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榴皮有哪些有哪些作用和功效及食用方法,石榴皮的用途與藥用價值
生活百事通
2023-09-21 01:22:50
石榴皮是什么
石榴皮為石榴科植物石榴的果皮
。 秋季石榴果實成熟
,頂端開裂時采摘
,除去種子及隔瓤,切瓣曬干
,或微火烘干
。干燥的果皮呈不規(guī)則形或半圓形的碎片狀,厚2~3毫米。
外表面暗紅色或棕紅色
,粗糙,具白色小凸點;頂端具殘存的宿萼;基部有果柄
。內(nèi)面鮮黃色或棕黃色
,并有隆起呈網(wǎng)狀的果蒂殘痕。質(zhì)脆而堅
,易折斷
。氣微弱,味澀
。以皮厚實
、色紅褐者為佳。
石榴皮簡介
【藥 名】:石榴皮
。
【異名】石榴皮為石榴科植物石榴PunicaGranatumL.的果皮
。又名石榴殼(《雷公炮炙論》),酸石榴皮(《肘后方》)
,安石榴酸實殼(《別錄》),酸榴皮(《綱目》)
,西榴皮(《閩東本草》)
。原植物石榴(《雷公炮炙論》)。
又名:楉榴(《廣雅》)
,安石榴(《博物志》)
,丹若(《酉陽雜俎》),金罌(《綱目》)
,金龐(《群芳譜》)
,若榴木(《中國植物志》),海石榴(河南)
,山力葉(東北)
,榭石榴(臺灣),榭榴
、安息榴
、西安榴、鐘石榴
、安石榴
。有澀腸止瀉,止血
,驅(qū)蟲的功效
。
【來源】為石榴科植物石榴的果皮。
石榴皮植物形態(tài)
石榴(《雷公炮炙論》)又名:楮榴(《廣雅》)
,安石榴(張華《博物志》)
,丹若(《酉陽雜俎》)
,金罌(《綱目》),金龐(《群芳譜》)
,榭榴
、海石榴、安息榴
、西安榴
、鐘石榴。落葉灌木或喬木
,高3~6米
。
樹皮青灰色;幼枝近圓形或微呈四棱形,枝端通常呈刺狀
,無毛
,葉對生或簇生;葉片倒卵形至長橢圓形,長2.5~6厘米
,寬1~1.8厘米
,先端尖或微凹;基部漸狹,全緣
,上面有光澤
,無毛,下面有隆起的主脈
,具短柄
。花1至數(shù)朵
,生小枝頂端或腋生
,花梗長2~3毫米。
花的直徑約3厘米;萼筒鐘狀
,肉質(zhì)而厚
,紅色,裂片6
,三角狀卵形;花瓣6
,紅色,與萼片互生
,倒卵形
,有皺紋;雄蕊多數(shù),著生于萼管中部
,花藥球形
,花絲細(xì)短;雌蕊1,子房下位或半下位
,上部6室
,具側(cè)膜胎座
,下部3室,具中軸胎座
,花柱圓形
,柱頭頭狀。
漿果近球形
,果皮肥厚革質(zhì)
,熟時黃色
,或帶紅色,內(nèi)具薄隔膜
,頂端有宿存花萼
。種子多數(shù)
,倒卵形
,帶棱角
。花期5~6月
。果期7~8月
。生于山坡向陽處或栽培于庭園。中國大部分地區(qū)有分布
。
石榴皮性味
酸澀
,溫,有毒
。
①《藥性論》:"味酸,無毒
。"
②《滇南本草》:"性寒
,味酸澀。"
③《綱目》:"酸澀
,沮
,無毒。"
④《廣西中藥》:"味苦澀
,性溫
,有毒。"
石榴皮歸經(jīng)入大腸
、肺
,腎經(jīng)。
①《雷公炮制藥性解》:"入大腸
、腎二經(jīng)
。"
②《本草撮要》:"入手太陰、足少陰經(jīng)
。"
石榴皮性狀鑒別
性狀特征
果皮半圓形或不規(guī)則塊片
,大小不一
,厚1.5-3mm。外表面黃棕色
、暗紅色或棕紅色
,稍具光澤,粗糙
,有棕色小點
,有的有突起的筒狀宿萼或粗短果柄。
內(nèi)表面黃色或紅棕色
,有種子脫落后的凹窩
,呈網(wǎng)狀隆起。質(zhì)硬而 脆
,斷面黃色
,略顯顆粒狀。氣微
,味苦澀
。以皮厚、棕紅色者為佳
。
顯微鑒別
果皮橫切面
外果皮為一列表皮細(xì)胞
,排列較緊密,外被角質(zhì)層
。中果皮較厚
,薄壁細(xì)胞內(nèi)含淀粉粒及草酸鈣簇晶或方晶;石細(xì)胞單個散在,類圓形
,長方形或不規(guī)則形
,少數(shù)分枝狀,壁較厚
,胞腔大具紋孔;維管束散在
。內(nèi)果皮薄壁細(xì)胞較小,亦含淀粉粒及草酸鈣簇晶或方晶;石細(xì)胞較小
。
粉末特征:黃綠色
1.石細(xì)胞無色
、淡黃色或黃棕色。類圓形
、長方形或不規(guī)則形
,有的短分枝,枝端圓鈍或膨大
,有的邊緣呈波狀
,直徑25-121μm,長至μm,長至238μm
,壁厚5-46μm
,層紋明顯,孔溝有分叉
,有的含棕色物
。
2.草酸鈣簇晶直徑3-27μm,棱角較寬;方晶直徑3-15μm
。
3.果皮表皮細(xì)胞斷面觀呈類言形
,外壁稍厚,角質(zhì)層厚10-17μm;表面觀呈圓多角形
,角質(zhì)層表面呈顆粒性
。
4.導(dǎo)管主要為螺紋導(dǎo)管,直徑約4μm;另有網(wǎng)紋導(dǎo)管
,直徑至25μm
。
5.淀粉粒單粒類圓形,直徑3-7μm;復(fù)粒由2-3分粒組成
。
6.棕色塊形狀不規(guī)則
。
含量測定
取本品粉末(過三號篩)約10g,精密稱定,照鞣質(zhì)含量測定法(附錄Ⅹ B)測定
,即得
。 本品含鞣質(zhì)不得少于10.0%。
石榴皮歷史考證
石榴在我國也是有比較多的歷史的
,而石榴皮亦是如此的
,那么它的事例又是怎樣的一種情況呢?下面小編就為大家詳細(xì)的介紹下吧!
石榴,亦名安石榴
,始載于《雷公炮炙論》
,原產(chǎn)西域(指敦煌以西諸國),漢代傳入中國
,歷代本草多有記述?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侗静萁?jīng)集注》云:“石榴以花赤可愛
,故人多植之?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薄侗静輬D經(jīng)》云:“今處處有之……木不甚高大
,枝柯附干,自地便生作叢
。
種極易息
,折其條盤土中便生。花有黃
、赤二色
。實亦有甘、酸二種
,甘者可食
,酢者入藥?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薄侗静菅芰x》云:“安石榴有酸
、淡二種。旋開單葉花
,旋結(jié)實
,實中子紅,孫枝甚多
,秋后經(jīng)雨
,則自坼裂”。
《綱目》云:“榴五月開花
,有紅
、黃、白三色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庇郑骸傲裾撸鲆?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丹實垂垂如贅瘤也
。”并引《事類合璧》云:“榴大如杯
,赤色有黑斑點
,皮中如蜂巢,有黃膜隔之
,子形如人齒
,淡紅色,亦有潔白如雪者”
。
1.《本草圖經(jīng)》
“安石榴
,舊不注所出州土,或云本生西域
。陸璣與弟云書云
,張騫為漢使外國十八年,得涂林安石榴是也
。今處處有之
。木不甚高大
,枝柯附干,自地便生作叢
,種極易息
,折其條盤土中便生。
花有黃
、赤二色
,實亦有甘、酢二種
,甘者可食
,酢者入藥。又有一種山石榴
,形頗相類而絕小
,不作房,生青
、齊間
,甚多,不入藥
,但蜜漬以當(dāng)果
,或寄京下,甚美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p>
2.《本草衍義》
“安石榴,有酸
、淡兩種
。旋開單葉花,旋結(jié)實
,實中子紅
,孫枝甚多,秋后經(jīng)雨
,則自坼裂
。河陰縣最多。又有一種
,子白瑩澈如水晶者
,味亦甘,謂之水晶石榴
。惟酸石榴皮,合斷下藥
,仍須老木所結(jié)
,及收之陳久者佳。”
3.《本草拾遺》
主蛔蟲
。
4.《滇南本草》
治日久水瀉
,同炒砂糖煨服,又治痢膿血
,大腸下血
。同馬兜鈴煎治小兒疳蟲。并洗膀胱
。
5.《本草蒙筌》
理蟲牙
。
6.《綱目》止瀉痢,下血
,脫肛
,崩中帶下。
7.《生草藥性備要》
治瘤子瘡
,洗疝痛
。
8.《科學(xué)的民間藥草》
驅(qū)除鉤、絳蟲
。
9.《別錄》療下痢
,止漏精。
10.《藥性論》
治筋骨風(fēng)
,腰腳不遂
,步行攣急疼痛。主澀腸
,止赤白下痢
。取汁止目淚下,治漏精
。
石榴皮化學(xué)成份
果皮含鞣質(zhì)10.4%
,蠟0.8%,樹脂肪4.5%
,甘露醇1.8%
,粘液質(zhì)0.6%,沒食子酸4.0%
,蘋果酸
、果膠和草酸鈣4.0%,樹膠3.2%
,菊糖1.0%
,非結(jié)晶糖2.7%。從鞣質(zhì)中分得:石榴皮苦素A
、B
,石榴皮鞣質(zhì)
,2,3-O-連二沒 食子酰石榴皮鞣質(zhì)
。
果皮還含反油酸
,異槲皮甙,矢車菊素-3-葡萄糖甙
,矢車菊素-3
,5-二葡萄糖,啼紋天竺素-3-葡萄糖甙
,啼紋天竺素-3
,5-二葡萄糖。又從果皮的甲醇提取物中分得四聚沒食子酸
,有抑制碳酸脫氫酶的活性
。
果皮、莖皮
、樹皮均含生物堿
,已分離出:石榴皮堿,異石榴皮堿
,偽石榴皮堿
,N-甲基異石榴皮堿等。又從樹皮所含鞣質(zhì)中分離出:石榴皮鞣質(zhì)
,2,3-O-連二沒食子酰石榴皮鞣質(zhì)
,2-O-沒食子酰-4,并沒食子酸連二沒食子酰-D-葡萄糖
,2
,3-六羥基聯(lián)苯二甲酰基-D-葡萄糖
,長A
、B、C
、D
,石榴皮葡萄糖酸,木麻黃鞣質(zhì)
,木麻黃鞣寧
。
石榴皮栽培要點
生物學(xué)特性
喜溫暖向陽的環(huán)境,耐旱
、耐寒
,也耐瘠薄,不耐
,不澇和蔭蔽
。對土壤要求不嚴(yán)
,但以排水良好的夾沙土栽培為宜。
栽培技術(shù)用扦插
、壓條或分株繁殖。扦插繁殖
,育苗移栽:在冬季進(jìn)行
,選取直徑1cm左右的粗的、健壯的枝條
,剪成6-7節(jié)長的插條
。然后在1.3m寬的苗床上,按行距33cm開橫溝
,深約16cm
,每隔10-13cm扦插1根,露出地面約1/4
,蓋土壓緊
,培育1-2年,在冬季落葉后至早春發(fā)芽前移栽
,行
、株距各3m左右。
壓條繁殖
壓條繁殖4月芽萌動前壓條的
,夏季才能生根
,7-8月可分割,次春移植;7-8月壓條的
,當(dāng)年可生根
,次春同時分割和移植。
分株繁殖
在冬季至早春發(fā)芽前
,把樹腳萌發(fā)的小苗連根挖起栽腫
。
田間管理
扦插萌芽后,要注意培養(yǎng)主干
,只留1-2芽生長
,其余除去。中耕除草
、追肥3次
,在4、6
、8月進(jìn)行
,可施人畜糞水。移栽后
,每年中耕除草3次
,在4
、7、9月進(jìn)行;追肥2次
,在3月及11月用人畜糞水
、廄肥等,在樹財開溝施用
。冬季要修剪1次
,使樹冠枝條稀疏均勻。分株繁殖的管理
,與育苗移栽相同
。
病蟲害防治
蟲害有介殼蟲,用50%殺螟松乳油1000倍液噴霧
,每隔10日1次
,連噴3-4次。
石榴皮營養(yǎng)知識
石榴皮的營養(yǎng)價值是非常的高的
,可以治療許多的疾病
,下面小編就為大家詳細(xì)的介紹下石榴皮營養(yǎng)知識吧!
石榴皮知識介紹
石榴皮果皮呈不規(guī)則的片狀或瓢狀,厚1.5至3毫米
,外表面紅棕色
,黃棕色或暗紅色,略有光澤
,有棕色小點及多數(shù)疣狀突起
。以皮厚,棕紅色者為佳
。中國大部分地區(qū)均有栽培
。
秋季果實成熟后收集果皮,洗凈
,切小塊曬干
,生用或炒炭用。果皮含鞣質(zhì)
、樹脂
、甘露醇、樹膠
、沒食子酸及蘋果酸等
。
石榴皮營養(yǎng)分析
澀腸止遺止血止帶,殺蟲斂瘡
。主治久瀉久痢
,滑泄漏精,腸風(fēng)下血,崩漏帶下
,蟲積腹痛
,疥癬,瘡瘍
,燙傷
。
石榴皮補充信息
炮制:根據(jù)煉制方法的不同,分為石榴皮
、石榴皮炭
。
石榴皮即取原藥材,除去雜質(zhì)
,去凈殘留的內(nèi)瓤及種子,洗凈
,切塊
,干燥。
石榴皮炭:取凈石榴皮塊
,置熱鍋內(nèi)
,用武火加熱,炒至表面呈黑色
,內(nèi)部棕褐色
,噴淋清水少許,滅盡火星
,取出涼透
。
炮制后的石榴皮貯干燥容器內(nèi),置通風(fēng)干燥處
,防潮
。
石榴皮適合人群痢疾積滯未清者慎服。
石榴皮食療作用
味酸
、澀
,溫。有小毒
,歸大腸
、腎經(jīng)。質(zhì)澀收斂
。
凡痢下赤白
,日夜數(shù)行不減者,可與鍛龍骨等配伍
。
凡腸風(fēng)下血而屬熱者
,可與側(cè)柏葉配伍。
凡腸道蛔蟲
,絳蟲腹痛者
,可與檳榔等配伍
。
石榴皮做法指導(dǎo)
該品作收澀宜炒用,作殺蟲宜生用
。
石榴皮的功效主治
澀腸
,止血,驅(qū)蟲
。治久瀉
,久痢,便血
,脫肛
,滑精,崩漏
,帶下
,蟲積腹痛,疥癬
。
澀腸止瀉;止血;驅(qū)蟲;痢疾;腸風(fēng)下血;崩漏;帶下;害蟲
。主鼻衄;中耳炎;創(chuàng)傷出血;月經(jīng)不調(diào);紅崩白帶;牙痛;吐血;久瀉;久痢;便血;脫肛;滑精;崩漏;帶下;蟲積腹痛;疥癬。用于久瀉
,久痢
,便血,脫肛
,崩漏
,白帶,蟲積腹痛
。
澀腸止瀉取鮮石榴皮1000克或干品500克
,洗凈加水煎煮2次,每次煎30分鐘
,去渣取汁
,將兩煎藥液混勻,用文火濃縮成膏
,加入蜂蜜300克
,攪勻至沸停火
,晾涼后裝瓶備用
。此膏適用于久瀉久痢、腸炎
、菌痢
、消化不良引起的腹瀉等癥。口服
,每次10毫升
,每日2~3次,白開水沖服
。慢性胃炎患者不宜服用
。
驅(qū)蛔定痛
用于蛔蟲引起的腹痛,可與檳榔等份研末沖服
。
殺蟲止癢
用于疥癩瘡癬等皮膚病
,可用本品鮮皮擦局部或煎水洗。
收斂止痢
取石榴皮
、茄根各60克
,先將茄根燒成灰(存性),研末
,石榴皮研成細(xì)末
,兩藥混勻,每服9克
,用紅糖水送服。此方適于慢性痢疾久治不愈者
,急性菌痢忌服
。
名家論述功效
①《別錄》:"療下痢,止漏精
。"
②《藥性論》:"治筋骨風(fēng)
,腰腳不遂,步行攣急疼痛
。主澀腸
,止赤白下痢。取汁止目淚下
,治漏精
。"
③《本草拾遺》:"主蛔蟲。煎服
。"
④《滇南本草》:"治日久水瀉
,同炒砂糖煨服,又治痢膿血
,大腸下血
。""同馬兜鈴煎治小兒疳蟲。"
⑤《本草蒙筌》:"理蟲牙
。"
⑥《綱目》:"止瀉痢
,下血,脫肛,崩中帶下
。"
⑦《生草藥性備要》:"治瘤子瘡
,洗疝痛。"
⑧《本草求原》:"洗斑疥癩
。"
⑨《科學(xué)的民間藥草》:"驅(qū)除鉤
、絳蟲。"
石榴皮臨床應(yīng)用
①治療細(xì)菌性痢疾
取石榴皮制成50%或60%煎劑
,每次10~20毫升
,日服3~4次,7~10天為一療程;對慢性菌痢可以連服2周
、停藥1周再服2周為一療程
。
治療急性菌痢50例,經(jīng)一療程后治愈49例
,進(jìn)步1例
。服藥后平均退熱時間1.3天,腹痛
,里急后重消失時間為4.8天左右
,大便恢復(fù)正常時間在4.6天上下,糞便鏡檢恢復(fù)正常為5.3天
。治療慢性菌痢4例
,停藥后2周經(jīng)乙狀結(jié)腸鏡檢查,病變均消失
,糞便培養(yǎng)3次以上均為陰性
。
②治療阿米巴痢疾60%石榴皮煎液每服20毫升
,每日3次
,飯后服,連服6日為一療程
。如無效可再服一個療程
。40例患者一療程后隨訪半年,均無任何癥狀
,其中36例連續(xù)糞檢3次均為陰性
。服藥期間偶有惡心、耳鳴
,能自行消失
。
③治療多種感染性炎癥
取石榴皮制成100%煎液
,烘干研粉裝膠囊口服
,每日3次
,每次1~2粒。治療腸炎
、膽道感染
、急慢性氣管炎、肺部感染
、慢性闌尾炎
、淋巴結(jié)炎、多發(fā)性癤腫
、外傷感染等共415例
,痊愈305例,基本痊愈57例
,好轉(zhuǎn)36例
,無效17例。
此外
,用石榴皮炒焦研粉
,撒布耳內(nèi),對化膿性中耳炎有一定療效
。
石榴皮藥理作用
1.收斂作用
石榴皮含多含糅質(zhì)
,當(dāng)它們與粘膜、創(chuàng)面等接觸后
,能沉淀或凝固局部的蛋白質(zhì)
,使在表面形成較為致密的保護(hù)層,有助于局部創(chuàng)面愈合或保護(hù)局部免受刺激
。
2.抗菌作用
石榴皮煎劑在試管內(nèi)對志賀、施氏
、福氏和宋內(nèi)等4鐘痢疾桿菌均有抗菌作用
,對志賀作用最強,施氏
、福氏次之
,對宋內(nèi)痢疾桿菌作用較差。比較400種中藥對于傷寒桿菌
、霍亂弧菌
、葡萄球菌等的試管內(nèi)殺菌力,證明石榴皮抑制傷寒桿菌的作用最強
。
此外
,體外實驗證明對結(jié)核桿菌、大腸桿菌
、變形桿菌
、綠膿桿菌等多種細(xì)茵均有抑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