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病力強的轉基因豬,已由湖北省農科院畜牧所培育成功,其基因導入總效率2.1%,比國外高出一倍多,超過國際先進水平.
;1992年又研制成功治療甲肝和丙肝有特殊療效的合成人工干擾素等一批基因工程藥物,其中一些藥物已進入市場.
二、農業(yè)技術
(8)早在1956年,廣東省的農民育種專家就培育出中國第一個大面積推廣的矮稈秈良種.此后,隨著一系列矮稈品種的育成和推廣,1965年,我國南方稻區(qū)基本上實現(xiàn)秈稻矮稈化,每畝產量由200—250公斤提高到300—350公斤.
(9)90年代,我國農業(yè)科技人員運用現(xiàn)代生物技術分離克隆出光敏核不育基因,進一步研制出只采用雄性不育系和保持系的兩系法雜交水稻技術.在全國大面積的試種中,表現(xiàn)出高產
、優(yōu)質和多抗等特性,平均每公頃產量可達11250公斤.
(10)1995年11月,中國農科院植保所國家重點實驗室和山東大學生物系聯(lián)合培育成功世界上第一株抗大麥矮病毒的轉基因小麥品種.
(11)1997年7月,中國水稻研究所研究員黃大年和他的科研合作者經過多年攻關,成功地將抗除草劑基因轉入水稻,并應用于雜交水稻.
(12)1997年10月,中國農科院生物技術中心郭三堆研制成功我國第一個雙價抗蟲棉.
(13)1998年9月,浙江農業(yè)大學核農所教授高明尉等帶領課題組利用農桿菌介導法,在世界上首次培育成功轉基因抗螟蟲品系克螟稻.
此外,我國在激光育種
、輻射誘變育種、太空育種等先進技術領域也取得了很大成績.
三
、通信技術
——大型計算機
(14)1983年12月,國防科技大學計算機研究所研制出被命名為“銀河”的大型計算機系統(tǒng).從此,我國踏進了世界研制巨型機的行列.
(15)1993年10月,“曙光一號”大型并行計算機研制成功.
——微電子技術
(16)自1965年研究開發(fā)成功第一塊單片集成電路以來,建立了幾個集成電路重點科研和生產基地.現(xiàn)在每年可生產2.5億塊電路,增長幅度達45%.“九五”末期集成電路批量生產的水平為1—1.5微米,研究水平為0.8微米,并在0.5—0.6微米工藝技術預研取得成果.
——智能機器人
(17)目前,我國已研制成功的智能機器人主要有:核工業(yè)移動作業(yè)機器人
;壁面爬行機器人;室外惡劣環(huán)境下工作的移動機器人
;水下1000米和6000米無纜機器人……
——激光技術
(18)經過10余年的研究,我國在X光
、氧碘化學激光、自由電子激光
、高功率固體鈦玻璃激光和準分子激光方面的研究達到或接近國際先進水平.
——三大高能物理研究裝置
(19)80年代,我國陸續(xù)建設了三大高能物理研究裝置——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
、蘭州重離子加速器和合肥同步輻射裝置.
——新材料技術
(20)繼美國、德國等少數(shù)國家后,我國科學家研制出了微合金鋼.
(21)我國現(xiàn)已能夠拉制出直徑為300毫米
、重量達81公斤的大直徑硅單晶.實際信息寫入處于國際領先水平.
(22)能源
、陶瓷、超導等材料方面的性能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四
、兩彈一星及航天技術
——兩彈一星
(23)1964年10月16日,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全世界為之震驚
;1967年,我國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這是我國著名的“兩彈”.
而在1970年4月24日,我國第一顆人造衛(wèi)星唱著《東方紅》飛出地球,進入了太空.自此,“兩彈一星”被寫入新中國科技史冊.
(24)1960年,中國第一枚近程地對地導彈研制成功.
——長征系列火箭
(25)60年代初我國就開始了研制大型運載火箭技術.1980年5月,向太平洋海域發(fā)射大型運載火箭圓滿成功,標志著我國運載火箭技術達到了一個新的水平.
(26)根據(jù)航天運載的需要,我國研制成功了“長征一號”、“長征二號”
、“長征三號”
、“長征四號”等4種“長征”系列火箭.目前,我國的長征火箭家族已發(fā)展為有9種型號的火箭系列,使國外認識到中國航天的運載能力和水平,標志著中國航天技術具有堅實的基礎.
——人造地球衛(wèi)星
(27)1970年4月24日,我國進行了首次人造地球衛(wèi)星的發(fā)射,成功地將第一顆衛(wèi)星送入預定軌道.1972年3月3日,我國又發(fā)射了第二顆科學技術試驗衛(wèi)星.1975年11月16日,中國第一顆返回式遙感衛(wèi)星發(fā)射成功.
(28)1999年11月,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第一艘“神舟”無人試驗飛船飛行獲得了圓滿成功.2001至2002年又相繼研制并發(fā)射成功了神舟2~4號無人試驗飛船,獲得了寶貴的試驗數(shù)據(jù).神舟5號飛船是在無人飛船基礎上研制的我國第一艘載人飛船,是中華民族智慧和精神的高度凝聚,是中國航天事業(yè)在新世紀的一座新的里程碑.
五、能源技術
——核能的和平利用
(29)1966年10月,中國首次發(fā)射導彈核武器實驗成功.
(30)1971年8月,中國自己制造的第一艘核潛艇下水.
(31)1958年6月,在前蘇聯(lián)的幫助下,我國建成第一座實驗性原·子反應堆.位于浙江省的秦山核電站是我國自行設計建造的第一座核電站.它采用世界上技術成熟
、安全可靠的壓水堆型,并采用經過實踐檢驗的安全設計標準.1984年動工,1991年12月建成并首次并網發(fā)電.
迄今,我國已擁有秦山和廣東大亞灣兩座核電站,國家擬在近期再建設4個核電項目.
(32)此外,我國還在研制的其他幾種核反應堆:1
、清華大學核能設計研究院已研制成功5兆瓦核供熱反應堆;2
、60萬千瓦的先進壓水堆核電站AC600,目前正在中國核動力研究設計院研制
;3、10兆瓦高溫氣冷堆實驗堆開發(fā)研制,目前正在清華大學核能設計研究院進行
;4
、快中子增殖反應堆核電站預計在2020年左右投入商業(yè)運行;5
、聚變反應堆核電站的廠家自1958年起,現(xiàn)已列入“863計劃”.
——其他新能源
(33)磁流體發(fā)電自60年代開始研究,80年代已經建立了3個具有一定規(guī)模的研究基地,目前此項目已列入“863計劃”,計劃在本世紀末建成一座2兆瓦燃煤磁流體發(fā)電一蒸汽聯(lián)合循環(huán)實驗裝置.
(34)太陽能發(fā)電的研制始于1958年,目前全國約有38個單位和大學從事光伏的研究和與發(fā)展工作.自1976年開始地面用太陽電池商品化生產以來,現(xiàn)在已共有12條地面用太陽電池的生產線或工廠.
(35)風力發(fā)電在三北北部地區(qū)和東南沿海及島嶼發(fā)展迅速,1986年山東榮成市引進3臺發(fā)電機組,組成我國第一個風力電站,1991年與德國共同完成了浙江嵊泗風力發(fā)電站的建設,并網發(fā)電均運行良好.
(36)生物質能源是近年來我國政府采取“因地制宜,多能互補,合理利用,講求效益”的政策,大力發(fā)展的農村能源,目前已取得明顯的效果.
(37)地熱能方面,我國西藏地區(qū)已建成利用地熱發(fā)電的羊八井地熱電站,發(fā)電容量為2.7萬千瓦.
(38)我國在東南沿海地區(qū)建有數(shù)座實驗性潮汐能電站,裝機容量為40—640千瓦.
六
、科學考察
——青藏科學考察
(39)從60年代開始,我國對青藏高原地區(qū)的科學考察活動一直沒有間斷.60—70年代珠穆朗瑪峰地區(qū)的兩次科學考察與70年代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隊,對西藏自治區(qū)進行了全面
、系統(tǒng)的考察,出版了46部共56冊著作.
自1973年以來,幾代中國科學家先后8次赴大峽谷進行科學考察,對大峽谷形成歷史
、資源環(huán)境及其與人類和自然資源之相互關系有了新的認識.
——遠洋和極地科學考察
(40)1970年,“向陽紅5號”船首次進行太平洋特定洋區(qū)的綜合調查,獲得海洋重力
、磁力、水深
、地質
、水文等多學科珍貴資料.1980年5月,“向陽紅5號”船再赴太平洋執(zhí)行任務,為探索“厄爾尼諾”現(xiàn)象,為我國海洋事業(yè)、國防建設和國際海洋合作做出了貢獻.
(41)80年代中期,我國開始極地考察.1984年12月30日,中國第一支南極考察隊登上喬治島,建立中國南極長城站,1985年2月20日落成.1989年9月26日,中國南極中山站在南極大陸落成.
(42)1999年6月,我國首次赴北極考察.
——古生物化石考察
(43)1984—1995年,我國科學家在云南澄江發(fā)現(xiàn)大批動物群化石,揭示了生物進化的突發(fā)性,向傳統(tǒng)的“漸進論”為代表的達爾文進化理論提出了挑戰(zhàn),被國際科學界稱為:20世紀最驚人的發(fā)現(xiàn)之一.
(44)1997年,我國科學家在貴州甕安考察前寒武紀含磷地層,發(fā)現(xiàn)大量微型多細胞動物及礤胚胎化石,將動物起源時間向前推進5000萬年,再次取得早期動物研究的重大突破.
——夏商周斷代工程
(45)夏商周斷代工程是一項自然科學與社會
、人文科學相結合解決三代紀年問題的大型項目.工程設置9個課題
、40個專題、170名學者經過聯(lián)合考察,在文獻學
、天文學
、考古學和古文字學等方面取得了豐碩成果,這些成就將成為邁向21世紀的中國古代文明研究的新的起點.
本回答由科學教育分類達人 朱平推薦
評論
7 0
狂人橫刀向天笑
采納率:91% 來自團隊:數(shù)學輔導團 擅長: 歷史話題
其他回答
從網上查到2006年的中國科技成就如下:
中國科學院3月19日公布了該院2006年度十大重要創(chuàng)新成果。龍芯2E通用64位處理器入選
,中科院稱芯2E通用64位處理器是目前全球除美日之外性能最高的通用處理器
。
中國科學院3月19日公布了該院2006年度十大重要創(chuàng)新成果。它們是:
1.EAST全超導非圓截面托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
2006年9月26日
,由國家發(fā)改委投資建設的國家大科學工程EAST超導托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在進行的首日物理放電實驗的過程中
,成功獲得了電流大于200千安,時間接近3秒的高溫等離子體放電
,這標志著世界上第一個全超導非圓截面托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已在中國首先建成并正式投入運行
。
2.納米量子結構可控性實驗和理論研究新進展
中科院物理所研究組圍繞納米電子器件的基礎問題,在納米結構的探索
、組裝規(guī)律和單元器件的物性等方面
,在過去的幾年里已產生國際影響。2006年更是取得系列重要進展
,并逐步形成了系統(tǒng)性的工作
。
3.繪制出天空中的宇宙線分布圖,發(fā)現(xiàn)宇宙線分布是各向異性的和宇宙線的運動規(guī)律
在《科學》雜志2006年10月20日刊上
,依據(jù)在我國西藏羊八井宇宙射線觀測站的“西藏大氣簇射探測器陣列”所獲得的
、積累近九年之久的近四百億觀測事例的實驗數(shù)據(jù)的系統(tǒng)分析,中國和日本兩國物理學家合作發(fā)表了有關高能宇宙線各向異性以及宇宙線等離子體與星際間氣體物質和恒星共同圍繞銀河系中心旋轉的最新結果
,這些實驗觀測的前沿進展被審稿人譽為宇宙線研究領域中“里程碑”式的重要成就
。
4.甲醇制取低碳烯烴技術開發(fā)及工業(yè)性試驗取得重大突破性進展
由中科院大連化物所與陜西新興煤化工科技發(fā)展有限責任公司和中國石化集團洛陽石化工程公司合作的“甲醇制取低碳烯烴(DMTO)技術開發(fā)”工業(yè)性試驗項目取得重大突破性進展,在日處理甲醇50噸的工業(yè)化試驗裝置上實現(xiàn)了近100%甲醇轉化率
,乙烯選擇性40.1%
,丙烯選擇性39.0%,低碳烯烴(乙烯
、丙烯
、丁烯)選擇性達90%以上的結果。試驗裝置的成功運轉,對我國綜合利用能源
、拓展低碳烯烴原料的多樣化具有重大的經濟意義和戰(zhàn)略意義
。
5.龍芯2E通用64位處理器
龍芯2E通用64位處理器是目前全球除美日之外性能最高的通用處理器,也是祖國大陸地區(qū)第一個采用90納米設計技術的處理器
。中科院計算機所研制的龍芯2E處理器最高主頻達到1.0GHz
,實測性能超過1.5GHz奔騰IV處理器的水平,具有低成本
、低功耗
、高性能、高安全性等特點
,在不同工作條件下龍芯2E處理器的功耗在3瓦~8瓦范圍內
。“十一五”期間
,龍芯處理器將為推進我國信息化做出更大的貢獻
。
6.水體污染的激光誘導熒光非接觸監(jiān)測技術裝備系統(tǒng)
水是人類在生產和生活活動中不可缺少的重要資源,我國江河湖庫和近海海域普遍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且水體污染有逐年加重的趨勢
。中國科學院安徽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采用激光誘導熒光監(jiān)測技術實現(xiàn)水體污染遙測,系統(tǒng)集光學遙感技術
、光譜學
、分析化學、電子技術和計算機技術于一體
,利用激光誘導熒光光譜法
,實現(xiàn)對水體多組成份有機物的在線遙測,發(fā)展和提高了我國水體污染在線遙測的技術水平
。
7.我國科學家發(fā)現(xiàn)阿爾茨海默癥致病的新機制
2006年11月19日
,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醫(yī)學》網絡版在線發(fā)表了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研究組關于β淀粉樣蛋白產生過程新機制的最新研究成果。這項成果揭示了阿爾茨海默癥致病的新機制
,并且提示β2-腎上腺素受體有可能成為研發(fā)阿爾茨海默癥的治療藥物的新靶點
。
8.我國抗糖尿病新藥研究取得開創(chuàng)性進展
中科院上海藥物所科學家2006年在非肽類小分子胰高血糖素樣肽-1受體激動劑的研究領域取得了重要進展,相關成果于2007年元月第一周發(fā)表在國際權威科學期刊《美國科學院院刊(PNAS)》網絡版上
。美國科學院院刊編輯部在向媒體的書面新聞發(fā)布中指出
,這類口服有效的非肽類小分子激動劑有可能成為糖尿病、肥胖癥和其他相關代謝性疾病的一種新型療法
。
9.揭示果蠅記憶奧秘
,探索記憶的神經生物學基礎
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組關于果蠅的最新研究成果,揭示了果蠅的腦中并不存在一個通用的記憶中心
,而是不同感覺記憶儲藏在不同的區(qū)域里
,并且像人類能記住圖像的高度、大小、顏色等不同參數(shù)一樣
,果蠅的圖像記憶也有對應的不同參數(shù)
。通過對果蠅記憶基因的研究,可進一步運用到小白鼠
、哺乳動物甚至人類身上,從而解決人類失眠
、老年癡呆等精神性疾病
。
10.飲用水質安全風險的末端控制技術與應用
為及時評價水質狀況及應對突發(fā)事件,中科院生態(tài)環(huán)境研究中心和中科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合作開發(fā)出適合末端水質監(jiān)控的生物在線監(jiān)測與預警技術
,建立并完善生物毒性測試方法
,在分子、細胞水平上形成一套適用于水質評估的技術體系
。研究中開發(fā)的關鍵技術擁有自主知識產權
,共產生發(fā)明專利22項,發(fā)表論文61篇
,其中SCI收錄論文23篇
。
我國科技發(fā)展上的成就有哪些
我國在科學技術方面取得的成就:
一、生物技術
——生物科學
(1)1965年,我國科學家在世界上首次破譯牛胰島素基因后,成功地人工合成了該胰島素.諾貝爾獎金委員會主席蒂斯利尤斯對此評價說:“比核能力更有說服力的是胰島素.因為,人們可以從書本中學到制造原·子彈,但不能從書本上學習制造胰島素……”
(2)1998年4月15日,中科院上海生化所又成功地運用基因方法重組人胰素.
(3)1984年3月9日,我國青年學者旭日干與日本學者合作,培育出世界上第一胎“試管山羊”,1989年,“試管綿羊”被成功培育.
(4)被世界稱為“雜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于1973年在世界上首稱育成秈型雜交水稻.直到90年代,雜交水稻的影響還在繼續(xù).
——基因工程
(5)從1980年開始,由上海醫(yī)學遺傳研究所與復旦大學遺傳研究所合作進行乳汁中含有人凝血因子IX的轉基因羊研究獲得重大突破,使我國的轉基因羊技術處于國際領先水平.
(6)一種生長耗料低
、肉質好
、抗病力強的轉基因豬,已由湖北省農科院畜牧所培育成功,其基因導入總效率2.1%,比國外高出一倍多,超過國際先進水平.
(7)在基因藥物方面,1988年,我國研制成功乙型肝炎基因工程疫苗;1992年又研制成功治療甲肝和丙肝有特殊療效的合成人工干擾素等一批基因工程藥物,其中一些藥物已進入市場.
二
、農業(yè)技術
(8)早在1956年,廣東省的農民育種專家就培育出中國第一個大面積推廣的矮稈秈良種.此后,隨著一系列矮稈品種的育成和推廣,1965年,我國南方稻區(qū)基本上實現(xiàn)秈稻矮稈化,每畝產量由200—250公斤提高到300—350公斤.
(9)90年代,我國農業(yè)科技人員運用現(xiàn)代生物技術分離克隆出光敏核不育基因,進一步研制出只采用雄性不育系和保持系的兩系法雜交水稻技術.在全國大面積的試種中,表現(xiàn)出高產
、優(yōu)質和多抗等特性,平均每公頃產量可達11250公斤.
(10)1995年11月,中國農科院植保所國家重點實驗室和山東大學生物系聯(lián)合培育成功世界上第一株抗大麥矮病毒的轉基因小麥品種.
(11)1997年7月,中國水稻研究所研究員黃大年和他的科研合作者經過多年攻關,成功地將抗除草劑基因轉入水稻,并應用于雜交水稻.
(12)1997年10月,中國農科院生物技術中心郭三堆研制成功我國第一個雙價抗蟲棉.
(13)1998年9月,浙江農業(yè)大學核農所教授高明尉等帶領課題組利用農桿菌介導法,在世界上首次培育成功轉基因抗螟蟲品系克螟稻.
此外,我國在激光育種、輻射誘變育種
、太空育種等先進技術領域也取得了很大成績.
三
、通信技術
——大型計算機
(14)1983年12月,國防科技大學計算機研究所研制出被命名為“銀河”的大型計算機系統(tǒng).從此,我國踏進了世界研制巨型機的行列.
(15)1993年10月,“曙光一號”大型并行計算機研制成功.
——微電子技術
(16)自1965年研究開發(fā)成功第一塊單片集成電路以來,建立了幾個集成電路重點科研和生產基地.現(xiàn)在每年可生產2.5億塊電路,增長幅度達45%.“九五”末期集成電路批量生產的水平為1—1.5微米,研究水平為0.8微米,并在0.5—0.6微米工藝技術預研取得成果.
——智能機器人
(17)目前,我國已研制成功的智能機器人主要有:核工業(yè)移動作業(yè)機器人;壁面爬行機器人
;室外惡劣環(huán)境下工作的移動機器人
;水下1000米和6000米無纜機器人……
——激光技術
(18)經過10余年的研究,我國在X光、氧碘化學激光
、自由電子激光
、高功率固體鈦玻璃激光和準分子激光方面的研究達到或接近國際先進水平.
——三大高能物理研究裝置
(19)80年代,我國陸續(xù)建設了三大高能物理研究裝置——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蘭州重離子加速器和合肥同步輻射裝置.
——新材料技術
(20)繼美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