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11日訊 旅居美國的英國分子生物學家和神經科學家克里克(Francis Harry Compton Crick)被2000年諾貝爾獎得主坎德爾譽為20世紀最偉大的生物學家,是可以與伽利略
1953年他與美國分子生物學家沃森(James Watson)和英國生物學家威爾金斯(Maurice Wilkins)共同發(fā)現(xiàn)了脫氧核糖核酸(DNA)分子的雙螺旋結構,并于1966年破譯了遺傳密碼
,從而揭開了生命與非生命的本質區(qū)別,他和沃森分享了1962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yī)學獎;當他功成名就以后,他又在20世紀70年代毅然離開了他開辟成熟、如日中天的分子生物學的坦途,吹響了用自然科學手段研究意識的號角,披荊斬棘踏上了一條被當時絕大多數(shù)科學家視為畏途的意識研究的吉兇未卜之路,這需要何等的勇氣和膽略!到了今天,雖然意識之謎依然未被揭開,但是已被科學界普遍認為是21世紀科學的中心議題之一。坎德爾指出:“心智的生物學研究在21世紀所處的地位大器晚成
1916年6月8日
一鳴驚人
1949年,已過而立之年的克拉克到英國物理學的圣地卡文迪許物理學實驗室成為一名研究生
,學習通過X射線晶體衍射研究蛋白質的三維結構。由于他以前一直是學物理學的,對生物學所知甚少,因此他不得不花很多時間去學習生物學知識,而更重要的是學會理解生物學家的思想習慣和思考方式?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20世紀40年代末
,生物學中的一個尚未解決的中心課題是遺傳信息如何代代相傳。當時幾乎沒有人相信這個問題能夠在分子層次上得到解決。絕大多數(shù)人相信遺傳物質是蛋白質,只有個別人提出遺傳物質是由 DNA 構成的。1953年
,一位25歲的美國博士后沃森到卡文迪許實驗室來合作研究肌紅蛋白的晶體結構,而長他12歲的克里克則正在做有關蛋白質和多肽 X 射線晶體衍射的博士論文。 兩人氣味相投關鍵的一步是克里克根據(jù)美國科學家富蘭克林(Rosalind Franklin)實驗取得的DNA衍射模式猜想 DNA 的空間結構
再攀險峰
就在他和沃森一起提出 DNA 的雙螺旋結構
克里克晚年在意識研究上的長期合作者科赫(Christof Koch
當他們開始著手研究的時候,他們發(fā)現(xiàn)沒有一個人能給意識下一個大家公認的定義
盡管克里克在開始意識研究之前,對腦早已有所了解
克里克認為自我意識是意識的一種高級形式。除了極少數(shù)例外
,動物并沒有自我意識,更難于研究,所以他認為要研究自我這樣的問題,現(xiàn)在還沒有到時候。即使不牽涉到自我,要想解釋主觀體驗是怎樣由神經回路產生的也非常困難,查爾姆斯(Chalmers)把這稱為意識研究中的困難問題?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正是這樣
,他們經過近20年的研究,提出了一個意識研究的理論框架。這個框架的一個中心思想是有關相互競爭的集群的想法。腦后部的集群和腦前部的集群之間有廣泛的相互作用;并不是所有的皮層活動都是有意識的;注意對新產生的集群進行選擇,優(yōu)勝集群的活動就表現(xiàn)為意識的內容。他們的這一理論已經總結在他過世后科赫發(fā)表的專著《意識探秘》一書中了。雖然意識之謎一直到今天還沒有揭開,但是正是克里克開辟了意識的自然科學研究之路。當他開始的時候,任何有關意識的研究根本就不可能得到基金資助,而今天有關意識的學術會議的參加者已經逾千,而且科學家的主流都認為對心智(包括意識)的研究將成為21世紀的科學前沿。春蠶吐絲
2004年7月
,88歲高齡的克里克得了結腸癌,并已到了晚期,化療已經不起作用,非常疼痛。醫(yī)生告訴他過不了9月了,他卻依然對科學充滿了熱情,而對無能為力之事保持冷靜。就在他逝世的一個星期前,美國科學家史蒂文斯(Charles F. Stevens)和謝諾夫斯基(Terrence J. Sejnowski)為了建立一所新的克里克-亞科布斯(Jacobs)計算與理論生物學中心的事去拜訪他,看到他依然在伏案工作,周圍放滿了論文,一如以往,只是有一根手杖斜靠在他的椅子旁,他的腳踝紅腫。他們談了大概有一個小時,其中絕大多數(shù)時間都在談論他對屏狀核的想法直到臨終以前的幾個小時
“在他去世前三星期
,我到他拉霍亞(La Jolla)的家中去探望他。……在我在那兒的兩個多小時里,我們一點都沒有提到他的病,只是討論有關意識的神經基礎的種種想法?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2004年7月28日
萬世師表
克里克不僅以他的科學業(yè)績永垂青史
“因為他太有名了
“……作為一名理論家,弗朗西斯的研究方法是靜靜地思索,每天廣泛地閱讀有關文獻
“弗朗西斯是一位智力上的巨人,是我遇到過的思想最清楚也最深刻的人
“同樣值得一提的是
他對年輕有為的科學家總是充滿了熱情
,以平等的態(tài)度和他們討論以至爭辯科學問題。對年輕40歲的科赫是如此,對年輕20歲的波吉奧和馬爾(David Marr)也是如此。波吉奧后來回憶說: “我永遠也不會忘記他慷慨地讓人分享他的智力成果,他永遠有時間和興趣與人討論科學問題,并使人感染他對科學的熱愛?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西格爾(Ralph Siegel)是一位比克里克小40多歲的年輕神經科學家,當他在二十多歲第一次拜訪克里克時
“弗朗西斯傾聽我的介紹,然后提出了一系列以前從來也沒有人向我提出過的難于作答的問題
“這是我生平第一次見到有人能這樣做
毫無疑問
,科學研究中最艱苦的工作是解決問題。但是提出什么樣的問題正是究竟是取得成功和獲得新成果,還是失敗和浪費多年時間走進死胡同的分界線。他的另兩位朋友里奇(Alexander Rich)和史蒂文斯也回憶說:“他強烈的好奇心總是伴隨著高度原創(chuàng)性的思維……在學術報告會上他總是要求報告人要講清楚,因此氣氛不免有些緊張。不過他也很富幽默感,尖銳,然而從來不帶惡意?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克里克是一位理論家,而不是一位實驗工作者
。他堅信對生物學來說,理論的重要性不僅在于組織和解釋現(xiàn)象,更在于提出問題并要求解答。他經常邀請神經生物學家做客,這種做客可不是為了構建人脈關系。他從來訪者中汲取營養(yǎng)和激發(fā)靈感,而來訪者則從他的洞見卓識中受到啟發(fā)。他過世以后,同事、學生和朋友都異常悲痛,他們都認為雖然斯人已隨黃鶴去,但是他播種在人們頭腦中的種子將繼續(xù)生根發(fā)芽、開花結果。孟德爾
、達爾文、克里克、巴斯德、童第周、不相仿
。沃森,1928出生?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jiankang/26786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
上一篇:
第一次來大姨媽的時候
下一篇:
騙補助逼子女手術,,,狠心母親寒人心
!.png" alt="手出好多小水泡,還特別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