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大皰性類天皰瘡的中醫(yī)療法(1)脾虛濕熱型:
臨床表現(xiàn):大皰緊張,內(nèi)含漿液
治法:健脾益氣
方藥:參苓白術散加減
加減變化:熱重于濕者
(2)血熱夾濕型:
臨床表現(xiàn):水皰周圍色紫
治法:清熱涼血
方藥:涼血地黃湯加減
加減變化:身熱甚
二、大皰性類天皰瘡是怎么引起的
大皰性類天皰瘡的尚不完全明了
該病包括以下發(fā)病機制:
1
2、免疫電鏡證明天皰瘡抗原在半橋粒
3
、動物實驗證明抑制BPAG1功能,大皰性類天皰瘡抗體并無致病作用,而當抗BPAG1抗體與BPAG1抗原結合后,能激活補體而引起炎癥和真皮下水皰形成,免疫化學方法測出的另一個抗原是180kDa(也有人稱為166和170kDa)的分子,現(xiàn)稱之BPAG2或ⅩⅦ膠原纖維,此為一種跨膜分子,cDNA克隆的染色體定位證實BPAG1和BPAG2為由不同基因編碼的完全不同的分子化合物,BPAG1僅位于細胞內(nèi)的半橋粒斑,而BPAG2位于細胞膜,即部分位于細胞內(nèi),部分位于細胞外,屬典型的跨膜分子,抗這兩種抗原的類天皰瘡抗體體外和體內(nèi)實驗證明是病因性的,目前認為類天皰瘡損害形成的機制可能是抗體結合于大皰性類天皰瘡抗原,從而激活了補體經(jīng)典途徑,也同時激活了C3放大機制,激活的補體成分引起白細胞的趨化反應和肥大細胞脫顆粒,肥大細胞產(chǎn)物引起嗜酸性粒細胞的趨化反應,最后白細胞和肥大細胞釋放的蛋白酶導致真表皮分離,也有人提出類天皰瘡抗體與BPAG2結合導致半橋粒功能障礙,從而導致基底細胞與基底膜的連接喪失,真表皮分離大皰形成。4
、某些藥物也可引起類天皰瘡三、大皰性類天皰瘡都有哪些癥狀
大皰性類天皰瘡的癥狀表現(xiàn):損害對稱發(fā)生
,常見于頸部,腋窩,腹股溝,大腿內(nèi)側(cè)和上腹部,緊張透明的水皰常發(fā)生于正常或紅斑性皮膚上,水皰可隨病情發(fā)展出現(xiàn)血皰,糜爛,結痂,水皰成群發(fā)生時,類似皰疹樣皮炎,大小自櫻桃大到核桃大,最大7cm,破潰后如無繼發(fā)感染,常很快結痂,糜爛面愈合較快,痂脫落后常有色素沉著,偶見萎縮瘢痕,有時合并粟丘疹,尼氏征陰性,黏膜損害發(fā)生于約20-30%的患者,為境界清楚的疼痛性糜爛,主要為口腔黏膜,咽,喉及生殖器部位黏膜損害罕見。早期損害瘙癢明顯
,糜爛后有疼痛,有時水皰發(fā)生前幾個月瘙癢是唯一癥狀,亦可有食欲下降,體重減輕,渾身無力一、癥狀要點
1
2、黏膜損害少而輕微
。3
、病理變化為表皮下水皰,基底膜帶有IgG呈線狀沉積,血清中有抗基底膜帶自身抗體。二、依據(jù)組織病理和免疫病理的檢查確診的特殊類型
1
、紅斑水腫型類大皰瘡:這種類型相對常見,臨床類似多形紅斑和慢性蕁麻疹,水皰較少,在早期常常無水皰發(fā)生,組織病理學為表皮下水皰,直接免疫熒光為基底膜帶IgG和C3線狀沉積,有時需反復活檢,間接免疫熒光的陽性率僅為30%左右。2
、水皰型大皰性類大皰瘡:這種類型非常罕見,水皰常發(fā)生于軀干,亦可見于四肢,可有嚴重的瘙癢和灼痛,非常類似皰疹樣皮炎。3
、脂溢性類天皰瘡:本病老年婦女更為常見,臨床上類似紅斑性天皰瘡表現(xiàn),組織學和免疫病理符合類天皰瘡,類天皰瘡抗體滴度較低為1∶40~1∶804
5
6
7
四
大皰性類天皰瘡的化驗檢查:
1
2
3、組織病理:在大皰邊緣皮膚的真表皮交界處
老年人好發(fā)大皰性類天皰瘡
原則是早診斷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jiankang/14250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
上一篇:
婦科檢查后不能同房啊,婦科檢查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