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水消腫
茯苓性平、味甘
、淡
,食用可以入脾經(jīng)
。而脾在我們的身體里是運水化濕的
,所以茯苓有很不錯的利水消腫的效果。對于那些生活中有水腫
、小便困難的人群來說
,可以經(jīng)常吃茯苓,可以起到很不錯的改善作用
。并且茯苓的藥效很溫和
,在幫助增加尿量的同時,不會給身體帶來一些不好的影響。
不管是寒濕類的人群
,還是濕熱類的人群
,都可以食用服用來改善,對于身體會起到不錯的緩解作用
。
2、健脾止瀉
茯苓可以入脾經(jīng),健脾滲濕而止瀉
,尤其對于治療脾虛濕盛所導(dǎo)致的腹瀉等癥狀
,可以起到很好的治療脾虛而引起的腹瀉。
3、降血壓
茯苓可以幫助身體的平滑肌收縮振幅減少
,讓它的張力下降?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梢杂绊懙襟w內(nèi)的代謝
,對于電解質(zhì)的平衡可以起到調(diào)解的作用,茯苓可以抑制毛細血管的通透性
,高血壓的人群吃茯苓有很不錯的緩解效果
。
4、抗腫瘤
茯苓內(nèi)含有很多微量元素
,可以有效的增強人體細胞和體液的免疫功能
。改善我們骨髓的造血功能,食用茯苓還可以增強腫瘤患者的食欲
,有效的幫助抑制癥狀
。
鮮土茯苓對身體有哪些益處,服用時有哪些禁忌呢?
? ? 新鮮的土茯苓可以搭配伍眉豆煲排骨
,氣味醇和清潤
,具有健脾祛濕之功效,為春暖多雨時滋補佳品
,男女老少皆宜
。土茯苓利水滲濕,益脾和胃
,新鮮土茯苓的功效更好
,而且味道更鮮,煲湯尤其清甜
,易于為人接受
,因此新鮮土茯苓多用于食療湯水,干土茯苓多入藥。新鮮的土茯苓含蛋白質(zhì)
、脂肪
、茯苓酸、多糖體
、鐵及微量元素鎂等
;有強心、健胃
、滋補
、利尿、抗菌
、降血糖
、降血壓和提高人體免疫功能,并有顯著的抑制腫瘤細胞的作用
。
土茯苓的功效與作用及服用禁忌有哪些
? ?來源于百合科植物光葉菝葜
,干燥根莖入藥。土茯苓的莖光滑
,無刺
。葉互生
,具狹鞘
,常有纖細的卷須
,葉片革質(zhì),狹披針形或狹卵狀披針形
,先端漸尖
,基部圓形或鈍,下面通常淡綠色
;花序為傘形花序
,漿果成熟時黑色,具粉霜
。
? ?甘
、淡,平
;歸肝
、胃經(jīng);解毒
,除濕
,通利關(guān)節(jié)
。用于梅毒及汞中毒所致的肢體拘攣
,筋骨疼痛;濕熱淋濁,帶下
,癰腫
,瘰疬,疥癬
。用該品治梅毒
,可配合金銀花、白蘚皮
、威靈仙
、甘草等同用;解毒可鮮食土茯苓
。
? ?新鮮的土茯苓
,可作食用,很多人會用來煲湯或者做藥膳
。比如土茯苓粥
,用粳米、米仁水煮后加入土茯苓
,熬成粥食用
,能清熱解毒,除濕通絡(luò)
。土茯苓飲片
,呈長圓形或不規(guī)則的薄片,邊緣不整齊
,切面黃白色或紅棕色
,粉性,可見點狀維管束及多數(shù)小亮點
;以水濕潤后有黏滑感
。用手將土茯苓的切片掰斷,會有粉末飛揚
,這是其特性一
;把土茯苓切片放入水中,靜置片刻
,其表面會想析出黏液
,其特性二。
茯苓的功效和作用及禁忌
茯苓的功效和作用及禁忌
茯苓的功效和作用及禁忌
,相信大家對這種食物的功效和作用不陌生吧
,在中藥中它當(dāng)屬清熱降火的翹楚,對人的身體有很大的`好處
,了解一下它的功效和作用對我們有好處
,下面跟大家分享茯苓的功效和作用及禁忌
。
茯苓的功效和作用及禁忌1茯苓別名茯菟、茯靈
、茯蕶
、伏苓、伏菟
、松腴
、絳晨伏胎、云苓
、茯兔
、松薯、松木薯
、松苓
。味:甘、淡
,平
。
歸經(jīng):歸心經(jīng)、肺經(jīng)
、脾經(jīng)
、腎經(jīng)。
1 、功效
利水藥
;滲濕利尿。
1
、茯苓皮:茯苓菌核的外皮
,功能利水腫。
2
、赤茯苓:削去外皮后的淡紅色部分
,功能滲利濕熱。
3
、白茯苓:切去赤茯苓后的白色部分
,亦稱茯苓,切成小方塊
,功能滲濕健脾
。
4、茯神:白茯苓中心抱有細松根者
,切成方形薄片
,功能寧心安神。
5
、茯苓:是健脾多于去濕
。
6
、云苓皮:是去濕大于健脾。
主治:小便不利
;水腫脹滿;痰飲咳逆
;嘔吐
;脾虛食少;泄瀉
;心悸不安
;失眠健忘。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
,10-15g
;或入丸散。寧心安神用朱砂拌
。
藥材基源:茯苓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干燥菌核
。
2、炮制方法
茯苓:用水浸泡
,洗凈
,潤后稍蒸,及時切取皮和塊或切厚片
,曬干
。
朱茯苓:取茯苓塊以清水噴淋,稍悶潤
,加朱砂細粉撒布均勻
,反復(fù)翻動,使其外表粘滿朱砂粉末
,然后晾干
,(每茯苓塊100斤,用朱砂粉30兩)
3、功效與作用
1
、《藥征》記載:茯苓主治悸及肉瞤筋惕,旁治頭眩煩躁
。
2
、《傷寒明理論》記載:茯苓滲水緩脾。
3
、《本經(jīng)》記載:茯苓主胸脅逆氣
,憂恚驚邪恐悸,心下結(jié)痛
,寒熱煩滿
,咳逆
,口焦舌干,利小便
。
4
、茯苓治子宮肌瘤:茯苓、桂枝
、當(dāng)歸
、牡丹皮各180克,桃仁
、赤芍
、海藻、牡蠣
、鱉甲各120克
,紅花75克,三棱
、莪術(shù)
、乳香、沒藥各60克 共研細末
,煉蜜和為桂枝茯苓丸
,丸重9克,每服1丸
,日3次
,溫開水送,持續(xù)服藥1年
,能使月經(jīng)正常
,肌瘤消失。
5
、茯苓治心神失養(yǎng):茯苓9克
,酸棗仁15克,知母6克
,川芎4.5克
,甘草3克 水煎服,為酸棗仁湯
。亦宜于虛煩不眠
、心悸眩暈等癥。
6
、《儒門事親》記載:茯苓治小便多
、滑數(shù)不禁:白茯苓(去黑皮)、干山藥(去皮
,白礬水內(nèi)湛過
,慢火焙干)
。上二味,各等分
,為細末
。稀米飲調(diào)服之。
7
、茯苓用于痰飲咳嗽
,痰濕入絡(luò),肩背酸痛茯苓既能利水滲濕
,又具健脾作用
,對于脾虛不能運化水濕
,停聚化生痰飲之癥
,具有治療作用?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捎冒胂?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陳皮同用,也可配桂枝
、白術(shù)同用
。治痰濕入絡(luò)、肩酸背痛
,可配半夏
、枳殼同用。
8
、《德生堂經(jīng)驗方》記載:茯苓治下虛消渴
,上盛下虛,心火炎爍
,腎水枯涸
,不能交濟而成渴證:白茯苓一斤,黃連一斤
。為末
,熬天花粉作糊,丸梧桐子大
。每溫湯下五十丸
。
9、《本草衍義補遺》記載:茯苓
,仲景利小便多用之
,此治暴新病之要藥也,若陰虛者
,恐未為宜
。
10
、《局方》威喜丸 記載:茯苓治丈夫元陽虛憊,精氣不固
,余瀝常流
,小便白濁,夢寐頻泄
,及婦人血海久冷
,白帶、白漏
、白淫
,下部常濕,小便如米泔
,或無子息(不育):黃蠟四兩
,白茯苓四兩(去皮、作塊
,用豬苓一分
,同于瓷器內(nèi)煮二十余沸,出
,日干
,不用豬苓)。上以茯苓為末
,熔黃蠟為丸
,如彈子大?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招募毥?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滿口生津,徐徐咽服
,以小便清為度
。
11、茯苓治食管癌:茯苓45克
,赭石
。清半夏、石竹根各30克
,蘇梗
、橄欖各18克,枳殼15克
,橘紅
、生姜各9克,硼砂3克 水煎2次,早
、晚分服
,日1劑,繼續(xù)服用
,能使癥門面減輕
,進食順利,X線復(fù)查癌灶明顯縮小
。
12
、《抗癌植物及其驗方》記載:茯苓治潰瘍性黑色素瘤:茯苓、雄黃礬石各等分份共研末
,麻油調(diào)敷患處
,同時內(nèi)服銀花、連翹各50克的水煎液
。
13
、《仁齋直指方》記載:茯苓治心虛夢泄,或白濁:白茯苓末二錢
。米湯調(diào)下
,日二服
。
14
、《補缺肘后方》記載:茯苓治皯:白蜜和茯苓涂上,滿七日
。
15
、《用藥心法》記載:茯苓,淡能利竅
,甘以助陽
,除濕之圣藥也。味甘平補陽
,益脾逐水
,生津?qū)狻?/p>
16、《不知醫(yī)必要》茯苓湯 記載:茯苓治水腫:白水(凈)二錢
,茯苓三錢
,郁李仁(杵)一錢五分。加生姜汁煎
。
17
、茯苓治痰飲;茯苓善滲泄水濕
,使?jié)駸o所聚
,痰無由生,可治痰飲之目眩心悸,配以桂枝
、白術(shù)
、甘草同用,如苓桂術(shù)甘湯(《金匱要略》)
;若飲停于味而嘔吐者
,多和半夏、生姜合用
,如小半夏加茯苓湯(《金匱要略》)
。
18、《金匱要略》防己茯苓湯 記載:茯苓治皮水
,四肢腫
,水氣在皮膚中,四肢聶聶動者:防己三兩
,黃耆三兩
,桂枝三兩,茯苓六兩
,甘草二兩
。上五味,以水六升
,煮取二升
,分溫三服。
19
、《湯液本草》記載:茯苓
,伐腎邪,小便多能止之
,小便澀能利之
,與車前子相似,雖利小便而不走氣
。酒浸與光明朱砂同用
,能秘真。
20
、茯苓治脾虛泄瀉
;茯苓能健脾滲濕而止瀉,尤宜于脾虛濕盛泄瀉
,可與山藥
、白術(shù)、薏苡仁同用
,如參苓白術(shù)散(《和劑局》)
;
21
、茯苓治脾虛不化:茯苓、黨參
、白術(shù)各60克
,神曲、麥芽
、山楂
、山藥、砂仁
、陳皮
、肉豆蔻霜各30克,木香
、黃連
、甘草各22克,共研細末
,水泛為健脾丸
,每服9克,日2服
,溫開水送
。
22、茯苓治肝癌:茯苓
、龍葵各45克
,白英、半枝蓮各15克
,白芍
、丹皮各9克
,玄參6克 水煎2次分服
。能使自覺癥狀逐漸消失,肝縮小到正常范圍
。同位素掃描放射區(qū)顯影分布均勻
。
23、茯苓用于小便不利
,水腫等癥茯苓功能利水滲濕
,而藥性平和,利水而不傷正氣
,為利水滲濕要藥
。凡小便不利、水濕停滯的癥候
,不論偏于寒濕
,或偏于濕熱,或?qū)儆谄⑻摑窬郏膳浜蠎?yīng)用
。如偏于寒濕者
,可與桂枝、白術(shù)等配伍
;偏于濕熱者
,可與豬苓、澤瀉等配伍
;屬于脾氣虛者
,可與黨參、黃耆
、白術(shù)等配伍
;屬虛寒者,還可配附子
、白術(shù)等同用
。
24、《金匱要略》苓桂術(shù)甘湯 記載:茯苓治心下有痰飲
,胸脅支滿目眩:茯苓四兩
,桂枝,白術(shù)各三兩
,甘草二兩
。上四味,以水六升
,煮取三升
,分溫三服,小便則利
。
25
、茯苓治水腫;茯苓味甘而淡
,甘則能補
,淡則能滲,藥性平和
,既可祛邪
,又可扶正,利水而不傷正氣
,實為利水消腫之要藥
。可用治寒熱虛實各種水腫
。治療水濕內(nèi)停所致之水腫
、小便不利
,常與澤瀉、豬苓
、白術(shù)
、桂枝等同用,如五苓散(《傷寒論》)
。
26
、《證治要訣》記載:茯苓治心汗,別處無汗
,獨心孔一片有汗
,思慮多則汗亦多,病在用心
,宜養(yǎng)心血:以艾湯調(diào)茯苓末服之
。
27、茯苓治水濕痰飲:治水濕潴留 茯苓30克
,白術(shù)15克
,豬苓、大腹皮
、木瓜各12克
,檳榔、蘇梗
、澤瀉
、桑白皮、陳皮各9克
,人參
、炙甘草各3克 水煎服。
28
、茯苓用于脾虛泄瀉
,帶下茯苓既能健脾,又能滲濕
,對于脾虛運化失常所致泄瀉
、帶下,應(yīng)用茯苓有標(biāo)本兼顧之效
,常與黨參、白術(shù)
、山藥等配伍
。有可用為補肺脾,治氣虛之輔佐藥
。
29
、《金匱要略》茯苓澤瀉湯 記載:茯苓治胃反吐而渴
,欲飲水者:茯苓半斤,澤瀉四兩
,甘草二兩
,桂枝二兩,白術(shù)三兩
,生姜四兩
。上六味,以水一斗
,煮取三升
,納澤瀉再煮取二升半,溫服八合
,日三服
。
30、茯苓治脾腎陽虛水腫
,可與附子
、生姜同用,如真武湯
;用于水熱互結(jié)
,陰虛小便不利水腫,與滑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