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尤物精品自在拍视频首页,国产尤物精品自在拍视频首页,亚洲精品制服丝袜综合资源网,女人高潮娇喘抽搐喷水视频,久久精品这里精品,99久久ER热在这里只有精品99,天天狠天天透天干天天怕,ΑV一卡二卡三卡免费,午夜福利男女XX00动态图片,久久亚洲日韩精品,高清白嫩偷拍视频,中文字幕日韩在线视频综合网,噜噜噜66网站,亚洲日本va一区二区三区,欧美特级AAAAAA视频免费观看,亚洲日本va一区二区三区 ,男人深夜精品网站

登錄
首頁 >> 大道家園 >> 綜合瀏覽區(qū) >> 歷史人物

吳大澂

佚名 2023-06-05 22:50:08

吳大澂

吳大澄(1835-1902),清代書法家

、文字學家。字清卿
,號恒軒
,晚號愙齋,吳縣(今江蘇蘇州)人
。清代學者、金石學家、書畫家
。善畫山水、花卉
,書法精于篆書
。皆得力于金石鑒賞修養(yǎng)
。同治初客滬
,入萍花社書畫會,七年(一八六八)以進士入詞林
,歷官廣東、湖南巡撫
。光緒甲申(一八八四)中日之役
,督師無功
,獲譴回籍
。主講龍門書院。少從陳碩甫學篆書
,中年后又參以古籀文,益精工
。題跋行楷方正流麗,獨樹一幟
。兼長刻印
。作山水
、花卉
,用筆秀逸,嘗仿惲壽平山水花卉冊,及臨黃易訪碑圖尤妙
。精鑒別
,喜收藏,尤能審釋古文奇字
。著說文古籀補、古字說
、古玉圖考、恒軒吉金錄
、愙齋集古錄、愙齋詩文集
。卒年六十八。

初名大淳

,避清穆宗諱改名
,字止敬,又字清卿
,號恒軒,又別號白云山樵
、愙齋、鄭龕
、白云病叟
。江蘇吳縣人任編修,陜
、甘學政。河南
、河北道員
,太仆寺卿
,太常寺卿,通政使
,左都御史,廣東
、湖南巡撫等官
。曾參左宗棠西行大營
,在吉林助銘安練兵
,故參與中俄邊界及中日訂約之 交涉。中法戰(zhàn)爭時會辦北洋事宜
。中日戰(zhàn)爭時又疏請參戰(zhàn).

平生頗留心古器物之搜集與研討,為晚清著名金石考古家

。著有《愙齋詩文集》
、《愙齋集古錄》
、《古籀補》
、《恒軒吉金錄》、 《權(quán)衡度量考》等
。《清史稿》卷四百五十有傳

1868進士

,累官至廣東
、湖南巡撫,1894罷歸
。喜愛金石,并工詩文書畫
。著有《說文古籀補》
、《古玉圖考》等
。吳大澂書法以篆書最為著名
。開始學秦代小篆刻石,書法酷似李陽冰
。后受楊沂孫的啟示,將小篆與金文相結(jié)合
。他的篆書大小參差
、淵雅樸茂
,在當時是一種創(chuàng)造
。他對金石文字有精深的研究,開拓了對先秦文字的廣闊的視野
,使他的篆書從中汲取了不少的營養(yǎng)。吳大澂寫篆書
,喜用隸書書款
。他的隸書橫平豎直,亦取法漢碑
。行書學曾國藩,又頗有黃庭堅的趣味

◇ 藝術(shù)特色 ◇

吳大澂書法以篆書最為著名。他開始學秦代小篆刻石

,書法酷似李陽冰。后受楊沂孫的啟示
,將小篆與金文相結(jié)合
,并用這種方法書寫《論語》
、《孝經(jīng)》以及信札
。他的篆書大小參差、淵雅樸茂
,在當時是一種創(chuàng)造。他對金石文字有精深的研究
,開拓了對先秦文字的廣闊的視野
,使他的篆書從中汲取了不少的營養(yǎng)
。吳大澂寫篆書
,喜用隸書書款。他的隸書橫平豎直
,亦取法漢碑。行書學曾國藩
,又頗有黃庭堅的趣味

他精于鑒別和古文字考釋

,亦工篆刻和書畫
。他的篆書很有特色,將小篆古籀文結(jié)合
,功力甚深
,即平時書翰也常用工整精絕的篆字 為之
,規(guī)矩整齊,別有情致

◇ 作品賞析 ◇

《東坡學士像》1869年作 《山水 四屏》

吳大澄 《仿石谷山水圖》

《書法》

甲骨文是怎樣的?

1899年

,一場考古學、古文字學的“大地震”
,使得全球文化人的目光齊刷刷地轉(zhuǎn)向中國的殷墟。河南安陽小屯村成堆的龜殼和牛肩胛骨上刻著一行行古怪的文字
。無言講述著消亡太久的歷史故事…… 甲骨文是刻在龜甲獸骨上的文字,又叫“卜辭文字”
,“契文”或“殷墟文字”。內(nèi)容多為占卜的記錄
,為公元前十四世紀到十一世紀
,即商代后半盤庚遷殷到帝辛滅亡時期八世十二王273年間的文字。清末年被河南安陽小屯村農(nóng)民在耕田挖溝時掘出
。光緒二十五年時由古董商人攜至京城,由任國子監(jiān)祭酒的王懿榮判定為殷商遺物
。并審定為最早的古文字。甲骨文自從1899年開始發(fā)現(xiàn)
,迄今已達百年有余的歷史,到底是什么人首先認識和搜集的
,學術(shù)界公認是來自山東福山人王懿榮
。山東煙臺王懿榮紀念館館長呂偉達在其主編的《甲骨文之父?6?1王懿榮》一文中
,對殷墟卜辭出土,發(fā)現(xiàn)及王懿榮殉難后
,甲骨文被后來者繼承等一系列問題作過詳實的交代
。著名甲骨學宗師胡厚宣生前在其《再論甲骨文發(fā)現(xiàn)問題》論著中引用大量的事實依據(jù)和詳細材料
,實事求是對王懿榮首先發(fā)現(xiàn)甲骨文
,作了蓋棺定論性總結(jié):“在甲骨文發(fā)展近百年的今天
,我們?nèi)钥梢哉f:殷墟甲骨文是在1899年,也就是清朝光緒二十五年已亥
,由山東福山人,名叫王懿榮的
,首先認識并加以搜購的
。與王懿榮同時辯別搜集甲骨的
,還有天津的孟定生和王襄”
。 1910年羅振玉在其《殷商貞卜文字考》自序說:“光緒已亥(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
,予聞河南之湯陽發(fā)現(xiàn)古龜甲獸骨,其上皆有刻辭
,為福山王文敏公所得
,恨不得遽見也
。 1917年王國維在他代替姬佛陀所作《戩壽堂所藏殷墟文字》序說:“光緒戊 戌己亥
,洹曲厓岸,為水所池齧
,土人得龜甲牛骨
,上有古文字
,估客攜至京師,為福山王文敏公懿榮所得”
。 1923年,有容庚《甲骨文字之發(fā)現(xiàn)及其考釋》一文刊(國立北京大學《國學季刊》第一卷第四號)說:“甲骨文字發(fā)見於河南安陽縣城西北五里之小屯中
,東西北三面
,洹水環(huán)焉
,殆《史記?6?1羽本記》所謂‘洹水南殷墟上’彰德府志所謂‘河亶甲城’者是也.……清光緒二十五年(民國紀元前十三年)始出見於世. 其文字刻於龜甲獸骨上
,估客攜至京師,售於王懿榮
。”綜上所述
;王懿榮為首先發(fā)現(xiàn)甲骨文的第一人已舉世公認
。 王懿榮在《尚書?6?1多士》篇中就讀到“惟殷先人
,有典有冊”但在春秋末期,孔子在談到古代的禮制時
,就發(fā)出了“殷禮不足征”,文獻不足的感嘆
。那么殷代的典冊是什么樣?它們都到哪里去了
?王懿榮帶著這樣疑問
,對所搜集到的甲骨進行研究
。很快就確定甲骨上所刻的確實是文字,是商代用來占卜的卜骨
,是商代的檔案,也就是殷商人的典冊
。王懿榮身后的甲骨文大部分轉(zhuǎn)入了劉鶚之手
。劉鶚(1857-1909).字鐵云,江蘇丹徒人
。曾以所著《老殘游記》而聞名于世。劉鶚精算學
,水利
,善醫(yī)術(shù),曾在上海行醫(yī)
。后棄醫(yī)經(jīng)商,但盡蝕其本
,乃投效于金石學家吳大澂門下。光緒十四年(1888)黃河在鄭州決口
。劉鶚以治河有功
,而聲譽大起
。在王懿榮發(fā)現(xiàn)甲骨文的時候
,他正在北京候補知府。因為是吳大澂的學生
,涉獵了金石學,所以與王懿榮的關(guān)系也極為密切
,成為至交密友。王懿榮還沒有來得及對所搜集的甲骨文資料進行總結(jié)
,著書立說,便在八國聯(lián)軍進攻北京時
,為國殉難了。當時王家把王懿榮生前收藏的甲骨文
,大部分轉(zhuǎn)讓給了劉鶚。 劉鶚自己也大量收集甲骨文
。一是委托一位商人奔走在昔日的“齊魯趙魏之鄉(xiāng)”用了約一年的時間
,收集到約三千片
,加上其兒子到河南收購甲骨
,共計五千片。甲骨文的確定
,震驚了國內(nèi)外學術(shù)界。它不僅給中國的歷史學
,古文字學的研究進入了一個新的領(lǐng)域
,而且在考古學
,古代科學技術(shù)
,金石書法藝術(shù)的研究上,都有著重大的意義
。王懿榮不僅是確認甲骨文的第一人,也是開創(chuàng)我國甲骨文研究歷史的先驅(qū)
。王懿榮這個名字
,永遠值得紀念
!是他慧眼識珠才有甲骨文重見天日。盡管王懿榮身前沒有對所發(fā)現(xiàn)和收購甲骨卜辭留下理論言辭
。但歷史是忠實的裁判,會記錄下這位功臣的足跡
。 甲骨文的發(fā)現(xiàn)奠定了王懿榮為甲骨文之父的歷史地位

名家書簡百通怎么樣

在國內(nèi)外諸多收藏名人信札的收藏家里,上海的彭長卿先生應(yīng)該是一位“前輩”級的收藏家

。他出身于一個名人信札收藏世家,他的父親彭谷聲(1909—1945)是江蘇溧陽人
,早年曾經(jīng)在蘇州做小吏,公職之余
,癡迷于古今名人信札收藏
。江南自古多著姓望族巨家
,但到清末民初
,家道中落者十之九
,財產(chǎn)和文物等紛紛易主。尤以書函文柬
,傾箱倒柜,流入市肆
,幾如廢紙。彭谷聲盡力搜購
,淘沙撿金,月積年累
,所得從宋代司馬光起,元
、明、清
、民,竟多達十萬余通
,堪稱海內(nèi)第一。另還收藏有紫砂壺
、瓷器
、字畫和錢幣等。后因戰(zhàn)亂避難西陲而病逝異鄉(xiāng)
,年僅三十七歲。平生所藏皆被竊掠殆盡
。 彭長卿是彭谷聲之子,別署長青
,出生于江蘇宜興。他從小受父親熏染
,也深愛信札收藏
,他曾得其父遺藏近萬通左右
,但多為清末民國年間之物
。解放之后,風云變幻
,名人信札再遭惡運。彭長卿遂人棄我撿
,所得頗豐。無奈又遇“文革”
,他的收藏被抄沒殆盡。父子兩代真可謂遭遇相同
,令人唏噓?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拔母铩敝螅m有部分歸還
,但已是劫后余燼
,僅存千余通。絕大多數(shù)信札被有關(guān)文物管理部門以一元一張的價格“收購”歸公
。近二十余年來,彭長卿經(jīng)過不懈努力
,通過自己購藏
、前輩和友人饋贈,或與同好交換等多種途徑
,又入藏信札數(shù)千通。然就其所藏信札的整體“品質(zhì)”而言
,已經(jīng)大不如昔
。但就其數(shù)量而言
,仍可稱為海內(nèi)第一人。 彭長卿是一位學者型的信札收藏家
,當年在歸還他千余通信札后
,他遂將之修繕整理和分類珍藏
,且視之猶如性命和飲食一般
。上海學林出版社1989年出版了《鄭逸梅收藏名人手札百通》一書后,雷群明社長知道彭長卿也有此同好
,就要他編一本類似與鄭先生的書札集。彭長卿即在1993年夏天
,就選擇了所藏名人書簡百通
,并加釋文
、標點和說明
;還寫有書簡作者的小傳,以及書簡中所以涉及人物的小傳
。歷時約半年始成初稿,于次年6月以《名家書簡百通》的書名出版
。并附每通書簡照片
,請鄭逸梅先生作序
,錢君匋先生題寫書名
。 編撰名人信札集最難之處應(yīng)該是對文字的解讀和上下文之間的斷句,因為許多名人的手跡十分潦草
,而且其中還不乏錯別字、別體字
、通借字和古體字等,有些信札幾如“天書”一般難以辨認
。所以一字之誤,就可能文義謬之千里
。但彭長卿在對百通信札的文字解讀和斷句上甚少失誤(除少數(shù)標點符號外),功力之深
,令人佩服?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煞Q為當時此類著作中少有的經(jīng)典之作
。而現(xiàn)在的那些信札收藏家與他相比,真豈止相差三十里也
。 在名人百家中,有許多已為今人所不熟悉之人
。而“大名頭”或較著名的有近一半,比如林紓
、張謇、王國維
、劉鶚
、何紹基
、吳大澂
、俞樾
、張裕釗、潘祖蔭
、張之洞
、洪鈞
、梁鼎芬、康有為
、翁同龢
、楊守敬、吳昌碩
、黃士陵
、況周頤、方爾謙
、吳梅
、黃賓虹、張元濟
、蔡元培
、葉恭綽、余紹宋
、白蕉
、李叔同、馬一浮
、謝無量
、陸丹林、徐悲鴻
、葉圣陶
、鄭逸梅、豐子愷
、林散之、王蘧常
、傅雷等等。其中有各名家致劉世珩十九通
,致葉昌熾十三通,致葉恭綽八通
,可見此類信札應(yīng)似從原收信人家中整體購藏。 信札的體例有些近乎于日記
,就是它有一定的“私密性”,它是寫給某些特定之人所閱讀的
。所以絕大多數(shù)的信札可以從中讀出寫信者真實的意思表述,它與那種“公開信”有著截然不同
。在百通名家書簡中所涉及的內(nèi)容頗為廣雜,有些書簡極具史料價值
。比如《徐琪致沈能虎》中
,詳盡述說了八國聯(lián)軍進入北京后的混亂時況,真觸目驚心
。《潘祖年致葉昌熾》中記錄了當時上層官員對康有為的不滿:“康有為獨蒙優(yōu)眷
,可稱異數(shù)。文勤(超注:即潘祖蔭)兄曾云
,‘此人若生在戰(zhàn)國時,可立談致卿相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患笆?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居然戰(zhàn)國
,康亦得為所欲為,可浩嘆哉
!”但我較有興趣的則是有關(guān)書畫和鑒藏等方面的文字,有一種閱讀的愉悅之感
。我現(xiàn)從中選摘三通以饗雅道同好。 唐晏(1857—1920)致劉之泗(1890—1937)書簡云:“夫自古書法有二
,不出篆與隸二者而已
。篆利用轉(zhuǎn),然亦不過方圓二法而已
。但取石鼓及漢碑玩之,其法俱在
。后來由篆變隸
,由隸變章草
,有章草與隸而變真書,由真書變行書
。故漢末梁鵠、師宜官
、鐘繇皆本工隸,后變?yōu)檎?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是以其書皆用折筆
。后來北朝碑板均承其法,今所傳魏碑是也
。右軍出,而改以篆法作真書
,是以多用轉(zhuǎn)筆。后來南派承之
,如閣帖等是也。一轉(zhuǎn)一折
,遂為書家南北兩大門徑。而唐人則轉(zhuǎn)折兼用
,如歐則出于北,故善用折
;顏則出于南,故善用轉(zhuǎn)
。然轉(zhuǎn)折二法,在今日遂如陰陽
,不可偏廢矣
。且必須先能用折,而后用轉(zhuǎn)
,方能美觀,如宋之蘇
、黃、米
、蔡,皆轉(zhuǎn)折互用
。董思翁刻《戲鴻堂帖》
,摹入歐字《千文》云‘欲令學者先明間架結(jié)構(gòu)
。然后神明變化’
,均此意也。故欲學王
,必先學歐,此一定法門也
。不止書道,即畫法亦不外此
。如唐宋人用正鋒,此即轉(zhuǎn)也
;元人用側(cè)筆,此即折也
。今人作畫
,全不解此,何足以言畫耶
?[下略]”唐晏即震鈞
,字在亭
。滿人
,姓瓜爾佳氏。光緒八年舉人
,歷任陜西道員、江寧八旗學堂總辦等職
。辛亥后定居上海
,著述極多
,工篆隸
,能畫。著作中《天咫偶聞》最為著名
。劉之泗字公魯,號畏齋
,安徽貴池人。藏書家劉世珩(字蔥石1875—1926)之子
,嗜金石書畫,尤善收藏古璽
。 章梫(1861—1949)致劉之泗書簡云:“十八日手書敬悉。筆法似南海
,誠然誠然。此有故事相傳:潘文勤住米市胡同
,張文襄為翰林時
,習米芾字,寫信封‘米市’二字
,數(shù)字易其紙,遣足送去
,意謂文勤必激賞也。數(shù)日寂然無答語
,乃親往問老前輩:‘不見我米芾乎?’文勤茫然
。詳告其故
,乃飭檢字紙堆中信封相賞,縱談字學而散
。張習米,老弟效康
,文人意趣往往同符。梫又有一解
。仲恂在滬喜習蘇戡方伯字
,梫謂市上人人學方伯
,君名父之子,何必如此
?古碑帖可學者多矣,少年須取法乎上
。蘇戡方伯
,梫同年至好,其志行與字
,素深敬重
,但學者總須學古賢者;古之不賢者
,仍須甄選也。仲恂當時似解此
,又似不解此,老弟以為如何
?英年歲月可貴
,當努力從事其大者
、遠者
、要者,立志求千載之名
,不求時譽。斬去許多枝葉
,方能成一大木,尋常人無足語此
。[下略]”章梫字一山,近代著名學者
,夙善楷法,晚好章草
。辛亥年后定居上海
,賣字賣文
。 周達(1879—1940)致劉之泗書簡云:“董畫(超注:董其昌之畫)今日細加審視
,用筆嚴整,真跡無疑
。惟惜絹素黯黑
,神氣不能顯出
,一也
。又‘一帶秋山雨后容’句,不知何人改‘一帶’為‘九帶’
,致成不通之句,二也
。有此二缺
,故毛詩之數(shù)似嫌太鉅。鄙意愿出二百
,請代問前途能否脫手否?近見一紙本董畫
,用筆淡遠
,似仿云林
,價亦不昂?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敝苓_字梅泉,號今覺
,安徽至德人
,曾留學日本
。是著名實業(yè)家和藏書家周叔弢之兄
。性喜集郵,當時有“集郵大王”之稱
。信札中所謂“毛詩之數(shù)”
,是指《詩經(jīng)三百篇》
。所以“毛詩之數(shù)”應(yīng)該是指“三百元”(可能是銀圓)
。依此可知在民國年間“董畫”的市場行情
。吳湖帆《丑簃日記》(《吳湖帆文稿》,中國美術(shù)學院出版社2004年9月)1939年3月13日日記亦有云:“午后吳寶臣攜來元唐子華《雪江漁艇圖》
,紙本
,真跡
,索值毛詩而已
,即取之?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睉?yīng)該也是此價
。 另外
,有些書簡文字極具晚明人小品意韻。其實中國至晚明時起
,文人書簡(尺牘)文體日益興盛
,成為文人士大夫一時風尚
,而且開始將之刊刻于文集之中
。性靈洋溢,名家輩出
,群星璀璨。在《名家書簡百通》中亦有此類雅致小品文字
,現(xiàn)選錄其中二通如下
。 張裕釗(1823—1894)致蘧葊書簡云:“寒宵微月,舟泊楓橋
,聽水聲,推篷窗遠矚
,此景此情頗堪入畫,為他年紀念
。次日紆道筱村
,竹籬茅舍,頓覺武陵源仙境不遠也
。昨代了航作《募緣疏》,佛法慈悲,借以解脫苦惱
,何如
?”張氏是晚清經(jīng)學訓詁大家,主講于各大書院
。“名儒”而有此類小品文字實屬稀見
。 白蕉(1907—1969)致葉恭綽(1880—1968)書簡云:“玉老長者:相違忽跨三年,北人來
,獲知健勝
,至慰
!此間為整理地方文獻
、古跡,有人談及莫是龍墓
,因憶該墓當年為公發(fā)見
,即今金谷村址
,但已跡象難尋
。當時情況如何?長者倘能憶及賜告,幸甚幸甚
!此間昨大風雪,今日放晴
,寒氣可畏。敬請爐安
,不盡。晚白蕉
。”莫是龍是晚明著名詩人
、書畫家和收藏家,華亭(今上海松江)人
。 另外
,書中有民國名士方爾謙(1871—1936)致劉世珩一通短書簡。方氏字地山
、無隅,別署大方
。富收藏,尤以古泉為多
。工書
,似“孩兒體”。擅制聯(lián)語
,時人稱“聯(lián)圣”。娼寮酒肆
,不擇筆紙。作書時令人執(zhí)紙
,懸空落筆
。懸腕
、懸肘、懸紙
,自謂“三懸”
。尤喜為妓女制嵌名聯(lián),當年如有得其一聯(lián)
,即可成為“名妓”。今閱此書簡墨跡
,筆法間依稀可見“米字”神韻,靈動疏朗多姿
。不知亦是“三懸”而書否
? 《名家書簡百通》1994年出版社時僅印三千冊,今早已絕版
,而網(wǎng)上有標售近百元者(原書價13元)。上月旅日收藏家帆廬兄曾到彭長卿先生寓所拜訪
,我曾托其向彭先生詢問此書,無奈已無一冊存書
。我手上此書為陸丹林(1895—1972)先生之女陸少蘭女士近日贈閱
,扉頁上有彭先生鋼筆題辭并鈐印,時為一九九九年十月
。陸丹林與彭先生為忘年摯交,兩人情同“父子”
。在此略為記之,以志書緣。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lishirenwu/5221.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

,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
,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
,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
,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
,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
,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
,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guān)文章
秦觀
秦觀秦觀(1049-1100)
,字少游,一字太虛
,號淮海居士
,別號邗溝居士;“蘇門四學士”之一
。漢族,揚州高郵(今屬江蘇)人
。北宋文學家,北宋詞人
。秦觀
,北宋中后期著名詞人
,與黃庭堅、張耒
楊維禎
楊維禎楊維禎(1296~1370年),元代
。字廉夫
,號鐵崖
、東維子。元文學家
、書法家。原籍浙江諸暨
。少年時,其父筑樓于鐵崖山
,聚書數(shù)萬卷。他終日勤讀
,自號“鐵崖”。泰定三年(1326年)
呂侍中
呂侍中生卒年
、生平不詳。姓呂
皇甫冉
夏葵
夏葵夏葵
,生卒年不詳
, 活動在1405—1435年前后
。字廷暉
,錢塘(今杭州)人,夏芷弟
李冠
李冠[約公元一o一九年前后在世]字世英,齊州歷城(今山東濟南)人
。生卒年均不詳,約宋真宗天禧中前后在世
。與王樵、賈同齊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