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若重刑;刑重而必得
,則民不敢試
,故國無刑民。國無刑民
,故曰:“明刑不戮
。”晉文公〔60〕將欲明〔61〕刑以親百姓〔62〕
,于是合〔63〕諸侯大夫于侍千宮〔64〕
。顛頡〔65〕后至,請其罪
。君〔66〕曰:“用事焉〔67〕
。”吏遂斷顛頡之脊以殉〔68〕
。晉國之士稽焉皆懼〔69〕
,曰:“顛頡之有寵也,斷以殉
,況于我乎
?”舉兵伐曹〔70〕、五鹿〔71〕
,及反〔72〕鄭〔73〕之埤〔74〕
,東衛(wèi)之畝〔75〕,勝荊人〔76〕于城濮〔77〕
。三軍之士止之如斬足
,行之如流水,三軍之士無敢犯禁者
。故一假道〔78〕重輕〔79〕于顛頡之脊而晉國治
。昔者周公旦〔80〕殺管叔〔81〕,流霍叔〔82〕
,曰:“犯禁者也
。”天下眾皆曰:“親昆弟〔83〕有過不違〔84〕
,而況疏遠乎
?”故天下知用刀鋸于周庭〔85〕而海內治。故曰:“明刑之猶
,至于無刑也
。”
所謂壹教者
,博聞
、辯慧
、信廉、禮樂
、修行
,群黨任譽清濁,不可以富貴
,不可以評刑〔86〕
,不可獨立私議以陳〔87〕其上。堅者被〔88〕
,銳者挫
,雖曰圣知、巧佞〔89〕
、厚樸〔90〕,則不能以非功〔91〕罔〔92〕上利
。然富貴之門
,要存戰(zhàn)而已矣。彼能戰(zhàn)者
,踐富貴之門
;強梗〔93〕焉
,有常刑而不赦
。是父兄、昆弟
、知識〔94〕
、婚婣〔95〕、合同〔96〕者
,皆曰:“務之所加
,存戰(zhàn)而已矣?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狈蚬十攭选?7〕者務于戰(zhàn)
,老弱者務于守,死者不悔
,生者務勸
,此臣之所謂壹教也。民之欲富貴也
,共〔98〕闔棺〔99〕而后止
。而富貴之門必出于兵,是故民聞戰(zhàn)而相賀也
,起居飲食所歌謠者
,戰(zhàn)也
。此臣之所謂“明教之猶,至于無教”也
。
此臣所謂參教〔100〕也
。圣人非能通,知萬物之要〔101〕也
,故其治國
,舉要以致萬物,故寡教〔102〕而多功〔103〕
。圣人治國也
,易知而難行也。是故圣人不必加〔104〕
,凡主〔105〕不必廢
,殺人不為暴〔106〕,賞人不為仁者
,國法明〔107〕也
。圣人以功授官予爵,故賢者不憂
;圣人不宥〔108〕過
,不赦刑,故奸無起〔109〕
。圣人治國也
,審〔110〕壹而已矣。
〔注釋〕圣人:指作者理想中有作為的封建統(tǒng)治者
。為:治理
。壹:統(tǒng)一。聽:聽從
。明:費財
。戮:殺戮。變:變更
。猶(yóu):至極
。利祿:俸祿。摶:通“?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專一。施:施與
。固:通“故”
,所以。不肖:不賢
。胸臆之知:胸中所知道的
。臆
,胸骨。竭:盡
。股肱(gōng)之力:肱
,胳膊;股
,大腿
。指全身力量。出死:效死
。蘇:通“溯”
,指向。中原:指戰(zhàn)場
。捍:抵御
,保衛(wèi)。將:必
。覆:傾覆
,覆滅。賓:服
,歸順。慶賞:賞賜
。匱(kuì):竭
,用盡。贊茅:商的封地
,在今河南修武縣北
。岐周:周的封地,在今陜西岐山縣
。周族原住岐山以南的周原
,故稱岐周。鳴條:地名
,在今陜西運城安邑鎮(zhèn)北
。牧野:地名,在今河南汲縣
、淇城間
。九軍:九,表示多
,非確數(shù)
。九軍,這里指桀
、紂及其諸侯的軍隊
。卒:最后
。裂土:劃分土地。坐陳:臨陣
,參戰(zhàn)
。里有書社:書,書寫
;社
,二十五家為一社。指參戰(zhàn)有功的士兵復員回鄉(xiāng)
,書寫他們姓名于社中冊籍之上
。從:同“縱”,釋放
。舊:指湯
、武原來的封地。加:增益
。因:由
,利用。貨:財物
。破:打敗
。害:禍患。定:安定
。五庫:指兵庫
、車庫、祭器庫
、樂庫
、宴器庫。五兵:指戈
、殳
、戟、矛
、弓矢五種兵器
。偃(yǎn):息,停止
。文教:這里指法度
。倒載:倒放。搢(jìn)笏(hù):搢
,插
;笏,古代君臣朝見時所持的手板,用以記事備忘
。搢笏
,笏板不用是插在衣外的大帶上,這里指天子接受諸侯朝見
,偃武修文
。申:宣揚。赦(shè):免除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1〕損:減?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2〕虧:毀
,破壞?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3〕以其數(shù)斷:按照犯罪輕重來判決
。數(shù),指罪的輕重程度
。斷
,判斷,判決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 ?4〕周:當為“同”?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5〕訐(jié):揭發(fā)
,告發(fā)?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6〕尸襲:主持
,繼承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7〕連其罪:連坐治罪?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8〕試:嘗試
、觸犯?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9〕黥(qíng):刺刻犯人的臉
,然后涂上墨?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0〕晉文公:姓姬
,名重耳,春秋時晉國的國君,五霸之一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1〕明:昭明?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2〕親百姓:使百姓親從
。〔63〕合:會合
,召集
。〔64〕侍千宮:宮名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5〕顛頡(xié):頡,晉國大夫
,曾隨晉文公流亡十九年
。〔66〕君:指晉文公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7〕用事焉:按法令處理?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8〕殉(xùn):通“徇”
,示眾?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9〕稽焉皆懼:竊議此事
,都有畏懼?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0〕曹:諸侯國名
。〔71〕五鹿:衛(wèi)國地名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2〕反:覆,拆除
,毀掉
。〔73〕鄭:國名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4〕埤(pí):通“陴”,城墻上突出的小墻垛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5〕東衛(wèi)之畝:把衛(wèi)國田間道路改成東西的方向
,以便晉國的戰(zhàn)車向東方進軍?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6〕荊人:楚國人
。〔77〕城濮(pú):濮
,衛(wèi)國地名
,晉文公曾在此大敗楚軍。歷史上稱“城濮之戰(zhàn)”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8〕假道:借路?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9〕重輕:重刑輕罪
。〔80〕周公旦:周武王弟
,即周公
。〔81〕管叔:周公旦兄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2〕霍叔:周公旦弟。這里“霍叔”當為“蔡叔”之誤
,霍叔即蔡叔
。〔83〕昆弟:兄弟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4〕違:背離(法令)?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5〕周庭:庭
,當作“廷”。周庭
,指周王室內部
。〔86〕評刑:議論刑罰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7〕陳:陳說
,指說長道短
。〔88〕被:當作“破”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9〕巧佞(nìng):佞
,口才。巧佞
,巧言善辯
。〔90〕厚樸:厚道樸實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1〕非功:沒有戰(zhàn)功?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2〕罔:欺騙
、騙取?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3〕強梗:梗
,硬,頑固
。強梗
,指頑固不化的人?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4〕知識:相知相識的人
。〔95〕婚婣:親戚
。婣
,同“姻”?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6〕合同:志同道合的人
。〔97〕當壯:丁壯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8〕共:皆?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9〕闔(hé)棺:合上棺材蓋
,意思是到死才罷休。闔
,關閉
。〔100〕參教:指賞
、刑
、教三事。參
,同“三”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01〕要:綱要?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02〕寡教:寡
,少。寡教
,指能壹教
,壹教即壹賞、壹刑
、壹教
。〔103〕功:功效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04〕加:增加?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05〕凡主:平庸的國君
。〔106〕暴:殘暴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07〕明:嚴明?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08〕宥(yòu):寬恕
,饒恕?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09〕起:興起
,發(fā)生?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10〕審:詳盡了解
,研究。
(毛慧君)
〔鑒賞〕《賞刑》篇繼承
、發(fā)揮了《農戰(zhàn)》篇“作壹”的思想
,將其具體化為“壹賞、壹刑
、壹教”
,并且更加鼓吹好戰(zhàn),主張“富貴之門
,必出于兵”
。這可能是戰(zhàn)國末期兼并戰(zhàn)爭更加緊張激化的形勢的一種反映。
此文開篇云:“圣人之為國也
,壹賞
、壹刑、壹教
。壹賞則兵無敵
,壹刑則令行,壹教則下聽上
。夫明賞不費
,明刑不戮,明教不變
,而民知于民務
,國無異俗。明賞之猶
,至于無賞也
;明刑之猶,至于無刑也
;明教之猶
,至于無教也?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边@是此文的核心論點
,其邏輯是:由壹賞、壹刑
、壹教
,達到無敵、令行
、下聽上
,進而至于無賞、無刑
、無教
。道家主張由“無為”達到“無不為”,此文反其道而用之
,認為通過壹賞
、壹刑、壹教的“有為”
,才能達到“無不為”
,進而達到“無為”。法家是戰(zhàn)國時期最“有為”的學派
,但其思想中亦吸取了道家的“無為”的智慧
,不過是反其道而用之而已。
所謂“壹賞”
,此文將其明確界定為“利祿
、官爵
,摶(專)出于兵,無有異施也”
,也就是賞只施于有軍功者
,除此之外,別無異施
。這樣
,被利祿官爵的利益所驅使,人民就會“從之如流水”
,“盡其胸臆之知
,竭其股肱之力,出死而為上用”
,如此則“兵無敵而令行于天下”
。《賞刑》篇是主張“厚賞重刑”的
,它所謂“明賞不費”
,是說只要賞得正確,則雖然施行厚賞
,財源也不會浪費
、枯竭。為什么呢
?因為“壹賞”可以使“兵無敵”
,攻無不克,戰(zhàn)無不勝
,戰(zhàn)利品源源而來
,則“雖厚慶賞,何費匱之有矣”
。作者引史為據(jù)
,說殷、周的始封之地都不大
,但湯伐桀
、武伐紂,大敗其軍
,然后裂土封諸侯
,士卒可以安居,兵車可以不乘
,連牛馬都可以放之于山野而不收
,這就是湯、武之賞。這種賞是“善因天下之貨
,以賞天下之人”
,所以它是不會枯竭的。湯
、武打敗桀
、紂之后,“海內無害
,天下大定”
,于是偃武修文
,作禮樂以申其德
,此時“祿賞不行而民整齊”,這就是“明賞之猶
,至于無賞”了
。作者強調了在一定條件下,厚賞可以“不費”
,“壹賞”可以向“無賞”轉化
,其中蘊含了辯證思維的智慧。
關于“壹刑”和“壹教”
,作者也是采取同樣的方式
,來論證重刑可以使民眾不敢以身試法,最終轉化為“無刑”
,“壹教”可以在教成之后民俗不變
,最終轉化為“無教”。運用辯證法
,論證從三“壹”轉化為三“無”
,這是本文的一個突出特色。
所謂“壹刑”
,就是“刑無等級
。自卿相、將軍以至大夫
、庶人
,有不從王令、犯國禁
、亂上制者
,罪死不赦”。這里包含著以下幾層含義:首先是“刑無等級”
,法家主張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打破了以前“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的傳統(tǒng)觀念,其與現(xiàn)代法制的區(qū)別主要在于制法和施法操之于君主的獨斷
。其次是“有功于前
,有敗于后,不為損刑
;有善于前
,有過于后,不為虧法”
,就是說無論以前是否有功
、做過善事,只要現(xiàn)在犯了法
,都不能減刑
、赦免。第三是施行“重刑連其罪”
,有犯法者“刑及三族”
,同僚犯法而知情不報者,與犯法者同科
,若舉報則襲其官爵田祿
。作者說:“禁奸止過,莫若重刑
;刑重而必得
,則民不敢試,故國無刑民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弊髡呤菫榉业膰佬叹ㄗ鬓q護,我們從其思想深刻的一面也可以看出其刻薄
、殘酷的一面
。
所謂“壹教”,就是除鼓勵戰(zhàn)爭之外
,禁絕“博聞
、辯慧、信廉
、禮樂
、修行”等“國害”,使“富貴之門必出于兵”
。作者狂熱地鼓吹戰(zhàn)爭
,主張造成一種“務之所加,存戰(zhàn)而已矣”的形勢
,使人民除參戰(zhàn)立功之外
,別無謀取富貴的他途。這樣,人民就會“聞戰(zhàn)而相賀”
,甚至“起居飲食所歌謠者”也是戰(zhàn)爭
,強壯者務于攻,老弱者務于守
,死者無悔
,生者奮勉,總之
,全民皆兵
,全國是一片戰(zhàn)爭狂熱的情緒。使人民養(yǎng)成了好戰(zhàn)的氣質和風俗
,作者認為
,就可以從“壹教”轉化為“無教”了。從這里
,我們可以看到法家的軍國主義思想
。憑借這樣一種思想
,秦國在戰(zhàn)國末期成為兼滅其他六國的“虎狼之國”
。
文章最后說:“圣人治國也,審壹而已矣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币假p、壹刑
、壹教
,對于秦兼滅六國、統(tǒng)一天下確實起了關鍵的作用
;但是
,僅僅“審壹而已”,排除刑賞
、農戰(zhàn)之外的其他治國方策
,這也是秦祚短促、二世而亡的一個重要原因
。秦任法家學說而留下的經(jīng)驗教訓
,不能不引起后人的深思。
商君書原文及譯文《商君書》原文:
孝公平畫
,公孫鞅
、甘龍、杜摯三大夫御于君
。慮世事之變
,討正法之本,求使民之道。
君曰:“代立不忘社稷
,君之道也
;錯法務明主長,臣之行也
。今吾欲變法以治
,更禮以教百姓,恐天下之議我也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p>
公孫鞅曰:“臣聞之:‘疑行無成,疑事無功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蕉ㄗ兎ㄖ畱],殆無顧天下之議之也
。且夫有高人之行者
,固見負于世;有獨知之慮者
,必見驁于民
。語曰:’愚者暗于成事,知者見于未萌
。民不可與慮始
,而可與樂成。郭偃之法曰:‘論至德者不和于俗
,成大功者不謀于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