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jīng)入門學習教程第06章,彖辭在線學習
網(wǎng)絡
2023-09-22 05:48:18
《易經(jīng)入門學習教程》第06章 彖辭
一 、彖辭的特點
周易的“經(jīng)”指的是卦名
、卦象、卦辭
、爻辭四個部分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皞鳌敝傅氖恰妒怼凡糠?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目前滸的周易版本
,十翼中的《彖辭》
、《象辭》
、《文言》是與經(jīng)文的爻辭混排在一起
,《系辭》
、《說卦傳》
、《雜卦傳》
、《序卦傳》單列了出來
,《象辭》分為《大象》和《小象》
,大象是說明整個卦的象辭
,也稱“卦象辭”,小象是說明爻的象辭
,也稱“爻象辭”。易經(jīng)是先有“經(jīng)”后有“傳”
,而我們學習易經(jīng)則可以先從“傳”入手,逐步深入到經(jīng)文的內容
。
No經(jīng)傳名稱作用作者1卦辭單個卦象的占卜辭文王2爻辭單個變爻的占卜辭周公3彖辭對上下經(jīng)卦的卦象說明孔子及門人4象辭從卦象入手對卦辭和爻辭分別說明孔子及門人5文言對眾卦之父母:乾坤二卦的特別說明孔子及門人6系辭對整體64個卦進行系統(tǒng)地概括解釋,分析其哲理
,以及如何運用
。孔子及門人7說卦傳對八個經(jīng)卦的取象
、意義等詳細描述孔子及門人8雜卦傳對卦名的簡要說明孔子及門人9序卦傳對卦序的簡要說明孔子及門人
關于《說卦傳》已經(jīng)在第二章作了粗略說明、《雜卦傳》
、《序卦傳》第四章作了很多概要講解,這一章我們要講解《彖辭》
,《彖辭》是從上下經(jīng)卦的卦象所表示的意義著手從而分析全卦的陰陽規(guī)律
,了解《彖辭》就可以從大方向入手明白卦的大致涵義
,明白《卦辭》的依據(jù)
,從而抓住卦象的要領
。從《左傳》中記錄的實例分析
,這也是文王創(chuàng)作《卦辭》前斷卦的主要方法
,因此
,八個經(jīng)卦的意思取象及其主要特性尤為重要
。
把握住大的特性是快速理解的關鍵
,這其中“陽主動
、陰主靜”尤為重要
,陽氣輕而上揚
,陰氣濁而下沉
。因此天地為否而地天為泰
,“否”是不通之意
,“泰”是通達之意,乾上坤下則陽氣向上而陰氣向下
,二者背道而馳,表現(xiàn)為不通之象
;坤上乾下則陰陽交融相互通達安泰
。同樣道理,山澤為損而澤山為咸
、火水未濟而水火既濟、雷風為恒而風雷為益
,這些陽卦在上陰卦在下的情況則表現(xiàn)為不好的一面多,那些陽卦在下陰卦在上的情況則表現(xiàn)為好的一面多
。
前面章節(jié)講過
,八經(jīng)卦的最大特點
,即
乾:君
、剛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
坤:順
、藏
;
震:動
;
巽:入
、木
;
坎:陷
、險
;
離:麗、明
、文明、大明
;
艮:止;
兌:說
、悅。另外
,八經(jīng)卦的基本現(xiàn)象:天地水火澤山風雷
,在《彖辭》中就很明顯地表現(xiàn)出來了。下表將這些關鍵的詞標注出來
,大家參照比較一下:
No卦名彖辭1乾為天大哉乾元
,萬物資始,乃統(tǒng)天
。云行雨施
,品物流形
。大明終始
,六位時成,時乘六龍以御天
。乾道變化
,各正性命,保合大和
,乃利貞。首出庶物
,萬國咸寧。2坤為地至哉坤元
,萬物資生
,乃順承天
。坤厚載物
,德合無疆
。 含弘光大
,品物咸亨
。 牝馬地類
,行地無疆
,柔順利貞
。 君子攸行
,先迷失道
,后順得常
。 西南得朋
,乃與類行
;東北喪朋
,乃終有慶
。安貞之吉
,應地無疆
。3水雷屯屯
,剛柔始交而難生
,動乎險中
,大亨貞
。雷雨之動滿盈,天造草昧
,宜建侯而不寧。4山水蒙蒙
,山下有險,險而止
,蒙。 蒙亨
,以亨行時中也
。匪我求童蒙
,童蒙求我
,志應也
。 初噬告
,以剛中也。再三瀆
, 瀆則不告,瀆蒙也
。 蒙以養(yǎng)正,圣功也。5水天需需
,須也;險在前也
。 剛健而不陷
,其義不困窮矣
。 需有孚
,光亨
,貞吉
。 位乎天位,以正中也
。 利涉大川
,往有功也
。6天水訟訟
,上剛下險
,險而健,訟
。訟有孚,窒惕中吉
,剛來而得中也。終兇
,訟不可成也。 利見大人
;尚中正也
。不利涉大川
;入于淵也
。7地水師師
,眾也
,貞正也,能以眾正
,可以王矣
。 剛中而應
,行險而順
,以此毒天下,而民從之
,吉又何咎矣。8水地比比
,吉也,比
,輔也,下順從也
。 原筮元永貞
,無咎
,以剛中也
。不寧方來
,上下應也
。 后夫兇
,其道窮也
。9風天小畜小畜; 柔得位
,而上下應之,曰小畜
。 健而巽
,剛中而志行
,乃亨
。 密云不雨
,尚往也
。 自我西郊,施未行也
。10天澤履履
,柔履剛也
。說而應乎乾
,是以履虎尾
,不咥人
,亨。剛中正
,履帝位而不疚,光明也
。11地天泰泰,小往大來
,吉亨
。則是天地交
,而萬物通也;上下交
,而其志同也。內陽而外陰
,內健而外順,內君子而外小人
,君子道長
,小人道消也
。12天地否否之匪人
,不利君子貞
。 大往小來
, 則是天地不交
,而萬物不通也
;上下不交
,而天下無邦也。內陰而外陽
,內柔而外剛,內小人而外君子
。 小人道長,君子道消也
。13天火同人同人,柔得位得中
,而應乎乾
,曰同人
。 同人曰
,同人于野
,亨
。利涉大川,乾行也
。 文明以健,中正而應
,君子正也。 唯君子為能通天下之志
。14火天大有大有,柔得尊位
,大中而上下應之
,曰大有
。其德剛健而文明
,應乎天而時行,是以元亨
。15地山謙謙
,亨,天道下濟而光明
,地道卑而上行
。天道虧盈而益謙
,地道變盈而流謙
,鬼神害盈而福謙
,人道惡盈而好謙
。謙尊而光
,卑而不可逾
,君子之終也。16雷地豫豫
,剛應而志行
,順以動
,豫
。豫
,順以動
,故天地如之
,而況建侯行師乎
?天地以順動
,故日月不過,而四時不忒
;圣人以順動,則刑罰清而民服
。 豫之時義大矣哉!17澤雷隨隨
,剛來而下柔
,動而說,隨
。大亨貞
,無咎,而天下隨時
,隨時之義大矣哉!18山風蠱蠱
,剛上而柔下
,巽而止
,蠱
。 蠱
,元亨
,而天下治也。 利涉大川
,往有事也。 先甲三日
,后甲三日
,終則有始
,天行也
。19地澤臨臨
,剛浸而長
。 說而順,剛中而應
,大亨以正,天之道也
。 至于八月有兇,消不久也
。20風地觀大觀在上
,順而巽
,中正以觀天下
。觀,盥而不薦
,有孚颙若
,下觀而化也
。觀天之神道
,而四時不忒
, 圣人以神道設教
,而天下服矣
。21火雷噬嗑頤中有物
,曰噬嗑
,噬嗑而亨
。剛柔分,動而明
,雷電合而章。柔得中而上行
,雖不當位,利用獄也
。22山火賁賁
,亨;柔來而文剛
,故亨
。分剛上而文柔,故小利有攸往
。剛柔交錯
,天文也;文明以止
,人文也。觀乎天文
,以察時變;觀乎人文
,以化成天下
。23山地剝剝
,剝也
,柔變剛也。 不利有攸往
,小人長也。 順而止之
,觀象也。 君子尚消息盈虛
,天行也。24地雷復復亨
;剛反
,動而以順行,是以出入無疾
,朋來無咎
。 反復其道,七日來復
,天行也
。 利有攸往,剛長也
。 復其見天地之心乎
?25天雷無妄無妄,剛自外來
,而為主于內。動而健
,剛中而應
,大亨以正,天之命也
。其匪正有眚
,不利有攸往。無妄之往
,何之矣
? 天命不佑
,行矣哉
?26山天大畜大畜,剛健篤實
,輝光日新其德,剛上而尚賢
。 能止健
,大正也
。不家食吉
,養(yǎng)賢也。 利涉大川
,應乎天也。27山雷頤頤貞吉
,養(yǎng)正則吉也。 觀頤
,觀其所養(yǎng)也; 自求口實
,觀其自養(yǎng)也
。 天地養(yǎng)萬物
,圣人養(yǎng)賢
,以及萬民
;頤之時大矣哉
!28澤風大過大過,大者過也
。 棟橈,本末弱也
。 剛過而中,巽而說行
,利有攸往
,乃亨。 大過之時義大矣哉
!29坎為水習坎
,重險也
。 水流而不盈
,行險而不失其信
。 維心亨,乃以剛中也
。 行有尚,往有功也
。 天險不可升也,地險山川丘陵也
,王公設險以守其國
,險之時用大矣哉
!30離為火離
,麗也
;日月麗乎天
,百谷草木麗乎土,重明以麗乎正
,乃化成天下。 柔麗乎中正
,故亨;是以畜牝牛吉也
。31澤山咸咸
,感也
。柔上而剛下
,二氣感應以相與
,止而說
,男下女,是以亨利貞
,取女吉也
。天地感而萬物化生
,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
;觀其所感
,而天地萬物之情可見矣
!32雷風恒恒
,久也
。 剛上而柔下,雷風相與
,巽而動
,剛柔皆應,恒
。 恒亨無咎,利貞
; 久于其道也,天地之道
,恒久而不已也
。 利有攸往
,終則有始也
。日月得天
,而能久照
,四時變化,而能久成
,圣人久于其道,而天下化成
;觀其所恒,而天地萬物之情可見矣
!33天山遁遁亨
,遁而亨也
。 剛當位而應,與時行也
。 小利貞
,浸而長也。遁之時義大矣哉
!34雷天大壯大壯,大者壯也
。 剛以動
,故壯。 大壯利貞
;大者正也。正大而天地之情可見矣
!35火地晉晉
,進也
。 明出地上
,順而麗乎大明,柔進而上行
。 是以康侯用錫馬蕃庶,晝日三接也
。36地火明夷明入地中
,明夷。 內文明而外柔順
,以蒙大難
,文王以之。 利艱貞
,晦其明也
,內難而能正其志,箕子以之
。37風火家人家人
,女正位乎內,男正位乎外
,男女正,天地之大義也
。家人有嚴君焉,父母之謂也。父父
,子子,兄兄
,弟弟
,夫夫
,婦婦
,而家道正
;正家而天下定矣
。38火澤睽睽,火動而上
,澤動而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