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家經(jīng)典.CN
《易經(jīng)》系辭下傳詩解6原始要終天地人文
《易經(jīng)》系辭下傳詩解6原始要終天地人文
題文詩:
易之為書,不可遠離,為道屢遷,變動不居,
周流六虛,上下無常,剛?cè)嵯嘁?非為典要,
唯變所適.出入以度,外內(nèi)知懼,明憂患故,
無有師保,如臨父母.初率其辭,而揆其方,
既有典常,茍非其人,道不虛行.易之為書,
原始要終,慎終于始,以為質(zhì)體.六爻相雜,
唯其時物.其初難知,其上易知,其本末也.
初辭擬之,卒成之終.雜物撰德,辨是與非,
必備中爻.存亡吉兇,居德可知.智觀彖辭,
則思過半.二與四爻,同功異位,其善不同,
二爻多譽,四爻多懼,近君位也.柔之為道,
不利遠者,其要無咎,其用柔中.三與五爻,
同功異位,三爻多兇,五爻多功,貴賤之等.
三五柔危,其剛勝邪?易之為書,廣大悉備,
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材而,
兩之故六,六者非它,三才之道.道有變動,
故曰卦爻;爻有等差,故曰效物,爻物相雜,
故曰之文,天文人文,其文不當,吉兇生焉.
【原文】(八)
《易》之為書也不可遠,為道也屢遷
。變動不居
,周流六虛,上下無常
,剛?cè)嵯嘁?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①不可為典要,唯變所適
。其出入以度
,外內(nèi)使知懼,②又明于憂患與故
,無有師保
,如臨父母。初率其辭而揆其方
,既有典常
,茍非其人,道不虛行
。③
〔注釋〕
①不可遠
;指易道廣大悉備,言尚辭
,動尚變
,制器尚象,卜筮尚占
,故曰不可遠
。一說不可遠離陰陽物象而妄為,可備一說
。遷:徙
。居:止。六虛:六位
。虛是以實而言
,位本無實;因爻而顯示
,位未有爻曰虛
。上下:指一卦六爻上下。相易:相易位
。
②典要:典常要道
,即經(jīng)常不變的規(guī)則。適,往
。此指“之卦”
。如《乾》五變之《大有》。使其出入以度
,使外內(nèi)知懼:先儒眾說不一
,莫衷一是
, 朱熹 唯恐釋之有誤
,未敢訓(xùn)解,只寫下“此句未詳
,疑有脫誤”
。今列以下幾種觀點解釋:(一)出乾為外,入坤為內(nèi)
,日行一度
,故出入以度,出陽知生
,入陰懼死
,使知懼(虞翻語)。(二)行藏各法度不可違
,使隱顯之人知具于《易》( 孔穎達 語)
。(三)出入以一卦內(nèi)外言之,兩體也
,出者
,自內(nèi)之外往也;入者
,自外之內(nèi)來也
,以是度內(nèi)外之際,而觀消息盈虛之變
,出入進退之理
,使知戒懼;(朱震語)
。(四)《易》雖不可為典要
,而其出入往來皆有法度,卦之外內(nèi)皆足以使人知畏懼(潘夢旗語)
。(五)人入而在內(nèi)
,出而在外皆有法度,不敢妄為(蔡清語)
。(六)出
,謂升上,入謂降下。外者
,上也
;內(nèi)者,下也
。卦畫出而外
,入而內(nèi)皆以其度
,或一體自易,或二體互易
,六子八辟之所變
。各二卦,泰否二辟之所變各九卦
,如度之分寸
,各有界限
,不可僭差,人事之或出或入亦如卦畫之出入以度
,其出入動循禮法
,使出而在外,入而在內(nèi)之時
,惕然知所畏懼(吳澄語)
。(七)所系之辭或出或入,皆有一定法度
,立于內(nèi)外爻辭之間,使人皆知畏懼(來知德語)
。統(tǒng)觀上下文義
,朱震、吳澄之說為勝
,即出入
,指陰陽屈伸消息。出,自內(nèi)到外
,即往;入
,自外到內(nèi)
,即來
。內(nèi)外:內(nèi)外卦。
③故:事
,原故
。與:助詞。師保:古代負責教育輔導(dǎo)貴族子弟的人
。臨:親臨
。初:始。率:一本作“帥”
。案《詩》“率時農(nóng)夫”,《 文選 ·東都賦》注引《韓詩》作“帥時農(nóng)夫”
,《禮》注“故書帥為率”
,《 儀禮 》注“古帥為率”
,故二字互通。此訓(xùn)率為循
。辭:卦爻辭
。揆:度
。方:此訓(xùn)為道。茍:若
。道不虛行:易道不會憑空而自行
。此言易道行于世皆圣人之功
。
〔譯文〕
《 周易 》這部書不可疏遠,它所體現(xiàn)的道
,經(jīng)常變遷
,變動而不固定
,周流于(卦的)六位
,或上或下無常規(guī)
,陽剛陰柔相互變易
,不可當成不變法則,唯有隨爻之變而有所(生成)之卦
,其(陰陽)屈伸往來皆有法度
,在外在內(nèi)而使知畏懼
,又明示憂患的原故,雖沒有師保教導(dǎo)
,但如同在父母身邊。起初若依循卦爻之辭而揆度其道義
,(則《易》)也有典常可尋
,若不是圣人(闡明此道)
,易道不會憑空行于世
。
【原文】(九)
《易》之為書也
,原始要終
,以為質(zhì)也。①六爻相雜
,唯其時物也。其初難知
,其上易知
,本末也
。②初辭擬之
,卒成之終
。若夫雜物撰德,辨是與非
,則非其中爻不備
。③噫!亦要存亡吉兇
,則居可知矣
。知者觀其彖辭
,則思過半矣。二與四同功而異位
,其善不同,二多譽
,四多懼,近也
。④柔之為道
,不利遠者,其要無咎
,其用柔中也
。三與五
,同功而異位
,三多兇
,五多功
,貴賤之等也
。其柔危,其剛勝邪
?⑤
〔注釋〕
①原始要終:與《系辭上》“原始反終”相似
,窮其事物之初,又要會事物之末
。始
,初
。要
,約
。初爻代表事物之初
,故稱“始”
。終,終結(jié)
。上爻代表事之末
,故曰終
。質(zhì):體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尚書 ·太甲》下:“若升高
,必自下
;若陟遐,必自邇
。無輕民事惟艱
,無安厥位惟危
,慎終于始。有言逆于汝心
,必求諸道
;有言遜于汝志
,必求諸非道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br>
②雜:陰陽錯雜。時物:指不同條件下的事物
。時:時機
。卦有卦時
。爻有爻時
。物:事
。初:初爻。上:上爻,難知:初爻處下代表事之微
,故曰難知
。易知:上爻代表事物終結(jié)而彰明,故曰易知
。本末:指初爻上爻。
③初辭:初爻之辭
。擬:比類。卒成:事最后形成
。終:上爻之辭
。雜物指陰陽雜居
。雜
,錯雜。物
,事
,即爻不同代表事物不同?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柏秤械?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故曰物”
。撰:一本作“算”
,此當訓(xùn)為論述
。辨:別。中爻:指卦中四爻
。
④噫:嘆詞。要:求
。彖辭:即卦辭
。二與四同功:二與四同為陰位同互一卦,有相同的功用
。異位:指二與四處不同位置,二處內(nèi)卦
,四處外卦;二居中
,四失中。近:就四而言,四多懼因近五之君
。
⑤不利遠:陰不利于疏遠九五
,此就二言之。柔中
;二以柔居中
。三與五同功而異位:三五同為陽位,同互一卦
,故曰同功
,五居中在外卦
,三失中而在內(nèi)卦,故曰三五異位
。勝:勝任。邪:不定之辭
。
〔譯文〕
《 周易 》這部書
,推原求末,以為體
。六爻(陰陽)錯雜
,代表不同時間的事物,其初爻(象征事物之始)難以知曉
,其上爻(象征事物的終結(jié)
,事情已經(jīng)明顯)容易知曉,(因為初爻
、上爻)是卦的本末
。初爻之辭擬成(事物開端),(上爻之辭象征)事物最后形成
。如果雜糅代表不同事物的爻
,撰述(陰陽剛?cè)岬模┑滦裕鎰e其是與非
,則非中間四爻不算完備
。噫!也要求存亡吉兇
,則居(觀其象)可以知道
。智者觀玩彖辭,則理解可以超過一半
。二爻與四爻有相同的功用
,但爻位不同。(所以)它們的善吉不同
,二多榮譽
,四多畏懼,因接近(五之君位)
。陰柔之道
,本不利于遠離(九五),(二遠五)其大要歸于無咎
,是以柔居中的原故
。三爻與五爻有相同的功用,但爻位不同
。三爻多兇險
,五爻多功績
,這是位之貴賤等級造成的。(三五陽位)若陰柔處之則危險
,而以陽剛則能取勝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