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和丸加味治療低熱
道醫(yī)
2023-06-24 20:17:03
食滯中焦郁生熱
,午后潮熱面赤紅
。噯腐吞酸脘滿痛
,惡心欲嘔不欲食
。大便溏薄或干結(jié),舌苔厚膩脈滑實
。消食化滯和胃氣,保和加味楂神曲
。陳半茯苓萊菔子
,連翹白術(shù)炒枳實
。
方藥:

保和丸加味:
陳皮10g 姜半夏10g 茯苓10g 萊菔子10g 連翹10g 白術(shù)10g 炒枳實8g 神曲13g 焦楂15g
注:食滯中焦
,傷胃礙脾
,脾胃運化失常
,中焦氣機(jī)受阻
,故脘滿脹痛,不欲飲食
。食積郁熱
,故午后潮熱
,面色紅赤
。食滯內(nèi)阻,濁氣上逆
,故惡心欲嘔
,噯腐吞酸
,大便或溏或干,很不正常
。食積內(nèi)停,故見舌苔厚膩
,脈象滑實。
神曲辛溫悅胃
,除陳腐之積
;山楂酸溫
,為消肉食之佳品
;萊菔子善消面食,更能豁痰下氣
,寬胸利膈;姜半夏
,陳皮
,茯苓和胃利濕
;連翹氣芳
,散結(jié)清熱透邪;枳實下氣消痞
;白術(shù)健脾化濕。諸藥合用
,積滯滌除,中氣健運
,脾胃得和,熱清火降
,正氣得復(fù)
。
沈氏女科對溫膽湯的妙用
溫膽湯的歷史演變和發(fā)展
溫膽湯
,始載于唐《備急千金要方 ?卷十二?膽腑》篇中: “治大病后虛煩不得眠
,此膽寒故也”
,為安神方劑。 后世增入茯苓并擴(kuò)大其主治范圍
,如宋《三因極一病證方論》,明《景岳全書》均主治“氣郁生涎”,開始轉(zhuǎn)成治痰之方
。 至清《成方便讀》主治“膽虛痰擾”
,正式成為治療痰濁的主方。
經(jīng)陳無擇化裁
,將《備急千金要方》溫膽湯原方
,減少生姜用量,增入茯苓一味
,后人又加入大棗
,組成現(xiàn)今治痰濁的“溫膽湯”
。其中溫藥三味(半夏、陳皮、生姜)
,涼藥一味(竹茹),平藥三味(茯苓
、甘草
、大棗)
,總以辛溫組方
。寒熱并用
,辛苦兼施,酸甘相配
。辛溫而不熱
,清熱而不寒
,祛痰而不燥
,健脾而不膩。全方性平氣和
,由原方的溫復(fù)膽氣擴(kuò)大為溫順膽氣,和胃祛痰
,清凈膽腑
。由原方主治虛煩不得眠擴(kuò)大為治痰濁證的主方
,解除木郁土壅,痰濁內(nèi)生之證
。
溫膽湯為歷代醫(yī)家常用,主要的化裁方有四首:宋《濟(jì)生方》加膽星
、菖蒲、黨參
,名“滌痰湯”,增強(qiáng)益氣祛痰
、化濁開竅之力,善治痰迷心竅證
;明《證治準(zhǔn)繩》加棗仁
、熟地
、人參、五味子
,名“十味溫膽湯”
,增大補氣養(yǎng)血寧神之力
,善治心虛膽怯氣血不足
,痰濁內(nèi)生證;清《六因條辯》加黃連
,名“黃連溫膽湯”,加大清熱之力
,專治痰熱內(nèi)擾證;清《通俗傷寒論》加青蒿
、黃芩
、碧玉散
,名“蒿芩清膽湯”
,增加清膽利濕
、和胃降逆之力
,專治濕溫、嘔逆證
。
注:【碧玉散:滑石30克,甘草10克
,青黛5克(沖服)
。此方見于劉河間《
黃帝素問宣明論方》
,主治暑濕內(nèi)蘊,小便不利
,用六一散通膀胱之腑
,泄熱祛濕。加青黛
,瀉肝火。于暑熱天
,熱毒上攻
,目赤腫痛
,小便黃赤,投用此方
,導(dǎo)熱下行
。對暑熱夾濕,身熱心煩
,口渴尿少
,咽喉腫痛
,口腔潰瘍及小兒夏季熱,方簡而立效
。】
溫膽湯
,“苔膩”一錘定音
“溫膽湯”治痰濁化熱證常能獲效。要掌握六個主證:苔膩
、脈滑
、頭重
、胸滿、口粘
、納呆
。中醫(yī)治病
,分外感病和內(nèi)傷病
,內(nèi)傷病里面分虛證和實證,實證里面主要是痰和瘀
,尤其要重視痰,切勿疏忽
。其中尤以苔膩為要,可以“一錘定音”
,所謂“但見苔膩一證便是,其余不必悉具”
,這是痰濁,就要想到用溫膽湯
。
沈氏女科對溫膽湯的化裁
溫膽湯里面一共八個藥
,前面四個藥必須得用
,即:竹茹
、枳殼
、云苓
、陳皮。竹茹清熱祛痰為主藥
;云苓、陳皮健脾祛痰
,截斷“生痰之源”為輔藥;枳殼理氣行滯
,利于痰濁排除,為佐使藥
。溫膽湯僅用此四味為基礎(chǔ)藥。
后面4個藥取消:半夏雖可化濕祛痰,但因其燥性不利于“痰濁化熱”之主證
;生姜雖能祛痰
,但因其辛溫也不利于“痰濁化熱”之主證
;炙草味甘,大棗滋膩
,均不利于祛痰濁,故此四味均刪除不用
。
加石菖蒲
、郁金:方中痰濁最易閉竅,為利于祛痰
,應(yīng)伍透竅豁痰的石菖蒲
,暢行氣血的郁金
,對祛痰濁非常有利,又透又行
,這樣痰濁就祛除了
。
這樣祛痰主方溫膽湯就由竹茹、枳殼
、云苓、陳皮
、石菖蒲
、郁金六味組成。
這六個藥必須得用
,而且分量也固定,都是10g
。
溫膽湯16則加味法
1.熱痰粘稠-葶藶子、黃芩
、魚腥草
、膽星
、天竺黃
、竹瀝水。
2.寒痰稀沫-白芥子
、桂枝、干姜
、細(xì)辛
、法夏
。
3.頑痰不化-生龍骨、生牡蠣
、海蛤殼、海藻
、萊菔子
。
4.癲癇-海參腸
、白礬
、靈磁石
、鉤藤
、荊芥
、野菊花
、珍珠母。
5.精神分裂癥-制軍
、青礞石、草決明
、桃仁、生梔子
。
6.神衰失眠-炒棗仁
、夜交藤、黃連
、肉桂、合歡皮
、知母、川芎
。
7.眩暈耳鳴-澤瀉、炒白術(shù)
、蟬衣
、阿膠珠
、白菊花
、天麻
。
8.原發(fā)性高血壓-鉤藤
、萊菔子
、澤瀉
、海藻
、夏枯草
、生石決明。
9.冠心病-全瓜蔞
、薤白、丹參
、葛根
、蘇木
、紅花。
10.胃腸證-木香
、砂仁、公英
、連翹
、焦三仙
、生內(nèi)金。
11.功能性發(fā)熱-青蒿
、銀柴胡
、生芪、桑白皮
、車前草。
12.更年期綜合征-蛇床子
、澤蘭、川斷
、桂枝
、白芍
、牡蠣。
13.尿毒癥-白花蛇舌草
、王不留行、益母草
、丹參、仙鶴草
、生薏苡仁、澤蘭
。
14.婦女病-雞血藤、香附
、伸筋草、丹參、川楝子
、益母草、當(dāng)歸
。
15.良性腫瘤-夏枯草
、生牡蠣
、山慈菇、丹參
、萊菔子
、生山楂
。
16.癌癥-白花蛇舌草、公英
、野菊花
、仙鶴草、生苡仁
、丹參、三七粉
。
辨痰的要害不在顏色,在它的質(zhì)量
。常規(guī)來講,黃痰主熱
;白痰主寒
,其實不對
,粘稠甭管是白是黃都是熱痰,稀痰甭管白和黃都是寒痰
,用質(zhì)量來區(qū)分寒熱。熱痰要加葶藶子
、天竺黃
;寒痰要加白芥子
、法半夏
。這是我們所謂的有形的痰,就是咯出來的痰
。肺為貯痰之器,看見的痰
,是有形的痰或者叫狹義的痰。假如頑痰
,苔膩,退不了的叫頑痰
,可加三個石頭和海藻
,三個石頭:生龍骨
、生牡蠣
、海蛤殼。
癲癇加海參腸和靈磁石
。海參腸就是海參的腸,把它取出來
,然后把沙子洗掉,給它陰干以后磨粉
。喝溫膽湯的時候,以溫膽湯沖海參腸的粉
,每次3g,這是治癲癇非常有效的一個藥
;精神分裂癥,加制川軍和礞石
,甚至可以用生大黃來通便
,精神分裂癥通便癥狀就能緩解
,但是必須要中病即止
,長時間服用病人會傷正
,甚至于會引起不良的后果;神經(jīng)衰弱
,這和精神分裂是兩個病
,一個精神病
,一個神經(jīng)病,加炒棗仁和夜交藤
,都用30g
;尼爾氏綜合征
,高血壓引起的眩暈,加澤瀉和白術(shù)
,高血壓再加萊菔子、生石決明
;冠心病加全瓜蔞和葛根;胃的病加木香和公英
;低熱加青蒿和銀柴胡,青蒿必須得后下
,用15g;更年期綜合征加蛇床子和澤蘭
;尿毒癥加王不留行和益母草
;婦女病調(diào)經(jīng)
,加雞血藤和香附
;良性腫瘤加山慈菇和浙貝
;惡性腫瘤加白花蛇舌草和仙鶴草
,白花蛇舌草必須用30g,這就是溫膽湯的16個加味法
。
臨床只要看到病人舌苔膩的,想到溫膽湯
,然后根據(jù)16個不同的病加不同的主藥
,另外根據(jù)病型
,隨證再加藥,只要你堅持用
,不是百發(fā)百中
,肯定有效
。但有個前提,也不能以為所有的病用溫膽湯的16個加減法都有效
,必須是苔膩。而且里面還有一個關(guān)鍵就是痰瘀互結(jié)
。從痰來治
,想到的就是沒有瘀
,舌質(zhì)不紫
,舌下靜脈不怒張
,也是加上化瘀的藥
,提高療效
,既祛瘀又化痰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鏊幱袃蓚€好藥
,最常用的就是丹參
,30g的丹參;另外一個藥就是水蛭
,其實水蛭沒有毒,水蛭是雙向調(diào)節(jié)的
,這樣就明顯的提高療效了。
案例:高血壓案
胡某
, 33 歲
,頭暈且重已近半載,常因生氣勞累發(fā)作,胸悶納呆
,口粘便干
,苔黃膩
,質(zhì)較紅
,脈弦滑,血壓 160/100mmHg
。
原發(fā)性高血壓病Ⅱ級
,證屬痰瘀互結(jié)
,毒損心絡(luò)
,治當(dāng)祛痰化瘀
,解毒通絡(luò)
,《三因極一病證方論》“溫膽湯”加減
。
處方:竹茹10g 枳殼10g 云苓10g 陳皮10g 石菖蒲10g 郁金10g 丹參30g 萊菔子10g 鉤藤(后下)10g 澤瀉10g 川芎10g 海藻10g 夏枯草10g 生山楂15g 草決明30g
結(jié)果:上方每日1劑
,水煎分2次服。7劑后食納增加
,腑行已暢,眩暈減輕
,血壓140/90mmHg
,胸仍憋悶
,苔仍黃膩。
上方去鉤藤
、草決明、夏枯草加茵陳(后下)15g
、生龍骨30g、生牡蠣30g
、海蛤殼30g
。連服14天
,血壓120/80mmHg,苔薄黃
,舌下靜脈緩解,脈弦細(xì)諸證皆除
。改用全天麻膠囊,加味保和丸鞏固未再復(fù)診
。
按語:
1、常規(guī)治療高血壓均按平肝潛陽
,滋水涵木之類。本案痰瘀互結(jié)
,毒損心絡(luò),常法不對證故不會奏效
,高血壓病要重視痰瘀損絡(luò)證類
,溫膽是效方
。
2、降壓先除苔膩
,鉤藤易茵陳再加三石意在去苔膩。山楂既化瘀又消痰系重要之佐
。茵陳
、海藻
、生龍骨、生牡蠣
、海蛤殼這是化苔膩的主要的藥
,山楂是個重要的輔助。
3
、痰瘀之患
,萊菔子
、丹參是有效藥對
,萊菔子配海藻又是治療痰濁眩暈的必投藥對
。尤能降舒張壓。
4
、降壓也須通腑,草決明既降壓又通腑
。5、夏枯草平肝可降壓
,又利于和胃祛痰,抑木扶土
。
高建忠.讀方用方筆記(九七)臨證談保和丸
平胃散,我們始終把它當(dāng)作治療寒濕重濁的一張方劑
,實際上,我們翻看古書
,在很多古書里面,都會把平胃散放到消導(dǎo)劑里
。也就是說,平胃散
,古人經(jīng)常用來治療食積。?
清代醫(yī)家汪昂在《醫(yī)方集解》里寫道: 消導(dǎo)之劑
,平胃散
,治脾有停濕
,痰飲痞膈,宿食不消
,滿悶嘔瀉
,及山嵐瘴霧,不服水土
。
這里就提到了宿食不消,平胃散治療食積
,往往是伴有腹瀉
。而二陳湯,保和丸治療的食積
,是沒有腹瀉的
。
清代的陳修園在《時方妙用》里面寫道: 傷食病必有胸悶
,吞酸,噯腐
,腹脹,腹痛等證
,宜以平胃散加麥芽
,谷芽
,山楂,神曲
,萊菔子消之,或以所傷之物燒灰加入為引導(dǎo)
。
陳修園在《時方妙用》的是平胃散加麥芽
,谷芽
,山楂,神曲
,萊菔子
,這一看,完全是一個保和丸的翻版
。保和丸是二陳湯加麥芽,谷芽
,山楂,神曲
,萊菔子
。都是治療傷食病。
這樣
,我們從保和丸治胃
,然后延伸到治脾
。
陳修園寫《時方妙用》
,實際上
,陳修園是研究經(jīng)方的。他寫時方
,并不是他常用的時方,是別人常用的時方
,他拿過來寫的
。在當(dāng)時
,用平胃散加麥芽,山楂
,神曲,萊菔子來治療傷食病
,用得很多。
到現(xiàn)在為止
,我們就知道有兩張治療傷食的方劑了
,一張是二陳湯加麥芽
,谷芽
,山楂
,神曲,萊菔子
。一張是平胃散加麥芽,谷芽
,山楂,神曲
,萊菔子。
我們對于中年人喜歡喝酒的這一群人
,肚子大,脖子粗
,大便要嘛很多,要嘛很少
,當(dāng)我們遇到這樣的人的時候,我們開方的時候
,就多了一條路。比如說有的人每天喝酒
,大便每天好幾次,這個時候
,很多時候,可能會用到平胃散加一科芽
,谷芽,山楂,神曲
,萊菔子
。
在食積的基礎(chǔ)上
,如果有熱
,我們可以加上黃苓
,黃連
,甚至還可以把經(jīng)方里的葛根苓連湯合進(jìn)去
。這是一張非常好的治療中老年人的三高或者四高的一張方子。治療中老年人三高四高的方子里面
,二陳湯加胃,平胃散加味
,還包括越鞠丸
。這三張方子都是很常用的。都是從中焦治郁的
。都是治療邪實郁的。
陳修園在《時方妙用》里寫道: 一曰食痛
,脈實而滑
,噯腐吞酸
,惡食,腹脹
,其痛或有一條找起者,宜平胃散加麥芽
,谷芽
,山楂
,半夏各二錢,脹甚者,再加萊菔子(生研)三錢
,水煎服。
作為“時方”
,可見當(dāng)時使用平胃散加消食藥治療食積是醫(yī)者常用方。
我們現(xiàn)在從我們的方書上
,多見到的是以二陳湯加消食藥治療食積
。很少見到平胃散加消食藥治療食積。
陳修園在《時方妙用》里寫道: 又有銀商
,忘其名,夏得痢疾
,醫(yī)家以為火
,用承氣湯下之,逐日下數(shù)十次
,又一醫(yī)以為虛,補之
,痢不止而胸滿腹脹,委頓不起
。司事者懼其死,邀伊表兄某引之出鋪
,在寺中賃一屋居之,又十余日醫(yī)藥罔效........余隨而往視
,屋中臭不可近,急合舁置他處
,見其合眼朦朧,轉(zhuǎn)側(cè)之
,并不知矣
。
提腕而診之
,俱微弱沉細(xì)
,然至數(shù)勻稱
,惟右關(guān)獨大
,按之搏指
。
乃曰:此病因食積致痢,初醫(yī)下其火
,未去其食也。此時必肚腹膨脹
,醒時見食作嘔,病雖危
,不惟不即死,并可生也
。其表兄曰:果爾,請治之
。
乃以平胃散加神曲
,麥芽等類進(jìn)之,至夜解下穢物極多
,腹平而知人矣
。
越日視之
,脈小而氣虛
。因以真人養(yǎng)臟湯固其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