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注音 : Yàn Fánɡ
別名 : 鶩肪(《本經(jīng)》),雁膏(盂洗) 出處 : 《本經(jīng)》 來源 : 為鴨科動物白額雁等的脂肪。 原形態(tài) : 動物形態(tài)詳"雁肉"條 性味 : 甘,平 功能主治 : 活血法風(fēng),清熱解毒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熬油或煎湯。外用:涂敷。 復(fù)方 : ①治風(fēng)攣拘急 摘錄 : 《中藥大辭典》 拼音注音 : Yàn Fánɡ 別名 : 鶩肪、雁膏、雁脂 英文名 : Wild goose fat 出處 : 出自《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 來源 : 藥材基源:為鴨科動物白額雁、鴻雁等的脂肪。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1.Anser albifrons(Scopoli)2.Anset cygnoides(Linnaeus)采收和儲藏:冬季捕捉,除去羽毛及內(nèi)臟后,剝?nèi)≈?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生境分布 : 生態(tài)環(huán)境:棲息于曠野、湖泊、河川和沼澤地帶,有時也可見于森林中在草原和茂密的蘆葦間筑巢。以植物為主要食物,也吃少量貝類。每年4-5月產(chǎn)卵,每窩5-8枚,呈乳白色 原形態(tài) : 1.白額雁,雄鳥體長約70cm,雌鳥較小。嘴扁平,被有軟皮,肉色或玫瑰色,尖端具角質(zhì)嘴甲,灰色或白色。虹膜棕色。嘴基和前額皆有白色橫紋。頭和頸、背部羽毛棕黑,羽緣灰白色。尾羽亦棕黑色,羽緣白色。胸、腹部棕灰色,布有不規(guī)則黑斑。幼鳥無此黑斑,嘴基亦無白紋。腿和腳橙黃色,有4趾,前3趾間具蹼 歸經(jīng) : 心 性味 : 味甘;性平 功能主治 : 益氣補虛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或煉油,適量 復(fù)方 : ①治風(fēng)攣拘急、偏枯 各家論述 : 1.《本經(jīng)》:主風(fēng)攣拘急偏枯,氣不通利 摘錄 : 《中華本草》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zhongyaocai/23736.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中華本草》:雁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