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s6iya"><pre id="s6iya"></pre></ul>
    • <kbd id="s6iya"><pre id="s6iya"></pre></kbd>
    • 登錄
      首頁 >> 中醫(yī)基礎(chǔ)常識(shí) >> 經(jīng)方與應(yīng)用

      半夏厚樸加桔梗甘草杏仁杷葉干姜五味子蒼術(shù)湯方證

      道醫(yī) 2023-06-24 19:24:10

      咳嗽案?

      劉某,女,44,初診日期:2011年3月7日

      患者訴咳嗽3月,痰少色白,咽癢不干

      ,自汗
      ,手腳涼,口干欲飲
      ,大便1日1?2次有時(shí)成形有時(shí)不成形
      ,白天小便多,無起夜
      ,納可
      ,舌黯苔白,脈細(xì)

      辨六經(jīng)屬太陰里虛寒挾飲證

      ,辨方證為半夏厚樸加杏仁杷葉桔梗甘草湯方證。處方:清半夏15g,厚樸10g,茯苓12g
      ,蘇子10g
      ,炙枇杷葉10g,杏仁10g,桔梗10g,炙甘草6g,生姜15g。7劑
      ,水煎服
      ,日1劑。

      二診日期:2011年3月14日

      患者訴服用第1劑藥后

      ,咳嗽減輕明顯,之后幾天咳嗽較重沒有變化,痰量減少
      ,口干減輕
      ,飲水量減少,手腳涼減輕
      ,汗出減輕
      ,小便白天多,大便1日1?2次
      ,有時(shí)成形
      ,有時(shí)不成形,舌淡苔白
      ,脈細(xì)

      辨六經(jīng)屬太陰挾飲,辨方證為半夏厚樸加桔梗甘草杏仁杷葉干姜五味子蒼術(shù)湯方證

      。處方:清半夏15g
      ,厚樸10g,茯苓12g
      ,蘇子10g,桔梗10g,杏仁10g,炙甘草6g,炙枇杷葉10g,干姜10g
      ,五味子15g,蒼術(shù)10g,生姜15g
      。7劑
      ,水煎服,日1劑

      按語:藥后咳嗽明顯減輕

      、痰量減少、口干減輕
      、飲水量減少
      、手腳涼減輕、汗出減輕
      ,說明方證相應(yīng)
      ,痰飲將去,但幾天后咳嗽又加重
      ,痰飲仍未祛盡
      ,小便頻、大便不成形之寒濕下注證也未緩解
      ,故在原方基礎(chǔ)上加干姜、五味子
      、蒼術(shù)
      ,加強(qiáng)溫化痰濕收斂止咳之功。此方包含了腎著湯、苓甘五味姜辛夏杏湯之意
      ,方中干姜
      、茯苓、白術(shù)并用
      ,溫中祛寒
      ,治小便自利、大便不成形
      ,五味子性酸溫
      ,生津斂肺,斂汗止咳
      ,進(jìn)一步減輕患者咳嗽
      、口干、汗出癥狀

      三診日期:2011年3月28日

      患者訴咳嗽減輕,痰少

      ,咽癢
      ,氣短,早晚受涼易咳
      ,口干減輕
      ,飲水少,出汗減輕
      ,手腳涼減輕
      ,納少,食欲差
      ,時(shí)胃痛
      ,曾經(jīng)做過子宮肌瘤手術(shù),現(xiàn)在又長(zhǎng)肌瘤
      ,大便1日2?3次不成形
      ,舌黯淡苔白,脈細(xì)

      辨六經(jīng)屬太陰挾飲

      ,方證為半夏厚樸加桔梗甘草杏仁杷葉陳皮湯方證。處方:清半夏15g
      ,厚樸10g
      ,茯苓12g,蘇子10g,桔梗10g,杏仁10g
      ,炙甘草6g,炙枇杷葉10g,陳皮30g,生姜15g
      。7劑
      ,水煎服,日1劑
      。結(jié)果:連服20劑
      ,諸癥均減。

      按語:藥后患者諸證漸減

      ,又出現(xiàn)納少
      、食欲差、時(shí)胃痛
      ,參合《金匱要略?嘔吐噦下利病》第22條:“干嘔噦
      ,若手足厥者,橘皮湯主之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痹诎胂暮駱銣酃有尤疏凌巳~這一基礎(chǔ)方中加大量陳皮,這正是傳承了胡希恕老師的經(jīng)驗(yàn)
      ,胡老曾說:“橘皮一藥
      ,下氣止咳、健胃進(jìn)食
      ,古之橘皮
      ,現(xiàn)分陳皮、青皮
      ,配合生姜
      ,既可行氣下氣,亦可健胃祛水
      ,降逆止嘔
      ,臨床上用于氣逆而致手足厥冷者,可謂覆杯而安
      ,下咽即愈
      。但是橘皮非大量用不可,一般用到30g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p>

      小郭家草本最正宗的配方

      1、治感冒主方:金銀花30g

      、連翹30g
      、牛蒡子30g、牡丹皮30g
      、知母15g
      、甘草15g、桔梗20g
      。大便如果干燥
      ,加紫草15g
      ,如果大便不干燥,但嗓子疼的加山豆根20g

      2、治療水腫的方子
      ,治療原則:腰以下要利小便
      ,腰以上要發(fā)汗。腰以下有水的治療:茯苓40g
      、澤瀉30g
      、生白術(shù)30g、甘草10g
      、桂枝30g
      、干姜13g、五味子20g
      。一劑的量
      ;腰以下沒水的癢咳治療,嗓子不紅不腫
      ,但癢
      ,晚上咳
      白天不咳:柴胡30g、桂枝30g
      、茯苓40g
      、黨參30g、薏米100g(單煮
      ,用薏米湯煮藥)
      。(方法論第十講)
      3、沒感冒
      ,不發(fā)燒
      ,但一直咳嗽,喘
      ,治療方劑為桂枝湯加厚樸
      、杏仁;有發(fā)燒癥狀或是肺炎的
      ,用麻杏石甘湯

      圖片
      4、急性咽炎的方子:金銀花30g
      、牡丹皮30g
      、連翹30g、桂枝20g
      、牛蒡子25g(碎)
      、山豆根20g
      、紫草20g、葛根40g
      、甘草15g
      、知母30g。急性的分兩次服
      ,慢性分3—4次或去知母
      、紫草,用的標(biāo)準(zhǔn)是體溫不低于正常
      ,咽部充血

      5、桂枝湯方:桂枝30g
      、白芍30g
      、甘草13g、生姜25g
      、大棗12g
      ,有相背僵疼加葛根40g,有嘔吐加柴胡
      ,有咳嗽
      、喘加厚樸20g、杏仁20g(炒)主要治療微有汗的感冒
      。(說白傷寒論)

      6
      、麻黃湯方:麻黃10g、桂枝30g
      、杏仁20g(研)
      、甘草13g。主要治療沒有汗的感冒

      7
      、肺炎治療方子:麻黃10g、杏仁20g
      、生石膏40g(碎)
      、甘草13g根據(jù)情況亦可加金銀花30g、連翹30g
      、牛蒡子30g

      圖片
      8、肺感染方子:栝樓40g
      、金銀花30g
      、連翹30g、牛蒡子20g
      、茯苓40g
      、半夏20g
      、澤瀉30g、杏仁20g(研)
      、甘草15g
      、知母30g。
      9
      、病毒性感冒(透表法):金銀花30g
      、連翹30g、牛蒡子25g(研)
      、牡丹皮30g、桃仁15g
      、懷牛膝30g
      、山豆根15g、知母30g
      、桔梗20g
      、甘草13g、葛根40g

      10
      、急性胃炎(心下痞):瀉心湯主劑:大黃漬10g、黃芩30g
      、黃連20g
      。半夏瀉心湯:去大黃,半夏
      、人參
      、干姜、甘草
      、大棗
      。生姜瀉心湯:生姜、干姜
      、半夏
      、人參、甘草
      、大棗(去大黃)
      ,附子瀉心湯:加炮附子一枚。
      11
      、急性腸炎:黃芩黃連湯方:黃芩36g
      、黃連30g(搗)、白芍30g
      、甘草15g
      ;葛根芩連湯方:葛根50g
      、黃芩36g、黃連30g(搗)
      、白芍36g
      、甘草15g。
      12
      、治療痢疾用白頭翁湯:白頭翁42g
      、秦皮30g、黃芩36g
      、黃連30g(搗)
      、茯苓40g、澤瀉30g
      、白芍36g
      、甘草15g。
      圖片
      13
      、治療睡眠障礙方劑:黃芪40g
      、柴胡30g、黨參30g
      、茯苓30g
      、白術(shù)30g、甘草10g
      、升麻10g
      、另加懷山藥若干。

      14
      、桂枝麻黃湯(郭老稱為模糊方子):金銀花30g
      、連翹30g、牛蒡子30g
      、桂枝30g
      、麻黃10g、芍藥30g
      、甘草15g

      15、肺感染的方子(與前邊略有不同):方一:用于大便利
      、無汗身疼者
      。栝樓40g、杏仁25g(研)
      、金銀花30g
      、連翹30g、牛蒡子30g(研)、桔梗20g
      、知母30g
      、葛根40g、甘草15g
      。方二:有汗身疼者用:栝樓40g
      、杏仁25g(研)、知母30g
      、桔梗25g
      、半夏20g、生姜10g
      、甘草15g
      。均為成人量2次服,兒童酌減

      16
      、不發(fā)燒,化痰止痰方子:二陳湯方:陳皮30g
      、茯苓40g、半夏20g
      、甘草15g
      ,亦可以加厚樸20g、杏仁20g

      17
      、干咳,無痰
      ,夜重日輕
      ,無熱,水腫
      ,干咳又叫水寒射肺
      。治療方子:柴胡30g、茯苓40g
      、白術(shù)30g
      、干姜15g、五味子25g
      、甘草15g
      、分兩次服。
      圖片
      18
      、發(fā)燒
      、急性腸胃炎方子(吐、嘔、下利
      、稀水
      、腹疼、身疼
      、渴)癥狀有一個(gè)就可以用
      ,一般一副退燒,兩副好病
      ,夏秋之交病最多
      。方子:川黃連25g、黃芩30g
      、秦皮30g
      、白芍30g、甘草15g
      、葛根40g
      、茯苓40g、澤瀉30g
      。如吐的厲害可以加半夏20g
      、生姜15g。
      19
      、急性咽炎:不光包含扁桃體
      ,而是咽部分,從血管往外排毒要用透表的方子
      ,急性分兩次服
      ,慢性分4次服,去知母
      、紫草
      。方子:銀花30g、牡丹皮30g
      、連翹30g
      、桂枝20g、牛蒡子25g(碎)
      、山豆根20g
      、紫草20g、葛根40g
      、甘草15g
      、知母30g。
      20
      、透表的方子:牡丹皮30g
      、大黃10g、紫草10g—20g(大便干燥時(shí)加)。
      21
      、藥茶方子:西洋參3-5g
      、枸杞子6-10g、黃芪10-15g
      、黃精10g
      ,開水沖,蓋五分鐘

      22
      、模糊病區(qū)處理的方子:
      發(fā)熱分不清有汗沒汗:麻黃5g、桂枝20g
      、杏仁15g(打碎)
      、甘草13g、葛根30g
      。咽炎感冒分不清:銀花30g
      、連翹30g、牛蒡子30g(打碎)
      、葛根30g
      、牡丹皮20g、桔梗20g
      、甘草13g

      咽炎沒有或好了,可以去掉牡丹皮桔梗

      長(zhǎng)時(shí)間無名發(fā)熱,沒有明顯的趨勢(shì)
      ,只是發(fā)熱不發(fā)冷不顫抖:桂枝30g
      、白芍30g、甘草13g
      、生姜15g
      、大棗12g、柴胡30g
      、地骨皮40g
      、鱉甲50g(虛弱很且燒時(shí)間長(zhǎng)時(shí)加)。
      圖片
      23
      、銀翹透表湯方:治療咽炎和麻疹
      。銀花20克、連翹30克
      、牛蒡子20克(研)
      、赤芍20克、牡丹皮10克、升麻10克
      、甘草10克
      、紫草6克。以上八味用水1200毫升浸10分鐘
      ,煮取400毫升
      ,每服100毫升,日三服
      。如下痢
      ,去紫草,加黃連10克
      ;如大便干燥
      ,加紫草10克。服藥后
      ,喝開水
      ,忌食腥葷、
      油炸
      、干燥
      、硬粘、臭味
      、不易消化等食品
      ,宜吃流動(dòng)性食物,如米湯
      、稀粥之類

      圖片
      24、甲流(甲型H1N1流感)的方子:銀花
      、連翹
      、牛蒡子、牡丹皮
      、桔梗
      、淮牛夕,各30克
      ,甘草13克
      。如果發(fā)燒,加葛根40克
      。大便干燥
      ,加紫草15克,知母30克
      。這個(gè)方子
      ,目前的甲流病人
      ,病愈,沒有超過3副藥的

      25
      、治療感冒咳嗽有二方。方一:括婁30g
      、杏仁20g
      、茯苓40g、陳皮30g
      、柴胡30g
      、半夏18g、甘草13g
      、生姜10g
      。方二:銀花30g、連翹30g
      、牛蒡子20g(打碎)
      、麻黃6g、生石膏35g(先下)
      、杏仁16g(研)(后下)
      、甘草13g。第一個(gè)方子是針對(duì)長(zhǎng)期打針輸液吃藥后的亞健康
      、免疫力低下而長(zhǎng)期只是咳嗽的人
      。第二個(gè)是感冒咳嗽。這個(gè)用量是成人的
      ,一日兩次一劑的量
      。小孩,基本是按體重情況
      ,1/2
      ,1/3,甚至1/4的量服用

      26、紅眼病的治療方子 (1)處方如下:大黃10克
      、牡丹皮30克
      、茯苓30克、澤瀉30克
      、桂枝30克
      、甘草15克;上六味藥用水500毫升
      ,煮沸后10分鐘濾汁
      ,渣再加水200毫升煮40分鐘
      ,濾汁。兩次汁相合
      ,分兩次服
      。早飯前,晚飯后各服一次
      。年齡小體重輕的病人酌減服量

      服藥后忌食:腥、葷
      、肉
      、蛋、乳品
      、辛辣
      ,過咸品類。忌煙酒
      、疲勞
      ,易靜養(yǎng)為佳。
      大黃促進(jìn)腸胃蠕動(dòng)
      ,通大便
      ,這會(huì)導(dǎo)致血液下趨。血液下趨則使頭
      、目部血在循環(huán)中向下行
      。眼部的充血在大黃的作用下循環(huán)量提高。牡丹皮能使頭
      、目淤積的充血性腫大破解
      ,在大黃造成循環(huán)下趨的狀態(tài)中,增強(qiáng)循環(huán)
      。眼部有異物的血下行
      ,下部無異物的血上行在眼部形成新陳交換。
      桂枝助牡丹皮通行血脈
      。茯苓
      、澤瀉利尿,把血中異物從尿中濾出
      。共同完成眼部血中排異物的活動(dòng)

      (2)針灸治療方法:針灸治療紅眼病,可以作為藥物輔助治療
      。見效快
      ,不用花錢。用三棱針點(diǎn)刺太陽穴或耳尖出血
      ,一二十滴為好
      。這個(gè)方是在患病的最近距離放血
      。有異物的血直接排出,頭部無異物的血流來
      ,如此新陳交換
      ,達(dá)到排異目的。
      用大黃牡丹皮湯與針刺出血都是出自生命排異本能系統(tǒng)方法

      27
      、手腳冰冷的治療方子:當(dāng)歸36克、桂枝40克
      、細(xì)辛3克
      、甘草15克、白芍30克
      、茯苓40克
      。內(nèi)服方,早晚各一次
      ;亦可煮湯泡手腳
      ,每日兩次,每次泡30分鐘以上

      28
      、一種對(duì)內(nèi)分泌系統(tǒng)疾病、代謝系統(tǒng)疾病
      、免疫系統(tǒng)疾病有突出療效的治療方案——生態(tài)同步療法配方
      ,其配方為:黃芪40克、天麻15克
      、豬苓30克
      、澤瀉30克、牡丹皮15克
      、白術(shù)30克
      、柴胡35克、山萸肉10克
      、石菖蒲30克
      、黨參30克、棗仁30克
      、遠(yuǎn)志15克
      、黃精30克、玉竹20克
      、山藥20克
      、葛根粉40克
      、蓮子粉30克
      、花粉30克
      、茯苓20克、薏苡仁20克
      、百合20克

      三省者:
      人性最大的惡,是消耗別人的善良

      貪了人世的便宜
      ,會(huì)吃天道的虧
      余生很貴,靜而不爭(zhēng)
      氣場(chǎng)強(qiáng)大的人
      ,都有這三個(gè)特征
      當(dāng)明白了無常
      ,你就不會(huì)張揚(yáng)(好文)
      季羨林:知足知不足,有為有不為
      老石更中醫(yī)男科:
      〖神奇秘方〗壯陽止泄餅,已治愈2000多
      最猛的壯陽起痿奇方
      ,讓你告別腎虛做回男人
      讓男人更堅(jiān)硬的三大鍛煉秘方
      壯陽茶哪種最好
      ?最快最有效的男人壯陽茶
      祛寒的總原則 - 溫補(bǔ)腎陽

      中醫(yī)治療感冒的辯證療法

      寒性感冒

      單純的寒性感冒,通常分:感寒邪或感風(fēng)邪



      對(duì)應(yīng)的證分別為:寒邪犯肺證與風(fēng)邪犯肺證
      ,以六經(jīng)辨證論即太陽傷寒證與太陽中風(fēng)證。

      對(duì)治的方分別為麻黃湯與桂枝湯


      麻黃湯(麻黃
      、桂枝、北杏
      、炙甘草)


      桂枝湯(桂枝、白芍
      、生姜
      、大棗、炙甘草)


      一個(gè)主治的方
      ,為什么還要作藥物加減?

      因?yàn)榛颊邆€(gè)體差異不同
      ,則面對(duì)致病因素反應(yīng)也有所不同


      比如,同是寒邪犯肺證
      ,兼證各有差別
      ,或兼有咳,或兼有喘
      ,或兼頭痛
      ,或兼鼻塞,或兼內(nèi)熱等
      ,這就需要在主治的基本方上
      ,根據(jù)具體情況作針對(duì)性的藥物加味


      以大青龍湯為例。大青龍湯由麻黃湯+石膏
      、生姜
      、大棗組成。

      大青龍湯主治外感風(fēng)寒兼里熱


      其中麻黃湯發(fā)散風(fēng)寒
      ,宣降肺氣以治病之本(外感風(fēng)寒);

      兼有里熱
      ,則另加石膏清里熱


      加生姜、大棗
      ,一來輕助麻黃湯解表
      ;二來與湯中的炙甘草合養(yǎng)脾胃,防止石質(zhì)又性寒涼的石膏傷脾胃


      麻黃湯
      、桂枝湯證的隨癥加味

      頭痛:

      前頭痛,屬陽明經(jīng):+白芷


      后頭痛
      ,屬太陽經(jīng)。

      遇風(fēng)寒加重
      ,+羌活


      頸項(xiàng)有強(qiáng)硬緊張感,+葛根


      后頭近巔頂痛
      ,+藁本。

      偏頭痛
      ,屬少陽經(jīng):+川芎
      、柴胡。

      川芎上行頭目
      ,張?jiān)卦凇夺t(yī)學(xué)啟源》里提到:“頭痛須用川芎
      ,如不愈,各加引經(jīng)藥
      ,太陽蔓荊
      ,陽明白芷,少陽柴胡
      ,太陰蒼術(shù)
      ,少陰細(xì)辛,厥陰吳茱萸。頂巔痛
      ,用藁本
      ,去川芎?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彼耘c柴胡合用可借其引入少陽經(jīng)止偏頭痛。

      頭痛遇風(fēng)加重:+川芎
      、天麻
      、白蒺藜。

      身痛:

      身痛輕用防風(fēng)
      ;中等程度用羌活
      ,或可再加獨(dú)活;重者可用細(xì)辛
      ,因其善驅(qū)沉寒痼冷


      鼻塞:

      常用:辛荑花、蒼耳子
      、細(xì)辛
      、白芷、蔥白


      有時(shí)見師傅用石菖蒲與通草
      。因其(石菖蒲)雖為開心(神)竅之藥,卻也能通耳
      、鼻之阻塞
      ,更能開舌竅治療舌強(qiáng)語謇;

      通草能于水中通氣
      ,鼻塞涕多
      ,正是氣在水中不通,以通草通之


      咳嗽:

      生姜與干姜
      、細(xì)辛、五味子這鐵三角組合
      。除此外
      ,還可用紫菀、款冬花
      、白前等


      喘:

      常用蘇子,或麻黃配杏仁
      、杏仁配厚樸(如桂枝杏仁厚樸湯)


      咳與喘:

      亦可用旋轉(zhuǎn)胸中氣機(jī)的方式來解,常用桔梗配蘇梗,或桔梗配枳殼


      痰白:

      最常用是二陳:陳皮
      、陳半夏;另外旋覆花時(shí)有見用
      ;如果二陳不夠力
      ,用三子養(yǎng)親湯(蘇子、白芥子
      、萊菔子)
      ;痰白清稀,給力的還是干姜
      、細(xì)辛
      、五味子這組合。

      失音:

      可選用蟬蛻
      、木蝴蝶
      、鳳凰衣。

      兼濕:

      見頭身困重
      、苔膩等
      ,+羌活、藿香
      、香薷等
      ,也可直接改用羌活勝濕湯或藿香正氣丸(湯)。

      備注:如果是桂枝湯證
      ,選藥需謹(jǐn)慎發(fā)散性過強(qiáng)
      ,分量也可減輕。因該證本就汗出
      ,發(fā)散風(fēng)邪需有度


      熱性感冒

      風(fēng)熱感冒,底方為銀翹散或桑菊飲


      銀翹散(連翹
      、銀花、桔梗
      、薄荷
      、竹葉、生甘草
      、荊芥穗
      、淡豆豉、牛蒡子
      、蘆根)


      桑菊飲(桑葉
      、菊花、連翹
      、杏仁
      、薄荷、桔梗
      、蘆根
      、甘草)。

      如果是濕溫兼表證
      ,就用三仁湯(杏仁
      、半夏、飛滑石
      、生薏苡仁、白通草
      、白蔻仁
      、竹葉、厚樸)加防風(fēng)
      、藿香

      中醫(yī)止咳平喘治肺對(duì)藥選輯

      【紫菀-款冬花】均性溫而入肺經(jīng),辛散中兼能苦降

      ,既能宣肺又能降肺
      ,且紫菀長(zhǎng)于祛痰,款冬花長(zhǎng)于止咳平喘
      ,二者是經(jīng)典的止咳降氣藥對(duì)
      ,《本經(jīng)疏證》記載:“《千金》《外臺(tái)》,凡治咳逆久咳
      ,并用紫菀
      、款冬者十方而九?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br>
      ***

      【麻黃-杏仁】麻黃性溫味辛
      ,歸肺、膀胱經(jīng)
      ,辛散外達(dá)
      ,宣肺平喘;杏仁性溫味苦歸肺
      、大腸經(jīng)
      ,苦降下氣,降氣止咳平喘
      。二藥伍用
      ,一宣一降,一橫一豎,宣降結(jié)合橫豎貫通
      ,使肺氣通調(diào)
      ,止咳平喘之力益彰。

      ***

      【麻黃-葶藶子】麻黃辛溫發(fā)散
      ,輕揚(yáng)宣泄
      ,因有宣肺作用而為止風(fēng)寒咳 喘之要藥。葶藶子辛散開泄
      ,苦寒沉降
      ,功專瀉肺氣壅滯而 止喘,肅降肺氣以通調(diào)水道而利水消腫
      ,為治肺氣壅滯
      、痰 飲咳喘、水腫之要藥
      。二藥伍用
      ,同入肺經(jīng),寒熱互制
      ,亦 宣亦降
      ,宣降得宜,則肺氣通利
      ,咳喘可平
      。主治風(fēng)寒外束,肺氣郁閉
      ,或痰熱壅肺所致之喘嗽


      ***

      【葶藶子-白芥子】葶藶子是苦寒藥,瀉肺熱作用比較強(qiáng)
      ,而且以痰熱壅盛的證候?yàn)槠涫褂弥缸C
      。葶藶子含有強(qiáng)心甙,具有強(qiáng)心
      、利尿
      、抗感染的綜合功效。葶藶大棗瀉肺湯為治療痰熱壅盛所致痰喘的代表方劑
      。白芥子是辛溫藥
      ,它的通竅、祛痰
      、散結(jié)作用比較突出
      。兩味藥一寒一溫,葶藶子之“苦”可以瀉肺
      ;白芥子之“辛”
      ,可以宣肺
      ;寒溫配伍,相反相成
      ,對(duì)于痰熱壅盛
      、且膠錮難咳者,此藥對(duì)頗宜


      ***

      【細(xì)辛--五味子】五味子酸澀收斂
      ,斂肺滋腎,生津斂汗
      ,澀精止瀉
      ;細(xì)辛辛散溫通,溫肺化飲
      ,發(fā)散風(fēng)寒
      ,祛風(fēng)止癢。細(xì)辛辛散開肺
      ,五味子酸收斂肺
      ,二者一開一合,開無耗散肺氣之弊
      ,合無斂遏邪氣之虞
      ,為開合理肺之妙劑
      ,止咳定喘之效尤為顯著
      。臨證具體應(yīng)用時(shí),用量應(yīng)靈活掌握
      ,咳嗽初起
      ,以開宣為主,多用細(xì)辛
      ;久咳之后
      ,以斂肺氣為要,多用五味子
      。細(xì)辛配五味子
      ,見于《金匱要略》苓甘五味姜辛湯。

      ***

      【桔梗 -生甘草】桔梗辛苦而平
      ,辛則散
      ,苦則降,有宣通肺氣
      ,祛痰排 膿之功
      。甘草甘平,生用瀉火解毒
      ,潤(rùn)肺祛痰
      ,并能緩急止 痛
      。二藥伍用,相得益彰
      ,甘草瀉火解毒以治本
      ,桔梗宣通 肺氣祛痰排膿標(biāo)本兼顧,故其宣肺祛痰
      、解毒利咽
      、消腫排 膿之功增強(qiáng)。主治肺失宣降
      ,咳嗽有痰
      ,咽喉腫痛,肺癰吐膿
      ,胸滿脅痛 等癥


      ***

      【半夏-枇杷葉】半夏辛散降逆,燥濕化痰
      ,和胃止嘔
      ,枇杷葉苦平泄熱, 善降肺氣而消痰止咳
      ,降胃氣而止嘔止呃逆
      。二者伍用,同 入肺胃經(jīng)
      ,皆能肅降肺氣及和胃降逆
      ,寒溫并施,潤(rùn)燥相兼
      , 枇杷葉得半夏潤(rùn)肺而無留痰之弊
      ,半夏得枇杷葉燥濕而無劫 陰之虞,故臨床常用之
      。主治咳嗽氣喘
      ,日久不愈,吐稀痰者
      。痰濕中阻
      ,胃失和降,癥見嘔噦
      ,呃逆等癥


      ***

      【桑白皮-瓜蔞皮】桑白皮瀉肺平喘,利水消腫
      ,專治“肺中有水氣
      ,及肺火有余者”(《本經(jīng)逢原》)。凡肺有痰火
      、夾水氣而不消者
      ,乃為首先之品
      。如清肺瀉火止咳之瀉白散所用。瓜蔞性寒
      ,其皮亦然
      ,有清熱化痰之效。兩藥配伍
      ,對(duì)痰熱之咳嗽及喘息不安
      ,苔黃而黏膩者,其止咳平喘祛痰作用
      ,起效快
      。且對(duì)咳痰不爽者,有一劑知
      ,二三劑顯效之欲

      ***

      【百部-黃芩】百部有很強(qiáng)的止咳作用
      ,古書云主治“新久咳嗽”,對(duì)結(jié)核性咳嗽尤效
      ,以蜜炙為宜
      。《筆花醫(yī)鏡》將黃芩列為“涼肺猛藥”
      ,即清泄肺熱之良藥
      。《本草綱目》記載
      ,李時(shí)珍曾患身熱咳嗽
      ,久治不愈,后經(jīng)其父指導(dǎo)
      ,用一兩黃芩而愈
      。兩藥配伍
      ,以治療偏熱性咳嗽為主

      ***

      【杏仁- 桔?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啃尤市辽⒖嘟担越禐橹?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長(zhǎng)于宣通肺氣
      ,潤(rùn)燥下氣,滑 腸通便
      。桔梗既升且降
      ,以升為主,功擅宣通肺氣
      ,升清降 濁
      ,澄源清流,疏通腸胃
      。二藥相配
      ,協(xié)同為用
      ,宣降肺氣, 祛痰止咳之功增強(qiáng)
      。主治外感咳嗽痰多者
      。腸燥便秘或小便癃閉不通者,可配伍其他藥用之


      ***

      【杏仁-浙貝】杏仁苦泄降氣
      ,止咳平喘;浙貝母清熱散結(jié)
      ,化痰止咳
      。兩藥相伍,一降一散
      ,善于清泄肺中痰熱
      。常用以治療痰熱郁肺之咳嗽證。

      ***

      【貝母-知母】清代龔?fù)①t《壽世保元》記載用二母丸治療哮喘
      ,二母就是川貝母與知母
      。知母苦寒,有清泄肺火
      、滋陰潤(rùn)燥之效
      ;貝母苦寒,能清肺化痰
      、止咳平喘
      。二藥同用,既清火潤(rùn)燥
      ,又化痰止咳
      。合用之,適宜于肺熱咳嗽或陰虛燥咳微喘者


      ***

      【川貝母 -瓜蔞】川貝母苦甘而寒
      ,入肺經(jīng),功擅潤(rùn)肺化痰
      ,止咳
      ,并開 痰氣之郁結(jié)。瓜蔞甘潤(rùn)
      ,清熱導(dǎo)痰潤(rùn)燥
      。二藥配伍,相輔為 用
      ,貝母重在潤(rùn)肺化痰
      ,開郁泄熱,瓜蔞側(cè)于清熱化痰
      ,寬 中散結(jié)
      。二藥一潤(rùn)一清
      ,且皆具開散之性,故清熱化痰散結(jié) 之力倍增
      。主治咳嗽
      ,咯痰不利,咽喉干燥
      ,癰疽硬結(jié)
      ,舌紅苔膩,脈 滑


      ***

      【貝母 -厚樸】川貝母苦甘微寒
      ,歸心肺二經(jīng),具有清熱化痰
      ,止咳散 結(jié)之效
      ,且潤(rùn)肺作用強(qiáng)。厚樸苦辛溫燥
      ,能行氣散滿
      ,溫中 燥濕,濕去則痰消
      ,肺氣肅降
      ,呼吸通暢,喘咳自止
      。二藥 伍用
      ,相使相輔,有良好的化痰
      、降氣止咳
      、開郁消食除脹 之功。氣滯則水濕易停
      ,濕聚成痰
      ,痰濕又可使氣機(jī)不利,故 氣滯
      、痰濕相互影響
      ,且痰濕易犯及脾肺二臟為病
      ,故此藥 對(duì)具有痰
      、濕、氣三端同治
      ,肺
      、脾二臟兼顧之特點(diǎn)。主治氣滯痰聚
      ,痰氣上逆之咳嗽
      ,兼見脾土失運(yùn)之腹脹等癥


      ***

      【麥冬-天冬】 《張氏醫(yī)通》有一名方“二冬膏”,即取麥冬
      、天冬各等分
      ,水煎濃縮,加蜜收膏
      ,不時(shí)噙咽
      ,治療肺胃燥熱所致的咳嗽少痰、咽燥口干等
      。此后醫(yī)家常用“二冬”治療肺燥證咳嗽
      ,以痰少、咽干痛
      、舌質(zhì)紅赤
      、舌面干燥為特征。

      ***

      【麻黃
      、杏仁
      、石膏】是麻杏石甘湯的核心配伍。麻黃辛溫
      ,宣肺開表
      ,火郁發(fā)之;石膏辛甘大寒
      ,清瀉肺熱
      ,透熱生津;兩者相伍
      ,宣泄肺熱而不助熱
      ,清瀉肺熱而不寒凝氣機(jī),寒溫并用
      ,寒大于溫
      ,辛涼宣泄;麻黃宣肺
      、杏仁降氣
      ,宣則肺氣以呼濁,降則肺氣以納新
      。麻黃
      、杏仁、石膏三藥合用
      ,共奏辛涼宣泄
      、清肺平喘之效。主治肺熱咳喘。癥見:身熱不解
      ,咳逆氣急
      ,鼻煽,口渴
      ,有汗或無汗
      ,舌苔薄白或黃,脈滑而數(shù)等


      ***

      【細(xì)辛-干姜-五味子】干姜辛熱
      ,長(zhǎng)于“去臟腑沉寒痼冷”和“發(fā)諸經(jīng)之寒氣”(《珍珠囊》)。主入肺經(jīng)
      ,善能溫肺散寒化飲
      ,用于寒飲咳喘。五味子“性溫
      ,五味俱全
      ,酸咸為多,故專收斂肺氣而滋腎水”而“寧嗽定喘”(《本草備要》)
      ,為治療久咳虛喘之要藥
      。細(xì)辛辛散溫通,外能發(fā)散風(fēng)寒
      ,內(nèi)能溫肺化飲
      ,主要用于風(fēng)寒咳喘證
      ,或寒飲咳喘證
      。三者為伍,各司其職
      ,又相須相制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案山运痉沃_,五味子以司肺之合
      ,細(xì)辛以發(fā)動(dòng)其開合活動(dòng)之機(jī)”(陳修園語)
      。干姜、細(xì)辛相須為用
      ,外散風(fēng)寒
      ,內(nèi)化痰飲;五味子酸溫收斂,止咳平喘,可防干姜
      、細(xì)辛耗散肺氣
      。三藥配伍,散中有收
      ,開中有合
      ,使風(fēng)寒解
      ,水飲去
      ,宣降復(fù)
      ,則喘咳自平。

      ?國(guó)醫(yī)大師方和謙用藥配伍經(jīng)驗(yàn)

      國(guó)醫(yī)大師方和謙(1923年-2009年)

      ,生前系首都醫(yī)科大學(xué)附屬北京朝陽醫(yī)院主任醫(yī)師
      、教授。從醫(yī)60余載
      ,幼承家訓(xùn)
      ,勤于治學(xué),擅長(zhǎng)治療疑難雜癥
      ,尤對(duì)呼吸系統(tǒng)
      、心腦血管及肝膽系統(tǒng)疾病有獨(dú)到之處。專著有《北京市流行性乙腦炎治療紀(jì)實(shí)》
      、《中國(guó)現(xiàn)代百名中醫(yī)臨床家·方和謙》等
      。筆者通過學(xué)習(xí)有關(guān)著作,現(xiàn)將其用藥配伍經(jīng)驗(yàn)總結(jié)如下:
      潛心傷寒重扶正
      方和謙對(duì)《傷寒論》
      、《金匱要略》進(jìn)行考據(jù)求源
      、引經(jīng)據(jù)典的研究,每篇都有撰寫的講稿
      。他認(rèn)為中醫(yī)只有在深刻領(lǐng)會(huì)仲景學(xué)術(shù)的基礎(chǔ)上
      ,才能融會(huì)貫通,靈活運(yùn)用
      。而「陰陽自和
      ,必自愈」是對(duì)所有疾病治療原則的高度概括;陽明病是里熱燥火為患的疾?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少陰分寒化、熱化兩類
      ,寒化有四逆湯
      、白通湯、通脈四逆湯
      、真武湯
      、附子湯、桃花湯
      、吳茱萸湯
      、麻黃附子細(xì)辛湯8方;熱化有黃連阿膠湯
      、豬苓湯2方
      。治喘有桂枝加厚樸杏子湯
      、麻黃湯、小青龍湯
      、葛根芩連湯
      、麻杏石甘湯、白虎湯
      、大承氣湯
      、大陷胸丸、苓桂術(shù)甘湯
      、真武湯
      、十棗湯、瓜蒂散
      、三物白散
      、小柴胡湯,分別適用于不同病證

      方和謙對(duì)古方學(xué)以致用
      ,所謂師其法而不泥其方。如小柴胡湯為和解劑
      ,是少陽病的代表方劑
      ,既用于外感病,又用于內(nèi)傷病
      ,還用于尿路系統(tǒng)病
      、月經(jīng)病,應(yīng)用范圍很廣
      ,但脾虛
      、濕溫者慎用。痰飲分痰飲
      、懸飲
      、溢飲、支飲4種
      ,可選用苓桂術(shù)甘湯
      、己椒藶黃湯、大小青龍湯
      、五苓散及二陳湯等
      。他同時(shí)有所創(chuàng)新,如酸棗仁湯治虛煩不得眠
      ,取竹皮大丸中的竹茹
      、白薇加入,對(duì)陰虛臟燥失眠效果顯著
      。他雖精通傷寒
      ,但主張經(jīng)方和時(shí)方合用
      ,以滿足疾病譜的發(fā)展需要。如根據(jù)三焦辨證
      ,上焦用桑葉
      、菊花、連翹
      ;中焦用藿香正氣之類
      ;下焦用大定風(fēng)珠
      、三甲復(fù)脈湯等

      方和謙強(qiáng)調(diào)扶正固本,臨證治療時(shí)注重滋補(bǔ)法
      ,自擬滋補(bǔ)湯(黨參
      、茯苓、白術(shù)
      、炙甘草
      、當(dāng)歸、熟地
      、白芍
      、官桂、陳皮
      、木香
      、大棗),集益肺
      、養(yǎng)心
      、健脾、和肝
      、補(bǔ)腎于一方
      ,用于治療五臟虛損疾病,可達(dá)到補(bǔ)益氣血
      、調(diào)和陰陽之目的

      專病論治有良效
      方和謙擅治多種疑難雜癥,尤對(duì)呼吸
      、消化及心腦疾病有獨(dú)到之處
      。如治療咳嗽發(fā)熱者用桑葉、桑白皮
      、菊花
      、薄荷、杏仁
      、桔梗
      、連翹
      、蘆根、荊芥
      、白前
      、牛蒡子;肺氣失宣者用蘇葉
      、蘇梗
      、杏仁、炙杷葉
      、前胡
      、桔梗、陳皮
      、茯苓
      、法半夏、炙甘草
      、炙桑皮
      、荊芥、白前
      、炙紫菀
      、炙百部、麥冬
      、薄荷
      。哮喘屬虛者用淡干姜、茯苓
      、桂枝
      、炒白術(shù)、北細(xì)辛
      、五味子
      、炙甘草、法半夏
      、炒蘇子
      、黨參、麥冬
      、炙紫菀
      、白前;表虛者用炒蘇子
      、陳皮
      、法半夏、炙甘草
      、北細(xì)辛
      、前胡
      、桔梗、桂枝
      、厚樸
      、干姜、太子參
      、百合
      、麥冬、五味子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妊螣醾j(luò)者用太子參、麥冬
      、生熟地
      、百合
      、川貝母
      、桔梗、炙甘草
      、白芍
      、北沙參、玉竹
      、炙紫菀
      、知母、南藕節(jié)
      、炙杷葉
      ;肺燥陰傷者用百合、生地黃
      、玄參
      、川貝母、甘草
      、桔梗
      、麥冬、白芍
      、當(dāng)歸
      、仙鶴草、藕節(jié)
      、杏仁
      、炙紫菀、蘆根
      。黃疸者用茵陳
      、郁金
      、黃柏、土茯苓
      、澤瀉
      、車前子、連翹
      、枳殼
      、赤小豆、焦三仙
      ;脅痛者用柴胡
      、黃芩、郁金
      、半夏
      、枳實(shí)、大黃
      、白芍
      、茵陳、川楝子
      、大豆卷
      、連翹、生姜
      ;眩暈者用天麻
      、鉤籐、石決明
      、懷牛膝
      、生杜仲、夜交籐
      、石斛
      、茯苓、澤瀉
      、丹皮
      、玉竹、白菊花
      、薄荷
      ;或鉤籐、薄荷
      、竹茹
      、麥冬、羚羊角粉、茯苓
      、枸杞子
      、生稻芽、百合等

      另外
      ,胃痛虛實(shí)夾雜者用香砂六君子湯,肝胃不和者用和肝湯化裁
      ;痞滿者用溫膽湯化裁
      ;泄瀉脾虛者用參苓白術(shù)散,肝脾不和者用痛瀉要方
      ,厥陰下痢者用白頭翁湯等
      ;腹痛少腹久痛者用和肝湯加臺(tái)烏藥、熟地
      ,右下腹痛者用逍遙散雞血籐
      、臺(tái)烏藥等。心悸者用生脈散
      、桂枝甘草湯合麥味地黃湯
      ;心痛者用和肝湯加瓜蔞、半夏
      、郁金
      、陳皮等。中風(fēng)者舒通經(jīng)絡(luò)用大秦艽湯
      、小續(xù)命湯、獨(dú)活寄生湯
      ,活血行痹用桃紅四物湯
      、補(bǔ)陽還五湯,息風(fēng)化痰用鎮(zhèn)肝熄風(fēng)湯
      、建瓴湯
      、天麻鉤籐湯,滋補(bǔ)扶正用地黃飲子
      、六味地黃湯
      、天王補(bǔ)心丹等。以上均據(jù)證選方用藥
      ,靈活加減化裁
      ,故而療效顯著。
      和調(diào)升降保胃氣
      方和謙善用和解法
      ,以調(diào)和臟腑氣血
      ,平衡陰陽水火,以及寒熱虛實(shí)、氣機(jī)升降出入
      ,達(dá)到扶正祛邪目的
      。代表方劑有為小柴胡湯,還有調(diào)和腸胃的五瀉心湯
      ,和調(diào)肝脾的四逆散
      、逍遙散。常用于調(diào)其疏泄失常所致的肝膽或肝脾不和之證
      ,如慢性肝炎
      、膽囊炎、更年期綜合征等
      。他自創(chuàng)的和肝湯就是從逍遙散化裁而來
      ,藥用當(dāng)歸、白芍
      、黨參
      、茯苓、白術(shù)
      、柴胡
      、香附、薄荷
      、蘇梗
      、大棗,此方和中有補(bǔ)
      ,補(bǔ)中有疏
      ,體用結(jié)合,補(bǔ)瀉得當(dāng)
      ,用于治療肝脾氣血失和所致的各種疾病
      ,如肝膽病、脾胃病
      、婦人臟躁等
      。可視證加減
      ,肝炎加茵陳
      、黃芩、梔子
      、虎杖
      、五味子;膽石癥
      、膽囊炎加郁金
      、雞內(nèi)金、枳殼、川楝子
      ;慢性胃炎加陳皮
      、半夏曲、砂仁
      、蔻仁
      、炒谷麥芽;更年期綜合征加郁金
      、百合
      、麥冬、浮小麥
      ;乳腺增生加大瓜蔞
      、青橘葉、蒲公英等
      ,驗(yàn)之臨床
      ,療效頗佳。
      方和謙在臨證時(shí)
      ,首先判斷胃氣之有無
      ,治療時(shí)注意顧護(hù)胃氣,對(duì)體壯者祛邪即是保護(hù)胃氣
      ,虛弱者不忘胃氣為本
      。選藥屬中氣虛弱用黨參、黃芪
      、白術(shù)
      、甘草、大棗以補(bǔ)之
      ,佐神曲
      、陳皮之補(bǔ)而不滯;中焦虛寒用干姜溫中
      ,佐山藥、玉竹
      、石斛以防剛躁之性
      ;濕盛者用薏苡仁、茯苓
      、蒼術(shù)以燥之
      ;中脘氣滯用佛手、香櫞
      、陳皮理氣不傷陰
      ;胃陰虛有熱用沙參、石斛、知母清之
      ,胃燥者用玄參
      、麥冬、玉竹潤(rùn)之
      。方和謙還注意用藥劑量少
      、藥味少、少用苦寒
      ,常加入陳皮
      、木香防其礙胃,加入炒谷芽
      、生稻芽
      、焦神曲等以助運(yùn)化。
      運(yùn)用方藥具匠心
      方和謙在運(yùn)用方藥中
      ,堅(jiān)持辨證合理
      ,用藥少而力專,主張一病一方
      。方和謙很少用貴重藥品
      ,力求簡(jiǎn)、便
      、廉地解決問題
      。選擇方劑方面,如補(bǔ)中益氣湯為治氣虛清陽下陷之方
      ,其中黃芪可用至15~20克
      ,而升麻、柴胡最多不超過3克
      ;四君子湯為治氣虛的基本方
      ,可加味組成很多方劑應(yīng)用,擴(kuò)大了治療范圍
      ;止嗽散治外感后久咳
      ,常加蘇梗、薄荷
      、炙桑皮
      ,肺熱加蘆根、炙杷葉
      、連翹
      ,痰濕加茯苓、半夏
      、蘇子
      、杏仁
      、白芥子,陰虛加北沙參
      、麥冬
      、百合;六味地黃湯加荊芥穗
      、南藕節(jié)
      、車前子配伍治尿路感染所致血尿,效果良好

      運(yùn)用藥物方面
      ,如治咳常用麻黃、清半夏
      、紫菀
      、白前、百部
      、訶子
      、杏仁、蘇葉
      、陳皮
      、前胡、貝母
      、苦桔梗
      、蘆根、桑白皮
      、白果等
      ;按性能分,宣肺有麻黃
      、荊芥
      、蘇葉、桑葉
      、牛蒡子
      、桔梗,肅肺有桑白皮
      、蘇子
      、萊菔子、葶藶子
      、枇杷葉、杏仁
      、厚樸等
      。止血藥喜用炭類
      ,溫經(jīng)用炮姜炭、側(cè)柏炭
      、艾葉炭
      、伏龍肝,清熱用地榆炭
      、川軍炭
      、黃柏炭、藕節(jié)炭
      ,化瘀用血余炭
      、蒲黃炭,升陽走表用白及炭
      、鍛龍牡等
      。此外對(duì)于生炙甘草、生炙麻黃
      、荊芥
      、丹參、紫草
      、姜類等
      ,也運(yùn)用巧妙,獨(dú)具匠心

      總之
      ,方和謙學(xué)驗(yàn)俱豐,桃李眾多
      ,對(duì)中醫(yī)藥事業(yè)貢獻(xiàn)很大
      。本文僅從用藥配伍方面予以簡(jiǎn)述,希望后學(xué)進(jìn)行深入研究
      ,使之更好地為人民服務(wù)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jingfangyingyong/84837.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

      ,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shí)真實(shí)出處
      ,未能及時(shí)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
      ,請(qǐng)聯(lián)系管理員
      ,我們會(huì)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
      ,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cuò)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
      ,請(qǐng)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shí)
      ,我們會(huì)第一時(shí)間予以刪除
      相關(guān)文章
      越婢加半夏湯方歌方解,臨床運(yùn)用醫(yī)案
      【方劑組成】麻黃18克
      ,生姜9克,炙甘草6克
      ,大棗5枚
      ,生石膏45—100克,半夏15克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居梅ā考宸ㄍ辄S湯方?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靖柙E】越婢加半夏湯方
      ,治咳逆上氣肺脹,熱壅飲逆外邪郁
      ,解外逐飲力能昌
      甘草瀉心湯原文,組成,立方意義,功效與作用
      半夏瀉心湯證
      ,癥狀較急迫者
      ,加甘草量?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秱摗?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金匱》名【組成】半夏11克,甘草7克
      ,黃芩
      、干姜、大棗各5.5克
      ,黃連1.8克(人參5克)
      。煎法、用法同前
      。按:傷寒論方中無人參
      ,注家有謂,系因人參增氣
      ,故去之
      。原注:臣億等,謂半夏
      2023-06-25
      甘草瀉心湯原文,組成,立方意義,功效與作用
      當(dāng)歸芍藥散方歌方解,當(dāng)歸芍藥散證辯證
      【組成】當(dāng)歸三兩
      ,芎藭三兩,芍藥一斤
      ,茯苓四兩
      ,白術(shù)四兩
      ,澤瀉半斤。右六味,杵為散
      ,取方寸匕,酒和 !痉浇狻勘痉绞枪鹬Ω什轀榆蜍摺仔g(shù)而成
      劉渡舟總結(jié)的傷寒論湯頭歌訣大全
      傷寒論總共有方112方
      ,提到方歌基本想到的是《長(zhǎng)沙方歌括》?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堕L(zhǎng)沙方歌括》是以韻文的方式總結(jié)整理的
      ,而這篇文章的方歌是劉渡舟按麻黃湯類、葛根湯類
      、抵擋湯類等類方形式總結(jié)的
      烏梅丸的現(xiàn)代藥理研究與臨床應(yīng)用
      2023-06-24
      甘遂半夏湯方歌方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