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犀角湯
中醫(yī)世家
2023-05-16 12:02:11
九味犀角湯
處方 : 犀角(鎊)1兩半
,梔子仁1兩
,木通(銼)1兩,黃芩(去黑心)1兩
,大黃(銼、炒)1兩
,黃連(去須)1兩
,甘草(炙
,銼)1兩
,芎1兩
,車前子2兩。
制法 : 上為粗末
。

功能主治 : 風(fēng)熱乘虛
,搏于精氣、令目干澀磣痛
,兼有暈翳
。
用法用量 : 每服5錢匕,水1盞半
,加竹葉7片
,煎至8分,去滓
,入樸消末1錢匕
,食后、臨臥溫服
。
摘錄 : 《圣濟總錄》卷一○八
犀牛角的有關(guān)知識
原生形態(tài)
編輯
犀牛角
犀牛角(4張)
①印度犀,又名:獨角犀(《綱目》)
。體格粗壯龐大
,體重僅次于大象、河馬
,身長約3.2~3.5米
,肩高達1.8米。頭大
,頸短
,耳長,眼小
,鼻孔大
。皮膚堅厚,除耳與尾外
,完全無毛
。在肩胛、頸下及四肢關(guān)節(jié)處有寬大的褶縫
,呈楯狀
,皮膚表面有很多疣狀凸起,皮呈黑灰色,略帶紫色
。雌雄獸鼻端都有一角
,黑色,圓錐狀
,粗而不長
,普通長約30~40厘米。四肢粗壯
,均3趾
。生活于亞熱帶的潮濕、茂密的叢莽草原
。獨棲或兩只同棲
,夜行性,嗅覺
、聽覺強
,視覺弱。以鮮枝
、嫩芽
、竹、芒果等為食
。分布尼泊爾及印度北部
。
② 爪哇犀,又名:小獨角犀
。形與印度犀相似而較小
。皮膚也有厚褶,但背部的3條褶上下完全連接
。本種僅雄獸有角
,生于鼻端,角較小
,長僅25厘米左右
。生活于熱帶密林中喜游水,怕日曬
。常獨棲或雌雄同棲
,以鮮枝、嫩芽
、葉
、竹類、芒果及無花果等為食
。分布爪哇
。
③ 蘇門犀
,又名:雙角犀。體形最小
,身長約2.4~2.5米
。身上多毛,呈褐色或黑色
,皮粗而厚
。雌雄獸鼻上皆有雙角,前角長
,后角短
,縱列而生。上唇不突出
。生活習(xí)性與上種相同
。分布緬甸、泰國
、馬來西亞及印度尼西亞的蘇門答臘
、婆羅洲等地。
2中藥屬性
編輯
英文注釋:rhinoceros horn[1]
【別名】低密
,烏犀角
,香犀角,印度犀
,獨角犀
,爪哇犀,小獨角犀
,蘇門犀
,雙角犀
【名稱考證】低密(《綱目》)、烏犀角(《證治準(zhǔn)繩》)
、香犀角(《現(xiàn)代實用中藥》)。印度犀又名: 獨角犀(《綱目》)
、爪哇犀
,又名:小獨角犀。蘇門犀
,又名:雙角犀
。
【藥用部位】印度犀、爪哇犀
、蘇門犀等的角
。以上幾種犀的肉(犀肉)、皮(犀牛皮)亦供藥用
。
【性味歸經(jīng)】酸咸
,寒。
①《本草蒙筌》:"味苦,寒
。"
②《別錄》:"酸咸
,微寒,無毒
。"
③ 《藥性論》:"味甘
,有小毒。"
入心
、肝經(jīng)
。
①《本草蒙筌》:"入陽明。"
②《雷公炮制藥性解》:"入心
、肝二經(jīng)
。"
③《本草匯言》:"入手太陰、少陰
,足厥陰
、少陰經(jīng)。"
【功效分類】清熱藥
,清熱涼血藥
【功效主治】清熱
,涼血,定驚
,解毒
。治傷寒溫疫熱入血分,驚狂
,煩躁
,譫妄,斑疹
,發(fā)黃
,吐血,衄血
,下血
,痛疽腫毒。
【用法用量】內(nèi)服:磨汁或研末
,1.5~3克
;煎湯,2.5~10克
;或人丸
、散。外用:磨汁涂
。
【用藥忌宜】
①《雷公炮炙論》:"婦人有妊勿服
,能消治氣
。"
②《本草經(jīng)集注》:"松脂為之使。惡MIAO菌
、雷丸
。"
③《綱目》:"升麻為之使。惡烏頭
、烏喙
。"
④《本草經(jīng)疏》:"痘瘡氣虛無大熱者不宜用;傷寒陰證發(fā)躁
,不宜誤用
。"
【用藥配伍】配石膏
;清熱解毒
;配黃連治療外感。
犀牛角
犀牛角(6張)
【炮制方法】犀角片:取犀角劈成瓣
,置溫水中浸泡
,撈出
,鎊片,曬干
。犀角粉:取犀角銼 粉
,研成極細粉末。
①《雷公炮炙論》:"凡修治一切角
,大忌鹽也
。"
②《本草衍義》:"犀角尖,以磨服為佳
,若在湯散
,則屑之。"
【資源分布】
① 印度犀分布尼泊爾及印度北部
。
② 爪哇犀分布爪哇
。
③ 蘇門犀分布緬甸、泰國
、馬來西亞及印度尼西亞的蘇門答臘
、婆羅洲等地。
【參考出處】《
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
,《唐本草》,《本草圖經(jīng)》
,《綱目》
【功效分類】清熱藥 清熱涼血藥
【相關(guān)藥品】犀角化毒丸
犀牛是受國際保護的珍稀瀕危動物
,非洲犀角價格大約在650-1000一克不等,亞洲犀角價格更高
,由于利益驅(qū)使被大肆捕殺
,現(xiàn)被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mào)易公約》附錄
,中國作為《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mào)易公約》簽字國,從1993年起
,國家禁止犀牛角(包括其任何可辯認部分和含其成份的藥品
、工藝品等)貿(mào)易,并取消了犀牛角藥用標(biāo)準(zhǔn)
,對出售
、收購、運輸
、攜帶和郵寄犀牛角的行為都要依法查處
。
主要成分:
犀角的主要成分為角蛋白(Keratin)、膽固醇
、磷酸鈣
、碳酸鈣等.還含有其他蛋白質(zhì)、肽類
、游離氨基酸
、胍衍生物(Guanidine derivatives)、甾醇類等.犀角用熱水抽提
,可得 2mg/g 的氨基酸
,其中含絲氨酸、甘氨酸等約 20 種.水煎液又含乙醇胺
。
黑犀
角呈圓錐形
,自底部向上漸細,稍彎曲
,長短不等
,大者長達30厘米。表面為烏 黑色
,下部色漸淺
,呈灰褐色。底部周邊有馬牙狀鋸齒
,稱"馬牙邊"
,高約3厘米,表面 凹凸不平
。"馬牙邊"向上之中部有縱紋及去凈的堅硬直刺
,習(xí)稱"剛毛",有時并有裂紋
;中部向上漸光滑
,角尖端鈍圓發(fā)亮,并可見鬃眼狀圓點
。角前面有一縱長凹溝
,溝長約9 ~15 厘米
,深約3厘米,習(xí)稱"天溝"
,其下相對的底盤上有一突出的高崗
,崗長約6~7厘 米,高2~4厘米
,習(xí)稱"地崗"
。底盤較大,長圓形
,前窄后寬
,形如龜背,長13~20厘米
,寬11~14厘米
,灰黑色或黑棕色,向外逐漸變淺
,呈灰棕色或灰黃色
,底面凹入3~6厘米 ,習(xí)稱"窩子"
,并布滿鬃眼狀圓點
,習(xí)稱"沙底"。角質(zhì)堅硬
,但從縱面劈開
,均系順絲 ,無絞絲
。鎊片呈灰白色
,有芝麻花點或短線紡。氣微清香而不腥
,味微咸
。以色烏黑光亮 、完整無裂紋
、沙底色灰黑
、鬃眼大、氣清香者為佳
。底盤色灰黑
、特征不完全或不明顯者 質(zhì)較次。[2]
犀角除上述品種外
,作犀角使用者
,尚有下列二種:
① 廣角:亦稱兕角、柱角或天馬角,為非洲產(chǎn)黑犀Rhinoceros nicornis L.或白犀R.simus Burchell的角
。角形長,長可達60厘米左右
,自底部向上漸細
,中部較圓,上部稍彎
,尖端細而稍扁
。上部灰黑色,下部灰黃色
,商品多漆成光亮的烏黑色
。底盤圓形,窩子較淺
,無天溝地崗及馬牙邊
,有腥氣。亦有鋸 成規(guī)則小塊者
,稱為"廣角瓣"
。
② 小犀角:亦稱"蘑菇頭",為犀牛頂上的小角
。長3~ 13厘米
,色烏黑光亮,下半部色 較淺
,多有裂紋
,頂端圓形似小饅首。底盤圓形
,直徑3~ 9厘米
,"窩子"淺,"沙底"較 細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v剖面絲絞粗,顯順紋
,無絞絲
,多灰黑色。鎊片多變曲
。味稍濁
。
犀牛角及其識別
白犀
犀牛角又分非洲犀牛角(又稱廣角)和亞洲犀牛角(又稱暹羅角)。(犀科除白犀指名亞種被列入CITES附錄Ⅱ之外
,其余種全部列入CITES附錄Ⅰ
。)
(一)廣角及其特征[3]
廣角取奇蹄目犀牛科的黑犀和白犀的角
。又名天馬角
、柱角
、兕角。黑犀又稱非洲雙角犀
,產(chǎn)于非洲東南部各國
,白犀產(chǎn)于烏干達。根據(jù)國務(wù)院國辦發(fā)〔1993〕39號文件精神
,廣角已禁止貿(mào)易
。廣角呈圓錐形或長圓錐型,稍彎曲
,長可達60cm
,自底部向上漸細,中部較圓
,尖端彎細而略扁
,稍光滑。上部灰黑色
,下部灰黃色
,表面較粗糙,有細裂紋
。底部四周有粗毛
,底盤圓形,稍凹入
,有極細小的鬃眼
。角質(zhì)堅硬,不易劈開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v剖面縱絲斷裂,牽連成絞絲
。鎊片呈灰白色
,夾有暗棕色短線紋,芝麻狀小點不明顯
,質(zhì)柔韌而不脆
,入沸水中浸泡,無清香氣
。
(二)暹羅角及其特征[3]
暹羅角取自犀?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苿游镉《认?br>
印度犀
爪哇犀
、蘇門犀的角
,又名犀角,進口時稱蛇角。印度犀又稱獨角犀
。暹羅角在中國已有數(shù)千年應(yīng)用歷史
,根據(jù)國務(wù)院國辦發(fā)〔1993〕39號文件精神,已禁止貿(mào)易和藥用
。暹羅角呈圓錐形
,稍向后彎曲,長可達10cm~30cm
。表面黑色。下部色漸淺呈灰棕色
,近基部色更淺
,有的近白色。中部有縱紋及未去凈的硬刺
,習(xí)稱“剛毛”
。上部光滑,并有細縱紋
,頂端鈍圓
。角前面有一縱溝,溝長9cm~15cm
,深約3cm
,習(xí)稱“天溝”?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繉挻?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周邊呈鈍齒狀,稱“馬牙邊”
。底面長圓形
,長13cm~20cm,寬11cm~14cm
,凹入3cm~6cm
,稱“窩子”,密布細孔
,稱“砂底”
,灰黑色或黑棕色,向外逐漸變淺
,呈灰棕色至灰黃色
,并有一條沿前后方向的崗狀隆起,習(xí)稱“地崗”
,而廣角無“天溝”
、“地崗”特征,暹羅角、廣角有很大區(qū)別
。角質(zhì)堅硬
。可縱向劈開
,縱剖面有明顯的縱粗絲
,不斷裂,無牽連絞絲
。鎊片卷曲不平
,呈灰白色,夾有暗棕色芝麻小點或短線紋
。置沸水中微浸后
,氣微清香。
廣角和暹羅角化學(xué)成份均含角蛋白
、肽類化合物
、胍衍生物、甾醇類物質(zhì)及無機物等
。
犀牛角與其他牛角的特征區(qū)別
一
、犀牛角是長在鼻子上的,有單角和雙角
。由于生長在頭部的中間
,更接近圓形或大橢圓形;牛角是長在腦門向兩側(cè)分叉的
,因牛腦門比較平(沒有人看見過大賁頭的牛吧
?),因此牛角是扁的
;
二
、犀牛角生長特征具有“前溝后崗”的特點。什么是“前溝后崗”
?犀牛角往角尖方向去
,有一條凹下去
犀牛
的溝,是“前溝”
,朝向牛尾巴
。犀牛角往鼻子方向去,有一條凸出來的崗
,是“后崗”
,朝向上天。因為有這條崗
,令犀牛角杯形器物的邊口
,好象制造出犀牛角是扁形的感覺
;
三、所有的牛角都具有的共性
,就是“前實后空”
,“前實”就是指向角尖去的地方是實心的;“后空”就是指向鼻子或腦門去的地方是空心的
。牛齡越大
,空心則越長,實心則越短
;
四
、又一條共性,所有的牛角都是有年輪的
。所有角制品的橫截面的開裂都是圍繞著年輪綻開的
。為什么在這條中只說了是所有角制品這個詞,也包括了象牙
;
五、犀牛角的顏色不是單一的
,靠近縱向中心一律是黑的
,這是區(qū)分犀牛角與其他牛角的重要特征;犀牛角顏色往往被染成古紅色
,是為了達到仿古的效果
。其實自然界中只有絕種的亞犀種群中才有紅色的角質(zhì)。這里要說明
,乾隆大爺都沒有機會看見過亞犀犀角
。[4]
3古籍考證
編輯
蘇門答臘犀
出自《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
①陶弘景:"(犀角)今出武陵、交州
、寧州諸遠山
。又有通天犀角,上有一白縷 直上
。凡犀見成物
,皆被蒸煮,不堪入藥
,惟生者為佳
。雖曰屑片,亦是已煮炙
,況用悄乎
。又有光犀,其角甚長
,文理亦似犀
,不堪藥用耳
。"
②《唐本草》:ZI 是雌犀,文理細膩
,斑白分明
,俗謂斑犀,服用為上
,然充藥不如雄 犀也
。”
③《本草圖經(jīng)》:"犀角
,今出南海者為上
,黔、蜀者次之
。以文之粗細為貴賤
,角之貴 者,皆有通天花文
。文有倒插者
,有正插者,有腰鼓插者
。其倒插者一半以下通
;正插者, 一半以上通
;腰鼓插者
,中斷不通;其類極多
,足為奇異
。波斯呼象牙為白暗,犀角為黑暗
,言難識別也
。凡犀入藥者,有黑
、白二種
,以黑者為勝,其角尖又勝
。方書多言生犀
,相 承謂未經(jīng)水火中過者是?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br>④《綱目》:"犀
,有山犀、水犀
、兕犀三種
。又有毛犀似之
。山犀居山林,人多得之
。水犀出入水中
,最為難得,并有二角
,鼻角長而額角短
。水犀皮有珠甲,而山犀無之
。兕犀 即犀之者
,亦沙犀,上不一角在頂
,文理細膩
,斑白分明,不可入藥
。蓋牯角文大面角文 細也
。犀角如魚子形,謂之粟紋
,紋中有眼
,謂之粟眼。黑中有黃花者為正透
,黃中有黑花 者為倒透,花中復(fù)有花者為重透
,并名通犀
,乃上品也?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ㄈ缃范拱哒叽沃?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烏犀純黑無花 者為下品。"
4化學(xué)成分
編輯
犀角主要成分為角蛋白(Keratin)
。此外還含其他蛋白質(zhì)
、肽類及游離氨基酸、 胍衍生物(Guanidine derivatives)
、甾醇類等
。犀角角蛋白的組成氨基酸中,胱氨酸占8.7 %
, 3種堿性氨基酸
、精氨酸、賴氨酸
、精氨酸
。其分子數(shù)比值為1∶5∶12
,因此它與羊毛、 牛角等相似
,主要屬于優(yōu)角蛋白(Eukeratin)
。在醫(yī)療上常用價廉的水牛角以代犀角,因此促進了對于兩種角的成分研究
。關(guān)于兩種 角的成分比較
,可參考“水牛角”條。簡單地說
,兩種角都含膽甾醇
,但犀角尚含微量的其 他甾醇、堿性肽類的組成氨其酸
,犀角有天冬氨酸
,而水牛角無之。又犀角所含胍類較水牛角為少
。犀角煎液
,執(zhí)行紙上電泳,在陽極側(cè)有比半胱氨酸略慢的茚三酮陽性點兩個
,經(jīng)水解后
, 有半胱氨酸。又發(fā)現(xiàn)比半胱氨酸略慢的酸性氨基酸1種
。犀角用熱水抽提
,可得2毫克/克的氨基酸,中含絲氨酸
、甘氨酸等約 20種酸
。水煎液又含 乙醇胺。
5相關(guān)選方
編輯
① 治溫?zé)崾钜?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痙厥昏狂
,譫語發(fā)斑,舌色干光
,或紫絳
,或圓硬,或黑苔
;
犀角的圖片
犀角的圖片(20張)
兼治痘瘄毒重
,夾帶紫斑,暨痘疹后余毒內(nèi)熾
,口糜咽腐
,目赤神煩:烏犀角尖(磨汁)、石菖蒲
、黃芩各六兩
,真懷生地(冷水洗凈浸透搗絞汁)
、銀花(鮮者搗汁用尤良)各-斤,糞清
、連翹各十兩
,板藍根九兩,香豉八兩
,元參七兩
,花粉、紫草各四兩
。各生曬研細(忌用火炒)
,以犀角、地黃汁
、糞清和搗為丸(切勿加蜜
,如難丸可將香豉煮爛),每重三錢
。涼開水化服
,日二次。小兒減半
。如無糞清
,可加人中黃四兩研丸。(《溫?zé)峤?jīng)緯》神犀丹)
② 治太陰溫病
,神昏譫語者:犀角尖10克(沖磨)
,元參心15克,蓮子心2.5克
,竹葉卷心10克
,連喬心10克,連心麥冬15克
。水煎服
。(《溫病條辨》清宮湯)
③ 治傷寒熱毒內(nèi)盛
,身發(fā)赤斑:犀角(鎊)
、麻黃(去根節(jié))、石膏各50克
,黃連(去須)1.5克
,山梔子仁75克。上五味
,粗搗篩
,每服25克,水一盞半
,煎至一盞
,去滓
,溫服。(《圣濟總錄》犀角湯)
④ 治急黃
,心膈煩躁
,眼目赤痛:犀角屑50克,茵陳100克
,黃芩50克
,梔子仁50克,川升麻50克
,川芒硝100克
。上藥,搗篩為散
。每服20克
,以水一中盞,又竹葉三七片
,煎至六分
,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圣惠方》犀角散)
⑤ 治傷寒及溫病
,應(yīng)發(fā)汗而不汗之內(nèi)蓄血者,及鼻衄
、吐血不盡
,內(nèi)余瘀血,面黃
,大便黑
。消瘀血:犀角50克,生地黃400克
,芍藥150克
,牡丹皮100克。上四味
,細切
,以水九升,煮取三升
,分三服
。(《千金方》犀角地黃湯)
⑥ 治吐血似鵝鴨肝,晝夜不止:犀角100克(鎊屑生用)
,桔梗100克(生用)
。上二味,搗羅為散。暖酒調(diào)下10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