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s6iya"><pre id="s6iya"></pre></ul>
    • <kbd id="s6iya"><pre id="s6iya"></pre></kbd>
    • 登錄
      首頁 >> 大道家園 >> 羲黃大學 >> 學術(shù)之聲 >> 百家論道

      盧國龍教授講道德經(jīng)第五十九章

      網(wǎng)絡 2023-09-21 04:05:42

      盧國龍教授講《道德經(jīng)》第五十九章

      ?作者:盧國龍時間:2016-08-29 09:12:25 繁體中文版

      原文:治民事天

      ,莫若嗇。夫唯嗇,是謂早服
      ,早服謂之重積德
      ,重積德則無不克
      ,無不克則莫知其極
      。莫知其極
      ,可以有國
      。有國之母
      ,可以長久。是謂深根固蒂
      ,長生久視之道

      注解:這一章的思想邏輯有些費解,“治民事天”應該還是政治話題

      ,也就是個秉承天命治理民眾的意思
      ,最后怎么就說到“長生久視”上去了?難不成這就是黃帝神話的原本
      ?在《史記·封禪書》的記載中
      ,秦皇漢武時,燕齊方士們?yōu)榱苏f服這兩位大佬信神仙
      ,就拿和他們身份相似的黃帝講故事
      ,如說祭灶神可以得到某種神秘的東西,拿這樣東西點丹砂可以化成黃金
      ,再用點成的黃金制作飲食器皿
      ,就可以長壽,見到海上蓬萊仙島的仙人,接著登泰山封禪
      ,就長生不死了
      。黃帝就是這個樣子滴。又說黃帝治天下多少多少年之后
      ,開采首山的銅
      ,在荊山下鑄鼎。鼎鑄成之后
      ,有龍飛過來
      ,垂下胡須迎接黃帝,飛到天上去了
      。從治國到長生
      ,故事倒是完整的,可要追問其中有個什么邏輯
      ,只怕就不好說了

      不過,道家倒是很堅持一個源遠流長的中國觀念

      ,即認為一人之身兼具一國之象
      ,這個觀念不僅古老,而且流傳極普遍
      ,如眼口鼻被封為“五官”
      ,身體的其他部屬也被統(tǒng)稱為“器官”,這些“官”像國家的官員要執(zhí)行皇帝的政令一樣
      ,都有協(xié)助心神治理身體的職責
      。既然身體和國家的組織結(jié)構(gòu)一樣,那么修養(yǎng)身體與治理國家
      ,自然就是同一個道理了
      ,所以歷史上的道家人物,往往喜歡拿修身的經(jīng)驗去講治國的道理
      ,講得皇帝王公們很入巷
      ,真的聽懂了。從這個角度來理解《道德經(jīng)》將“治民事天”與“長生久視”混在一起講
      ,似乎也就不奇怪
      ,但僅限于道理相通,不要誤以為搞政治就可以直接長壽

      既然修身和治國的道理相同

      ,而修身易懂些,那就講修身吧
      。拿這章來講修身的體會
      ,朱熹倒是很喜歡
      ,給學生講課都引以為例,我們就翻出朱熹的講課記錄
      ,大家分享

      朱熹說,“儉德極好

      ,凡事儉則鮮失
      老子言治人事天莫若嗇,夫惟嗇
      ,是謂早服,早服是謂重積德
      。被它說得曲盡
      。早服者,言能嗇則不遠而復
      ,便在此也
      。重積德者,言先已有所積
      ,復養(yǎng)以嗇
      ,是又加積之也。如修養(yǎng)者
      ,此身未有所損失
      ,而又加以嗇養(yǎng),是謂早服而重積
      。若待其己損而后養(yǎng)
      ,則養(yǎng)之方是以補其所損,不得謂之重積矣
      。所以貴早服
      。早服者,早覺
      ,未損而嗇之也
      。如某此身已衰耗,如破屋相似
      ,東扶西倒
      ,雖欲修養(yǎng),亦何能有益耶
      ?今年得季通書
      ,說近來深曉養(yǎng)生之理,盡得其法
      。只是城郭不完
      ,無所施其功也
      。看來是如此”(《朱子語類》卷125)
      。這是段古漢語白話
      ,毋須翻譯,但可以歸結(jié)起來并且更加直白地說
      ,第一
      ,修身養(yǎng)生要用吝嗇的方法,吝嗇什么呢
      ?吝嗇生命的根源——精氣
      ,這一點,精氣充沛
      ,青春沖動
      ,看見所喜歡的人就流鼻血上火的年輕人最應該弄懂;第二
      ,修身養(yǎng)生要趁早
      ,青春年少本來就精足氣滿,如果能趁這時寶精養(yǎng)氣
      ,“早服”
      ,那就為日后的身體積累成雙重的德了;第三
      ,到了精虧氣虛的時節(jié)再講修身養(yǎng)生
      ,頂多也只能算作補虧損,培護本根是來不及了

      當然

      ,這只是朱熹和他的朋友蔡元定(字季通)的經(jīng)驗,事情也不一定就那么絕對
      。通常的情況是
      ,在“激情燃燒的歲月”里,誰能愛惜本根而不沖動呢
      ?一切沖動都會自認為是正當?shù)?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是合乎“解放”邏輯的。及至發(fā)現(xiàn)本根因沖動而虛耗掉
      ,原以為取之不盡
      、用之不竭的正當或正義性大廈,只剩下個“如破屋相似”
      ,這時候要救殘補缺
      ,只怕就找不到某個公認的良方了。然而道教有一套理論
      ,也有一套辦法
      。理論就是將一甲子之后看做新生
      ,新生的意思就是生生不息的本根擺脫了上一輪的軀殼,又經(jīng)過更加爐火純青的淬煉
      ,所以毋須依賴容易引起沖動的后天精氣
      ,讓永恒的“一點元陽”朗現(xiàn)出來,激發(fā)生命活力
      。這套辦法
      ,肯定比救殘補缺更有效,而救殘補缺很難
      ,也很累
      ,用文火顯然不能解決問題,用武火甚至會引發(fā)更多的問題
      。所以道教修煉
      ,不在救殘補缺上瞎折騰,而主張“尸解”
      、“羽化”
      ,就是像蟬蛻一樣
      ,從上一輪舊軀殼里鉆出來
      ,任由新翅膀帶著新生命,凌空翱翔

      附《詩譯道德經(jīng)》

      (圖文轉(zhuǎn)載自大道家園)

      道德義淵(擬)簡介

      道藏綜合索引 書名:道德義淵(擬) 編著:宋文明 卷數(shù):二卷 正統(tǒng)道藏: 字號 涵芬樓本第冊 新文豐本第冊 三家本第冊 道藏提要:編號 中華道藏:三洞真經(jīng)三洞經(jīng)教 第5冊 ?道德義淵

      ,南朝梁代道士宋文明撰?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度粗槟摇芬么藭?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原書有上下二卷?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墩y(tǒng)道藏》未收
      。敦煌抄本S1438、芥字97號
      ,兩件首尾均殘缺
      ,合計約存二百一十七行。抄本原無標題
      ,大淵忍爾《敦煌道經(jīng)圖錄編》據(jù)其內(nèi)容擬定書名為《道教義》
      。盧國龍《中國重玄學》考證此本當即宋文明所撰《道德義淵》卷上。本書為南北朝道教重要理論著作
      。其體例與隋唐道書《玄門大義》
      、《道教義樞》類似。先開列出道教重要義理名目
      ,然后引經(jīng)據(jù)典
      ,條分縷析
      ,逐條疏解其旨義。原書篇章數(shù)已難詳考
      ,現(xiàn)殘存部分有:第一為無為之義
      ,第二澆淳之義,第三缺
      ,第四自然道性義
      ,第五積德福田義,第六功德因果義等
      。從思想內(nèi)容看
      ,本書大抵以老子《道德經(jīng)》為立論之本,又吸收儒家及佛教思想
      ,發(fā)揮重玄理趣
      。其道性自然,修道即修心
      ,復歸自然道性之說
      。對隋唐道教亦有影響。

      重玄簡介

      重玄

      ,道教義理概念
      ,也稱「又玄」,源自《道德經(jīng)》第一章「玄之又玄
      ,眾妙之門”語句
      。「重」字意為再次
      、重復
      ,「玄」字的本意則為幽暗、深遠
      、玄妙
      。在道教學說中,「玄」又多被等同于「道」
      ,用以表示宇宙萬物之根源
      、本體。在重玄概念中
      ,玄的意思則多為遣(否定)
      。魏晉南北朝至隋唐時期,一部分道教學者基于《道德經(jīng)》的上述語言形式
      ,融合魏晉玄學和佛教義理的部分思想內(nèi)容
      ,形成了具有獨特思維形式和思想內(nèi)容的新的道家理論,是謂重玄學
      。持重玄思維形式來看待事情
      、討論問題的道教學者
      ,則多被稱為「重玄學家」或「重玄學派」?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钢匦W」的發(fā)展有過不同的階段
      ,其思想內(nèi)容也不盡相同。但是
      ,「重玄學派「的思維形式卻大致是相同的
      ,其根本特征即「玄之又玄」或「遣之又遣」,亦即今天通常所謂「否定之否定」
      ,其所「遣」(否定)之對象為「執(zhí)」(執(zhí)著
      、偏執(zhí))。在重玄學家看來
      ,人們以萬物為「有」或「無」都犯了偏執(zhí)之病
      ,故需要以「非有非無」的中道來對治之,這種對執(zhí)著的破除就屬于「玄」(遣)
      ,又稱「一玄」
      。但是,人們卻不可停滯于此「玄」之上
      ,而是還需要「遣之又遣」
      ,繼續(xù)以「重玄」或「又玄」來破除此「一玄」,這樣就非但不滯于「滯」
      ,而且也不滯于「不滯」
      ,亦即所謂「二偏之病既除
      ,一中之藥還遣
      ,唯藥與病一時俱消」。更有一些「重玄學家」認為
      ,如果能「玄之又玄」或「遣之又遣」
      ,則人們就可以達到一種「境智雙泯」、「能所都忘」(泯滅客觀外界與主體心智的存在)的完全虛空的「重玄」境界
      ,進而得道成仙
      。此外,「重玄」一詞也可作為修煉術(shù)語使用
      ,乃「大洞」修煉的較高階段
      ,如《大洞玉經(jīng)疏要十二義》認為:以道而論,性命相合謂之「玄」
      ,性初歸命
      、混沌之基為「太玄」,性命雙修
      、建其有極則為「重玄」

      盧國龍:《中國重玄學:理想與現(xiàn)實的殊途同歸》(北京:人民中國出版社

      ,1993)。 中國道教協(xié)會
      、蘇州道教協(xié)會編:《道教大辭典》(北京:華夏出版社
      ,1994)。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ddjy_131/5977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

      ,注重分享
      ,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
      ,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
      ,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
      ,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
      ,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
      ,情況屬實
      ,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文章
      悟真篇14章,中卷.七言絕句.37-40在線注解
      《悟真篇》14章 中卷.七言絕句.37-40三十七月才天際半輪明
      ,早有龍吟虎嘯聲
      。便好用功修二八,一時辰內(nèi)管丹成
      。三十八赫赫金丹一日成
      ,古仙垂語實堪聽。若言九載三年者
      ,總是推延款日程
      盧國龍教授講道德經(jīng)第六十章
      盧國龍教授講《道德經(jīng)》第六十章 ?來源:赤城賓館微信作者:盧國龍時間:2016-08-30 09:18:24 繁體中文版 原文:治大國若烹小鮮。以道蒞天下者
      ,其鬼不神
      。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
      道家養(yǎng)生功法及功家必備驗方
      道家主張遵循自然法則
      ,按照自然規(guī)律處理問題,這是人與大自然和諧的一種表現(xiàn)形式。道家養(yǎng)生功法更是人類用大自然來保護自己的一種生存方式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游绻Φ兰茵B(yǎng)生功法,按照宇宙運行規(guī)律和自然法則行功
      太乙寶誥(注解)
      太乙寶誥(注解) ?來源:道醫(yī)學官網(wǎng)整理作者:閔智亭時間:2014-01-22 14:05:52 繁體中文版 太乙寶誥⑴至心皈命禮
      。青華長樂界,東極妙嚴宮⑵
      。七寶芳騫林
      ,九色蓮花座⑶。萬真環(huán)拱內(nèi)
      人的入靜法,連接丹田的靜心
      道教修煉最講一個“靜”字
      ,靜字貫穿修煉之始終。筑基煉己講“靜”
      ,煉精化炁講“靜”
      ,煉氣化神講“靜”。道教認為
      ,人不能妙合大道的原因
      ,是因人有妄心,晝夜隨起隨滅
      易經(jīng)證釋中孚卦詳解
      《易經(jīng)證釋》中孚卦 孔子《宣圣講義》中孚上巽下兌
      。風行澤上
      。四陽二陰。與渙節(jié)之三陰三陽者異
      。節(jié)兌在坎下
      。中孚兌在巽下。渙巽在坎上
      。中孚巽在兌上
      。是中孚卦得渙節(jié)者各半。即以渙之上
      。合節(jié)之下也
      峨眉道家秘傳養(yǎng)生六字訣
      《養(yǎng)性延命錄·服氣療病篇》曰:“凡行氣
      ,以鼻納氣,以口吐氣
      ,微而引之
      ,名曰長息。納氣有一
      ,吐氣有六
      。納氣一者謂吸也,吐氣六者謂吹
      、呼
      、唏、呵
      、噓
      、咽,皆出氣也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薄胺踩酥ⅲ缓粢晃?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元有此數(shù)
      黃帝內(nèi)經(jīng)的“道”
       一、"道”是生命的本質(zhì)自從文明誕生的那一天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