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基礎(chǔ)常識 >
經(jīng)方與應用
道醫(yī) 2023-06-24 19:25:33
【大青龍湯組成】麻黃(去節(jié)〉六兩,桂枝(去皮)二兩,甘草(炙)二兩,杏仁(去皮尖)四十枚
,生姜(切)三兩
,大棗十枚
,石膏(碎〉如雞子大
。
右七味
,以水九升
,先煮麻黃,減二升
,去上沬,內(nèi)諸藥
,煮取三升
,去滓
,溫服一升,取微似汗
。汗多者
,溫粉粉之。一服汗者
,停后服
。若復服,汗多亡陽
,遂虛
,惡風、煩躁
、不得眠也
。
【方歌】
案.png)
大青龍湯桂麻黃,杏草石膏姜棗藏
,太陽無汗兼煩躁
,散寒清熱此方良。
【方解】此即麻黃湯與越婢湯的合方
,故治二方的合并證
,為發(fā)汗利水的峻劑,用于太陽陽明合病證
。從藥物組合看
,麻黃、桂枝
、杏仁
、生姜、甘草
、大棗皆辛溫發(fā)汗
,生石膏《
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謂:“味辛,微寒”
,配于眾辛溫發(fā)汗藥中,全方當顯辛涼解表作用
。但仲景原意是解太陽表
、清陽明里熱,并祛在表之水濕
。
【仲景原文解讀】
《傷寒論》第38條:太陽中風
,脈浮緊,發(fā)熱
,惡寒
,身疼痛,不汗出而煩躁者
,大青龍湯主之;若脈微弱
、汗出惡風者
,不可服之。服之則厥逆
、筋惕肉瞤
,此為逆也。
【解讀】這里的太陽中風
,是對主治風水的越婢湯證而言
。越婢湯證原有“續(xù)自汗出”,患者又兼見麻黃湯的表實證
,故見脈浮緊
,發(fā)熱,惡寒
,身疼痛
,不汗出而煩躁,這是因不能汗出
,表不解
、水濕不能祛除、內(nèi)熱不能外越的緣故
,故患者既有麻黃湯證又有越婢湯證
,故以麻黃湯與越婢湯合之的本方主之。若脈微弱
,汗出惡風者
,為太陽中風之證,慎不可誤給服本方
,如果誤給服本方
,則會造成四肢厥逆、筋惕肉瞤
,成為虛以實治的壞病
,故謂此為逆也。
《傷寒論》第39條:傷寒脈浮緩
,身不疼
,但重,乍有輕時
,無少陰證者
,大青龍湯發(fā)之。
【解讀】水氣外郁于肌表,雖無汗形似傷寒
,但脈不浮緊而浮緩
,身亦不疼但重。水氣時有進退
,因亦乍有輕時
,如細審確無少陰證時,則宜用大青龍湯發(fā)汗行水
。
按語:本條所述當系溢飲證治
。溢飲有屬于陽熱實證者,宜用大青龍湯治之
;有屬于陰虛寒證者
,宜麻黃附子細辛湯、小青龍湯治之
。細審無少陰證
,即排除陰寒表證。
《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第23條:病溢飲者
,當發(fā)其汗
,大青龍湯主之,小青龍湯亦主之
。
【解讀】溢飲
,《金匱要略》記載:“飲水流行,歸于四肢
,當汗而不汗出
、身體疼重,謂之溢飲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大青龍湯主之,小青龍湯亦主之”
,是說從發(fā)汗治溢飲來看
,二方作用相類似,但宜依證(參考上條)選一而用之
,不是說二方主同一證
。
【方證要點】本方證是太陽陽明合病方證,即麻黃湯與越婢湯的合方證
,其主證是麻黃湯證
、越婢湯證并見者:惡寒、身痛
、脈浮緊,周身水腫、脈浮
、惡風
。臨床常見于急慢性病,如各種感染發(fā)熱
,感冒
、鼻炎、肺炎
、腎炎
、腦炎、風濕等
。胡希恕先生指出:臨床上見惡寒
、無汗,可在葛根湯或大青龍湯中選擇應用
,若見口渴
、煩躁則用大青龍湯,如兼見腫脹
、喘滿
、小便不利而煩躁者,本方有捷效
。此方治腎炎水腫適證用之
,多取良效。
本文目錄
1 【大青龍湯臨床驗案錄】1.1 1.大青龍加蒼術(shù)薏苡敗醬草桔梗湯方證1.2 2.大青龍加白術(shù)薏苡敗醬草桔梗湯方證1.3 3.大青龍加半夏蒼術(shù)薏苡敗醬草桔梗湯方證1.4 4.大青龍加蒼術(shù)薏苡敗醬草桔梗半夏厚樸湯方證1.5 5.大青龍加蒼術(shù)薏苡敗醬草桔梗赤小豆當歸湯方證
【大青龍湯臨床驗案錄】
1.大青龍加蒼術(shù)薏苡敗醬草桔梗湯方證
感冒盜汗案齊某
,男
,4歲,初診日期:2006年6月8日
。
近5天來
,晚上不睡覺,姥姥以為其媽媽出差不在家想媽媽所致
,孩子斷然否認而來診
,問其有何不適,除鼻塞
、口干外別無他癥
,追問其姥姥,每晚剛?cè)胨瘯r頭汗出很多
,舌苔白根膩
,脈寸浮。
辨六經(jīng)屬太陽陽明太陰合病
,辨方證為大青龍加蒼術(shù)薏苡敗醬草桔梗湯:麻黃6g,桂枝6g,杏仁6g
,炙甘草6g
,桔梗6g,生薏苡仁10g
,敗醬草10g
,蒼術(shù)10g,生石膏30g
,生姜12g
,大棗3枚。結(jié)果:服第一劑
,鼻塞已
,入睡正常,未再見盜汗出
。
按語:此是外邪內(nèi)熱上擾神明
,而致小兒不眠,因正不勝邪呈現(xiàn)太陽陽明太陰合病證
,入睡人體正氣旺
,能抗邪出外因見盜汗,汗出表類虛
,邪復入侵
,因致太陽陽明太陰合病證多日不解
。服大青龍加蒼術(shù)薏苡敗醬桔梗湯
,以生姜
、大棗、甘草
、蒼術(shù)
、建中生津治在太陰,以麻黃
、杏仁
、生薏苡仁、敗醬草
、生石膏兩解表里
,邪除正安,故使眠如常
,盜汗止
。
鼻炎兼椎間盤突出癥案
李某,男
,32歲
,初診日期:2011年3月30日。
患者訴患鼻炎
,流清涕
,打噴嚏
,早晚重,鼻不塞
,眼睛癢
、流淚
,原有腰椎間盤突出癥
,腰痛不敢受涼,不敢抬重物
,以前腰痛向雙下肢放射
,現(xiàn)無放射痛,腳涼
,盜汗
,口中和,納可
,小便可
,大便每日2次,成形
,舌淡潤苔白
,脈弦略緊。
該患者辨六經(jīng)屬太陽陽明太陰合病挾飲證
,辨方證為大青龍加蒼術(shù)薏苡敗醬桔梗湯方證
。處方:麻黃10g,桂枝10g,杏仁10g,炙甘草6g
,蒼術(shù)15g
,生薏苡仁18g,敗醬草18g,桔梗10g,生石膏45g,生姜15g
,大棗4枚
。7劑,水煎服
,石膏同煎
,日1劑。結(jié)果:吃完7劑藥后出差
,1個月后回來復診
,得知上次吃藥后打噴嚏減輕,流清涕減輕
,腰未痛
,腳涼已,盜汗已
。
按語:患者鼻流清涕
、打噴嚏
,為太陽表證;眼睛癢流淚
、腰痛
、腳涼、舌淡潤苔白
、脈弦略緊為表有水濕留飲之象
。盜汗為太陽陽明合病,熱迫津液外出
;口中和
、納可,排除少陽實熱
,又兼挾飲
,故該患者為太陽陽明太陰挾飲證。予大青龍湯加蒼術(shù)薏苡敗醬桔梗湯
,解太陽表證
、清陽明里熱,并去在表之水濕
,合用薏苡附子敗醬散“清熱
、排膿、消腫(鼻流濁涕)”
,兼用蒼術(shù)溫中化飲
,以治太陰。
本例及上例皆見盜汗
。關(guān)于盜汗:《傷寒論》論“盜汗”見134條
、 201條;《金匱要略?虛勞病》亦有論及:“男子平人
,脈虛弱細微者
,喜盜汗也”,及《金匱要略?水氣病》亦有論述:水氣病篇“……食已汗出
,又身常暮臥盜汗出者
,此勞氣也”。
馮老指出
,盜汗實屬邪正交爭
、驅(qū)邪外出的一種表現(xiàn),有感冒經(jīng)“盜汗”而愈者即是明證
。既感冒
,或經(jīng)治或未經(jīng)治,汗大出而病未解
,則津傷表氣虛
,無力再作汗御邪外出
,至夜,則人體功能得以休整恢復
,正氣得振
,故可奮力祛邪作汗而出,汗出津液不足
,往往又邪氣復聚
,而熱不退。同時里熱漸起
,迫津外泄
,亦致汗出。故《傷寒論》第201條說:“陽明病
,脈浮而緊者,必潮熱
,發(fā)作有時
,但浮者,必盜汗出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焙K±蠋熢谥v解本條時指出:“脈但浮而不緊,病仍在表
,但津液有所喪失
,熱勢更迫津外出,發(fā)為盜汗
。見盜汗不一定就是陰虛
,臨床上切不可一見盜汗,輒用黃芪之類
,可以考慮以小柴胡加石膏湯
,清其里熱,盜汗可止”(《胡希恕講傷寒雜病論》)
。馮老臨證見之
,盜汗多屬“三陽病”,尤其多見于“太陽陽明合病”
,治療當以祛邪為主
,切不可盲目濫用“養(yǎng)陰”“補氣”等藥物留邪閉邪。
另外
,如患者不以“盜汗”為主訴就診時
,多數(shù)醫(yī)生很少去刻意問及晚上是否出汗。而馮老臨證
,幾乎每例患者都要問到
,只要患者回答“有點出汗”
,或“有時睡時出汗”,即會記錄為盜汗
,而施以相應祛邪方法
。
2.大青龍加白術(shù)薏苡敗醬草桔梗湯方證
咳嗽案徐某,男
,5歲
,初診日期:2011年3月21日。
患者訴發(fā)熱37.5℃,鼻塞
,昨日咽痛
,今日已不明顯,咳嗽
,咽癢
,飲水少,無汗
,納可
,大便兩日未行,舌淡潤苔白
,脈弦數(shù)
,右寸微浮,右關(guān)稍有力
。
辨六經(jīng)屬太陽陽明合病挾痰飲證
,辨方證為大青龍加白術(shù)薏苡敗醬草桔梗湯方證。處方為:麻黃18g,杏仁10g
,炙甘草6g
,桂枝10g,桔梗10g,生薏苡仁18g
,敗醬草18g
,生石膏45g,生白術(shù)18g,生姜15g
,大棗4枚
。2劑,水煎服
,石膏同煎
,兩日1劑。結(jié)果:2劑后
,諸癥痊愈
。
按語:患者發(fā)熱、鼻塞、無汗
、納可
、右寸微浮,為太陽表實證之征
;發(fā)熱而飲水少
、舌淡潤苔白、脈弦
,為里有飲
;大便兩日未行、脈數(shù)
、右關(guān)稍有力
,提示陽明里熱。故為太陽陽明合病挾飲證的大青龍湯加白術(shù)薏苡敗醬桔梗湯方證
,方證分析類前
。考慮到患者大便兩日未行
,而陽明里熱未結(jié)實(苔白
、納可),故加生白術(shù)溫中生津通便。
3.大青龍加半夏蒼術(shù)薏苡敗醬草桔梗湯方證
感冒案史某
,男,3歲
,初診日期:2011年3月16日
。
感冒兩周,鼻塞流涕
,涕黏白
,咳嗽不明顯,咽中有痰
,盜汗
,大便1日1次偏干,舌淡潤苔白
,脈弦細數(shù)
。
辨六經(jīng)屬太陽陽明太陰合病而津傷挾痰飲,辨方證為大青龍加半夏蒼術(shù)薏苡敗醬草桔梗湯
。處方:麻黃10g
,杏仁10g,炙甘草6g,桂枝10g,生薏苡仁18g
,敗醬草15g
,桔梗10g,生石膏45g
,清半夏15g,蒼術(shù)15g,生姜15g,大棗4個
。2劑
,石裔同煎,兩日1劑
。結(jié)果:患者服完2劑后
,諸癥痊愈。
按語:基于六經(jīng)八綱分析癥狀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颊吒忻啊⒈侨魈闉楹笆碇栕C
,涕黏
、大便偏千、脈細數(shù)為里熱灼傷津液之陽明證
;咳嗽
、咽中有痰、舌淡潤苔白
、脈弦提示里有痰飲
。結(jié)合大青龍湯的方證含義,應予大青龍湯
,因痰飲寒象甚明
,故加溫燥痰濕的清半夏、蒼術(shù)
,加桔梗利咽排痰
,薏苡仁、敗醬草清熱
、排膿
、消腫。
咳嗽案
潘某
,男
,3歲,初診日期:2011年3月14日
。
家人訴咳嗽1周
,無痰,鼻塞流涕
,白天一活動就出汗
,盜汗,飲水多
,不發(fā)熱
,納可,大便干,2?3天1行
,量少
,舌淡苔薄白,脈弦數(shù)
,右手力度稍大
。
辨六經(jīng)屬太陽陽明太陰合病挾痰飲證,辨方證為大青龍加半夏蒼術(shù)薏苡敗醬草桔梗湯
。處方:麻黃10g
,桂枝10g,杏仁10g
,炙甘草6g
,清半夏15g,桔梗10g
,生薏苡仁18g,敗醬草18g
,生石膏45g,蒼術(shù)15g,生姜15g,大棗4枚
。2劑
,石膏同煎,兩日1劑
。結(jié)果:2劑后痊愈
。
按語:該患者為太陽陽明太陰合病。惡寒
、發(fā)熱
、鼻塞流涕,舌淡苔薄白
,為在表;自汗出
、盜汗
、飲水多、大便干
,脈弦數(shù)
、右手力度稍大,為里熱已顯
,咳嗽無痰
,為無形痰飲上擾所致。馮老強調(diào)小兒外感盜汗提示:有表證在
,而又非單純表證
,往往合并陽明。小兒體質(zhì)稚嫩,尚處于生長發(fā)育階段
,患病后往往傳變迅速
,易虛易實。
以上兩病例大青龍加蒼術(shù)薏苡敗醬草桔梗湯中加半夏寓越婢加半夏之意
,《金匱要略?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病》第13條“咳而上氣
,此為肺脹,其人喘
,目如脫狀
,脈浮大者,越婢加半夏湯主之”為外邪里飲
,飲郁化熱
,壅逆于上見咳逆上氣,兩目脹或頭痛者
,馮老臨證于感冒
、鼻炎、鼻竇炎等用此方較多
。本例咳逆
、目脹、頭痛皆不明顯
,而加半夏
,或因小兒敘癥不確,亦為馮老經(jīng)驗使然
。
4.大青龍加蒼術(shù)薏苡敗醬草桔梗半夏厚樸湯方證
感冒案蘇某
,女,32歲
,初診日期:2010年12月25日
。
患者訴近來感冒,咳嗽
,痰多
、色黃白,鼻塞
,遇風則不適
,熱則易汗出,汗出則欲吐或欲便
,乏力
,偶有胸悶,腰痛
,口干
,不苦
,大便1日1?2行,舌淡黯苔薄
,脈細
。
辨六經(jīng)屬太陽陽明太陰挾痰飲證,辨方證為大青龍加蒼術(shù)薏苡敗醬草桔梗半夏厚樸湯方證
。處方:麻黃10g
,桂枝10g,杏仁10g,炙甘草6g
,桔梗10g
,生薏苡仁18g,敗醬草18g,清半夏15g,厚樸10g
,蒼術(shù)15g,生石膏45g
,生姜15g,大棗4枚。7劑
,水煎服
,石膏同煎,日1劑
。結(jié)果:服完7劑后
,服上方后,一側(cè)鼻塞
,咳減
,痰減,手腳涼減
。
按語:此方為太陽陽明太陰合病挾痰飲證
,因痰氣郁阻,咳逆
、胸滿悶
,故加厚樸,取桂枝加厚樸杏子湯和半夏厚樸湯之意
,杏仁主咳逆上氣
,厚樸理氣化痰、消腫除滿
,兩味相合治咳逆喘滿。
5.大青龍加蒼術(shù)薏苡敗醬草桔梗赤小豆當歸湯方證
鼻炎合并口腔潰瘍案凌某
,女
,24歲,初診日期:2011年3月4日
。
患者訴2個月沒來月經(jīng)
,最后一次月經(jīng)為2011年1月7日
,未婚。現(xiàn)鼻塞流涕
,涕白黃綠夾雜
,咽痛,痰膿
,色黃綠
,口干不欲飲,唇干
,身體稍微酸痛
,身熱,經(jīng)常生口腔潰瘍
,左手大魚際
、右肘后、頸椎生濕疹
,瘙癢
,大便1日1次不成形,偶爾2次
,舌淡苔白根膩
,脈弦細數(shù)。
辨六經(jīng)屬太陽陽明太陰合病挾濕熱挾飲證
,辨方證為大青龍加蒼術(shù)薏苡敗醬草桔梗赤小豆當歸湯方證
。
處方:麻黃10g,桂枝10g
,杏仁10g
,炙甘草6g,桔梗10g
,生薏苡仁18g,敗醬草18g,蒼術(shù)15g
,赤小豆15g,當歸10g,生石膏45g,生姜15g
,大棗4枚
。7劑,水煎服
,石膏同煎
,日1劑。結(jié)果:服藥7劑后
,3月11日來月經(jīng)
,經(jīng)量多,近日沒有口瘡
,濕疹瘙癢減
,口干欲飲
,鼻稍塞,涕白透明
,痰膿白
,大便調(diào)。
按語:患者平素濕熱偏盛兼里有停飲
,今新加外感
,呈表里俱實熱的太陽陽明太陰合病。脈癥合參
,基于六經(jīng)八綱分析患者癥狀:現(xiàn)鼻塞流涕
、涕白黃綠夾雜、身體稍微酸痛
、無汗
、身熱為表實熱太陽證;咽痛
、口千
、唇干、脈細數(shù)為里熱傷津之象
,提示陽明里熱證
,口干不欲飲、大便不成形
、苔白根膩提示里有停飲
。患者經(jīng)常生口腔潰瘍
,左手大魚際
、右肘后、頸椎生濕疹
,瘙癢
,現(xiàn)涕白黃綠夾雜,痰膿
,色黃綠
,舌淡苔白根膩,脈弦細數(shù)
,加之患病之時為3月
,提示里濕郁熱趁外感之熱兩熱相合充斥表里;濕疹
、瘙癢為濕熱蘊表
,現(xiàn)涕白黃綠夾雜、痰膿
,色黃綠為濕熱壅肺
;經(jīng)常生口腔潰瘍?yōu)橛魺嵘瞎ィ瑵駸醿?nèi)蘊故舌淡苔白根膩
。結(jié)合上述病癥分析可推斷患者無孕而閉經(jīng)為里濕挾瘀血阻塞胞宮所致
。
諸癥合參,方證自明:表未解合陽明里熱兼表之水濕為大青龍湯證
;里濕(飲)有化膿之變?yōu)檗曹訑♂u合當歸赤小豆散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