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s6iya"><pre id="s6iya"></pre></ul>
    • <kbd id="s6iya"><pre id="s6iya"></pre></kbd>
    • 登錄
      首頁 >> 大道家園 >> 傳統(tǒng)典籍 >> 道學漸法之金丹大道 >> 丹道隱仙派

      《文始真經(jīng)》全講

      大道家園 2023-04-21 12:04:11
      《文始真經(jīng)》全講

      老子要到秦國去,到西域去
      ,這就得經(jīng)過函谷關(guān)
      。另外一種說法是大散關(guān)
      。函谷關(guān)大概原來在今天的河南靈寶縣
      ,后來關(guān)口移到了今天的河南新安縣
      。這里兩山對峙
      ,中間一條小路
      ,因為路在山谷中
      ,又深又險要
      ,好像在函子里一樣,所以取名為函谷關(guān)

      守關(guān)的長官是尹喜
      ,稱關(guān)令尹喜
      。這一天他正站在城關(guān)上了望著,只見關(guān)谷中有一團紫氣從東方冉冉飄移過來
      。能看天象
      ,看星宿,看云氣
      ,看到一團紫氣飄來便知 是圣人來了
      。我們就是看到這團紫氣也解讀不出來嘛。老子也佩服這位“服精華
      ,隱德行仁”的大智者
      ,“亦知其奇怪”,所以有一種得遇知音的感覺
      ,這就為他著 書了
      ,能為知音著述不亦樂乎?         那時老子沉思默想
      ,將他的智慧一個字一個字地寫在了簡牘上
      ,先寫了上篇,又接著寫了下篇
      ,據(jù)說寫了幾天
      。寫完了一數(shù),共有五千來字
      ,取名為《道德經(jīng)
      ,上 篇叫《道經(jīng)》,下篇叫《德經(jīng)》
      ,又分成八十一章
      。于是一部“五千言”的驚天動地的偉大著作誕生了!
      關(guān)令尹喜讀到這樣美妙的著作
      ,深深地陶醉了
      ,被吸引了。他對老子說:“讀了您的著作啊
      ,我再也不想當這個邊境官了
      ,我要跟您一起出走了?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崩献虞笭栆恍?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同意了。
      關(guān)令尹喜研讀老子之學
      ,多有心得體會
      ,發(fā)而為文,成《關(guān)尹子》一書
      。而關(guān)尹子被封做了文始真人
      ,所以其書也該稱做《文始真經(jīng)》
      。所謂“文始”,我們姑且可 以理解為文明之始
      。因為他接受了老子的教誨
      ,從而開發(fā)智慧,修證大道
      ,得到成就
      ,正是人類文明的最高境界。


      第一講——宇宙的究極形式
      ,就是道


      關(guān)尹子說,道是無法用人類的語言表達出來的
      ,道是無法用人類的思維來思考的
      ,超越思想、意念后
      ,即可得道,宇宙天地運動著
      ,人類社會發(fā)展著
      ,產(chǎn)生、壯大
      、 衰弱
      、滅亡,又產(chǎn)生
      、壯大
      、衰弱、滅亡
      ,往返循環(huán)
      ,沒有開始結(jié)尾,你爭我斗
      ,你勝我敗,偉業(yè)、衰落
      ,層出不窮
      ,一幕一幕,來來往往
      ,一幕與一幕
      ,好象一 樣,其實又不太一樣
      ,爭斗著
      、參與著
      、喜厭著、來了去了
      、一會為主一會為次
      。用語言說出來,就好象用嘴巴吹影子一樣
      ,用大腦的思維去想
      ,就好象用刀刻灰塵 一樣,人類的大思想家大科學家大宗教家大偉人
      ,他們的學說
      ,其實在創(chuàng)造迷幻,道
      ,鬼神都不知曉


      原文對照:
      一宇

      宇者,道也


      關(guān)尹子曰:非有道不可言
      ,不可言即道,非有道不可思
      ,不可思即道
      。天物怒流,人事錯錯然
      ,若若乎回也
      ,戛戛乎斗也,勿勿乎似而非也
      。而爭之
      ,而介之, 而*之
      ,而嘖之
      ,而去之,而要之
      。言之如吹影
      ,思之如鏤塵。圣智造迷
      ,鬼神不識
      。惟不可為,不可致
      ,不可測
      ,不可分,故曰天曰命曰神曰元
      ,合曰道




      ,是不可作為的、不可達到的
      、不可進出的
      ,不可探測的、不可分割的
      ,所以道
      ,稱做天意,稱做命運
      ,稱做神奇
      ,稱做最開始,稱做萬物之母
      ,稱做上帝
      ,稱做 自然規(guī)律,宇宙中沒有一樣東西
      ,不是天意
      ,宇宙中沒有一樣東西,不是命運
      ,宇宙中沒有一樣東西
      ,不是神奇,宇中沒有一樣東西不是開始
      ,所有的東西都是這 樣
      ,人怎么會不是這樣呢
      ?每個人都可稱為天
      ,每個人都可稱做神,每個人都可以致命通元
      ,不可以認為那是天
      ,這不是天,不可以認為那是神
      ,這不是神
      ,不可以 認為那是命,這不是命
      ,不可以認為那是元
      ,這不是元,所以真正得道者
      ,從任何一樣東西中
      ,就知天盡神,致命通元
      ,求道時
      ,通過學習
      、體驗這些不同的名詞、 現(xiàn)象
      ,找到那同一統(tǒng)一的實質(zhì)
      ,得道后,已經(jīng)與宇宙萬物的實質(zhì)相同相熔
      ,卻忘記了曾經(jīng)求道時
      ,所學到的名詞、現(xiàn)象
      。觀察
      、研究道,如同觀察
      、研究水
      ,大江大 河大海被認為是水,怎么觀察
      、研究也觀察
      、研究不全面,但是
      ,不知道我自身的津液涎淚都是水


      原文: 曰:無一物非天,無一物非命
      ,無一物非神
      ,無一物非元。物既如此
      ,人豈不然
      。人皆可曰天,人皆可曰神
      ,人皆可致命通元
      。不可彼天此非天,彼神此非 神
      ,彼命此非命
      ,彼元此非元。是以善吾道者
      ,即一物中
      ,知天盡神,致命造元
      。學之
      ,徇異名,析同實。得之
      ,契同實
      ,忘異名。



      ,沒有個體
      ,得道的圣人不會認為這個東西是道,那個東西不是道
      。道沒有范圍
      ,得道的圣人不會認為自己進到道的里面了、自己從道的里面出來了
      ,道
      ,是超 越有無的,因為沒有認為這個東西有道
      ,所以也不存在著這個東西沒有道的問題
      ,道,是超越得失的
      ,因為沒有認為我得到了道
      ,所以也不存在我失去了道的問題。
      不明白道妄意猜測的人,好象射擊覆盂,高水平的,得到金玉,中等水平的人,得到角羽,劣等水平的人,得到瓦石,那么這些東西是不是覆盂呢?只有放置的人清 楚
      。陶泥能燒結(jié)出上萬種物品
      ,但沒有一種物品能做成陶泥,能損壞陶泥
      。道能產(chǎn)生出萬物
      ,但沒有一物能生成道,能損環(huán)道
      。道茫茫然
      ,沒有知識,心儻儻然
      ,沒 有掛念
      ,物迭迭然
      ,沒有分別
      ,電閃雷鳴一來,接著就是飛沙走石
      。得道的圣人清楚,心
      、物
      、道是一回事,不會認為最初期的一和后來的非一不一樣,不會認為 后來的非一能損害最初期的一
      。把一個盆當成沼澤湖泊
      ,中間放一塊石頭當成島嶼,小魚兒在里面環(huán)游
      ,不知曉有幾千萬里
      ,無頭無尾沒有窮盡。什么原因
      ?盆里的 水沒有源頭沒有歸屬
      。得道圣人所講的道,同樣沒有開始
      ,沒有結(jié)尾
      ,因此,變化呈現(xiàn)出萬事萬物而沒有窮盡


      原文:曰:觀道者如觀水
      ,以觀沼為未足,則之河之江之海
      ,曰水至也
      ,殊不知我之津液涎淚皆水。

      曰:道無人
      ,圣人不見甲是道乙非道
      。道無我,圣人不見己進道己退道
      。以不有道
      ,故不無道;以不得道
      ,故不失道


      曰:不知道妄意卜者,如射覆盂
      。高之
      ,存金存玉;中之
      ,存角存羽
      ;卑之,存瓦存石
      。是乎
      ,非是乎,惟置物者知之


      曰:一陶能作萬器
      ,終無有一器能作陶者能害陶者
      。一道能作萬物,終無有一物能作道者能害道者


      曰:道茫茫而無知乎
      ,心儻儻而無羈乎,物迭迭而無非乎
      。電之逸乎
      ,沙之飛乎。圣人以知心一物一道一
      。三者又合為一
      。不以一格不一,不以不一害一


      曰:以盆為沼
      ,以石為島,魚環(huán)游之
      ,不知其幾千萬里而不窮也
      。夫何故?水無源無歸
      。圣人之道
      ,本無首,末無尾
      ,所以應物不窮





      對道不要產(chǎn)生喜愛,喜愛是水
      ,對道不要進行觀察
      ,觀察是火,對道不要追隨
      ,追隨是木
      ,對道不要用語言說出,語言是金
      ,對道不要用大腦思考
      ,思考是土。只 有得道的圣人不離開金木水火土
      、不離開宇宙萬物
      、不離開人類社會人情事故,而明白道的真諦
      。心念沒有生出的時候
      、宇宙萬物沒有產(chǎn)生的時候
      ,道已經(jīng)本來就在 那兒了

      烏云庶天,江湖上陰暗下來,在湖里的游魚不明白這是怎么回事
      ,忽然眼前一亮
      ,看見食物在那兒晃動,以為自己幸運
      ,得到老天的恩賜
      ,一中吞下食物,沒想到被 漁人的魚釣釣上岸而死
      。追求道的人不明白“我”是沒有個體的
      ,他們就象那釣上岸的魚兒。世界上有很多所謂得道的練法修法
      、絕技招式
      ,有的方法怕別人也學 會,幾個人在私下潛心修煉
      ,有的方法是世界上的人都明白的得道的好方法
      ,有的方法強大盛行被很多人吹寵,有的方法衰落被人們遺忘
      ,如果執(zhí)著這些方法
      ,就是 事業(yè),如果不執(zhí)著這些方法
      ,就是道

      道,終究是不能得到的
      ,那所謂的得到了道
      ,其實叫德,而不叫道
      ,道
      ,終究是不可行的,那所謂的得道行為
      ,叫圣潔的行為
      ,不叫道,得道的圣人因為明了德,有 圣潔的行為
      ,所以能充分的享受活著的樂趣
      ,得道的圣人因為明了道是不可得的,也是無法表現(xiàn)出來的,所以能體驗到死后的奇妙,凡是聽到講“道”的理論之后, 有所作為有所追求和目標的人
      ,他還是個人
      ,凡是聽到講“道”的理論之后,不再有所作為不再去追求什么
      ,他已和日月天地相熔融
      。有所作為
      ,一定會有失敗,有 所追求有所目標
      ,一定會有滅亡
      ,所以早晨聽了關(guān)于“道”的理論,晚上心里的追求
      、目標
      ,以及為了實現(xiàn)這些目標所采取的行動,全都沒有了


      原文:曰:無愛道
      ,愛者水也;無觀道
      ,觀者火也
      ;無逐道,逐者木也
      ;無言道
      ,言者金也;無思道
      ,思者土也
      。惟圣人不離本情而登大道。心既未萌
      ,道亦假之


      曰:重云蔽天,江湖黯然
      ,游魚茫然
      ,忽望波明食動,幸賜于天
      ,即而就之
      ,漁釣斃焉。不知我無我而逐道者亦然


      曰:方術(shù)之在天下多矣
      ,或尚晦,或尚明
      ,或尚強
      ,或尚弱。執(zhí)之皆事
      ,不執(zhí)之皆道


      曰:道終不可得,彼可得者
      ,名德不名道
      。道終不可行
      ,彼可行者,名行不名道
      。圣人以可得可行者
      ,所以善吾生
      ;以不可得不可行者
      ,所以善吾死。


      曰:聞道之后
      ,有所為有所執(zhí)者
      ,所以之人,無所為無所執(zhí)者
      ,所以之天
      。為者必敗,執(zhí)者必失
      。故聞道于朝
      ,可死于夕。





      ,終究是不能得到的
      ,那所謂的得到了道,其實叫德
      ,而不叫道
      ,道,終究是不可行的
      ,那所謂的得道行為
      ,叫圣潔的行為,不叫道
      ,得道的圣人因為明了德,有 圣潔的行為
      ,所以能充分的享受活著的樂趣,得道的圣人因為明了道是不可得的,也是無法表現(xiàn)出來的,所以能體驗到死后的奇妙,凡是聽到講“道”的理論之后
      , 有所作為有所追求和目標的人
      ,他還是個人,凡是聽到講“道”的理論之后
      ,不再有所作為不再去追求什么
      ,他已和日月天地相熔融。

      ————注意這句是精華
      。故曰:道不可得
      ,道不可學,道不可求
      ,道不可說




      情欲冥滅者
      ,是圣人,情慈心善行為美者是賢人
      ,情邪心惡行為劣者是壞人
      。圣人是情欲冥滅者,從有到無
      ,所以拿不出什么東西在人前顯示
      ,賢人惡人是情欲的 產(chǎn)生者,從無到有
      ,心意和行為隱藏都隱藏不了
      ,賢人惡人有大智慧有小聰明,這就是一切動物之類的生命所具有的本能
      ,圣人將情欲都冥滅了
      ,所以動物所具有的 智慧聰明經(jīng)驗,他們都沒有了
      。全宇宙中
      ,道無所不在,無時不在

      不要看到圣人勤勞不懶散,就認為道由勤奮而成,不要看到圣人不被任何事所動搖,就認為道因堅定的執(zhí)著而獲得,圣人的行為,就好象發(fā)射出去的箭,按宇宙規(guī)律 而行,并不按自己的喜好而行,圣人的堅定不動,就好象箭握在手中,還沒有發(fā)射,按客觀存在的需要而堅守不動,并不是按自己的喜好而不動,如果以言行學識追 求道,你解釋我,我解釋你,轉(zhuǎn)來轉(zhuǎn)去,永遠也不可能得道
      ,應該明曉語言如同泉水的聲音,行為如同禽鳥在飛行
      ,學習如同捕獲影子
      ,知識如同晚上做夢,一切意 念
      、行為都沒有的時候
      ,就和道相契相溶了。辦成一件事情
      、造出一件物品
      ,是很難的,道就是什么都沒有什么都不要
      ,是很容易的
      。世界上所有的事情,都是建成 難
      ,損壞容易

      一把火燒毀了上萬個物體,物體沒有了,火存在在什么地方?道能冥滅萬物,萬物沒有了,道存在在什么地方?人活在世上,有活一天死的,有活十年死的,有活百 年死的?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钜惶焖赖?就好象一瞬間得道,活十年百年死的,就好象過了好長時間
      ,經(jīng)歷了很多事情才得道。人活著的時候,不管他怎樣,都叫生,不叫死,同樣, 沒有得道的人,不管他的行為如何奇妙、事跡如何顯赫
      、學問如何深博
      ,都只能叫事,不能叫道

      人們不知曉
      ,我所說的道,是沒有言詞可說出的
      、沒有行為可表示出來的
      ,如果通過言詞、行為去追求道
      ,忽然遇到特殊的事情
      ,便認為這就是道
      ,殊不知舍源求流
      ,永遠也找不到源頭,舍本求末
      ,永遠也找不到根本

      學習射箭學習騎馬學習彈琴學習下棋,沒有一件是可以一瞬間學會的
      ,只有道無影無蹤
      ,所以能夠一瞬間就得到。兩個射箭的人相遇
      ,可以分出誰的水平高
      ,誰的水 平低,兩個人下棋
      ,可以分出誰勝誰敗
      ,兩個得道的人相遇,都拿不出來可顯示的
      ,因為拿不出來可顯示的東西
      ,所以就沒有誰高誰低誰勝誰敗。
      我所講的道
      ,如同大海
      ,投進去億萬斤金屬,也看不見
      ,投進去億萬斤石頭
      ,也看不見,投進去億萬斤拉圾
      ,也看不見
      。大海能容納小魚蝦,能容納大鯤鯨
      ,各條河 流的水都流進去
      ,大海不會因此而水多
      ,從大海中取出很多水,大海因此也不會水缺
      。我所講的道
      ,如同在暗處,站在明處的人
      ,看不見暗中的一件東西
      ,而站在暗 處的人能看見明處的所有東西。壞人的想法
      、手段
      ,屬于惡的范疇,好人的想法
      、手段
      ,屬于善的范疇,得道圣人的思想
      、行為不屬于善
      ,也不屬于惡,沒有可歸屬 的范圍
      ,因為無可歸屬
      ,所以才是道。我所講的道
      ,如同利劍
      ,用劍割物,劍是我的好工具
      ,用手握劍
      ,劍就要傷我的手?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e枝不問豆
      ,豆不問籩枝,石頭不問瓦 片
      ,瓦片不問石頭
      ,道就在其中,所謂問所謂答
      ,只不過是空氣在嗓子眼跑來跑去
      ,和道的在不在有什么關(guān)系。
      仰慕道的人如同拐子
      ,追求道的人如同癱瘓
      ,只知曉道的現(xiàn)象,不知曉道的本質(zhì),所以圣人不會仰望道
      ,覺得自己渺小
      、貧乏,不會因為自己得道了
      ,覺得自己偉大
      、豐厚,得道的圣人不向高人索取道
      ,也不會把道給愚人



      原文:
      曰:一情冥為圣人,一情善為賢人
      ,一情惡為小人
      。一情冥者,自有之無
      ,不可得而示
      。一情善惡者,自無起有
      ,不可得而秘
      。一情善惡為有知
      ,惟動物有之
      ,一情冥者為無知。溥天之下
      ,道無不在


      曰:勿以圣人力行不怠,則曰道以勤成
      ;勿以圣人堅守不易
      ,則曰道以執(zhí)得。圣人力行
      ,猶之發(fā)矢
      ,因彼而行,我不自行
      。圣人堅守
      ,猶之握矢,因彼而守
      ,我不自守


      曰:若以言行學識求道,互相展轉(zhuǎn)
      ,無有得時
      。知言如泉鳴,知行如禽飛,知學如擷影
      ,知識如計夢
      ,一息不存,道將來契


      曰:以事建物則難
      ,以道棄物則易。天下之物
      ,無不成之難而壞之易


      曰:一灼之火能燒萬物,物亡而火何存
      ;一息之道能冥萬物
      ,物亡而道何在。


      曰:人生在世
      ,有生一日死者
      ,有生十年死者,有生百年死者
      。一日死者
      ,如一息得道;十年百年死者
      ,如歷久得道
      。彼未死者,雖動作昭智
      ,止名為生
      ,不名為死。彼未契道者
      ,雖動作昭智
      ,止名為事,不名為道


      曰:不知吾道無言無行
      ,而即有言有行者求道,忽遇異物
      ,橫執(zhí)為道
      ,殊不知舍源求流,無時得源
      ,舍本就末
      ,無時得本。

      曰:習射習御習琴習奕
      ,終無一事可以一息得者
      ,惟道無形無方
      ,故可得之于一息。

      曰:兩人射相遇
      ,則巧拙見
      ;兩人奕相遇,則勝負見
      ;兩人道相遇
      ,則無可示。無可示者
      ,無巧無拙
      ,無勝無負。


      曰:吾道如海
      ,有億萬金
      ,投之不見;有億萬石
      ,投之不見
      ;有億萬污穢,投之不見
      。能運小蝦小魚
      ,能運大鯤大鯨。合眾水而受之
      ,不為有余
      ;散眾水而分之,不為不足


      曰:吾道如處暗
      。夫處明者不見暗中一物,而處暗者能見明中區(qū)事


      曰:小人之權(quán)歸于惡,君子之權(quán)歸于善
      ,圣人之權(quán)歸于無所得
      。惟無所得,所以為道


      曰:吾道如劍
      ,以刃割物即利,以手握刃即傷


      曰:籩不問豆
      ,豆不答籩,瓦不問石
      ,石不答瓦
      ,道亦不失
      。問歟答歟,一氣往來
      ,道何在


      曰:仰道者跂,如道者骎
      ,皆知道之事
      ,不知道之道。是以圣人不望道而歉
      ,不恃道而豐
      ,不借道于圣,不賈道于愚





      第二章    大道開天辟地


      關(guān)尹子說:飯碗、臉盆
      、瓶子
      、水壺、酒杯
      ,都可以創(chuàng)建天地
      。龜蓋、草節(jié)
      、瓦片
      、石頭,都能夠告訴人吉兇
      。從這些現(xiàn)象我們就可以知曉天地萬物的規(guī)律
      ,隨隨便便一個物品都包涵了宇宙的規(guī)律、所有的物品都包涵了宇宙的規(guī)律
      ,誰也不用從誰那兒借助

      用我的精華,再結(jié)合他的精華
      ,兩種精華互相反應
      ,對應的神明就產(chǎn)生出來了。一個雌性動物和一個雄性動物的精華融會在一起
      ,就產(chǎn)生出一個蛋
      ,一個公的動物和 一個母的動物的精華融合在一起,就產(chǎn)生出一個胚胎
      ,這個生命的肉體是雙方的**形成的
      ,這個生命的性情是雙方的心意形成的,性欲產(chǎn)生了**
      ,愛慕產(chǎn)生了神 明
      ,性欲屬于水的范疇
      ,愛慕屬于火的范疇。因為愛慕身體就產(chǎn)生了各種激素和**
      ,這屬于木的范疇
      。雙方的愛慕所產(chǎn)生的神明形成了,相對應的性欲所產(chǎn)生的激 素
      、**也聚結(jié)成了蛋卵
      、胚胎,這屬于金的范疇
      。因愛慕而產(chǎn)生的意念
      ,使各個空間的種種因素,向創(chuàng)造出一個生命的方向聚合而來
      ,肉體的性欲所產(chǎn)生的激素
      、 **,來創(chuàng)造這個生命的肉體
      ,愛慕的心意所產(chǎn)生的神明
      ,來規(guī)劃這個生命的性質(zhì)、過程
      ,如此一來
      ,一個活生生的生命就在這個四維空間中誕生了。
      世界上所有的事物,都是氣的變化運動所成

      氣充滿太空
      ,氣分散開來,升上去
      ,成為這個東西的天
      ,氣聚結(jié)起來降下去,成為這個東西的地
      ,升升降降
      ,循環(huán)不停。升
      ,屬于火的范疇
      ,降,屬于水的范疇
      ,準 備升,還沒有升上去
      ,屬于木的范疇
      ,準備降,還沒有降下來
      ,屬于金的范疇
      ,以木的性能為主的物體
      ,鉆頭快速鉆它,可以鉆出火來
      ,絞壓機絞壓它
      ,可以絞壓出 水來,以金的性能為主的物體
      ,敲擊它可以敲出火來
      ,放在爐子中熔煉它,可以熔煉成水
      ,屬于金
      、屬于木性能的物體,內(nèi)在包含有氣的聚結(jié)降下的水性
      ,同時也包 含了氣的分散上升的火性
      。金木的水性,創(chuàng)造了事物的形象和大地
      ,金木的火性
      ,創(chuàng)造了事物的規(guī)律和天空,木的水火之性
      ,創(chuàng)造了生命的靈魂
      ,金的水火之性,創(chuàng) 造了物質(zhì)的體魄
      。氣的運往不停
      ,創(chuàng)建了時間,氣的分布
      、聚散
      ,創(chuàng)建了空間、方位
      。土的性質(zhì)
      ,一直在其中,明白這一切又可以顯示出來

      世界上的人數(shù)超過了幾十億
      ,每個人的夢都不一樣,同一個人
      ,每天夜里做的夢也不相同
      ,在夢中有天有地,有人有物
      ,都是人心里想的
      。夢中天地、萬物
      、環(huán)境
      、 人物
      、事情等等,復雜而繁多
      ,但是人們都不知曉
      ,現(xiàn)在看到的這個客觀存在的天地萬物,也同樣是心里想的

      我所看到的
      、體驗到的天地,就是我生命中的天地
      ,天地與我相通相溶
      ,我和天地好象分離,其實是一會事
      。巨大的天地
      ,有物質(zhì)、有形象
      、有運數(shù)
      、有時間、有空間
      、有方位
      ,我同樣有這些,但我還有超越這些的心識
      ,所以可以開創(chuàng)各種各樣的天地

      有的生命在胚胎時就死了,有的生命在蛋卵時就死了
      ,它們又是生命又是物體
      ,巨大的天地中
      ,象這樣的好似生命又好似物體的東西太多太多了
      ,天地只不過是我的心識而已。譬如
      ,手不接觸刀刃
      ,刀刃不會傷害人

      夢里、鏡子里
      、水影里都有天地
      ,想去掉夢中的天地,就不要睡覺
      ,想去掉鏡子中的天地
      ,就不要去照鏡子,想去掉水中的天地
      ,就不要在水杯中裝水
      ,夢中、鏡 中
      、水影中有沒有天地
      ,不取決于夢、鏡子
      、杯中水
      ,而取決于我睡不睡覺、照不照鏡子
      、給不給水杯裝水
      ,所以圣人要想去掉天地,不直接去天地
      ,而是去掉自己 的心識

      天不會自己創(chuàng)造自己,由其它東西來創(chuàng)造它
      ,地不會自己創(chuàng)造自己
      ,由其它東西來創(chuàng)造它,譬如:房屋
      、木船
      、馬車,由人來將其創(chuàng)造出來
      ,它們自己不會創(chuàng)造自己
      ,創(chuàng)造它的,卻無生無滅
      ,無天無地
      ,無個體無范圍。
      元氣的運行產(chǎn)生了時間
      ,元氣還沒有運行之前的道
      ,就不會有晝夜時間,元氣的范圍產(chǎn)生了空間
      ,元氣還沒有范圍之前的道
      ,就不會有東西南北上下。什么是元氣還 沒有運行前
      ?舉個例子
      ,譬如,用扇子扇風
      ,扇子沒有搖動時
      ,空中是沒有風的空氣,扇子一搖動,空氣變成了風
      ;什么是元氣還沒有范圍前
      ?舉個例子,譬如
      ,用 鉆頭鉆木頭產(chǎn)生出火
      ,鉆頭沒有鉆動時,木頭里有產(chǎn)生火的因素
      ,鉆頭開始鉆
      ,產(chǎn)生火的因素變成了火的形態(tài)。

      氣候的寒暑溫涼的變化
      ,就好象瓦片石塊
      ,放在火中就熱燥,放在水中就濕寒
      ,呵氣就溫暖
      ,吸氣就冰涼,都是因為外面的因素來來去去
      ,使石瓦的溫度有變化
      ,而 石瓦本身并沒有變化。又譬如
      ,水中的影像有來有去
      ,而水并沒有來去。人用衣服搖動就產(chǎn)生風
      ,人用嘴呵氣就產(chǎn)生水
      ,人用水倒進水就產(chǎn)生聲音,人用石擊打石就 產(chǎn)生光
      ,知曉了這個理
      ,就知曉了人也如同天地一樣,風雨雷電都可以創(chuàng)造出來
      。風雨雷電都是因為元氣而產(chǎn)生
      ,而元氣是因為心產(chǎn)生的。心中一直想熱火
      ,時間長 了
      ,就會覺的燥熱,心中一直想冰水
      ,時間長了
      ,就會覺得濕寒。知曉了這個理
      ,就知曉了世界上的萬事萬物都是如此
      。通過觀察云彩的變化,就可以知曉今年莊稼 豐收與否,通過觀察八個方位的情況
      ,就可知曉當時的吉兇
      。這是因為好壞順逆災難吉祥,都是因為元氣的不同運行
      、聚散而已


      原文
      二柱

      柱者,建天地也


      關(guān)尹子曰:若碗若盂,若瓶若壺
      ,若甕若盎
      ,皆能建天地。兆龜數(shù)蓍
      ,破瓦文石
      ,皆能告吉兇。是知天地萬物成理
      ,一物包焉
      ,物物皆包之,各不相借
      。以我之 精
      ,合彼之精。兩精相搏
      ,而神應之
      。一雌一雄,卵生
      ;一牡一牝
      ,胎生。形者
      ,彼之精
      ;理者,彼之神
      ;愛者
      ,我之精;觀者
      ,我之神
      。愛為水,觀為火
      。愛執(zhí)而 觀因之為木
      ,觀存而愛攝之為金。先想乎一元之氣具乎一物執(zhí)。愛之以合彼之形
      ,冥觀之以合彼之理
      ,則象存焉。一運之象
      ,周乎太空
      ,自中而升為天,自中而降為 地
      。無有升而不降
      ,無有降而不升。升者為火
      ,降者為水
      。欲升而不能升者為木,欲降而不能降者為金
      。木之為物
      ,鉆之得火,絞之得水
      。金之為物
      ,擊之得火,镕 之得水
      。金木者
      ,水火之交也。水為精為天
      ,火為神為地
      ,木為魂為人,金為魄為物


      運而不已者為時
      ,包而有在者為方,惟土終始之
      ,有解之者
      ,有示之者。

      曰:天下之人蓋不可以億兆計
      ,人人之夢各異
      ,夜夜之夢各異。有天有地
      ,有人有物
      ,皆思成之,蓋不可以塵計
      ,安知今之天地非有思者乎


      曰:心應棗
      ,肝應榆。我通天地
      ,將陰夢水
      ,將晴夢火。天地通我
      ,我與天地似契似離
      ,純純各歸。

      曰:天地雖大
      ,有色有形
      ,有數(shù)有方。吾有非色非形非數(shù)非方
      ,而天天地地者存


      曰:死胎中者,死卵中者
      ,亦人亦物,天地雖大
      ,彼固不知計
      。天地者,皆我區(qū)識
      。譬如手不觸刃
      ,刃不傷人。

      曰:夢中鑒中水中
      ,皆有天地存焉
      。欲去夢天地者寢不寐,欲去鑒天地者形不照
      ,欲去水天地者盎不汲
      。彼之有無,在此不在彼
      。是以圣人不去天地去識


      曰:天非自天,有為天者
      ;地非自地
      ,有為地者。譬如屋宇舟車
      ,待人而成
      ,彼不自成。知彼有待
      ,知此無待
      。上不見天
      ,下不見地,內(nèi)不見我
      ,外不見人


      曰:有時者氣,彼非氣者
      ,未嘗有晝夜
      。有方者形,彼非形者
      ,未嘗有南北
      。何謂非氣?氣之所自生者如搖箑得風
      。彼未搖時
      ,非風之氣;彼已搖時
      ,即名為氣
      。何謂非形?形之所自生者
      ,如鉆木得火
      。彼未鉆時,非火之形
      ;彼已鉆時
      ,即名為形。

      曰:寒暑溫涼之變
      ,如瓦石之類
      ,置之火即熱,置之水即寒
      ,呵之即溫
      ,吸之即涼。特因外物有去有來
      ,而彼瓦石實無去來
      。譬如水中之影,有去有來
      。所謂水者
      ,實無去來。

      曰:衣?lián)u空得風
      ,氣呵物得水
      ,水注水即鳴,石擊石即光
      。知此說者
      ,風雨雷電皆可為之
      。蓋風雨雷電皆緣氣而生,而氣緣心生
      。猶如內(nèi)想大火
      ,久之覺熱,內(nèi)想大水
      ,久之覺寒
      。知此說者,天地之德皆可同之


      曰:五云之變
      ,可以卜當年之豐歉;八風之朝
      ,可以卜當時之吉兇
      。是知休咎災祥,一氣之運耳
      。渾人我
      ,同天地,而彼私智認而己之


      曰:天地寓
      ,萬物寓,我寓
      ,道寓,茍離于寓
      ,道亦不立



      第三章得道圣人

      關(guān)尹子說:圣人治理國家,不以自己主觀的意思來治理國家,所以,聰明能干的人就把他放在需要聰明能干人的位置上,愚蠢無能的人就把他放在他能勝任的位置 上,不以自己的是非標準來處理事情,而是按客觀上的規(guī)律來處理。圣人知曉古今是一回事,所以有時,以古代的歷史來認識事物,有時以現(xiàn)在的事實來認識事物
      ; 圣人知曉內(nèi)外是一回事,所以有時以事物的本質(zhì)來認識事物,有時以事物的現(xiàn)象來認識事物

      世界上的萬事萬物,不會積累在道中,所以道本來就是什么都沒有,世界上的萬事萬物,不會在道的外面,所以萬物都在道的包涵中, 世界上的萬事萬物,從道的角度來講都是簡簡單單的,根本沒有任何難事,世界上的萬事萬物,從道的角度來講都是相通相溶的,所以采取一些方法,可以萬物可以 互相轉(zhuǎn)變。
      知曉世界是中庸的
      ,以此可以創(chuàng)立社會的禮節(jié)
      ,知曉世界是和諧的,以此可以享受生命的快樂
      ,知曉世界是大公無私的
      ,以此可以分配社會上的財產(chǎn),知曉世界是周 而復始的
      ,以此可以防止自己犯罪
      ,知曉世界的任何事物,都是有前因后果的
      ,以此可以創(chuàng)立法律
      ,知曉世界上的萬事萬物都是元氣聚積
      、散開、分布
      ,以此來觀 察
      、研究事物,可以制造出各種各樣的東西

      圣人不會以自己立場
      、解度來治理國家,而是以社會上各種人的立場
      、角度來治理國家
      ,人們都把功勞歸功于圣人,圣人把功勞歸功于社會大眾
      。所以堯
      、舜、禹
      、湯這幾位皇帝
      ,治理國家,人們都說非常自然.

      老天覆蓋著所有東西
      ,有生機勃勃活著的
      ,有被殺害而滅亡的,這并不是老天喜歡誰不喜歡誰
      ;太陽照射著所有東西
      ,有的生長得漂亮,有的生長的丑陋
      ,這并不是 太陽對誰厚愛對誰薄情
      。圣人的行為、方法
      ,完全符合道
      ,并不是圣人自己有意要這樣,圣人的高尚品格
      、高尚行為
      ,是因為圣人完全符合了天意(天的自然規(guī)律) 而反映出來的,并不是圣人主觀上想做一個高尚的人
      ,才有高尚的品格.行為
      ;圣人處理社會上的事情、人與人的關(guān)系是以人的本性來處理的
      ,并不以圣人自己的主 觀意志來處理
      。所以圣人沒有道,沒有德
      ,沒有社會經(jīng)驗

      圣人知曉“我”
      ,其實沒有一個真正的我,我和別人
      、萬物都是相同相通的
      ,所以和別人沒有任何隔閡,表現(xiàn)出來就是仁
      ;圣人知曉事情
      ,沒有你的事情我的事情, 所以在處理事情時,所用的方法
      ,表現(xiàn)出來就是義
      ;圣人知曉立場、觀念
      、情欲是變化無常的
      ,沒有個固定的狀態(tài),所以用戒律來規(guī)范它們
      ,表現(xiàn)出來就是禮
      ;圣人 知曉思想、認識
      、念頭是變化無常的
      ,沒有個固定的狀態(tài),所以用心靈深處的大智慧來觀照它們
      ;圣人知曉語言
      、文字是變化無常的,一會這樣說這樣寫
      ,一會又那 樣說那樣寫
      ,沒有個固定的狀態(tài),所以向別人許若的話
      ,不再改變,一一照辦
      ,表現(xiàn)出來就是信

      圣人知曉“我”,其實沒有一個真正的我
      ,所以沒有“私”的概念
      ,表現(xiàn)出來就是仁義禮智信的言行、處事方法
      ,其實仁義禮智信
      ,對得道的圣人來講,是一回事
      ,在他們的心中
      ,根本就沒有仁義禮智信這樣的名詞
      、概念的。
      不要根據(jù)得道圣人的行為來觀察
      、認識道
      ,道是沒有任何痕跡的;不要根據(jù)得道圣人的言語
      、文字來觀察
      、認識道,道是說不出
      、也寫不出不的
      ;不要根據(jù)得道圣人 的才能來觀察、認識道
      ,道是沒有任何作為的
      ;不要根據(jù)得道圣人的容貌來觀察、認識道
      ,道是沒有形象的
      。行為再高尚,也沒有跳出高下的范疇
      ;言語
      、文字再公 正,也沒有跳出是非的范疇
      ;才能再出神入化
      ,也沒有跳出刁滑、笨拙的范疇
      ;容貌再特殊
      ,也沒有跳出美丑的范疇。得道圣人憑借自己的行為
      、語言
      、文字、才 能
      、容貌
      ,成為人們敬仰的圣人,但不知真正要認識圣人們
      ,卻不能從他們的行為
      、語言、文字
      、才能
      、容貌來認識他們,只有拋開他們的行為、語言
      、文字
      、才 能、容貌
      ,才能真正的知曉圣人是怎么回事

      圣人學習蜜蜂的組織形式,創(chuàng)立了君臣制度
      ;圣人學習蜘蛛的結(jié)網(wǎng)形式
      ,創(chuàng)立了國家管理制度;圣人學習拱鼠的社會形式
      ,創(chuàng)立了禮節(jié)
      、風尚;圣人學習螞蟻的戰(zhàn) 術(shù)方法
      ,創(chuàng)立了軍隊制度
      。眾人向賢人學習,賢人向圣人學習
      ,圣人向萬物學習
      。只有圣人和萬物相同,只有圣人的心意和自然規(guī)律相投相通
      ,不分彼此
      ,所以圣人 沒有“我”的概念,沒有“私”的概念

      圣人觀察全宇宙中所有的一切全是道
      ,盛旺衰敗如一,相熔相離如一
      ,始終如一
      ,青色黃色如一,天上飛的地上跑的如一
      ,圣人不愛戀道
      ,也不厭棄物,不尊敬君 子
      ,也不賤棄小人
      。圣人認為宇宙中的萬事萬物,雖然各不相同
      ,來了去了,生了滅了
      ,有的好有的不好
      ,直的方的,只不過都是事物的相互轉(zhuǎn)變而已。
      人們不知曉圣人和一般人一樣
      ,淹沒在蕓蕓人群中
      ,同樣的吃飯上廁所,過著普通老百姓的生活
      ,并不以為自己是得道的圣人
      。圣人和眾人相比較,飲食衣服相同
      , 住的房子坐的車船相同
      ,富貴貧賤相同,每個圣人都和眾人相同
      ,每個眾人也和圣人相同
      ,人們敬仰圣人的萬能、偉大
      、高尚
      ,好象這些就是圣人的品質(zhì),又好象這 些不是圣人的品質(zhì)

      一個魚兒想異于其它魚
      ,離開水躍到岸上就死了,一個老虎想異于其它虎
      ,離開大山
      ,進入城區(qū),就被人擒拿了
      。圣人和眾人沒有什么不相同的
      ,只不過,圣人不被任何事物
      、觀念
      、思想、風俗
      、經(jīng)驗所束縛

      道沒有任何作為,那些世上所謂稱做道的
      ,其實不是道
      ,都是事;道沒有形體
      、范圍
      ,世界上所有的東西,都是物質(zhì)和精細的物質(zhì)(精神)
      ,不是道
      。得道圣人竟然不能向人們展現(xiàn)出自己的道。
      圣人所講的語言、寫的文字的含義
      ,就如同沒有敲鐘時
      ,鐘的聲音;圣人的行為
      ,就如同車子走過的影子
      、船走過的水痕。圣人知曉道
      ,用什么名子都無法稱呼
      、用 什么語言都無法講清,道退出了生命中所有的語言
      ;圣人知曉道
      ,用什么聰明才智都無法明白,道超越了宇宙中所有的智慧

      蟲子吃蛇
      ,蛇吃蛙,蛙吃蟲子
      ,互相吃
      ,圣人講關(guān)于道的語言、文字也是如此
      ,言語
      、文字總是存在著有和無的弊端,剛剛說了有無
      ,就把人們拘禁在有無中了
      ,為 了讓人們沖出有無的束縛,再講不是有
      、不是無
      ,這樣又把人們拘禁在非有非無中了,為了讓人們沖出非有非無的束縛
      ,又再講去非有去非無
      ,隨之去非有去非無, 又產(chǎn)生了弊端
      ,言語
      、文字就好象用鋼鋸鋸木銷一樣,所以得道的圣人
      ,不給人們留下一言一語

      如同龍如同蛟如同蛇如同龜如同魚如同蛤,龍千變?nèi)f化
      ,可以化成蛟
      、蛇
      、龜、魚
      、蛤,蛟
      ,只不過
      ,就是蛟,不能變化成龍
      ,也不能變化成蛇
      、龜、魚
      、蛤
      。圣人就是龍,賢人就是蛟

      得道圣人的心念不會居住在任何境界中,所以,圣人的形象千變?nèi)f化,一會兒是佛,一會兒是仙,一會兒是人,一會兒是鬼,一會是風,一會兒是光,一會兒是石 頭,一會兒是星球……
      。圣人行動起來,象水的形狀一樣
      ,隨著外界的環(huán)境而變
      ,自己沒有固定的形狀,圣人靜下來
      ,象鏡子一樣
      ,不論鏡子里的影像,怎樣千變?nèi)f 化
      ,鏡子都不會變一點點
      。圣人對客觀存在的反應,象敲擊的聲音一樣
      ,敲一下
      ,響一下,自己不會響
      ,圣人就象死尸一樣
      ,不會為自己去掙去爭去斗,圣人寂靜的 象靜靜的清水一樣
      ,沒有雜質(zhì)
      ,沒有波動,圣人與萬事萬物一接觸
      ,就相溶相和了
      ,沒有任何阻隔和差異,圣人得到什么
      ,就好象失去什么一樣
      ,因為圣人沒有私
      、 沒有我,所以也就超越了得失的范疇
      。圣人不會成為人們的榜樣
      ,也不會追隨別人的足跡。
      圣人混渾,什么都沒有,什么都不是,所以他可以自由自在的在宇宙中
      ,各個空間暢游,他有時是金,有時是玉,有時是糞,有時是土,有時是鳥,有時是獸,有時是山上的物質(zhì),有時是深海里的物質(zhì),有時是權(quán)達貴人,有時是狂妄之徒,有時是愚蠢小人

      會彈琴的人,彈琴時有悲傷的心,人們可以從他的琴聲中,感受到凄涼的氣氛;彈琴時有思念的心,人們就可以從他的琴聲中,感受到遲疑、等待的氣氛
      ;彈琴時有 怨恨的心
      ,人們就可以從他的琴聲中,感受到環(huán)繞不散的氣氛
      ;彈琴時有仰慕的心
      ,人們就可以從他的琴聲中,感受到仰望相依的氣氛
      。所以悲傷
      、思念、怨恨
      、仰 慕
      ,不是手,不是琴
      ,不是絲
      。悲傷、思念
      、怨恨
      、仰慕,從彈琴者的心中產(chǎn)生
      ,傳遞到手上
      ,再從彈琴者的手上產(chǎn)生,傳遞到琴上
      ,琴絲將悲傷
      、思念、怨恨
      、仰 慕通過聲音傳遞到空中
      ,聽琴的人們通過耳朵入到自己的心中,為什么會這樣傳遞
      ?因為每個人都有道
      ,每個人都在道中,心從道中而來

      從圣人能表現(xiàn)出來的言行
      、思想中
      ,可以知曉圣人和一般人沒有什么區(qū)別,圣人能清楚的感受到表現(xiàn)不出來的道
      ,這是圣人和一般人的差別

      利害心越明白,與親人之間不會和睦相處
      ;聰明愚蠢的心越明白
      ,就交不到朋友;好壞是非心越明白
      ,就辦不成事情;愛美厭丑心越明白
      ,就不能和人
      、物相溶合,所以圣人渾然一體
      ,沒有分別

      世上的人愚蠢、笨拙
      ,是因為自己的妄想
      、執(zhí)著,把自己禁錮在了自己所追求的圈子里
      ,出不來了
      ;圣人的愚蠢、笨拙
      ,是因為自己根本沒有居住的圈子
      。其實,人們不知曉
      ,圣人有時愚蠢
      ,有時聰明,有時笨拙
      ,有是巧妙

      為了自己也成為一個得道圣人,象圣人學習者
      ,是賢人
      ;為了自己成為一個普普通通的好人,象圣人學習者
      ,是圣人
      。為了自己也成為一個得道圣人,象圣人學習 者
      ,追尋著圣人的足跡
      ,因自己的求道之心
      ,將自己禁錮在這個心中,反而離道越來越遠
      ;只是為了自己成為一個普普通通的好人
      ,沒有追尋圣人的足跡,反而與道 相和相契

      賢人要求上進
      ,追求高尚的品格、偉大的事業(yè)
      、宇宙的真理
      ,厭棄卑鄙、沒有志向
      、不懂道理
      ;一般人,不求上進
      ,言行庸俗
      ,胸無大志,不明事理
      ;圣人通達上 下
      、好壞,所以和賢人相溶合
      ,和一般人也相溶合
      。圣人所能表現(xiàn)出來的,也就是賢人
      、普通人
      ,沒有了賢人、普通人的表現(xiàn)
      ,圣人什么也表現(xiàn)不出來

      天下之理,男人倡導
      ,女人跟隨
      ,牡的在前面跑,牝的在后面追
      ,雄的鳴叫
      ,雌的回應,圣人根據(jù)這些
      ,創(chuàng)建了人類社會的禮節(jié)
      、律法,賢人將人們的言行
      、思想禁錮在這些禮節(jié)
      、律法中

      圣人的道,雖然能迅速千變?nèi)f化
      ,但表現(xiàn)成賢人的言行時
      ,卻象老鱉一樣緩慢;圣人的道
      ,雖然比宇宙中最細微的東西
      ,還要細微,但表現(xiàn)成賢人的做事方法時
      ,卻象棋子棋局一樣有形象有氣勢

      稱做圣人的所得到的道,給人們的感覺
      ,一會兒好象煢然獨立
      ,不和任何東西粘連,一會兒好象通徹萬事萬物
      ,所有的東西里都有道,一會兒好象隱藏的極其深奧
      ,根本就發(fā)現(xiàn)不了
      ,一會兒好象堂堂磊磊,眼前都是道

      圣人的道
      ,能將萬物做為木偶一樣來指揮,而宇宙中的萬事萬物沒有一樣東西能動得了道
      ,所以道高貴于萬事萬物

      云彩的卷舒,小鳥的飛翔都在虛空中
      ,所以云彩才能變化莫測
      、小鳥才能自由飛翔,圣人之道
      ,也是如此





      原文:
      三極

      極者,尊圣人也


      關(guān)尹子曰:圣人之治天下
      ,不我賢愚,故因人之賢而賢之
      ,因人之愚而愚之
      。不我是非,故因事之是而是之
      ,因事之非而非之
      。知古今之大同
      ,故或先古,或先 今
      。知內(nèi)外之大同
      ,故或先內(nèi)或先外。天下之物
      ,無得以累之
      ,故本之以謙;天下之物
      ,無得以外之
      ,故含之以虛;天下之物
      ,無得以難之
      ,故行之以易;天下之 物
      ,無得以窒之
      ,故變之以權(quán)。以此中天下
      ,可以制禮
      ;以此和天下,可以作樂
      ;以此公天下
      ,可以理財;以此周天下
      ,可以御侮
      ;以此因天下,可以立法
      ;以此觀 天下
      ,可以制器。圣人不以一己治天下
      ,而以天下治天下
      。天下歸功于圣人,圣人任功于天下
      。所以堯舜禹湯之治天下
      ,天下皆曰自然。曰:天無不覆
      ,有生有殺
      , 而天無愛惡。日無不照,有妍有丑
      ,而日無厚薄


      曰:圣人之道天命,非圣人能自道
      ;圣人之德時符
      ,非圣人能自德;圣人之事人為
      ,非圣人能自事
      。是以圣人不有道,不有德
      ,不有事


      曰:圣人知我無我,故同之以仁
      ;知事無我
      ,故權(quán)之以義;知心無我
      ,故戒之以禮
      ;知識無我,故照之以智
      ;知言無我
      ,故守之以信。

      曰:圣人之道
      ,或以仁為仁,或以義為仁
      ,或以禮以智以信為仁
      。仁義禮智信,各兼五者
      ,圣人一之不膠
      ,天下名之不得。


      曰:勿以行觀圣人
      ,道無跡
      ;勿以言觀圣人,道無言
      ;勿以能觀圣人
      ,道無為;勿以貌觀圣人
      ,道無形


      曰:行雖至卓,不離高下;言雖至公
      ,不離是非
      。能雖至神,不離巧拙
      ;貌雖至殊
      ,不離妍丑。圣人假此
      ,以示天下
      ,天下冥此,乃見圣人


      曰:圣人師蜂立君臣
      ,師蜘蛛立網(wǎng)罟,師拱鼠制禮
      ,師戰(zhàn)蟻置兵
      。眾人師賢人,賢人師圣人
      ,圣人師萬物
      。惟圣人同物,所以無我


      曰:圣人曰道
      ,觀天地人物皆吾道,倡和之
      ,始終之
      ,青黃之,卵翼之
      ,不愛道不棄物
      ,不尊君子,不賤小人
      。賢人曰物
      ,物物不同,旦旦去之
      ,旦旦與之
      ,短之長之,直之方之
      ,是為物易也
      。殊不知圣人鄙雜廁別分居,所以為人
      ,不以此為己


      曰:圣人之于眾人
      ,飲食衣服同也,屋宇舟車同也
      ,富貴貧賤同也
      。眾人每同圣人,圣人每同眾人
      。彼仰其高侈其大者
      ,其然乎,其不然乎


      曰:魚欲異群魚
      ,舍水躍岸即死;虎欲異群虎
      ,舍山入市即擒
      。圣人不異眾人,特物不能拘爾


      曰:道無作
      ,以道應世者,是事非道
      。道無方
      ,以道寓物者,是物非道
      。圣人竟不能出道以示人


      曰:如鐘鐘然,如鐘鼓然
      ,圣人之言則然
      。如車車然,如車舟然
      ,圣人之行則然
      。惟莫能名,所以退天下之言
      ;惟莫能知
      ,所以奪天下之智


      曰:蝍蛆食蛇
      ,蛇食蛙,蛙食蝍蛆
      ,互相食也
      。圣人之言亦然,言有無之弊
      ,又言非有非無之弊
      ,又言去非有非無之弊。言之如引鋸然,惟善圣者不留一言


      曰:若龍若蛟
      ,若蛇若龜,若魚若蛤
      ,龍皆能之
      。蛟,蛟而已
      ,不能為龍
      ,亦不能為蛇為龜為魚為蛤。圣人龍之
      ,賢人蛟之


      曰:在己無居,形物自著
      ,其動至大師兄
      ,其靜若鏡,其應若響
      ,芒乎若亡
      ,寂乎若清,同焉者和
      ,得焉者失
      ,未嘗先人,而嘗隨人


      曰:渾乎洋乎游太初乎
      ,時金己,時玉己
      ,時糞己
      ,時土己,時翔物
      ,時逐物
      ,時山物,時淵物
      ,端乎權(quán)乎狂乎愚乎


      曰:人之善琴者,有悲心
      ,則聲凄凄然
      ,有思心,則聲遲遲然
      ,有怨心
      ,則聲回回然
      ,有慕心,則聲裴裴然
      。所以悲思怨慕者
      ,非手非竹非絲非桐。得之心
      ,符之手
      ;得之手,符之物
      。人之有道者
      ,莫不中道。

      曰:圣人以有言有為有思者
      ,所以同乎人
      ;未嘗言未嘗為未嘗思者,所以異乎人


      曰:利害心愈明
      ,則親不睦;賢愚心愈明
      ,則友不交
      ;是非心愈明,則事不成
      ,好丑心愈明
      ,則物不契。是以圣人渾之


      曰:世之愚拙者妄援
      ,圣人之愚拙自解。殊不知圣人時愚時明
      ,時拙時巧


      曰:以圣師圣者,賢人
      ;以賢師圣者
      ,圣人。蓋以圣師圣者
      ,徇跡而忘道
      ;以賢師圣者,反跡而合道


      曰:賢人趨上而不見下
      ,眾人趨下而不見上
      ,圣人通乎上下
      ,惟其宜之
      ,豈曰離賢人眾人,別有圣人也哉


      曰:天下之理
      ,夫者倡,婦者隨
      ,牡者馳
      ,牝者逐,雄者鳴
      ,雌者應
      。是以圣人制言行,而賢人拘之


      曰:圣人道雖虎變
      ,事則鱉行,道雖絲分
      ,事則棋布


      曰:所謂圣人之道者,胡然孑孑爾
      ,胡然徹徹爾
      ,胡然堂堂爾,胡然臧臧爾
      。惟其能遍偶萬物
      ,而無一物能偶之,故能貴萬物


      曰:云之卷舒
      ,禽之飛翔,皆在虛空中
      ,所以變化不窮
      ,圣人之道則然。



      第四章
      、道的標記就是精神魂魄


      關(guān)尹子說:水可以分離可以融合,是因為它精通沒有他人的道理
      ;火或因為脂肪或借助草木燃燒
      ,是因為它沒有自我的概念。所以收攏耳音前后左右都能聽見
      ,沒有 他人
      ,智慧到了極點就沒有他人,太極陽爻也沒有他人
      ,冬天凋零了秋天的萬物所以沒有他人
      ,黑不可改變
      ,沒有他人,北方的大地長存也無人
      ,都稱為精
      。用舌頭 放在牙齒的中間,用牙齒來發(fā)出言語
      ,就沒有我
      ,謙恭的禮節(jié)猶如沒有自我,無極陰爻也沒有自我
      ,夏天憑借了春天的萬物
      ,也沒有自我,紅色可以改變
      ,沒有自 我
      ,南方的天空也沒有自我,都稱為神
      。因為精沒有他人
      ,所以大米去掉殼精華存留,因為神沒有自己
      ,所以鬼魂寄托到物體上神情顯現(xiàn)
      。精氣到達極點的人忘是 非,忘得失
      ,在這邊而不是在那邊
      ,精神到達極點的人有時暗昧有時強有時弱
      ,在那邊而不是在這邊

      所以說:精神好像水火
      。五行元素相生相克
      ,環(huán)環(huán)相扣,向前看沒有開始
      ,向后看沒有終結(jié)
      。據(jù)此來看我的精一滴也沒有存亡發(fā)生過
      ,我的神一縷也沒有生滅交替 過
      ,不但沒有自我也沒有他人
      ,而且沒有開始也沒有結(jié)束。借助這個道理便可以與日月齊光
      ,天地同壽
      ,達到天人合一的神妙境界。
      所以說:精是水
      ,魄是金
      ,神是火,魂是木。精主水
      ,魄主金
      ,金生水,所以精的種子孕育在魄之中
      。神主火,魂主木
      ,木生火
      ,因此神的種子潛藏在魄之內(nèi)。只有 水這種元素的屬性
      ,能孕育金并且安撫它
      ,能滋養(yǎng)木并且壯大它,所以化和產(chǎn)生了魂魄
      。只有火這種元素的屬性
      ,能熔化金并且把他銷融,能點燃木并且把他燒毀
      , 所以平息制定了魂魄
      。想那精,上應天氣代表寒冷
      ,下和地理代表河流
      ,中歸人類成為精氣。想那神
      ,上應天氣代表炎熱
      ,下和地理代表火焰,中歸人類成為元神
      。 想那魄
      ,上應天氣代表干旱,下和地理代表金石
      ,中歸人類成為七魄
      。想那魂,上應天氣代表溫和
      ,下和地理代表森林
      ,中歸人類成為三魂。只要用我的精氣
      ,契合 天地萬物的精氣
      ,好像千萬水滴可以匯成一片海洋。用我的元神
      ,契合天地萬物的元神
      ,好像千萬火焰可以合成一場烈焰。用我的記憶(魄—)
      ,契合天地萬物的記 憶
      ,好像千萬種金屬化和成一個礦藏
      。用我的靈魂,契合天地萬物的靈魂
      ,好像千萬顆樹木聚合成一片森林
      。則天地萬物,都成為我的精神魂魄
      ,還有什么可以消 滅
      ,什么可以產(chǎn)生呢?

      所以說:五行變化的過程
      ,是因精有魂
      ,因魂有神,因神有意
      ,因意有魄
      ,因魄有精。五行環(huán)環(huán)相扣
      ,變化沒有終止
      ,所以生命的個體意識變化流轉(zhuǎn)于天地之間,經(jīng) 過不知幾萬億的年歲
      ,也沒有盡頭
      ,然而就好比植物的種子和新芽的相生關(guān)系,種子不知萌發(fā)了多少新植物
      ,就算天地那么廣大
      ,卻不能從空種子里長出新株來。又 好比動物的卵生出新生命
      ,卵子不知道誕生了多少新個體
      ,就算陰陽那么巧妙,卻不能從未經(jīng)受精的卵子中產(chǎn)生新物來
      。所有來到個體中的元神
      ,都是通過呼吸產(chǎn)生 了意識,從無意識的物體變成了我
      ,從而沒有生命不具有我的意識,這都是五行變化的結(jié)果阿
      ,誰能破壞這種規(guī)律呢?
      所以說:眾人沉迷于后天欲望和記憶
      ,壓抑了先天本性
      ,是因為重視金的作用而忽視了木;圣人重視先天本心而抑制了后天欲求
      ,是因為重視木的作用而抑制了金
      。 是源于欲望的隱藏本性也隨之變化,本性的展現(xiàn)欲望也隨之因果?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臧滋旒耐性谘劬?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魄夜晚歸依于肝臟。寄托在眼睛所以能看見
      ,歸依于肝臟所以能夢見
      。看見的 東西本來沒有區(qū)別是一體
      ,但是卻將其區(qū)分為天地萬物
      ,這是魂的習慣;夢見的東西本來沒有區(qū)別是一體
      ,但是卻將其區(qū)分為別人自己
      ,這是魄的習慣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鹕粒? 以神產(chǎn)生意
      ;土生金
      ,所以意產(chǎn)生生魄。神的運動變化
      ,不稱之為神
      ,而叫意;意的產(chǎn)生流轉(zhuǎn)
      ,不稱之為意
      ,而叫魄。只有圣人知道我本來不是我
      ,知道物本來不屬 于物
      ,都是因為思慮算計產(chǎn)生的東西。所以他看到萬物產(chǎn)生來到
      ,都歸于先天本性
      ,而不用后天私念去對待。本性
      ,是私念未有產(chǎn)生的狀態(tài)
      ,沒有私念就沒有意識。 就像未有火就不產(chǎn)生土
      ,沒有意識也就沒有記憶和欲望
      。就像沒有土就沒有金一樣,五行少了一環(huán)
      ,其他的就無從產(chǎn)生流轉(zhuǎn)
      。所以能融入天地萬物,以宇宙的本性為 自己的本性;所以能融入天地萬物
      ,以宇宙的欲念為自己的欲念
      。所有宇宙的精妙都是我的本性,所有宇宙的功用都是我的欲念
      ,這樣未有任何事物可以拖累役使我 的
      ,拋棄了肝就像拋棄了肺,拋棄了本性就像拋棄了欲望


      所以說:鬼升天者為魂
      ,鬼沉濁者為魄,連漢字構(gòu)成都遵循這個原則
      。鬼這個東西
      ,是人死后所變化的。云是風的象征
      ,風在五行里屬于木
      ;白是氣的象征,氣在 五行里屬于金
      。風稀薄
      ,所以輕靈透明,輕靈透明所以能上天
      。金堅固
      ,所以沉重渾濁,沉重渾濁所以能入地
      。為人清白正直者
      ,死的時候魄跟著魂升天;為人污濁 奸愚者
      ,死的時候魂跟著魄入地
      。有人因為仁而死后升天,是因為木星保佑他
      ;有人因為義而死后升天
      ,是因為金星保佑他;有人因為禮而死后升天
      ,是因為火星保 佑他
      ;有人因為智而死后升天,是因為水星保佑他
      ;有人因為信而死后升天
      ,是因為土星保佑他。


      五行的旺衰程度每個人每件事是不一樣的
      。所以天地間有各種各樣的事物
      ,數(shù)也數(shù)不過來
      。把五種事歸類為五行,用五行作五種分析
      ,比說什么空話套話都勝強百 倍
      。比如用龜甲和蓍草占卜,至誠的意念自動應和五行
      ,所以能知過去未來
      。假如心不至誠,測什么事情也不會靈驗
      。圣人借助外物推演世事
      ,不能不精通五行的知 識。
      所以說:五行都有魂(根源)
      。根源就是認識
      ,觀看者的靈魂是精氣,被觀看者的靈魂是神氣
      。能認識外界的屬于魂
      ,比如耳朵眼睛嘴巴鼻子心靈都由此根源產(chǎn)生。 性欲是精氣的根源
      ,是那父親的本源
      ,愛慕是神靈的根源
      ,是那母親的本質(zhì)
      。性欲和愛慕雖然不同,但是都由認識產(chǎn)生
      ,他們結(jié)合產(chǎn)生的東西本來是由認識產(chǎn)生的
      。 “一”是父親,所以萬物都是繼承了父親的氣
      ,氣在五行里用水代表
      。“二”是母親
      ,所以萬物都是繼承了母親的血
      ,血在五行里用火代表。有父有母
      ,他們才能產(chǎn) 生生命
      。只有性欲而沒有認識,好像門鎖牢牢鎖緊
      ,只有愛慕?jīng)]有認識
      ,好像孤燈白白照應。如果我沒有認識
      ,我的生命何來

      所以說:人生好像鼓槌敲鼓
      。我的行為好比鼓的形狀,我的感受好比鼓的聲音
      。鼓槌已經(jīng)敲完了
      ,聲音還沒有消逝,最后還是消散而不存在了
      。鼓的形體如同我的精 氣
      ,鼓的聲音好比我的神氣。敲鼓的余音好比那魂魄
      。這樣才知道人生轉(zhuǎn)瞬而逝
      ,實際是五行的連鎖作用,我又擁有什么呢

      所以說:果實要有種子
      ,必須等到精神識三者都齊備的時候然后才能生生不息。如果三要素不全
      ,好像大旱大澇和土壤大板結(jié)
      ,生命就不能誕生了。那精水神火意 土
      ,三者本來沒有什么關(guān)系
      ,可是農(nóng)夫用植物的根把他們聚合在一起,所以能在其中見到新事物的誕生成長
      。其實巫術(shù)玄學的道理也一樣
      ,都能在無中生有,預見未 來
      ,變化形神

      所以說:靈魂屬于木的元素。木生根于冬水而成長繁榮于夏火
      。所以人的靈魂夜里藏在精氣里
      ,白天出現(xiàn)在神識中。人夜里做夢都是獨一無二的
      ,所以精氣沒有別人的概念
      ,人白天見到的東西都是大家一樣的,所以神氣沒有自己的概念

      所以說:知道我的形體和夢中的形體類似
      ,隨著心情的改變而看見不同的世界,就可以神飛九天遨游那太清之境
      ;知道世界上的事物其實就是夢中的事物
      ,隨著心情 的改變而看見不同的未來,就可以凝結(jié)精氣而馳騁八荒之地
      。這種得道的境界
      ,可以憑借精神而長生不老
      ,也可以遺忘精神而超出生死。調(diào)節(jié)呼吸
      ,養(yǎng)精蓄銳
      ,好比 金生水。采日月之華
      ,調(diào)養(yǎng)心神
      ,好比木生火。所以借助外物而延續(xù)精神
      。飲下瓊漿玉液
      ,保養(yǎng)精氣,精不會窮盡
      ;激發(fā)丹田神火
      ,保養(yǎng)元神,神不會窮盡
      。所以借 助外物而延續(xù)精神
      。假如忘掉了精神而超越了生死,我曾經(jīng)說過你懂的

      所以說:勤于禮節(jié)的人
      ,心神不會外馳,可以積蓄元神
      。勤于學問的人
      ,精力不會分散,可以積累精氣
      。仁愛會使陽氣明朗
      ,可以使魂輕靈
      ;正義會使陰氣隱遁
      ,可以使魄節(jié)制。
      所以說
      ,蜣螂搖動牛糞丸
      ,制成藥丸而存精在其中,所以糞丸中有白色的卵
      ,一會兒就孵化出幼蟲
      。如果蜣螂不存思,那么卵怎么會呈現(xiàn)白色呢

      所以廚師作大閘蟹
      ,把一個蟹腳忘在桌子上。大閘蟹已經(jīng)作成美味佳肴了
      ,剩下的蟹腳還在動彈
      。這樣看生死的事
      ,不過是一團精氣的聚散過程罷了。其實并沒有生死
      ,凡人卻要算計生死

      所以說:有站著死的,有坐著死的
      ,有躺著死的
      ,有病死的,有被毒死的
      。這些死
      ,沒有什么區(qū)別。但在得道之士眼中
      ,根本就無所謂生
      ,所以就無所謂死。
      所以說:討厭生死的人和想超越生死的人
      ,都是他內(nèi)心的大禍害
      。假如你生而為人,要是有討厭生死的和超越生死的追求
      ,那就只能成為妖怪
      ,不能成為道士。
      所以說:算計生死的人
      ,有的說死了我還有靈魂
      ,有的說死了就什么都沒了,有的說死了肯能存在也可能不存在
      ,有的說死后既存在有不存在
      。有人說應當慶賀死 亡,有人說應當恐懼死亡
      ,有人說應當任憑死亡
      ,有人說應當超越死亡。說法花樣百出
      ,爭論不已
      。難道不知道我們的生死,就像馬的手臂
      ,牛的翅膀
      ,本來就不存 在,還要歸于不存在過的不存在
      。死亡就好像用水去淹沒水
      ,用火去燒毀火,既不能燒死他
      ,也不能淹死他






      原文:
      四符

      符者
      ,精神魂魄也。

      關(guān)尹子曰:水可析可合
      ,精無人也
      ;火因膏因薪神,無我也
      。故耳蔽前后皆可聞
      ,無人,智崇無人
      ,一奇無人
      ,冬凋秋物無人,黑不可變
      ,無人
      ,北壽無人,皆 精
      。舌即齒
      ,牙成言,無我
      ,禮卑無我
      ,二偶無我,夏因春物
      ,無我
      ,赤可變,無我
      ,南天無我
      ,皆神。以精無人
      ,故米去殼則精存
      ,以神無我,故鬼憑物則神見
      。 全精者忘是非
      ,忘得失,在此者非彼
      ,抱神者時晦明時強弱,在彼者非此


      曰:精神
      ,水火也。五行互生滅之
      ,其來無首
      ,其往無尾
      ,則吾之精一滴無存亡爾,吾之神一欻無起滅爾
      ,惟無我無人
      ,無首無尾,所以與天地冥



      曰:精者水
      ,魄者金,神者火
      ,魂者木
      。精主水,魄主金
      ,金生水
      ,故精者魄藏之。神主火
      ,魂主木
      ,木生火,故神者魂藏之
      。惟水之為物
      ,能藏金而息之,能 滋木而榮之
      ,所以析魂魄
      。惟火之為物,能镕金而銷之
      ,能燔木而燒之
      ,所以冥魂魄。惟精
      ,在天為寒
      ,在地為水,在人為精
      。神
      ,在天為熱,在地為火
      ,在人為 神
      。魄,在天為燥
      ,在地為金
      ,在人為魄。魂
      ,在天為風
      ,在地為木,在人為魂
      。惟以我之精
      ,合天地萬物之精,譬如萬水可合為一水
      。以我之神
      ,合天地萬物之 神,譬如萬火可合為一火
      。以我之魄
      ,合天地萬物之魄,譬如金之為物
      ,可合異金而镕之為一金
      。以我之魂,合天地萬物之魂
      ,譬如木之為物
      ,可接異木而生之為一 木。則天地萬物
      ,皆吾精吾神吾魄吾魂
      ,何者死,何者生



      曰:五行之運
      ,因精有魂,因魂有神
      ,因神有意
      ,因意有魄,因魄有精
      。五行回環(huán)不已
      ,所以我之偽心流轉(zhuǎn)造化,幾億萬歲
      ,未有窮極
      ,然核芽相生,不知其幾萬 株
      ,天地雖大
      ,不能芽空中之核。雌卵相生
      ,不知其幾萬禽
      ,陰陽雖妙
      ,不能卵無雄之雌
      。惟其來于我者
      ,皆攝之以一息,則變物為我
      ,無物非我
      ,所謂五行者,孰 能變之



      曰:眾人以魄攝魂者
      ,金有余則木不足也;圣人以魂運魄者
      ,木有余則金不足也
      。蓋魄之藏魂俱之,魂之游魄因之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陼冊⒛浚且股岣?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寓目能見
      ,舍肝能 夢。見者魂無分別析之者
      ,分別析之曰天地者
      ,魂狃習也。夢者魄無分別析之者
      ,分別析之曰彼我者
      ,魄狃習也?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鹕?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故神生意;土生金
      ,故意生魄
      。神之所 動,不名神
      ,名意
      ;意之所動,不名意
      ,名魄
      。惟圣人知我無我,知物無物
      ,皆因思慮計之而有
      。是以萬物之來,我皆對之以性,而不對之以心
      。性者
      ,心未萌也, 無心則無意矣
      。蓋無火則無土
      ,無意則無魄矣。蓋無土則無金
      。一者不存
      ,五者皆廢。既能渾天地萬物以為魂
      ,斯能渾天地萬物以為魄
      。凡造化所妙皆吾魂,凡造化 所有皆吾魄
      ,則無有一物可役我者
      。舍肝當作舍肺

      曰:鬼云為魂,鬼白為魄
      ,于文則然
      。鬼者,人死所變
      。云者風
      ,風者木;白者氣
      ,氣者金
      。風散故輕清,輕清者上天
      。金堅故重濁
      ,重濁者入地。輕清者
      ,魄 從魂升
      ;重濁者,魂從魄降
      。有以仁升者
      ,為木星佐,有以義升者
      ,為金星佐
      ,有以禮升者,為火星佐
      ,有以智升者
      ,為水星佐
      ,有以信升者,為土星佐
      。有以不仁 沉者
      ,木賊之,不義沉者
      ,金賊之
      ,不禮沉者
      ,火賊之
      ,不智沉者,水賊之
      ,不信沉者
      ,土賊之?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昶前胫?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則在人間,升魂為貴
      ,降魄為賤
      ,靈魂為賢,厲魄為 愚
      ,輕魂為明
      ,重魄為暗,揚魂為羽
      ,鈍魄為毛
      ,明魂為神,幽魄為鬼
      。其形其居
      ,其識其好,皆以五行契之
      。惟五行之數(shù)
      ,參差不一,所以萬物之多
      ,盈天地間
      , 猶未已也。以五事歸五行
      ,以五行作五蟲
      ,可勝言哉。譬猶兆龜數(shù)蓍
      ,至誠自契
      ,五行應之
      。誠茍不至,兆之數(shù)之
      ,無一應者
      。圣人假物以游世,五行不得不對



      曰:五者具有魂
      。魂者識
      ,目者精
      ,色者神。見之者為魂
      ,耳目口鼻心之類在此生者
      。愛為精,為彼生父本
      ,觀為神
      ,為彼生母本。愛觀雖異
      ,皆同識生
      ,彼生 生本在彼生者。一為父
      ,故受氣于父
      ,氣為水。二為母
      ,故受血于母
      ,血為火。有父有母
      ,彼生生矣
      。惟其愛之無識,如鎖之交
      ,觀之無識
      ,如燈之照。吾識不萌
      , 吾生何有



      曰:如桴扣鼓,鼓之形者
      ,我之有也
      ;鼓之聲者,我之感也
      。桴已往矣
      ,余聲尚在
      ,終亦不存而已矣。鼓之形如我之精
      ,鼓之聲如我之神
      。其余聲者,猶之魂魄
      ,知夫倏往倏來
      ,則五行之氣,我何有焉



      曰:夫果之有核
      ,必待水火土三者具矣,然后相生不窮
      。三者不具
      ,如大旱大潦大塊,皆不足以生物
      。夫精水神火意土,三者本不交
      ,惟人以根合之
      ,故能于其中橫見有事。猶如術(shù)祝者
      ,能于至無中見多有事


      曰:魂者木也,木根于冬水而華于夏火
      。故人之魂藏于夜精
      ,而見于晝神。合乎精
      ,故所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ddjy_52/40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

      ,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
      ,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
      ,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
      ,我們會立即處理
      ,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
      ,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
      ,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
      ,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 rel="prev"> 沒有了

      相關(guān)文章
      張三豐真人《水石閑談》
      水 石 閑 談 閑 談 ( 一 ) 張子曰 : 世人謂讀書十年,養(yǎng)氣十年
      。他把讀書
      張三豐真人《大道論》
      《文始真經(jīng)》全講
      《文始真經(jīng)》全講 老子要到秦國去
      ,到西域去
      ,這就得經(jīng)過函谷關(guān)。另外一種說法是大散關(guān)
      隱仙派祖經(jīng)《文始真經(jīng)》
      文始真經(jīng) 漢劉向原序 右新書著定《關(guān)尹子》九篇。護左都水使者
      、光祿大夫臣劉向所校中秘書《關(guān)尹子》九篇
      ,臣向校讎太常存七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