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抱樸子內篇》中的隱身術
姜守誠
施展隱遁術時召喚這位“太陰將軍”,旨在請他打開冥界之門 ,以便施遁者隱藏魂神、滅度形骸 ,從而實現(xiàn)隱遁之效果。
|
隱身術(隱形術),又稱“遁甲”、“立亡”、“隱淪”。據(jù)《神仙傳》記載,皇初平、左慈等人均擅長隱身術,可“坐在立亡”、隱匿身形。又《三國志·魏書·張魯傳》裴松之注引魚豢《典略》云:“熹平中,妖賊大起,三輔有駱曜。光和中
,東方有張角,漢中有張修
。駱曜教民緬匿法
,角為太平道,修為五斗米道
。”所謂“
緬匿法”即指隱身術,據(jù)此可知駱曜在長安主要以傳授此術來吸引信眾和聚集力量的?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傊T多跡象表明:漢晉之季
,隱身術在方士及民間道士中頗為盛行。
虛空妙道
不過,東晉道士葛洪撰《抱樸子內篇》對隱身術(“隱淪之道”)評價不高,認為此術對修煉成仙了無益處
,并對漢晉方士藉此異術嘩眾取寵、招搖過市的行為給予了抨擊
。同時,他肯定了
隱身術的獨特作用———當遭遇兵亂危難時可護身逃匿,如《抱樸子內篇·雜應》篇所言:“神道有五,坐在立亡其數(shù)焉。然無益于年命之事
,但在人閑無故而為此
,則致詭怪之聲
,不足妄行也?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梢詡浔鴣y危急,不得已而用之
,可以免難也?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庇纱丝梢姡鸷榧皾h晉道教視野中的隱身術僅是作為一種外在技巧而存在
,尚停留在“術”(方術、道術)的層面
。后世道教則逐漸賦予了更多的理論內涵
,使之成為驗證修道者素質高低的一種標志
,從而推動了隱身術由“術”向“道”層面的轉變和提升
。
(一)
對登山修道者而言,遁甲隱身術在某種程度上發(fā)揮了積極的保護功效
。葛洪首先介紹了早年學習遁甲術的親身經(jīng)歷
,又引《遁甲中經(jīng)》談到了施展隱身術的最佳時機:“
避亂世,絕跡于名山,令無憂患者,以上元丁卯日,名曰陰德之時,一名天心,可以隱淪 ,所謂白日陸沈
,日月無光,人鬼不能見也
。”
這段文字是說:有人若想躲避亂世 ,可選擇上元的丁卯日這天(名曰“陰德之時”、“天心”)登涉名山
,即可隱匿身形,使他人及鬼怪不能睹見自身
。
隨后,又引《遁甲中經(jīng)》介紹了隱身術的操作步驟:
“往山林中,當以左手取青龍上草,折半置逢星下,歷明堂入太陰中,禹步而行,三祝曰:‘諾皋,大陰將軍,獨開曾孫王甲,勿開外人;使人見甲者,以為束薪;不見甲者,以為非人。’則折所持之草置地上,左手取土以傅鼻人中,右手持草自蔽,左手著前,禹步而行,到六癸下,閉氣而住
,人鬼不能見也。凡六甲為青龍,六乙為逢星
,六丙為明堂,六丁為陰中也
。
”
這就是說:入山者身處山林之中,當以左手摘取“青龍”(六甲)方位上的草,折斷半根放置于“逢星”(六乙)方位下,從“明堂”(六丙)方位進入“太陰”(六丁)方位,腳踏禹步而行進,并念誦祝文三遍
,曰:“諾皋,大陰將軍
,獨開曾孫王甲
,勿開外人
;使人見甲者,以為束薪
;不見甲者
,以為非人?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比缓螅瑢⑹种兴终鄄莘庞诘厣?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左手取土涂抹鼻下人中處,右手持草作遮蔽狀,左手伸出前導
,踏禹步到“天藏”(六癸)方位下
,屏吸站立
,如此可隱匿形體,令他人及鬼精無法尋覓到自己的蹤跡。
下面,我們對這段引文所隱含的深層內涵予以分析和討論
。
遁甲盤
第一,《遁甲中經(jīng)》及遁甲術本屬江南方術傳統(tǒng) ,葛洪將其援入道教、作為羽士登涉山澤的防御手段之一
。其實
,這一做法在后世道教中屢見不鮮
,歷代道書目錄中均不乏可見方術類文獻的存在
。其中
,明代《正統(tǒng)道藏》收錄《太上六壬明鑒符陰經(jīng)》
、《
黃帝太一八門入式秘訣》等方術文獻
,對于理解前引《遁甲中經(jīng)》所涉隱身術的內容頗有裨益。
譬如 ,《太上六壬明鑒符陰經(jīng)》卷四“
避形遁跡”條假托伍子胥之口云:“若欲遁形者,乘青龍六甲也 ,過明堂六丙也,出天門六戊也
,入地戶六己也,過太陰六丁也
。取草折半障人中
,置卯地
,而入酉地
,去人無見者,過太陰時呪曰:‘天翻地覆
,九道皆塞。有來追我
,至比不及。徑入天藏
,慎勿返顧。庚為天獄
,辛為天庭,壬為天牢
,避之抵之
,即被束縛。急急如律令
。’
”
根據(jù)上述文字,我們可將施遁術時的踏步方位次第勾勒如下(并與《登涉》篇加以比較):
《登涉》篇:青龍(六甲)→逢星(六乙)→明堂(六丙)→太陰(六丁)→天藏(六癸);
《太上六壬明鑒符陰經(jīng)》卷四:青龍(六甲)→明堂(六丙)→天門(六戊)→地戶(六己)→太陰(六丁)→卯地→酉地;
不難看出,二者均是從青龍(六甲)方位開始,歷經(jīng)明堂(六丙)方位,到達太陰(六?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鹤髁糁?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此外,二者均談到“取草折半”
,不過對草的采折及使用方式則有明顯不同:《登涉》篇強調
以左手取“青龍”(六甲)方位上的草,折斷半根后放于“逢星”(六乙)下。前引《太上六壬明鑒符陰經(jīng)》則對取草的方位未作規(guī)定,而且
將草折半后用以蔽障人中及放置“卯地”,這與《登涉》篇所言“左手取土以傅鼻人中,右手持草自蔽”差異甚大。
此外,雖然踏步入“太陰”(六?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r均念誦祝(呪)文,但從內容上看,兩段呪文毫無關聯(lián)
。經(jīng)過一系列步驟和操作程序
,最終施遁術的成功標志———隱身效果的顯現(xiàn)
,《登涉》篇所言是“
到六癸下”(即“天藏”),前引《太上六壬明鑒符陰經(jīng)》則是“
入酉地”,二者方位有所不同。
第二 ,
引文談到實施隱身術時“左手取土以傅鼻人中,右手持草自蔽(雙目)” ,上述舉止、動作隱含了豐富的道學意蘊
,可以說是與漢晉之季興起的道教身中神(體內神)信仰是密切相關的。約漢晉時成書的《
老子中經(jīng)》(又稱太上老君中經(jīng)))卷上“第二十二神仙”條云:“兩目神六人
,日月精也,左目字英明
,右目字玄光。
……鼻人中神一人,名太一,字通盧,本天靈也 。”由此可見,漢晉時人認為:人體的鼻人中部位棲居天靈之神(太一)
,雙目部位棲居日月之精(英明和玄光)。前述以土涂抹鼻人中
、持草遮蔽雙目
,就是要將天靈與日月遮蔽,以示“天翻地覆”之含義
,從而實現(xiàn)人鬼不見的隱身效果。
第三,前引祝文中“諾皋”一詞的由來及含義,古人已有討論。唐代段成式《酉陽雜俎》前集《諾皋記》(上、中、下),敘述了各種傳奇及鬼怪之事。宋人姚寬撰《西溪叢語》卷上“諾皋”條云:
“段成式《酉陽雜俎》有《諾皋記》,又有《支諾皋》 ,意義難解
。《春秋左氏傳·襄公十八年》:‘秋
,齊侯伐我北鄙。中行獻子將伐齊
,夢與厲公訟,弗勝,公以戈擊之
,首墜于前,跪而戴之
,奉之以走,見梗陽之巫皋
。他日,見諸道
,與之言,同。巫曰:“今茲主必死
,若有事于東方,則可以逞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鲍I子許諾
。’疑此事也。晁伯宇《談助》云:《靈奇秘要·辟兵法》:‘正月上寅月
,禹步
,取寄生木三,呪曰:“喏皋敢告日月震雷,令人無敢見我
,我為大帝使者。”乃斷取五寸
,陰干百日,為簪二七,循頭還著人中
,人不見。’晁說非也
。
”
宋代吳曾撰《能改齋漫錄》卷五《辨誤》“諾皋”條云:
“余以《叢語》未盡得之。蓋段氏所載,皆鬼神事。雖獻子所夢有巫名皋,而獻子諾之
,是信皋所言之意,亦似可證。
……以是知諾皋乃太陰之名。太陰者,乃隱形之神。晁氏不無所本。二說皆可取,今發(fā)明于此
。
”
概括而言,古人對“諾皋”含義的詮釋及左證凡計有 三種,誠如明代胡應麟撰《少室山房筆叢·二酉綴遺上》引元末陶宗儀《說郛》所言:
“《諾皋記》有三 說:《西溪叢語》據(jù)巫皋事以駁晁氏,非也?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侗阕印贰Z皋’,蓋六甲神名之類
。必三說備乃盡之。
”
事實上,古人對于《抱樸子內篇·登涉》中 “諾皋”用語的詮釋大抵相同,均認為是指一種神祇稱謂———或六甲之神、或太陰之神 。不過
,近年出土的地下考古材料迫使我們重新反思“諾皋”的
真正含義。
其實,詮釋“諾皋”概念的關鍵在于“皋” 字的理解和把握,而“皋”及其異體字(“皋”字 ,亦寫
作“皋” 、“皐”
、“
”)則多次出現(xiàn)在睡虎地秦簡《日書》及馬王堆漢墓帛書《五十二病方》中,其用法及含義大抵相同,均表示一種長聲的擬音詞,“是古代巫師們舉行祝祭儀式時口中要經(jīng)常呼叫的一種聲音?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span>
這一用法亦見于《禮記·禮運》所云:“及達《正義》注曰:“……謂北面告天曰皋。皋,引聲之言。某,謂死者名。”
又《說文·夲部》訓曰:“祝曰皋?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倍?/span>諾”則是應答聲,《說文·言部》:“唯,諾也。”《論語·陽貨》:“孔子曰:‘諾,吾將仕矣?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span>
《戰(zhàn)國策·齊策四》:“孟嘗君不說,曰:‘諾,先生休矣!’”
古人招魂,一人執(zhí)亡者衣、登屋頂而呼“皋”,一人站立屋下代魂應答“諾”
。不知緣于何時,“皋”與“諾”這兩個原本獨立出現(xiàn)的單字逐漸地混淆和聯(lián)袂,重新組合成為一個新詞------“諾皋”,其用法也稍有變化,被定格為召降神祇前的專門用語。
前引葛洪《登涉》及晁伯宇《談助》中祝咒中“諾(喏)皋”很好地印證了我們的判斷。而段氏《酉陽雜俎》中《諾皋記》及《支諾皋》篇名的由來亦當源于此
。有鑒于此
,我們十分贊成譚嗣同
、余嘉錫等人的猜測:“諾皋”之語并非指稱太陰神名
,而是“
禁咒發(fā)端之辭者”。
太極陰陽八卦
第四,前引祝文中“大陰將軍”
,又稱“太陰將軍”
、“太陰大將軍”
,前引吳曾《能改齋漫錄》卷五《辨誤》“諾皋”條言“太陰者,乃隱形之神”
。其實,此說法未必準確
。
翻檢歷代道書可知,“太陰”之語存見多種含義。譬如
,《太平經(jīng)》(含《太平經(jīng)鈔》)中所言
“太陰”即為水、為月、為地、為民臣、為刑禍、為闇昧、為北方。此外,外丹家認為“太陰”為鉛 、為汞
。內丹家認為 ,
“太陰”為坎 、為陰水
。
醫(yī)家認為,“太陰”為腎、為肺。
不過,上述說法均與本文所言“太陰將軍”無涉,與之相關的則是道書中頻見的另外二種含義:
其一、星(神)煞名稱,《淮南子·天文訓》反復談到“太陰”,從其用法及語義判斷,其與“太歲”屬于同類性質之星煞。漢晉以降,道書文獻開始將“太陰”從本初的星煞概念轉化為神煞稱謂,并與“太歲”聯(lián)袂并稱為“太歲太(大)陰將軍”。
如《抱樸子內篇·地真》云:“若為兵寇所圍,無復生地,急入六甲陰中,伏而守一,則五兵不能犯之也。能守一者
,行萬里,入軍旅
,涉大川,不須卜日擇時,起工移徙
,入新屋舍
,皆不復按堪輿星歷
,而不避太歲太陰將軍
、月建煞耗之神,年命之忌,終不復值殃咎也
。
”
此外,《
赤松子章歷》卷六“新亡遷達開通道路收除土殃斷絕復連章”
、《正一醮宅儀》
、《攝生纂錄》等道書中也出現(xiàn)“
太歲太陰將軍”稱謂;
其二、幽界土府及其主宰冥吏
。
《太平經(jīng)》卷114《不承天書言病當解謫誡》:“令世俗人亦自薄恩,復少義理
。當前可意,各不惜其壽
。縱橫自在
,以為無神。隨疏之者眾多,事事相關
。及更明堂
,拘校前后,上其姓名
,主者任錄。如過負輒白司官,司官白于太陰
。太陰之吏取召家先,去人考掠治之。令歸家言
,呪詛逋負
,被過行作
,無有休止,故遣病人
。”
引文大略是說:凡俗之人若一味地胡作非為 ,那么掌管冥界命籍的太陰法曹就會命令屬吏將其家族中先前死去的親人押赴來嚴刑拷打,并責令該鬼魂重返陽世家中作祟,使本族中活人不斷地招災致病
,飽嘗苦痛折磨
。
顯而易見,這里的“太陰”儼然是一位具有人格化特征的執(zhí)掌地下冥界的神祇。此外,部分道書則將“太陰”視為寄托魂神之所,如《赤松子章歷》卷六“滅度三涂五苦煉尸受度適意更生章”云:“或托尸解,暫經(jīng)太陰 ,魂神受對,寄形地官,因綠期訖
,得還故宅,一時俱升?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阅吃氯諘r以疾去世
,托滅太陰
,形寄土官
。
”
敦煌抄本《太上靈寶洞玄滅度五練生尸妙經(jīng)》多次談到“托命太陰,寄形土官”等語句。至于“命過太陰”、“暫入太陰”、“太陰煉度”等用語更屢見于歷代道書中。
作為神(星)煞名稱使用的“太陰”(“太歲太陰將軍”)乃系延續(xù)了方術傳統(tǒng),而作為神祇或冥府概念的“太陰”(“太陰天君”)則是宗教神化的結果。前述隱身咒語中的“太陰將軍”具有人格神特征,也是從星煞神向冥界神轉化過渡中的重要一環(huán)。
有鑒于此,我們認為將“太陰將軍”定義為“隱形之神”并不準確,它應該是執(zhí)掌魂神、滅度形骸的冥界神祇。施展隱遁術時召喚這位“太陰將軍”,旨在請他打開冥界之門,以便施遁者隱藏魂神
、滅度形骸,從而實現(xiàn)隱遁之效果。換言之,隱形僅是進入冥界后的一種狀態(tài)
,而非“太陰將軍”的主要司職
。準確地說
,“太陰將軍”是冥界之神
,而非隱形之神
。
藏天下于天下
(二)
除前引《登涉》篇外,《暇覽》篇還著錄了《坐亡圖》、《立亡術》
等各一卷,似與隱身術有關。此外
,《雜應》篇中的一大段言論也值得重視
,如謂:“
鄭君云,服大隱符十日,欲隱則左轉 ,欲見則右回也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蛞杂裢柰咳松碇?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或以蛇足散
,或懷離母之草,或折青龍之草
,以伏六丁之下
;或入竹田之中,而執(zhí)天樞之壤
;或造河龍石室
,而隱云蓋之陰
;或伏清泠之淵
,以過幽闕之徑;或乘天一馬以游紫房
;或登天一之明堂
;或入玉女之金匱;或背輔向官
,立三蓋之下
;或投巾解履
、膽煎及兒衣符
,子居蒙人
,青液桂梗
,六甲父母,僻側之膠,駁馬泥丸,木鬼之子,金商之艾
,或可為小兒
,或可為老翁,或可為鳥
,或可為獸
,或可為草
,或可為木
,或可為六畜,或依木成木
,或依石成石
,依水成水
,依火成火,此所謂移形易貌
,不能都隱者也
。”
上述引文中,葛洪羅列了十余種隱身的方法,而最受推崇的則是其師鄭隱所傳的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