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醫(yī)經(jīng)方中醫(yī)經(jīng)方精品微信號
,中醫(yī)經(jīng)典傳承關注燒山火
、透天涼作為針灸專業(yè)的針刺手法
,充滿了神秘莫測的氣息,掌握熱補涼瀉手法往往成為高手的象征
。

一、燒山火
、透天涼手法概述
1.燒山火
燒山火手法屬于常用復式補瀉手法之一
,是熱補法的代表性手法。最早在《素問·針解》篇中記載:“
黃帝問曰:愿聞九針之解
,虛實之道。岐伯對曰:刺虛則實之者
,針下熱也
。氣實乃熱也?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痹凇鹅`樞·終始》篇中也記載:“刺寒厥者
,留針反為熱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笨梢姰敃r已有虛實補瀉和針刺取熱的概念
。其后
,金代竇漢卿在《標幽賦》中有“推內(nèi)進搓
,隨濟左而補暖”的論述
,成為后世熱補手法的要點
。燒山火手法的名稱最早見于明代徐鳳的《針灸大全》所載《金針賦》中:“考夫治病之法有八
。一曰燒山火,治頑麻冷痹,先淺后深
,用九陽而三進三退
,慢提緊按
,熱至
,緊閉插針。除寒之有準……皆細細搓之
。祛病準繩?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p>
明代楊繼洲在《針灸大成·三衢楊氏補瀉》中曰:“燒山火能除寒
,三進一退熱涌涌……凡用針之時
,須捻運入五分之中
,行九陽之數(shù)……漸漸運入一寸之內(nèi)
,三出三入
,慢提緊按
。若覺針頭沉緊
,其針插之時
,熱氣復生
,冷氣自除
。未效
,依前法再施也
。”對燒山火手法的操作和主治范圍作了較為細致的描述
。其后的歷代醫(yī)家雖根據(jù)各自的臨床體會和經(jīng)驗手法各有側(cè)重,但皆以《金針賦》
、《針灸大成》中所載針刺手法為準繩。
當前
,以國家規(guī)劃教材為準的經(jīng)典燒山火術(shù)式操作方法是將穴位的可刺深度分為淺
、中
、深三層(天
、人
、地三部)
,先淺后深,每層各做緊按慢提九數(shù)
,然后退回至淺層,稱為一度
。如此反復操作數(shù)度,再將針插至深層留針
。在操作過程中
,可配合呼吸補瀉中的補法
,出針時按壓針孔
。該術(shù)式操作手法主要是參考《金針賦》“燒山火”手法而定
,但語言過于簡練
,對具體操作中的細節(jié)問題沒有詳細闡述
,實際操作過程中仍使人存在諸多疑惑,所以深入研究“燒山火”手法的術(shù)式操作過程是必要的
。
2.透天涼
“透天涼”手法屬于傳統(tǒng)復式補瀉手法之一
,是涼瀉法的代表性手法。該手法源于《黃帝內(nèi)經(jīng)》
,原書未提出“透天涼”的概念
,但寓含了針刺補瀉的思想,如《素問·針解》記載:“滿而泄之者
,針下寒也。氣虛乃寒也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俺醪疥U述了涼瀉法的應用與效應
。
“透天涼”手法的名稱首見于泉石心的《金針賦》:“二曰透天涼
,治肌熱骨蒸
,先深后淺
,用六陰而三出三入
,緊提慢按
,徐徐舉針
,退熱之可憑
,皆細細搓之
,祛病準繩?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泵鞔鷹罾^洲在《針灸大成·三街楊氏補瀉》中曰:“‘透天涼’能除熱
,三退一進冷冰冰
,口吸氣一口
,鼻出五口
。凡用針時
,進一寸內(nèi)
,行六陰之數(shù)
,其五分者
,即先深后淺也。若得氣
,便退而伸之
,退至五分之中
,三入三出
,緊提慢按
,覺針頭沉緊,徐徐舉之
,則涼氣自生
,熱病自除
。如不效
,依前法再施
。一身混似火來燒
,不住之時熱上潮,若能加入清涼法
,須臾熱毒自然消”。對“透天涼”手法的操作和主治范圍進行了較為細致的描述
。其后的歷代醫(yī)家雖然各有發(fā)揮,但皆以《金針賦》《針灸大成》中所載“透天涼”手法為根基
。
此外
,《奇效良方》記載:“‘透天涼’屬性,夫用針時
,先進入分寸之內(nèi)
,行六陰之數(shù)
。若得氣便進伸
,漸退至五分之中,三慢入,三緊出
,其針自緊,徐徐舉之
,得冷氣漸至,其熱自愈
,不效再施?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痹摃d“透天涼”手法一改《金針賦》分三層操作的方法,簡化為兩層操作
,為后世“透天涼”手法的演化提供了依據(jù)。
二
、17家燒山火
、透天涼的操作方法
1.《黃帝內(nèi)經(jīng)》的燒山火
、透天涼
黃帝問曰:愿聞九針之解,虛實之道
。岐伯對曰:刺虛則實之者
,針下熱也
,氣實乃熱也
。滿而泄之者
,針下寒也
,氣虛乃寒也
。
2.《金針賦》的燒山火
、透天涼
一曰燒山火:治頑麻冷痹
,先淺后深,凡九陽而三進三退
,慢提緊按,熱至緊閉插針
,除寒之有準
。
二曰透天涼:治肌熱骨蒸
,先深后淺
,用六陰而三出三入
,緊提慢按
,徐徐舉針
,退熱之可憑
,皆細細搓之
,去病準繩
。
3.焦勉齋的燒山火、透天涼——《針術(shù)手法》
燒山火:進針氣至后
,先將針上提至淺部
,用緊按慢提
,三進一退的手法(不限于三一之數(shù)
,以進多出少為原則,透天涼則以少進多出為原則)配合醫(yī)者之呼吸運氣
,向下插針時,用緊按法
,口鼻呼氣
;向上退針時用慢提法
,微微吸氣
,這樣提插進退配合,約5分鐘即有熱感。
透天涼:進針氣至后
,先將針插至深部
,用緊提慢按
,配合醫(yī)者呼吸運氣而施術(shù)
,向上提針時
,醫(yī)者吸氣并用力捻轉(zhuǎn)針柄
,向下插針時徐徐口鼻呼氣
,進退提插配合
,約5分鐘即有涼感。
4.陸瘦燕的燒山火
、透天涼——《陸瘦燕針灸論著醫(yī)案選》
燒山火:先進針至天部(腧穴深度的上1/3處),慢提緊按九次
,按針時左轉(zhuǎn);次進至人部(腧穴深度的中1/3處)
,提插、捻轉(zhuǎn)如前數(shù)
;再進至地部(腧穴深度的下1/3處),施術(shù)同前
;然后從地部一次退至天部,這樣為一度
。反復三度,倘熱至
,出針揉閉孔穴;如無熱感
,可反復再施,直到熱至
。
透天涼:進針直至地部,在該部緊提慢按六次
,提針時右轉(zhuǎn)
;次退至人部
,同前提插
、捻轉(zhuǎn)六次
;再退至天部
,亦同前法施術(shù)
;這樣一進三退
,稱為一度。操作三度
,若涼生,則可出針
,出針前搖大其孔
,不閉其穴
。如無涼感,應反復再施
,直至涼生
。
5.周樹東、周楣聲的燒山火
、透天涼——《金針梅花詩抄》
燒山火:燒山火可補虛寒,法取三才逐步探
,三按拇前呼始入
,一提拇后吸相關,由淺漸深天至地
,慢提緊按九成三
,疾以出針當疾捫
,熱生針下效非凡
。有歌曰:“燒山之火能除寒
,一退三飛病自安。始是五分終一寸
,三番出入慢提看?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p>
分天
、地
、人三部徐徐進針
。初進針時可將針直入至適當深度,得氣后將針向上提至天部
,隨即用緊按慢提,三進一退
。因患者之呼吸而運用手法
,目視患者,手不離針
。當患者呼氣時向下三次進針為主
,吸氣時一次退針為輔
。呼氣時口唇微閉,如吹風狀
,三次從口呼出。吸氣時即閉合其口
,一次由鼻吸入
。向下進針時用緊按法
,拇前食后行九陽數(shù)。停針時要用力按針不動
。向上退針時是用慢提法
,食前拇后,在天部提三按九
,左捻多右捻少,呼進吸退
;熱生以后將針從人部再至地部時,也同樣行之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颊呒锤杏嗅樝掳l(fā)熱,并能沿經(jīng)傳布
,上下周流
。當針深入地部后,將針再提至人部,如此反復行之
。最后一次出針至天部
,少停再盡出針
,疾捫其穴。
透天涼:透天涼可除煩熱,直針至地徐后撤
,緊提隨吸食指前,慢按隨呼食后說,針下涼生再上提,三退一進熱自奪
,退針至天再入深,如此反復同前撤。有歌曰:“透天涼法退熱燒
,一進三飛冷風飄。先針一寸退五分
,三出三入緊提消”
。
先一次進針至應有深度
,再先深后淺
,分地
、人、天三部徐徐退針
。直針入地得氣后
,注視患者呼吸,緊提慢按
,三退一進,目視患者
,手不離針。當患者吸氣時向上三次提針為主
,并用食前拇后稍向右捻
,行六陰數(shù)
。呼氣時一次按針為輔
,同時拇前食后稍向左捻
。吸氣時口唇微開,三次用口吸入。呼氣時即閉其口,一次用鼻呼出
。當針下發(fā)涼時
,即退針至人部
,施術(shù)如前。能使涼氣循經(jīng)傳導
,最后遍體清涼
。出針時不按針孔
。所謂一進三飛或一退三飛者
,意即連續(xù)前進三次或后退三次
,輕巧快捷
,猶如鳥之飛翔也。
6.彭靜山的燒山火
、透天涼——《針灸秘驗》
燒山火補法:適用于虛寒癥
。選好穴位,針刺得氣以后
,這時拇指用力向前作龍眼推旋,當拇指向前推旋完畢
,左手拇
、食兩指用力夾住針柄上端,不使針向回松勁
,急用右手拇指指甲
,從上向下刮動針柄。這時病人酸麻的感覺
,就變?yōu)闊岬母杏X
。這種熱由針穴局部向遠處傳導。
透天涼瀉法:適用于實熱癥
。選好穴位
,針刺得氣后
,拇指用力以鳳眼法向后拉捻
,急用左手拇、食二指夾住針柄上端
,夾的緊點
,固定針柄,不使它向回松勁
,然后用右手小指指甲
,從下向上刮動針柄。這時病人已產(chǎn)生的酸麻感覺
,就會變成涼的感覺。其涼從內(nèi)向外,直透出來,頗感愉快。
7.吳倬仙的燒山火、透天涼——《子午流注說難》
靈樞經(jīng)云:“刺諸熱者如以手探湯。刺寒清者如人不欲行?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贝思蠢^起者用透天涼燒山火之兩手法。
針灸家?guī)煶杏性疲禾後槥闊?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插針為寒。?nèi)轉(zhuǎn)為瀉。外轉(zhuǎn)為補
。補瀉之法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赏a樅顨狻_t遲轉(zhuǎn)之
。提插之法
。不可偏用。蓋盡量插之
。而至于骨。則不可再插
。盡量提之。而針以外出。則不能再用
。
故定為三提一插。提針呼氣。插針吸氣
。為燒山火
。蓋提數(shù)多。則氣之出于衛(wèi)分者多振振惡寒之證
。用此手法。陽日用偶數(shù)
。陰日用奇數(shù)
。必能使之發(fā)熱。
反言之
。三插一提
。插針吸氣。提針呼氣
。為透天涼。蓋插數(shù)多
。則氣之入于營分者多蒸蒸發(fā)熱之證。用此手法
。陽日用奇數(shù)
。陰日用偶數(shù)
。必能使其退熱。
除寒退熱
。乃針灸家必要之手法
。故靈樞經(jīng)列于第一篇九針十二原之末。等于冠諸本腧篇之首也
。
以上所言燒山火透天涼之正法。乃男用于午前
。女用于午后
。如男子午后
。有大寒證大熱證。當用燒山火透天涼者。則反而用之。如女子午前有大寒證大熱證。當用燒山火透天涼者。以反而用之。歌曰:三插一提透天涼。三提一插火燒山。提針吹氣插針吸
。女午后兮男午前。
8.劉炳權(quán)的燒山火、透天涼——《針灸療法與實例經(jīng)驗薈萃》
燒山火
燒山火(熱補法)是指施術(shù)后病人自覺穴位針下有熱感
。此法常用于治療寒證、虛證
。它將穴位分天、人、地三部分進行操作
,表層為天,中間為人
,深層為地
。方法是進針得氣后淺層為天部,操作拇指向前單方向捻轉(zhuǎn)(順時針)
,捻轉(zhuǎn)度為120度
,頻率為每分鐘80-100次,捻轉(zhuǎn)同時將針提插
,插時用力要重
,提時用力要輕
,稱重按輕提
。天部捻轉(zhuǎn)提插9次,完畢
,然后將針進入人部
,同法施術(shù),完畢,再將針進入地部
,同法施術(shù)
,完畢后將針提至天部可重復上述操作3-4次,直至病人有熱感
,每隔5-7分鐘行針一次
。
透天涼
透天涼(涼瀉法)是指施術(shù)后病人穴位針下自覺涼感,常用于治療熱證
、實證
。它亦是將穴位分天
、人
、地三部進行,但此法與燒山火操作相反
,由深層即地部開始
,操作拇指向后單方向捻轉(zhuǎn)(逆時針),捻轉(zhuǎn)度為140度左右
,頻率每分鐘60-80次
,捻轉(zhuǎn)同時將針提插,插時用力要輕
,提時用力要重
,稱輕按重提。地部捻轉(zhuǎn)提插6次
,完畢
,然后將針退至人部,同法施術(shù)完畢
,再將針退至天部
,同法施術(shù),完畢后將針進入地部
,可重復上述操作
,直至病人有涼感,每隔5-7分鐘行針一次
。
9.羅逸仙
、張鸛一的燒山火、透天涼——《張鸛一醫(yī)案醫(yī)話集》
羅老先生燒山火:拇指與中指夾針
,成蘭花式
,待病人呼氣時進針天部(應刺深度的上1/3處),左捻九數(shù)
;再呼
,再進入人部(應刺深度的中1/3處),行九數(shù)
;再呼
,再進入地部(下1/3處)
,行九數(shù)。侯病人吸氣時
,將針一次提至天部
,反復行之,共九九八十一捻
,則病人自覺熱氣內(nèi)生矣
。
行此法須注意四點:一是適宜于虛證、寒證
,凡火證
、實證均禁用之;二是行針時
,聚精會神
,細心觀察病人呼吸與捻轉(zhuǎn)節(jié)律,不可紊亂
;三是捻力輕徐均衡
,不可忽輕忽重,忽快忽慢
;四是吸氣提針時
,以凈巾掩病人口鼻。
透天涼:拇指與食指持針
,成展翅式
,待病人吸氣時,將針一次進入地部
,右捻六數(shù)
,呼氣時將針慢提至人部,行六數(shù)
;再呼
,再提至天部,行六數(shù)
。如此再吸再插
,反復行之,六六三十六數(shù)
,則病人自覺寒冷內(nèi)生矣
。
行此法亦須注意四點:一是適用于火證、實證
;二要聚精會神
,捻轉(zhuǎn)合拍;三要捻重、提慢
、插快
,指力均衡;四令病人以鼻呼氣
,以口吸氣
。
10.樓百層的燒山火、透天涼
燒山火:將針刺入應針深度的1/2時
,行左右捻轉(zhuǎn)手法9次以侯氣
,若覺針下沉緊,再刺入應刺深度
,急行三出三入
,慢提緊按的提插捻轉(zhuǎn)手法,一般可使針下產(chǎn)生熱感
。
透天涼:將針刺入應針深度
,即行左右捻轉(zhuǎn)手法6次以侯氣
,若覺針下沉緊
,再將針提起1/2,急行三入三出
,緊提慢按的提插捻轉(zhuǎn)手法
,一般能使針下產(chǎn)生涼感。
11.管正齋的燒山火
、透天涼——《管氏針灸經(jīng)驗集》
燒山火
(1)行降陰法:用左手押準穴位
,右手持針刺入穴內(nèi)。針分3次漸次的下降
,先進至皮下天部
,次進至人部,再進至地部
,最后再由地部直接提出于皮膚外面
。此法的要點是先淺后深,使針力著重于深部
,徐內(nèi)疾出
。
(2)在酸麻脹重感覺的基礎上捻針時,使指力向下
,將針向左方向捻轉(zhuǎn)
,每次180-360度,即將針刺的右手(刺手)拇指向前進
、食指后退的捻轉(zhuǎn)方向
,反復行之,有的患者即可產(chǎn)生熱的感覺。
(3)緊按慢提
,此“緊”字的涵義作“重”字解
。“慢”字的涵義作“輕”字解
。進針在天人地部提插針時
,要用重插輕提。
(4)行九陽數(shù):(周易:單數(shù)
、奇數(shù)為陽
,九數(shù)為老陽,七數(shù)為少陽
。)進針在天人地部捻轉(zhuǎn)(或提插)3次
,三三得九,為九陽數(shù)(亦可在每部各行九陽數(shù))可少停
,反復行之
。管老在行九陽數(shù)時,強調(diào)實效
,不泥于古數(shù)
,注重病人體質(zhì)、敏感程度等客觀情況
,所以有時僅用三三得九
,有時用三九二十七……靈活運用。
(5)隨而濟之:隨順其經(jīng)氣的流行而補其氣
,如手之三陰經(jīng)及足之三陽經(jīng)
,是從上而下,于刺針后捻插時
,使麻酸脹重感覺
,向下傳達,與經(jīng)氣的去路相順
。管老不僅重視針刺方向順行經(jīng)氣
,更強調(diào)針感順應經(jīng)氣,并且巧妙地應用押手
、循經(jīng)
、阻壓等輔助手法屢能達到針感順經(jīng)之目的。
(6)行震刮術(shù):先用左手指固定針體
,再用右手拇指向下震刮針柄
,或右手食指做固定,右手拇指向下震刮針柄
,震刮30-60次
,每可產(chǎn)生熱的感覺
。
(7)乘病人呼氣進針,吸氣出針
。
(8)出針后
,立即以指(或棉球)按揉針孔,以扶正氣
,使真氣存留
,不任已入之陽氣外逸。
透天涼
(1)行升陽法:押手及刺手式
,同燒山火
。不同之點是,將針直刺入地部
,然后分3次
,作階梯狀,經(jīng)人部天部提出于皮膚外
。此法的要點是先深后淺
,使針力著重于淺層,疾內(nèi)徐出
。
(2)在酸麻脹重感覺的基礎上捻針時
,使指力向上,將針向右方向捻轉(zhuǎn)
,每次90-180度
,即將持針的右手(刺手)拇指退后
、食指前進的捻轉(zhuǎn)方向
,反復行之,有的患者即可產(chǎn)生涼的感覺
。
(3)緊提慢按
,退針在地人天部提插針時,用重提輕插
。
(4)行六陰數(shù):(周易:雙數(shù)
、偶數(shù)為陰,六數(shù)為老陰
,八數(shù)為少陰
。)退針在地人天部捻轉(zhuǎn)(或提插)時,針尖向上提起
,使力在針體
,每部各捻轉(zhuǎn)(或提插)2次,二三得六
,為六陰數(shù)(亦可在每部各行六陰數(shù))可少停
,反復行之
。
(5)迎而奪之:與經(jīng)絡循行的來源去路相反,如手之三陽及足之三陰經(jīng)
,是從下向上
,于刺針捻插時,使酸麻脹重感覺向下傳達
,與經(jīng)氣的來路相逆
。
(6)行震刮術(shù):先用左手拇指固定針體,再用右手食指(或拇指)向上震刮針柄
,或以右手食指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