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味參術(shù)苓附湯
中醫(yī)世家
2023-05-17 06:03:07
加味參術(shù)苓附湯
處方 : 人參1錢,白術(shù)3錢
,茯苓3錢
,附子2分
,神曲1錢
,麥芽1錢
,白芥子3錢
。
功能主治 : 寒氣入胃
,結(jié)成寒痰
,日日嘔吐
。
苓附湯.png)
用法用量 : 水煎服。
摘錄 : 《辨證錄》卷九
教你學(xué)中藥 利水消腫之要藥 茯苓
茯苓入藥 歷史 悠久
,早在《詩經(jīng)》已有記載
。《
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將其列為上品
,記述其功用謂“主胸脅氣逆
,憂恚驚邪,恐悸
,心下結(jié)痛
,寒熱煩滿,咳逆
,口焦舌干
,利小便,久服安魂養(yǎng)神……”
。梁·陶弘景《名醫(yī)別錄》謂其“止消渴
,好唾,大腹
,淋瀝
,膈中痰水,水腫淋結(jié),開胸府
,調(diào)臟氣
,伐腎邪,長陰
,益氣力
,保神守中?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碧啤ぁ端幮哉摗吩弧伴_胃
,止呃逆,善安心神
,主肺痿痰壅
,治小兒驚癇,心腹脹滿
,婦人熱淋
。”
《日華子本草》則有“補五勞七傷
,安胎
,暖腰膝,開心益智
,止健忘”的記載
。宋·寇宗奭在《本草衍義》中提出“行水之功多,益心脾不可缺也”的觀點
。金·張元素于《醫(yī)學(xué)啟源》論其能“除濕益燥
,利腰臍間血,和中益氣為主
,治小便不通
,溺黃或赤而不利”。元·王好古《湯液本草》總結(jié)本品“雖利小便而不走氣”的特點
。明·李時珍《本草綱目》明確提出“治心悸必用茯神”
。清·陸九芝《世補齋醫(yī)書》認為“茯苓一味,為治痰主藥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br>
【性能】甘、淡
,平
。歸心、肺
、脾
、腎經(jīng)
。
【功效】利水滲濕,健脾
,寧心
。
【應(yīng)用】
一、水腫證
本品味甘
、淡,入脾腎
,甘能補脾
,淡能滲泄,藥性平和
,既可祛邪
,又可扶正,補而不峻
,利而不峻
,利水而不傷正,為利水消腫之要藥
,可用治屬寒熱虛實之各種水腫
。用治外有表證,內(nèi)停水濕
,癥見頭痛發(fā)熱
,煩渴飲水,小便不利者
,以之與豬苓
、澤瀉、桂枝
、白術(shù)同用
,如《傷寒論》五苓散;用治水濕停蓄之水腫,小便不利證
,可與郁李仁
、白術(shù)等同用,如《不知醫(yī)必要》茯苓湯
、《世醫(yī)得效方》郁李仁散;用治脾陽不運之水腫
,常與白術(shù)、黃芪等補氣健脾之品
,如《金匱要略》茯苓戎鹽湯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參苓白術(shù)散;又如《名老中醫(yī)秘方驗方精選》健脾滲濕湯;若身腫腰以下為甚,脘悶腹脹者
,以之與白術(shù)
、附子
、厚樸等同用,如《濟生方》實脾飲
。
用治脾虛濕盛之水腫
,以之與白術(shù)、蒼術(shù)
、厚樸等同用
,如《名醫(yī)妙方精華千首》加減胃苓湯;若兼中寒者,以之與黨參
、山藥
、干姜等同用,如《名醫(yī)妙方精華千首》健脾溫運湯;用治脾腎陽虛之水腫
,小便不利證
,常與附子、干姜
、白術(shù)等同用
,如《傷寒論》真武湯,本品既能增強白術(shù)健脾利水之功
,又助附子以溫陽化氣利水;用治陰虛小便不利
,水腫證,以之與豬苓
、澤瀉
、阿膠同用,本品配與阿膠有利水不傷陰
,滋陰不斂邪之功
,如《傷寒論》豬苓湯;用于治皮水、四肢腫
,以之與防己
、黃芪、桂枝同用
,如《金匱要略》防己茯苓湯
,本品助防己、黃芪
、桂枝以祛四肢肌膚之水濕
。
二、淋濁證
本品性平
,但赤茯苓性質(zhì)偏寒
,長于滲利濕熱而通淋,用于濕熱淋濁
,用之較宜
,可配與梔子
、燈心草、冬葵子等利尿通淋之品同用
,以加強其清熱利濕之功
,如《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五淋散;又治小便欲出不出,痛不可忍者
,以之與冬葵子
、石韋、澤瀉、白術(shù)同用,如《世醫(yī)得效方》葵子湯;用治膏淋
,以之與萆薢、石韋
、黃柏等同用
,以清利濕熱
,分清別濁,如《醫(yī)學(xué)心悟》萆薢飲
。
用治血淋
,可配伍車前草、小薊
、梔子等同用
,以奏利尿通淋,止血之效
,如《名老中醫(yī)秘方驗方精選》茅苓湯;用治勞淋屬腎陰虛者
,以之與菟絲子、山藥
、蓮肉
、枸杞子同用,如《沈氏尊生書》菟絲子丸;屬腎陽虛衰者
,以之與澤瀉
、附子、桂枝等同用
,如《金匱要略》腎氣丸;用治氣淋
,以之與豬苓、白術(shù)
、烏藥等同用
,以共奏通利膀胱,調(diào)理氣機之功
,如《名醫(yī)妙方精華千首》五苓加味湯
。
三
、痰證、飲證
前人認為:“痰飲必用茯苓”
,《世補齋醫(yī)書》謂“茯苓一味
,為治痰之藥,痰之本
,水也
,茯苓可以行水?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薄夺t(yī)宗必讀·痰飲》謂“脾土虛濕
,清者難升,濁者難降
,淤于生痰
。”肺為貯痰之器
,脾為生痰之源
,本品既健脾又滲濕,使?jié)駸o所聚
,痰無由生
,故本品宜用于痰證及飲證。
1.痰證
本品利水滲濕
,健脾補中
,藥性平和,常與半夏
、橘皮
、甘草同用,如《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二陳湯
,尤宜于濕痰
,以助半夏、橘皮燥濕化痰;若配伍清肺化痰藥
,以之與桑白皮
、貝母、瓜蔞仁等同用
,可用治熱痰
,如《醫(yī)學(xué)統(tǒng)旨》清金化痰湯;用治寒痰,可與半夏
、天南星
、細辛等同用。
2.飲證
本品既利濕濁
,化痰涎
,又能寧心安神
,尤宜于水飲停于胸脅,癥見胸脅脹滿
,目眩心悸
,短氣而咳等,常與桂枝
、白術(shù)
、甘草同用,如《傷寒論》苓桂術(shù)甘湯;若治水飲停于胃
,癥見嘔吐
,眩暈、心悸者
,以之與半夏
、生姜同用,如《金匱要略》小半夏加茯苓湯;若治痰飲停于下焦
,癥見臍下悸
,吐涎沫而頭眩者,如《金匱要略》五苓散;若治心胸中有停飲宿水
,以之與人參
、白術(shù)
、枳實
、橘皮、生姜等同用
,如《外臺秘要》茯苓飲;用治寒飲咳喘兼脾虛濕停
,以之與五味子、干姜
、細辛等同用
,共奏溫脾化飲、止咳平喘之功
,如《金匱要略》苓甘五味姜辛湯;若治痰飲
,常以本品與五味子、干姜
、細辛同用
,如《金匱要略》桂苓五味甘草去桂加干姜細辛半夏湯、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湯
、苓甘五味加姜辛半杏大黃湯等
。
四、泄瀉證
本品既能健脾補中
,又能滲利水濕而止瀉
,尤宜于脾虛濕盛泄瀉
。若脾虛或有濕,脾運化功能失常致清濁不分
,混雜而下
,并走大腸而致瀉,常用本品與人參
、白術(shù)同用以治脾胃虛弱之便溏
、泄瀉,乃取本品既能增強人參
、白術(shù)補氣健脾之功
,又合白術(shù)以燥濕止瀉之功,如《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四君子湯
、《世醫(yī)得效方》六君子湯(人參
、白茯苓、白術(shù)
、甘草
、肉豆蔻、訶子)及參連丸
,又如《名老中醫(yī)秘方驗方精選》溫陽扶脾湯;用治脾腎虛之久瀉
,以之與黨參、炒白術(shù)
、煨肉豆蔻同用
,如溫腎健脾止瀉方、溫腎扶脾湯;用治脾虛濕盛泄瀉
,本品與人參
、白扁豆、薏苡仁等同用
,如《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參苓白術(shù)散;
若治腸胃虛受濕之腸鳴泄瀉
,多與附子、白術(shù)同用
,如《世醫(yī)得效方》白術(shù)附子湯;若與豬苓
、澤瀉、白術(shù)同用
,如《明醫(yī)指掌》四苓散;以之與白術(shù)同用
,如《素問·玄機原病式》茯苓湯,均取本品配白術(shù)以補脾燥濕而止瀉;用治濕盛泄瀉
,常與澤瀉
、豬苓等同用,以增強其利濕止瀉之功,如《丹溪心法》胃苓湯
、《世醫(yī)得效方》通苓散;若用治寒濕泄瀉
,以之與蒼術(shù)、厚樸
、白術(shù)等同用
,以奏溫中焦,祛寒濕止瀉之功
,如《證治準(zhǔn)繩》胃苓湯;若治濕熱泄瀉
,可用赤茯苓配伍葛根、黃連等同用
,以清利濕熱止瀉;用治傷食夾濕泄瀉
,以之與焦山楂、車前子
、葛根同用
,如《名老中醫(yī)秘方驗方精選》調(diào)中止瀉湯。
五
、脾虛證
本品功能健脾補中
,適用于脾胃虛弱之食少納呆、倦怠無力等
,常與人參
、白術(shù)、甘草等補氣健脾之品同用
,如《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四君子湯
、《世醫(yī)得效方》千金養(yǎng)脾丸。
六
、心悸
、失眠
、健忘證
本品味甘能補
,入心脾,益心脾而寧心安神
,味淡能滲濕
,水濕不能上凌于心,故可用于多種原因所致之心悸
、失眠
、健忘等證,而以茯神療效為佳
。用治心脾兩虛
,氣血不足之心悸怔忡,健忘失眠,常與人參
、當(dāng)歸
、酸棗仁等同用,如《濟生方》歸脾湯
、《世醫(yī)得效方》益榮湯
,均用本品合人參、當(dāng)歸
、酸棗仁以補心脾
,益心血安神;用治水氣凌心所致心悸眩暈,小便短少或下肢浮腫
,以之與桂枝
、甘草、生姜同用
,如《傷寒論》苓桂術(shù)甘湯及茯苓甘草湯
,均用茯苓配桂枝以溫陽利水,寧心安神;
若臍下悸
,欲作奔豚
,宜重用本品,與桂枝
、甘草
、大棗同用,如《傷寒論》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方
,用本品合大棗
、甘草以培土制水;用治痰飲蓄于心胃之怔忡不已,以之與半夏
、橘皮
、沉香等同用,如《世醫(yī)得效方》茯苓飲子;若治虛證之停飲怔忡
,以之與干姜
、白術(shù)、半夏等同用
,如姜術(shù)湯;若治心神不安
,恍惚健忘及心悸者,則以沉香佐茯神研末為丸
,人參湯送服
,如《百一選方》朱雀丸;用治情志怫郁所致之不眠、心悸
,常與茯神
、香附同用
,如《沈氏尊生書》交感丹;用治驚悸證,以本品配相應(yīng)藥物
,可選用《世醫(yī)得效方》十味溫膽湯(半夏
、白茯苓、酸棗仁等)
、遠志丸(遠志
、茯神、人參等)
、加味四七湯(半夏
、茯苓、厚樸
、遠志等)等
。
此外,本品還可用治婦女帶下病
,如《得配本草》謂“茯苓配黃蠟治濁遺帶下
。”若治濕毒或濕熱所致的帶下
,可與黃柏
、車前子、澤瀉等同用
,如《世補齋不謝方》之止帶方;若帶下屬脾虛者
,可配人參、白術(shù)
、山藥等
,以健脾去濕止帶;若屬脾腎虛者,可與附子
、肉桂
、山藥等同用,以溫腎培元
,健脾去濕止帶
。
【使用注意】虛寒精滑者忌服。
茯苓四逆湯方解之我見
茯苓四逆湯系東漢張仲景所創(chuàng)
,原方由茯苓四兩
,人參一兩,生附子一枚(去皮
,破八片),炙甘草二兩
,干姜一兩半組成
。仲景原文論述該方僅第69條云:“發(fā) 汗,若下之,病仍不解
,煩躁者
,茯苓四逆湯主之?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倍鴮ζ浞浇鈪s歷代爭論頗多
,給今人學(xué)習(xí)和應(yīng)用該方帶來許多不便。
筆者認為方中茯苓利水滲濕
,人參救陰補 津
,附子、干姜回陽
,共成回陽補陰
、利水伐邪之功。
方中生附子
、干姜
、炙甘草及其劑量即四逆湯原方,附子生用回陽救逆
,干姜溫中散寒
,炙甘草既益氣補中,又可緩解附子的毒性
,這是歷代醫(yī)家所共同認識的
。
對方中之人參、茯苓二味
,歷代卻有很多爭論
。
成無己云:“茯苓人參以養(yǎng)陰”;
柯韻伯認為“茯苓以滋陰”
;
程郊倩云:“茯苓清熱除煩”
尤在徑曰:“茯苓人 參甘草之甘所以養(yǎng)正”
;
南京中醫(yī)學(xué)院《傷寒論語釋》認為茯苓“安神煩除”;
四版高等教材《傷寒論選讀》認為“茯苓用量較大
,在于養(yǎng)心寧神”
。
只有《醫(yī)宗金 鑒》認為“四逆湯壯陽勝陰,更加茯苓抑陰邪”
,
又說茯苓“伐水邪”最為正確
,
此說得到日人丹波元堅和近人陸淵雷的贊同。
王占璽先生認為該方茯苓“淡滲利 水”
,非常正確
。愿加佐證如次。
筆者對《傷寒論》用茯苓的規(guī)律進行了統(tǒng)計
,
含茯苓的方劑共11首
,條文20條
。
11首方分別是
茯苓四逆湯、
苓桂草棗湯
、
苓桂術(shù)甘湯
、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術(shù) 湯、
真武湯.
附子湯
、
茯苓甘草湯
、
五苓散、
豬苓湯
、
麻黃升麻湯
、
柴胡加龍骨牡蠣湯。
20條條文中見“小便不利”癥者6條5方
;分別是:
第28條表邪未解
, 水氣內(nèi)停用桂枝去桂加茯苓白術(shù)湯,
第316條脾胃陽虛水氣不化用真武湯
,
第110條少陽不解
,邪熱內(nèi)陷,熱盛傷氣用柴胡加龍骨牡蠣湯
,
第226條陰虛有熱 水氣不利用豬苓湯
,
第71條蓄水證、第161條蓄水證致心下痞用五苓散
。
見“悸”證者3方
;即第65條心陽虛水停下焦的苓桂草棗湯證“臍下悸”,第84條 陽虛水泛真武湯證“心下悸”
,第355條水停心下的茯苓甘草湯證“心下悸”
。見“眩”者2方:即第84條真武湯證
,第67條脾虛水停之等桂術(shù)甘湯證
。再觀 《傷寒論》方加減法第40條小青龍湯下“若小便不利……加茯苓”,第96條小柴胡湯下“心下悸
,小便不利者加茯苓”
,385條理中丸方下“悸者加茯苓二 兩”,318條四逆散方下“小便不利者加茯苓”
,第316條真武湯下“若小便利者去茯苓”
。這些條文中的小便不利非屬津源不足而是水邪內(nèi)阻、膀胱氣化不利 所致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凹隆笔撬皟?nèi)阻、水氣上逆所致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把
!笔撬懊杀吻尻査?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附子湯主寒濕痹阻之身痛
,以茯苓利濕,麻黃升麻湯唾膿血泄利證以茯苓滲濕以達止瀉
。惟 柴胡加龍牡湯治誤下后煩驚譫語
,但也有小便不利一癥,已見前述
。且已用龍骨牡蠣重鎮(zhèn)寧神
,而非茯苓之寧神。
再看《金匱》用茯苓的規(guī)律
,除與《傷寒論》重復(fù)的方劑外有23個方含茯苓
,惟酸棗仁湯之茯苓可解為寧心安神,卻已用棗仁為主藥
,其余雙方均與水
、濕、痰
、飲有關(guān)
。
考歷代本草對茯苓的記載,總括其功效有三
,即利水(或者滲濕
、除濕)、健脾
、寧心
。筆者以為茯苓的健脾作用是以滲濕為基礎(chǔ)的,而白術(shù)之利濕卻以健脾為基 礎(chǔ)
,此二藥之別也
。茯苓的寧心作用也是以滲利為基礎(chǔ)的,水氣上凌之心神不寧最宜茯苓
,然欲單純寧心安神宜棗仁
、遠志、牡蠣
、龍骨更優(yōu)
。可見健脾
、寧心非茯 苓的直接作用和主要作用
。而言茯苓益陰養(yǎng)陰者,更非茯苓直接功效
。丹波元堅氏指出:“余謂滲利之品恐無其功”
。
茯苓四逆湯證原文指出:“病仍不解
,煩燥”。歷代醫(yī)家認為已經(jīng)汗下傷陽傷陰而認為煩躁乃陰陽兩虛
,從而推斷茯苓四逆湯純屬陰陽兩救之劑
。其實,對仲景條文 的理解
,除弄通文義
,更應(yīng)于文外求其深義,而主要方法是以方測證
,不能將茯苓四逆湯僅用于煩躁
,更不能一見煩躁便投該方。那么我們何不以方測證而不拘于汗 下之詞
,認為茯苓四逆湯證是陰陽兩虛
,抑或濕邪內(nèi)阻?就如通過對苓桂草棗湯的分析知其“臍下悸
、欲作奔豚”
,是水寒之氣上沖而非肝氣上沖。
再觀方中之人參
。筆者認為
,《傷寒論》之參皆系生品,取其養(yǎng)陰益津之功
。觀仲景用人參規(guī)律
,第26, 173條白虎加人參湯證“大煩渴不解”,“大渴
、舌上干燥而煩
,欲飲水?dāng)?shù)升者”是白虎湯證所不具,此因陰液大傷故加人參于白虎湯中
。384條四逆加人參湯 主“利止亡血”(血屬陰液
、汗血同源);62條發(fā)汗后營陰受損
,筋脈失養(yǎng)“身疼痛
、脈沉遲”,用桂枝加芍藥
、生姜各一兩
,人參三兩之新加湯;317條通脈 四逆湯下“利止脈不出者
,去桔梗加人參二兩”是陰血大虛
,脈道不充,故加人參。
《本經(jīng)》謂人參“味甘微寒”
,《唐本草》
、《千金翼方》卻謂“味甘微寒微溫”,同一藥之藥性兼有寒溫
?讀《本草備要》可知人參“生
,甘苦微涼;熟
,甘 溫”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梢娊?jīng)過特定的炮制后人參由性微寒變成微溫
,而這種所謂的“熟”人參始于宋朝,漢時未知這種炮制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吨匦拚徒?jīng)史證類備要本草》有“柴桑火燒令煙 絕
,用盞子合研為末”
,《小兒衛(wèi)生總微論方》始有“微炒”。故漢時人參皆用生品
,性微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