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視之不見名曰夷 時空心物與道的體用 依據(jù)習用已久王弼編排的《老子》八十一章的次序,從本章開始,又另起爐灶,轉(zhuǎn)入辯說物理的境界,似乎不相銜接。其實,與十三章所講,不可為物情所累,而困擾于世俗的寵辱,因此而生起得失之心。而且進一步了解寵辱的發(fā)生,都由于我有我身之累而來,“及吾無身,吾有何患”。那么便知在現(xiàn)實世界中,所謂我與無我之間的關鍵,只因有此身的存在而受累無窮。但我身是血肉之軀 本章首先提出有一個看而不見,聽而不聞,又觸摸不到的混元一體的東西。要說它是物嗎,它又不同于物質(zhì)世界的物體那樣,可以看得見,聽得到,摸得著。要說它不是物嗎,宇宙萬有的存在,都由它造化而來。因此,在理念上名之曰“道”。在實用上,便叫它做混元一體。但在本無名相可說上,它究竟是什么東西?老子為之作了三部分的命名。 視之不見的,還有非見所及的存在,特別命名它叫“夷”。夷,是平坦無阻的表示。 聽之不聞的,還有非聽聞所及的作用,特別命名它叫“?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希,不是無聲 感覺摸觸不到的 總之,視、聽與觸覺這三種基本作用,原是一體的三角形,它與物理世界的聲、光、觸受是有密切的相互關聯(lián)性,也可以說它是一體的三種作用,不可尋探它的個別界限,因此籠統(tǒng)說明它是“混而為一”的。從老子以后的道家與道教,便因襲其名,叫它“混元一體”,或“混元一氣”。這便是老子當時對物理的分類說法,也可以說是中國古代理論物理的粗淺說明之一。 再進一步說明 它本是無始無終的,但在人文的觀察上 本章雖是偏重于時空 一 二 而輔助頭腦最得力的官能,便是眼目的視力 曾子說:“一心可以事百君,百心不可事一君 子思說:“百心不可以得一人 他們都是極力主張領導者首須注重于誠意、正心的自養(yǎng) 講到這里,姑且讓我們不倫不類,走出老子道家的范圍,插入一段晚唐時代一個禪宗的故事,或可得“他山之石,可以攻錯”的妙悟之趣。 古靈禪贊禪師悟道以后,有一天,看到他的受業(yè)本師在窗下看經(jīng),正好有一只蜂子飛投紙窗鉆不出來。古靈便趁機說:“世界如許(這樣)廣闊,不肯出。鉆他故紙驢年去(驢年,是代表永遠沒有這一年的意思。因地支十二生肖里沒有驢)?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人活老了,便可知道有許多人間世事,被自己耳目所欺騙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daodejingzhujie/7161.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
上一篇:
南懷瑾《老子他說》第十三章(2)
下一篇:
南懷瑾《老子他說》第十五章 (1)
、八十一" onerror="nofind(thi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