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jīng)證釋乾卦(03)詳解
網(wǎng)絡
2023-09-22 17:26:34
《易經(jīng)證釋》乾卦(03)
彖曰:大哉乾元
。萬物資始。乃統(tǒng)天
。云行雨施。品物流行
。明終始。六位時成
。時乘六龍以后天。乾道變化
。各正性命。保合太和
。乃利貞。首出庶物
。萬國咸寧。
孔子《宣圣講義》
易辭有彖與象之別
。皆當日所占繇辭
。為示卦爻之旨趣
。明氣數(shù)之順逆者。雖成于后人
。實傅于前代
。蓋有卦則有占
。有爻則有用
。有象則有意。象之難釋
。則附以言。用之難盡
。則系以語。為以垂政后世示范天下者也
,故有彖以舉全卦之義。有象以揭一體之旨
。合則互通。分則獨用
。此各卦爻皆有是辭。而乾尤著也
。夫彖亦象也。言明卦象
。而指其所包之旨意。測其氣之所至
。數(shù)之所成。而得其所為吉兇禍福
。關夫事物之宜否。靜動之異
。行藏之殊。進退之違
。上下之別?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蚱婊蚺?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或因或革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蛴谢驘o?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蛏蚧D灰雷円詾檎?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本用以明志,此皆有為之事
。故皆側重于人道
。而立本于性情者也
。彖者端也
。本也
。陳列于首
。舉其綱領
。而以見全卦之意
。定全體之用也
。故其辭統(tǒng)各爻。賅內(nèi)外
。合上下而言也
。象者詳也
。別也。列數(shù)于下
。而析其分部
。以見各爻象之志
。而明其變化之情也。故其辭判異同
、具本末別性情
。審時位而言也。彖統(tǒng)括而簡
。象分序而詳。二者必合觀之
。方足見卦爻之常變。明氣數(shù)之出入
。而以窺天地之盈虛。知陰陽之消長
。為人事之準則也
。故其為用多重中爻
。其為言多屬人道。以易之為教
。固如是也
。夫易本末著辭于書
。迄文王始為定其例。故彖象之辭
。雖出于古
。實集成于文王
。而易之名。亦自文王始命也
。蓋文王以前。雖有卦爻
。而不為書。雖有言辭
。而不著編
。故傳雖久
。而無易之名
。此讀辭必歸功文王也
。吾因文王之志
。重為刪加。而錄為傳
。廣其意。申為釋論
。而列為文言。蓋亦得于古人者也
。今講彖象。兼及文言各傳
。先明所出
。以使后世知辭之所始
。并為紹述先圣易教之微義耳。
彖曰大哉乾元云云
。乃明乾卦之象
。而揭其德也
。夫乾之為象
。居天下之始
。為有生之首。其德至大
。唯天當之
。而乾猶有初也
。雖為天下大始。而有所始
。主天下大生
。而有自生
。如天之德而統(tǒng)天。居位之尊。而不限于位
。處時之先。而不窮于時
。故有是象。而為是辭
。其所謂初者
。以其得先天之氣也
。是曰乾元。乾乃卦名
。乾元則氣之名
。乾為大始
。乾元則氣之始。乾為大生
。乾元則氣之生
。故乾元為乾之初
。行乾之中。履乾之位
。周乾之時
。而光可比儗者也
。故曰大哉乾元。夫人之生有其性
。物之生有其靈
。天之覆也有其神
。地之載也有其精
。日月之照也
。有其光明。則皆先天之氣所凝
。而為生化之英。運行之冥冥
。蓋物不自生
。不自存
。必有為主持之。而煦育之
。則元氣是也
。元者
、人也。仁也
。如果之仁
。為生之精
。故名之元。其義則原也
。本也
。首出庶物
。存精含明。通道流德
。至純至清
。斯謂之至中
。名之大一。肇于無極
。成諸太極者也
。天地尚依是建立
。何況于人物乎
。故乾之中有乾元焉。為萬物所始生
。而統(tǒng)乎天之神。夫乾之為物
、純陽也。而乾元猶陽之精
。以既生也。乃有其名
。故與坤元
、同主生成。坤元陰精
。順承有終。乾元資始
。獨接先天
。以太極之初。元氣渾淪
。獨為陽也。而兩儀既分
。仍為陽精。故其德并坤
。其氣且在乾先也。以在天先
。乃克統(tǒng)天。非有為而統(tǒng)之也
。乃天自此出耳。天者在萬物為首
。在元氣猶后。而元氣則先后一貫
。始終永存。不過乘乾以行
。因乾為用而已
。故稱乾元而用九
。九即乾之大用。元氣亦用焉
。乾元無形有形
。無名有名。無用有用
。凡乾之德。即乾之功
。此統(tǒng)天而不離天也。乾之為卦
。在全易之首。為一氣之始
。能主宰萬物
。經(jīng)綸天下
。以遂其生生之德者
。則賴乎此乾元也
。乾之功德。自乾元出
。而卦之精神
。亦自乾元見也
。故彖辭第一語。即曰太哉乾元
。明乾之真
、在乎乾元
。而與乾元用九一語
、始終本末
。俱示乾之為道。與其用所在
。使天下知天之所成
。生之由來
。及夫全易卦爻之所出。與其用之變化也
。
乾主大生
。如云雨之生物
。物因以生。因元氣而成形
。因乾德而為用
。此天下生化之機所自流行
、以生生不息也。乾之為象
。象天之覆而無垠
。象道之生而無盡
。然有生則有死。有始則有終
。此天之常。道之則也
。唯乾能通死生
。貫終始
。以所自來
。還所自去。仍一氣之流行也
。其為神靈而光明。為氣清而飛騰
。為精純而永凝
。為德章而日新
。故能成始成終
。以共乎天下生存。此象之為大明而兼終始也
。大言其無比
。明言其至清
。終始言其充盈。此所以謂之元也
。道至玄
。德至圓
。而功至全。故純粹之精
。清明之神
。德流世間
。道兼太極。而達無盡
。如有盡
、則非乾矣
。乾毀則盡矣。故曰大明終始
。由卦之象具見者也
。以全卦純乎其純。故稱天而獨大
。以其氣純乎陽。故稱精而獨明
。以始自地下。終于天上
。包括無盡。首出庶物
。統(tǒng)天受氣
。分道賦形
。品類成名。含弘光大
。迄乎無窮
。故曰終始
。言其德本元氣、包天地入物而終始也
。夫始有終
。終亦有始
。小之如一日一歲之循環(huán)。大之如一人一物之生死
。其至也。則天地成壞
。日月升沉
。皆此元氣為之者
。如是克稱終始
。若徒始而不知終。僅終而不能始者
。皆氣之簿。德之偏也
。不足以當終始二字
。故不曰始終
。而曰終始者。正以能終復始也
。唯元氣能之
。乾之能也
、以乾元也
。元則圓矣
。圓則全矣
。fo有圓頓之說
。既元氣之德也
。唯人性當之
。夫乾之終始
。有其紀也。德之流行
。有其度也
。紀度何在
。則六位也
。天地六合也。古今宇宙
、六方也
。三才陰陽
、六位也
。故卦六爻。而紀度見焉。有位以立
。有時以行
。立則有守。行則有功
。此有始有終。而以生以存者也
。其道由六爻見。其德由六爻明
。卦皆六位。唯乾坤為純
。故乾之六爻。賅全用
、而極其變。成全德
、而通其神。此謂之六位時成也
。位有定
。而時有宜
。唯乾元處之至中。行之至宜
。以其順乎自然而無為也。無為而無不為
。故曰時成即時中之德
。至誠之功也
。以六位皆陽。本精純之氣
。行虛玄之地
。故曰六龍。時字與上時字一義
。皆時之中。時之宜也
。乘者、有所行也
。以乾元行六位而得時。乃統(tǒng)天也
。御猶統(tǒng)也。夫天非蒼蒼之言也
。括諸神功而言
。凡天之道
。皆乾之道。天上下均在內(nèi)
。以乾元出天之先
。入地之后
。天尚由其統(tǒng)御
。況其下者乎
。故乾元之氣不可見
。由六位見之
。陽出于地
。升于天。行乎六位
。包括上下
,此乘六龍而御于天也
。亦卦爻自然之象。有數(shù)可紀。有度可度者也
。故辭如此。
,唯其六爻皆陽。始稱六龍
。陽者升
、而親乎上者
。其行也
、必御于天。此言爻氣而見九之用
。亦明元氣之因爻位行也。陽行順而上騰
。故龍出于地。而登于天
。然后天、以天為極
。唯元氣超天以外。故六龍止于上九
。而乾元用九則無首也
。六爻至上己亢
。而乾元用九、轉為大順也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梢娞熘虏槐M
。元之用不窮。能純用乾元
。則天尚聽命
。非六位所可拘也。唯其無拘
。故成其大。唯其大用
。故成其圓。此乾元之德
。而寓象于乾卦爻。其象之難盡者
。則申之于辭也。
乾以重陽而成六位
。陽之極則易變?yōu)殛?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乾之象必變?yōu)槔?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以其體陽。其用必陰
。乾體純陽
。其用必見于坤
。如日光、必映于月
。云之雨必著于土
。氣之自然者也
。故乾象雖不變
。而主天下之變
。氣雖末化
。而開天下之化
。以其處極位
。有極體
。遇時必變化也。夫乾之變化
。非如他卦也。他卦變化出于乾坤
。乾之變化無所出也。無所出者
。言在后天為獨尊大。無所承也
。然無所承。而有所本
。本于先天之氣耳。先天之氣無名
。以氣也
。先天也
。皆后天之名名之
。故無名。無名而欲名之故曰道
。乾之所本道耳。故乾之變化
。本于道。道之變化
。自然者也。無變而變
。無化而化。雖有變化
。不見變化。乾之重陽
。仍如故也
。極體極位。仍如故也
。而變化者所見之用也。故夏變而暑
。冬變而寒。天如故也
。云化而雨
。氣化而風。天如故也
。日出而朝。月出而夕
。天如故也。雨少而旱
。雪多而水。天如故也
。所變者皆見于用。見于天之下
。物之上
。于天末嘗變也
。而實主變化也。故寒暑風雨
、天道也
。朝夕旱冰
、天道也。自然而變
。自然而化
。天不自變化也
。故乾不變化而主變化。本道以變化
。此所謂道變化也。道變而變
。道化而化
。一變天下同變
。一化天下同化。有生有氣
。有名有物。則皆隨之變化
。而人為尤著也
。以人居天地之中
。當變化之沖。凡天之變化
。必見于地
。故必先及人
。人亦隨天道變化。此生死之序
。夭壽之數(shù)。窮通之殊
。智愚之判
。莫不隨天道而定其分也
。然亦有其不變不化者存焉。以受生而得其中氣
。同于乾元之氣也
。變化者
、謂之命
。不變化者、謂之性
。性則體也。命則用也
。天下有生之物
。無不有形神之分
。此既后天之定則也
。故曰一陰一陽之謂道
。形在外而主動
。神在中而主靜。以后天先形
。故陰在陽先
。二者合而生。分而化唯入最明
。以其受于天地者最全也。以其全
。則其見也著。其存也明
。故天地之道。由人可以候之
。天地之氣。由人可以測之
。不問其為形神。為顯隱也
。故乾之變化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舍缬谌松怼6娪谌酥悦P悦谭侨怂毦?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而唯人最顯耳
。夫性者
、本天之道
。因神之用
。虛靈光明者也
。命者因地之質。得形之全
。方正凝重者也
。而皆分于一道
。成于二氣。合之為生
。偽全身
。分之為上下。為內(nèi)外
。此與乾象同也。故性不變而永存
。命隨變而時化
。因天之常變
。而為人之性命。則因乾之變化
。而可以正人之性命
。此氣所流
。德所薄。一貫者也
。夫受天地而生
、而有性命。曷為而有所正哉
。此圣入立教之微意。而所以明人道也
。天至誠不二者也。人則有誠不誠
。有二不二。天道變而不失其常
。人則變而易失其常。此因有物欲也
。性生情
。情生欲。性生靜
。情生動。性隱情顯
。性微情著。故情恒奪性
。欲恒亂心
。此鑒于天之變。而必有以正其心也
。正心在于人道之xiuchi。修而后誠
,誠而后正。故圣人為之立教
。而特著一正字也
。。性命同源異流
。不正則失中和。中者性之體
。天下之大本。和者
、情之用
。天下之達德
。中和者
、性命之正也。因乾道變化
。變面失其常
。則教人以致中和
。雖變不失其正。雖變不失其正
。此立教之主旨。而說易之第一義也
。故性命不得失于中和
。而變化不得違于道
。乾道如此。人道亦如此
。人也者天之心也。人不失中和
。則天不變
。雖寒暑不害
。風兩不災
。日月不蔽其明。冰旱不傷于物
。中庸曰致中和。天地位焉
。萬物育焉。非夸也
。實也。實踐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