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s6iya"><pre id="s6iya"></pre></ul>
    • <kbd id="s6iya"><pre id="s6iya"></pre></kbd>
    • 登錄
      首頁 >> 大道家園 >> 傳統(tǒng)典籍 >> 道學漸法之金丹大道 >> 丹道隱仙派

      張三豐真人《水石閑談》

      大道家園 2023-04-21 12:04:11

      水 石 閑 談
      閑 談
      ( 一 )
      張子曰 : 世人謂讀書十年,養(yǎng)氣十年

      。他把讀書
      、養(yǎng)氣分為兩節(jié)事件
      ,便不是圣賢學問
      。夫讀書所以研理
      ,養(yǎng)氣所以煉性
      ,性理功夫就在讀書、養(yǎng)氣并行不悖之中
      。宣圣云
      , " 學而時習之。 " 此便足研煉性理純一不已處

      ( 二 )
      張子曰 : 陶淵明北窗高臥
      ,自謂羲皇上人。此便足他清風峻節(jié)
      ,守志前朝氣象
      ,特其出語高超,而人不覺耳

      (三)
      張子曰:道人愿士子早完功名之照
      ,盡乎人事,即時撒手
      。人能功成勇退
      ,便為得時
      。所思者溺入功名場中
      ,戀戀不休,則愚人也

      ( 四 )
      張子曰:涵養(yǎng)中有大學問
      ,和平處有真性情。諸子須要容人之所不能容
      ,忍人之所不能忍
      ,則心修愈靜,性大愈純

      ( 五)
      張子門 : 功名無大小
      ,總要及時進退。何以能知其時 ? 凡于功名中平心一想
      ,曰吾之功名不過止于是也
      ,即上之,便可得其時也
      。抑或有不盡頭處
      ,然寧不及
      ,毋求太過?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搓幒畈蝗缱臃抗?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元微之不如白香山,皆其求 盡之心蔽之也
      。向使子房
      、香山亦有求進之心,則子房固不難再列臺輔
      ,香山亦可轉(zhuǎn)升宰相
      ,然安知其終不與淮陰、微之同一鮮終而已哉 ? 故知進退者
      ,乃能稱為哲人

      (六)
      張子喟然嘆曰 : 茫茫歲序,逐景漂流
      ,吾見人寰中求名求利之輩
      ,轉(zhuǎn)瞬而拾青紫,數(shù)歲而擁豐資者
      ,千百人中不數(shù)人
      。即有其人,高爵大權(quán)
      ,難壓閻羅尊者
      ,黃金白玉,難買無常不 臨
      。又或有居富而壽
      、居貴而安者,終歸白楊墓下
      ,秋風瀟瀟
      ,涼氣慘人。其子孫不肖
      ,又看轉(zhuǎn)眼荒涼
      ,有何益也。況乎大富大貴
      ,驟富驟貴
      ,多畏人妄加橫逆,謾 罵指摘
      ,倘或不行善事
      ,被人詛咒,有隨口而凋零
      ,有隨口而窮困者
      ,人人快意
      ,個個歡心。其實天報昭彰
      ,非人口之轉(zhuǎn)移也
      。人能著得破,撇得開
      ,自然不羨人 富
      ,不羨人貴,求吾安命之理
      ,守我修真之道
      。人競囂囂,我獨默默
      ,人皆煩惱
      ,我獨清涼,又安問人之達與不達
      、窮與不窮
      ,為旁觀之不平也哉!
      ( 七 )
      張子曰
      ,人壽一事
      ,上人有定,下人有定
      ,中人無定
      。中人少善少惡,天欲延之不可
      ,天欲迫之又不可
      ,于是任他自生自死于其中。保則生
      ,不保則死
      。故修身 尚焉
      。修身而兼以積功累行
      。以企于長生久視者尚焉。若下等人
      ,多過多惡
      ,即修身亦不得長生,如其身上之精氣而削之剝之
      ,死之罰之而已矣
      。上等則不然。以上 等而修長生
      ,長生可證也 ; 即不愿修長生
      ,然其正氣撐空
      ,亦得聯(lián)班神道 ; 否則轉(zhuǎn)投人世,亦必生入仁善之家
      。天理若此
      ,有何難曉哉!
      ( 八 )
      張子曰:自古忠貞節(jié)烈
      ,殺身成仁之時
      ,便有七返還丹景象。當其一心不動
      ,一志不分
      ,浩然之氣立其中而生其正,任他刀鋸鼎鑊
      ,都視為么魔試我
      ,襄不動搖,我只收留義氣
      ,聚而不散
      ,凝而至堅?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鸷蛑链?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則英雄之光氣亙?nèi)f年而不滅也。仙家入室臨爐
      ,就要有此手段

      ( 九)
      張子曰:人當親在,須要及時盡孝為佳
      ,否則親容一去
      ,因時追感,傷情有不可言者
      。今曰當秋山林中
      ,有守制者聽吾道來: " 又是秋商路滿林。碧云天外望親心
      。黃蘆白草霜中老
      ,淚灑泉臺幾尺深!”試誦此詩
      ,能弗慘然

      ( 十 )
      張子曰:人于孝道,務宜各盡天良
      ,不能一樣
      ,卻是一樣。同歸于 " 孝 " 字中乃可
      。欲免門閭之望
      ,就宜歸家奉養(yǎng)
      ,欲求顯揚之義,就宜矢志皇路 ; 欲要保身為孝
      ,就宜寡欲清心
      ,徒托空談無益也。二三子顯揚未能
      ,歸家時少
      ,到不如寡欲清心,體曾
      、孟兩賢之訓為善也
      。若不清心寡欲,只是妄想名而名不成
      , 妄想利而利不就
      ,妄想一切而一切不可得,形神憔悴
      ,父母之顏狀未衰
      ,人子已有老憊之態(tài),是欲言孝而孝亦不久
      ,反令父母惟其疾之憂
      ,多遠游之慮,不幸而人子 一死
      ,反添父母傷悲
      ,反使父母埋葬。由此思之
      ,孝在何處 ? 不將為畢世之罪人也乎 ? 吾道以清心寡欲為本
      ,實屬保身之方,再加以色和顏順
      ,身敬意誠
      ,則于孝有得矣。
      ( 十一)
      張子曰:儒生作茂才后
      ,多落處館一派
      。須知就館谷以奉養(yǎng),亦儒家之方便門也
      。然孔
      、孟貽后人以詩書
      ,原不教人漁利
      ,至后世們有此修金之事,則即此物以奉親
      ,正所謂小用小效者耳
      。然不可貪心無厭
      ,為子孫作安閑之計,以詩書為利藪
      ,乃不為圣賢之罪人也

      ( 十二)
      張子曰:人欲盡忠孝,立大節(jié)
      ,必先要清心養(yǎng)氣
      。若無真心真氣。必不能盡忠孝
      、立大節(jié)也
      。蓋忠孝者本乎真心,大節(jié)者原乎真氣
      。欲得真心真氣
      ,又當以靜為主,乃能存得起真心
      ,養(yǎng)得起真氣

      ( 十三)
      張子曰:人要尋內(nèi)快活,勿尋外快活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鬃又畼吩谄渲校瑑?nèi)快活也
      。若徒愿乎其外
      ,是欲求外快活,而反生其煩惱也

      (十四)
      張子曰:儒生家多得泄精癥者
      ,雖緣心火不純,亦因徹夜談笑
      、永夜讀書
      ,引丹田之氣盡縱于口角之間,致使精失其伴
      ,遂有此泄精癥耳
      。善保身者,談笑宜少
      ,讀書宜和

      ( 十五 )
      有一后生得慵軟之病,張子曰
      ,汝宜趁此冬晴
      ,運小石砌小塢,攜山鋤刪枯草,未餒則止
      。日日如此
      ,悠游運動,若園丁然
      ,則通身氣血活而不滯也

      ( 十六)
      張子曰:豪杰之士,做好人
      ,行好事
      ,只求其心之所安,并不存借善邀福之念
      。明明上帝
      ,亦只有福善禍淫之道,以待常人而不舉以待豪杰也
      。夫為善而得福
      , 豪杰之所宜有,而非豪杰之所盡有
      。顧其轟轟烈烈
      ,善作善為,以留于天壤
      ,而千載不敝
      ,其神食磬香于冥漠者,亦何莫非天之所以報豪杰也
      。吾觀古來忠臣孝子
      、 義士仁人,天折忠難之間而慨然也
      ,而恍然也

      ( 十七)
      張子曰:讀書立品,儒者急務
      ,而保身之道
      ,足包立品于其中。保身著必去驕奢淫佚
      ,掃蕩邪行
      ,故保身可包立品也。夫保身之道
      ,自曾子傳之
      ,至孟子而光大 其說。養(yǎng)心寡欲
      ,持志守氣
      ,此保身之圭臬也。而修真之道,即以此為正法門
      。但人心蒙蔽
      ,聞保身而以為常談
      ,聞修真而以為奇異
      。欲求修真悟道者,已難之矣

      ( 十八)
      張子曰:一日無孔 . 孟之學
      ,天下無好人 ; 一日無莊、老之學
      ,英雄無退步

      ( 十九)
      王居士云以茹素為除葷,張子曰
      ,葷與素不同也
      。道家戒五葷,方書謂蔥
      、韭
      ,薤、蒜
      、蕓苔
      ,此五者辛臭敬氣,故字從 " 州 "
      、 " 軍
      。,猶言草中之兵
      ,并主克伐者也
      。養(yǎng)氣者忌之。釋家重茹索
      ,以其戒殺放生
      ,故凡畜類之肉,皆屏而不食
      。世人以朔
      、望等日茹素,而平時仍嗜肥甘
      ,素猶不素 也
      。吾為茹索除葷者計
      ,曰善口不如善心
      ,體君子遠皰之訓可也。養(yǎng)氣即能養(yǎng)腹
      ,遵至人臭味之戒可也。
      ( 二十)
      張子謂忍辱
      、受辱二道士曰:凡人外營亦必內(nèi)營
      ,內(nèi)修醇厚,外福亦加
      。忙中偷得一分閑
      ,即得一分調(diào)養(yǎng) ; 靜里讀得一日書,即得一日好處
      。若只向外邊奔馳
      ,則刊落本原,愈見其薄矣

      ( 二十一)
      張子謂卓庵曰:保身以安心養(yǎng)腎為主
      ,心能安則離火不外熒,腎能養(yǎng)則坎水不外溺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鸩煌鉄桑責o神搖之病
      ,而心愈安 ; 水不外崩
      ,必無精泄之患,而腎愈澄
      。腎澄則命火不上沖
      ,心安則神火能下照,精神交凝
      ,結(jié)為胎息
      ,可以卻病,可以延年

      ( 二十二)
      三月三日:山中諸子浴乎錦水之湄
      ,風乎青林之下,聽子歸啼
      ,忽有木葉墜地
      ,折疊如函,啟視之
      ,則有如魚子蘭者封裹其內(nèi)
      。問之土人,曰:杜宇珠也
      。問有 何用 ? 曰:弗知也
      。話張子戴笠逍遙而來,與二三子言曰:汝欲知杜宇珠之故乎 ? 蜀王入山之后
      ,蜀人思之
      ,故王命子歸賜蜀民以珠
      。子歸者,蜀王之鳥使
      ,原名謝豹
      。王日, " 子歸吾國
      ,慰我人民
      。 " 故謝豹又名謝報,杜宇命之報謝云
      。其珠或赤或黃
      ,或青或紫
      ,五色無定
      。可辟人家鬼祟
      。遇鬼祟者
      ,暗舉此珠投之即散,但不可令人知覺
      ,默念: " 蜀王蜀王
      ,珠光珠光,投鬼鬼去
      ,殺鬼鬼亡
      ,我持靈珠,作作生芒
      ,無陰不盡
      ,陰盡回陽,吾奉九天元師命
      ,急急如律令敕
      。 " 又云以珠之多少,卜年之豐歉甚靈

      ( 二十三)
      張子曰:人當靜養(yǎng)身體
      ,素位而行,隨遇而安
      ,則心性和平
      ,神氣沖淡。
      ( 二十四)
      張子謂受辱曰:汝教小子須嚴約束
      ,否則性氣一壞
      ,長大來汝又恨他,是自愛之而自棄之也

      ( 二十五)
      張子偕云石
      、卓庵輩
      ,冬寒時節(jié),走亂山中
      ,遇見鬼語啾啾
      。問之土神,則皆人之祖靈父魄
      。陰森肅殺
      ,墳墓蕭條,棺槨頹壞
      ,衣冠骸體俱受寒侵
      ,憐之者能無骨悚心酸 ? 此古人所以有省墓送寒衣之事也。

      ( 二十六 )
      張子謂山中人曰:夏日宜早起用功
      ,日出后覓微涼處收心靜坐
      ,切勿向日中大熱時去睡,睡而不昏猶可
      ,睡而昏者
      ,精液化汗而出,可惜可惜

      ( 二十七)
      張子曰:吾昨游兩界山
      ,見有老嫗坐崖而笑,笑已又哭
      ,心異為妖狐
      ,既而落崖而斃。趨前視之
      。己為雷擊
      ,蓋千年貍妖也。吾不知其何為
      ,詢之火車靈官
      ,云曾食人,故擊之耳
      。夫兩界山當青天白日之地
      ,尚有此物,況深僻荒山哉

      ( 二十八 )
      張子喟然曰:世人朝夕奔波
      ,總云不得已,其實有何不得已
      ,惟心中有不得已
      ,故常言不得已耳。且今不得已
      ,而將來必已
      ,老矣死矣
      ,此之謂已,何不得已之有哉
      !諸子有明哲知幾者
      ,從此已之。

      ( 二十九)
      張子謂調(diào)理勞瘵者曰 : 夫人治病要心靜
      ,要心平
      ,要心緩,不可希圖速效
      。服藥不加病
      ,即足速效。然后一日微好
      ,二日微好
      ,三日漸好,雖屬遲緩
      ,比那逐日添病
      、轉(zhuǎn)眼即亡者
      ,又不啻有天淵之隔

      ( 三十 )
      張子游岳云之上,止吟風之館
      ,而與諸生言曰:今日山清人靜
      ,心遠地偏,洵是難得風景
      ,諸于各賦新詩
      ,再命涵虛子一彈再鼓,以助吟興
      ,不亦樂乎 ? 人即不能鼓琴
      ,亦須善學聽琴,以消其一切氵宛氵宛濁濁之私欲
      ,糊糊涂涂之妄想
      。靜聽琴聲,如游太古
      ,聲籟俱沉
      ,曠然遐思,超然絕俗
      ,泠然善
      ,悠然深,如我 亦在鼓琴之間
      ,忘乎塵事
      ,與虞
      、周相遇,與孔
      、孟相見
      ,伯牙、子期又其后焉
      ,乃為上等幽人
      ,否則俗人耳、淺人耳
      ,何足共居
      !吾極愛此金秋之氣,至清至肅
      , 安得攜一壺酒
      、一張琴、一枝笛
      ,登陟乎高峰之頂
      ,笑玩大地山河,煙澇澇
      ,云淡淡
      ,看日暖暖之村墟,波渺渺之長川
      。彼時笛聲起乎林梢
      ,琴聲發(fā)乎石上,酒氣通 乎紅泉碧嶂之間
      ,山禽自鳴
      ,空翠灑落,真快事也
      。不知諸子亦有此興趣否 ?
      ( 三十一 )
      張子謂老年道士曰:汝輩到今日年紀
      ,須要死心踏地做功夫,俗事以 " 奠管他 " 三字為主
      ,則萬念冰消
      。凡人身中皆有竅,竅中皆有生氣
      ,若無生氣
      ,安能保護形軀 ? 只是有氣發(fā)生而人不知靜察耳。今為汝說八句閑話
      ,以當暮鼓晨鐘
      。人要懂點竅,知點幾
      ,留點神
      ,下點氣
      ,你便想得穿,看得破
      ,做得事
      ,成得人。此是無心之 談
      ,即是汝等當用心學問
      。定為心,靜為神
      ,雖有竅而心不定于其中
      ,何從知幾乎 ?
      ( 三十二 )
      張子謂山居道流曰:回翁招人向道,其中有無限婆心
      。在人固恐難成
      ,此千古學問之同病,然而沖天有志
      ,道亦不阻英雄也
      。人怕軟弱不振,若打起精神
      ,祖師亦必默助

      ( 三十三)
      張子謂山中隱者曰:人在山中稱隱,須要知山林之樂
      。夫山林之樂
      ,又不在乎山林也,在有以樂乎山林者
      ,而后山林助其樂。與山林相安于空空靜靜
      、幽幽雅雅
      、淡淡恬恬之中,此之謂能樂山林之樂者也

      ( 三十四)
      張子曰:人要立刻能閑
      ,乃為高手。若云且慢
      ,待我屏擋數(shù)日
      ,然后來緩緩尋究,此便是庸夫口角
      ,愚人心腸

      ( 三十五 )
      張子謂圓陽子曰:子能割恩愛,撤紅塵
      ,今日可定汝終身矣
      。以后平平蕩蕩
      ,永無危險,人生至此樂哉 ! 好天氣
      ,好山水
      ,好亭臺,好朋友
      ,好風景
      ,從今日起,從今日受
      ,從今日領(lǐng)悟可也

      ( 三十六)
      張子曰:仙家地理,須合丹道同悟
      。即如圓陽子怡云山莊
      ,住宅一區(qū),坐落在兩山之間
      ,不吞不吐
      ,若開若闔,用倚粘之法
      ,結(jié)平安之宅
      ,真乃黃庭下、關(guān)元上之大中極也
      。此等天機
      ,何人知道 ?
      ( 三十七 )
      張子曰:山靜恰宜談至道,心清惟愛熱名香
      ,此當前妙景也
      。吾偶拈此二語,圓陽為我續(xù)之

      ( 三十八)
      張子謂道流曰:人要在家出家
      ,在塵出塵,在事不留事
      ,在物不戀物
      ,方是道家種子。不必拘于無事
      ,亦不泥于想事也

      ( 三十九 )
      張子戴涼葉斗篷,逍遙云外
      。一日聞踏歌之聲自煙中來
      ,諸生聽之,蓋傷大道之難傳,黃冠之徒混日月也
      。其歌云: " 光陰快快
      ,學道遲遲。流水空山
      ,獨步尋思
      。只怕眼前光景,霎時間喉中氣斷
      ,夢夢無知
      。生前夢夢無知,醒來后尚有那走肉行尸
      。怕只怕無常到了
      ,骨冷堪悲。那 會兒劫劫輪回
      ,全然不曉得雨打花枝
      。 "
      ( 四十 )
      張子以韓仙漁鼓,按節(jié)傳情
      ,唱《塵海蒼涼之曲》曰: " 飛龍子
      ,在天游。開口不離忠孝
      ,往來盡是瀛洲
      。欲傳道,把人求
      ,嘆因緣處處不偶
      ,嘆人生幾個回頭。風前燭
      ,水上舟
      ,容易熄。往下流
      。勢利家園誰個久 ? 兒孫交好盡成仇 ? 轉(zhuǎn)眼便落無常手
      ,荒煙蔓草埋髑髏。樵人伐木往來走
      ,牧童磨壞碑石頭。問野人此是誰家墓道
      ,幾句不知不知
      ,鬼淚啾啾。噫嘻乎
      !騎鶴仙人歸去休
      。 "
      ( 四十一)
      張子出清微天界,入淡遠山中,弟子數(shù)人
      ,烹泉款洽
      。先生曰:呈今以《混元仙曲》戲贈圓陽,眾生為我歌之
      ,添作林泉佳話也
      。是時李山樵敲喚龜之竹,楊屆 士椎招風之琴
      ,劉野人按行云之板
      ,遂為先生唱曰: " 圓陽道士真游戲,訪道拋官如敝屣
      。八年失偶夢孤棲
      ,夜涼鐵枕寒鴛被?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慈蓊伆琢索陧?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論年華猶馀生意。我勸你
      ,早覓黃婆
      ,娶個嬌妻。男下女顛倒坎離
      ,雄做 雌調(diào)和神氣
      。天臺仙子的溫柔婿,張果老兒的美麗妻
      。美麗妻
      ,溫柔婿,洞房中不知天地
      。性情交感
      ,命共眉齊。渾渾淪淪
      ,那時才見你真心 ; 恍恍惚惚
      ,那時才見你真意。這道情是你的初步仙梯
      。笑呵呵傳與你
      ,三豐道人走筆題。 " 曲終
      ,見亭前月白
      ,樓外天青,環(huán)坐石壇
      ,相視而笑

      詩 談
      ( 一 )
      張子曰:《書》曰; " 詩言志 " 。注曰:“在心為志
      ,發(fā)言為詩”
      。是知志也者,乃人心中之靈性
      ;詩也者
      ,特靈性之流露也。神仙七返九還
      ,煉此虛靈妙性
      ,以成萬古不死之谷神,見于日月光氣 之外則有象
      ,隱于日月光氣之中則無形
      。神之所至發(fā)為詩,歌詩不同
      ,靈性有各異也
      。吾嘗與諸仙往來曠野,出沒煙霞
      ,每見群真妙句
      ,輒心記而筆存之,以入于 《水石閑談》之類

      ( 二 )
      呂翁詩提筆甚高
      ,發(fā)聲最朗,游行之句
      ,美不勝收
      。今錄數(shù)首,以見先生靈性不與人同也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镀呦τ卧涝葡稍骸吩疲?" 始罷緱山宴,重來古寺游
      。疏風悟葉院
      ,細雨豆花秋。遠嶂云初斂
      ,長天霧乍收
      。新涼今若此,玉笛倚高樓
      。 " 〈過武昌城樓》云: " 武昌城郭敞依然
      ,楚國人家近水邊。檻外大江淘日夜
      ,閣中長劍倚云天。詞人坐嘯南樓月,漁父歌回西塞煙
      。吹笛老翁閑更甚
      ,朗吟一曲響千年。 " 〈同韓清夫游匡廬六絕句》云: " 云外廬山九疊青
      ,開窗對嶂讀《黃庭》
      。個中有景何人識 ? 拋卷翻身入翠屏?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薄坝旰笮麦暇G浸人
      ,徑趨深處避紅塵。韓笙呂笛雙雙度
      ,一樣仙音兩化身
      。 "" 陶然何處不陶然,在地逍遙似在天
      。瀑布倒流三百丈
      ,一時清氣滿崖邊?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薄靶趴诟璩尚攀诸}
      ,剔殘?zhí)μ\翠高低。忽聞梵鼓來煙際
      ,林木蔥籠過虎溪
      。 " 一字詩顧一字飛,天邊黃鶴載余歸
      。壇前有客唯留我
      ,心似閑云人翠微。 "" 喚起眠龍出海門
      ,須臾天際雨翻盆
      。長空一劍又飛去,潘看東南樹影昏
      。 " 俱清朗可愛

      (三)
      性靈與回翁相近者,莫如韓清夫先生
      ,有〈閑吟》一首云:“靜抱沒弦琴
      ,細吹無孔笛。一彈天地清
      ,一吹天地闊
      。一吹復一彈,盡是神仙曲
      。 " 〈和呂祖》云: " 虎在門而鶴在廬
      ,瑤笙宛轉(zhuǎn)笛相如
      。我來不是云山客,湘水之流曲折書
      。 " 語皆雄闊

      ( 四 )
      藍采和自號長嘯先生,有《答人問仙居》絕句云:“踏踏歌殘便上升
      ,岳山長嘯古先生
      。問余近日居何處,天上神仙住玉京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
      (五)
      嘗見韓、藍
      、曹
      、何《關(guān)中踏歌聯(lián)句》云: " 乾坤偌大似瓊壺,拍板閑吟一丈夫
      。風雨長安春已暮
      ,落花滿地步于于。 " 真得把袂逍遙
      ,一唱三嘆之樂

      (六)
      昆侖麻姑自號碧城仙子,其詩以豐韻勝人
      。有《題岳云壇三絕句》云
      , " 跨鳳驂鸞下碧城,笑看云外月光清
      。昆侖萬里天風送
      ,搖曳瓊環(huán)玉佩聲。 " 足履青云過海山
      ,瑤笙在手意閑閑
      。云中現(xiàn)出金霞帔,一路清吟到此間
      。 " 岳云壇上訪回翁
      ,子弟兩三敲道筒。風聲蕩漾云聲細
      ,樓閣明燈照夜紅
      。 " 又有〈步虛》三首云: " 我本昆侖女散仙,曾看海水變桑田
      。神通八極閑游戲
      ,環(huán)佩聲搖碧落邊。 " 髻頭高插美金華
      ,拜別西池阿母家
      。裊裊天風吹袖帶
      ,步虛全伏紫云車?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薄搬j釀長生酒不難
      ,只憑手內(nèi)有靈丹。阿儂本是天仙子
      ,醉共嫦娥宿廣寒?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
      ( 七)
      碧城仙姑嘗師藐姑神人
      ,一日師徒步虛,降錦江事上
      。神人題詞云
      , " 看江潮,勢蒼莽
      ,搖得山云淡蕩
      。隔河燈影有無中,一幅新詞來筆上
      。意徘徊
      ,開軒望,這亭兒甚清爽
      。 " 姑和之云 :" 水茫茫
      ,山莽莽,山水軒前浩蕩
      。雨馀蛙鼓鬧堂堂
      ,一路潮聲月初上。月中來
      ,云邊望
      ,晚風涼意清爽。
      (八)
      清逸仙人在唐稱詩中大家
      ,性靈飄逸
      ,常降于世。其《修楔節(jié)降雙清閣》云 :" 讀書邁千古
      ,攜劍干諸侯?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崿嵅恢幸猓笞黼[糟邱
      。黃唐原不遠
      ,秦漢如急流。忽忽眼前事
      ,渾然無所愁
      。背山行吟老
      ,頗愛謝宣樓。題詩十萬首
      ,付與天地留
      。 我自有真宰,浩乎歸瀛洲
      。今日談修楔
      ,茫茫付一甌。海仙執(zhí)簡召
      ,隨風過十州
      。東行三神山,群真同遨游
      、一飲五千斗
      ,撐腸文字流。無何有之鄉(xiāng)
      ,長嘯去海頭
      。 " 〈洞天歌》云: " 海山尋靈藥,靈藥不自海山求
      ;乾坤運橐龠
      ,橐龠不是乾坤鞴。金丹原是吾家物
      ,神仙都要英雄作
      。夜來飲酒王母前,云道蟠桃今己熟
      。太白長嘯安期歌
      ,一時群仙 莫我何!吾將跨虬游六合
      ,虛空寥寥無雪跡
      。大風自北來,吹起寒云疊疊開
      。安得酒如雨
      ,從空飲之無盡取
      ;安得酒如泉
      ,坐地飲之眼朝天?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褚髋氖致柗郊?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問我 何人李青蓮!”
      ( 九)
      東坡先生仙才
      ,與太白并峙
      ,乘風嘯月
      ,靈性長存。有《江商送秋》詩云
      , " 片片秋云遠
      ,茫茫秋水多。青山紅樹外
      ,征雁渺關(guān)河
      。薊北寒逾峭,江南氣已和
      。小陽春甫到
      ,迎送兩相過! " 〈題韓清夫小像》云: " 御殿承香吏
      ,分胎吏部家。閑心忘富貴
      ,總角趣煙霞
      。缽種長生果,園栽不老花
      。八仙同壽考
      ,萬劫抱丹砂。首叩藍關(guān)馬
      ,胸藏赤火鴉
      。千秋賢叔侄,儒道兩無 涯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薄醋灶}笠屐圖》云: " 山人故態(tài)本狂奴,醉寫田間笠屐圖
      。好句有時堪作面
      ,閑心無日不提壺。樓頭賞月邀禪客
      ,谷口沖煙訪釣徒
      。自去自來隨自得,一聲長嘯入林樞
      。 " 〈過東峰》云
      , " 不到東峰久,江山仍似前
      。芭蕉落滿地
      ,雪意好參禪。 " 〈游湖口占〉二首云: " 細細疏煙瑟瑟波
      ,水心亭外畫船多?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庴鲜镎l家舫 ? 聽得紅兒唱棹歇
      。 "" 風斜雨細葛衫輕,三兩銀刀出水明
      。我愛芰荷香不斷
      ,竹西深處有人行。 " 〈詠磨刀雨》云: " 荊州灑遍雨如膏
      ,竟為英雄勵寶刀
      。最是武昌城下水,千秋鳴咽卷雷濤
      。 " 〈詠白萊》云: " 清于雪水白于霜
      ,老圃天寒一味香。卻笑山僧長茹素
      ,和脂煮出不能嘗
      。 " 〈自贈》云: " 平生不作愁眉事,今日東坡作散仙
      。解向江山留勝跡
      ,長將姓字掛云煙。 " 〈游清道心山房》六言云 :" 氣慧神清道在
      ,山空人靜琴幽
      。一榻茶煙裊裊,三分酒意悠悠
      。 " 又《些些語》詞云: " 清陰繞
      ,繞落花,窗外島聲小
      。鳥聲小
      ,修竹一枚斜處好。翠羽嚶嚶啼徹曉
      ,剛眠一覺
      。 " 清麗綿芊之筆,不減當年靈性
      ,非真仙不能也

      ( 十)
      邵堯夫儒仙也,嘗見其顯化士林
      ,作《觀易吟》云
      , " 皰犧大圣人,畫卦傳萬古
      。陰陽變化機
      ,乾坤為易祖。吾隱安樂窩,天地乃同伍
      。窺破圣賢心
      ,恬淡自得所。 " 渾渾灝灝
      ,置之《擊壤》篇中
      ,仍然無異。

      ( 十一)
      白玉蟾仙家才子也
      ,名山碑版
      ,留詠甚多。每遇高人逸士
      ,必贈以詩
      。其《題居易堂》云, " 林下風瀟瀟
      ,窗前竹密密
      。難得素心人,共話新秋夕
      。把酒醉茅堂
      ,焚香讀《周易》。瓊山到此來
      ,賓主興無極。 " 又《贈圓陽山人》云
      , " 歸山隱跡話長生
      ,日逐閑云自在行。處處回光來返照
      ,朝朝對景要忘情
      。掃除塵土勞人夢,署起乾坤散客名
      。莫道幽居研煉苦
      ,游心冥漠自空清。 "
      ( 十二)
      張紫瓊饒州人也
      ,元初得道
      ,詩多秀勁之作?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蹲再洝妨栽疲?" 心如雪夜鐘聲
      ,貌似霜天梅格。白云深處閑行
      ,那識仙家曠逸 !
      。 " 〈詠胎息》云: " 非助非忘妙吸呼,修行要解這功夫。調(diào)停二杰生胎息
      ,再向中間設(shè)鼎爐
      。 "
      ( 十三)
      邱長春《清秋過岳云樓》云 :" 浩浩天風吹滿樓,峰中云氣涌林邱
      。雨聲晌處檐鈴雜
      ,方丈蕭然一院秋。 " 饒有俊逸之致

      ( 十四)
      張紫陽〈自壽〉詩云:“?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I萬古計芒辰,得道年來八百春
      。分個孩兒騎鶴去
      ,虛空粉碎見全身?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狈巧险娌荒芤?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
      ( 十五)
      希夷老祖元氣渾淪,有《答人問姓》五絕云:“一氣淘今古
      ,陰陽造化奇
      。問余名與姓,睡漢老希夷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蔽釒熁瘕埾壬簧跸沧髟?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以其淡于名脊也
      。今記其《偶吟〉一絕云: " 道號偶同鄭火龍,姓名隱在太虛中
      。自從度得三豐后
      ,歸到蓬萊弱水東。 "
      ( 十七)
      飛霞仙子余十舍女也
      ,服神丹飛空
      。嘗降云南紫霄觀,留題一絕
      ,款落 " 飛霞 " 而去
      。詩云 :" 久住瑤池碧玉樓,忽騎彩鶴下靈邱
      。世人欲問飛霞姓
      ,曾抱金丹侍沐侯。 " 陸潛虛淮海人也
      ,嘉靖中遇呂祖得道
      ,平生著述甚富
      ,有《老子元覽》二卷,〈陰符經(jīng)測疏〉一卷
      ,〈參同契測疏》一卷
      ,《金丹就正篇》一卷,〈紫陽四百字測 疏》一卷
      ,〈方壺外史》八卷
      ,《南華副墨》八卷。近日同門中有白白子者
      ,注《道德經(jīng)》名《東來正義〉
      ,潛虛題之云: " 一注能將道奧開,重看紫氣自東來
      。彈琴度笛真名士
      ,說法談經(jīng)大辨才。我坐方壺玩滄海
      ,君登圓嶠壓篷萊
      。今朝共坐江亭上,口誦《南華》自笑呆
      。 " 蓋因白白子亦作《圓嶠外史》
      、《道竅談》?《悟真參同雜解》諸書故也。
      乩談
      (一)
      或問
      ,乩沙之術(shù)小伎也
      ,而好者紛紛,談者赫赫
      ,其術(shù)果何自耶 ? 其皆可信耶 ? 否耶 ? 張子曰:昔回翁欲與涵三諸子發(fā)明此妙
      ,而終未竟其說也,吾今特明之
      。乩者,稽也
      ,稽以考信也
      。〈說文》曰: " 卜以問疑也
      。 " 故偏旁從 " 占 "
      ,正旁從“乚”。乚
      ,古“隱”字也
      。〈爾雅?釋言》 :" 隱
      ,占也
      。 " 注曰: " 隱,度也。 " 疏曰: " 占者視兆以驗吉兇
      ,必先隱度也
      。 " 吾謂占語成而猶待隱度,則與不占者同
      ,何必占 ? 然亦有義隱在其中矣
      。天仙神仙,不喜與人言禍裙
      ,只勸人修身俟命
      ,故言訓詞則無隱,言丹道則無隱
      ,他若救人開方亦無隱
      ,以外一切如問吉兇成敗,則無不隱
      , 其隱之意者
      ,仍是推托他,不與之言也
      。否則明指其禍褐
      ,將應獲裙者,以為可喜而眉狂
      ,或轉(zhuǎn)福而成禍矣
      ,又應受禍者,以為可畏而自迫
      ,反懼禍而邀福矣
      。夫福 也豈可邀哉 ? 惟作善可降祥耳。其隱語也
      ,猶言不待語而易明也
      ,抑且隱之義猶不止此。仙家自道成之后
      ,步日月無影
      ,透金石無聲,凡人不能見
      ,故于乩沙中草寫龍蛇
      ,千言萬 態(tài),以示其不滅
      。然乩假術(shù)也
      ,自古真人皆斥為方士之行,今又何為降其筆 ? 蓋因近日成風
      ,公卿士庶每多信好其術(shù)
      ,神仙以度人覺世為切
      ,故即借其乩,以默相天下人
      ,以此即假成真耳
      。但學乩沙者有二等,一勝一敗
      。上等以德行勝
      ,誠感 勝,因緣勝
      ,即不善乩
      ,仙家猶欲往度之,況其知乩乎 ? 即其機而引誘之
      ,不用符章
      ,自然高真降室也。下等以險惡敗
      ,虛誑敗
      ,貪欲敗,彼即善乩
      ,仙家不近之
      ,況其冒瀆乎 ? 隨其乩而簸弄之,妄用符咒
      ,反教引鬼入室也
      。吾輩自跳出五行以來,雖天地猶不能約束
      ,陰陽猶不能陶鑄
      ,即欲請之,亦必禮之
      ,于符咒乎何用 ! 呵呵
      !此術(shù)士之所以欺愚人,仙家之所以惡術(shù)士也
      。今吾即乩言乩
      ,即以是為乩訓焉。
      ( 二 )
      或又問 : 請乩之道
      ,固當以德行、誠感
      、因緣
      ,而不以符咒也,然南宮仙道又有以符咒役使神道者
      ,何故 ? 曰:南宮一派雖則動用符咒
      ,然此乃高真?zhèn)魇?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與世人救厄除害者。此等秘錄
      ,非人間梨棗所有
      。即能得之,亦必推心利物
      ,乃為功行宏深
      ,茍或私心妄用,天帝亦 加以霹靂而殞其命
      ,奪其術(shù)矣
      。故雖南宮符咒,也要心恭心誠
      ,乃有靈效
      。若彼乩廝符咒,則未可同日語也
      ,況加以不恭不誠乎
      !諸子于此可以自明矣。

      (三)
      張子曰:上天原無福善禍惡之心
      ,則降祥降殃
      ,人自召之 ; 上天若有福苦行禍之心
      ,則降祥降殃
      ,人自知之。素行善而獲福
      ,此必然之理也
      ,即有禍焉,亦暫矣
      ;素行惡而得禍
      ,此必然之勢也,即有福焉
      ,亦暫矣
      。何必舍己 外問哉!乃吾見蚩蚩者氓
      ,祈于神則求簽問卦
      ,禱于仙則扶鸞請乩,若以神與仙為必知禍福者
      。迨其后驗則信之
      ,不驗則疑之,其疑與信者
      ,仍一愚人之故態(tài)也
      。夫 神仙固知禍福
      ,然亦何必以人心之所已知者,而重言復語之哉
      !其求神與仙而驗者有故
      ,善人問福而福至,惡人畏禍而禍臨
      ,若有與之相合者
      ,然非簽與卦、鸞與乩 之靈也
      ;其求神與仙而不驗者亦有故
      ,善人問禍,無禍可加
      ,惡人問福
      ,無福可賜
      ,若有與之相左者
      ,然亦非簽與卦、鸞與乩之不靈也
      。天下之龜筮算數(shù)
      ,皆如是 耳,何不可自知哉
      !吾生平不喜人求簽問卦
      、扶鸞請乩,止愿人個個修德
      ,時時內(nèi)省而已矣

      (四)
      張子曰:神仙有度人之愿,假乩筆而講道談元者有之 ; 神仙有愛人之量
      ,假乩筆而勸善懲惡者有之
      ;神仙有救人之心,假乩筆而開方調(diào)治者有之
      。若云判斷禍福
      ,則有人之善惡在,吾前章宣示已明
      ,不復再論
      。獨異者寰 宇之中,聞有設(shè)乩求地理
      ,請乩論天心之輩者
      ,此皆方士遺風,上界正神察其奸詐,未有能逃天罰者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ddjy_52/41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

      ,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
      ,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
      ,請聯(lián)系管理員
      ,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
      ,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
      ,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
      ,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
      ,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guān)文章
      張三豐真人《水石閑談》
      水 石 閑 談 閑 談 ( 一 ) 張子曰 : 世人謂讀書十年,養(yǎng)氣十年
      。他把讀書
      、養(yǎng)氣分為兩節(jié)事件,便不是圣賢學問
      。夫讀書所以研理
      ,養(yǎng)氣所以煉性,性理功夫就在讀書
      張三豐真人《大道論》
      大 道 論 (一) 大道者
      ,統(tǒng)生天、生地
      、生人
      、生物而名,含陰陽動靜之機
      ,具造化玄微之理
      ,統(tǒng)無極,生太極
      。無極為無名
      ,無名者,天地之始
      ;太極為有名
      ,有名者,萬物之 母
      。因無名而有名
      ,則天生
      、地生、人生
      、物生矣
      。今專以人生言
      2023-04-21
      張三豐真人《大道論》
      《文始真經(jīng)》全講
      《文始真經(jīng)》全講 老子要到秦國去,到西域去
      ,這就得經(jīng)過函谷關(guān)
      。另外一種說法是大散關(guān)。函谷關(guān)大概原來在今天的河南靈寶縣
      ,后來關(guān)口移到了今天的河南新安縣
      。這里兩山對峙,中間一條小路
      張三豐真人《玄譚全集》
      玄 譚 全 集 張三豐真人著 金益山人間一得苕敷參校 張三豐曰:夫道
      ,中而已矣。故儒曰致中
      ,道曰守中
      ,釋曰空中。而內(nèi)丹之所謂中
      ,竅中之竅也
      。竅中之竅,乃真中也
      。余獨溉夫世人之不識中也
      張三豐真人《玄要篇》
      玄 要 篇 仿古二章 元始祖氣,樸樸昏昏
      。元含無朕
      ,始渾無名?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煦缫黄?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太乙吐萌。兩儀合德
      ,日月晦明
      。乾交坤變,坤索乾成。異名同出
      ,一本共根
      。內(nèi)外虛實,剛?cè)崞骄? 陰陽壁理
      ,變化分形
      。真精真氣,恍惚杳冥
      。坎離顛倒
      ,運施五行
      2023-04-21
      張三豐真人《玄要篇》
      隱仙派祖經(jīng)《文始真經(jīng)》
      文始真經(jīng) 漢劉向原序 右新書著定《關(guān)尹子》九篇
      。護左都水使者、光祿大夫臣劉向所校中秘書《關(guān)尹子》九篇
      張三豐真人《玄機直講》
      玄 機 直 講 煉丹火候說二篇 夫功夫下手
      ,不可執(zhí)于有為,有為都是后天
      ,今之道門
      ,多流此弊,故世間罕全真
      ;亦不可著于無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