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時期:陜西隴州龍門洞陳野仙
網(wǎng)絡(luò)
2023-09-20 21:29:19
繁體中文版
陳明耀,又稱“陳野仙”
,生年不詳
,甘肅省靖遠(yuǎn)縣人,少時出家于陜西留壩縣紫柏山張良miao
,曾得三豐真人傳授修道密要
,后移住隴州(今陜西寶雞市隴縣)龍門洞道院隱居潛修,長居早陽洞和湘子洞
。清嘉慶二十二年(1817年)
,陳明耀仙逝于龍門洞早陽洞。
陳明耀碧眼黃須
,長相怪異
,能詩文
。他來龍門洞住早陽洞修道后,時常行醫(yī)看病
,扶危濟困
,鄉(xiāng)人尊稱為“陳野仙”。據(jù)傳乾隆年間
,陳明耀曾去甘肅華亭縣安口鎮(zhèn)化緣
,遇一陶坊開窯,窯主戲言將窯內(nèi)陶器施舍
。次日窯空
,窯主循跡至龍門山,見龍門洞后山湘子灣懸崖峭壁多處皆有缸
、盆等陶器
。又傳陳明耀曾于某石匠處化得一副石磨以禪杖擔(dān)入龍門洞,石磨原置于早陽洞
,民國年間尚存
。置于山嶺間的陶器,至二十世紀(jì)六十年代尚多處可見
,“文化大革命”中大部損毀
。時至今天,仍有三口陶缸置于王母宮左側(cè)絕壁凹陷處
,人莫能至
,其中一口彈孔清晰可辯。陳明耀潛心修煉搬運術(shù)
,據(jù)此可知
。
華亭縣教諭趙先甲于乾隆六十年(1795年)因“久聞隴州有龍門洞,洞中有陳野仙者
,長老往往稱異”,專程前往造訪
。在湘子洞與陳明耀相會
,見陳一副野人形象。又見洞口有巨缸
,峰嶺懸崖峭壁間多置粗笨陶器
,趙先甲返回后,有人問陳明耀是否真有其能
,他回答說:“何以異于人哉
!但其地異,其所置之物異
,其貌亦異也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庇謸?jù)隴州知州李經(jīng)芳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選寫《重修藥王洞記》,隴州城北谷神觀
,州人俗稱為藥王洞
,而觀中并無藥王之祀。當(dāng)年
,陳明耀忽對人言:“谷神觀中有古圣二尊
,埋入土中。有人發(fā)心莊嚴(yán)者
,功德無量
。”州吏王廷緒與陳素有交往
,聞言后即去谷神觀后尋訪
,果然從崩崖中見一小洞,內(nèi)有神像而尊
,經(jīng)李經(jīng)芳辨認(rèn)為藥王
、藥上二真人。
關(guān)于陳明耀與張三豐真人的事跡
,《張三豐先生全集-顯化類》:<秦安溷跡>記載:“后有陳野仙者
,亦來游秦安,野仙平?jīng)鋈?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冠服作道裝
,而飲酒食肉,起居作息如常人
,結(jié)廬龍門山危峰峭壁
,殆飛鳥所不能到,不知何以上下也
。其蹤跡頗不遠(yuǎn)人
,欲覓之,峰下呼陳爺即至
,或叩以休咎不答
,但云:由他!由他
!又嘗與鄉(xiāng)人移石上崖
,又嘗與友人噀水滅火,一切靈異未可俱述
。茲聞野仙來游
,蔡即延至其家,令與蓬頭相見,而野仙若甚自慚者
,留三日
,野仙辭去。蔡因問蓬頭
,野仙何如
?曰:修仙有二,其上乘自靜功入門
,首戒妄念
,次學(xué)胎息,再演降龍伏虎之法
。此皆易事
,惟金丹難煉耳,丹成便可飛升
,來往自如矣
。今野仙乃符箓一派,靜則云霞
,動則霹靂
,然必傳授正蘊,秘深真師來度
,亦成南宮列仙
,否則五百年后,難免雷劫矣
。幸野仙存心仁厚
,每以其法救人困苦,雖系別道
,吾將以大道傳之居
。無何蓬頭亦飄然去,野仙貌肥黑
,禮儀甚恭
。蓬碩面奇古而神極清,去來倐忽
,如游龍然
。”
(根據(jù)網(wǎng)絡(luò)資料整理,圖片為陜西隴縣龍門洞山門廣場“陳野仙”石像)
龍門洞的歷代祖師
尹喜
據(jù)《莊子》《呂氏春秋》《史記》《漢書》的歷史記載和《終南山說經(jīng)臺歷代仙真碑記》的宗教傳說,尹喜可能是天水人
,與
老子同時
。善習(xí)天文、陰陽。后游歷至雍州終南山就峪鄉(xiāng)聞仙里
,結(jié)草為樓
,管星望氣,后即稱作樓觀
。畢沅在《三輔黃圖》注中引漢博士劉熙釋名說:“觀
,觀也,于上觀望也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敝苷淹跻踩魏汝P(guān)令,逢老子西游入關(guān)
,因二人志趣相合
,便同至樓觀。老子將平生學(xué)說盡行授予尹喜
,由他整理為《老子》(后世作《
道德經(jīng)》)一書
,不久即辭世。據(jù)《水經(jīng)注》載
,老子被葬于就水之旁(即樓觀之西側(cè))
。尹喜根據(jù)《老子》的思想進一步闡發(fā)、撰寫了《關(guān)尹子》9篇及《高士老子內(nèi)傳》
。尹喜是一位真實的歷史人物
,其生平大致如前所述?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稓v世真仙體道通鑒》說他受老子傳授《道德經(jīng)》后在樓觀靜修三年
,后去成都復(fù)會老子,另據(jù)碑記和傳說
,尹喜曾在龍門山靈仙巖隱居
。
婁景
龍門山混元峰頂現(xiàn)存“定日月婁景先生洞”摩崖石刻,康熙《隴州志》卷一據(jù)此認(rèn)為是“漢婁景先生棲真之所”
。羅彰彝《龍門洞常住碑記》說:“自漢婁景真人誅茅棲止
,遂稱洞天福地之一。山曰景福
,因其人以福地也
。”據(jù)《中國道教》1996年第3期舒天嘯《長春丘真人“龍門七載”述略》載:婁景先生是秦末漢初人
,曾任漢文帝侍郎官
,后棄官入道,從張君學(xué)道
。得云母朱英丸方
,服之
,130歲時,容顏不衰
,貌若30年紀(jì)
。另說,婁景先生能日行三百里
,飲一斗酒
,壽200歲?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峨]州志》卷四載有“漢婁景墓
,州西四十里”。從此墓方位看
,亦與龍門山一致
。又,西漢有郎中婁敬
,曾戍隴西
,或與婁景同一人,或與之相關(guān)
。但道教史料中未見與婁敬相關(guān)的內(nèi)容
。未得其實,待后考證
。
孫思邈
孫思邈(約541-682)
,京兆華原(今陜西耀縣)人,生于北周
,“七歲就學(xué)
,日誦千余言
,通百家說,善言老子、莊周”
。洛陽總管孤獨信視他為神童
,并自嘆自己官卑難用
。孫思邈成年后
,長期隱居于終南、太白山中
,采藥行醫(yī)
、服氣煉丹,精研天文
、術(shù)數(shù)
,并與佛教律宗南山宗創(chuàng)始人僧道宣結(jié)為林下之友。隋文帝時
,擬任用為國子博士
,堅辭不就
。私下與友人說:“后五十年
,當(dāng)有圣人出
,吾且助之?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碧铺诩次?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召他入長安,見他年已老邁而耳目聰明
,稱為“有道者”
。打算授他爵位,被他謝絕
。
顯慶四年(659年)
,高宗再次征召孫思邈到京,拜諫議大夫
,又固辭不受
。上元元年(674年)稱疾請求還山,高宗賜給良馬
,讓他暫居于鄱陽公主邑司(在長安光德坊)
。居太白、長安期間
,以陰陽
、推步、醫(yī)藥之術(shù)授徒
,有宋令文等投其門下
。永淳元年(682年),孫思邈卒于故里
。著有《備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
,《道藏》中收錄他著作甚多,但難以考訂是否確為其所著
。孫思邈是有唐一代偉大的醫(yī)藥學(xué)家
,在醫(yī)藥學(xué)史上是一位百科全書式的人物。死后
,遺囑子孫薄葬
,墓中不設(shè)明器,亦不用牲宰之奠
。據(jù)《續(xù)仙傳》載
,“月余顏色不變,舉尸入棺如空衣焉
,已尸解矣”
。傳說孫思邈曾在隴山采藥
,居于景福山太玄洞,因隴山與終南
、太白相近
,且藥材資源十分豐富,孫思邈涉足此山是可能的
。
曾若虛
宋代隴州道士
。據(jù)乾隆《隴州續(xù)志》引《西齋話記》及褚稼軒《堅瓠集》卷五:
曾若虛,隴州道士
,善醫(yī)
,尤得針砭之術(shù)。時胡寡婦再適人
,x疾
,且卒,經(jīng)日而心間尚暖
。家人因奔詣若虛
,哀祈往救。既至
,引針
。針之即時而蘇,良久乃能語曰:“始者
,夢姑夫相隨出郭外
,遠(yuǎn)歷郊野橋梁,復(fù)入?yún)擦植菝?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輾轉(zhuǎn)不舍
。俄而,故夫為一物刺中其足
,不能履步
,尤是獨行,忽焉夢覺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笨と嗽勅籼撛冎籼撛唬骸跋蛑樐嘶实坩?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入邪穴也
。”
馬丹陽
馬丹陽(1123-1184)
,山東寧海人
,初名從義,字宜甫
。祖籍陜西扶風(fēng)
,五代時遷居寧海
,世業(yè)儒。其父馬師揚生子五人
,以仁義禮智信為名
,號稱“五常”
。丹陽為次子
,雖為儒而不求進取,掌管家中財產(chǎn)
。一次,馬丹陽與友人游昆x山
,有道士李無夢贊其“額有三山
,手垂過膝,真大仙之材”
。鄉(xiāng)鄰孫忠顯聞言
,將女孫不二嫁與馬丹陽,后生三子
。馬丹陽受其影響
,親近道教,建道舘一座
,聘請陸道士居舘住持
。大定七年(1167年)七月,與鄉(xiāng)鄰戰(zhàn)師游于范明叔的怡老亭遇
王重陽 ,被其言談所感動
,邀至家中,以詩詞唱和
。并在其家南園建一道庵供王重陽居住
,命名“全真”。王重陽為其更名為鈺
,字玄寶
,號丹陽子。馬丹陽又自稱“山侗”
。馬丹陽的生平著述
,多為詩詞吟詠,詞作多達(dá)1000多首
,后世結(jié)為《漸悟集》《洞玄金玉集》《神光燦》等
,均載于正統(tǒng)《道藏》中。其弟子王頤中又收集其平時言論50余則
,輯為《丹陽真人語錄》
。在《重陽教化集》《重陽分梨十化集》中也收有他寫的詩詞
。
董守之
元初道士?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熬記F隴
,慕神仙之術(shù)。一日謂其徒曰:‘諸仙邀會’
,遂逝”(《重修汧陽縣志》卷七)
。
李妙成
岐山人“元時筑庵于汧陽。年逾大
,童顏不衰
。后人名其結(jié)庵處為悟仙莊”。(引文同前)
陳明耀
甘肅靖遠(yuǎn)縣人
,少年時出家于留壩紫柏山張良廟
,后移住龍門山,長居早陽洞和湘子洞
,因有異能
,時人稱之“野仙”。據(jù)傳乾隆年間
,曾去華亭縣安口鎮(zhèn)化緣
,遇一陶坊開窯,窯主戲言將窯內(nèi)陶器施舍
。次日窯空
,窯主循跡至龍門山,見懸崖峭壁多處皆有缸
、盆等陶器
。又傳陳明耀曾于某石匠處化得以副石磨以禪杖擔(dān)入龍門洞,石磨原置于早陽洞
,民國年間尚存
。置于山嶺間的陶器,至本世紀(jì)60年代尚多處可見
,“文化大革命”中大部損毀?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F(xiàn)仍有三口陶缸置于王母宮左側(cè)絕壁凹陷處,人莫能至
,其中一口彈孔清晰可辯
。陳明耀是如何將這些陶缸運至懸崖之間的,終為千古之迷
。就在當(dāng)時
,即被視為神異。華亭縣教諭趙先甲于乾隆六十年(1795年)因“久聞隴州有龍門洞,洞中又陳野仙者
,長老往往稱異”
,專程前往造訪。在湘子洞于陳明耀相會
,見陳一副野人形象
。又見洞口有巨缸,峰嶺懸崖峭壁間多置粗笨陶器
,趙先甲返回后
,有人問陳明耀是否真有其能,他回答說:“何以異于人哉
!但其地異
,其所置之物異,其貌亦異也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庇謸?jù)隴州知州李經(jīng)芳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選寫《重修藥王洞記》,隴州城北谷神觀
,州人俗稱為藥王洞,而觀中并無藥王之祀
。當(dāng)年
,陳明耀忽對人言“谷神觀中有古圣二尊,埋入土中
。有人發(fā)心莊嚴(yán)者
,功德無量?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敝堇敉跬⒕w與陳素有交往
,聞言后即去谷神觀后尋訪,果然從崩嘊中見一小洞
,內(nèi)有神像而尊
,經(jīng)李經(jīng)芳辨認(rèn)為藥王、藥上二真人
。嘉慶二十二年(1817年)
,陳明耀逝于龍門洞早陽洞
道教四大名山的景福山(或說五大名山)
靈仙福巖——景福山,景福洞天
,道教圣地
,人文歷史悠久。位于隴縣西北陜甘交界處的西北的溫水鄉(xiāng)境內(nèi)
,屬昆侖山脈中支
,北接六盤山,綿亙千余里
,地處陜甘兩省接壤之處
。奇峰疊起
,森林茂密,飛瀑流泉比比皆是
,更有寒潭幽洞遍布山中
,為關(guān)中山水奇觀。截至2013年
,景福山有古建筑103處
,建筑遺址6處,占地面積20多萬平方米
,全山保存各類文物千件
。漢代,關(guān)內(nèi)侯婁景于此處修行
,既古靈仙巖被漢景帝劉啟封為“景?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薄ⅰ捌渚案R病?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被尊為至高無上的“隱士仙山”
。景福以“岳鎮(zhèn)乾坤勝景,峰連霄漢名山”之冠的顯赫地位聞名于世
。 景福山是中國國家AAA級風(fēng)景區(qū)
、省級森林公園、陜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寶雞市十大名山之一
。景福山也是道教名山和龍門道派的發(fā)源地,被稱為“與天地并壽山奇水異
,為幽人所居時和景明”
。
山中現(xiàn)存主要道教建筑及名勝古跡有龍門洞道院、云溪宮
、靈官殿
、玉皇殿、斗姆殿
、丘祖殿
、老君殿、祖師殿
、子孫宮
、三玄洞、三皇洞
、丘祖洞
、磨性石、混元頂?shù)龋渲猩轿鱾?cè)峽谷中的龍門洞道院
,為丘處機當(dāng)年修煉并演傳全真道龍門派之地
。是西北著名的道教名山之一。 龍門洞
,古名靈仙巖
,這塊充滿靈氣風(fēng)水寶地,早就為歷代隱士所鐘情
,是道教徒云游棲息之所
。碑載,龍門洞“始于春秋
,建于西漢”
。相傳西周的(今河南靈寶市函谷關(guān)鎮(zhèn))函谷關(guān)令尹喜,助老子作《道德經(jīng)》五千言后
,棄職歸山
,隱居這里,始名靈仙巖
。戰(zhàn)國時
,這里又易名都潭洞。西漢景文帝之時
,曾任皇帝侍朗官的建信侯婁景先生棄官入道
,晚年隱居修行此地,更名景福山
。唐代醫(yī)學(xué)家孫思邈避詔隱居,施藥濟世
。金元時期
,道教“七真人”之馬丹陽、丘處機在此修煉傳道
,丘處機由寶雞磻溪來此棲居
,在此修行七載,時稱龍門山
,后山腳下僅有奉祀大禹治水的一座禹王廟
。后改山名為龍門洞,繼增景觀
,創(chuàng)立了道教龍門派
,丘亦為道教龍門派的創(chuàng)始人,成為中國道教史上成就最大的全真高道
。丘處機受到南宋
、金、元三個王朝的尊崇,先后多次被金世宗和元太祖召見
,被成吉思汗策封為國師
,執(zhí)掌全國道教,龍門洞自此聲名大振
,步入輝煌
,譽滿神州,達(dá)到鼎盛
。其門徒依山從水
,借景取勢,修觀建廟
,宏大山門
,擴張規(guī)模。此后
,龍門洞歷經(jīng)包括楊虎城
、孫蔚如等一批軍政要人和善男信女的修葺擴建,又屢遭兵火劫焚
,最終形成了今天風(fēng)貌
。
據(jù)元代的玉宸宮碑記載,龍門道派創(chuàng)始人丘處機歿后52年中
,門下法孫賀志真等于元世祖至元三年(1266)協(xié)議興修丘的舊居
,十六年(1279)建成,其規(guī)模無考
。賀志真等遵照全真道道規(guī)
,離家入林定居修煉,大修宮觀
,宏大山門
,加上丘處機被金、元王朝封為國師
,總領(lǐng)全國道教
,受到道教內(nèi)外的尊崇,龍門洞聲譽隨之大震
。后人修宮建廟
,添色補景,道觀格局逐步充實完整
,成為陜北道教一大叢林
,江山勝跡得以綿延永存。龍門洞地處陜
、甘兩省的接壤地帶
。
層巒疊障
,山奇水秀,洞深潭邃
,林木青茂
,景致引人入勝。春秋佳日
,群山裹翠
,山花斗妍,晴日朗月
,紫霧繚繞
,風(fēng)前雨后,白云出山
,群鴉晚噪
,溪水鳴琴,為關(guān)中山水奇觀
。人們到此暢游
,曠心怡神?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拔母铩敝须m遭受嚴(yán)重破壞
,但經(jīng)近年對廟宇和道路進行整修,解決了供水供電問題
,不僅舊觀漸復(fù)
,而且風(fēng)彩頻添。1984年
,陜西省人民政府批準(zhǔn)龍門洞為全省第一批對外開放旅游點
,游人逐年增加,1989年達(dá)1萬多人次
,已成為關(guān)中西部重要旅游地之一
。龍門洞道院:龍門洞道院是道教龍門派圣地,同時也是全真龍門派的祖庭
,主供真武大帝和廣援普度天尊。是中國五大懸空寺之一
,是歷史最悠久(秦漢至今)
、建筑最驚險(高差大,海拔高)
、道教地位最重要(把祖國道教推到歷史巔峰)
、自然地理位置最獨特(昆侖秦嶺銜接地段)、山水聚合
,清凈純凈清修地(修行圣地)的懸空道觀
。
北極宮(無量祖師殿):建在正院北臺階上
,由后山根躡云橋登153級石磴,進入龍門道院即至
。為道院最大的5間大殿堂
,富麗堂皇,雕梁畫棟
,氣魄宏偉
。殿中有北極玄穹真武無量祖師金身坐像,兩邊陪祀四大天王(元帥)站像
,威武莊嚴(yán)
。桌上供有清代鐵鑄昊天玉皇大帝坐像,高1米
,重約25公斤
,頭戴王冠,身著蟒袍玉帶
,面形豐滿
,另有檀木雕刻的無量祖師坐像,高約1米
,雕刻精細(xì)
。此殿為道場主殿,殿內(nèi)幢
、幡
、寶蓋、經(jīng)籍
、鐘鼓
、道家法器俱全,齋醮誦經(jīng)均于此處舉行
。木架上懸有云板形片石一塊
,重約15公斤,用物撞擊
,聲如鐘磬
,遠(yuǎn)處可聞。殿臺下深處
,有作為龍門洞山名的黝深石洞
,傳說丘處機初到時曾在此居住過,今留有清康熙時刻有龍紋圖案并“秀水”二字的石板標(biāo)志
。
清和宮(丘祖樓):位于北極宮大殿西上側(cè)
,與東山門擺成直線。舊時樓內(nèi)塑有全真教七真人坐像
,現(xiàn)改塑長春真人丘處機像
。過去有關(guān)丘遺留文物皆藏于此
,今已佚失。樓3間
,結(jié)構(gòu)精巧
,經(jīng)過裝修,飛閣流丹
,典雅肅穆
。
太清殿附近殿宇:從東山前方循山路迤邐而上,殿閣亭洞
,隨山勢布置
,計有:祀奉道教護法神的靈官殿,祀奉東王公的八卦亭
,太乙救苦天尊的救苦殿
,祀奉天(堯)地(舜)水(禹)三官的太白殿(因首先在太白山供奉而得名),南方火帝真君的火神殿
,祀奉太上老君的太清殿
,八仙樓及清代整修過龍門道觀的道人田守存、黃本善
、曾守榮
、苗清揚“四公祠”等,各具特色
。祀奉太上老君的太清殿內(nèi)有清道光十三年(1833)根據(jù)《老子化胡經(jīng)》所繪的《太上一氣化三清》的道教故事壁畫81幅
。畫面人物線條勾勒,清晰生動
,色調(diào)樸雅
,為道教廟觀中少見的藝術(shù)珍品,是民間藝術(shù)工匠的杰出之作
。
王母宮及索梯:王母宮在龍門洞絕巖山腰西側(cè)
,祀奉西王母(又名金母)坐像,殿三楹
,中高側(cè)低
,結(jié)構(gòu)對稱,藻繪工麗
,全系鑿壁架空
,四無倚傍。殿臺下有10多米長的鐵索懸梯
。在北極宮前仰視,梯上人如蟻蠕動
,險峻玄妙
,令人驚恐
。
混元頂:又名混元閣,此處是龍門洞最高處
,海拔1800米
,距道院地面約130米。凡來龍門洞者都以有勇氣到此一游為樂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煸献纨惗慈枚饭芭R空架設(shè),鑿壁襯托
,相當(dāng)險峻
,可謂神工鬼斧。由太清殿通往此處的棧道
,長約50米
,全在峭壁鑿孔,打入鐵樁
,用木板架橋
,游人攀鐵索倚壁而登,往往毛骨悚然
。垂懸凌空
,過棧道,攀鐵索
,蹬云梯
,入此閣,登臨此頂
,憑欄遠(yuǎn)眺
,茫茫林海,盡收眼簾
,四顧曠杳
,白云在握,宛如置身云天
,頓生“一覽眾山小”之感
。閣內(nèi)供奉著混元老祖。
定心峰(香爐峰
、望山峰):取安定心神意
,峰在四公祠前西端,孤峰獨立
,如同削成
,峰頂僅可倚坐數(shù)人。因此峰正對丘祖樓
,如樓前香爐
,故又名香爐峰
,也稱望山峰,登峰環(huán)顧
,全洞諸景盡收眼底
。峰腰有深洞3處,人跡罕至
。
丘祖洞:位于七真樓后懸崖上
,援木梯鐵鏈登高約4米即達(dá)。洞高約1.5米
,深約3米
,面積約6平方米,是長春真人丘處機修道之處
。洞內(nèi)有丘處機遺物磨性石一塊
,直徑約50厘米,是當(dāng)年丘祖磨性練功之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