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jīng)證釋未濟卦詳解
網(wǎng)絡
2023-09-22 18:47:22
《易經(jīng)證釋》未濟卦
未濟卦
。離上坎下
。
孔子《宣圣講義》
未濟之義
。已見既濟卦
。既未濟往來
。實有共通之用。顛倒則既濟即未濟
。未濟即既濟。一也
。自二爻以上反至初爻。則既濟亦成未濟
。未濟亦成既濟
。二也。以中爻言
。既濟反互成未濟
。未濟反互成既濟
。三也
。蓋既未濟之差一間耳。而兩卦之分
。一在水火互易其上下。一在中爻
。三四孚于艮者為既濟。亦同于泰
。即九三六四是也
。若孚于震者。為未濟
。亦同于否。即六三九四是也
。震艮往來。泰否反類
。是皆以三四爻為判
。剛在下
。柔在上
。則孚于道。剛在前
。柔在后。則睽于時
。此既未濟。兩者之異
。全以三四爻為重。而既濟九三六四
。恰成其濟
。以升降相通。外內交合也
。未濟六三九四。乃成不濟
。以水火背馳
。上下戾道也
。故于三四爻辭也
。著其用焉。而未濟六三
。尤明稱未濟征兇?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梢姖c否者。即在中爻剛柔交否為斷
。傳稱既濟定也
。定則易窮。物不可窮
。故以未濟終。言終而不盡
。周而復始。天之道也
。又未濟男之窮也
。與歸妹為女之終相匹
。乾氣窮于未濟
。坤德終于歸妹。陽以未濟終
。而仍返于乾也。陽包萬有
。故周易始終以陽為主
。此未濟之窮
。實陽道之終
。生化之機。發(fā)于陽
。陽盡則生化絕
。而有陰在
。仍可延其氣而待其復
。如冬至一陽來復是也。陽剝于山地剝
。而盡于坤。陰窮于澤天夬
。而盡于乾。二者相應
。未濟應于剝
。歸妹應于夬。此二卦者
。雖終其一。仍續(xù)其一
。則終而又始。故未濟窮而不終窮
。亦猶歸妹也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卜丛陔x下
。陽反在陰上。如天地否
。是曰未濟。而九二六五
。交易乾坤之正
。則又同于泰
。且中互既濟
。是雖名未濟
。仍有濟也
。三陽三陰。間行而相應
。故未濟窮而仍亨。不過亨于內
。窮于外
。待時而后復耳
。
未濟
。亨
。小狐汔濟
。濡其尾。征兇
。無攸利。
孔子《宣圣講義》
此未濟彖辭也
。亨下小字
。亦略其一
。以未濟時之窮
。雖亨于內而不大
。亦如既濟
。小狐者。稱濟之關于物
。非人畜。而為獸
。獸以狐最敏捷譎詐
。利用時之非
。如人類之小人
。小狐者
。邈爾之辭
。猶詩以有狐綏之。喻男子之輕佻者
。狐善蠱惑
。俗稱狐媚。未濟男之窮
。不安其家。不得其匹
。亦如狐之媚女以求合
。故稱小狐
。言其情正盛
。欲正熾。不安于分
。而思遂其所圖耳。汔者幾及也
。欲濟而未濟。已及于濟
。故曰汔濟
。以其不自檢束
。而濡其尾
。亦如既濟初九。為曳于前
。而忘其后。如詩之狼跋
。明于遠而不顧其近也
。此句下脫征兇二字
。征兇者
。未得濟
。將何往乎
。既濡其尾。是行之不利
。不獨不利。且有兇。不獨征兇
。且無攸利。言凡行動皆不宜也
。此與歸妹彖同
。皆窮而無所往之意
。故曰小狐汔濟。獨陽孤陰
。不得有成。不合不偶
。不得有生
。生成之絕。利濟何來
。此未濟之亨小。而逢天時也
。四德僅亨。已不及既濟之備利貞
。則以其失位
。無可守
。即無可為耳
。
彖曰。未濟亨
。柔得中也。小狐汔濟
。未出中也
。濡其尾
。征兇
。無攸利
。不續(xù)終也
。雖不當位。剛柔應也。
孔子《宣圣講義》
此申釋彖辭之義也
。未濟應不得亨。而稱亨者
。柔得中也。言二五居中正之位
。而孚于泰
。交濟之功?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赏谢ゼ葷F涿髯C也
。小狐汔濟者。以坎為狐象
。而在內居險陷中
。雖欲出以就離之光明。卻阻于中爻三四之失當
。中爻六三九四同于否。否塞不通
。則坎陷者不出。故幾于濟
。而不得濟
。雖有狐之智
。亦不能用其技矣
。濡其尾者。狐亟求濟
。不惜其尾也
。征兇無攸利者
。以未濟終而思再續(xù)
。今卦用失交濟之道
。是不克續(xù)
。而全易以終
。易有交易之義。既不得交
。將誰與易。此未濟不續(xù)終
。而占征兇無攸利矣。狐幾及于濟
。而濡其尾
。是亦不續(xù)終之象。為果得濟。則免濡尾之咎
。今濡尾
。是不克濟
。則惟順其終
。而無望其續(xù)。此句實包全易大終于未濟之旨
。雖在天道。終而有始
。而在易數(shù)
。終不復續(xù)
。此明易道與天道
。時有異同
。用有分別
。易重交易。不交不易
。何以續(xù)哉。此未濟為男之終
。六十四卦至此不復續(xù)矣
。未濟剛柔互失。恰與既濟反
。既濟皆當位
。柔與剛皆定于其位
。絲毫不差
。是既濟之孚于時位也。而未濟柔與剛錯居其位
。皆不得當。則為不孚于時位者
。易重時位
。而自二至五尤要
。未濟至上九始稱有孚
。則以其變也
。變而后當位
。故以孚稱。然六爻雖不當位
。而一剛一柔。仍如既濟
。交相為應
。且以二五正位
。尤得其應
。雖戾于乾坤之正。卻協(xié)于交泰之情
。故曰剛柔應也。應則有合
。合則可濟。是以顛倒仍為既濟
。移易亦成既濟
。而中互恰是既濟。則未濟者
。一時之行
。而既濟有其期矣。未濟變而濟
。豈非終者有續(xù)乎。故全卦稱亨
。明柔果順夫剛
。坤果承于乾
。則生生不窮之道
。與天地同不盡矣
。
象曰
。火在水上
。未濟。君子以慎辨物居方
。
孔子《宣圣講義》
此未濟象辭
。明人道也
。坎下離上
。火在水上之象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鹧咨隙疂櫹隆I舷卤绸Y
。升降愈遠。故名未濟
。以不得交濟也。如阻于川者
。無舟楫以濟涉之
。則相望一方。不可交和
。此由坎與離不交
。而見其不能濟也。而君子則以人道示其用焉
。人道在中爻三四。前所謂泰與否
。天道也
。所謂艮與震
。則人道也
。艮九三六四與泰同。震六三九四與否類
。此未濟與震應。而既濟與艮協(xié)也
。艮之象辭曰。思不出位
。故既濟以思患豫防為訓
。震之象辭曰?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謶中奘 9饰礉陨鞅嫖锞臃綖檠?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慎即恐懼之意。辨即省察之功
。在同人象辭曰
。君子以類族辨物。在恒之象辭
。曰君子以立不易方。則慎于辨物者
。猶同人之有資于離明也。而慎于君(居
?)方者
。猶恒之有鑒于震動也。資于離明則辨物
。而知其情性
。別其好惡。鑒于震動則知方
。而宜其行止。審其出處
。此慎以行之
。不因未濟而失其正也
。未濟原乖于正位
。而人道則以濟時之窮為先
。未濟原失于交和
。而人道則擇其物方。而順應其變?yōu)楸?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故窮與變者天道。而辨物居方
。則人道也
。辨物猶格物
。居方猶知止
。物之不齊。不可混同為一
。方之各異。不可失其所宜
。坎居北而離在南
。此方也。水就下
。而火騰上
。此物也
。辨而明其性
。則得其功
。居而宜其立
。則成其利
。未濟之人道
。在審夫天時
。別夫地利。明乎物性
。擇乎方宜。雖未濟而不忘濟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蚍匆郧笾?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蝽樢灾轮
;蛞埔滓赃w就之?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蛸鲆嬉詣┢街=跃又幸?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以時之未濟
。數(shù)之當終。則不得茍焉
。以行貿焉以止。此貴在慎
。仍本震之用也
。故九四爻稱震用伐鬼方
。即可見未濟有取于震
。與既濟之稱終止則亂
。有取于艮止者相應也
。
初六。濡其尾
。吝。
孔子《宣圣講義》
此未濟初六爻辭也。濡其尾
。與彖辭同
。又與既濟初九有相通之義
。皆以濟而濡尾
。是不得濟
。而涉水以履險
。以在初爻勿用之時。則所失者小
。僅濡其尾而已。然既濟剛在下
。雖濡而非入水
。故無咎
。未濟則以柔在下
。是已在水之象。即陷于水
。已如彖所謂不出中。陷而難出
。濡而莫濟
。故占吝
。吝者惜之之辭
。行之不當。所受損失非其分
。所視禍害出于意外者。皆吝也
。吝猶嗇也。明知有險而故涉之
。是自嗇也。吝于財物曰吝
。吝于聞見曰嗇。謂所見之不廣
。聞之不多
。如吝嗇其財物
。而不肯大其德
。厚其施也
。濡尾這吝
。是自嗇也
。自嗇者。智之不足
。識之不增。徒顧目前
。而遺身后
。乃如狐之幾濟
。而濡其尾也
。
象曰。濡其尾
。亦不知甚也。
孔子《宣圣講義》
此申釋爻辭之義也
。原文甚訛作極
。知去聲
。今當作智
。易不言智。以顯仁藏用
。用即智也。而至未濟初六
。始有不智之辭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梢娭窃趦?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至終始見。未濟終易
。乃以智稱。不智者失其用。未濟用之窮
。故以不智。明其不可再用矣
。濡其尾
。由于自忘其身
。忘其身者
。不智已甚。世之善忘者
。莫過于忘其身。徙宅忘妻
。猶不及也
。不智而竟忘其身
。即中庸所謂人皆曰予智
。驅而納諸罟擭陷阱之中。而莫之知避也
。初六坎之下。正入于坎窞之象
。亦即罟擭陷阱
。如狐但求濟
。而竟入之
。豈非不智之甚者乎。狐本多智
。今乃忘身。則智之不足恃也明矣
。故易重藏智
。為圣人垂教深意
。
九三
。曳其輪。貞吉
。
孔子《宣圣講義》
此未濟九二爻辭也
。九二內中位。剛履柔正
。以陽介于陰
。地高于左右
。故與既濟初九辭同。既濟初爻
。亦陽也。而爻辭分作未濟初二爻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梢娂葷脼閺V
。陽能包陰
。剛能挈柔。傳曰
。柔之為道。不利于遠
。未濟柔勝
。故爻用不及既濟
。而凡未濟剛爻
。辭多與既濟同。足明易例重陽之旨
。九二剛在中爻。如陸之岸然
。由初至二
。初由水登陸
。陸乃行車
。故曳其輪。而占貞吉者
。以外應六五。柔之中
。剛之正
。本坤安貞之德。乃孚元吉之行
。其義亦重在濟
。以全卦為未濟
。而九二六五則孚于濟
。為其孚于泰也。且中互既濟
。自二至五。九二為濟之始
。正與既濟初九同
。
象曰
。九二貞吉
。中以行正也。
孔子《宣圣講義》
此申釋爻辭之義也
。言未濟彖無利貞。而爻辭曰貞吉者
。以二五相應。原居中而坤履正
。九二得中
。二五得正。九二之用
。乃本中德以行正道。故占貞吉
。雖間于三四
。卻協(xié)位時之中正
。有守有為
。不失其中。不悖于正
。此秉乾德施普及。而成坤文明在中之道也
。
六三
。未濟征兇。不利涉大川
。
孔子《宣圣講義》
此未濟六三爻辭也
。原本利上脫一不字
。三四兩爻
。關于濟否之樞杻。既未濟之別
。即視三四剛柔交否
。九三六四孚于泰與艮
。則交濟。六三九四孚于否與震
。則不濟。未濟稱名
。亦由六三爻
。爻辭明曰未濟征兇
。既不得濟
。將何往乎。此與彖辭同義
。行兼水陸。六三猶坎陷之地
。在水之中
。則欲濟之不能
。將何以涉哉
。故曰不利涉大川。言淺流可揭
。狹水可越。雖無濟水舟楫
。尚免沉沒之災
。若在大川。則無道可濟
。茍強濟焉
。其害不止濡尾
。其終必至滅頂
。此辭明阻于其險。以戒后之求濟者
。
象曰。未濟征兇
。位不當也
。
孔子《宣圣講義》
此申釋爻辭之義也
。六三之兇
。固由三四兩爻。剛柔背道
。升降分馳。而亦以柔履剛位
。陰乘于陽
。且三多兇。五多功
。易之大例。剛爻剛位則吉
。柔爻剛位則兇
。三五皆剛位
。故傳曰其柔危
。其剛勝耶。而不當者
。固以三非正位
。亦兼爻不當言。則指六三九四
。剛柔乖離。與否同類
。與既濟反
。上下不交。內外不合
。將何濟乎
。此爻稱未濟征兇也。
九四
。貞吉?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谕?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震用伐鬼方
。三年有賞于大國
。
孔子《宣圣講義》
此未濟九四爻辭也。九四在外。離之始
。而當中互既濟之坎中
。有離明之德。出坎陷之時
。坎陷在內
。出至四爻
。已為離
。而爻剛
。剛以履柔。雖不當位
。卻勝于柔。有其致遠之功
。得其就正之道
。以二四同功
。故曰貞吉悔亡
。內貞外悔。九四六五之貞吉
。皆以來就九二而得占之
。九二貞吉。其本也
。四五貞吉。其用也
。貞吉者
。守正不失而得吉?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谕稣摺K杏泄Χ谕?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谥淮?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即志之已遂
。未濟志在濟。九四果濟
。則與既濟九三同。將六爻順序外推
。自二爻始至九四
。即既濟九三
。一也
。將卦顛倒自上爻始。至九四
。亦即既濟九三。二也
。故九四爻辭與既濟九三大同
。既濟順以致之
。故稱高宗
。以同于艮。艮為山
。崇高之象。高宗雖人。而辭義兼崇高
。易辭皆舉一概余
。不可泥也
。至未濟九四
。則同于震。震以一陽起于下
。其勢猛。其志躁
。九四有近之
。故曰震用伐鬼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