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色紅褐,盈盅不溢
,晶瑩純正
,醇厚爽口,有舒筋活血
、補氣養(yǎng)神之功效
,深得古今名人贊許。清代道光年間即暢銷全國各地
。即墨老酒產(chǎn)于山東即墨縣
,古稱“醪酒”。據(jù)《即墨縣志》和有關(guān)歷史資料記載:公元前722年
,即墨地區(qū)(包括嶗山)已是一個人口眾多
、物產(chǎn)豐富的地方。這里土地肥沃
,黍米高產(chǎn)(俗稱大黃米)
,米粒大,光圓
,是釀造黃酒的上乘原料
。當時
,黃酒稱“醪酒”,作為一種祭祀品和助興飲料
,釀造極為盛行
。在長期的實踐中,“醪酒”風味之雅
,營養(yǎng)之高
,引起人們的關(guān)注。即墨老酒屬黃酒類,有著悠久的歷史
。據(jù)傳聞:戰(zhàn)國時,齊國田單以火牛陣大破燕軍,當?shù)赝撩窬褪且渣S酒犒勞將士,鼓舞其殺敵取勝的斗志
。即墨黃酒中尤以“老干榨”為最佳。其質(zhì)純正,便于貯存,且愈久愈良,系膠東地區(qū)諸黃酒之冠
。后據(jù)即墨“老干榨”歷史久遠
、久存尤佳的特點,為便于同其他地區(qū)黃酒的區(qū)別,遂改稱“即墨老酒”。此名延用至今
。清代道光年間
,即墨老酒產(chǎn)銷達到極盛時期,老酒不僅暢銷全國各大商埠
,而且出口遠銷日本及南洋諸國
。 現(xiàn)在較為著名的有新華錦集團旗下“即墨牌”即墨老酒、山東即墨妙府老酒有限公司“即墨妙府老酒”
。 該兩家各自有文化博物館
,且妙府老酒的制造工藝被評為青島市“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 即墨老酒是選用大黃米
、陳伏麥曲
、嶗山(麥飯石)礦泉水,按照"黍米必齊
、曲蘗必時
、水泉必秀、陶器必良
、火劑必得"的古代造酒六法釀制而成(“古遺六法”)
,經(jīng)自然發(fā)酵后壓榨所得的原汁而成。具有色澤瑰麗
、氣味馥郁
、香型獨特、性質(zhì)溫馨
、質(zhì)地醇厚等特點,是理想的營養(yǎng)飲料
。酒中的糖、酒
、酸
、色
、香、味全為天然所得
,不添加任何成分
,是名副其實的綠色食品。即墨老酒的營養(yǎng)成分比較齊全
,含有糖分
、糊精、有機酸
、蛋白質(zhì)、氨基酸
、甘油
、高級醇、維生素
、無機鹽等
。1984年,吉林大學化學系對即墨老酒檢測:這種酒氨基酸含量每公斤為1萬毫克以上,達17種之多。定量常飲,能滋補身心,增進健康,振奮精神;配制中藥服用,可增強脾胃,舒筋活血,促進新陳代謝
。對產(chǎn)婦尤有補血化淤之特殊功能
。其中賴氨酸、蛋氨酸
、組氨酸
、苯丙氨酸等八種氨基酸是人體不能合成或合成速度不能滿足人體生理需要的必需氨基酸。另外
,還含鈣
、鎂等無機鹽及鋅、銅
、鍶
、錳等16種微量元素,因此被營養(yǎng)學家稱為“液體蛋糕”
、“營養(yǎng)酒王”
。即墨老酒有著良好的保健功效,適量常飲可以改善人體微循環(huán)
,舒筋活血
,健脾和胃,抗衰益壽
,烏發(fā)美容
,實為滋補健身之佳釀,對關(guān)節(jié)炎
、腰腿疼及婦科病均有較好的防治作用
,歷來被中醫(yī)用作“藥酒”
。 燒酒指各種透明無色的蒸餾酒,一般又稱白酒
,各地還有白干
、老白干、燒刀酒
、燒鍋酒
、蒸酒、露酒
、酒露
、露滴酒等別稱?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疚覈鵁频钠鹪础?關(guān)于燒酒
,一種說法,起源于唐代
,在唐代文獻中
,燒酒、蒸酒之名已有出現(xiàn)
。李肇(公元806年)寫的《國史補》中的:“酒則有劍南之燒春”(唐代普遍稱酒為“春”)
;雍陶(公元834年)詩云:“自到成都燒酒熱,不思身更入長安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笨梢娫谔拼瑹浦褟V泛流傳了
。田錫寫的《曲本草》中說:“暹羅酒以燒酒復燒二次
,入珍貴異香,其壇每個以檀香十數(shù)斤的煙熏令如漆
,然后入酒
,臘封,埋土中二三年絕去燒氣
,取出用之
。”趙希鵠寫的《調(diào)燮類編》中說:“燒酒醉不醒者
,急用綠豆粉粉蕩皮切片將筋撬開口
,用冷水送粉片下喉即安”(卷二);他又說:“生姜不可與燒酒同用
。飲白酒生韭令人增病
。飲白酒忌諸甜物”(卷三)。“唐詩《荔枝樓對酒》詩云:“荔枝新熟雞冠色
,燒酒初開琥珀香……”唐詩亦有“久聞成都溜酒香
,不思自身人長安”之句?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保S現(xiàn)璠著《古書解讀初探》) 以上引文中所說的“燒酒”
、“蒸酒”、“白酒”
,是否就是今天的白酒
?單從名字相同還不可定論。有人認為我國民間長期相沿
,把蒸酒稱為燒鍋
,燒鍋生產(chǎn)的酒即為燒酒。但燒鍋之名起源于何時
,尚待考證
。故白酒起源唐代,其論據(jù)尚欠充分
。另一種說法,元代時(1271—1368年)由國外傳入
。元時中國與西亞和東南亞交通方便
,往來頻繁,在文化和技術(shù)等方面多有交流
。有人認為“阿刺古”酒是蒸餾酒
,遠從印度傳入。還有人說:“燒酒原名‘阿刺奇’
,元時征西歐
,曾途經(jīng)阿刺伯,將酒法傳入中國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闭履聦懙摹讹嬍潮妗分姓f:“燒酒,又名火酒
、‘阿刺古’
。‘阿刺古’番語也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爆F(xiàn)有人查明“阿刺古”、“阿刺吉”
、“阿刺奇”皆為譯音
,是指用棕櫚汗和稻米釀造的一種蒸餾酒,在元代曾一度傳入中國。再一種說法
,是明代藥物學家李時珍(1518—1593年)在《本草綱目》中所寫:“燒酒非古法也
,自元時始創(chuàng),其法用濃酒和糟入甑
,蒸令氣上
,用器承取滴露,凡酸敗之酒皆可蒸燒
。近時惟以糯米或黍或秫或大麥蒸熟
,和曲釀甕中十日,以甑蒸好
,其清如水
,味極濃烈,蓋酒露也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边@段話,除說明我國燒酒創(chuàng)始于元代之外
,還簡略記述了燒酒的釀造蒸餾方法
,故人以為可信。 【少數(shù)民族燒酒】 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燒酒始于何時
,未見確切的記載
。最遲在明代中后期,偏僻山區(qū)的少數(shù)民族也已經(jīng)熟練地掌握蒸餾酒的技術(shù)了
。至明末清初
,少數(shù)民族的燒酒釀制技術(shù)已達到了很高的水平,與中原地區(qū)的釀制的水準不相上下
,滇中地區(qū)元謀盆地一帶:“所稱谷者
,皆稻也。諸谷猶常產(chǎn)
,而唯高粱為最
。高粱有二種,其黏者為酒露
,可敵汾酒
,名甲滇南?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蓖粫r期
,昆明的南田酒、武定的花桐酒
。大理的鶴慶酒
,“其味較之汾酒尤醇厚
。”清代以來
,燒酒釀制技術(shù)在各少數(shù)民族中迅速普及
。至今,不能掌握燒酒釀制工藝的民族僅有少數(shù)
。小鍋酒 云南哀牢山彝族聚居區(qū)的群眾善于釀制燒酒
,因制作過程中蒸烤是中心環(huán)節(jié),故稱釀制燒酒的過程為烤酒
,又因蒸烤是在家庭小作坊中以小灶
、小鍋來完成,其成品酒習慣上也稱小酒
。小鍋酒的主要原料是大麥
、五米、苦蕎
,也常用稻谷
、稗子、粟
、薯等
。釀造小鍋酒的過程分兩個階段:一是捂酒飯。將備好的原料糧浸泡透心或煮熟
,攤開
,晾涼,撒上酒曲并攪拌均勻
,然后裝入瓦罐或?qū)S玫男【平褍?nèi)
,封蓋發(fā)酵
。二是烤酒
。烤酒器具有大
、小鐵鍋各一口
,木制酒甑一只,酒漏一個
,引酒管一根
,貯酒器一個。以上各項準備工作完成后
,加火把水煮沸
,使強烈的蒸氣上升,把酒飯內(nèi)的酒氣蒸出上升到大鍋底部
,快速凝聚為酒液
,滴落在酒漏里,再順著引酒竹管流到貯酒器內(nèi)。彝家小鍋酒醇香爽口
,清心提神
。傳統(tǒng)以自釀自飲為主,也是饋贈親友的佳品
。燜鍋酒 云南紅河兩岸的哈尼族自釀自飲的燒酒叫“燜鍋酒”
。哈尼人的燜鍋酒具有悠久的釀造歷史。燜鍋酒的釀造原料以玉米
、高粱
、稻谷、苦蕎為佳
,稗
、粟、薯等亦可
,燜制器具與彝家小鍋酒大致相同
,而釀造程序上卻有獨到之處:先把選擇好的原料糧用清水浸濕,再放入普通的飯甑中蒸數(shù)小時
,蒸到谷物綻皮露心時
,抬到打掃干凈的房頂上,攤開晾涼后
,再撒上酒曲
,攪拌均勻,裝進一個專用于貯存酒飯的大篾囤里
,用稻草把蔑囤團團捂緊使酒飯發(fā)酵
。發(fā)酵時間觀氣溫高低而定,短則2-3日
,長則8-10日
。到酒飯發(fā)酵流出汁液時,再移入瓦缸中
,用草木灰和成稀泥糊封嚴缸口
,發(fā)酵10一15日后,就可以取出燜酒了
。燜酒時
,蒸酒飯用的木甑是圓臺形的,甑內(nèi)安放一個接酒的器皿
,鍋
、瓢、盆
、剖開的葫蘆均可
。甑的上口放置一個盛冷水的鐵鍋
,鍋內(nèi)的水隨時撤換以保持冷涼。甑底的水鍋水加熱沸騰后使甑內(nèi)的酒飯蒸氣上升
,在甑頂?shù)腻伒啄Y(jié)成酒滴
,落入接酒器皿中,蒸烤一定的時間后
,要抬一日盛著冷水的鍋
,取酒品嘗,這叫頭道酒
,一般度數(shù)較高
;倒出酒后,架上冷水鍋繼續(xù)燜酒
,再燜出的酒度數(shù)逐漸降低
,稱二道酒。 燜鍋酒清澈晶瑩
,醇厚甘甜
,是哈尼山寨節(jié)慶必備的飲料。哈尼族之外
,傣族
、景頗族、拉祜族等都善于釀制品質(zhì)極佳的燜鍋酒
。蒸酒 云南怒江兩岸的怒族和傈僳族稱燒酒為蒸酒
,蒸酒之名,緣自釀造中以蒸為主要工序
。蒸酒的首選原料為玉米
,也有高粱。稻谷
、蕎
、粟。制作過程與彝家小鍋酒大同而小異
。浸泡原糧
、蒸熟酒飯
、貯存發(fā)酵的程序悉同前者
。蒸制燒酒時,使用的器具則有所不同
。怒族
、傈僳族所用的甑子是用老樹原木挖空而成,甑子的中上部留一小孔插上細竹管
,是為出酒槽
。鍋底加熱時
,酒氣上升遇冷凝聚為酒,落入釀中的接酒器中
,再通過出酒槽流出
,即為成品蒸酒。先出者度數(shù)高
,酒勁大
;隨著蒸烤時間的推移,酒度漸次降低
,越后者味越寡薄
。 各民族幾乎者能釀造不同風味、不同品質(zhì)的燒酒
,除以上酒類外
,滇南拉枯族的董棕樹心酒、嫩包谷帶核蒸酒以原料獨特而別具特色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傮w而言,少數(shù)民族燒酒的釀造具有以下共同點: 第一
,發(fā)酵酒曲一般是自行配制的土酒曲
,燒酒的風味與品質(zhì)的不同很大程度上是土酒曲之間的差異造成的。 第二
,在燒酒釀造進程中
,浸泡原糧、蒸烤酒飯所用的水
,有相當嚴格的要求
,有好水才能釀出好酒,是各民族的共識
。大凡出好酒的地方
,都是山育水秀之處,山泉清冽
,溪流凈琮
。 第三,蒸烤的器具基本相同
,釀造的程序大體相似
,小鍋小灶小曲烤小酒,蒸鍋天鍋木甑出好酒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卷n國燒酒】 燒酒(Soju)是一種源于韓國的酒精飲料。主要的原料是大米
,通常還配以小麥
、大麥或者甘薯等
。韓國燒酒顏色透明,酒精度數(shù)一般在40-90之間不等?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F(xiàn)今已知最早釀造于1300年前后
。 燒酒在日本叫做shochu.燒酒經(jīng)常被誤認為是米酒,韓語里叫做cheongju,和日本的清酒是同一個字
。 1965年
,為了緩解糧食短缺,韓國政府禁止釀造燒酒
,從那時起
,燒酒主要的制造方法變成了用水稀釋酒精并加入香料。今天大量的廉價燒酒還是用這種方法制造出來的
。政府規(guī)定稀釋燒酒的度數(shù)不得超過35度
。 由于燒酒相對于其他酒類低廉的價格,它已經(jīng)成為韓國最普通的酒精飲品
,2004年韓國韓國人消耗了超過30億瓶燒酒
。近年來,啤酒
、威士忌
、葡萄酒消費比例也逐漸增加。 除了大工業(yè)生產(chǎn)的品牌
,有幾個地區(qū)仍然用比較傳統(tǒng)的方法生產(chǎn)燒酒
,其中最著名是安東市。真露是韓國最具影響的燒酒
,具有80年的歷史
。在韓國燒酒業(yè)的地位可以和茅臺酒在中國的地位媲美,這種酒精度數(shù)為22度的燒酒
,占據(jù)著韓國燒酒市場54%的份額
,年均營業(yè)利潤達到1000億韓元。 真露 具有80年歷史的真露
,在韓國燒酒業(yè)的地位可以和茅臺酒在中國的地位媲美
,這種酒精度數(shù)為22度的燒酒,占據(jù)著韓國燒酒市場54%的份額
,年均營業(yè)利潤達到1000億韓元
。 如若追根溯源,真露正宗的身份應該是起源于中國元代的燒酎
,一般認為是在公元1300年高麗后期傳入朝鮮半島的
。燒酎即燒酒
,“酎”的本意是指糧食經(jīng)過三次蒸餾
,如同接露水一樣得成的酒
,因此也叫“露酒”。燒酎在韓國歷史上長期被列為奢侈的高級酒
,民間禁止制造
,甚至被朝鮮皇室引為藥方。 直到日本占領時期
,燒酎才開始大眾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