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jīng)行頭痛病因病機(?《內(nèi)經(jīng)》論頭痛)
祝由網(wǎng)
2023-12-14 13:34:17
經(jīng)行頭痛病因病機
主要發(fā)病機理是氣血、陰精不足
,經(jīng)行之后
,氣血陰精更虧,清竅失養(yǎng)所致
;或由痰
、瘀之邪,值經(jīng)期隨沖氣上逆
,邪氣上擾清竅致痛
。常見的分型有氣血虛弱、陰虛陽亢
、瘀血阻滯和痰濕中阻
。
一、氣血虛弱
素體虛弱
,或大病久病
,耗傷氣血,或勞倦傷脾
,氣血化源不足
,經(jīng)行之際,氣血下注沖任
,氣血更虛
,不足以濡養(yǎng)清竅,以致頭痛
。
二、陰虛陽亢
素體陰虛,或房勞多產(chǎn)
,耗傷精血
,經(jīng)行則沖任陰血外泄,致腎陰更虛
,而肝陽益亢
,風陽上擾清竅,而致頭痛
。
三
、瘀血阻滯
情志不暢,氣滯而血瘀
,或經(jīng)期產(chǎn)后
,感受寒熱之邪.余血內(nèi)留,經(jīng)前沖氣偏盛
,沖氣挾瘀血上逆
,阻滯腦絡,“不通則痛”
,故致頭痛
。
四、痰濕中阻
肥胖之人
,痰濕內(nèi)盛
,或飲食勞倦傷脾,痰濕內(nèi)生
,痰濕滯于沖任
,經(jīng)行之際,沖脈氣盛
,沖氣挾痰濕上逆
,阻滯腦絡,“不通則痛”
,遂致頭痛
。
?《內(nèi)經(jīng)》論頭痛
頭為精明之府,諸陽之會
,腦為髓之海
,其氣與腎相通,手足三陽
、足厥陰和手少陰之脈皆上于頭
。《靈樞·邪氣臟腑病形》云:「十二經(jīng)脈
,三百六十五絡
,其血氣皆上于面而走空竅
。」故凡外感六淫
、內(nèi)傷七情及精氣虧虛
、髓海不足等導致經(jīng)氣逆亂,邪氣上逆于首
,阻遏清陽
,壅塞空竅,皆可致頭痛
。
頭痛的病因 外感病因
《內(nèi)經(jīng)》認為
,頭痛的外感病因中以風、寒
、濕
、熱邪多見。風邪傷于頭部
,氣血失和
,阻遏清陽,故頭痛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端貑枴す强照摗吩唬骸革L從外入,令人振寒
,汗出
,頭痛,身重
,惡寒
。」寒邪侵犯骨髓
,上逆于腦
,則發(fā)頭痛?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端貑枴て娌≌摗吩疲骸府斢兴复蠛?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內(nèi)至骨髓,髓者以腦為主
,腦逆故令頭痛
,齒亦痛?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估钪需髯⒃唬骸杆枰阅X為主者
,諸髓皆屬于腦也。大寒入髓
,則腦痛
,其邪深
,故數(shù)歲不已。髓為骨之充
,齒者骨之余也
,故頭痛齒亦痛?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jié)駷殛幮埃子谧瓒絷枤?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使得清竅不利而致頭痛
。《素問·生氣通天論》曰:「因于濕
,首如裹
。」熱邪所致頭痛
,則是由于熱邪盛則氣血涌于上
,頭部脈絡壅塞不通?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端貑枴ご虩嵴摗肪唧w論述了五臟熱病頭痛的不同表現(xiàn)
,云:「肝熱病者……其逆則頭痛員員,脈引沖頭也
。心熱病者……熱爭則卒心痛
,煩悶善嘔,頭痛面赤無汗
。肺熱病者……熱爭則喘咳
,痛走胸膺背,不得太息
,頭痛不堪
。腎熱病者……其逆則項痛員員淡淡然。脾熱病者
,先頭重頰痛
。」
內(nèi)傷病因 《內(nèi)經(jīng)》認為
,頭痛的內(nèi)傷病因中以瘀血
、腸胃不適為多見。瘀血所致頭痛多因外傷墮仆而成
,血瘀阻塞絡脈
。《靈樞·厥病》云:「頭痛不可取于腧者
,有所擊墮
,惡血在于內(nèi)
。」張介賓注曰:「頭痛因于擊墮者
,多以惡血在脈絡之內(nèi)
。」胃腸不適致頭痛者
,多因胃之火熱上沖或胃腸食滯濁氣上逆而成
。《素問·通評虛實論》曰:「頭痛耳鳴
,九竅不利
,腸胃之所生也?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br>
頭痛的分類 真頭痛
真頭痛指寒邪深入留連于腦所致之劇烈頭痛
。其臨床特點如《靈樞·厥論》所云:「真頭痛,頭痛甚
,腦盡痛
,手足寒至節(jié),死不治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拐骖^痛為頭痛持久而劇烈,陰寒太甚
,真陽衰敗
,不能達于四末?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峨y經(jīng)·六十難》亦云:「手三陽之脈受風寒
,伏留而不去者,則名厥頭痛
;入連在腦者
,名真頭痛?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箯埥橘e注云:「蓋頭為諸陽之會
,四肢為諸陽之本,若頭痛甚而遍盡于腦
,手足寒至節(jié)者,元陽敗竭
,陰邪直中髓海
,故最為兇兆?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br> 偏頭痛
偏頭痛即頭痛偏于一側(cè),以寒邪侵襲為主,故頭寒冷而痛
。《靈樞·厥病》云:「頭半寒痛
,先取手少陽、陽明,后取足少陽
、陽明?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故肿闵訇柦?jīng)上循行于頭側(cè)
,手陽明經(jīng)上頸貫頰,入于齒中
,寒邪客于少陽、陽明經(jīng)脈
,經(jīng)絡拘急
,氣血瘀滯,則發(fā)偏頭痛
。張志聰注曰:「此寒邪客于經(jīng)脈而為偏頭痛也
,寒傷營
,故為寒痛
。手足三陽之脈,上循于頭
,左者絡左
,右者絡右,傷于左側(cè)左痛
,傷于右側(cè)右痛
,非若厥氣上逆而通應于頭也?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br> 六經(jīng)頭痛
太陽頭痛 以頭部連于項疼痛為特點,多屬外感風寒
、足太陽膀胱經(jīng)氣厥逆所致
。《靈樞·厥病》云:「厥頭痛
,項先痛
,腰脊為應?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埂鹅`樞·經(jīng)脈》亦云:「膀胱足太陽之脈
,……是動則病沖頭痛
,目似脫
,項似拔
,脊痛,腰似折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棺闾栔}
,起于目內(nèi)眥
,上額交巔,從巔入絡腦
,出別下項
,循肩髆內(nèi),夾脊抵腰中
。故風寒感受于經(jīng),或厥氣上逆
,則有頭痛
,及項部脊背部疼痛。
陽明頭痛 以前額
、面頰及眉棱等處疼痛為特點?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鹅`樞·厥病》曰:「厥頭痛
,面若腫起而煩心,取之足陽明
、太陰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箯埥橘e注云:「足陽明之脈上行于面
,其悍氣上沖頭者,循眼系入絡腦
,足太陰支者注心中
,故以頭痛而兼面腫煩心者,當取足之陽明
、太陰也。」外感風寒侵犯陽明經(jīng)脈
,經(jīng)氣厥逆
,上沖頭面,則可見前額
、面頰、眉棱等疼痛
,經(jīng)氣郁滯則面腫
,煩心,胸滿
,呼吸不利
。
少陽頭痛 以頭之兩側(cè)及耳之前后疼痛為特點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鹅`樞·厥病》云:「厥頭痛,頭痛甚
,耳前后脈涌有熱
。」熱邪壅滯少陽經(jīng)脈
,經(jīng)氣逆亂
,上沖于頭,故可見頭痛劇烈
,可伴有下頷疼痛、目銳眥疼痛
。
太陰頭痛 以頭痛痛無定處
,按之不得,并伴有善忘為特點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鹅`樞·厥病》云:「厥頭痛
,意善忘
,按之不得?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蛊⒅鬟\化
,脾氣虛則清氣不升,又脾惡濕
,痰濕困清陽
,故太陰頭痛多有痰濕之象?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蹲C治準繩·雜病》云:「太陰經(jīng)頭痛必有痰
,體重或腹痛為痰癖,其脈沉緩
。」
少陰頭痛 多屬腎精氣虛不能上承
,膀胱經(jīng)氣實而上逆而頭痛
,其痛不移?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鹅`樞·厥病》曰:「厥頭痛
,貞貞頭重而痛
,瀉頭上五行,行五
,先取手少陰
,后取足少陰?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埂端貑枴の迮K生成》亦云:「頭痛巔疾,下虛上實
,過在足少陰
、巨陽,甚則入腎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箯埥橘e注曰:「頭痛巔疾
,實于上也
。上實者因于下虛,其過在腎與膀胱二經(jīng)
。蓋足太陽之脈從巔絡腦
,而腎與膀胱為表里,陰虛陽實
,故為是病,甚則府病已而入于臟,則腎獨受傷矣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鼓I主藏精生髓,而腦為髓海
,故少 *** 氣虛則亦可致髓海失養(yǎng)而頭痛
。
厥陰頭痛 以頭痛多痛在巔頂,或內(nèi)連目系
,常伴有情緒異常變化為特點?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鹅`樞·厥病》云:「厥頭痛
,頭脈痛,心悲善泣
,視頭動脈反盛者
,刺盡去血,后調(diào)足厥陰
。」《素問·臟氣法時論》亦曰:「肝病者……氣逆則頭痛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箯埥橘e注曰:「頭脈痛者,痛在皮肉血脈之間也
。心悲喜泣者
,氣逆在肝也
。故當先視頭脈之動而盛者
,刺去其血以泄其邪
,然后取足厥陰肝經(jīng)而調(diào)補之
,以肝脈會于巔也?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构守赎庮^痛常與氣逆有關,肝經(jīng)氣逆
,血隨氣行
,郁于頭部,可見頭動脈充血而痛
。
頭痛的治療 頭痛為臨床常見癥狀
,《內(nèi)經(jīng)》對其論述頗詳,為后世頭痛的辨證論治奠定了初步的基礎。外感病因所致頭痛多運用祛風
、溫養(yǎng)散寒
、除濕升陽、清熱降逆通絡法而止痛
。內(nèi)傷病因所致頭痛多運用活血化瘀通絡、清胃瀉火或消食導滯降濁而止痛
。真頭痛多屬于臨床醫(yī)學中的腦實質(zhì)病變
,為危重病證,甚為兇險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蹲C治準繩·雜病》引:「古方云:與黑錫丹
,灸百會
,猛進參、沉
、烏
、附或可生?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蛊^痛屬寒邪所致,故方藥治療當以溫養(yǎng)散寒止痛
,針刺治療可取手足少陽經(jīng)及手足陽明經(jīng)之主治穴治療
。六經(jīng)頭痛的治療,《靈樞·厥病》
、《靈樞·寒熱病》等篇均有相關論述
,再結(jié)合后世方藥的運用
,簡介如下:太陽頭痛以疏風解表
,通經(jīng)和絡為法,可選桂枝羌活湯
、九味羌活湯之類
;或針刺天柱、大杼等本經(jīng)之腧穴
,以散寒祛風。陽明頭痛以足陽明經(jīng)人迎穴為主治
,以通其經(jīng)
;方藥可選用《衛(wèi)生寶鑒》石膏散加減
,以清熱瀉火降逆止痛。少陽頭痛當瀉其血以祛其熱
,再取本經(jīng)腧穴以通其經(jīng);方藥治療可采用清膽瀉火之龍膽瀉肝湯加減
。太陰頭痛當先取頭面左右經(jīng)脈以通其經(jīng)
、祛其邪,再取足太陰脾經(jīng)腧穴以補脾氣
;方藥可以健脾升麻祛痰濕為法
,半夏白術天麻湯合六君子湯加減
。少陰頭痛當局部取穴
,以瀉膀胱經(jīng)之實邪,并取手少陰以瀉其熱
,再取足少陰以壯其水
,即壯水之主
,以制陽光之補陰瀉陽之法
;方藥可選用杞菊地黃湯、麻黃附子細辛湯加減
。厥陰頭痛當刺其血脈充盛之處
,以瀉其標邪,后調(diào)足厥陰穴位
,以治其本
,方藥治療則應詳辨其氣逆的不同病機,肝郁氣逆者
,用柴胡舒肝散加減;肝火上炎者
,用當歸蘆薈丸加減
;肝陽上亢者,用天麻鉤籐飲加減
;厥陰寒氣上攻頭痛
,用吳茱萸湯加減等
。以上所論治法,可供臨床參考
。
引起頭痛的原因有哪些?
感受外邪多因起居不慎,坐臥當風
,感受風寒濕熱等外邪上犯于頭,清陽之氣受阻
,氣血不暢
,阻遏絡道而發(fā)為頭痛。外邪中以風邪為主
,因風為陽邪
,“傷于風者
,上先受之”
,“巔高之上,唯風可到”
。但“風為百病之長”
、六淫之首,常挾寒
、濕、熱邪上襲
。
若風挾寒
,寒為陰邪傷陽,清陽受阻
,寒凝血滯
,絡脈絀急而痛;若挾熱邪
,風熱上炎,侵擾清空
,氣血逆亂而痛
;若挾濕邪,濕性粘滯
,濕蒙清陽
,頭為“清陽之府”
,清陽不布
,氣血不暢而疼痛。外邪所致頭痛
,其病機如《醫(yī)碥·頭痛》所說:“六淫外邪
,惟風寒濕三者最能郁遏陽氣
,火暑燥三者皆屬熱
,受其熱則汗泄
,非有風寒濕襲之,不為害也
。然熱甚亦氣壅脈滿
,而為痛矣?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p>
情志郁怒長期精神緊張憂郁,肝氣郁結(jié)
,肝失疏泄
,絡脈失于條達拘急而頭痛;或平素性情暴逆
,惱怒太過
,氣郁化火
,日久肝陰被耗
,肝陽失斂而上亢,氣壅脈滿
,清陽受擾而頭痛
。
飲食不節(jié)素嗜肥甘厚味,暴飲暴食
,或勞傷脾胃,以致脾陽不振
,脾不能運化轉(zhuǎn)輸水津
,聚而痰濕內(nèi)生,以致清陽不升
,濁陰下降
,清竅為痰濕所蒙
;或痰阻腦脈
,痰瘀痹阻,氣血不暢
,均可致腦失清陽
、精血之充,脈絡失養(yǎng)而痛
。如丹溪所言“頭痛多主于痰”。飲食傷脾
,氣血化生不足
,氣血不足以充營腦海,亦為頭痛之病因病機
。
內(nèi)傷不足先天稟賦不足
,或勞欲傷腎
,陰精耗損
,或年老氣血衰敗,或久病不愈
,產(chǎn)后
、失血之后,營血虧損
,氣血不能上營于腦,髓海不充則可致頭痛
。此外
,外傷跌撲,或久病人絡則絡行不暢
,血瘀氣滯
,脈絡失養(yǎng)而易致頭痛
。頭為神明之府
,“諸陽之會”,“腦為髓?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五臟精華之血,六腑清陽之氣皆能上注于頭
,即頭與五臟六腑之陰精、陽氣密切相關
,凡能影響臟腑之精血
、陽氣的因素皆可成為頭痛的病因,歸納起來不外外感與內(nèi)傷兩類
。病位雖在頭
,但與肝脾腎密切相關。風
、火
、痰、瘀
、虛為致病之主要因素
。邪阻脈絡,清竅不利
;精血不足,腦失所養(yǎng)
,為頭痛之基本病機
。
頭痛的病因 、臨床表現(xiàn)與診斷治療方法有哪些
?
頭痛是指以頭部疼痛為主要癥狀的病證
。可單獨出現(xiàn)
,也可出現(xiàn)于多種急慢性疾病之中
。一般由外邪致病者,為外感頭痛
;由臟腑內(nèi)傷致病者,則屬內(nèi)傷頭痛
。西醫(yī)的感冒
、鼻炎、三叉神經(jīng)痛
、高血壓
、腦動脈硬化、神經(jīng)官能癥
、神經(jīng)血管性頭痛,以及腦震蕩后遺癥等
,如出現(xiàn)以頭痛為主要癥狀者
,均可參照本證辨證論治。
一
、病因病機頭痛病因不外乎外感和內(nèi)傷兩大類
。一般外感頭痛,為時短暫
,多由風邪為主
,但必須注意分析其夾寒、夾熱
、夾濕
;內(nèi)傷頭痛以氣血虛、腎虛
、肝陽
、痰濁
、瘀血致病為多見,為時較久
,有虛有實
,或虛中夾實,錯綜復雜
。如血虛夾肝陽,肝陽夾痰濁
,氣虛夾瘀阻
,內(nèi)傷夾外感者,必須分清主次
,明辨標本
,施治方可中的。
二
、臨床表現(xiàn)與診斷
1.臨床表現(xiàn)由外邪致病
,發(fā)病較急,病勢較劇
,常伴有表證和外邪犯肺的癥狀者
,為外感頭痛;頭痛反復發(fā)作
,病勢較緩
,時作時止者,則屬內(nèi)傷頭痛
。
2.診斷臨床凡以頭痛為主證者
,即可診斷。
三
、辨證施治
1.外感頭痛
(1)風寒型頭痛
【辨證】頭痛
,連及項背,惡風畏寒
,遇風尤劇
,常喜裹頭。舌苔薄白
,脈浮緊
。
【施治】疏風散寒。
【方藥】川芎茶調(diào)散加減:川芎10g
,荊芥、防風
、白芷各12g
,細辛5g,羌活10g
,蔓荊子15g
,甘草6g。水煎服
。
【加減】若寒邪侵犯厥陰經(jīng),引起巔頂頭痛
、干嘔
、吐涎沫者,可加吳茱萸10g
,法半夏15g
,藁本12g。
(2)風熱型頭痛
【辨證】頭痛而脹
,甚則如裂,發(fā)熱惡風
,面紅目赤
,口渴,便秘尿黃
。舌質(zhì)紅苔黃
,脈浮數(shù)
。
【施治】疏風清熱
。
【方藥】芎芷石膏湯加減:白芷12g,川芎9g
,菊花15g
,石膏30g,羌活10g,桑葉15g
,藁本12g,甘草6g
。水煎服
。
【加減】若熱盛者
,加黃芩、梔子各12g
;大便秘結(jié)者
,加大黃10g。
(3)風濕型頭痛
【辨證】頭重如裹
,肢體困重
,納呆胸悶
,小便不利,大便溏
。
舌苔白膩
,脈濡。
【施治】祛風勝濕
。
【方藥】姜活勝濕湯加減:姜活10g
,川芎6g,蔓荊子
、藁本、藿香各12g
,防風
、獨活各9g,甘草6g
。水煎服
。
2.內(nèi)傷頭痛
(1)肝陽型頭痛
【辨證】頭痛而眩
,心煩易怒
,睡眠不寧,面紅目赤
,口苦
。舌質(zhì)紅,苔白薄黃,脈弦有力
。
【施治】平肝潛陽。
【方藥】天麻鉤藤飲加減:天麻10g
,鉤藤18g
,石決明、夜交藤各30g
,夏枯草
、黃芩各12g,桑寄生20g
,菊花
、杜仲、牛膝各15g
。水煎服。
(2)腎虛型頭痛
【辨證】頭痛且空
,伴有眩暈
,腰酸痛,疲乏
,耳鳴失眠
。舌紅少苔,脈細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