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懷瑾全集 >> 《易經(jīng)雜說》《易經(jīng)雜說》第04部分 坤卦雜說(13)孔老夫子的因果觀“積善之家
,必有余慶
;積不善之家
,必有余殃?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边@是中國文化四句話的原則,大家要特別注意的
,我們中國文化
,東方文化,最喜歡講因果報應(yīng)
。">
<sup id="kwqog"></sup>
<strike id="kwqog"></strike>
<kbd id="kwqog"></kbd>
<ul id="kwqog"><tbody id="kwqog"></tbody></ul><ul id="kwqog"><pre id="kwqog"></pre></ul>
  • <ul id="kwqog"><tbody id="kwqog"></tbody></ul>
  • 易經(jīng)雜說第04部分,坤卦雜說(13)在線學習

    網(wǎng)絡(luò) 2023-09-22 09:13:36
    當前位置:首頁 >> 南懷瑾全集 >> 《易經(jīng)雜說》

    《易經(jīng)雜說》第04部分 坤卦雜說(13)


    孔老夫子的因果觀

    “積善之家,必有余慶

    ;積不善之家
    ,必有余殃?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p>

    這是中國文化四句話的原則

    ,大家要特別注意的,我們中國文化
    ,東方文化
    ,最喜歡講因果報應(yīng)。如果過去沒有研究過《易經(jīng)》
    ,都以為這是fo家的思想
    ,來自印度的,事實上中國
    、印度
    、東方文化都建立在因果報應(yīng)基礎(chǔ)上。由此我們了解
    ,中國過去五千年文化思想的教育
    、政治、道德等的基礎(chǔ)
    ,都是建立在因果基礎(chǔ)上
    ,所以大家都怕不好的報應(yīng),乃至做官的人
    ,要為子孫培養(yǎng)后福
    ,都是怕因果。不過因果的問題是宗教哲學的大問題
    ,在研究起來也是很好的一本書
    ,一篇很好的博士學位的論文。fo家的因果
    ,是講本身的三世
    ,即前生、現(xiàn)在及后世
    。中國儒家的因果講祖宗
    、本身、子孫三代
    ,就是根據(jù)《易經(jīng)》這里來的。這也是一個歷史哲學問題
    ,尤其這幾句話
    ,我們都曉得用
    ,知道是孔子的話,這是中國文化幾千年來不變的
    ,現(xiàn)在當然社會道德已變動了,但是據(jù)我個人仔細靜靜的觀察研究
    ,我們中國人年輕一代盡管怎么變
    ,這個觀念還是有,這是我們民族血統(tǒng)中的觀念

    我們要注意“余慶”

    、“余殃”的“余”字
    ,余是剩下來的
    ,余是有變化的,并不是一定本身就報
    ,這是中國人對因果報應(yīng)的定理
    ,中國文化一切都建立在這因果報應(yīng)上。由此看來
    ,劉備在臨死的時候,吩咐他兒子兩句話:“毋以善小而不為
    ,毋以惡小而為之
    。”以劉備這樣一位裊雄
    ,對自己的兒子作這樣的教育
    ,都是從中國舊文化來的觀念
    。我們看歷史傳記
    ,常常提到某某人的上代,做了如何如何的好事
    ,所以某某人有此好結(jié)果
    。將來中西文化匯合以后如何演變
    ?還不知道?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F(xiàn)在據(jù)我所知,最近在美國
    ,宗教的活動,自哈fo大學開始
    ,已經(jīng)變了
    ,提出“宗教一家”的口號,主張宗教不能分家
    ;其次
    ,美國的一般學者、知識青年
    ,也非常相信三世因果,所以中國人的家庭教育要注意
    ,尤其現(xiàn)在為父母的人
    ,教育下一代,為了國家民族文化
    ,這個觀念還是絕對不可變的

    下面孔子對于這個觀念作了演繹

    ,從此
    ,也可以知道孔子為什么作《春秋》,寫歷史
    ,歷史的法則就在這里

    “臣弒其君

    ,子弒其父
    ,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來者漸矣
    ,由辯之不早辯也
    。易曰:履霜堅冰至,蓋言順也
    。”

    春秋戰(zhàn)國的時候

    ,孔子看到社會多么亂
    ,孔子看見當時不孝不仁的人太多了,所以提倡孝
    、提倡仁
    。社會文化
    ,像人吃的藥一樣
    ,哪一種病流行,就倡用醫(yī)哪一種病的藥,假如這兩天感冒流行
    ,藥店的感冒藥就賣得多
    。大學里開課
    ,社會需要什么人才
    ,學校就開什么課程,教育就是這么個道理
    。所以我們看了四書五經(jīng)很傷感
    ,可見中國這個民族
    ,可怕的一面是不孝
    、不仁、不義的太多
    ,所以孔子提倡仁呀
    !義呀!孝呀
    !到了幾千年來,有幾個真孝
    、真仁
    、真義的?孔子這里就講出了這另一面:“臣弒其君”
    ,部下叛變干了主管的
    ,“子弒其父”
    ,兒子殺父親的
    ,春秋戰(zhàn)國這類例子太多了,尤其是利害之間
    ,兄弟妹妹之間
    ,都是殺、搶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胺且怀幌χ省保皇峭蛔儊淼?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一個社會文化演變不是突然而來的
    。“其所由來者漸矣”
    ,是漸進的,也是《易經(jīng)》的法則,一爻一爻
    ,慢慢變來的
    。根據(jù)《易經(jīng)》孔子這個道理
    ,我們看近六十多年的歷史
    ,乃至推到近百年歷史
    ,或遠推到清朝中葉
    ,十九世紀開始,我們的社會一步一步演變到今天
    ,對于今天的這個社會現(xiàn)象
    ,有許多人看不慣,很難過
    ,我覺得沒有什么,這都是漸漸來的
    ,不要怕
    ,有時一個變動就變好了?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捌涞栏F也”
    ,現(xiàn)在已經(jīng)差不多到這地步了,非回頭不可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坝赊q之不早辯也”,這是辯論的辯
    ,也是辨別的辨
    ,在家庭教育來講,就是對一個孩子變壞
    ,沒有早看清楚
    ;以歷史來講,就是不好好領(lǐng)導
    ,不早辨別清楚
    ,所以發(fā)生動亂,這也是講歷史哲學
    ,也是社會史
    ,也是文化發(fā)展史。譬如中國文化
    ,為什么發(fā)展到現(xiàn)在一直要提倡自然科學?“其所由來者漸矣”,也是慢慢變來的
    ,不要以為現(xiàn)在這個科學時代已到了頂點
    ,但還是要變的,當然還有更新的科學時代出來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耙自唬郝乃獔员粒w言順也
    。”這就解釋引用初六爻的話說
    ,學了《易經(jīng)》
    ,腳踏在地上發(fā)現(xiàn)降霜了,就知道冷天快要來了
    。到了春天
    ,立春以后
    ,氣候一暖
    ,夏天的衣服也要準備拿出來了,都有前因后果
    ,這是中國文化主要的精神所在


    道家經(jīng)典.CN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ddjy_131/6066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

    ,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
    ,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
    ,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
    ,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
    ,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
    ,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
    ,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
    相關(guān)文章
    悟真篇14章,中卷.七言絕句.37-40在線注解
    《悟真篇》14章 中卷.七言絕句.37-40三十七月才天際半輪明,早有龍吟虎嘯聲
    。便好用功修二八
    ,一時辰內(nèi)管丹成
    。三十八赫赫金丹一日成,古仙垂語實堪聽
    。若言九載三年者,總是推延款日程
    盧國龍教授講道德經(jīng)第六十章
    盧國龍教授講《道德經(jīng)》第六十章 ?來源:赤城賓館微信作者:盧國龍時間:2016-08-30 09:18:24 繁體中文版 原文:治大國若烹小鮮。以道蒞天下者
    ,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
    ,其神不傷人
    道家養(yǎng)生功法及功家必備驗方
    道家主張遵循自然法則,按照自然規(guī)律處理問題
    ,這是人與大自然和諧的一種表現(xiàn)形式
    。道家養(yǎng)生功法更是人類用大自然來保護自己的一種生存方式?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游绻Φ兰茵B(yǎng)生功法
    太乙寶誥(注解)
    太乙寶誥(注解) ?來源:道醫(yī)學官網(wǎng)整理作者:閔智亭時間:2014-01-22 14:05:52 繁體中文版 太乙寶誥⑴至心皈命禮
    。青華長樂界,東極妙嚴宮⑵
    。七寶芳騫林
    ,九色蓮花座⑶。萬真環(huán)拱內(nèi)
    人的入靜法,連接丹田的靜心
    道教修煉最講一個“靜”字
    ,靜字貫穿修煉之始終。筑基煉己講“靜”
    ,煉精化炁講“靜”
    ,煉氣化神講“靜”。道教認為
    ,人不能妙合大道的原因
    ,是因人有妄心,晝夜隨起隨滅
    易經(jīng)證釋中孚卦詳解
    峨眉道家秘傳養(yǎng)生六字訣
    《養(yǎng)性延命錄·服氣療病篇》曰:“凡行氣
    ,以鼻納氣,以口吐氣
    ,微而引之,名曰長息
    。納氣有一
    ,吐氣有六。納氣一者謂吸也
    ,吐氣六者謂吹
    、呼
    、唏、呵
    、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