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p id="kwqog"></sup>
<strike id="kwqog"></strike>
<kbd id="kwqog"></kbd>
<ul id="kwqog"><tbody id="kwqog"></tbody></ul><ul id="kwqog"><pre id="kwqog"></pre></ul>
  • <ul id="kwqog"><tbody id="kwqog"></tbody></ul>
  • 登錄
    首頁 >> 諸子百家 >> 國學文化 >> 道德經(jīng)注解

    張其成《道德經(jīng)》第七十七章

    德玄 2024-12-25 20:26:23

      天之道,其猶張弓與

    ?高者抑之
    ,下者舉之
    ;有余者損之
    ,不足者補之
    。天
    之道
    ,損有余而補不足
    。人之道,則不然
    ,損不足以奉有余
    。孰能有余以奉天
    下?唯有道者
    。是以圣人為而不恃
    ,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


      自然的法則

    ,難道不正像拉開弓弦一樣嗎?高了就壓低它
    ,低了就抬高它
    多余了就減少它,不足了就補足它
    。自然的法則
    ,就是減損多余的,用來補充不
    足的
    。人類的法則卻不是這樣
    ,是剝奪不足的,用來供奉有余的
    。誰能夠把有余的東西拿來供給天下不足的人
    ?只有有道的人才能做到。因此圣人有所作為而不自恃己能
    ,有所成就而不據(jù)為己有
    ,不愿意顯現(xiàn)自己的才能。


    098.jpg

     老子將“天之道”和“人之道”作了對比

    ,兩者恰恰相反
    ,從而反映出“人之道”違背了“天之道”
    ,應該徹底糾正,回復到天道上來

            “天之道

    ,其猶張弓與?高者抑之
    ,下者舉之
    ;有余者損之,不足者補之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span>天道
    、天理的自然法則就好比是拉開弓弦射擊目標
    ,如果弓抬得太高了,就要把
    它壓下來一點
    ;如果弓舉得太低了
    ,就要給它抬高一些;弓拉得太過了
    ,就要松
    開一點
    ;弓拉得不夠,就要再補充一點力
    ,拉得開一點
    。“張弓”要根據(jù)目標的高低來調節(jié)弓箭的位置
    ,又要根據(jù)距離的遠
    近來調節(jié)弓弦的松緊
    ,關鍵在于調節(jié)到合
    適的位置和松緊,調節(jié)到整體平衡
    、和諧
    只有調到合適的程度,才能一發(fā)中的
    。文中的“高”
    、“下”指弦位的高低,“有余”
    “不足”指拉弦的松和緊
    。“抑之”
    、“舉之”指壓低
    、抬高弓箭的位置,“損之”
    、“補之”分別指拉緊
    、放松弓弦

           “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睆睦?/span>弦的比喻中引申出普遍適用的道理,體現(xiàn)了天道公平
    、均衡
    、和諧的原則。自然規(guī)律總是對立統(tǒng)一
    、互補共生的
    ,比如日月往來、四季交替
    ,日中則昃
    、月滿則虧,寒極而熱
    、熱極而寒
    ,都是均衡的,它不會讓某一種事物或現(xiàn)象永遠強盛
    ,讓另一種事物或現(xiàn)象永遠弱小
    。這種均衡、公平
    既不是上帝的主宰
    ,也不是人為的作用,更不是外力的作用
    ,而是自然而然的
    ,是事物自身運動的結果。

              但“人之道

    ,則不然”
    ,人之道與天之道的公平、均衡原則背道而馳
    ,是“損不足以奉有余”
    ,反而要減少不足以增加有余,這樣有余者更加有余
    ,不足者更加不
    。“馬太效應”不正是這個意思嗎
    ?這是極不公平
    、極不合理的。整個社會都應該符合天道的公平性原則,如果把財富聚集在少數(shù)幾個人或者少數(shù)階層手里,那么必定要遭到報應

            我見過很多有名的企業(yè)家

    ,他們好多人告訴我,他們子女這一代完蛋了
    。我問怎么回事
    ?他們說有兩種情況,一種是高度的自尊
    ,一種是高度的自卑
    。什么是高度自尊呢?子女認為錢能擺平一切
    ,所以他們?yōu)榉亲鞔?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反正家里有錢。什么是高度自卑呢
    ?他們認為父母已經(jīng)什么都做好了
    ,我再吃幾輩子都夠了,不需要自己再做什么了
    ,這就麻煩了
    。所以天之道就是在“損有余而補不足”
    ,我們只有符合天道
    ,后代才能有所作為。例如石油大王洛克菲勒
    ,他根本不給子孫錢
    就讓他們勤工儉學。我們中國人要做到這一點好像有點困難
    ,但是天道不會偏愛中國人
    ,不可能單單對我們寬容一些。目前我們國內的一些有識之士
    ,一些大富豪已經(jīng)認識到了這一點

            “孰能有余以奉天下?”誰能夠把有余的東西拿出來分給天下呢

    ?“唯有道者”
    ,只有懂得道的人,行道的人
    。懂得天道了
    ,他就會把自己多余的財產拿出來分給天下。比爾·蓋茨
    、巴菲特他們就做到了
    只有按“天道”統(tǒng)治的“圣人”,才能將天道的公平原則體現(xiàn)在治理國家
    、治理百姓上
    ,消除二元對立
    ,消除兩極分化,實現(xiàn)社會大同
    。其中關鍵是“有余者”一定要“奉天下”
    ,要奉獻出自己的財富去救濟“不足”的貧窮人。以天道的公平原則
    ,實現(xiàn)人間的和諧局面

             “是以圣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

    ,其不欲見賢
    。”所以
    ,圣人
    、有道之人,他有所作為
    ,但是不自恃其能
    ,這句話已經(jīng)出現(xiàn)好幾遍了。他有所成就了
    ,成功
    ,但是他不據(jù)為己有。他不愿意展現(xiàn)自己的才能
    ,要把才能隱藏起來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daodejingzhujie/755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

    ,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
    ,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
    ,請聯(lián)系管理員
    ,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
    ,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
    ,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
    ,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
    相關文章
    李西月《道德經(jīng)注釋》五十二
    第五十二章天下有始 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
    。既得其母
    ,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復守其母
    ,沒身不殆
    。塞其兌,閉其門
    ,終身不勤
    。開復歸其明,無遺身殃
    ,是謂襲常
    。 金丹一物,豈有它哉
    ?只是先天一元真氣
    ,古人喻為真鉛、為金花
    、為白雪
    、為白虎初弦之氣——種種喻名,總不外乾坤交媾之后
    ,乾失一陽而落于坤宮
    ,坤得此
    2024-11-14
    李西月《道德經(jīng)注釋》五十二
    司馬光《道德真經(jīng)論》十五
    【第十五章】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
    ,深不可識
    。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
    ,猶兮若畏四鄰
    ,儼兮其若客;渙兮若冰之將釋
    ,敦兮其若樸
    ,曠兮其若谷
    ;混兮其若濁。 孰能濁以澄
    ?靜之徐清
    ;孰能安以久?動之徐生
    。保此道者不欲盈
    。夫唯不盈,故能敝而新成
    。古之善為士者
    張其成《道德經(jīng)》第三十九章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
    ,神得一以靈
    ,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
    ,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
    。其致之也,謂天無以清
    ,將恐裂
    ;地無以寧,將恐廢;神無以靈,將恐歇;谷無以盈,將恐竭;萬物無以生,將恐滅;侯王無以貞,將恐蹶
    。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
    。是以侯王自稱孤、寡
    、不穀
    。此非以賤為本邪?非乎
    ?故至譽無譽
    2024-12-23
    張其成《道德經(jīng)》第三十九章
    李榮《道德真經(jīng)注》二十三
    【第二十三章】希言自然。故飄風不終朝
    ,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
    ?天地
    。天地尚不能久,而況于人乎
    ?故從事于道者
    ,同于道
    ;德者,同于德
    ;失者
    ,同于失。同于道者
    ,道亦樂得之
    ;同于德者,德亦樂得之
    ;同于失者
    ,失亦樂得之。信不足焉
    ,有不信焉
    。希言自然。希
    ,少也
    。多言數(shù)窮,少言合道
    ,故曰自然
    。道則非無非有,
    2024-12-27
    李榮《道德真經(jīng)注》二十三
    李西月《道德經(jīng)注釋》四十一
    第四十一章大器晚成 上士聞之
    ,勤而行之
    ;中士聞道,若存若忘
    ;下士聞道
    ,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
    ,進道若退
    ,夷道若颣,上德若谷
    ,大白若辱
    ,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
    ,質直者渝
    ,大方無隅,大器晚成
    ,大音希聲
    ,大象無形?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钡离[無名
    ,夫惟道
    ,善貸且成。 天地未有之先
    ,原是虛虛無無
    ,鴻
    2024-11-14
    李西月《道德經(jīng)注釋》四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