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僻不遂”,并把本病按輕重程度分為四型:“邪在于絡
,肌膚不仁
;邪在于經,即重不勝
;邪入于腑
,即不識人;邪入于臟
,舌即難言
,口吐涎”,對后世醫(yī)家產生了深遠影響
。但《金匱要略》只著重強調了《內經》的“正虛邪中”說
,而對“本氣自病”說未予闡發(fā)。在治療學上
,該篇治癱方中有侯氏黑風散
、續(xù)命湯及三黃湯,也基本是以“正虛邪中”說為理論依據所制
。
隋代巢元方所著《諸病源候論》把偏癱列入“風病諸候”
,認為其病因是“風氣中于人也”
,對中風病候的描繪頗為詳盡,其中與偏癱有關者包括“風痱候”
、“風猥退候”
、“風偏枯候”、“風半身不遂候”
、“風口候”等
。
唐代孫思邈的《備急千金要方》及王燾的《外臺秘要方》記載了幾十首治療偏癱的方劑,豐富了中醫(yī)偏癱治療學的內容
。其中許多方劑的組成藥物較多
,這些藥物大體可分為四組:
發(fā)表祛風藥、補益氣血藥
、溫熱藥、苦寒藥
。如《千金》大續(xù)命散
,發(fā)表祛風者有麻黃、防風
;補益氣血者有人參
、當歸、川芎
、獲苓
、甘草;溫熱藥有烏頭
、桂心
、蜀椒、干姜
;苦寒藥有石膏
、黃芩。其祛風及補虛藥并用
,顯然是接受了病因學上的“正虛邪中”說
。除大續(xù)命散外,《千金要方》的八風散
、大八風湯
、魯王酒、獨活煮散及《外臺》的續(xù)命湯
、八風續(xù)命湯
、西州續(xù)命湯、八風九州湯
、麻子湯等都具有以上特點
。此外
,《千金》腎瀝湯雖然也記述“腎虛為厲風所中”,但方中除防風外
,還包括羊腎
、黃芪、人參
、茯苓
、當歸、白芍
、元參
、甘草、五味子等補益藥
,并包含肉桂
,而無石膏等苦寒藥,為一首大補之方
,可謂開創(chuàng)了補虛治療偏癱之先河
。兩部著作中方劑的又一特點,是癱證與痹證往往同治
,如《千金》記述八風散“治八風十二痹
、猥退、半身不遂
、歷節(jié)疼痛”
,《外臺》記述“八風九州湯”療“半身不遂、手足苦冷或不隨
,或俛俯屈伸難
、周身淫淫痹、四肢不收”
。雖然異病同治也符合中醫(yī)治療原則
,但沒有嚴格區(qū)分癱證與痹證,不能不說是唐代醫(yī)家的不足之處
。
宋代的《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和《圣濟總錄》等也沿襲了偏癱的“正虛邪中”說
。《三因方》認為
,邪風“如其經絡空虛而中傷者
,為半身不遂”,《圣濟總錄》說:“若脾胃虛弱水谷不化
,筋脈無所稟養(yǎng)
,復遇風邪外搏,膚腠流傳
,筋脈縱緩則肢體搖曳”
,與此同時
,《圣濟總錄》還強調了偏癱也有不因于外風者,“皆由氣血內耗
,肝腎經虛
,陰陽偏廢而得之;或有始因他病
,服吐下之藥過度
,亦使真氣內動,榮衛(wèi)失守
,一身無所稟養(yǎng)而致然也”
。在治療學上,《三因方》較有代表性
,其小黃芪酒
、排風湯等的藥物組成特點類似于《千金》大續(xù)命散,而鐵彈丸及舒筋保安丸等所用藥物則不同于《千金》和《外臺》
,使用了祛風濕類的威靈仙
、木瓜、松節(jié)
、白花蛇、烏梢蛇及平肝熄風類的天麻
、白僵蠶和活血化瘀的乳香
、沒藥、五靈脂
、自然銅等藥物
。此外,治療“風氣不順
,手腳偏枯”
,“腿膝攣痹,筋骨疼痛”的烏藥順氣散
,使用了烏藥
、枳殼、橘皮等理氣藥
。繼《千金》腎瀝湯之后
,《三因方》的仁壽丸可稱為大補肝腎治療偏癱之良方。
金元醫(yī)家在偏癱發(fā)病機制的認識上有所突破
。劉完素說:“中風有癱瘓者
,非謂肝木之風實甚而卒中之也,亦非外來風邪
,良由將息失宜而心火暴甚
,腎水衰不能制之
,則陰虛陽實而熱氣怫郁”,“熱氣大盛郁滯不通”
,“偏枯由經絡一側得通
,否者痹而癱瘓也”;李東垣認為:“中風者
,非外來風邪
,乃本氣自病也。凡年逾四旬氣衰之際
,或憂喜忿怒傷其氣者
,多有此疾,壯歲之時無有也
。若肥壯者間而有之
,亦是形盛氣衰而如此耳”;《丹溪心法》則認為:
“半身不遂
,大率多痰
,在左屬死血、瘀血
,在右屬痰
,有熱并氣虛”。雖然以左右辨瘀血的認識過于刻板
,但明確提出痰積
、瘀血致癱的病機,則是闡前人之未發(fā)
。在治療學上
,劉完素主張用川芎石膏湯“清神利頭、宣通氣血”
;朱丹溪則主張“左以四物湯加桃仁
、紅花、竹瀝
、姜汁
,右以二陳湯、四君子湯加竹瀝
、姜汁”
。此外,劉完素
、李東垣
、朱丹溪及金元時期的其他醫(yī)家張元素、羅天益等都主張“外有六經證則從小續(xù)命湯加減”
,“內有便溺之阻格
,宜養(yǎng)血通氣
,大秦艽湯、羌活愈風湯主之”
。實際上
,在強調“非外來風邪”的同時,在偏癱的病因方面也接受了“正虛邪中”說
,即承認有因外風而致偏癱者
。
明代的《景岳全書》強調:“偏枯拘急痿弱之類本由陰虛”,“然氣血本不相離
,故陰中有氣
,陰中亦有血”,“血非氣不行
,氣非血不化
。凡血中無氣則病為緩縱廢弛;氣中無血則病抽掣拘攣”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敖罹徴弋斬熎錈o氣,筋急者當責其無血
。無血者宜三陰煎
,或大營煎、小營煎之類主之
;無氣者宜五福飲
、四君子湯、十全大補湯之類主之”
。此可謂集溫補派治療偏癱的理法方藥之大成。在強調因虛致偏癱的同時
,景岳還在總結前人經驗的基礎上提出治療偏癱應辨證論治
,照顧兼證:“通經佐使之法不可廢”,“凡風閉者宜散而通之
,如麻黃
、桂枝、柴胡
、羌活
、細辛、白芷之屬是也
;寒凝者宜熱而通之
,如蔥、椒
、桂
、附
、干姜之屬是也;熱燥者宜涼而通之
,如芩
、連、梔
、柏
、石膏、知母之屬是也
;濕滯者宜溫利而通之
,如蒼術、厚樸
、茵陳
、萆薢、五苓之屬是也
;血滯者宜活血而通之
,如芎、歸
、牛膝
、紅花、桃仁
、大黃
、芒硝之屬是也;氣滯者宜行而通之
,如木香
、香附、烏
、沉
、枳、藿之屬是也
;痰滯者宜開而通之
,如南星、半夏
、牛黃
、天竺黃、朱砂
、海石
、玄明粉之屬是也;氣血虛弱者宜溫補而通之,如參
、芪
、歸、術
、熟地
、構杞、杜仲
、牛膝之屬是也”
。至此,偏癱的治法日臻完善
。
明清時期的其他醫(yī)家對中風偏癱病因病機的認識及治法處方
,大體沒有超出上述范疇。
綜合古代醫(yī)家所論
,盡管多種原因可致偏癱
,但其最終發(fā)病機制可以總結為兩個方面:
一是筋失所養(yǎng),一為經絡阻滯
,此二者為導致偏癱的直接因素
。
二、辨證用藥
偏癱的辨證分型及治法處方大致如下:
(一)風中經絡
[辨證要點]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
,或口眼歪斜
,肌膚不仁,有發(fā)熱惡寒
,舌質淡紅
,舌苔薄白,脈弦細
。
[治法]祛風通絡
。
[方藥]小續(xù)命湯:肉桂6g,麻黃5g
,防風10g
,防己12g,人參10g
,黃芩10g,甘草10g
,當歸12g
,川芎10g,杏仁10g
,炮附子10g
,生姜5片。
方中麻黃、防風
、防己
、杏仁、生姜等祛風通絡以開其表
。因“邪之所湊
,其氣必虛”,故以人參
、炮附子
、肉桂以助陽氣。川芎
、當歸用以調氣血
,使正氣復而邪氣去。外邪不解則里氣不和
,每易郁而生熱
,取黃芩之苦寒以祛標之熱,作為反佐
。
(二)腑氣不通
[辨證要點]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
,或口眼歪斜,有脘腹?jié)M悶
,大便秘結
,小便黃赤,或見頭暈煩躁
,舌紅苔黃或膩
,脈弦或滑。
[治法]瀉下通腑
。
[方藥]三化湯:大黃5~10g
,枳實10~15g,厚樸10g
,羌活10~15g
。
方中大黃苦寒泄熱,蕩滌胃腑
;枳實
、厚樸苦溫,行氣除滿
。三藥合用共奏瀉下通腑之效
。羌活為祛六經未盡之邪而設,已無發(fā)熱惡寒等表證可去之
。此方為攻逐有形之邪而設
,若藥后微瀉則停服,以免過下傷正。
(三)氣虛痰阻
[辨證要點]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
,口眼歪斜
,痰多,面色萎黃
,四肢倦怠
,或見頭眩,舌質淡有齒痕
,舌苔白滑或白膩
,脈滑或弦而無力。
[治法]益氣豁痰通絡
。
[方藥]二陳湯加減:竹瀝
、膽南星、半夏各5g
,陳皮15g
,茯苓10~15g,炙甘草5~10g
。
方中半夏辛溫性燥
,可燥濕化痰,和中止嘔
,消痞散結
。氣機不暢則痰凝,痰凝則氣機更為之阻
,用陳皮理氣
,氣順則痰降。痰由濕生
,濕去則痰消
,故以茯苓健脾利濕。甘草和中健脾
,助茯苓化濕消痰
。膽南星燥濕化痰,竹瀝清熱消痰
。諸藥合用
,可健脾化痰,祛濕通絡
。
(四)氣虛血瘀
[辨證要點]肢體緩縱無力或見疼痛
,舌質暗有瘀斑,或舌有齒痕
,舌苔薄白
,脈沉細或虛澀。
[治法]益氣活血通絡
。
[方藥]補陽還五湯:赤芍10g
,當歸15g,川芎10g
,桃仁10g
,紅花10g,生黃芪30~60g
,地龍6g
。
方中黃芪益氣,當歸
、赤芍
、川芎、桃仁
、紅花活血
,地龍通絡。合而使之
,使氣得復而帥血以行
,脈絡通而偏癱愈。
(五)氣滯經絡
[辨證要點]半身不遂或口眼歪斜
,脅肋脹痛
,善太息,脘腹?jié)M悶
,得矢氣稍快
,舌質淡紅,舌苔薄白
,脈弦而有力
。
[治法]行氣活絡。
[方藥]八味順氣散:人參10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