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p id="kwqog"></sup>
<strike id="kwqog"></strike>
<kbd id="kwqog"></kbd>
<ul id="kwqog"><tbody id="kwqog"></tbody></ul><ul id="kwqog"><pre id="kwqog"></pre></ul>
  • <ul id="kwqog"><tbody id="kwqog"></tbody></ul>
  • 登錄
    首頁 >> 諸子百家 >> 國學文化 >> 道德經注解

    南懷瑾《老子他說》第六十九章

    德玄 2024-12-14 20:02:56

    用兵有言﹕“吾不敢為主而為客

    ,不敢進寸而退尺
    。”是謂行無行
    ,攘無臂,執(zhí)無兵
    ,扔無敵
    。禍莫大于輕敵
    ,輕敵幾喪吾寶
    。故抗兵相加,哀者勝矣

    1506.jpg

    兵法中的道德應用

    這一章是老子引用兵法,以說明道德應用的原理

    。在后世的軍事哲學與兵法運用方面
    ,老了這一段話是極其重要的,更是軍事哲學思想的中心之一
    。老子這一段話
    ,不是老子自己的創(chuàng)作,他自己在文章中表明是“用兵有言”
    ,說是抄錄下來的
    。但是
    ,也可能是說
    ,這是汲取老祖宗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所以“用兵有言”
    ,是上古老祖宗們對軍事哲學的研究。這個兵法
    ,在世界軍事哲學上也公認是最高的

    “吾不敢為主而為客”,這句話的意思是統(tǒng)帥的大軍

    ,表面上看來不做主動,都是在被動地應戰(zhàn)
    。但是
    ,如果依文釋義,就被文字騙住了
    ,這樣去研究軍事哲學也就錯了,這與其他兵書上的說法也是有沖突的
    。老子在這里是講戰(zhàn)爭的藝術
    ,等于戰(zhàn)爭的應用哲學,看起來是不爭取主動
    ,絕對是被動。實際上的意思是不主觀
    ,不固執(zhí)成見
    ,而是絕對的客觀
    。其中哲學的道理
    ,是要進一步了解真正的客觀形勢。

    真正的主動是中心不動

    ,不受環(huán)境的影響
    ,所以說,“不敢為主而為客”
    。俗話說“知己知彼
    ,百戰(zhàn)百勝”,視客觀的形勢而動,不固執(zhí)自己的主觀
    ,歷史上很多人物把握了這個道理獲致成功
    。有人用了這一節(jié)的道理去創(chuàng)業(yè)即大獲成功,做生意大發(fā)財?shù)膭t屢見不鮮
    。所以,“不敢為主而為客”這句話
    ,就是善于適應環(huán)境
    ,把握時代的脈動,把握一切的條件
    ,而順著環(huán)境自然趨勢,達到自己的成功

    “不敢進寸而退尺”

    ,這個道理,后世發(fā)展成一句名言——以退為進
    。上古用兵的最高哲學,常常不求進一寸而是退一尺
    ,退就是真正的進
    。在我們中國的戰(zhàn)爭史上有很好的例證,故意退兵
    ,結果是打勝仗,因而產生了一個戰(zhàn)爭的原理——驕兵必敗
    。一般來說
    ,一個屢戰(zhàn)屢勝的部隊,打到最后
    ,眼睛打紅了,頭打昏了
    ,嘴笑開了
    ,接下去也就完了
    。有時候敵人故意引誘你
    ,故意讓你每打必勝
    ,培養(yǎng)你輕敵的驕氣,對方所引用的
    ,就是“不敢進寸而退尺”的原則
    。讓你嘛
    !讓你勝利到昏頭的時候
    ,然后一包圍,你就整個完了

    “不敢為主而為客,不為進寸而退尺”

    ,這兩句話是老子之前上古時代的兵法
    ,老子也做了文抄公。在這本《道德經》中
    ,老子做了兩次文抄公,本來千古文章一大抄
    ,這也沒有什么稀奇的
    。他在上經中提到“建言回”,所謂“建言”就是中國古代的格言
    。第二次文抄公是這里的“用兵有言”,引用四句名人的話來說明他自己的道理

    老子所講道德的道理

    ,就是生活的藝術。真正懂得道德的人
    ,就是“行無行”,做了等于沒有做
    。也就是說
    ,中國人講的做功德好事,不是明做的
    ,而是“陰功積德”。古來的教育
    ,做好事別人不知道
    ,這種陰功慢慢累積起來
    ,留給后代,留給子孫
    ;實際上,留給后代子孫的還是教育
    。一個人真正的道德是不求人知的
    ,所以,“行無行”就是無為之道

     

    不戰(zhàn)而勝 輕敵致禍

    “攘無臂,執(zhí)無兵

    ,扔無敵”,這就要曉得太極拳了
    。太極拳把對方擋開了
    ,而對方還不知道,這才是善于運用
    。手都不必動
    ,已經把人擋開了,只有太極拳才辦得到
    ;棚擠按
    ,一轉一扭就擋過去了。這是要真功夫的
    ,看不出來的道理
    ,也無人可敵。把敵人丟開了
    ,別人還沒有看到你用的手法
    ,還不知道是如何被你丟開、被你打敗的
    ,這是最高的功夫藝術

    “執(zhí)無兵”,“兵”就是武器

    ,手里拿著武器
    ,你還看不出他手里有武器,現(xiàn)在武俠小說叫做“無影神劍”
    ,沒有影子
    ,看不見劍。小說描寫小和尚專門放無影劍
    ,手一丟
    ,對方的腦袋就掉下來了,連一道白光也看不見
    ,那是最厲害的
    ,不需要武器而可以打垮敵人。這種無形武器
    ,也可以說就是聰明才智。

    上面這一番道理

    ,講起來每一句話都很深刻
    ,我們現(xiàn)在只說道理,如果這三個字要加以發(fā)揮的話
    ,必須加上歷史的經驗,引證很多的事實
    ,才能說明這個道理?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F(xiàn)在看到的“行無行”,只是哲學性的文章
    ,理論性的講法,如果沒有引證歷史的經驗事實加以說明
    ,很容易被文字騙住
    。“行無行
    ,攘無臂
    ,扔無敵”
    ,大家都會念
    ,會要嘴皮子的“口頭禪”都會講,可是忘記了整篇的原則和內容

    “禍莫大于輕敵”,這是一個原則性的說明

    ,我們曾引用過一句歷史上的名言
    ,“諸葛一生惟謹慎”,仔細研究諸葛亮
    ,他唯一長處是一輩子謹慎小心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独献印愤@章最后的結論
    ,“禍莫大于輕敵
    ,輕敵幾喪吾寶”。做人做事也是這樣
    ,甚至于碰到一件小事,得到了十塊錢
    ,一樣要小心謹慎處理
    。所以真要做到莊嚴而藝術的人生,就不要忽略每一件小事
    ,也就是不可以輕敵

    這個“敵”字

    ,并不一定指敵人
    ,外來的境界就是敵,佛家所講的“依他起”
    ,也是這個意思
    。中國文字中的所謂“敵體”
    ,就是外在的環(huán)境,你的對方也是
    ,所以不要輕視任何人
    、任何事。能夠這樣的話
    ,你莊嚴的態(tài)度自然產生優(yōu)良的品格,品格達到了最高處
    ,就是最大的藝術
    。所以老子告訴我們“禍莫大于輕敵”,如果輕敵的話
    ,“幾喪吾寶”,連寶貴的生命都會喪失丟掉
    。老子的三寶“慈
    、儉、不敢為天下先”
    ,也不違反這個原則

    這一章引用上古的軍事哲學思想做開端

    ,最后又講到軍事方面
    ,“故抗兵相加
    ,哀者勝矣”。遭受侵略的一方
    ,不得不抵抗;起來抵抗侵略的這一方
    ,叫做“抗兵”
    。我們的現(xiàn)代史,對抗日本侵略叫做“抗戰(zhàn)”或“抗日戰(zhàn)爭”
    ,中國就是抗兵
    。日本對我們無端侵略
    ,就是“抗兵相加”
    。“哀者勝矣”
    ,八年抗戰(zhàn)
    ,我們處在哀兵的地位
    ,全國的人悲慘可憐
    ,受盡欺壓,人們心中充滿了憤怒悲痛
    ,寧死也不做亡國奴
    ,這是哀兵。換句話說
    ,像我們打牌的,輸家要十分注意
    ,因為贏家贏慣了
    ,可能輕敵,一張牌打錯
    ,反而輸了,所以說“哀者勝矣”
    。后世的人常用這個道理處事
    ,大家讀了《老子》,就知道古今都是一樣
    ,現(xiàn)在許多的俗語
    、成語都是從古書上出來的。

    老子《道德經》最后十二章

    ,是全書的總結論
    。從七十章到八十一章的十二章,是否就是老子本人當時所分的章節(jié)
    ,在學術上一直是一個大問題
    。反正儒道兩家在當時的傳統(tǒng)觀念上雷同,并未嚴格分家
    。這本《道德經》是根據(jù)數(shù)理的觀念而定的分章
    ,所謂九九八十一是陽極之數(shù)
    。在這十二章當中
    ,除了對前面各章的學術引申之外,處處顯示老子對那個時代的批判
    ,也是對他所處時代的一種諷刺
    。由此可以充分看到春秋戰(zhàn)國時代的混亂,以及老子對時代狀況的觀點
    。從老子這本著作中,人們可以發(fā)覺那個時代的錯誤
    ,對我們后世的人
    ,千百年后的人,都可以作為借鑒
    ,因為,這是老子對歷史時代深刻批判的一種哲學思想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daodejingzhujie/7235.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

    ,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
    ,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
    ,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
    ,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
    ,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
    ,情況屬實
    ,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文章
    李西月《道德經注釋》五十二
    第五十二章天下有始 天下有始
    ,以為天下母。既得其母
    ,以知其子
    ;既知其子,復守其母
    ,沒身不殆
    。塞其兌,閉其門
    ,終身不勤。開復歸其明
    ,無遺身殃
    ,是謂襲常。 金丹一物
    ,豈有它哉
    ?只是先天一元真氣,古人喻為真鉛
    、為金花、為白雪
    、為白虎初弦之氣——種種喻名
    ,總不外乾坤交媾之后,乾失一陽而落于坤宮
    ,坤得此
    2024-11-14
    李西月《道德經注釋》五十二
    陳致虛《道德經轉語》四十八
    為學日益章第四十八為學日益,為道日損
    ,損之又損
    ,以至于無為。無為而無不為
    。取天下常以無事
    ,及其有事
    司馬光《道德真經論》八十
    、八十一
    【第八十章】小國寡民
    。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
    。雖有舟輿
    ,無所乘之
    ,雖有甲兵
    ,無所陳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
    。甘其食
    ,美其服,安其居
    ,樂其俗
    。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
    ,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小國寡民
    ,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重復
    。愛生安土
    。雖有舟輿,無所乘之
    ;不遷
    。雖有甲兵,無所陳
    2024-12-20
    司馬光《道德真經論》八十<div   id= 、八十一" onerror="nofind(this)" >
    朱元璋《御解道德真經》七
    司馬光《道德真經論》十五
    【第十五章】古之善為士者
    ,微妙玄通
    ,深不可識
    。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
    ,猶兮若畏四鄰
    ,儼兮其若客;渙兮若冰之將釋
    ,敦兮其若樸
    ,曠兮其若谷
    ;混兮其若濁
    。 孰能濁以澄?靜之徐清
    ;孰能安以久
    ?動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
    。夫唯不盈
    ,故能敝而新成
    。古之善為士者
    李榮《道德真經注》二十三
    【第二十三章】希言自然
    。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
    。孰為此者
    ?天地。天地尚不能久
    ,而況于人乎
    ?故從事于道者,同于道
    ;德者
    ,同于德
    ;失者
    ,同于失。同于道者
    ,道亦樂得之
    ;同于德者,德亦樂得之
    ;同于失者
    ,失亦樂得之。信不足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