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通加豬膽汁湯
《傷寒論》:白通加豬膽汁湯
處方 : 蔥白4莖 干姜3克 附子10克(生)人尿15毫升 豬膽汁3毫升
功能主治 : 治少陰病
,利不止
,厥逆無脈
,干嘔而煩者
。

用法用量 : 上五味
,以水600毫升,煮取200毫升,去滓,納膽汁
、人尿,和令相得
,分溫再服
。若無膽,亦可用
。
摘錄 : 《傷寒論》
《胎產(chǎn)秘書》卷三:白通加豬膽汁湯
處方 : 熟附子2錢
,干姜8分,焦術(shù)2錢
,茯苓2錢
,炙甘草2錢,蔥2莖(去尖白)
。
功能主治 : 產(chǎn)后類中風(fēng)痙癥
。
用法用量 : 入豬膽汁3匙沖服
。
摘錄 : 《胎產(chǎn)秘書》卷三
《傷寒論》辨少陰病脈證并治原文及譯文
辨少陰病脈證并治原文作者:張仲景
少陰之為病
,脈微細(xì),但欲寐也
。
少陰病
,欲吐不吐,心煩
,但欲寐
,五六日,自利而渴者
,屬少陰也
,虛故引水自救。若小便色白者
,少陰病形悉具
。小便白者,以下焦虛有寒,不能制水
,故令色白也
。
病人脈陰陽俱緊,反汗出者
,亡陽也
,此屬少陰,法當(dāng)咽痛
,而復(fù)吐利
。
少陰病,咳而下利譫語者
,被火氣劫故也
,小便必難,以強(qiáng)責(zé)少陰汗也
。
少陰病
,脈細(xì)沉數(shù),病為在里
,不可發(fā)汗
。
少陰病,脈微
,不可發(fā)汗
,亡陽故也。陽已虛
,尺脈弱澀者
,復(fù)不可下之。
少陰病脈緊
,至七八日
,自下利,脈暴微
,手足反溫
,脈緊反去者,為欲解也
。雖煩下利
,必自愈。
少陰病
,下利
,若利自止,惡寒而蜷臥
,手足溫者
,可治
。
少陰病,惡寒而蜷
,時(shí)自煩
,欲去衣被者可治。
少陰中風(fēng)
,脈陽微陰浮者
,為欲愈。
少陰病欲解時(shí)
,從子至寅上
。
少陰病,吐利
,手足不逆冷
,反發(fā)熱者,不死
。脈不至者
,灸少陰七壯。
少陰病
,八九日
,一身手足盡熱者,以熱在膀胱
,必便血也
。
少陰病,但厥無汗
,而強(qiáng)發(fā)之
,必動(dòng)其血,未知從何道出
,或從口鼻
,或從目出,是名下厥上竭
,為難治
。
少陰病
,惡寒身蜷而利
,手足逆冷者,不治
。
少陰病
,吐利,躁煩
,四逆者死
。
少陰病
,下利止而頭眩,時(shí)時(shí)自冒者死
。
少陰病
,四逆惡寒而身蜷,脈不至
,不煩而躁者
,死。
少陰病
,六七日
,息高者,死
。
少陰病
,脈微細(xì)沉,但欲臥
,汗出不煩
,自欲吐,至五六日
,自利
,復(fù)煩躁,不得臥寐者
,死
。
少陰病,始得之
,反發(fā)熱
,脈沉者,麻黃附子細(xì)辛湯主之
。
麻黃附子細(xì)辛湯方
麻黃二兩(去節(jié)
,甘熱) 細(xì)辛二兩(辛熱)附子一枚(炮,去皮
,破八片
,辛熱)
右三味,以水一斗
,先煮麻黃
,減二升,去上沫
,內(nèi)藥
,煮取三升,去滓
,溫服一升
,日三服
。
少陰病,得之二三日
,麻黃附子甘草湯
,發(fā)微汗。以二三日無證
,故微發(fā)汗也
。
麻黃附子甘草湯方
麻黃二兩(去節(jié)) 甘草二兩(炙) 附子一枚(炮,去皮)
右三味
,以水七升
,先煮麻黃一兩沸,去上沫
,內(nèi)諸藥
,煮取三升,去滓
,溫服一升
,日三服。
少陰病
,得之二三日以上
,心中煩,不得臥
,黃連阿膠湯主之
。
黃連阿肢湯方
黃連四兩(苦寒) 黃芩一兩(苦寒) 芍藥二兩(酸平) 雞子黃二枚(甘溫) 阿膠三兩(甘溫)
右五味,以水五升
,先煮三物
,取二升,去滓
,內(nèi)膠烊盡
,小冷,內(nèi)雞子黃
,攪令相得
,溫服七合,日三服
。
少陰病
,得之一二日,口中和
,其背惡寒者
,當(dāng)灸之
,附子湯主之
。
附子湯方
附子二枚(破八片
,去皮,辛熱) 茯苓三兩(甘平) 人參二兩(甘溫) 白術(shù)四兩(甘溫)芍藥三兩(酸平)
右五味
,以水八升
,煮取三升,去滓
,溫服一升
,日三服。
少陰病
,身體痛
,手足寒,骨節(jié)痛
,脈沉者
,附子湯主之。
少陰病
,下利便膿血者
,桃花湯主之。
桃花湯方
赤石脂一斤(一半全用
,一半篩末
,甘溫) 干姜一兩(辛熱) 粳米一斤(甘平)
右三味,以水七升
,煮米令熟
,去滓,溫服七合
,內(nèi)赤石脂末
,方寸匕,日三服
。若一服愈
,余勿服。
少陰病
,二三日至四五日
,腹痛,小便不利
,下利不止便膿血者
,桃花湯主之。
少陰病
,下痢便膿血者
,可刺。
少陰病
,吐利
,手足厥冷
,煩躁欲死者,吳茱萸湯主之
。
少陰病
,下痢,咽痛
,胸滿心煩者
,豬膚湯主之。
豬膚湯方
豬膚一斤(甘寒)
右一味
,以水一斗
,煮取五升,去滓
,加白蜜一升
,白粉五合,熬香
,和相得
,溫分六服。
少陰病
,二三日咽痛者
,可與甘草湯;不差者,與桔梗湯
。
甘草湯方
甘草二兩
右一味
,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
,去滓
,溫服七合,日二服
。
桔梗湯方:
桔梗一兩(辛甘
,微溫) 甘草二兩(甘平)
右二味,以水三升
,煮取一升
,去滓,分溫再服
。
少陰病
,咽中傷生瘡,不能語言
,聲不出者
,苦酒湯主之。
苦酒湯方
半夏(洗,破
,如棗核大)十四枚(辛溫) 雞子一枚(去黃
,內(nèi)上苦酒著雞子殼中,甘微寒)
右二味
,內(nèi)半夏
,著苦酒中
,以雞子殼
,置刀環(huán)中,安火上
,令三沸
,去滓,少少含咽之
,不差
,更作三劑。
少陰病咽中痛
,半夏散及湯主之
。
半夏散及湯方
半夏(洗,辛溫) 桂枝(去皮
,辛熱) 甘草(炙
,甘平)以上各等分
以上三味,各別搗篩已
,合治之
,白飲和,服方寸匕
,日三服
。若不能散服者,以水一升
,煎七沸
,內(nèi)散兩方寸匕,更煎三沸
,下火令小冷
,少少咽之。
少陰病
,下利
,白通湯主之。
自通湯方
蔥白四莖(辛溫) 干姜一兩(辛熱) 附子一枚(生用
,去皮
,破八片,辛熱)
右三味,以水三升
,煮取一升
,去滓,分溫再服
。
少陰病
,下利脈微者,與白通湯;利不止
,厥逆無脈
,干嘔煩者,白通湯加豬膽汁湯主之
。服湯
,脈暴出者死,微續(xù)者生
。
白通加豬膽汁方
蔥白四莖 干姜一兩 附子一枚(生
,去皮,破八片) 人尿五合(咸寒) 豬膽汁一合(苦寒)
以上三味
,以水三升
,煮取一升,去滓
,內(nèi)膽汁
、人尿,和令相得
,分溫再服
,若無膽亦可用。
少陰病
,二三日不已
,至四五日,腹痛
,小便不利
,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
,此為有水氣
,其人或咳,或小便利
,或下利
,或嘔者,真武湯主之
。
真武湯方
茯苓三兩(甘平) 芍藥三兩(酸平) 生姜三兩(切
,辛溫) 白術(shù)二兩(甘溫) 附子一枚(炮
,去皮,破八片
,辛熱)
右五味
,以水八升,煮取三升
,去滓
,溫服七合,日三服
。
后加減法:
若咳者
,加五味半升,細(xì)辛
、干姜各一兩
。
若小便利者
,去茯苓
。
若下利者,去芍藥
,加干姜二兩
。
若嘔者,去附子
,加生姜
,足前成半斤。
少陰病
,下利清谷
,里寒外熱,手足厥逆
,脈微欲絕
,身反不惡寒,其人面赤色
,或腹痛
,或干嘔,或咽痛
,或利止
,脈不出者,通脈四逆湯主之
。
通脈四逆湯方
甘草二兩(炙) 附子大者一枚(生用
,去皮,破八片) 干姜三兩(強(qiáng)人可四兩)
右三味
,以水三升
,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溫再服
。其脈即出者愈
。
面色赤者,加蔥九莖
。
腹中痛者
,去蔥,加芍藥二兩
。
嘔者
,加生姜二兩。
咽痛者
,去芍藥
,加桔梗一兩。
利止脈不出者
,去桔梗
,加人參二兩。
少陰病
,四逆
,其人或咳,或悸
,或小便不利
,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
,四逆散主之
。
四逆散方
甘草(炙,甘平) 枳實(shí)(破
,水漬炙干
,苦寒) 柴胡(苦寒) 芍藥(酸微寒)
右四味,各十分
,搗篩
,白飲和,服方寸匕
,日三服
。
咳者,加五味子
、干姜各五分
,并主下痢。
悸者
,加桂枝五分
。
小便不利者
,加茯苓五分。
腹中痛者
,加附子一枚
,炮令坼。
泄利下重者
,先以水五升
,煮薤白三升,煮取三升
,去滓
,以散三方寸匕,內(nèi)湯中
,煮取一升半
,分溫再服。
少陰病
,下利六七日
,咳而嘔渴,心煩
,不得眠者
,豬苓湯主之
。
少陰病
,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干者
,急下之
,宜大承氣湯。
少陰病
,自利清水
,色純青,心下必痛
,口干燥者
,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
少陰病
,六七日,腹脹不大便者
,急下之
,宜大承氣湯。
少陰病
,脈沉者
,急溫之
,宜四逆湯。
少陰病
,飲食入口則吐
,心中溫溫欲吐,復(fù)不能吐
,始得之
,手足寒,脈弦遲者
,此胸中實(shí)
,不可下也,當(dāng)吐之
。若膈上有寒飲
,干嘔者,不可吐也
,急溫之
,宜四逆湯。
少陰病
,下利
,脈微澀,嘔而汗出
,必?cái)?shù)更衣;反少者
,當(dāng)溫其上灸之。
譯文少陰病的癥候特征
,是脈象微細(xì)
,精神萎靡、神志迷糊欲睡
。
少陰病
,想吐而又吐不出,心中煩躁不安
,精神萎靡不振
,神志迷糊欲睡,到了五六天
,出現(xiàn)腹瀉而口渴的
,是病在少陰,由于少陰陽氣虛弱
,不能蒸化津液
,所以口渴。如果小便清亮的
,那么少陰病癥就確定無疑
。這是因?yàn)樾”闱辶?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是下焦虛寒、不能化氣行水的確證
。283
、寸關(guān)尺三部脈都沉緊,緊脈主寒
,病人本應(yīng)當(dāng)無汗
,卻反而汗出的,是陽氣外亡的征象
,這屬于少陰亡陽證
,應(yīng)當(dāng)見到嘔吐
,腹瀉
、咽喉疼痛等癥。
少陰病
,癥見咳嗽
、腹瀉
,如果出現(xiàn)譫語的,這是用火治法強(qiáng)迫發(fā)汗所導(dǎo)致的變證
,病人小便一定難以解出
。
少陰病,脈象沉細(xì)數(shù)
,是病在里
,不能用發(fā)汗法治療。
少陰病
,脈象微
,為陽氣虛弱,所以不能發(fā)汗
。如果陽氣已虛,又見尺脈弱澀的
,是陰血亦虧
,不僅不能發(fā)汗,也不能瀉下
。
腕骨:本穴即因其近于腕骨而得名
。系小腸經(jīng)之原穴。有增液止渴
,利膽退黃作用
。
少陰病,脈象緊
,到了七八天
,出現(xiàn)腹瀉
,脈象忽然由緊轉(zhuǎn)微弱,手足反而變溫暖的
,這是陽復(fù)陰去
、疾病將要解除的征象。此時(shí)雖然出現(xiàn)心煩
、腹瀉
,勢(shì)必會(huì)自行恢復(fù)。288
、少陰病
,腹瀉,如果腹瀉自行停止
,手足轉(zhuǎn)溫暖的
,雖見畏寒蜷曲而臥,也屬于可治之證
。
少陰病
,怕冷而蜷臥,時(shí)而自覺心胸?zé)?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想減去衣被的
,這是陽氣來復(fù)之兆,其病可治
。
少陰感受風(fēng)邪
,寸部脈微尺部脈浮的,是風(fēng)邪已去
、陽氣回復(fù)之象
,疾病將要痊愈。
少陰病將要解除的時(shí)間
,多在23時(shí)至5時(shí)之間
。
少陰病,嘔吐
,腹瀉
,本應(yīng)畏寒、手足冷
,現(xiàn)手足不冷
,反而發(fā)熱的,示陽氣尚在
,不屬死候
。如果脈搏一時(shí)不至的,可以急灸少陰經(jīng)穴七個(gè)艾柱以通陽復(fù)脈
。
少陰病
,僅見四肢厥冷和無汗
,卻強(qiáng)行發(fā)汗,勢(shì)必傷經(jīng)動(dòng)血而引起出血
,其出血部位難以預(yù)測(cè)
,有的從鼻出,有的從眼睛出
,這就叫做下厥上竭
,是難治之證。
少陰病
,怕冷身體蜷臥
,腹瀉,手足冰冷的
,是不治之證
。
少陰病,嘔吐
,腹瀉
,神昏躁擾不寧的,屬于死候
。
少陰病
,腹瀉停止而出現(xiàn)頭昏目眩、時(shí)而昏暈的
,屬于死候
。
少陰病,四肢冰冷
,怕冷而身體蜷臥
,脈搏不來,心中不煩
,手足躁擾不寧的
,屬于死候。
少陰病
,病延六七天
,呼吸表淺,呼多吸少的
,屬于死候。
少陰病
,脈微細(xì)沉
,精神萎靡不振,總欲睡眠
,汗出
,心中不煩
,想嘔吐,到了五六天
,又出現(xiàn)腹瀉
,并且煩躁不能安臥的,屬于死候
。
少陰病
,剛開始得病,既有發(fā)熱等表證
,又見脈沉的
,是少陰陽虛兼太陽表證,用麻黃細(xì)辛附子湯主治
。
麻黃細(xì)辛附子湯方
麻黃二兩
,去節(jié)細(xì)辛二兩附子一枚,炮
,去皮
,破成八片以上三味藥,用水一斗
,先加入麻黃煎煮
,煮去二升水分,除去上面的白沫
,再加入其他藥物
,煎煮成三升,去掉藥渣
,每次溫服一升
,一日服三次。
少陰病
,得病二
、三天,既有發(fā)熱等表證
,又有少陰陽虛證
,用麻黃附子甘草湯溫陽微汗解表。因?yàn)椴〔哦?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尚無吐
、利等里證,所以用溫陽微汗解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