苓桂術(shù)甘湯
出自《金匱要略》
【組成】 茯苓四兩(12g) 桂枝去皮三兩(9g) 白術(shù)二兩(6g) 甘草炙,二兩(6g)
【用法】 上四味
【功用】 溫陽化飲
,健脾利濕。【主治】 中陽不足之痰飲。胸脅支滿
,目眩心悸,短氣而咳【方解】本方所治痰飲乃中陽素虛
此方服后
,當小便增多,是飲從小便而去之征,故原方用法之后有“小便當利”之說。此亦即《金匱要略》“夫短氣有微飲者,當從小便去之”之意。本方與五苓散均為溫陽化飲之常用方
,組成中同有茯苓、桂枝、白術(shù)。五苓散以澤瀉為君,臣以茯苓、豬苓,直達下焦,利水滲濕為主,主治飲停下焦之頭眩,臍下悸,或吐涎沫等證。苓桂術(shù)甘湯以茯苓為君【運用】
1.辨證要點:本方為治療中陽不足痰飲病之代表方
2.加減法:咳嗽痰多者
,加半夏、陳皮以燥濕化痰;心下痞或腹中有水聲者,可加枳實、生姜以消痰散水。3.現(xiàn)代運用:適用于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
、心源性水腫、慢性腎小球腎炎水腫、梅尼埃病、神經(jīng)官能癥等,屬水飲停于中焦者。【附方】
甘草干姜茯苓白術(shù)湯(又名腎著湯
,《金匱要略》) 甘草二兩(6g) 干姜四兩(12g) 茯苓四兩(12g) 白術(shù)二兩(6g) 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功用:溫脾勝濕。主治:寒濕下侵之腎著甘姜苓術(shù)湯與苓桂術(shù)甘湯兩方在組成上僅一味之差
【文獻摘要】
1. 原書主治
《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并治》:“心下有痰飲
“夫短氣有微飲
2. 方論選錄
吳謙,等《醫(yī)宗金鑒·刪補名醫(yī)方論》卷30錄趙良:“《靈樞》謂心胞絡(luò)之脈動則病胸脅支滿者
柯琴《傷寒來蘇集·傷寒附翼》卷上:“君以茯苓
【臨床報道】
苓桂術(shù)甘湯加味治療水飲眩暈74例,其中水濕困脾型30例
【實驗研究】
苓桂術(shù)甘湯能明顯增加小鼠免疫器官質(zhì)量
另有實驗表明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pianfang/8996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
上一篇:
苓甘五味姜辛湯方歌方解,有哪些作業(yè)和···
下一篇:
貝母瓜蔞散方歌,有哪些作業(yè)和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