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s6iya"><pre id="s6iya"></pre></ul>
    • <kbd id="s6iya"><pre id="s6iya"></pre></kbd>
    • 登錄
      首頁 >> 中醫(yī)基礎(chǔ)常識(shí) >> 偏方秘方

      苓桂術(shù)甘湯的臨床運(yùn)用醫(yī)案

      道醫(yī) 2023-06-25 15:15:56

      【摘 要】 苓桂術(shù)甘湯是由茯苓

      、桂枝、白術(shù)、甘草四味藥組成的,治療中焦陽虛之水停心下,水氣上沖
      ,療效驚人,本文對(duì)本方的運(yùn)用觀察如下。

      【關(guān)鍵詞】 苓桂術(shù)甘湯 方證 運(yùn)用

      苓桂術(shù)甘湯見于《傷寒論》中太陽病篇和《金匱要略》中痰飲病篇

      ,由茯苓、桂枝
      、白術(shù)
      、甘草四味藥組成,治療中焦陽虛之水停心下
      ,水氣上沖[1
      ,2]

      因本方證水飲之停源于中焦脾陽虛弱,故有“水停中焦”之稱

      。然飲邪流注
      ,無處不到,飲停的部位則不僅局限于中焦
      ,既可上逆趨下
      ,亦可流于全身各處。如飲停于肺可見咳喘胸悶
      ;水飲凌心可見心悸短氣
      ;飲流于胃可見脘痞腹脹;飲滲于腸可有腸間漉漉
      。飲邪上泛則咯吐清稀白色痰液
      ;中停則口干不欲飲泛吐清水;下趨則大便不實(shí)或便溏
      ,帶下清稀
      。飲流全身,陽氣不達(dá)
      ,在外則可有四肢不溫
      ,或有微腫。另《金匱要略》無方條文“夫心下有留飲
      ,其人背寒冷如掌大”即為飲邪留積
      ,停于心下,陽氣被遏不得宣展所致
      ,據(jù)此病機(jī)
      ,苓桂術(shù)甘湯可用。故當(dāng)脈癥病機(jī)相符
      ,“背寒冷如掌大”也當(dāng)為本方外證顯著特點(diǎn)之一

      飲邪為患,致病紛繁

      ,變證迭出
      。臨證中當(dāng)注意四診合參
      ,審證求因
      ,然察之臨床,時(shí)有患者語焉不詳
      、或舌脈不符
      ,飲癥不著而難辨
      。診治多時(shí)效差或未效、效不持久
      ,蓋未識(shí)水飲作祟
      ,飲邪未去耳
      。亦有采用西藥靜脈滴注,更使停飲積聚尤甚
      ,寒水入于血脈
      ,不得溫化,陽氣被遏
      ,致使病情遷延不愈
      ,或變生他證。筆者每遇此類疾患
      ,常窮追病史
      ,加強(qiáng)問診,凡有痰飲內(nèi)生之癥
      ,符合停飲陽虛病機(jī)
      ,遂參合苓桂術(shù)甘湯治之,或加以溫化之品于組方之中
      ,遵循“但見一證便是
      ,不必悉具”。時(shí)偶獲握撥一彈
      ,柳暗花明之喜
      。正如劉渡舟教授所云“方僅四味
      ,配伍精當(dāng)
      ,大有千軍萬馬之勢(shì),臨床療效驚人”
      。今試舉數(shù)案為例:

      1 失眠

      案:廖某某

      ,女,36歲
      ,2010年1月12日初診
      。患者訴失眠年余
      ,每夜入睡困難
      ,多夢(mèng)易驚,因夜寐不良
      ,日見則感頭昏耳鳴
      ,倦怠乏力。曾迭經(jīng)中西藥治療
      ,觀前醫(yī)治療有疏肝解郁
      、健脾養(yǎng)血、安神定志之法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色@暫安
      ,停藥后復(fù)如故?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淘\除見證如前訴
      ,其人面色淡,二便尚調(diào)
      ,脈沉弦
      ,舌淡紅苔薄白。問其平素惡寒喜溫
      ,白帶量多清稀
      ,時(shí)有心悸短氣。遂試投苓桂術(shù)甘湯加味治之
      。藥用:茯苓15g
      、桂枝10g、白術(shù)10g
      、炙甘草6g
      、酸棗仁30g、夜交藤15g
      、雞血藤15g
      、百合10g、生龍牡各30g
      、石菖蒲15g
      ,杏仁6g,五劑

      二診

      ,服藥后惡寒喜溫好轉(zhuǎn),白帶量減少
      ,頭暈耳鳴減輕
      ,睡眠有明顯改善,時(shí)有多夢(mèng)心悸短氣
      。上方加入珍珠母30g
      、黨參10g、五味子6g
      。繼進(jìn)七劑后訴前癥基本消除
      ,睡眠可獲平穩(wěn)。后遵上法續(xù)服半月鞏固
      ,隨訪半年未見復(fù)發(fā)

      按:本案諸法施治,未獲長效,病本未去耳

      。素體陽虛
      ,痰飲內(nèi)生,可致失眠
      。陽虛衛(wèi)表不固故惡風(fēng)寒不解
      ,飲邪上犯清空致失眠頭暈耳鳴,飲邪凌心則時(shí)有心悸短氣
      ,飲邪流于下部故而白帶多而清稀
      。治用苓桂術(shù)甘湯溫陽化飲治其本,合酸棗仁
      、夜交藤
      、雞血藤補(bǔ)虛活絡(luò)養(yǎng)心安神,百合清心安神
      ,石菖蒲
      、生龍牡開竅定志安神,佐杏仁宣肺利氣含茯苓杏仁甘草湯意化痰除飲
      ,使飲去氣順短氣可愈
      。經(jīng)治眠安,白帶亦少
      ,足證失眠
      、帶下兩病同源異流,皆為水飲為患
      ,治病求本則可本固病除

      2 胃痞

      案:王某,女

      ,44歲
      ,2009年12月28日初診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颊呶鸽淦θ朐拢澈笪鸽淦γ洸贿m
      ,夜餐后尤甚
      ,胃脘無疼痛,無泛酸
      ,時(shí)有惡心欲嘔
      ,肢末欠溫,小便調(diào)
      ,大便不實(shí)
      ,脈緩,舌淡苔薄黃膩
      。胃鏡顯示“慢性淺表性胃炎”
      。治以半夏瀉心湯加味和胃消痞
      ,降逆止嘔。藥用:半夏15g
      、黃連6g
      、黃芩10g、炙甘草6g
      、干姜6g
      、黨參15g、茯苓10g
      、枳殼15g
      、蒲公英20g、雞內(nèi)金15g
      、大棗3枚
      、生姜3片,三劑

      二診

      ,藥后不作嘔,胃痞癥狀緩解
      ,余癥同前
      ,意繼進(jìn)五劑,以冀消除
      ,然服藥后仍如故
      ,未顯大效。問患者口稍干不欲飲
      ,且近兩年來背脊正中寒涼甚
      ,面積如掌大。結(jié)合脈癥
      ,考慮留飲作祟
      ,即用苓桂術(shù)甘湯合前方化裁,連服五劑
      ,諸癥盡瘥

      按:本病胃痞用“半夏瀉心湯”當(dāng)屬正治,緣何緩而不除

      ,實(shí)為留飲未除
      ,邪祟未清故也。加強(qiáng)問診
      ,知其背寒
      ,口干不欲飲,方知留飲為患。胃為陽土
      ,飲邪傷陽
      ,胃痞不解。見是證用是方
      ,謹(jǐn)守病機(jī)
      ,各施其法。方增溫陽化飲之力
      ,參入苓桂術(shù)甘湯
      ,俾飲邪去,中陽復(fù)
      ,胃痞除

      3 咳嗽

      案:李某某,男

      ,83歲
      ,2011年1月3日初診?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颊呤嗵烨耙蚴軟龈忻爸聬汉?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流涕,鼻塞
      ,頭眩
      ,嘔惡。門診西醫(yī)治療給予靜脈滴注(藥用先鋒Ⅴ號(hào)
      、氧氟沙星
      ,沐舒坦等)12天,癥無緩解
      ,反增咳嗽
      ,經(jīng)人介紹我處施治?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淘\惡寒甚
      ,自感乏力,頭眩嘔惡
      ,咳嗽痰多
      ,痰液清稀泡沫狀色灰白,咳劇則胸悶胸痛
      ,脈浮緩,舌淡苔薄膩略黃
      。雙肺底有濕羅音
      。初用止嗽散加味惡寒罷,咳嗽緩解,痰液未除
      。繼用苓桂術(shù)甘湯加味
      。藥用:茯苓10g、桂枝9g
      、白術(shù)10g
      、炙甘草6g、半夏10g
      、干姜6g
      、細(xì)辛5g、五味子6g
      、澤瀉10g
      、佩蘭15g、生姜3片
      ,三劑

      藥后舌苔轉(zhuǎn)薄,痰液減少

      ,訴咽癢嗆咳
      。遂于上方加蟬衣6g、僵蠶10g
      ,繼服三劑
      。嗆咳消除,痰盡咳止
      ,用二陳湯善后

      按:本病癥臨床并不鮮見,余例此案

      ,乃見誤治多矣
      。素體陽虛痰飲體質(zhì)者,面色多暗淡
      ,四末欠溫
      ,每患外感,靜滴多不緩解
      ,反引伏邪為患
      ,濁唾痰液增多,咳嗽難除
      。一者靜脈滴注
      ,寒水直入血脈,流于全身
      ,使陽虛甚
      ,飲邪增
      ,凌心射肺導(dǎo)致咳嗽復(fù)生。二者抗生素的濫用久用
      ,日久使停飲郁而化熱
      ,而見外寒內(nèi)熱之壞癥,又見咽干咽痛
      ,舌苔轉(zhuǎn)黃
      ,余徑用小青龍加石膏湯多可獲效。另有眩暈癥(如頸椎病
      、美尼爾征)屬飲邪上犯者
      ,每治以靜滴擴(kuò)管活血治療難以獲效者亦屬此例。余曾治一眩暈癥5年病例
      ,多次住院均以上述治療
      ,惜無寸功不勝其苦。漸至性情怪異
      ,沉默寡言
      。余勉力勸其服中藥一試,用苓桂術(shù)甘湯合澤瀉湯3劑即顯效
      ,增其信心
      ,后以上法調(diào)治而諸癥盡失。

      參考文獻(xiàn)

      [1]李建明.苓桂術(shù)甘湯治療高血壓病.山西中醫(yī)

      ,1996
      ,12(2):34.

      [2]李良元.苓桂術(shù)甘湯在疑難雜癥中的應(yīng)用體會(huì).時(shí)珍國醫(yī)國藥,2003

      ,14(8):483.

      本文來源:今日健康

      十六,茯苓類方

      茯苓類方

      東子:茯苓治水液代謝障礙

      ,水液局部潴留
      ,則局部水腫,生水泡水痘皰疹
      。治小便不利
      ,即小便異常,尿頻
      ,尿少
      ,尿多。尿少者
      ,易下肢浮腫
      ,按之凹陷無彈性者,為浮腫
      ,按之有彈性
      ,但下肢過大者
      ,為腫
      。茯苓又治肉膶
      ,即肌肉跳動(dòng),或因與芍藥成藥對(duì)而治
      。治肌肉酸重
      ,難以轉(zhuǎn)側(cè)。服熱藥而身冷者
      ,或因熱厥
      ,或因水液代謝障礙,阻礙熱量均勻分布
      。茯苓排水
      ,易使大便干,便秘者宜加大黃
      。其人苔白
      ,水滑,齒痕
      ,用干姜附子而苔白不能去者
      ,則為茯苓證。茯苓證者易并發(fā)蒼術(shù)證


      白術(shù)治骨關(guān)節(jié)水液代謝障礙
      ,水液潴留骨關(guān)節(jié),則骨關(guān)節(jié)腫脹
      ,若受寒涼
      ,則冷痛,若受炎熱
      ,則熱痛
      。茯苓白術(shù)藥對(duì)類方治全身水液代謝障礙,頭暈
      ,動(dòng)靜皆暈


      茯苓之長:

      茯苓之短:茯苓利小便,奪腸中水
      ,便秘者易加重
      ,故便秘者需加大黃利大便,茯苓大黃為藥對(duì)
      ,相輔相成
      ,互相成就。

      經(jīng)方循證情報(bào)速遞:茯苓
      、白術(shù)
      、甘草三味藥物各自沒有鎮(zhèn)靜催眠作用
      ,但合在一起卻有鎮(zhèn)靜催眠作用,且三味藥必須同煎
      ,分開各自煎煮后混在一起則無效
      ,提示共煎的過程發(fā)生了某種反應(yīng)。進(jìn)一步采用HPLC發(fā)現(xiàn)同煎和分煎的湯劑有效成分不同


      藍(lán)蓮花:從張仲景經(jīng)驗(yàn)來看
      ,茯苓主治眩悸。后世醫(yī)家認(rèn)為茯苓能“寧心安神”
      。合觀之
      ,則茯苓具有鎮(zhèn)靜作用。鎮(zhèn)靜
      ,主要是針對(duì)神經(jīng)精神系統(tǒng)而言的
      。茯苓鎮(zhèn)靜,多與半夏和桂枝合用
      。半夏厚樸湯證為神經(jīng)癥狀
      ,苓桂劑也多為神經(jīng)癥狀,多有“悸”的表現(xiàn)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a href="/ddjy_99/221.html">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謂茯苓主“胸脅逆氣,憂恚驚邪恐悸……”前者類似于奔豚病的逆上
      ,為神經(jīng)癥狀
      ;后者則是精神癥狀。防己茯苓湯治療“四肢聶聶動(dòng)者”
      ; 茯苓桂枝白術(shù)甘草湯治療“發(fā)汗則動(dòng)經(jīng)
      ,身為振振搖者”; 真武湯治療“身目閏動(dòng)
      ,振振欲擗地者”
      。從這三條可以看出,共同特點(diǎn)為肌肉的不自主抖動(dòng)
      ,都用茯苓
      。可知此種癥狀當(dāng)為茯苓所主治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蛇M(jìn)一步推測(cè),茯苓對(duì)肌肉也有鎮(zhèn)靜作用


      《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還說茯苓主治“口焦舌干
      ,利小便”。 “利小便”說明原有小便不利
      。那么
      ,“口焦舌干” 的情況還能“利小便”嗎
      ?口渴而小便不利,顯然是脫水癥狀
      。那么
      ,在脫水情況下又能用茯苓嗎?本來就水分不足還要再去利尿
      ,實(shí)在是講不通的
      。那么
      ,難道是經(jīng)文寫錯(cuò)了嗎
      ?也不是!茯苓所治療的脫水是病人能進(jìn)水入口
      ,但水分卻只能停留在胃
      ,卻不能排入小腸。而水分的吸收主要在小腸完成
      。既然不能進(jìn)入小腸
      ,則無論喝多少水也糾正不了全身的脫水狀態(tài)。這種情況大多見于幽門梗阻導(dǎo)致的胃潴留
      。茯苓澤瀉湯治“胃反
      ,吐而渴,欲飲水者”
      ;五苓散治療的“渴欲飲水
      ,水入則吐者”之“水逆”證;還有《外臺(tái)》茯苓飲治療的“心胸間有停痰宿水”等
      ,這些描述都類似于胃擴(kuò)張和胃潴留
      。基本上又都把茯苓列入方名
      。尤其是茯苓澤瀉湯
      ,重用茯苓達(dá)半斤。提示茯苓有促進(jìn)胃中水分轉(zhuǎn)入腸道或者促進(jìn)腸道對(duì)水分的吸收作用
      。而并不是單純的增加腎臟分泌尿液來利尿
      。一旦脫水得以糾正,則口渴而小便不利自然一并消失


      張仲景常把茯苓和白術(shù)配伍使用來治療心下有水飲而證見口渴和小便不利
      ,這是二者主治的共性。那么
      ,茯苓和白術(shù)兩者之間又有什么不同之處呢
      ?從張仲景原文來看,腹?jié)M者可以使用茯苓而不用白術(shù)
      。肌表之水多用白術(shù)而少用茯苓
      ,如越婢湯加白術(shù)而不加茯苓
      。肢體關(guān)節(jié)的腫痛多用白術(shù)少用茯苓,如桂枝芍藥知母湯
      、甘草附子湯
      、去桂加白術(shù)湯

      等。能夠配伍附子“走皮中
      ,逐水氣”的是白術(shù)而非茯苓
      。不僅是肌表之水,就是心下停水之重者
      ,也多用白術(shù)而不用茯苓
      。如澤瀉湯和枳術(shù)湯都用白術(shù)?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梢?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就治療水飲來說,茯苓不及白術(shù)
      。若論鎮(zhèn)靜
      ,茯苓則遠(yuǎn)較白術(shù)擅長。那些治療悸
      、動(dòng)
      、驚、恐的處方
      ,可以沒有白術(shù)
      ,但決不可沒有茯苓。

      coorus:麻黃先煮是為了去沫
      ,如今煮麻黃基本無沫
      ,當(dāng)然也就不必先煮了。有些藥比較難“進(jìn)水”
      ,像葛根
      ,傷寒論就要求先煮,其實(shí)茯苓也是這樣的(據(jù)說鮮品稍軟有彈性)
      ,藥煮完切開一看
      ,里面還是干的,所以茯苓先煮或砸碎煮可能比較好
      。而石膏這樣的藥
      ,怎么煮出不了多少“有效成分”,就不用折騰了


      ......

      葵子茯苓散

      原文:妊娠
      ,有水氣,身重,小便不利
      ,灑淅惡寒
      ,起即頭眩,葵子茯苓散主之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督饏T要略·婦人妊娠病脈證并治第二十》

      原方:葵子一斤? 茯苓三兩? 上二味,杵為散
      ,飲服方寸匕
      ,日三服,小便利則愈


      ......

      茯苓甘草湯

      原文:1.傷寒汗出而渴者
      ,五苓散主之;不渴者
      ,茯苓甘草湯主之
      。《傷寒論》(73)

      2.傷寒
      ,厥而心下悸,宜先治水
      ,當(dāng)服茯苓甘草湯
      。卻治其厥,不爾
      ,水漬入胃
      ,必作利也?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秱摗罚?56)

      3
      、太陽病,小便利者
      ,以飲水多
      ,必心下悸;小便少者
      ,必苦里急也
      。《傷寒論》(127)

      4.水在腎
      ,心下悸
      。《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并治第十二》

      5.夫病人飲水多
      ,必暴喘滿
      。凡食少飲多,水停心下,甚者則悸
      ,微者短氣
      。《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并治第十二》

      原方:茯苓二兩? 桂枝二兩
      ,去皮? 甘草一兩
      ,炙? 生姜三兩,切? 上四味
      ,以水四升
      ,煮取 二升,去滓
      ,分溫三服


      注:心下悸為胃內(nèi)停水的伴有癥狀,腹診胃脘部振水間
      。心下悸者
      ,臍上腹主動(dòng)脈亢進(jìn),按之動(dòng)悸


      醫(yī)案:

      woyunzhai:半月前一女來診
      ,述失眠半年,伴心煩心悸
      ,曾治療不效
      。診其舌脈無特別,惟兩手厥冷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颊叽饲耙蛩ǖ膭e墅被拆除,而失意苦悶
      。當(dāng)時(shí)曾想用恩師的除煩或解郁湯等
      ,但考慮到“厥而心下悸”這一特定的方證組合,(以前臨證似未曾注意到這一方證)為了驗(yàn)證這一方證
      ,便用茯苓甘草湯
      。患者昨日來復(fù)診
      ,喜形于色
      ,失眠心煩心悸肢厥皆大減。

      ......

      茯苓桂枝白術(shù)甘草湯
      ,簡稱苓桂術(shù)甘湯


      原文:1.傷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滿
      ,氣上沖胸
      ,起則頭眩
      ,脈沉緊,發(fā)汗則動(dòng)經(jīng)
      ,身為振振搖者
      ,茯苓桂枝白術(shù)甘草湯主之?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秱摗罚?7)

      2.心下有痰飲
      ,胸脅支滿,目眩
      ,苓桂術(shù)甘湯主之
      。《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并治第十二》

      3.夫短氣
      ,有微飲
      ,當(dāng)從小便去之,苓桂術(shù)甘湯主之
      ,腎氣丸亦主之
      。《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并治第十二》

      4.脈沉者
      ,有留飲


      5.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腸間
      ,瀝瀝有聲
      ,謂之痰飲;

      6.病痰飲者
      ,當(dāng)以溫藥和之。

      原方:

      傷寒論:茯苓四兩? 桂枝三兩
      ,去皮? 白術(shù)? 甘草各二兩
      ,炙 上四味,以水六升
      ,煮取 三升
      ,去滓,分溫三服


      金匱要略:茯苓四兩 桂枝三兩 白術(shù)三兩 甘草二兩

      右四味
      ,以水六升,煮取三升
      ,分溫三服
      ,小便則利。

      注:

      東子:治頭暈
      ,動(dòng)則頭暈
      ,不動(dòng)不暈,起則頭暈,臥則不暈


      起則頭眩
      ,或?yàn)椤爸绷⑿缘脱獕骸薄?br>
      顆粒劑一兩計(jì)3克劑量:茯苓8,桂枝6
      ,蒼術(shù)4
      ,生甘草4。

      顆粒劑一兩計(jì)5克劑量:茯苓13
      ,桂枝10
      ,蒼術(shù)7(實(shí)為6.66),生甘草7(實(shí)為6.66)


      醫(yī)案:

      經(jīng)方論壇“逸人谷”醫(yī)案:06-07-2012
      ,一婦,1955年生
      ,尿稍頻急量少
      ,時(shí)作腰痛,大便爛日1-2行
      。舌中
      、后部白厚,脈細(xì)
      。予苓桂術(shù)甘湯原方: 茯苓25桂枝10蒼術(shù)15生甘草5
      ,均克,一劑
      。囑: 當(dāng)效
      ,若無效請(qǐng)復(fù)診。16-07-2012
      ,帶其夫來看耳鳴
      ,說: 藥后癥狀消除,白厚苔亦退去
      。其夫耳垂出現(xiàn)“冠脈溝”
      ,于是說耳鳴不必怕,心病得當(dāng)心
      !答: 心區(qū)常有悶痛
      ,休息可消失。查過
      ,“心肌損傷可能”
      、“心肌細(xì)胞壞死可能”。

      經(jīng)方論壇“登陸真難”醫(yī)案:60多歲的男性老人
      ,有“喘病”多年
      。近來氣喘加重
      ,出現(xiàn)臉腫,心悸
      ,納差
      ,寐不安。更為困苦者是每天午后面部出火
      ,臉紅
      ,傍晚自行消退。有時(shí)腹脹
      ,頭昏
      。在家掛水,每天六七十塊錢
      ,效果不滿意
      。老人是同事的鄉(xiāng)鄰。老伴過世
      ,小兒子在福建打工
      ,與人打斗坐了班房。長子入贅?biāo)l(xiāng)
      ,因要為老父治病遭到妻子反對(duì)
      ,毅然離婚,10歲的兒子也自然歸前妻撫養(yǎng)
      。目前也在外地打工
      。老人靠低保度日。觀其面腫
      ,兩頰部有細(xì)血管增生
      ,如二尖瓣面容。但心臟聽診無雜音
      。察其舌象
      ,舌質(zhì)淡,舌面水滑
      。脈沉,似有弦象
      。 處方:茯苓40克
      、肉桂30克、蒼術(shù)30克
      、炙甘草20克
      。5劑。復(fù)診他說
      ,吃了3劑
      ,病情即好轉(zhuǎn)許多
      。有一付還煮焦了,棄了
      。目前癥狀
      ,小腹時(shí)脹,納增
      ,其他不適俱除
      。還說,盡可能還吃原方
      。于是
      ,加量與之。

      李宇銘醫(yī)案:龐某
      ,女
      ,4歲,香港人
      。2013年7月19日
      ,流涕1個(gè)月。1個(gè)月前開始鼻流清涕
      ,3周前突然咳嗽
      ,流涕黏稠,有痰難咯
      ,晨起色黃
      ,日間少咳痰,無咽不適
      ,大便1~2日一行
      。舌暗紅,苔白膩
      ,脈細(xì)滑
      ,動(dòng)在關(guān)上。與苓桂術(shù)甘湯:茯苓60克
      ,桂枝45克
      ,白術(shù)30克,炙甘草30克
      ,2劑
      。以水6碗,煎剩下3碗
      ,分9次服
      ,每日服3次。2013年9月1日上藥服后
      ,流涕
      ,咳嗽諸癥已除
      ,近日無感冒發(fā)作。

      ......

      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湯
      ,又名 桂苓五味甘草湯

      原文:青龍湯下已
      ,多唾口燥,寸脈沉
      ,尺脈微
      ,手足厥逆,氣從小腹上沖胸咽
      ,手足痹
      ,其面翕熱如醉狀,因復(fù)下流陰股
      ,小便難
      ,時(shí)復(fù)冒者;與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湯
      ,治其氣沖
      。《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并治第十二·附方《外臺(tái)》桂苓五味甘草湯》

      原方:茯苓四兩 桂枝四兩(去皮) 甘草三兩(炙) 五味子半升

      右四味
      ,以水八升
      ,煮取三升,去滓
      ,分三溫服


      注:

      醫(yī)案:

      讀中醫(yī)經(jīng)典:患者女,68歲
      ,半個(gè)月來面部烘熱
      ,下午3點(diǎn)左右始,至晚上9點(diǎn)左右
      。結(jié)束
      ,二便正常,寐安
      ,舌淡
      ,舌尖有瘀斑,脈弦
      。處方:桂苓五味甘草湯
      ,茯苓20g桂枝20g炙甘草10g五味子10g? 3劑。二診:服2劑后
      ,烘熱止。問:不解何意
      ?如若我處方
      ,當(dāng)滋陰清熱
      ,知母黃柏之屬。師:金匱條文:“咳逆倚息不得臥
      ,小青龍湯主之
      。青龍湯下已,多唾
      ,口燥
      ,寸脈沉,遲脈微
      ,手足厥逆
      ,氣從少腹上沖胸咽,手足痹
      ,其面翕熱如醉狀
      ,因復(fù)下流陰股,小便難
      ,時(shí)復(fù)冒者
      ,與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湯,治其氣沖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闭J(rèn)為 “其面翕熱如醉狀”可以描述面部烘熱,為氣上沖病機(jī)
      ,用桂苓五味甘草湯降氣沖


      天之君子:患者是我堂嬸,49歲
      ,身高中上
      ,體態(tài)較豐,膚色一般
      ,眼較大
      ,平時(shí)易疲憊, 常肩背困疼
      ,面頰?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F(xiàn)紅暈,冬天愛干咳
      ,時(shí)有牙疼
      ,以右側(cè)后牙為甚,痛處牙齒已連拔數(shù)枚
      ,但牙雖去而痛不止?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F(xiàn)以鼻噴熱氣難忍,頭時(shí)眩 前來索藥
      。乍聞此癥
      ,欲以涼散法治之
      。繼診其脈:兩關(guān)浮弦有力,而寸尺俱沉弱
      ,典型的中間強(qiáng)兩頭弱
      ,兩手俱如此。得此脈象
      ,再聯(lián)系患者平時(shí)的體質(zhì)特點(diǎn)
      ,處方的思路一下便轉(zhuǎn)到了 茯苓桂枝五味甘草 湯--------“青龍湯下已,多唾口燥
      ,寸脈沉
      ,尺脈微,手足厥逆
      ,氣從小腹上沖胸咽
      ,手足痹,其面翕然如醉狀
      ,因復(fù)下流陰股
      ,小便難,時(shí)復(fù)冒者 與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湯
      ,治其氣沖”
      。遂處方:茯苓15 桂枝12 五味子10 炙甘草8? 1劑,患者于昨晚服藥
      ,今天晚飯后又來拿藥
      ,告曰下午時(shí)感覺癥狀明顯減輕,且牙疼處亦感輕松
      ,再診其脈:兩關(guān)較前大緩
      ,寸尺已起,六脈現(xiàn)平
      ,方確信藥已中的
      ,遂照前方再開兩劑。個(gè)人感覺該方應(yīng)是堂嬸調(diào)體之的對(duì)方
      ,其一切雜癥均可治之
      ,有關(guān)該患者的情況我會(huì)及時(shí)上發(fā)。

      小吹:約4年前
      ,一例女性患者
      ,約近50歲,更年前綜合征來診
      ,口干心悸
      ,半年來多方治療不愈。后黃仕沛老師接診,患者對(duì)黃師說
      ,她的病怪怪的
      ,又羞于對(duì)人言,也未對(duì)其他醫(yī)生訴說過
      。就是面部烘熱發(fā)作時(shí),有一股熱氣從右側(cè)陰唇起循腹部往上至面部
      ,甚覺難受
      ,大便秘結(jié),余無特殊
      。黃師對(duì)勞師姐說
      ,此苓桂味甘湯證也。遂處以:桂枝十五克? 茯苓二十四克? 五味子十五克? 生地三十克? 大黃十克? 甘草十二克? 三劑而愈


      yiguiran:2013年3月中旬
      ,本人感冒,鼻塞
      、偶爾咳嗽吐痰稍粘稠
      、偶爾流清鼻涕、全身不適
      ;當(dāng)時(shí)不在意
      。第二天下午4點(diǎn)鐘左右,咳嗽加劇來勢(shì)洶涌--------好象一股氣從小腹猛沖逆上的咳嗽
      ,大約一分鐘內(nèi)猛咳好幾次
      ,痰也變得清浠如雞蛋清、感覺最有意思
      、也最明顯的是:幾乎伴隨咳嗽的同時(shí)
      ,痰從心下逆上喉嚨如噴泉般涌到口腔,心下稍感脹悶不適
      ,同時(shí)鼻涕(清?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⒀蹨I一起如泉涌
      ;背部稍感惡寒
      。有一種憋悶感。舌淡紅臺(tái)白滑
      ,小便稍黃大便偏稀
      ,雙關(guān)脈弦緊數(shù)(大概)。自己開方========小青龍+茯苓
      。兒子主動(dòng)幫我抓藥
      ,讓老婆熬藥,晚上7點(diǎn)鐘喝一碗藥,上床睡到晚上9點(diǎn)多)起來小便暢快淋漓
      。2個(gè)多小時(shí)內(nèi)
      ,病然若失。

      又一次讓我驚嘆經(jīng)方的神奇
      !同時(shí)得感謝仲景先師
      、胡老;感謝經(jīng)方論壇
      、感謝黃煌老師
      。因?yàn)槲以诮?jīng)方論壇向大家學(xué)習(xí)了3年。對(duì)于這種小打小鬧的感冒處理起來已經(jīng)很自信了


      ......

      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
      ,簡稱苓桂甘棗湯。

      原文:1.發(fā)汗后
      ,其人臍下悸者
      ,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主之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秱摗罚?5)

      2.發(fā)汗后,臍下悸者
      ,欲作賁豚
      ,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主之?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督饏T要略·奔豚氣病脈證治第八》

      原方:茯苓(半斤) 桂枝(四兩
      ,去皮) 甘草(二兩,炙) 大棗(十五枚
      ,擘)

      右四味
      ,以甘瀾水一斗,先煮茯苓
      ,減二升
      ,內(nèi)諸藥,煮取三升
      ,去滓
      ,溫服一升,日三服
      。(甘瀾水法:取水二斗
      ,置大盆內(nèi),以勺揚(yáng)之
      ,水上有珠子五六千顆相逐
      ,取用之)

      注:治起則頭暈?zāi)垦?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靜則暈止。臍下動(dòng)悸
      ,或臍處動(dòng)悸
      ,為欲作奔豚。奔
      ,為跑
      。豚,為豬
      。奔豚氣
      ,臨床特點(diǎn)為發(fā)作性下腹氣上沖胸,直達(dá)咽喉
      ,腹部絞痛,胸悶氣急
      ,頭昏目眩
      ,心悸易涼,煩躁不安
      ,發(fā)作過后如常
      ,有的夾雜寒熱往來或吐膿癥狀。因其發(fā)作時(shí)胸腹如有小豚奔闖
      ,故名
      。奔豚病脈象各不相同,應(yīng)舍脈從證
      。茯苓治肌肉跳動(dòng)
      ,桂枝治腹主動(dòng)脈博動(dòng)亢進(jìn)。水可用常流水
      。白術(shù)不治奔豚
      ,亦不妨礙治療奔豚,無需因臍上筑者而忌諱合方白術(shù)
      ,有是證即可用是藥


      醫(yī)案:

      天空的雨:患者于十月前因感冒在社區(qū)醫(yī)院上午輸液治療,下午三時(shí)突然肚臍處突然跳動(dòng)不止
      ,嘔吐數(shù)次
      ,煩亂不休。轉(zhuǎn)院至市
      、區(qū)兩級(jí)醫(yī)院胃鏡檢查示:胃竇炎
      ;做心電圖等其他檢查均未發(fā)現(xiàn)明顯異常。住院輸液八天略有改善出院
      。后十月來又發(fā)作數(shù)次
      。每次在家中苦熬數(shù)周好轉(zhuǎn)
      。2月3日又發(fā)作,自覺心中煩亂
      ,肚臍處跳動(dòng)不止
      ,惡心欲吐,比以前越發(fā)嚴(yán)重
      。其兒媳求助于我
      。其人形體消瘦,以手按胸趴在桌子上
      ,全身抖動(dòng)
      ,口中呻嚀不止。舌淡苔白滑
      。桂枝50g茯苓50g? 炙甘草50g? 共研細(xì)粉末
      ,每次3g 每天3次,用大棗湯調(diào)服
      。10日來再無臍下跳動(dòng)


      黃煌:苓桂甘棗湯是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的簡稱,定悸的效果來得快
      ,而且安全
      。下面,說個(gè)今年5月在家鄉(xiāng)接診的案例


      ? ? ? ? 盧老漢
      ,77歲。5月22日初診:顴骨高凸
      ,兩頰深陷
      ,滿口假牙已經(jīng)松脫,說話口齒不清
      ,舌頭胖大而紫暗
      ,舌面堆積者渾濁的白苔。他的嗓音嘶?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骸皼]有氣力哇
      ,頭暈,暈……
      ,胸口難受
      ,這里……”他伸出手,摸著胸口
      。家人告訴我
      ,老人有高血壓病、房顫
      、腦梗
      。最近經(jīng)常暈厥跌倒
      ,也為此住過醫(yī)院。希望中醫(yī)調(diào)理
      。我讓病人躺下
      。他確實(shí)很瘦,舟狀腹
      ,按之扁平?jīng)]有彈性
      ,空蕩蕩的褲管里瘦削干枯的小腿滿是皮屑。脈是空大的
      ,按之硬
      ,脈律不齊?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八恰鹬θ恕?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我當(dāng)即處方:茯苓40肉桂10桂枝10炙甘草30紅棗50
      ,5劑


      ? ? ? ? 6月22日復(fù)診:老人的精神狀況明顯好轉(zhuǎn),臉色也顯得紅潤些
      。他高興地告訴我,7劑后心慌心悸
      、起立頭暈即明顯減輕
      ,胃口和體重都增加了。家人說
      ,上方已經(jīng)連續(xù)服用了17劑
      。因?yàn)檫€有乏力氣短,我在原方上加龍骨
      、牡蠣
      、黨參,囑繼續(xù)間斷性服用


      ? ? ? 苓桂甘棗湯是平?jīng)_定悸方
      。《傷寒論》用于“發(fā)汗后
      ,其人臍下悸者
      ,欲作奔豚”(65)。臍腹部有強(qiáng)烈的搏動(dòng)感
      ,如有上沖攻動(dòng)的小豬
      ,人不僅慌亂難受,甚至可以暈厥
      。張仲景形象地描繪了一個(gè)具有強(qiáng)烈心慌心悸的患者
      。這種情況
      ,大多出現(xiàn)在循環(huán)系統(tǒng)疾病和精神神經(jīng)系統(tǒng)疾病過程中,特別是心功能不全
      、房顫
      、心律不齊、低血壓
      、動(dòng)脈硬化
      、心臟瓣膜病等。這位老人以心悸暈厥為主訴
      ,是嚴(yán)重的心腦血管疾病
      。從主治疾病譜對(duì)照,用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是合適的


      ? ? ? ? 不過
      ,用苓桂甘棗湯還要看人是否瘦弱,舌質(zhì)是否暗淡
      ?脈搏是否無力
      ?“桂枝人”是一種重要的參照系?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肮鹬θ恕笔菍?duì)適用大劑量桂枝
      、肉桂以及長期使用桂枝類方的人群作的一種簡稱。其人多消瘦憔悴
      ,易出汗
      ,易心悸,尤其以舌暗淡或紫暗
      、舌質(zhì)胖嫩
      、脈弱為特征。難道胖的人就不能用此方嗎
      ?這倒不能把說絕
      ,有時(shí)也有這種可能。但從苓桂甘棗湯藥物組成來看
      ,十五枚的大棗
      ,再加上二兩甘草,按常理只能用于瘦人
      ,或者說
      ,其人沒有浮腫,沒有虛胖
      。甘草讓人浮腫
      ,大棗讓人肥壯,你看《傷寒論》上的甘草方
      ,大多用在劇烈的汗吐下以后
      ,此時(shí)體液丟失嚴(yán)重
      。大劑量的大棗方,大多用于“虛勞不足”
      ,如炙甘草湯用大棗30枚
      ,薯蕷丸大棗用百枚。

      ? ? ? ? 經(jīng)方中定悸方很多
      ,有些方與苓桂甘棗湯很相似
      。如苓桂術(shù)甘湯不用大棗而有白術(shù),則其特點(diǎn)在利水定悸
      ,可用于飲聚水停的“心下逆滿
      ,氣上沖胸,起則頭?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大多見于伴有胃下垂、胃潴留
      、腹瀉等消化道疾病者
      。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湯也不用大棗,而有五味子
      ,其特點(diǎn)在固脫定悸
      ,可用于咳喘患者出現(xiàn)多唾口燥,脈微厥逆
      ,“面翕熱如醉狀”“小便難
      ,時(shí)復(fù)冒”時(shí),這多是心肺疾病的虛脫之兆
      ,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
      、肺氣腫
      、低血壓等多見。一味藥物之差
      ,方證同中見異
      ,經(jīng)方的嚴(yán)謹(jǐn)性于此可見一斑。

      ......

      苓甘五味姜辛湯

      原文:沖氣即低
      ,而反更咳
      ,胸滿者,用桂苓五味甘草湯去桂
      ,加干姜
      、細(xì)辛,以治其咳滿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督饏T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并治第十二·附方《外臺(tái)》桂苓五味甘草湯方》

      原方:茯苓四兩 甘草三兩 干姜三兩 細(xì)辛三兩 五味半升

      右五味
      ,以水八升,煮取三升
      ,去滓
      ,溫服半升,日三


      醫(yī)案:

      藥里真:李某
      ,3周歲,同事的兒子
      ,半月前感冒病愈之后
      ,一直清涕不止,衛(wèi)生紙擦拭不停,望其舌,質(zhì)淡苔白而潤
      ,口不渴
      ,小便清長。投予苓甘五味姜辛湯
      。處方:茯苓10
      ,生甘草5,五味子8
      ,干姜10
      ,細(xì)辛3
      ,二劑
      。第三天
      ,詢其父
      ,得知
      ,二劑之后
      ,清涕便止
      。經(jīng)方的威力真是不可小覷


      ......

      桂苓五味甘草去桂加姜辛夏湯
      ,又名 苓甘五味姜辛夏湯

      原文:咳滿即止
      ,而更復(fù)渴,沖氣復(fù)發(fā)者
      ,以細(xì)辛
      、干姜為熱藥也。服之當(dāng)遂渴
      ,而渴反止老
      ,為支飲也。支飲者
      ,法當(dāng)冒
      ,冒者必嘔,嘔者復(fù)內(nèi)半夏,以去其水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督饏T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并治第十二·附方《外臺(tái)》桂苓五味甘草去桂加姜辛夏湯方》

      原方:茯苓四兩 甘草三兩 細(xì)辛二兩 干姜二兩 五味子 半夏各半升

      右六味,以水八升
      ,煮取三升
      ,去滓,溫服半升
      ,日三


      ......

      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湯,簡稱 苓甘五味姜辛夏杏湯

      原文:水去嘔止
      ,其人形腫者
      ,加杏仁主之。其證應(yīng)內(nèi)麻黃
      ,以其人逐痹
      ,故不內(nèi)之。若逆而內(nèi)之者
      ,必厥
      。所以然者,以其人血虛
      ,麻黃發(fā)其陽故也
      。《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并治第十二·附方《外臺(tái)》桂苓五味甘草去桂加姜辛夏湯方》

      原方:茯苓四兩 甘草三兩 五味半升 干姜三兩 細(xì)辛三兩 半夏半升 杏仁半升(去皮尖)

      右七味
      ,以水一斗
      ,煮取三升,去滓
      ,溫服半開
      ,日三。

      四君子湯:管某? 女? 55歲? 半夏眼(眼裂大
      ,敏感
      ,反應(yīng)快,情感易從眼神流露)
      ,體胖。 兩月前感冒
      ,經(jīng)治療好轉(zhuǎn)
      ,但遺留咳嗽。曾經(jīng)多處診治
      ,病情時(shí)有反復(fù)
      ,未能痊愈?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淘\:陣發(fā)性咳嗽
      ,受寒加重
      ,痰少,口干
      ,飲水不多
      ,說話多容易喑啞,余無特殊
      。舌苔白潤
      ,脈緩。我擬診寒飲
      。因無鼻塞
      、清涕、水樣痰
      ,故未選小青龍
      ,而用溫肺祛飲苓甘五味姜辛夏杏湯,五劑
      ,茯苓20 五味子15 細(xì)辛6 干姜15 姜半夏12 杏仁15 甘草6
      。服后效果顯著,囑再服五劑鞏固


      ......

      苓甘五味加姜辛半杏大黃湯

      原文:若面熱如醉
      ,此為胃熱上沖熏其面,加大黃以利之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督饏T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并治第十二·附方《外臺(tái)》苓甘五味加姜辛半杏大黃湯方》

      原方:茯苓四兩 甘草三兩 五味半升 干姜三兩 細(xì)辛三兩 半夏半升 杏仁半升 大黃三兩

      右八昧,以水一斗
      ,煮取三升
      ,去滓,溫服半升
      ,日三


      ......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術(shù)湯

      原文:服桂枝湯,或下之
      ,仍頭項(xiàng)強(qiáng)痛
      ,翕翕發(fā)熱,無汗
      ,心下滿微痛
      ,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術(shù)湯主之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秱摗罚?8)

      原方:于桂枝湯方內(nèi),去桂枝,加茯苓
      、白術(shù)各三兩
      ,余依前法,煎服
      。小便利
      ,則愈。

      桂枝湯方:桂枝三兩
      ,去皮? 芍藥三兩? 甘草二兩
      ,炙? 生姜三兩,切? 大棗十二枚
      ,擘? 上五味
      ,三味,以水七升
      ,微火煮取 三升
      ,去滓,適寒溫
      ,服一升
      ,服已須臾,啜熱稀粥一升余
      ,以助藥力
      。溫覆令一時(shí)許,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
      ,不可令如水流離
      ,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
      ,停后服
      ,不必盡劑。若不汗
      ,更服依前法
      。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間
      ,半日許令三服盡
      。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
      ,周時(shí)觀之
      。服一劑盡,病證猶在者
      ,更作服
      。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劑
      。禁生冷
      、粘滑、肉面
      、五辛
      、酒酪、臭惡等物


      注:

      東子:桂枝去桂加茯苓白術(shù)湯或?yàn)殄e(cuò)簡
      ,應(yīng)為桂枝加茯苓白術(shù)湯。

      桂枝湯解表
      。病飲者
      ,需治其水,水若不治
      ,解表無效
      。茯苓白術(shù)為藥對(duì),治水飲
      ,從小便出
      。桂枝加茯苓白術(shù)湯治水飲而致頭痛,頸項(xiàng)不適
      ,發(fā)熱
      。偏頭痛者,宜合細(xì)辛類方


      山田業(yè)廣:考證“頭項(xiàng)強(qiáng)痛”
      ,“謂頭痛、項(xiàng)強(qiáng)”


      lj200719:如果外證有水飲
      ,只是解外,是沒效果的
      ,要先去水飲
      。如傷寒論28條的桂枝湯去桂加茯苓白術(shù),80條的真武湯證
      ,發(fā)汗
      ,其人仍發(fā)熱。厥陰病的
      ,先治其水
      ,再治其厥。 還有傷寒論第98條
      ,面目及身黃
      ,小便難者
      ,本渴飲水而嘔者,柴胡不中與之
      。我治過一個(gè)小柴胡湯證兼水飲而小便不利的病人
      ,先用柴胡桂枝湯,反而增加眩暈
      ,而后加茯苓白術(shù)之后則愈~~

      ......

      苓桂術(shù)甘湯的方義

      本方所治痰飲乃中陽素虛

      ,脾失健運(yùn),氣化不利
      ,水濕內(nèi)停所致
      。蓋脾主中州,職司氣化
      ,為氣機(jī)升降之樞紐
      ,若脾陽不足,健運(yùn)失職
      ,則濕滯而為痰為飲
      。而痰飲隨氣升降,無處不到
      ,停于胸脅
      ,則見胸脅支滿;阻滯中焦
      ,清陽不升
      ,則見頭暈?zāi)垦#簧狭栊姆?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則致心悸
      、短氣而咳;舌苔白滑
      ,脈沉滑或沉緊皆為痰飲內(nèi)停之征
      。仲景云:“病痰飲者,當(dāng)以溫藥和之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金匱要略》)故治當(dāng)溫陽化飲,健脾利水
      。本方重用甘淡之茯苓為君
      ,健脾利水,滲濕化飲
      ,既能消除已聚之痰飲
      ,又善平飲邪之上逆。桂枝為臣
      ,功能溫陽化氣
      ,平?jīng)_降逆
      。苓、桂相合為溫陽化氣
      ,利水平?jīng)_之常用組合
      。白術(shù)為佐,功能健脾燥濕
      ,苓、術(shù)相須
      ,為健脾祛濕的常用組合
      ,在此體現(xiàn)了治生痰之源以治本之意;桂
      、術(shù)同用
      ,也是溫陽健脾的常用組合。炙甘草用于本方
      ,其用有三:一可合桂枝以辛甘化陽
      ,以襄助溫補(bǔ)中陽之力;二可合白術(shù)益氣健脾
      ,崇土以利制水
      ;三可調(diào)和諸藥,功兼佐使之用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pianfang/87607.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

      ,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shí)真實(shí)出處
      ,未能及時(shí)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
      ,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qǐng)聯(lián)系管理員
      ,我們會(huì)立即處理
      ,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cuò)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
      ,請(qǐng)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
      ,情況屬實(shí),我們會(huì)第一時(shí)間予以刪除
      ,并同時(shí)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guān)文章
      李敬孝教授運(yùn)用枳實(shí)薤白桂枝湯醫(yī)案二則
      摘要:本文為總結(jié)歸納胸痹病辨證及治療規(guī)律
      ,根據(jù)《金匱要略》一書中張仲景對(duì)胸痹的論述,通過對(duì)導(dǎo)師李敬孝教授臨床治療胸痹的病例的分析總結(jié)
      川升麻揩齒散
      處方 : 川升麻半兩
      ,白附子1分(炮裂)
      健脾增力丹
      處方 : 陳皮1斤
      ,厚樸1斤,蒼術(shù)1斤
      ,神曲1斤
      ,麥芽1斤
      ,山楂1斤,甘草半斤
      ,黑豆半斤
      。制法 : 上為細(xì)末,煉蜜為丸
      黃蓍酒
      處方 : 黃蓍、防風(fēng)
      、桂心
      、天麻、萆薢
      、石斛
      、虎骨(酥炙)
      、白芍藥、當(dāng)歸
      、云母粉
      、白術(shù)、茵芋葉
      、木香
      、仙靈脾、甘草
      、川續(xù)斷
      ,各一兩。炮制 : 上挫
      ,生絹袋盛
      ,好酒一升浸之。春五日
      、夏三日
      大效五丁飲子
      處方 : 白豆蔻5個(gè)(每個(gè)分作5塊)
      偏方秘方熱門文章 100+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