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s6iya"><pre id="s6iya"></pre></ul>
    • <kbd id="s6iya"><pre id="s6iya"></pre></kbd>
    • 登錄
      首頁 >> 中醫(yī)基礎(chǔ)常識 >> 經(jīng)方與應(yīng)用

      半夏厚樸湯方歌方解,半夏厚樸湯加減治療感冒咳嗽醫(yī)案

      道醫(yī) 2023-06-24 19:23:07

      【半夏厚樸湯組成】半夏一升,厚樸三兩

      ,茯苓四兩
      ,生姜五兩
      ,干蘇葉二兩
      。右五味
      ,以水七升
      ,煮取四升
      ,分溫四服
      ,日三夜一服

      【方歌】半夏厚樸痰氣疏,茯苓生姜共紫蘇

      ,加棗同煎名四七
      ,痰凝氣滯皆能除。

      【方解】此小半夏加茯苓湯更加厚樸

      、蘇葉消脹行氣之品
      ,并以生姜、蘇葉溫中化飲解表
      ,故治外邪里飲證胸滿悶
      、惡寒而見咽中如有炙臠者。如以蘇子代蘇葉治療寒性咳嗽更良
      。紫蘇葉有解表作用
      ,后世認(rèn)識更詳,如《本草匯言》:“紫蘇
      ,散寒氣……寬中安胎
      ,下結(jié)氣,乃治氣之神藥也,一物有三用焉
      ,如傷寒
      、頭痛、骨痛
      、惡寒
      、發(fā)熱……寒邪在表者,紫蘇葉可以散邪而解表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p>

      【仲景原文解讀】

      《金匱要略?婦人雜病》第5條:婦人咽中如有炙臠,半夏厚樸湯主之。

      【解讀】咽中如有炙臠

      ,指咽中如有炙肉黏著
      ,咳之不出,咽之不下
      ,即自覺的一種神經(jīng)癥
      ,《備急千金要方》謂:“ 胸滿,心下堅
      ,咽中怗怗如有炙肉
      ,吐之不出,吞之不下”
      ,多指咽喉部位病變
      ,為外邪里飲所致,故以半夏厚樸湯主之

      【方證要點】本方證是外邪里飲的太陽太陰合病證:以痰飲氣結(jié)所致胸滿

      ,咽堵,咳逆為主證
      。本方證不限婦人
      ,男人亦多有。本方的應(yīng)用并不限于此證
      。若以咽中不利和胸悶滿為目的
      ,可活用于不定的神經(jīng)癥均有良效。胡希恕先生曾以本方治一年老婦人
      ,經(jīng)常冒眩
      ,發(fā)則但臥不能起,胸悶咽塞
      ,不進(jìn)飲食
      ,口舌干燥,與本方加生石膏獲速愈
      。又本方開胃進(jìn)食
      、消脹止嘔
      ,用于胃病的機會亦多。他如傷風(fēng)
      、咳嗽適證加桑白皮
      、瓜萎、橘皮
      、杏仁之屬亦有捷效

      半夏厚樸湯是降逆化痰的代表方,此方后世用于治梅核氣(相當(dāng)于慢性咽炎)

      。馮老臨床多用于痰飲氣結(jié)所致的咽癢、咳逆
      、胸滿
      ,療效十分顯著。此外
      ,馮老以蘇子代蘇葉治療虛寒性喘咳
      、咽喉不利,療效可靠

      【臨床驗案錄】

      半夏厚樸加杏仁杷葉桔梗甘草湯方證

      幼兒感冒案

      薛某

      ,男,4歲
      ,初診日期:2011年10月6日

      昨日外出活動大汗出后,患流涕

      ,咳嗽
      ,咽喉中有痰聲,口中和
      ,晚上入睡時見頭汗出
      ,大便可,苔白膩
      ,脈細(xì)滑

      辨六經(jīng)屬太陽太陰合病,辨方證為半夏厚樸加杏仁杷葉桔梗甘草湯方證

      。處方:清半夏15g
      ,厚樸10g,茯苓12g
      ,蘇子10g
      ,炙枇杷葉10g,杏仁10g
      ,桔梗10g
      ,炙甘草6g,生姜15g
      。2劑,水煎服
      ,兩日1劑
      。結(jié)果;上方服2劑
      ,咳嗽已
      ,流涕已。

      按語:參合患者脈癥

      ,以八綱分析患者癥狀
      ,患者流涕、咳嗽
      、苔白膩
      、脈細(xì),證屬太陽太陰合病里寒痰飲上犯
      ,治以化飲降逆
      ,為半夏厚樸加杏仁杷葉桔梗甘草湯的適應(yīng)證。

      半夏厚樸加杏仁杷葉桔梗甘草湯方證

      ,馮老亦多用于治療咽喉部位病變
      ,為里虛寒,痰氣郁滯
      ,咽部不利
      ,胸悶咳逆。對于表證不明顯的寒性咳嗽
      ,馮老喜用蘇子代蘇葉治療虛寒性喘咳
      、咽喉不利等,臨床應(yīng)用屢驗

      半夏厚樸加杏仁杷葉桔梗甘草湯方證分析:半夏厚樸湯溫化痰飲降逆

      ,合杏仁、炙枇杷葉增強降逆祛痰止咳之功
      ;咳嗽常伴咽癢
      、咽喉不利,其中枇杷葉降逆祛痰
      ,利咽喉
      ,對于咽癢比較適宜。桔梗清熱利咽
      ,排痰排涕
      ,合甘草、生姜取桔梗湯
      、排膿湯之意
      ,一是利咽
      ,二是防化膿之變,馮老多用于咳嗽
      、咽痛
      、濃痰、流涕癥

      馮老關(guān)于小兒盜汗的認(rèn)識:盜汗為陰虛

      ,習(xí)以為常,殊不知
      ,太陽陽明合病所見盜汗亦為不少
      ,尤多見于小兒。小兒外感盜汗提示:有表證在
      ,而又非單純表證
      ,往往合并陽明,此由讀《傷寒論》第201條: “陽明病
      ,脈浮而緊者,必潮熱發(fā)作有時
      ;但浮者
      ,必盜汗出?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蔽虺?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小兒外感易呈太陽陽明合病。

      成年人咳嗽案

      楊某

      ,男
      ,30歲,初診日期:2011年3月7日

      患者訴咳嗽1周

      ,咽癢,咽中微干
      ,汗少
      ,無盜汗,經(jīng)常腰酸
      ,無鼻塞流涕
      ,無惡寒發(fā)熱,納可
      ,二便可
      ,服用止咳橘紅丸、枇杷膏均無效
      ,舌淡苔白
      ,脈弦
      。辨六經(jīng)屬太陰里寒挾飲證,辨方證為半夏厚樸加杏仁杷葉桔梗甘草湯方證
      。處方:清半夏15g,厚樸10g,茯苓12g
      ,蘇子10g,桔梗10g
      ,杏仁10g,炙甘草6g,炙枇杷葉10g
      ,生姜15g。7劑
      ,水煎服
      ,日1劑。結(jié)果:服9劑后咳嗽減輕
      ,咽癢咽干不明顯

      按語:參合患者舌脈癥,以六經(jīng)八綱分析癥狀

      ,患者無鼻塞流涕
      ,無惡寒發(fā)熱,說明表證已不明顯
      ,舌淡苔白
      、脈弦,為里有痰飲之象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人浴⒀拾W
      、咽中微干為痰氣郁滯
      ,里寒痰飲上犯所致。故為太陰里寒挾飲的半夏厚樸加杏仁杷葉桔梗甘草湯方證

      方證分析參前

      ,故不贅述。

      咳嗽案

      穆某

      ,女
      ,40歲,初診日期:2011年3月2日

      患者訴去年11月開始咳嗽直到現(xiàn)在

      ,有痰,早上色黃平時色白
      ,咽癢
      ,鼻子微塞,天氣冷時會誘發(fā)鼻竇炎
      ,口中和
      ,無發(fā)熱惡寒
      ,二便可,納可
      ,舌淡苔白
      ,脈弦細(xì)。

      辨六經(jīng)屬太陽太陰里寒挾飲證

      ,辨方證為半夏厚樸加杏仁杷葉桔梗甘草湯方證
      。處方:清半夏15g,厚樸10g
      ,茯苓12g,蘇子10g
      ,桔梗10g,杏仁10g,炙甘草6g
      ,炙枇杷葉10g
      ,生姜15g。7劑
      ,水煎服
      ,日1劑。結(jié)果:服藥期間咳嗽明顯減輕
      ,后來出差停藥又有反復(fù)

      按語:此患者鼻塞一癥很輕微,參合又見鼻癢

      、咳嗽,可知患者仍有表證

      痰色黃僅僅見于早晨

      ,人體通過睡眠恢復(fù)陽氣,陽氣蓄積
      ,痰飲暫時化熱表現(xiàn)出一時性的痰黃
      ,咽癢為痰飲刺激咽喉所致,口中和見于太陽太陰
      。舌淡苔白
      ,脈弦細(xì)為里虛寒飲之象。

      臨床上咳嗽

      、痰
      、咽癢這三組癥狀,往往同時出現(xiàn)
      ,三者之中實際是以病理產(chǎn)物痰飲為核心
      ,治痰飲當(dāng)以“溫藥和之”,說明痰飲的產(chǎn)生基礎(chǔ)是里虛寒
      ,也明確了用藥的思路
      ,即溫化痰飲
      、降逆止咳,用生姜
      、杏仁以解表
      ,半夏厚樸加杏仁杷葉桔梗甘草湯方的治療機理恰好如此,所以療效顯著

      經(jīng)期咳嗽案

      張某

      ,女,30歲
      ,初診日期:2011年2月22日

      患者訴咳嗽3天,早上痰多

      ,昨晚咽痛吃了潤喉片
      ,今日咽痛已,來月經(jīng)則感冒
      ,口中和
      ,無汗,頭不痛
      ,納可
      ,二便可,苔白
      ,脈弦細(xì)

      辨六經(jīng)屬太陰里虛寒挾飲證,辨方證為半夏厚樸加杏仁杷葉桔梗甘草湯方證

      。處方:清半夏15g
      ,厚樸10g,茯苓12g,蘇子10g
      ,炙枇杷葉10g,杏仁10g
      ,桔梗10g,炙甘草6g,生姜15g
      。5劑
      ,水煎服,日1劑
      。結(jié)果:服藥3劑
      ,咳嗽減輕,又服2劑痊愈

      慢性咳嗽案

      劉某

      ,女,44歲,初診日期:2011年3月7日

      患者訴咳嗽3月

      ,痰少色白,咽癢不干
      ,自汗
      ,手腳涼,口干欲飲
      ,大便1日1~2次
      ,有時成形,有時不成形
      ,白天小便多
      ,無起夜,納可
      ,舌黯苔白
      ,脈細(xì)。辨六經(jīng)為太陰里虛寒挾飲證
      ,辨方證為半夏厚樸加桔梗甘草杏仁杷葉湯方證
      。處方:清半夏15g,厚樸10g,茯苓12g
      ,蘇子10g,桔梗10g
      ,杏仁10g,炙甘草6g,炙枇杷葉10g,生姜15g
      。7劑
      ,水煎服,日1劑
      。結(jié)果:咳嗽明顯減輕

      按語:患者痰少色白,手腳涼

      ,大便1日1~2次
      ,有時成形
      ,有時不成形
      ,白天小便多,舌黯苔白為太陰里虛寒挾飲證
      ;咳嗽
      、咽癢為痰氣郁滯所致。自汗為太陽表虛營衛(wèi)不和
      ,但此太陽表證不明顯
      ,主要還是以太陰里虛寒痰水飲為主。本例與前例經(jīng)期咳嗽案皆屬里飲,故都用半夏厚樸加杏仁杷葉桔梗甘草湯治愈
      。對于半夏厚樸湯方證
      ,馮老繼承其師胡希恕經(jīng)驗并結(jié)合自己多年臨證經(jīng)驗,“重新認(rèn)識本方
      ,發(fā)現(xiàn)蘇葉
      、生姜實有解表之功,本方實為治療外邪里飲之方
      ,試用于治療外邪里飲咳嗽
      ,收到很好療效。至于為什么門診咳嗽患者多見這一方證
      ,是因為來診者多已雜藥亂投
      ,或被前醫(yī)誤治,而所用之藥多為寒涼清解
      ,傷及太陰所致
      。如外邪不顯,故每以炒蘇子取代蘇葉”
      。此外《類聚方廣義》在本方條下見有“加桔梗尤佳”“且用蘇子
      ,其功勝于蘇葉”等論述,可合參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jingfangyingyong/84831.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

      ,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
      ,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
      ,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
      ,我們會立即處理
      ,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
      ,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
      ,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
      相關(guān)文章
      越婢加半夏湯方歌方解,臨床運用醫(yī)案
      【方劑組成】麻黃18克
      ,生姜9克,炙甘草6克
      ,大棗5枚
      ,生石膏45—100克,半夏15克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居梅ā考宸ㄍ辄S湯方
      。【歌訣】越婢加半夏湯方
      ,治咳逆上氣肺脹
      甘草瀉心湯原文,組成,立方意義,功效與作用
      半夏瀉心湯證,癥狀較急迫者
      當(dāng)歸芍藥散方歌方解,當(dāng)歸芍藥散證辯證
      【組成】當(dāng)歸三兩
      ,芎藭三兩
      ,芍藥一斤,茯苓四兩
      ,白術(shù)四兩
      ,澤瀉半斤。右六味,杵為散
      ,取方寸匕
      ,酒和
      ,日三服
      烏梅丸的現(xiàn)代藥理研究與臨床應(yīng)用
      炙甘草湯組成配方,功效與作用,臨床運用醫(yī)案
      【炙甘草湯組成配方】甘草12g(4兩,炙)
      、生姜9g(3兩
      ,切)、人參6g(2兩)
      、生地黃30g(1斤)
      、桂枝9g(3兩
      ,去皮)、阿膠6g(2兩)
      、麥門冬9g(3兩,去心)
      、麻仁15g(5兩)
      甘遂半夏湯方歌方解
      【方劑組成】甘遂3克,半夏18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