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 石 閑 談
閑 談
( 一 )
張子曰 : 世人謂讀書十年,養(yǎng)氣十年 。他把讀書
、養(yǎng)氣分為兩節(jié)事件
,便不是圣賢學問
。夫讀書所以研理
,養(yǎng)氣所以煉性
,性理功夫就在讀書、養(yǎng)氣并行不悖之中
。宣圣云
, " 學而時習之。 " 此便足研煉性理純一不已處
。
( 二 )
張子曰 : 陶淵明北窗高臥,自謂羲皇上人。此便足他清風峻節(jié)
,守志前朝氣象
,特其出語高超,而人不覺耳
。
(三)
張子曰:道人愿士子早完功名之照,盡乎人事,即時撒手
。人能功成勇退
,便為得時
。所思者溺入功名場中
,戀戀不休,則愚人也
。
( 四 )
張子曰:涵養(yǎng)中有大學問,和平處有真性情。諸子須要容人之所不能容,忍人之所不能忍
,則心修愈靜,性大愈純
。
( 五)
張子門 : 功名無大小,總要及時進退。何以能知其時 ?
凡于功名中平心一想
,曰吾之功名不過止于是也
,即上之,便可得其時也
。抑或有不盡頭處
,然寧不及
,毋求太過?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搓幒畈蝗缱臃抗?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元微之不如白香山,皆其求
盡之心蔽之也
。向使子房
、香山亦有求進之心,則子房固不難再列臺輔
,香山亦可轉(zhuǎn)升宰相
,然安知其終不與淮陰、微之同一鮮終而已哉 ?
故知進退者
,乃能稱為哲人
。
(六)
張子喟然嘆曰 :
茫茫歲序,逐景漂流,吾見人寰中求名求利之輩
,轉(zhuǎn)瞬而拾青紫,數(shù)歲而擁豐資者
,千百人中不數(shù)人
。即有其人,高爵大權(quán)
,難壓閻羅尊者
,黃金白玉,難買無常不
臨
。又或有居富而壽
、居貴而安者,終歸白楊墓下
,秋風瀟瀟
,涼氣慘人。其子孫不肖
,又看轉(zhuǎn)眼荒涼
,有何益也。況乎大富大貴
,驟富驟貴
,多畏人妄加橫逆,謾
罵指摘
,倘或不行善事
,被人詛咒,有隨口而凋零
,有隨口而窮困者
,人人快意
,個個歡心。其實天報昭彰
,非人口之轉(zhuǎn)移也
。人能著得破,撇得開
,自然不羨人
富
,不羨人貴,求吾安命之理
,守我修真之道
。人競囂囂,我獨默默
,人皆煩惱
,我獨清涼,又安問人之達與不達
、窮與不窮
,為旁觀之不平也哉!
( 七 )
張子曰,人壽一事
,上人有定,下人有定
,中人無定
。中人少善少惡,天欲延之不可
,天欲迫之又不可
,于是任他自生自死于其中。保則生
,不保則死
。故修身
尚焉
。修身而兼以積功累行
。以企于長生久視者尚焉。若下等人
,多過多惡
,即修身亦不得長生,如其身上之精氣而削之剝之
,死之罰之而已矣
。上等則不然。以上
等而修長生
,長生可證也 ; 即不愿修長生
,然其正氣撐空
,亦得聯(lián)班神道 ; 否則轉(zhuǎn)投人世,亦必生入仁善之家
。天理若此
,有何難曉哉!
( 八 )
張子曰:自古忠貞節(jié)烈 ,殺身成仁之時
,便有七返還丹景象。當其一心不動
,一志不分
,浩然之氣立其中而生其正,任他刀鋸鼎鑊
,都視為么魔試我
,襄不動搖,我只收留義氣
,聚而不散
,凝而至堅?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鸷蛑链?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則英雄之光氣亙?nèi)f年而不滅也。仙家入室臨爐
,就要有此手段
。
( 九)
張子曰:人當親在,須要及時盡孝為佳,否則親容一去,因時追感,傷情有不可言者。今曰當秋山林中,有守制者聽吾道來: " 又是秋商路滿林。碧云天外望親心。黃蘆白草霜中老,淚灑泉臺幾尺深!”試誦此詩,能弗慘然。
( 十 )
張子曰:人于孝道,務宜各盡天良,不能一樣,卻是一樣。同歸于 " 孝 " 字中乃可。欲免門閭之望,就宜歸家奉養(yǎng),欲求顯揚之義,就宜矢志皇路 ;
欲要保身為孝,就宜寡欲清心 ,徒托空談無益也。二三子顯揚未能
,歸家時少
,到不如寡欲清心,體曾
、孟兩賢之訓為善也
。若不清心寡欲,只是妄想名而名不成
,
妄想利而利不就
,妄想一切而一切不可得,形神憔悴
,父母之顏狀未衰
,人子已有老憊之態(tài),是欲言孝而孝亦不久
,反令父母惟其疾之憂
,多遠游之慮,不幸而人子
一死
,反添父母傷悲
,反使父母埋葬。由此思之
,孝在何處 ? 不將為畢世之罪人也乎 ?
吾道以清心寡欲為本
,實屬保身之方,再加以色和顏順
,身敬意誠
,則于孝有得矣。
( 十一)
張子曰:儒生作茂才后,多落處館一派。須知就館谷以奉養(yǎng),亦儒家之方便門也。然孔、孟貽后人以詩書,原不教人漁利,至后世們有此修金之事,則即此物以奉親,正所謂小用小效者耳。然不可貪心無厭,為子孫作安閑之計,以詩書為利藪,乃不為圣賢之罪人也。
( 十二)
張子曰:人欲盡忠孝,立大節(jié),必先要清心養(yǎng)氣。若無真心真氣。必不能盡忠孝、立大節(jié)也。蓋忠孝者本乎真心,大節(jié)者原乎真氣
。欲得真心真氣
,又當以靜為主,乃能存得起真心
,養(yǎng)得起真氣
。
( 十三)
張子曰:人要尋內(nèi)快活,勿尋外快活?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鬃又畼吩谄渲校瑑?nèi)快活也
。若徒愿乎其外
,是欲求外快活,而反生其煩惱也
。
(十四)
張子曰:儒生家多得泄精癥者,雖緣心火不純,亦因徹夜談笑、永夜讀書,引丹田之氣盡縱于口角之間,致使精失其伴,遂有此泄精癥耳。善保身者,談笑宜少,讀書宜和。
( 十五 )
有一后生得慵軟之病,張子曰,汝宜趁此冬晴,運小石砌小塢,攜山鋤刪枯草,未餒則止。日日如此,悠游運動,若園丁然,則通身氣血活而不滯也。
( 十六)
張子曰:豪杰之士,做好人,行好事
,只求其心之所安,并不存借善邀福之念
。明明上帝
,亦只有福善禍淫之道,以待常人而不舉以待豪杰也
。夫為善而得福
,
豪杰之所宜有,而非豪杰之所盡有
。顧其轟轟烈烈
,善作善為,以留于天壤
,而千載不敝
,其神食磬香于冥漠者,亦何莫非天之所以報豪杰也
。吾觀古來忠臣孝子
、
義士仁人,天折忠難之間而慨然也
,而恍然也
。
( 十七)
張子曰:讀書立品,儒者急務,而保身之道
,足包立品于其中。保身著必去驕奢淫佚
,掃蕩邪行
,故保身可包立品也。夫保身之道
,自曾子傳之
,至孟子而光大
其說。養(yǎng)心寡欲
,持志守氣
,此保身之圭臬也。而修真之道,即以此為正法門
。但人心蒙蔽
,聞保身而以為常談
,聞修真而以為奇異
。欲求修真悟道者,已難之矣
。
( 十八)
張子曰:一日無孔 . 孟之學,天下無好人 ; 一日無莊、老之學
,英雄無退步
。
( 十九)
王居士云以茹素為除葷,張子曰,葷與素不同也
。道家戒五葷,方書謂蔥
、韭
,薤、蒜
、蕓苔
,此五者辛臭敬氣,故字從 " 州 "
、 "
軍
。,猶言草中之兵
,并主克伐者也
。養(yǎng)氣者忌之。釋家重茹索
,以其戒殺放生
,故凡畜類之肉,皆屏而不食
。世人以朔
、望等日茹素,而平時仍嗜肥甘
,素猶不素
也
。吾為茹索除葷者計
,曰善口不如善心
,體君子遠皰之訓可也。養(yǎng)氣即能養(yǎng)腹
,遵至人臭味之戒可也。
( 二十)
張子謂忍辱 、受辱二道士曰:凡人外營亦必內(nèi)營
,內(nèi)修醇厚,外福亦加
。忙中偷得一分閑
,即得一分調(diào)養(yǎng) ; 靜里讀得一日書,即得一日好處
。若只向外邊奔馳
,則刊落本原,愈見其薄矣
。
( 二十一)
張子謂卓庵曰:保身以安心養(yǎng)腎為主 ,心能安則離火不外熒,腎能養(yǎng)則坎水不外溺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鸩煌鉄桑責o神搖之病
,而心愈安 ; 水不外崩
,必無精泄之患,而腎愈澄
。腎澄則命火不上沖
,心安則神火能下照,精神交凝
,結(jié)為胎息
,可以卻病,可以延年
。
( 二十二)
三月三日:山中諸子浴乎錦水之湄,風乎青林之下,聽子歸啼
,忽有木葉墜地
,折疊如函,啟視之
,則有如魚子蘭者封裹其內(nèi)
。問之土人,曰:杜宇珠也
。問有
何用 ? 曰:弗知也
。話張子戴笠逍遙而來,與二三子言曰:汝欲知杜宇珠之故乎 ?
蜀王入山之后
,蜀人思之
,故王命子歸賜蜀民以珠
。子歸者,蜀王之鳥使
,原名謝豹
。王日, " 子歸吾國
,慰我人民
。 "
故謝豹又名謝報,杜宇命之報謝云
。其珠或赤或黃
,或青或紫
,五色無定
。可辟人家鬼祟
。遇鬼祟者
,暗舉此珠投之即散,但不可令人知覺
,默念: "
蜀王蜀王
,珠光珠光,投鬼鬼去
,殺鬼鬼亡
,我持靈珠,作作生芒
,無陰不盡
,陰盡回陽,吾奉九天元師命
,急急如律令敕
。 "
又云以珠之多少,卜年之豐歉甚靈
。
( 二十三)
張子曰:人當靜養(yǎng)身體 ,素位而行,隨遇而安
,則心性和平
,神氣沖淡。
( 二十四)
張子謂受辱曰:汝教小子須嚴約束,否則性氣一壞,長大來汝又恨他,是自愛之而自棄之也。
( 二十五)
張子偕云石、卓庵輩,冬寒時節(jié),走亂山中,遇見鬼語啾啾。問之土神,則皆人之祖靈父魄。陰森肅殺,墳墓蕭條,棺槨頹壞,衣冠骸體俱受寒侵,憐之者能無骨悚心酸 ? 此古人所以有省墓送寒衣之事也。
( 二十六 )
張子謂山中人曰:夏日宜早起用功,日出后覓微涼處收心靜坐,切勿向日中大熱時去睡,睡而不昏猶可,睡而昏者,精液化汗而出,可惜可惜。
( 二十七)
張子曰:吾昨游兩界山,見有老嫗坐崖而笑,笑已又哭,心異為妖狐,既而落崖而斃。趨前視之。己為雷擊,蓋千年貍妖也。吾不知其何為 ,詢之火車靈官
,云曾食人,故擊之耳
。夫兩界山當青天白日之地
,尚有此物,況深僻荒山哉
!
( 二十八 )
張子喟然曰:世人朝夕奔波,總云不得已,其實有何不得已,惟心中有不得已,故常言不得已耳。且今不得已,而將來必已,老矣死矣,此之謂已,何不得已之有哉!諸子有明哲知幾者,從此已之。
( 二十九)
張子謂調(diào)理勞瘵者曰 : 夫人治病要心靜,要心平,要心緩,不可希圖速效。服藥不加病,即足速效。然后一日微好,二日微好,三日漸好,雖屬遲緩,比那逐日添病、轉(zhuǎn)眼即亡者,又不啻有天淵之隔。
( 三十 )
張子游岳云之上,止吟風之館,而與諸生言曰:今日山清人靜,心遠地偏,洵是難得風景,諸于各賦新詩,再命涵虛子一彈再鼓,以助吟興
,不亦樂乎 ?
人即不能鼓琴
,亦須善學聽琴,以消其一切氵宛氵宛濁濁之私欲
,糊糊涂涂之妄想
。靜聽琴聲,如游太古
,聲籟俱沉
,曠然遐思,超然絕俗
,泠然善
,悠然深,如我
亦在鼓琴之間
,忘乎塵事
,與虞
、周相遇,與孔
、孟相見
,伯牙、子期又其后焉
,乃為上等幽人
,否則俗人耳、淺人耳
,何足共居
!吾極愛此金秋之氣,至清至肅
,
安得攜一壺酒
、一張琴、一枝笛
,登陟乎高峰之頂
,笑玩大地山河,煙澇澇
,云淡淡
,看日暖暖之村墟,波渺渺之長川
。彼時笛聲起乎林梢
,琴聲發(fā)乎石上,酒氣通
乎紅泉碧嶂之間
,山禽自鳴
,空翠灑落,真快事也
。不知諸子亦有此興趣否 ?
( 三十一 )
張子謂老年道士曰:汝輩到今日年紀,須要死心踏地做功夫,俗事以 " 奠管他 "
三字為主
,則萬念冰消
。凡人身中皆有竅,竅中皆有生氣
,若無生氣
,安能保護形軀 ?
只是有氣發(fā)生而人不知靜察耳。今為汝說八句閑話
,以當暮鼓晨鐘
。人要懂點竅,知點幾
,留點神
,下點氣
,你便想得穿,看得破
,做得事
,成得人。此是無心之
談
,即是汝等當用心學問
。定為心,靜為神
,雖有竅而心不定于其中
,何從知幾乎 ?
( 三十二 )
張子謂山居道流曰:回翁招人向道,其中有無限婆心。在人固恐難成
,此千古學問之同病,然而沖天有志
,道亦不阻英雄也
。人怕軟弱不振,若打起精神
,祖師亦必默助
。
( 三十三)
張子謂山中隱者曰:人在山中稱隱,須要知山林之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