè)之
      Khursag 之一字或指‘世界’,或指‘大地’
      ,而 Kurkura 之一字則或?yàn)椤笊健?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為‘高山’。中國之昆侖
      ,古書皆作‘昆侖’
      ,《說文》謂昆為古渾切
      ,侖
      ,盧昆切。以今日粵音讀之
      ,與 Kuhura 相差不遠(yuǎn),殆音譯其后一字也(且此仙山實(shí)為阿拉拉持(Ararat
      ,波斯人呼阿拉拉持山為 Kuhinuh 則音與昆侖更近)
      。夫西亞與中國古代之語音
      ,一則幾經(jīng)轉(zhuǎn)譯,一則屢有變遷,而尚能保存此項(xiàng)對(duì)音
      ,使昆侖之真源不昧
      ,終能互證于數(shù)千年后之今日
      ,此則非可喜可慶之事耶?”

      按:蘇女士所說的西亞的這座仙山 Khursag Kurkura 在古蘇美爾·阿卡得神話中稱為杜庫 Duku

      ,意思是“圣崗”
      ,為百神所居之地
      ,巴比倫主神馬爾杜克的主要神廟就建于此
      ,這和我國古傳中上面有黃帝之宮、百神所在的神山昆侖之虛非常相似
      ,而且我國古代典籍中對(duì)于昆侖增城的描述
      ,和巴比倫城有很直接的關(guān)系(說詳下),所以說中國的昆侖傳說是西亞仙山“圣崗”的源頭

      目前關(guān)于“昆侖”一詞的確切意義還不能說是有了定論

      ,尚需要進(jìn)一步研究
      ,但這個(gè)詞是在上古時(shí)期曾遠(yuǎn)傳西方是事實(shí)

      (二)在西北

      《山海經(jīng)》說昆侖虛“在西北”,正因?yàn)檫@一句話

      ,才使后人拼命往西北塞外去尋找昆侖,其實(shí)根本不是那么一回事
      。《山海經(jīng)》說的“在西北”
      ,是指此書本身記載疆域范圍的西北
      ,而不是殷周以后的西北。

      上面說過

      ,《山海經(jīng)》是夏朝遺民的著作
      ,他們還沿用了故國夏王朝時(shí)期的疆域范圍
      ,關(guān)于夏王朝的疆域范圍
      ,筆者曾經(jīng)探討
      ,認(rèn)為就是以今山東省為中心
      ,漸及其周邊地區(qū)。在山東省中部有一大片山地
      ,稱為“魯中南山地丘陵區(qū)”
      ,我們看看山東省的地形圖便可知道
      ,泰山的位置正在這片丘陵區(qū)的西北角上
      ,也恰好在山東省地圖的西北方向,這便是《山海經(jīng)》說昆侖之虛“在西北”的意思

      (三)昆侖三級(jí)

      《爾雅》

      、《淮南子
      、《水經(jīng)注》等書都說昆侖之虛有三級(jí)
      ,有三級(jí)的山。都有那些我們不能完全知道,但是泰山的南坡的確是分為三級(jí)
      ,在《中國泰山》一書的第 4 頁上有一幅泰山南坡的地形示意圖,從這幅示意圖上可以看出泰山從山下的岱廟到一天門為一級(jí)
      ,從一天門到中天門為二級(jí)
      ,從中天門到岱頂(包括南天門和玉皇頂)為三級(jí),此即所謂“昆侖三級(jí)”者也

      昆侖三級(jí)各有其名,下面就自上而下設(shè)為專題一一加以討論

      1)增城九重:《天問》

      、《地形訓(xùn)》等古籍皆言昆侖虛上有“增城九重”,《水經(jīng)注》 引《崑崙說》則言昆侖山最高一層名曰層城
      ,一名天庭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段倪x·孫綽〈游天臺(tái)賦〉》李 善注
      、《藝文類聚》卷八十三引《淮南子》“增城”并作“層城”,蓋增
      、層(繁體作層)古皆從曾聲
      ,音近而假?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墩f文》:“層,重屋也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薄稄V雅·釋詁四》:“增,重也
      ,累也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海內(nèi)西經(jīng)》及《地形訓(xùn)》對(duì)昆侖虛上的城郭建筑描述甚詳
      ,《地形訓(xùn)》言其上有傾(瓊) 宮
      、旋(琁)室
      ,《河圖始開圖》
      、《河圖括地象》更言上面有“五城十二樓”
      、“八十城布繞之”,《地形訓(xùn)》也以為此級(jí)“乃維上天
      ,是為太帝之居?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睂?shí)際上
      ,增城應(yīng)是建筑在昆侖虛(泰山)南坡上的由多座大城組成的古代大城市,因其依山勢(shì)而建
      ,自山下視之, 層層累累
      、重重疊疊,故名曰“增(層)城”
      ,并非僅限于其最上一級(jí)

      增城甚廣大

      ,它不可能只是一座城
      ,而應(yīng)該是一個(gè)城組,即由多座城組成的建筑群
      。 《地形訓(xùn)》言其“旁有四百四十門
      ,門間四里,里間九純
      ,純長五尺”
      ,《河圖括地象》言 “八十城布繞之”,這些記載當(dāng)是本自《海經(jīng)》
      ,但文字當(dāng)有訛誤或夸大
      ,與《海經(jīng)》原記 載不合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逗?nèi)西經(jīng)》的記錄較原始
      ,只言“面有九門”
      ,此亦有后人改篡之處
      ,《史記·司馬相如傳》正義引此文作“旁有五門”,《太平御覽》卷三十八引作“面有五門”
      ,我看作“五門”是對(duì)的,《河圖始開圖》等書言昆侖有“五城十二樓”
      ,這個(gè)“五城”就是根據(jù)《海經(jīng)》之 “旁有五門”推算出來的
      ,因?yàn)楣糯枪际撬拿娓饔幸婚T(就現(xiàn)在考古發(fā)掘出來的龍山文化城來看即如此)
      ,既然言“旁有五門”,則當(dāng)是有五座城
      。可見自漢代直至唐宋
      ,人們看到的《海內(nèi)西經(jīng)》此文是作“五門”的,今作“九門”
      ,可能是“五”的草書形訛為“九”所致

      在大汶口文化晚期和龍山文化時(shí)代

      ,古城的面積已經(jīng)很大了
      ,如 2001 年在山東省五蓮縣丹土遺址發(fā)掘出了大汶口文化晚期(約前 2800-前 2200)、龍山文化早期(約前2200-前2100)和龍山文化中期(約前 2100-前 2000)三個(gè)連續(xù)擴(kuò)展的城址
      ,其中大汶口文化城東西長 400 余米,南北寬近 300
      ,面積約 9.5 萬平方米;龍山文化城東西長 450 余米
      ,南北寬 300 余米
      ,面積 11 萬平方米
      ;而著名的城子崖龍山文化遺址的古城東西寬 430 多米,南北長 540
      ,總面積約 20萬平方米
      。那么
      ,昆侖虛上的五座城可以形成一個(gè)大都市是不成問題的

      那么

      ,增城是何人
      、何時(shí)所建呢?這是一個(gè)極其重要的問題
      。《天問》把“昆侖縣圃
      ,其凥安在
      ?增城九重
      ,其高幾里?”等四問置于鯀
      、禹治水之事后
      ,而《地形訓(xùn)》的記載更為我們提供了一個(gè)重要線索:“禹乃以息土填洪水以為名山
      ,掘昆侖虛以下地
      ,中有增城九重”,由這幾句話,便可使人明白
      ,所謂增城,實(shí)乃先夏時(shí)代的部族群落為 躲避洪水
      ,徙居于昆侖之虛
      ,因山而建之城郭

      洪水的發(fā)生古書多言在堯舜時(shí)期

      ,如《書·堯典》言堯時(shí)“湯湯洪水方割,蕩蕩懷山襄陵
      ,浩浩滔天”
      ,《淮南子·本經(jīng)訓(xùn)》言“舜之時(shí)
      ,共工振濤洪水以薄空桑
      。龍門未開、 呂梁未發(fā)
      ,江(當(dāng)作河)通流,四海溟滓
      。民皆上丘陵
      、赴樹木”
      ,皆極言洪水之大
      。據(jù)《本經(jīng)訓(xùn)》的記載,舜時(shí)洪水已經(jīng)淹到了空桑(今山東曲阜)一帶
      ,可見當(dāng)時(shí)的魯西南一帶已經(jīng)是一片汪洋了
      ,故此時(shí)堯
      、舜分別命鯀
      、禹治水。

      《呂氏春秋·愛類》言“河出孟門

      ,大溢逆流
      ,無有丘陵
      、沃衍,平原
      、高阜盡皆滅 之”
      ,人們?yōu)榱颂颖芎樗?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皆上丘陵、赴樹木”
      ,“赴樹木”只是為了暫時(shí)逃命
      ,而“上丘陵” 卻是為了長久地生存
      。所以
      ,許多方國部落紛紛往高地上遷徙
      ,主要就是一些山地丘陵。

      《書·禹貢》言洪水過后人民“是降丘宅土”

      ,蔡沈《集傳》說:“地高曰丘,兗地多在卑 下
      ,水害尤甚,民皆依丘陵以居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边@些居人的高地丘陵也叫做“州”
      ,《說文》曰:“州
      ,水中可居者曰州
      ,水周繞其旁。從重川
      。昔堯遭洪水,民居水中高土
      ,故曰九州
      。《詩》 曰:‘在河之州
      。’一曰:州
      ,疇也,各疇其土而生也
      。”后來禹治洪水
      ,就把這些州確定下來,成為方國
      ,故《廣雅·釋詁四》言:“州,國也”
      ,即取此意
      。這也是《海內(nèi)經(jīng)》所 說的“鯀禹是始布土,均定九州”的史實(shí)
      。“九”是多意
      ,非實(shí)指?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肚f子·天下》曰:“禹親自操稾耜
      ,而九雜天下之川,……置萬國”
      ,《淮南子·修務(wù)訓(xùn)》則言“禹沐浴淫雨,…… 平治水土
      ,定千八百國”,都是“均定九州”的意思
      ,故“九州”原并非就是指九個(gè)州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短接[》卷三十八引《真人關(guān)尹內(nèi)傳》曰:“萬億萬歲有一大水,昆侖飛浮
      ,是時(shí)飛仙迎取天王及善民安之山上也”,這雖是后起的傳說
      ,但可間接說明當(dāng)時(shí)人們上昆侖山的目的是為了躲避洪水。李錦山先生已指出:“在古史傳說時(shí)代
      ,人民定居于丘上
      ,主要是防患洪水”,其說甚是

      在齊魯境內(nèi),最大的丘陵莫過于泰山

      ,泰山高大廣袤
      ,有土壤可供耕種
      ,有水源可供飲用和灌溉
      ,有豐富的優(yōu)質(zhì)石料可供建造城郭住宅
      ,有茂密的森林可供樵薪和畜牧,是最優(yōu)越的居住地
      。所以
      ,許多原居于魯西平原一帶的方國部族為躲避洪水遷徙上山, 在山上建造城郭
      ,開墾土地,以為長久居住之所
      。《初學(xué)記》卷二十四引《吳越春秋》曰:“鯀曰:‘帝遭天災(zāi),厥黎不康?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酥墙ü詾楣虈?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當(dāng)即謂此
      。故昆侖增城的建造,當(dāng)自鯀始
      ,至禹時(shí)已基本建成。據(jù)夏商周斷代工程確定
      ,禹元年為公元前 2070
      ,在位 49
      ,則增城之建成亦在此段時(shí)間內(nèi)當(dāng)無疑義

      我國筑城的歷史甚久遠(yuǎn),張學(xué)海先生認(rèn)為:“中國城的產(chǎn)生當(dāng)在距今第七千年期

      。降到第五千年期,我國城已發(fā)展到了一個(gè)新的階段
      。處于這一階段的龍山時(shí)代城
      ,數(shù)量劇增,規(guī)模擴(kuò)大
      ,出現(xiàn)了數(shù)十萬平方米的大城
      ,乃至成百萬平方米的超級(jí)大城
      ,形成了 不同等級(jí)
      ,產(chǎn)生了原始城市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倍?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禹時(shí)代已經(jīng)處于龍山文化時(shí)代末期
      ,此時(shí)人們能在泰山上修建較大規(guī)模的城郭已經(jīng)不是什么希罕事了
      。我想增城的全體建筑或主體建 筑應(yīng)當(dāng)是在泰山的第三級(jí)上,特別是岱頂上
      ,岱頂?shù)貏?shì)相對(duì)平坦,且面積較大
      ,可建立 起較大規(guī)模的城市,故此級(jí)以“增城”名之

      由于四千多年來泰山地區(qū)人類活動(dòng)頻繁

      ,泰山南坡上的建筑興廢更迭至為劇烈
      ,故增城的遺跡今已不復(fù)可尋
      ,但如果能對(duì)泰山南坡做一番深入全面的考古考察,可能仍會(huì)有所收獲
      ,極有可能發(fā)現(xiàn)一些龍山文化城或岳石文化城的遺址

      2昆侖縣圃:《地形訓(xùn)》及《崑崙說》等書并言縣圃是昆侖的第二級(jí),后者做“玄圃”

      玄當(dāng)是縣之音假?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h是古懸字
      ;圃本義是種菜的園子
      ,《說文》:“所以種菜曰圃”
      , 故《地形訓(xùn)》亦稱之為“疏(蔬)圃”。實(shí)際上
      ,這里的“圃”具有廣泛的含義,意為田圃。 縣圃是居住在山上的居民開墾出來的田地
      ,用以農(nóng)作,生產(chǎn)糧食
      、菜蔬。因?yàn)楫?dāng)時(shí)山下大水
      ,“無有丘陵
      、沃衍,平原
      、高阜盡皆滅之”,無地可種
      ,因在山上耕種,李錦山先生說:“由于新石器時(shí)代的生產(chǎn)工具發(fā)生了巨大變革
      ,丘
      、虛及其附近區(qū)域成為最早被開發(fā)的處女地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屯临|(zhì)而言,多為沖積形成的土壤
      ,適合農(nóng)耕經(jīng)濟(jì)持續(xù)發(fā)展
      。在經(jīng)歷長期的墾殖后
      ,圍繞大大小小的丘、虛勢(shì)必形成較為密集的農(nóng)業(yè)經(jīng)濟(jì)帶
      ,使人們的定居生活愈趨穩(wěn)定?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鄙缴系奶锏貜纳较峦?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如高懸在空中,故曰縣(懸)圃
      ,其實(shí)現(xiàn)在我們?cè)谏较驴瓷缴系奶萏锶匀粫?huì)有這樣的感受

      泰山上為沙質(zhì)土壤

      ,土層肥厚
      ,頗利耕種
      ,且山上有水源
      ,有灌溉之利,故在泰山上耕作
      ,古今皆然。由于近年來國家保護(hù)泰山景區(qū)植被
      ,泰山上的農(nóng)田多已退耕還林
      ,但在其附近的一些山嶺上仍有許多農(nóng)田(梯田)

      實(shí)際上在山上的農(nóng)田古代皆可曰縣圃

      ,不徒昆侖也。如《西次三經(jīng)》曰:“槐江之山
      ,……實(shí)惟帝之平圃”
      ,郭璞注:“平圃
      ,即 玄圃也”(洪興祖《離騷補(bǔ)注》引郭注作“平圃,即懸圃也”
      ,作懸是);又《穆天子傳》卷二曰:“舂山之澤……先王所謂懸圃”
      ,皆是其證
      。大約當(dāng)時(shí)昆侖虛(泰山)上可耕種 的田地大部分集中在第二級(jí)上
      ,故其第二級(jí)以“縣圃”為名。

      由夏之初民在山坡上開墾縣圃之事可以明白禹父鯀被殺之理由

      。《海內(nèi)經(jīng)》曰:“洪水滔天
      ,鯀竊帝之息壤以堙洪水
      ,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殺鯀于羽郊
      。鯀復(fù)生禹
      ,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惫弊ⅲ骸跋⑷勒撸酝磷蚤L無限
      ,故可以塞洪水也?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薄兜匦斡?xùn)》作“息土”,高誘注:“息土不耗減
      ,掘之益多
      ,故以填洪水”
      。二人之說皆誕
      ,不可據(jù)為典要
      。實(shí)際上
      ,息壤即息土,謂衍沃之土
      ,《大戴禮記·易本命》曰:“息土之人美”,鄭玄注:“息土
      ,謂衍沃之田也?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鄙w當(dāng)時(shí)堯遭洪水,人赴丘陵而居
      ,在山上開墾田地而得食,山地多瘠薄
      ,衍沃之土甚為寶貴
      ,鯀治洪水,不分輕重
      ,挖掘了縣圃里的沃土去堙 塞洪水,破壞了耕地
      ,影響了人民的生存,故“帝乃震怒
      ,不畀洪笵九疇”(《書·洪笵》)
      , “洪笵九疇”前人多以《河圖》
      、《洛書》為說
      ,這是對(duì)的
      ,但是同時(shí)也是指在泛濫的洪水中可以耕種的九州之田土。

      《說文》:“疇

      ,耕治之田也”,遺跡“州”
      ,《說文》言“州,疇也
      ,各 疇其土而生之”,故“九疇”即九州之耕治之田
      ;不畀,不與也
      。以理推之,鯀自己的部族本有縣圃
      ,因?yàn)樗茐牧说壑h圃,所以帝也褫奪了他的田土
      ,并令祝融把他流放到了羽郊而殺之
      。到了禹時(shí)
      ,洪水已經(jīng)漸退
      ,人們開始“降丘宅土”,山上的田土逐漸變得不那么重要了
      ,而新居的平原上有些有水的低洼處仍需要堙塞
      ,于是禹才掘了山上的息土來堙洪水
      ,此舉已不會(huì)影響人們的生存
      ,反成其治水之美
      ,此即《海內(nèi)經(jīng)》所言“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的意思

      3閬風(fēng)與樊桐:《地形訓(xùn)》以為昆侖虛的第一層也就是最下面一層名涼風(fēng)之山,《穆天子傳》注引作“閬風(fēng)”

      ,《離騷》也作“閬風(fēng)”,《十洲記》說昆侖上有“閬風(fēng)嶺”,殆本此
      ,閬、涼音近而假
      。《說文》:“閬
      ,門高也”
      ,《文選·張衡〈思玄賦〉》注引《字林》曰: “閬
      ,高貌”,“閬風(fēng)”可理解為“高風(fēng)”
      。“閬風(fēng)”既見于《離騷》
      ,而且說濟(jì)白水即登閬風(fēng),可知昆侖第一級(jí)古本名“閬風(fēng)”
      ,白水疑是今天的泮河
      ,渡過泮河即到泰山也
      。唯為何名第一級(jí)曰“閬風(fēng)”不甚可曉
      ,抑言昆侖之高大而多風(fēng)與?抑或與增城有關(guān)
      ,因?yàn)殚伒谋玖x是 “門高”
      ,可能與增城的城門有關(guān)
      ,此事容后深研。

      《崑崙說》以為閬風(fēng)是昆侖的第二級(jí)之名

      ,第一級(jí)名曰樊桐
      ,一名板桐
      ,此說乃本 自《山海經(jīng)》,《海內(nèi)北經(jīng)》曰:“昆侖虛南所
      ,有氾林方三百里”
      ,畢沅《新校正》曰: “ 《 南子·地形訓(xùn)》有樊桐
      ,云‘在昆侖閶闔中’,高誘注云: ‘山名
      ,樊讀如麥飯之飯
      。 ’《廣雅》 云:‘昆侖虛有板桐’
      ,《水經(jīng)注》云:‘《崑崙說》曰昆侖之山下曰樊桐,一名板桐’。案:氾
      、樊
      、板聲相近,林
      、桐字相似,當(dāng)即一也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苯癜矗悍┊?dāng)作樊林
      ,亦即氾林
      ,《地 形訓(xùn)》原是本《海內(nèi)北經(jīng)》為說,但把“林”誤寫作“桐”
      ,后人皆本之為說,實(shí)誤

      氾古訓(xùn)廣、訓(xùn)博

      ,氾林即面積巨大的森林
      ,當(dāng)是指古泰山腳下的原始森林
      。《中國泰山》一書指出:“歷史文獻(xiàn)對(duì)泰山植被概貌有過不少生動(dòng)的描繪和記載……
      ,從中可知泰山森林的原始面貌及其茂盛,至少在宋元時(shí)代仍是如此
      。”
      ,因泰山南坡腳下的古森林廣大茂密,故名之曰“氾林”
      。當(dāng)然
      ,《地形訓(xùn)》作“樊林”也可能還包含著其它意思,《爾雅·釋言》曰:“樊
      ,藩也”,本義是藩籬
      ,蓋泰山腳下之密林環(huán)繞于山下,形成一道天然屏障如藩籬一樣
      ,故曰“樊林”。

      (四)帝之下都與黃帝之宮

      據(jù)《山海經(jīng)》記載

      ,古代祭祀上帝之所即神山昆侖之虛,《山海經(jīng)》中說它是“百神之所在”的“帝之下都”
      ,郭璞注云是“天帝都邑之在下者”,袁珂《校注》則曰“郭注天帝即黃帝”
      ,其說甚是
      。其實(shí)這個(gè)“都”不應(yīng)該理解為都邑
      ,《一切經(jīng)音義》二十一引《字林》云:“邑有先君之宗廟曰都”
      ,《穆天子傳》就說上面有“黃帝之宮”
      ,蓋即祭祀黃帝的巨大宗廟,《詩·云漢》曰:“自郊徂宮”
      ,鄭箋:“宮,宗廟也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薄肚f子?至樂》云:“昆侖之虛
      ,黃帝之所休”,這個(gè)“休”應(yīng)該是“憑神”的意思
      ,黃帝之宮有黃帝之神主
      ,乃黃帝之神所憑 也
      。所以《山海經(jīng)》中的“帝之下都”與《穆天子傳》中的“黃帝之宮”是一回事。

      《地形訓(xùn)》說昆侖之第三級(jí)“乃維上天,是謂太帝之居”

      ,《崑崙說》亦以為“一名天庭
      ,是為太帝之居”
      ,那么這個(gè)“太帝”是誰呢?《史記·封禪書》曰:“太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悲,帝悲不止,故破其瑟為二十五弦”
      ,《漢書·郊祀志》文同,唯“太帝”作“泰帝”
      ,而《世本·作篇》云:“黃帝使素女鼓瑟,哀不自勝,乃破為二十五弦”,可見古書的“太帝”就是黃帝

      古代神話傳說中黃帝與泰山的關(guān)系也很密切

      ,如《韓非子·十過》說“黃帝大合鬼神于西泰山”,王注:“有小泰山
      ,稱東泰山,故泰山為西泰山”
      ;《史記·封禪書》說“黃帝封泰山,禪亭亭”
      ;《黃帝玄女戰(zhàn)法》說黃帝與蚩尤戰(zhàn)不勝,“乃歸息太(泰)山之阿”等等
      ,都說明黃帝與泰山的關(guān)系很密切。上面說過
      ,昆侖增城是夏人所修建完成,而夏人是祖黃帝的
      ,他們?cè)诶鎏撋辖⒓漓朦S帝的宗廟應(yīng)該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五)閶闔之門

      閶闔的問題比較復(fù)雜,筆者認(rèn)為它的傳說受西亞的古傳影響

      ,特別是和巴比倫城有很大關(guān)系。關(guān)于這個(gè)問題
      ,我曾做過比較詳細(xì)的論述,茲復(fù)引述如下:

      增城之門稱為“閶闔”

      ,《地形訓(xùn)》說“傾宮、旋室
      、縣圃、涼風(fēng)
      、樊桐
      ,在昆侖閶闔之中”
      ,高誘注:“閶闔
      ,昆侖之門名也”
      ,《說文》:“閶闔,天門也
      。”古書傳注都是這個(gè) 解釋
      ,為何稱天門為“閶闔”
      ,前人多不解
      ,按此實(shí)乃一外來語
      ,“閶闔”之古音讀是[??a??ap],這顯然就是“巴比倫”的蘇美爾語 KADINGIR.RA 的省變
      ,即
      KADINGIR 省變?yōu)椤伴嫛?的古讀音,RA 則變?yōu)椤瓣H”音
      KADINGIR.RA 的意思就是“神之門”,和閶闔的意義相同

      巴比倫城素以城門多且雄偉壯闊著稱

      ,被稱為“百門之城”
      ,其最大的主門就是高達(dá) 12 米的北門伊什塔爾門(至今猶存于德國柏林博物館,在伊拉克者乃仿制品)
      ,城中有著名的“懸苑”(即巴比倫空中花園 Hanging Gardens of Babylon)和馬爾杜克神廟
      ;而中國之昆侖虛的增城也是以門多出名
      ,《山海經(jīng)·海內(nèi)西經(jīng)》說其“面有九門”,“九”應(yīng)該是虛指
      ,意為很多
      ,《地形訓(xùn)》則明言昆侖增城“有四百四十門
      ,門間四里,里間九純,純丈五尺”
      ,可見昆侖虛增城也是以門多且高大壯闊著稱,《地形》說它“北門開以納不周之風(fēng)”
      ,其主門也應(yīng)該是北門,其上有縣圃(縣即古懸字)和黃帝之宮
      ,這些都和巴比倫 城的情況相似,因此有人認(rèn)為中國的昆侖虛就是說的巴比倫城
      ,其實(shí)這是誤解
      ,中國的昆侖虛就是今天山東的泰山
      ,為歷代帝王封禪祭天的著名神山
      ,《史記·封禪書》引管仲說封禪泰山的古代帝王有七十二家,就是因?yàn)樗前偕袼诘牡壑露肌?

      中國昆侖虛的傳說起源甚早

      ,至少在公元前 21 世紀(jì)左右就已存在,因?yàn)槔龅膫髡f總與大禹有關(guān)
      ,《地形訓(xùn)》也說“禹掘昆侖以下地
      ,中有增城九重”
      ,說明昆侖虛的傳說至少在夏代以前就有,《山海經(jīng)》的《海經(jīng)》部分是夏代遺民的著作
      ,所記述者為夏代及其以前之事
      ,《山海經(jīng)》僅說昆侖虛是百神所在的帝之下都
      ,說它面有九門,只能說明它上面有上帝的宗廟和供人居住的城邑之類的建筑很多
      ,因?yàn)楫?dāng)時(shí)洪水頻仍
      ,人民都“赴丘陵
      、樹木”,為了躲避洪水才到山嶺高丘上修建建筑物居住,當(dāng)然也要建造宗廟之類的宗教建筑以祭祀他們的神靈和祖先
      ,所以《海經(jīng)》中的記載應(yīng)該是很古老的
      ,其某些情況和巴比倫城之相似應(yīng)該屬于巧合,且其中沒有說增城
      、閶闔
      、縣圃和北門等等內(nèi)容;而《地形訓(xùn)》中所載的種種情形與巴比倫城的情況驚人地相似
      ,極有可能是傳播到西方并產(chǎn)生影響
      。但其說不能早于東周
      ,因?yàn)榘捅葌惓呛推渲锌罩谢▓@、馬爾杜克神廟等是新巴比倫國王尼布甲尼撒二世 NebuchadrezzarⅡ所建
      ,其年代為公 元前
      600 年左右,相當(dāng)于中國的東周時(shí)期

      《海經(jīng)》本來是以圖畫加口頭解說流傳的古圖書

      ,口頭解說的隨意性較大
      ,其可能就是在東周時(shí)期輸入了關(guān)于巴比倫城的傳說(《逸周書·王會(huì)》載成王時(shí)央林即埃蘭國即來貢獅子,則周代時(shí)中西之交通必已較頻繁)
      ,而解說《海經(jīng)》圖畫的人就拿來附會(huì)到昆侖虛增城之上,《地形訓(xùn)》所本者應(yīng)當(dāng)就是這個(gè)后出的《海經(jīng)》解說版本
      。比如對(duì)縣圃的解說應(yīng)是來自于巴比倫的空中花園,巴比倫人稱之為“懸苑”
      ,希臘稱之為 Paradeisos,意思是階梯形高臺(tái)
      ,所以空中花園就是建筑在階梯形高臺(tái)上的花園,我國昆侖上的縣圃則應(yīng)該是在山坡或山頂上修建得苑囿或農(nóng)田
      ,大約和我們今天所說的梯田的情況相似。

      既然古人能用輸出“昆侖”的概念并影響了巴比倫城

      ,這種情況可以用來解釋《海經(jīng)》圖畫中的昆侖虛及其上面的建筑,則可想見圖畫上的昆侖虛上的建筑雖未必如巴比倫城
      ,必亦規(guī)模巨大
      ,恢宏壯麗,不同凡響
      。古人“祭昊天于圜丘”,這個(gè)“圜丘”應(yīng)當(dāng)就是昆侖虛的象征

      (六)開明獸

      那么

      ,昆侖虛的掌管者或者說是領(lǐng)導(dǎo)者是誰呢?如果解決了這個(gè)問題
      ,也就全面解決了了昆侖虛居民的身份和時(shí)代問題

      開明獸

      在上面第一節(jié)《誤解的澄清及對(duì)〈山海經(jīng)〉的再認(rèn)識(shí)》里引述過《山海經(jīng)》中《西次三經(jīng)》

      、《海內(nèi)西經(jīng)》及《莊子·大宗師》的文字
      ,從這些記載可知,古人認(rèn)為司掌昆侖的神就是開明獸陸吾
      ,也就是肩吾,是一個(gè)長著九個(gè)人頭的虎身神
      ,這個(gè)形象在漢墓中發(fā)掘出來的漢畫像石上很常見,被當(dāng)作一種祥瑞之獸
      。關(guān)于開明獸陸吾,筆者有予以論述
      ,使這個(gè)問題得到了比較圓滿的解決。茲簡略

      復(fù)述如下:

      筆者認(rèn)為

      ,開明獸實(shí)際上就是夏王朝開國君主夏后啟的神像。夏人崇拜白虎
      ,以“虞” (白虎)為圖騰,他們給最敬畏一位先公和一位先王都塑造成了虎形圖騰神像
      ,一位先公就是大禹,他的圖騰神像就是《海外東經(jīng)》和《大荒西經(jīng)》中的“天吳”,《海外東經(jīng)》說其形象是“八首人面
      、八足八尾,背青黃”
      ,《大荒西經(jīng)》說它是“八首人面,虎身十尾”
      ;一位先王就是夏后啟,夏人對(duì)夏后啟甚為敬畏
      ,把他當(dāng)作神來看待,《歸藏》說他“乘飛龍以登于天”
      ,《大荒西經(jīng)》說他“上三嬪(賓)于天”
      ,《天問》也說他曾“賓啇(帝)”
      ,《大荒西經(jīng)》還說他“珥兩青蛇,乘兩龍”
      ,《海外西經(jīng)》也說他“乘兩龍
      ,云蓋三層
      ,左 手操翳,右手操環(huán)
      ,佩玉璜”
      ,行為威儀與常人不同,的確帶有神的性質(zhì)
      ,所以才根據(jù)崇拜的圖騰為他制造了一個(gè)九頭虎身的神像
      ,就是開明獸。“開明”本來應(yīng)該作“啟明”
      ,就是夏后啟的本名
      ,因?yàn)闈h代人避景帝劉啟的諱而把“啟”改成了“開”
      。夏后啟是夏人的 開國之君
      ,而其時(shí)夏人諸部族還居住于昆侖增城
      ,則夏后啟自然就是昆侖增城的執(zhí)掌者和庇護(hù)者
      ,所以才有了開明獸陸吾鎮(zhèn)守昆侖增城的說法。究其情況
      ,實(shí)在是和埃及的法老一樣
      ,把自己稱為神
      ,讓臣民頂禮膜拜
      ,并把自己的頭像植于其崇拜的獅子身上
      ,成為獅身人面像。

      這種人獸結(jié)合

      、形狀怪異的圖騰神在《山海經(jīng)》中十分常見
      ,張巖先 生認(rèn)為:“在我國大型原始文明較早期階段
      ,曾出現(xiàn)過一個(gè)神形由鳥獸蟲魚的形態(tài)為主 向以人形為主的過渡過程”
      ,禹
      、啟的圖騰神像天吳、陸吾(開明獸)正是這個(gè)過渡過程中的具體例證
      ,這是人類由野蠻向文明過渡的一個(gè)重要標(biāo)志。

      開明獸的問題得以解決

      ,那么就可以肯定
      ,昆侖虛上的居民就是夏王朝的諸部族
      ,為避洪水而徙居昆侖之虛
      ,營建增城而居之。惟其事當(dāng)始于鯀
      、禹之時(shí),故鯀作城郭而 禹堙洪水
      ,不過當(dāng)時(shí)夏王朝尚未建立。增城之完成當(dāng)在夏后啟之時(shí)
      ,此時(shí)夏王朝已經(jīng)建立
      ,而啟已經(jīng)成為“夏后”
      ,即夏王朝的開國君主
      ,所以他就是昆侖增城的統(tǒng)治者及庇護(hù)者,《西次三經(jīng)》說他“司天之九部及帝之囿時(shí)”
      ,郭璞注:“主九域之部界
      、天帝苑囿之 時(shí)節(jié)也”,根據(jù)郭注
      ,則“部”乃方部、州部之部
      ,《河圖括地象》說“天有九部八紀(jì),地有九州八柱”
      ,把天之“九部”與地之“九州”對(duì)舉
      ,九州是大地上人類居住的地方,那么天之九部可以理解為神祗們居住的地方
      ,很懷疑“天之九部”就是居住在昆侖之上的夏王朝諸 部族居住區(qū)的神化
      ,因?yàn)槔鲎钌厦嬉粚泳褪恰吧咸臁绷?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囿時(shí)”與農(nóng)時(shí)相當(dāng)
      ,陸吾(夏后啟)司囿時(shí)與《書·堯典》說堯“欽若昊天
      ,歷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時(shí)”之意相同
      ,言其掌握歷法以定農(nóng)時(shí)
      ,也是其權(quán)利的體現(xiàn)
      ,因?yàn)楣糯煳臍v法皆掌握在統(tǒng)治者手中。夏人的歷法已經(jīng)比較發(fā)達(dá)
      ,除今所傳《夏小正》外
      ,春秋時(shí)還流傳著《夏令》一書,見《國語·周語中》

      可以說

      ,各部族因躲避洪水而聚居于昆侖虛
      ,加速了部族之間的交往與融合, 為夏后啟建立方國部落聯(lián)盟式的奴隸制王朝——夏奠定了堅(jiān)實(shí)的基礎(chǔ)
      。所以
      ,龍山文化時(shí)代的古部族聚居于昆侖虛(泰山),實(shí)在是中華遠(yuǎn)古史中的一件大事
      ,在古人特別是 夏人的心目中留下了深刻印象
      ,因此在神話傳說中顯現(xiàn)了出來
      ,夏之遺民在其著作中也 把它特別記錄下來
      ,我們不能簡單地把它當(dāng)成“荒誕不經(jīng)”而抹煞也

      (七)百神所在

      《海內(nèi)西經(jīng)》說昆侖虛是“百神所在”

      ,《河圖括地象》說上面是“圣人
      、仙人之所集也”
      ,《水經(jīng)注·河水》引《遁甲開山圖》榮氏注云:“天下仙圣治在柱州崑崙山上”,《十洲記》亦云昆侖是“真官仙靈之所宗
      ,……天人濟(jì)濟(jì),不可悉記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边@亦非虛誕之說
      。我們知道
      ,夏人諸部族雖然有一個(gè)共同的上帝黃帝
      ,但各部族又各有自己的先公、先王和共同崇拜或各自崇拜的一些自然神靈
      ,這些他們都視之為神。當(dāng)各部族徙居昆侖虛上時(shí)
      ,他們也把各自的神靈帶到了山上
      ,為他們建立廟壇
      、設(shè)立神主
      ,行禮祭祀,這可謂是原始諸神的一次大聚會(huì)
      ,故言昆侖虛是“百神之所在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span>

      由此推之

      ,當(dāng)時(shí)泰山上應(yīng)當(dāng)有許多祭祀的場所
      ,但由于 4000 多年來泰山地區(qū)人類活動(dòng)頻繁,變化劇烈
      ,不僅這些祭祀場所不復(fù)可尋,就是宏偉壯麗的九重增城也已經(jīng)當(dāng) 然無存
      。不過仍然留下了一些鱗爪
      。徐兆奎先生云:“由于文獻(xiàn)缺失,史跡也經(jīng)過長期毀損
      ,對(duì)于遠(yuǎn)古時(shí)期泰山地區(qū)的文化面貌已經(jīng)很難恢復(fù)。不過從古人們所留下的斷簡殘篇或片言只語中還可探討出一些線索
      。例如在前人所編寫的泰山志書中,曾多處見到泰山地區(qū)的圈石的記載
      ,……經(jīng)過學(xué)術(shù)界考察分析
      ,認(rèn)為是五千年前的大型祭壇?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span>

      筆者認(rèn)為把“五千年前”改為“四千年前”最準(zhǔn)確,那些石圈實(shí)是原泰山上的夏代居民進(jìn)行 祏祭時(shí)的遺物

      ,《說文》:“祏
      ,宗廟主也,《周禮》有郊宗石室
      。一曰:大夫以石為主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這是后來的演變
      ,其初當(dāng)是以大石為圈
      ,中設(shè)神主以祭
      ,故“祏”從石,實(shí)及祏祭
      ,至周代始變石圈為石室。此可證泰山的確是古人經(jīng)常祭祀神靈的地方
      ,《史記·封禪書》引《管子·封禪篇》曰:“古者封泰山
      、禪梁父者七十二家”
      ,即其文獻(xiàn)上的證據(jù)
      。此后各朝代帝 王登位
      ,每好封禪泰山,何者
      ?因其本為“帝之下都”和“百神所在”的神山昆侖虛也。

      (八)地之中與地首

      《河圖括地象》說昆侖山是“地之中”

      ,又說它是“地首”。首先說這兩個(gè)說法都是始見于漢代
      ,此前無有?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渡胶=?jīng)》說昆侖之虛是“在西北”而不是地之中央,《山經(jīng)》中把它列入《西次三經(jīng)》而不入《中山經(jīng)》也是力證
      。但是這兩個(gè)說法也不是全無根據(jù)

      昆侖為“地之中”的說法與古人的觀念有關(guān)。古人認(rèn)為帝王所居之處為地之中

      ,稱之為“土中”或“中土”
      ,其都城稱為“中國”
      ,如周人把成周洛邑稱為“中或(國) ” (《何尊銘》)。 《白虎通·京師》曰:“王者京師必?fù)裢林泻?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所以均教道
      、平往來,使善易以聞
      ,為惡易以聞
      ,明?dāng)懼慎
      ,損于善惡
      。”陳立《疏證》曰:“《孟子·萬章篇》:‘夫然后之中國
      ,踐天子位焉’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妒酚洝纷⒁齽⑽踉疲骸弁跛紴橹校试恢袊?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蹲髠鳌ぐЯ辍芬断臅吩唬骸┍颂仗?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有此冀方’,注:‘唐
      、虞
      、夏同都冀州
      。’《淮南子·地形訓(xùn)》:‘正中冀州
      ,曰中土’
      ,注:‘四方之主
      ,故曰中土?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峭跽弑?fù)裢林幸病?/span>

      《御覽》引《要義》云: ‘王者受命創(chuàng)始

      ,建國立都
      ,必居中土,所以總天地之和
      、據(jù)陰陽之正
      、均統(tǒng)四方、以制萬國也
      。’又引譙周《法訓(xùn)》云:‘王者居中國何也?順天之和而四方之統(tǒng)也
      。’”從陳立的引證之中可知
      ,古代所說的“地之中”乃是指帝王所居的都城(京師)。前文說過
      ,禹、啟時(shí)代夏民族是居住于昆侖之上
      ,夏人之都亦設(shè)于其上,為夏人當(dāng)是的政治文化中心
      ,故 其時(shí)昆侖為“土中”或“中國”,亦即“地之中”
      。因此昆侖為“地之中”的說法當(dāng)是自夏初流傳下來的一個(gè)古老的史傳。

      到了啟子太康之時(shí)

      ,洪水已退,太康都于斟鄩(見古本《竹書紀(jì)年》)
      ,已不在昆侖, 蓋是時(shí)夏人已“降丘宅土”
      ,但昆侖虛仍是夏人的宗教圣地
      ,為祭天和祭祀上帝的場所。 泰山又名“岱宗”
      ,這個(gè)名稱不知始于何時(shí)
      ,《書·舜典》言舜時(shí)已有此稱。筆者的看法應(yīng)是自先夏時(shí)代的禹
      、啟開始。過去釋“岱”為“代”
      ,有代謝、更代之義,那是對(duì)的。另外
      ,岱與大
      、太
      、泰音近
      ,岱宗即大宗
      ,相當(dāng)于周人的大(太)室,一作天室

      楊寬先生云:“太室就是大室

      ,原是對(duì)宗廟和宮殿中大禮堂的稱呼
      。……嵩山之稱為‘大室’
      ,就是由于這是祭祀上帝的地方。所謂‘天室’
      ,也是因?yàn)檫@里是祭祀上帝的地方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倍鎏摚ㄌ┥剑橄娜说拇笞冢瑸榧捞旌图漓肷系壑?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楊向奎先生說:“相傳古代帝王多行封禪
      , 《史記·封禪書》中說:‘古者封泰山
      、禪梁父者七十二家’,……封禪來源于邦社
      ,本為后土祭
      ,后來演變?yōu)榧捞?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合皇天后土為一。為什么又選在泰山?章太炎先生認(rèn)為泰山原為中國古代政治中心
      ,……我以為它來源于‘太室’,太室明堂是古代于國內(nèi)舉行典禮的地方
      ,因太室而有嵩山太室,廣其義則以泰山為東方之太室
      ,于是在中國政治中心在 東方時(shí)
      ,泰山遂為歷代帝王之祭天中心矣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币虼耍艂髡f中稱昆侖之上為“天庭”
      、為“帝之下都”,仍為夏人的宗教活動(dòng)中心
      ,故仍可曰“地之中”。

      昆侖為“地首”的“首”當(dāng)訓(xùn)“始”或“長”

      ,這都是本泰山為說。泰山又稱岱山
      、岱宗、岱岳
      、東岳、泰岳
      ,為五岳之東岳,有“五岳獨(dú)尊”之稱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短接[》卷三十九引《五經(jīng)通義》曰:“(泰山)一曰岱宗
      ,……東方萬物始交代之處。宗
      ,長也
      ,言于群岳之長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風(fēng)俗通·五岳》曰:“太山
      ,山之尊
      ,一曰岱宗
      。岱
      ,始也;宗
      ,長也
      。萬物始
      ,陰陽交代,故為五岳長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贝蠹s漢代還有泰山為昆侖的說法
      ,所以《河圖括地象》等讖緯之書本泰山而說昆侖也。

      (九)一海三水

      《大荒西經(jīng)》曰:“西海之南

      ,流沙之濱
      ,赤水之后
      ,黑水之前,有大山
      ,名曰昆 侖之丘
      ,這條文字記述了古昆侖虛的位置
      ,它是用一海三水來標(biāo)定昆侖的位置的,一海即西海
      ,三水即流沙
      、赤水
      、黑水

      首先說 “西海之南”的“南”恐怕有誤,我們看看《山經(jīng)》中的第一篇《南山經(jīng)》

      ,開始就說“南山經(jīng)之首曰鵲山,其首曰招搖之山
      ,臨于西海之上”
      ,由此一直向東記述了《南山經(jīng)》山系
      ,也就是說西海是在《南山經(jīng)》山系的頭上,而昆侖虛卻是在《西次三經(jīng)》
      ,那么從方位上來說
      ,西海應(yīng)該是在昆侖之南
      ,昆侖應(yīng)該在西海之北,所以《大荒西經(jīng)》 說昆侖在“西海之南”是很有問題的
      。何幼琦先生認(rèn)為這個(gè)“西?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本褪枪啪抟皾?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而泰山正好是在巨野澤的東北。

      流沙:何幼琦先生認(rèn)為是泗水

      ,筆者認(rèn)為應(yīng)該是大汶河
      ,流沙的下游才是古泗水南流的一段。泰山正在大汶河之濱

      赤水:何幼琦先生認(rèn)為是沂水。泰山正在赤水之后(北)

      黑水:何幼琦先生認(rèn)為是肥河

      ,是根據(jù)《西次三經(jīng)》的記載:“黑水出焉(昆侖)
      ,而西流于大杅”,但是《海內(nèi)西經(jīng)》卻說:“洋水
      、黑水出西北隅,以東
      ,東行,又東北
      , 南入海
      ,羽民南”,顯然《山經(jīng)》和《海經(jīng)》二者說的黑水不是一條河流
      ,一條西流,一條東流
      。筆者認(rèn)為《海經(jīng)》中的所說的黑水就是古濟(jì)水
      。泰山正在古濟(jì)水之前(南)

      所以,泰山的位置和《海經(jīng)》中的記載是基本吻合的

      (十)余記考實(shí)

      1木禾:《海內(nèi)西經(jīng)》說昆侖虛“上有木禾,長五尋

      ,大五圍”
      ,郭璞注:“木禾
      , 谷類也?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薄兜匦斡?xùn)》也說“上有木禾
      ,其修五尋”
      ,高誘注:“五尋,長三十五尺
      。”但谷類決不可能長到那么粗大
      。其實(shí),這個(gè)木禾當(dāng)是指糧倉
      ,即古之“囷”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墩f文》曰:“囷,廩之圜者
      。從禾在囗中
      。圜謂之囷
      ,方謂之京
      。”這是因?yàn)槔錾系木用褚獌?chǔ)備糧食
      , 故以木修建了一些高大的倉廩
      ,高三十五尺,故曰“長五尋”
      ;因囷是圓柱形
      ,而古人以“圍” 作圓柱形物體的測(cè)量單位(古人以一抱為一圍
      ,《莊子·人間世》李注以環(huán)八尺為一圍), 故曰“大五圍”
      ;糧倉可供人糧食,猶禾谷可出產(chǎn)糧食
      ,故以“木禾”名之
      ,而且“禾”與“囷” 古音匣溪旁紐雙聲、歌文旁對(duì)轉(zhuǎn)迭韻
      ,蓋以“木禾”諧“木囷”之音也。

      2九井:《海內(nèi)西經(jīng)》和《地形訓(xùn)》說昆侖增城各門都有九井

      ,《史記·大宛列傳》 引《禹本紀(jì)》言昆侖上有“醴泉
      、華池”,這些井
      、泉、池實(shí)際上是古代泰山上的居民為生活用水而開掘的水井或蓄水池
      。因?yàn)樘┥降乇硭S富
      ,且有很多泉水
      ,可以因之掘井
      、 建池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吨袊┥健吩疲骸疤┥胶畬佑纱髿饨邓a(bǔ)給
      ,因地形坡度大,切割強(qiáng)烈
      ,地下水循環(huán)迅速,潛水很快沿裂隙以下降泉形式排出或補(bǔ)給給河谷地表水
      。地下水埋藏淺
      ,很容易出露地表
      ,因此泰山到處都有泉水分布?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笨梢姡┥綇纳较碌缴巾敹加泻茇S富的水源
      ,至今亦然,目前山上尚有潭
      、池、瀑布 56
      ,山泉 64
      ,那么古代增城里的居民因之掘井建池
      ,也當(dāng)是事實(shí)。

      《呂氏春秋·本味》載伊尹說湯曰:“水之美者

      ,昆侖之井”
      ,而今人則說:“泰安有三美:白菜
      、豆腐、水”
      ,《魯志新編》下冊(cè)云:“水是泰安三美之一
      ,也是白菜美
      、豆腐美的根源。泰安水包括三部分:一是泰山泉水
      ,二是河水,三是水庫塘壩的蓄水
      。來源主要是降水和過境客水,但因受地形
      、地質(zhì)、氣候的影響
      , 泰安形成為由地下水類型系和石灰?guī)r裂隙巖溶水和變質(zhì)層構(gòu)造裂隙水的混合型水質(zhì)
      ,水質(zhì)優(yōu)良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笔翘┥街車酪嗵煜侣劽?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且在三四千年前已經(jīng)為人們所盛贊了

      關(guān)于昆侖之井還有一個(gè)重要的傳說

      ,見于《淮南子·本經(jīng)訓(xùn)》: “伯益作井而龍登玄云,神棲昆侖
      。”過去人們對(duì)這個(gè)傳說多不甚理解
      ,如高誘注以為是“伯益佐舜
      ,初作井
      ,鑿地而求水,龍知將決川谷
      、漉陂池
      ,恐見害,故登云而去
      ,棲其神于昆侖之山也
      。”這個(gè)理解不符合史實(shí)
      。實(shí)者
      ,“龍”當(dāng)讀為“寵”,于省吾先生云:“甲骨文借龍為寵
      ,寵乃后起的分別字
      ,周器遲父鐘的‘不顯龍光’,應(yīng)讀作‘丕顯龍光
      。’《詩·蓼蕭》‘為龍為光’的毛傳
      ,和《詩·酌》 ‘我龍受之’的鄭箋
      ,并訓(xùn)龍為寵
      。” “玄云”指天
      ,“登玄云”原是指登天
      ,這里是暗指登位為后
      ,《史記·夏本紀(jì)》說禹舉益而任之政
      ,后以天下授益
      ,故《楚辭·天問》等書亦稱之為“后益”
      ,即謂此事
      ;“神”者百神
      ,指昆侖上諸部族所崇拜的先公
      、先王和自然神,這里代指諸部族
      。此言伯益因?yàn)樽隽司艿搅擞淼馁p識(shí)和寵信,因此得以登位為后
      ,故曰“龍(寵)登玄云”;諸部族也因?yàn)榫陌l(fā)明而可以安居于昆侖之上以 祀百神
      ,故曰“神棲昆侖”
      。此事為有關(guān)昆侖九井的一個(gè)重要傳說,而《本經(jīng)訓(xùn)》的作者理解這一傳說的歷史內(nèi)涵
      ,把它與“蒼頡作書而天雨粟、鬼夜哭”放在一起來說明“智能愈多而德愈薄”的道理
      ,甚是確當(dāng)

      3玉檻:《海內(nèi)西經(jīng)》言九井都是“以玉為檻”

      ,郭璞注云:“檻,欄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币簿褪蔷?欄桿,《地形訓(xùn)》稱“玉橫維之”
      ,《說文》:“橫
      ,欄木也”
      ,也是指井欄桿。但是
      ,玉乃古代稀有珍貴之物
      ,皆用來制作禮器
      、祭器和佩飾品,不可能用大量的玉來作井欄
      ,而且《山海經(jīng)》中絕無昆侖虛產(chǎn)玉的記載
      ,如《西次三經(jīng)》所記昆侖之丘等二十三座山
      ,其中記有十座山產(chǎn)玉,昆侖丘卻不在其中
      ;《海經(jīng)》和《地形訓(xùn)》中也沒有說昆侖產(chǎn)玉
      ,只有較晚的《河圖始開圖》里說昆侖“四維多玉”。古代有崑山產(chǎn)玉的說法
      ,如《書·胤征》: “火炎崑崗
      ,玉石俱焚”
      ,《呂氏春秋·重己》:“人不愛崑山之玉”
      ,李斯《諫逐客書》:“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隨、和之寶”
      ,《史記·趙世家》:“代馬
      、胡犬不東下,昆山之玉不出,此 三寶亦非王有已”
      ,《鹽鐵論·崇禮》里說“崑山之旁,以玉璞抵鳥鵲”
      ,等等
      ,過去人們把這個(gè)崑崗或崑山解釋為昆侖
      ,實(shí)際上有很大問題,因?yàn)樗麄儫o一例外都是說“崑山之玉” 而不說“昆侖之玉”
      ,昆侖之虛或昆侖之丘可以簡稱“昆侖”
      ,《山海經(jīng)》就多處稱“昆侖”, 但不簡稱“崑山”
      ,所以很難把它理解成就是古傳中的昆侖虛,昆山應(yīng)該是古代一個(gè)產(chǎn)玉的地方
      ,但不是昆侖虛
      。大約后人誤解崑山就是昆侖虛,所以才有了昆侖產(chǎn)玉的說法

      但是,筆者認(rèn)為“以玉為檻”

      、“玉橫維之”
      、“四維多玉”的記載都是事實(shí)
      ,只不過這個(gè) “玉”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美玉
      ,而是一些質(zhì)地優(yōu)良
      、色彩豐富的美石,這些美石古代是都視為玉類的
      。以《說文·玉部》為例,其中玤
      、璓等是“石之次玉者”
      ;珢、璅等是“石之似玉者”
      ;碧、瑤等都是“石之美者”
      ,這些都是“石”,可其字都從玉
      ,可知古人是把它們視為玉類的
      。泰山就以出產(chǎn)之地優(yōu)良、色彩艷麗的美石聞名
      ,這里把兩條資料抄在下面:

      ①《魯志新編》下冊(cè)云:“泰安市郊區(qū)境內(nèi)有豐富的泰山花崗石資源

      ,儲(chǔ)量達(dá)20億立方米
      ,居全省首位。品種有‘泰山紅’
      、 ‘泰山綠’、 ‘泰山青’
      、 ‘泰山白’和‘泰山花’。其中‘泰 山紅’花崗石屬世界稀有品種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郊t’花崗石質(zhì)地優(yōu)良、色彩絢麗
      ,可與世界著名 的巴西紅媲美
      。 ‘泰山紅’除可加工成高級(jí)建筑裝飾板材外
      ,還可制作各種石雕工藝品。

      《泰山民俗志》云:“泰山石產(chǎn)在泰山前泰安市郊區(qū)境內(nèi)

      ,這里泰山花崗石儲(chǔ)量 20 多億立方米
      。品種很多,有‘泰山紅’
      、 ‘泰山綠’
      、 ‘泰山青’、 ‘泰山白’和‘泰山花’
      。其中‘泰 山紅’花崗石為世界稀有
      。近幾年,意大利
      、法國
      、日本等國來考察時(shí),一致認(rèn)為‘泰山紅’花崗石質(zhì)地優(yōu)良
      、色彩絢麗,抗壓力強(qiáng)
      、抗磨
      、耐酸堿、耐腐蝕
      ,既能成為高級(jí)建筑 裝飾材料
      ,又可制作各種石雕工藝品。”

      泰山花崗石 “質(zhì)地優(yōu)良

      、色彩絢麗”
      ,自然可稱為美石,亦可說它是“石之似玉者”或“石之次玉者”
      ;它既可以做高級(jí)建筑裝飾材料和石雕工藝品
      ,自然也可以做井欄桿——這 便是昆侖九井“以玉為檻”
      、“玉橫維之”和“四維多玉”的真相

      4弱水之淵:《大荒西經(jīng)》言昆侖之丘“下有弱水之淵環(huán)之”

      ,郭璞注:“其水不勝 鴻毛”
      ;《玄中記》亦言“天下之弱者
      ,有昆侖之弱水焉
      ,鴻毛不能起也?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贝恕叭跛疁Y” 是指環(huán)繞昆侖虛(泰山)的汶水
      、古濟(jì)水和孝婦河

      汶水即今大汶河

      ,也就是《山海經(jīng)》中所說的流沙,其上游有三汶:牟汶河發(fā)源 于魯山西麓
      ,西流至泰安市丘家店鎮(zhèn)東匯發(fā)源于雪野水庫的瀛汶河,西南流至汶口鎮(zhèn)匯 發(fā)源于新泰境內(nèi)的柴汶河
      ,西流為大汶河,又北為大清河
      ,入濟(jì)水。

      濟(jì)水是《海經(jīng)》中所記載的黑水

      ,說已見上
      。濟(jì)水出巨野澤沿今小清河道北流
      ,又沿今黃河道東北流經(jīng)泰山之北
      ,在今濟(jì)南市附近又沿小清河道東流入海

      孝婦河發(fā)源于淄博市博山區(qū)的刁虎峪

      ,北流入濟(jì)水(今小清河)
      ,古稱隴水
      ,又名袁水
      ,《水經(jīng)注·濟(jì)水》云:“隴水南出長城中
      ,……其水北注濟(jì)”

      上述三水正好將泰山環(huán)繞了 360°

      ,故曰“環(huán)之”
      ;此三水水流湍急
      ,不能載物,所謂 “不勝鴻毛”
      ,故曰“弱”也。

      5炎火之山:《大荒西經(jīng)》言昆侖之丘外“有炎火之山

      ,投物輒然(燃)”,當(dāng)是指古代發(fā)生在泰山腳下的森林大火
      。古代泰山腳下森林茂密,說已見上
      。此森林每到干旱季節(jié)即容易發(fā)生森林大火
      ,在當(dāng)是無人撲救的情況下,經(jīng)月或數(shù)月不滅者理應(yīng)有之
      , 故古人異傳為炎火之山也

      6其光熊熊

      ,其氣魂魂:《西次三經(jīng)》曰:“槐江之山,……南望昆侖
      ,其光熊熊
      ,其氣魂魂”,郭璞注:“皆光氣炎盛想焜燿之貌”
      。《西次三經(jīng)》又說自槐江之山向西四百里為昆侖之丘
      ,則槐江之山在泰山之東北方,當(dāng)即今之香山

      泰山 “其光熊熊

      ,其氣魂魂”的景象
      ,泰安人習(xí)見之。泰山主峰玉皇頂高程為 1532.7
      ,高大雄偉
      ,氣勢(shì)磅礴。每天早晨
      ,當(dāng)泰安市還在黎明前的黑暗中時(shí)
      ,泰山由于地勢(shì)高,已沐浴在朝陽之中
      ;每到傍晚
      ,當(dāng)泰安市已暮色濃重
      、萬家燈火之時(shí),泰山頂部仍映照在夕陽的余暉里
      。由于上下明暗對(duì)比較大
      ,此二時(shí)在山下遠(yuǎn)望泰山,尤顯得光輝明亮,正是“其光熊熊,其氣魂魂”的景象
      ,恢宏壯麗
      、莊嚴(yán)神圣,故泰山之“旭日東升”與“夕陽玉照”(或稱“晚霞夕照”)乃其“十大自然奇觀”之二
      ,甚為有名。因而從槐江之山(香 山)西南望昆侖(泰山)有此感受
      ,乃古人于早晚之時(shí)實(shí)地觀察的結(jié)果。

      7鳥獸:昆侖之上多奇禽異獸

      ,除開明獸陸吾外,《西次三經(jīng)》載其上有土 螻
      、欽原
      、鶉鳥,《海內(nèi)西經(jīng)》載其上有鳳皇(鳳凰)
      、鸞鳥、視肉
      、離朱
      、樹鳥、蛟
      、蝮
      、蛇、蜼
      、豹、誦鳥
      、鶽等等
      。這些鳥獸可以用泰山當(dāng)是多鳥獸來解釋
      ,因?yàn)樘┥降膭?dòng)物種類十分豐富
      。但筆者認(rèn)為實(shí)際上應(yīng)該是一些部族的圖騰
      ,開明獸陸吾為夏人的圖騰神
      ,是夏人的象征物,說已見上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段鞔稳?jīng)》說鶉鳥“是司帝之百服”
      ,帝為上帝
      ,服為用度之物,蓋謂祭祀上帝時(shí)所用之百物
      ,這顯然是一個(gè)以鶉鳥為表征物的部族
      ,或認(rèn)為就是鳳凰,郝懿行《箋疏》云:“鶉鳥
      ,鳳也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逗?nèi)西經(jīng)》云昆侖開明西北皆有鳳皇, 此是也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钝拧芬龓煏纭肚萁?jīng)》曰:‘赤鳳謂之鶉?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薄逗?nèi)西經(jīng)》云:“開明西有鳳皇
      、鸞鳥
      ,皆載蛇踐蛇,膺有赤蛇”
      ,《山海經(jīng)》中凡“載蛇踐蛇”者多為一些神靈
      ,故此鶉鳥 (鳳皇)部族當(dāng)是具有高貴地位的部族,言其“司帝之百服”
      ,殆與神巫之類相似
      。其它鳥獸皆倣此

      8草木:《西次三經(jīng)》說昆侖上有木曰沙棠,有草曰薲草

      ;《海內(nèi)西經(jīng)》記昆侖 上之奇異樹木有:珠樹
      、文玉樹
      、玗琪樹、不死樹、柏樹
      、丹木(原誤作“甘水”)
      、圣木(一曰梃木)
      、服常樹
      ;《地形訓(xùn)》記昆侖之奇樹有:琁樹、碧樹
      、瑤樹
      、沙棠。這些奇怪的樹木前人多不得其解
      。實(shí)際上
      ,這些樹木是昆侖諸部族的社樹
      ,同時(shí)也是這些部族的象征物。

      《說文》曰:“社

      ,地主也
      。……《周禮》:‘二十五家為社
      ,各植其土所宜木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薄墩?語·八佾》:“哀公問社于宰我
      ,宰我對(duì)曰:‘夏后氏以松
      ,殷人以柏
      ,周人以栗’”,注引孔曰:“凡建邦立社
      ,各以其土所宜之木?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薄墩x》:“謂用其木以為社主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薄赌印っ鞴怼?云:“昔者虞夏
      、商
      、周三代之圣王
      ,其始建國營都日,必?fù)駠龎靡詾樽趶R
      ;必?fù)衲局廾撸閰采?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鄙缟弦豢没驍?shù)棵大樹稱社樹
      ,成片的林木稱社叢
      。昆侖 上的奇樹有些是現(xiàn)實(shí)中確實(shí)有的,如柏樹
      、沙棠
      ;其它一些是現(xiàn)實(shí)里找不到的
      ,極有可 能原是現(xiàn)實(shí)中的某些樹,因?yàn)楸划?dāng)作了社樹
      ,人們神異之
      、敬畏之,又另外給起了些奇異的名字稱之
      ,遂有珠樹
      、文玉樹之類的名目

      古之社樹因?yàn)楸灰暈樯裎锒桓译S意砍伐,故常長得甚為巨大

      ,《莊子·人間世》曰: “匠石之齊
      ,至乎曲轅,見櫟社樹
      ,其大蔽牛
      ,絜之百圍
      ,其高臨山
      ,十仞而后枝?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边@是說一棵作為社樹的櫟樹
      ,長得如此高大。因此
      ,筆者認(rèn)為《海經(jīng)》中記載的一些高大 樹木,如扶木(扶桑)
      、建木、若木
      、槃木
      、朱木、白木
      、欒木
      、楓木
      、圣木、尋木
      、 甘(丹)柤、甘(丹)華
      、尋竹
      、楊柳、鄧林(二樹木)
      、三桑
      、三珠樹
      、桂林(八樹)
      、柜格之松
      、帝俊竹林等等
      ,既是一些部族的社樹或社叢,也是一些部族的象征
      。昆侖上 的奇草異木亦當(dāng)作是解,如《海內(nèi)西經(jīng)》言開明北有珠樹
      、文玉樹
      、玗琪樹、不死樹
      , 實(shí)際上是說以這些樹為社樹的部族在夏部族居住地之北方。

      、結(jié)語

      通過以上分析

      關(guān)于昆侖虛的一些主要的古傳基本上得到了合理的解釋
      昆侖之虛 (丘)即今之泰山的說法可成一說
      ,供高明批評(píng)

      泰山是中華文明的發(fā)祥地之一

      ,在它周圍現(xiàn)在已發(fā)現(xiàn)了豐富的古代文化遺存,如北辛文化
      、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
      、岳石文化(或以為即夏文化)、商文化直至周
      、秦
      、漢文化,內(nèi)容都很豐富
      ,而且是次第發(fā)展,綿延不絕
      。王迅先生已指出:“從目前的考古材料來看,山東境內(nèi)發(fā)現(xiàn)的考古遺存比東方地區(qū)其它局部區(qū)域都豐富
      ,從文化發(fā)展中 的缺環(huán)和文化分布的空白地區(qū)相對(duì)較少”
      ,李伯濤先生也說:“泰山地處黃河下游,是中華民族最早生息繁衍的地區(qū)
      ,是中華文明的發(fā)祥地之一?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筱肟谖幕?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龍山文 化、的發(fā)現(xiàn)
      ,有力地證明了早在遠(yuǎn)古的新石器時(shí)代
      ,泰山一帶是人類頻繁活動(dòng)的重要地域
      ,而且先進(jìn)于同一時(shí)期其他地域的文化
      。自遠(yuǎn)古起
      ,在泰山周圍一帶
      ,便逐漸形成了泰山文化區(qū)
      ,使泰山一帶具有深厚的文化積淀?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span>

      可以知道,在上古時(shí)期

      ,泰山周圍的確是人類活動(dòng)最興盛的地區(qū)
      ,它是虞夏時(shí)期東 方的一個(gè)政治中心
      ,是夏王朝的誕生地
      ,是夏文化的發(fā)源之所,也是整個(gè)華夏文明走向繁榮的起點(diǎn)
      ,因而泰山在中國上古的歷史傳說中具有崇高的地位,成為人們心目中的圣山
      。故泰山除了具有風(fēng)格獨(dú)特的美學(xué)價(jià)值和世界意義的地質(zhì)科學(xué)價(jià)值外
      ,也具有極高的歷史文化價(jià)值
      ,所以在 1987 年它就被列入了“世界遺產(chǎn)清單”?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F(xiàn)在泰山不僅是中華民族歷史文化上的昆侖,也成為世界文明史上的昆侖,它以歷史
      、文化
      、美學(xué)
      、地質(zhì)學(xué)的多重價(jià)值
      ,成了全世界的珍貴遺產(chǎn),因而值得我們更全面
      、更深入地加以研究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

      ,注重分享
      ,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shí)真實(shí)出處,未能及時(shí)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
      ,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
      ,請(qǐng)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huì)立即處理
      ,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cuò)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
      ,請(qǐng)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shí)
      ,我們會(huì)第一時(shí)間予以刪除
      ,并同時(shí)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下一篇:

      推薦文章
      太易先生有限收徒聲明
      2023-07-17
      太易先生有限收徒聲明
      性命圭旨10.日烏月兔說修煉詳解
      2023-09-22
      性命圭旨10.日烏月兔說修煉詳解
      周易全解孔子對(duì)易經(jīng)周易的個(gè)案分析入門詳解
      2023-09-22
      周易全解孔子對(duì)易經(jīng)周易的個(gè)案分析入門詳解
      梅花易數(shù)01章,象數(shù)易理篇之一入門詳解
      2023-09-22
      梅花易數(shù)01章,象數(shù)易理篇之一入門詳解
      易經(jīng)證釋中孚卦詳解
      2023-09-22
      易經(jīng)證釋中孚卦詳解
      易經(jīng)證釋家人卦詳解
      2023-09-22
      易經(jīng)證釋家人卦詳解
      易經(jīng)證釋乾卦(03)詳解
      2023-09-22
      易經(jīng)證釋乾卦(03)詳解
      易經(jīng)證釋太極圖講義詳解
      2023-09-22
      易經(jīng)證釋太極圖講義詳解
      易經(jīng)系傳別講下傳08章,易之為書也不可遠(yuǎn)在線學(xué)習(xí)
      2023-09-22
      易經(jīng)系傳別講下傳08章,易之為書也不可遠(yuǎn)在線學(xué)習(xí)
      易經(jīng)系傳別講下傳05章,憧憧往來,朋從爾思(20)在線學(xué)習(xí)
      2023-09-22
      易經(jīng)系傳別講下傳05章,憧憧往來,朋從爾思(20)在線學(xué)習(xí)
      易經(jīng)系傳別講下傳02章,包羲氏之王天下(09)在線學(xué)習(xí)
      2023-09-22
      易經(jīng)系傳別講下傳02章,包羲氏之王天下(09)在線學(xué)習(x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