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藥大辭典》:天門冬
拼音注音 : Tiān Mén Dōnɡ
別名 : 大當門根(《石藥爾雅》),天冬(《藥品化義》)。
出處 : 《本經(jīng)》
來源 : 為百合科植物天門冬的塊根。秋、冬采挖
,但以冬季采者質(zhì)量較好
。挖出后洗凈泥土,除去須根
,按大小分開
,入沸水中煮或蒸至外皮易剝落時為度。撈出浸入清水中
,趁熱除去外皮
,洗凈,微火烘干或用硫黃熏后再烘干
。
生境分布 : 生于山野,亦栽培于庭園。分布我國中部、西北
、長江流域及南方各地
。主產(chǎn)貴州、四川
、廣西
。此外,浙江
、云南
、陜西、甘肅
、安徽
、湖北、河南
、江西等地亦產(chǎn)
。以貴州產(chǎn)量最大,品質(zhì)亦佳
。
原形態(tài) : 天門冬 ,又名:顛勒(《本經(jīng)》),萬歲藤
、婆羅樹(《救荒本草》)
,天棘(《綱目》),白羅杉(《植物名實圖考》)
,多兒母
、八百崽、絲冬
。攀援狀多年生草本
。塊根肉質(zhì),簇生
,長橢圓形或紡錘形
,長4~10厘米,灰黃色
。莖細
,長可達2米,有縱槽紋
。葉狀枝2~3枚束生葉腋
,線形,扁平
,長1~2.5(~3)厘米
,寬1毫米左右,稍彎曲,先端銳尖
。葉退化為鱗片
,主莖上的鱗狀葉常變?yōu)橄聫澋亩檀獭
;?~3朵簇生葉腋
,黃白色或白色,下垂
;花被6
,排成2輪,長卵形或卵狀橢圓形
,長約2毫米
;雄蕊6
,花藥呈丁字形
;雌蕊1
,子房3室
,柱頭3歧。漿果球形
,徑約6毫米
,熟時紅色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ㄆ?月。
性狀 : 干燥的塊根呈長圓紡錘形 ,中部肥滿
,兩端漸細而鈍,長6~20厘米
,中部直徑0.5~2厘米
。表面黃白色或淺黃棕色,呈油潤半透明狀
,有時有細縱紋或縱溝
,偶有未除凈的黃棕色外皮。干透者質(zhì)堅硬而脆
,未干透者質(zhì)柔軟
,有粘性,斷面蠟質(zhì)樣
,黃白色
,半透明,中間有不透明白心
。臭微
,味甘微苦。以肥滿、致密
、黃白色
、半透明者為佳。條瘦長
、色黃褐
、不明亮者質(zhì)次。
藥理作用 : 抗腫瘤作用體外試驗(美藍法及瓦氏呼吸器測定),天門冬對急性淋巴細胞型白血病、慢性粒細胞型白血病及急性單核細胞型白血病患者白細胞的脫氫酶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并能抑制急性淋巴細胞型白血病患者白細胞的呼吸。
炮制 : 揀去雜質(zhì),水洗凈J悶潤至內(nèi)外濕度均勻,切段,干燥。
歸經(jīng) : 入肺、腎經(jīng)。①《湯液本草》:"入手太陰、足少陰經(jīng)。"②《本草經(jīng)解》:"入手太陰肺經(jīng)、手少陰心經(jīng)。"
性味 : 甘苦,寒。①《本經(jīng)》:"味苦,平。"②《別錄》:"甘,大寒,無毒。"③《滇南本草》:"性寒,味甘微苦。"
注意 : 虛寒泄瀉及外感風寒致嗽者,皆忌服。①《本草經(jīng)集注》:"垣衣、地黃為之使。畏曾青 。"②《日華子本草》:"貝母為使
。"③《本草正》:"虛寒假熱,脾腎溏泄最忌
。"
功能主治 : 滋陰 ,潤燥
,清肺,降火
。治陰虛發(fā)熱
,咳嗽吐血,肺痿
,肺癰
,咽喉腫痛,消渴
,便秘
。①《本經(jīng)》:"主諸暴風濕偏痹,強骨髓
,殺三蟲
。"②《別錄》:"保定肺氣,去寒熱
,養(yǎng)肌膚
,益氣力,利小便
,冷而能補
。"③《藥性論》:"主肺氣咳逆,喘息促急
,除熱
,通腎氣,療肺痿生癰吐膿
,治濕疥
,止消渴,去熱中風
。宜久服。"④《千金方》:"治虛勞絕傷
,老年衰損羸瘦
,偏枯不隨,風濕不仁
,冷痹
,心腹積聚,惡瘡
,癰疽腫癩
,亦治陰痿、耳聾
、目暗
。"⑤《日華子本草》:"鎮(zhèn)心
,潤五臟,益皮膚
,悅顏色
,補五勞七傷,治肺氣并嗽
,消痰
、風痹熱毒、游風
、煩悶吐血
。"⑥王好古:"主心病嗌干,心痛
,渴而欲飲
,痿蹷嗜臥,足下熱痛
。"⑦《本草蒙筌》:"能除熱淋
,止血溢妄行,潤糞燥秘結(jié)
。"⑧《綱目》:"潤燥滋陰
,清金降火。"⑨《植物名實圖考》:"拔疔毒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2~4錢;熬膏或入丸、散。
復(fù)方 : ①治嗽:人參、天門冬(去心)、熟干地黃各等分。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櫻桃大,含化服之。(《儒門事親》三才丸)②治吐血咯血:天門冬一兩(水泡,去心),甘草(炙)、杏仁(去皮、尖,炒熟)
、貝母(去心,炒)
、白茯苓(去皮)
、阿膠僻之
,蛤粉炒成珠子)各半兩。上為細末
,煉蜜丸如彈子大
,含化一丸咽津,日夜可十丸
。(《本事方》天門冬丸)③治婦人喘
,手足煩熱,骨蒸寢汗
,口干引飲
,面目浮腫:天門冬十兩,麥門冬(去心)八兩
,生地黃三斤(取汁為膏)
。上二味為末,膏子和丸如梧子大
。每服五十丸
,煎逍遙散送下。逍遙散中去甘草加人參
。(《素問病機保命集》天門冬丸)④治肺瘙咳嗽
,吐涎沫,心中溫溫
,咽燥而不渴者:生天冬搗取汁一斗
,酒一斗,飴一升
,紫菀四合
,入銅器煎至可丸,服如杏子大一丸
,日可三服
。(《補缺肘后方》)⑤治血虛肺燥,皮膚拆裂
,及肺痿咳膿血證:天門冬
,新掘者不拘多少,凈洗
,去心、皮
,細搗
,絞取汁澄清,以布濾去粗滓
,用銀鍋或砂鍋慢火熬成膏
,每用一
、二匙,空心溫酒調(diào)服
。(《醫(yī)學(xué)正傳)天門冬膏)⑥治扁桃體炎
、咽喉腫痛:天冬、麥冬
、板藍根
、桔梗、山豆根各三錢
,甘草二錢
,水煎服。(《山東中草藥手冊》)⑦治老人大腸燥結(jié)不通:天門冬八兩
,麥門冬
、當歸、麻子仁
、生地黃各四兩
。熬膏,煉蜜收
。每早晚白湯調(diào)服十茶匙
。(《方氏家珍》)⑧治疝氣:鮮天冬五錢至一兩(去皮)。水煎
,點酒為引內(nèi)服
。(《云南中草藥》)⑨催乳:天冬二兩。燉肉服
。(《云南中草藥》)
臨床應(yīng)用 : ①滄療乳房腫瘤對一般良性乳房腫瘤,尤其是乳房小葉增生,不論腫塊大小
,奏效迅速
,大多數(shù)可獲治愈。52例乳腺小葉增生和纖維腺瘤患者
,治療后30例臨床痊愈
,16例顯效,5例有效
,1例無效
。對乳腺癌也有一定的近期效果,表現(xiàn)為用藥后腫塊縮小
,質(zhì)地變軟
;但遠期療效尚不顯著,表現(xiàn)為用藥一段時間后
,即呈相持狀態(tài)
,不再有明顯進展(纖維瘤亦如此)
,個別病例雖加大劑量,亦未見明顯改善
。對開始潰爛出血的乳房腫瘤和廣泛轉(zhuǎn)移的晚期乳癌
,效果不佳。用法:每日取鮮天門冬2兩
,剝?nèi)ネ馄?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隔水蒸熟?次分服。亦可制成片劑內(nèi)服
、或注射劑供肌肉或靜脈注射
。②用于擴張宮頸于人工流產(chǎn)前12小時,將天門冬插入子宮頸管
,能使宮頸自然擴張與軟化
。據(jù)84例觀察,效果良好者達94%
,未發(fā)現(xiàn)1例感染
。先兆流產(chǎn)病例應(yīng)用后,可自行發(fā)動宮縮
,排出宮腔內(nèi)容物
;對人工流產(chǎn)病例則無此現(xiàn)象。用法:選擇大小及彎度適當(長5~7厘米
,直徑0.3~0.6厘米)
、表面光滑完整的天門冬1條,末端系一紗線
,浸泡于95%酒精中
,4小時后即可應(yīng)用。操作時按常規(guī)消毒
,擴張陰道
,暴露宮頸外口,以長鑷子夾住天門冬的系線端
,另一端對準宮頸口徐徐插入
,達子宮頸管內(nèi)口。陰道內(nèi)填塞紗布1塊
,以防天門冬脫落
。約12小時即可行刮宮術(shù)。
備注 : 同屬植物羊齒天門冬(參見"土百部"條)、小莖葉天冬(分布云南)的塊根,在少數(shù)地區(qū)亦作天門冬入藥。
摘錄 : 《中藥大辭典》
《中華本草》:天門冬
拼音注音 : Tiān Mén Dōnɡ
別名 : 虋冬、大當門根 、天冬
英文名 : Cochinchinese Asparagus Root, Root of Cochinchinese Asparagus
出處 : 出自《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 。1.《抱樸子》:天門冬生高地
,根短而味甜氣香者善,其生水側(cè)下地者
,葉細似蘊而微黃
,根長而味多苦,氣臭者下
。2.《本草經(jīng)集注》:天門冬
,雖暴干,猶滋潤難搗
,必須薄切
,暴于日中,或火烘之也
。3.《本草衍義》:天門冬
、麥門冬之類,雖曰去心
,但以水漬漉使周
,潤滲入肌,俟軟
,緩緩擘取
,不可浸出脂液。其不知者
,乃以湯浸一
、二時,柔即柔矣
,然氣味都盡
,用之不效,乃曰藥
來源 : 藥材基源:為百合科植物天門冬的塊根。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Asparagus cochin-chinensis(Lour.) Merr.[Melanthium cochinchinensis Lour.;A.lucidus Lindl.;A.gaudihaudiamus Kunth]采收和儲藏:定植后2-3年即可采收,割去蔓莖,挖出塊根,去掉泥土,用水煮或蒸至皮裂,撈出入清水中,趁熱剝?nèi)ネ馄?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烘干或用硫黃熏蒸。
生境分布 :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陰濕的山野林邊、草叢或灌木叢中,也有栽培。資源分布:分布于華東、中南、西南、及河北、山西、陜西、甘肅、臺灣等地。
原形態(tài) : 天門冬,多年生攀援草本,全株無毛。塊根肉質(zhì),簇生,長橢圓形或紡錘形 ,長4-10cm
,灰黃色。莖細
,長可達2m
,分枝具棱或狹翅;葉狀枝通常每3枚成簇
,扁平
,長1-3cm,寬1-2mm
,先端銳尖
。葉退化成鱗片,先端長尖
,基部有木質(zhì)倒生刺
,刺在莖上長2.5-3mm,在分枝上較短或不明顯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3朵簇生葉腋,單性,雌雄異株,淡綠色;花梗長2-6mm;雄花花被片6,雄蕊稍短于花被,花絲不貼生于花被片上,花藥卵形,長約0.7mm;雌花與雄花大小相似,具6個退化雄蕊。漿果球形,直徑6-7mm,成熟時紅色;具種子1顆?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ㄆ?-7月
,果期8月。
栽培 : 生物學(xué)特性 喜溫暖濕潤氣候,不耐嚴寒,忌干旱及積水。宜選深厚
、肥沃
、富含腐殖質(zhì)、排水良好的壤土或砂質(zhì)壤土栽培
;不宜在粘土或瘠薄土及排水不良的地方種植
。栽培技術(shù) 用種子繁殖或分株繁殖。種子繁殖
,育苗移栽法:7-8月當果實由綠色變?yōu)辄S色時采收
,搓去果肉,清洗干凈
,選籽粒大
、飽滿、烏潤發(fā)亮的作種
。春播在3-4月
;秋插在8-9月,在無霜或霜期短的地區(qū)
,以秋播發(fā)芽率高
,生長健壯。春播種子用2-3倍濕沙貯藏過冬
。播種前選蔭蔽度30%樹下作畦
,也可搭棚遮蔭。于畦面開橫溝
,行距17-20cm
,播幅8-10cm,深3.5cm,將種子勻撒溝中
,蓋細土或混有草木灰的土雜肥
,再蓋薄草保濕。培育1-2年
,在10月或春季萌芽前移栽
,行株距(30-40)cm×(20-25)cm。分株繁殖
,3-4月植株未萌發(fā)前
,將根挖出,分成3-5簇
,每簇有芽1-2個
,穴栽,每穴1簇
,行株距30cm×(20-25)cm
,保持濕潤,10-15d出苗
。田間管理 每年進行中耕除草3次
,第1次在3-4月;第2次在6-7月
,追施人畜糞水
,也可適當施用硫酸銨和尿素;第3次在9-10月
,施土雜肥
。當蔓莖長到50cm左右時,設(shè)支架或支柱
,使其纏繞
,以利生長。病蟲防治 短須螨
,5-6月為害葉部
,用40%水胺硫磷1500倍液或20%雙甲脒乳油1000倍液噴霧防治。
性狀 : 性狀鑒別 塊根呈長紡錘形或圓柱形,稍彎曲
,長4-18cm,直徑0.5-2cm
。表面黃白色或黃棕色
,半透明,有深淺不等的縱溝及細皺紋
。質(zhì)堅韌或柔潤
,斷面黃白色
,角質(zhì)樣,有粘性
,皮部寬
,中柱明顯。氣微
,味甘
、微苦。以肥滿
、致密
、色黃白、半透明者為佳
。顯微鑒別 塊根黃切面:根被有時殘存
。皮層寬廣,外側(cè)有石細胞斷續(xù)排列成環(huán)
;粘液細胞散在,內(nèi)含草酸鈣針晶束
,針晶長40-99μm
;內(nèi)皮層明顯。中柱鞘為1-2列薄壁細胞
;木質(zhì)部束及韌皮部束各31-135個
,相互間隔排列,少數(shù)導(dǎo)管深入至髓部
;髓部亦散有粘液細胞
。 粉末特征:灰黃色。①石細胞極多
,大多單個散在
,長方形、長條形
、類圓形或長梭形
,長85-460μm,直徑32-88μm
,壁厚5-37μm
,紋孔細密,孔溝細而短
。②草酸鈣針晶散在或成束存在于粘液細胞中
,針晶長40-99μm。③導(dǎo)管多為具緣紋孔或梯狀具緣紋孔
,直徑18-110μm
。此外有傍管薄壁細胞
、纖維管胞等。 商品規(guī)格 商品按產(chǎn)地分為川天冬
、湖天冬
,并根據(jù)根條粗細分為三等。一等:塊根中部直徑1.2cm以上
,去凈外皮
;表面黃白色。二等:中部直徑0.8cm以上
,間有未剝凈硬皮但不得超過5%
。三等:中部直徑0.5cm以上,稍有未去凈硬皮
,但不得超過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