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s6iya"><pre id="s6iya"></pre></ul>
    • <kbd id="s6iya"><pre id="s6iya"></pre></kbd>
    • 國學(xué)經(jīng)典網(wǎng)

      《靈源大道歌》原文及白話文注解---宋朝-曹文逸-著-|-民國-陳攖寧-譯

      諸子百家 >道家

        2023-11-02 16:30:03

      《靈源大道歌》原文

      宋朝 曹文逸 眞人

      我為諸君說端的

      ,命蒂從來在眞息;

      照體長生空不空,靈鑑含天容萬物

      太極布妙人得一

      ,得一善持謹(jǐn)勿失

      宮室虛閑神自居

      ,靈府煎熬枯血液

      一悲一喜一思慮

      ,一縱一勞形蠹弊

      朝傷暮損迷不知,喪亂精神無所據(jù)

      細(xì)細(xì)消磨漸漸衰

      ,耗竭元和神乃去

      只道行禪坐亦禪,圣可如斯凡不然

      萌芽脆嫩須含蓄

      ,根識昏迷易變遷;

      蹉跎不解去荊棘

      ,未聞美稼出荒田

      九年功滿火候足,應(yīng)物無心神化速

      無心心即是眞心

      ,動靜兩忘為離欲。

      神是性兮氣是命

      ,神不外馳氣自定

      本來二物更誰親,失卻將何為本柄

      混合為一復(fù)忘一

      ,可與元化同出沒;

      透金貫石不為難

      ,坐脫立亡猶倏忽

      此道易知不易行,行忘所行道乃畢

      莫將閉息為眞務(wù)

      ,數(shù)息按圖俱未是。

      比來放下外塵勞

      ,內(nèi)有縈心兩何異

      但看嬰兒處胎時,豈解有心潛算計

      專氣致柔神久留

      ,往來眞息自悠悠;

      綿綿迤邐歸元命

      ,不汲靈泉常自流

      三萬六千為大功,陰陽節(jié)候在其中

      蒸融關(guān)脈變筋骨

      ,處處光明無不通。

      三彭走出陰尸宅

      ,萬國來朝赤帝宮

      借問眞人何處來,從前元只在靈臺。

      昔年云霧深遮蔽

      ,今日相逢道眼開

      此非一朝與一夕,是我本眞不是術(shù)

      歲寒堅確如金石

      ,戰(zhàn)退陰魔加慧力;

      皆由虛淡復(fù)精專

      ,便是華胥清淨(jìng)國

      初將何事立根基,到無為處無不為

      念中境象須除拔

      ,夢里精神牢執(zhí)持。

      不動不靜為大要

      ,不方不圓為至道

      元和內(nèi)運即成眞,呼吸外求終未了

      元氣不住神不安,蠹木無根枝葉乾

      休論涕唾與精血

      ,達(dá)本窮源總一般。

      此物何曾有定位

      ,隨時變化因心意

      在體感熱即為汗,在眼感悲即為淚

      在腎感念即為精

      ,在鼻感風(fēng)即為涕;

      縱橫流轉(zhuǎn)潤一身

      ,到頭不出於神水

      神水難言識者稀,資生一切由眞氣

      但知恬淡無思慮

      ,齋戒寧心節(jié)言語。

      一味醍醐甘露漿

      ,饑渴消除見眞素

      他時功滿自逍遙,初日鍊烹實勤苦

      勤苦之中又不勤

      ,閒閒只要養(yǎng)元神;

      奈何心使閒不得,到此縱擒全在人

      我昔苦中苦更苦

      ,木食草衣孤又靜;

      心知大道不能行

      ,名跡與身為大病

      比如閒處用功夫,爭似泰然修大定

      形神雖曰兩難全

      ,了命未能先了性。

      不去奔名與逐利

      ,絕了人情總無事

      決烈在人何住滯,在我更教誰制御

      掀天聲價又何如

      ,倚馬文章非足貴;

      榮華衣食總無心

      ,積玉堆金復(fù)何濟

      工巧文章與詞賦,多能礙卻脩行路

      恰如薄霧與輕煙

      ,閒傍落花隨柳絮。

      縹渺浮游天地間

      ,到了不能成雨露

      名與身兮竟孰親,半生歲月大因循

      比來脩鍊賴神氣

      ,神氣不安空苦辛;

      可憐一箇好基址

      ,金殿玉堂無主人

      勸得主人長久住,置在虛閒無用處

      無中妙有執(zhí)持難

      ,解養(yǎng)嬰兒須藉母。

      緘藏俊辯黜聰明

      ,收卷精神作愚魯

      堅心一志任前程,大道於人終不負(fù)

      《靈源大道歌》白話注解

      民國 陳攖寧 上海 新中國第一任道教協(xié)會會長

      《靈源大道歌》讀者須知

      、《靈源大道歌》
      ,雖是女眞著作,但不是專講女丹口訣。凡是學(xué)道的人,無論男女老少
      ,用這個功夫
      ,都很有效驗
      ,絕無流弊,可以算得仙道中最穩(wěn)妥最普度的法門。以前學(xué)人,對於本篇不大注意
      ,埋沒多年,甚為可惜
      。久已想用白話注解
      ,出版流通,無奈得不著機會
      。今以仙學(xué)研究院需要講義
      ,注解方能完成。又以丹道刻經(jīng)會志在流通
      ,出版方能如愿
      。可知世間萬事成功與否
      ,各有時節(jié)因緣
      ,信非偶然。

      、本篇正文的好處,在毫無隱語
      ,從頭到尾
      ,都明明白白,闡揚眞理
      。不像別種丹經(jīng)
      ,滿紙的龍虎鉛汞、天干地支
      、河圖洛書
      、五行八卦,弄得學(xué)人腦筋昏亂
      。本篇注解
      ,雖沒有特別優(yōu)點,但是少用文言多用白話
      ,完全順著本文的意思
      ,力求淺顯。使麤通文理的人一看就懂,并且能依照注解的意思
      ,再講給好道而不識字的人聽
      。於是乎普度的愿心,慢慢就可以實現(xiàn)了

      、有人疑惑本篇中,女功為什么不講斬赤龍
      ,男功為什么不講煉精化氣
      ,對於命功一層,恐怕尚不完全
      。但要曉得
      ,女子煉斷月經(jīng),和男子閉塞精竅
      ,這兩種功夫
      ,有急進(jìn)法與緩進(jìn)法,有勉強法與自然法
      。他書上所說的法門
      ,是勉強,是急進(jìn)
      ;此書上所說的法門
      ,是自然,是緩進(jìn)
      。勉強急進(jìn)
      ,做得好時,效驗很快
      ,做得不好
      ,就要弄出許多毛病,反而誤事
      ;自然緩進(jìn)
      ,做得好時,同樣發(fā)生效驗
      ,做得不好
      ,至多沒有效驗而已,決不會做出毛病
      。比較起來
      ,要算這種法門最穩(wěn)妥而無流弊。所以當(dāng)日曹眞人就把這篇歌訣傳於后世
      ,并非是不懂?dāng)佚埮c煉精的功夫
      ,更不是保守秘密弗肯對人說

      四、或問:本篇中三分之二

      ,是高談玄理
      ,三分之一,是勸人斷絕俗情
      。做功夫的口訣
      ,究竟在何處呢?答曰:學(xué)道的人最難悟通的就是玄理
      ,最難擺脫的就是俗情
      。這兩件事果能做到,雖說目前尚未能專心修鍊
      ,但已經(jīng)具足修鍊的資格了
      。等到一天實行用功,就很容易見效
      。否則
      ,縱讓你把口訣念得爛熟也無用處。倘若你一定要曉得口訣隱藏在什么地方
      ,我可以指與你看
      。本篇中有四句最要緊的口訣:第一句,“神不外馳氣自定”
      ;第二句
      ,“專氣致柔神久留”;第三句
      ,“混合為一復(fù)忘一”
      ;第四句,“元和內(nèi)運即成眞”
      。功夫到此
      ,大事已畢,以后的口訣不必再問了

      五、本篇未嘗沒有缺點

      ,但這個缺點
      ,是各家道書千篇一律的,不是本篇所獨有的
      。試看古今道書所講
      ,大槪不外三件事:一鋪張玄妙,二隱藏口訣
      ,三勸勉修行
      。若問及學(xué)人的生活環(huán)境
      ,飲食起居,要合於哪幾種條件
      ,才能正式做鍊養(yǎng)功夫
      ,倘與某種條件不合,對於做功夫是否有妨礙
      ,各家道書從來不注意到此
      。因為中國以前社會情狀,和現(xiàn)在大大兩樣
      。今人所感受的
      ,古人或許夢想不到。人生今世要想修道
      ,必須注意自己環(huán)境
      ,并社會情狀是否適宜,切勿徒知責(zé)備功夫無效

      、本篇宣傳大道,開示靈源
      ,直指性命
      ,專講神氣,所以不用鉛汞等類代名詞
      。汪東亭先生曾言
      ,此歌通篇無一字及鉛,所說無非眞汞一物
      。愚按
      ,本篇所云神水,雖可以說是眞汞一物
      ,但又云:“神水難言識者稀
      ,資生一切由眞氣?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边@個眞氣
      ,卻是指鉛,不是指汞
      。況且修道比較煉丹
      ,究竟有點分別,假使我們把它顚倒過來說修丹鍊道
      ,在旁人聽了未免要笑我們文理欠通
      。因此可以明白兩者不同之點。修道的人
      ,果能夠從后天神氣返還到先天性命
      ,就算是功德圓滿
      ,不必再去討論什么鉛汞問題。只有三元丹法
      ,才須注重鉛汞
      。世上道書,往往把修道和煉丹混而為一
      ,籠統(tǒng)批評
      ,貽誤后學(xué)非淺。再者
      ,汪又云:“歷代女眞著作
      ,皆是言汞不言鉛,言水不言火
      。蓋女眞身屬坤體
      ,故不便言陽火,而只說陰符也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庇薨矗瑢O不二元君所作《女丹功夫次第詩》
      ,有“神鉛透體靈”一句明明說出鉛字
      ,又孫詩第七首標(biāo)題“符火”二字,明明指陰符與陽火而言
      ,可知汪說亦不足為定論

      七、古人學(xué)道

      ,必須從師口授
      ,所以各家道書皆沒有初步下手的規(guī)程,今世學(xué)人每視為憾事
      。往歲見福州洪太庵君所著《五大健康修鍊法》
      ,條理詳明,可作為初學(xué)入門參考書之用

      皖江陳攖寧識於上海仙學(xué)院

      中華民國二十七年戊寅中秋節(jié)

      《靈源大道歌》白話注解

      《靈源大道歌》簡介:

      宋朝徽宗皇帝宣和年間
      ,有一位曹女士,在當(dāng)時頗有女才子之名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兆诨实凵院玫溃窒矚g會做詩文的人
      。曹女士道學(xué)既可以配稱一流,而且詩文確也做得不壞
      ,所以宋徽宗很看得起她
      ,召她在京城居?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ㄋ位兆跁r首都在汴梁,即是現(xiàn)在的河南省開封縣)
      ,特別優(yōu)待
      。又敕封她為文逸眞人。

      這篇《靈源大道歌》

      ,就是這位曹文逸眞人
      ,在那個時候,做給一般學(xué)道人看的
      。流傳到現(xiàn)在
      ,差不多經(jīng)過八百二十多年(從宣和初年算起)。

      《孫不二女功內(nèi)丹次第詩》

      ,比較此歌后出幾十年
      。其余各種女丹經(jīng),更在孫不二之后
      ,大槪都是明清兩朝的作品

      《黃庭經(jīng)》雖由晉朝魏夫人傳出,然不能算是魏夫人自己的著作

      。謝自然
      、何仙姑等,雖在唐朝成道
      ,也沒有著作流傳(乩壇上沙盤中扶出來的詩文
      ,不能算本人著作)。

      我們可以說

      ,歷代女眞
      ,自己肉體在世間,親筆所寫正式丹經(jīng)
      ,當(dāng)以此篇為最古了
      。全篇共計一百二十八句,所講的道理
      ,所論的功夫
      ,不限定女子方面,男子亦可通用?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F(xiàn)在特把本文依次序分開
      ,每句每字,用白話注解如后

      《靈源大道歌》白話注解上

      第一句
      、第二句:我為諸君說端的命蒂從來在眞息

      我,曹文逸自稱

      ;諸君
      ,指當(dāng)時并后世修仙學(xué)道的人
      ;端的,即是眞正而又的確
      。命蒂
      ,即是吾人生命最關(guān)緊要的地方。凡花葉瓜果
      ,和枝莖相連處
      ,都叫作蒂,此處一斷
      ,花葉就立刻枯槁
      ,瓜果就不能生長。眞息與凡息不同
      ,凡息麤
      ,眞息細(xì);凡息淺
      ,眞息深
      ;凡息快,眞息慢
      ;眞息是凡息的根源
      ,凡息是眞息的發(fā)洩;眞息可以化為凡息
      ,凡息也可以化為眞息
      。譬如山中石頭縫里流出的泉水,就是眞息
      ;江河中風(fēng)翻浪涌的長流水
      ,就是凡息。

      第三句

      、第四句:照體長生空不空靈鑑含天容萬物

      照體

      ,是回光返照自己性體。長生
      ,即是性體永久存在
      。空
      ,是說性體本空
      。但因為這個性體無所不包,眞空與妙有同時顯露
      ,所以又說不空
      。鑑,是鏡子。靈鑑
      ,就是指性體而言
      。含天容萬物,就是把天地萬物都包含容納在這個靈鑑之中
      。第二句,說的是命
      。第三
      、第四句說的是性。

      第五句

      、第六句:太極布妙人得一得一善持謹(jǐn)勿失

      《易經(jīng)》上說:“易有太極

      ,是生兩儀?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薄?a href="/daodejingjishi">道德經(jīng)》上說:“此兩者同出而異名
      ,同謂之玄。玄之又玄
      ,眾妙之門
      。”這就是太極布妙的意思
      。一就是道
      。得一就是得道。老子說:“道生一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a href="/ddjy_100/224.html">莊子就說:“無極而太極?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崩献诱f:“一生二
      。”孔子就說:“太極生兩儀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币虼宋覀兛梢悦靼祝谰褪菬o極
      ,一就是太極
      ,二就是兩儀,兩儀就是陰陽
      ,陰陽就是性命
      ,性命就是神氣。道不可說
      ,一不可見
      。凡可以說可以見的,不是二,就是三
      。譬如上下
      、左右、前后
      、大小
      、長短、厚薄
      、多少
      、輕重、冷熱
      、剛?cè)?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吉兇、利害
      、善惡
      、是非、虛實
      、有無
      、性命、神氣
      、陰陽
      ,這些相對的都是二。在這些二的當(dāng)中那個就是三
      。有了三以后
      ,就能演變而成千成萬。所以老子說:“三生萬物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比f物既然是從道中生出來的,我們?nèi)祟愄柗Q萬物之靈
      ,自然也是從道中生出來的
      。離開道就沒有世界,也就沒有人類
      。人得一
      ,是說每個人都得著大道全體中極小一部分,但可惜微末得很
      。倘若我們把這點微末東西再弄失掉
      ,恐怕第二世連人也做不成,漸漸要變成下劣的動物
      。所以作者勸大眾們
      ,幸而生成一個人身
      ,就應(yīng)該時時刻刻小心謹(jǐn)愼,護(hù)持此道
      ,切勿令它喪失

      第七句、第八句:宮室虛閑神自居靈府煎熬枯血液

      宮室虛閑

      ,比喻人身沒有惡習(xí)和各種不良的嗜好
      ,以及心中沒有妄想和雜念。果能如此
      ,我們的元神自然安安穩(wěn)穩(wěn)住在里面
      ,不致於流離失所,飄蕩忘歸
      。然而世上人們,心中常常被七情六欲攪擾
      ,沒有片刻清涼
      。情欲一動,陰火跟著就動
      。陰火一動
      ,周身氣血津液都要受傷。弄得面黃肌瘦
      ,形容枯憔
      。這個病根,就在於人人心中看不破
      ,放不下
      。所以說靈府煎熬枯血液。人的意識與思想發(fā)源之處
      ,叫作靈府

      第九句、第十句:一悲一喜一思慮一縱一勞形蠹弊

      凡人當(dāng)失意的時候

      ,就要悲哀
      。當(dāng)?shù)靡獾臅r候,就要歡喜
      。遇到困難
      ,不能解決,就要思慮
      。未得患得
      ,既得患失,更不免時時用盡心思
      。我們平時所經(jīng)過的境界
      ,十分之九都是失意
      ,很少有得意的時候。幾十年有限光陰
      ,就在憂患中消磨乾凈
      。身心放松是縱,身心緊張是勞
      。一時放松
      ,一時緊張,就是一縱一勞
      。我們的肉體受不住這許多刺激
      ,自然要變成衰朽,不可救藥了
      。形蠹弊
      ,是說身體里面腐壞,等於木頭被蟲蛀一樣

      第十一句

      、第十二句:朝傷暮損迷不知喪亂精神無所據(jù)

      早也吃虧,晚也吃虧

      ,自己糊糊涂涂
      ,不曉得厲害,精神耗喪而昏亂
      。若問他們:在世做人怎樣可以做得好
      ,出世修道怎樣可以修得成?他們絲毫沒有把握

      第十三句

      、第十四句:細(xì)細(xì)消磨漸漸衰耗竭元和神乃去

      因為是細(xì)細(xì)消磨,所以吾人身體有虧損

      ,尚不致於感受劇烈痛苦
      。因為是漸漸衰老,所以人生數(shù)十年中
      ,每容易忽略過去
      ,不知不覺地頭髮白了,面皮皺了
      ,不知不覺地血液枯了
      ,筋骨硬了。元和
      ,就是元始中和之氣
      ,又名為先天炁。實在講起來
      ,就是生天生地生人生物的一種生氣
      。宇宙間生氣
      ,本是無窮。但每個人身體上由娘肚子里帶來的那點生氣
      ,可憐太少
      。從小到老,幾十年中
      ,身體里面所儲蓄的生氣消耗已盡
      ,我們的靈魂就要和我們的肉體告別了。形神分離
      ,人豈能不死

      第十五句、第十六句:只道行禪坐亦禪圣可如斯凡不然

      禪字可以作定字解

      。一般唱高調(diào)的人
      ,都曉得說:行也在定,坐也在定
      ,甚至於睡臥也在定
      ,不必要做什么功夫。倘若早早晚晚
      ,刻苦用功,反嫌他過於執(zhí)著
      ,缺乏活潑天機
      ,或者笑他是磨磚做鏡。然而這種話只能對程度很高的人說
      ,不能對普通人說
      。圣人可以這樣做,凡夫萬萬辦不到

      第十七句

      、第十八句:萌芽脆嫩須含蓄根識昏迷易變遷

      草木最初從土里長出的小苗,叫作萌芽

      。因為它的體質(zhì)脆弱而嬌嫩
      ,經(jīng)不起損傷,須要培養(yǎng)有法
      ,保護(hù)得宜
      ,他日方有成材的希望。這就是比喻人身中一點生氣
      ,根基不牢
      ,最容易喪失,須要設(shè)法把它含蓄在身內(nèi)
      ,不讓它常常向外面發(fā)洩
      ,然后吾人壽命方可延長
      。眼耳鼻舌身意,叫作六根
      。六根所起的作用
      ,就是六識。根與識被塵境所擾亂
      ,陷入昏迷狀態(tài)
      ,容易由善變惡,由正變邪
      。若不徹底下一番苦功
      ,恐怕沒有什么好結(jié)果。

      第十九句

      、第二十句:蹉跎不解去荊棘未聞美稼出荒田

      荒田之中

      ,多生荊棘。倘若懶惰懈怠
      ,游手好閑
      ,不把田中荊棘斬除乾凈,好的稻穀決不會生長出來
      。這兩句話
      ,比喻人心中妄想以及惡劣的習(xí)慣若不去盡,功夫很難有進(jìn)步
      ,好的效驗不易於發(fā)現(xiàn)

      第二十一句、第二十二句:九年功滿火候足應(yīng)物無心神化速

      九是陽數(shù)中的極數(shù)

      。九年
      ,表示純陽之意,不是必定要九個年頭
      。功滿是說功夫圓滿
      。火候足
      ,是說用功到了這個時候
      ,可以告一段落。應(yīng)物
      ,就是在世間做利物濟人的事業(yè)
      。無心,就是隨緣去做
      ,不是有心要做功德
      。神化速,就是用自己全神來行教化
      ,功效自然很快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睹献印窌险f:“所過者化,所存者神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迸c此處意思相同。

      第二十三句

      、第二十四句:無心心即是眞心動靜兩忘為離欲

      無心心

      ,就是無念頭的心體。普通人心中沒有一分鐘不起念頭
      ,他們認(rèn)為這個念頭是心的本體
      ,其實錯了。諸君要曉得
      ,那個無念的心方是眞心
      ,有念的心卻是假心。人能認(rèn)識眞心
      ,自然一動一靜全是天機
      ,可以做到忘物忘形的境界,這個就叫做離欲

      第二十五句

      、第二十六句:神是性兮氣是命神不外馳氣自定

      古丹經(jīng)常說:“是性命,非神氣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笔菍Ψ蛏睢⒊潭雀叩娜苏f法
      。此處說:“神是性,氣是命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笔菍ζ胀ㄈ苏f法。各有用意
      ,并非矛盾
      。因為普通人只認(rèn)得他們自己的肉體,除了肉體以外
      ,從來不注意到神氣上去
      。如果教他們認(rèn)得神氣兩個字的作用,比較普通人已算是大有進(jìn)步
      ,性命二字的眞相
      ,只好留待日后他們自己去參悟了。修鍊家初等功夫
      ,離不掉神氣
      ,須要把自己的神收在肉體里面
      ,然后氣方能定得下。

      第二十七句

      、第二十八句:本來二物更誰親失卻將何為本柄

      二物

      ,就是神與氣。這兩樣?xùn)|西
      ,本來最親密不過
      。神離開氣,神無所養(yǎng)
      ;氣離開神
      ,氣無所馭。沒有氣來養(yǎng)神
      ,神就要逃亡
      ;沒有神來馭氣,氣就要耗散
      。失掉一項
      ,即等於失掉兩項,請問還有什么東西作我們身體的根本
      ,作我們自己的把柄呢

      第二十九句、第三十句:混合為一復(fù)忘一可與元化同出沒

      混合為一

      ,就是做心息相依
      、神氣合一的功夫。復(fù)忘一
      ,就是功夫做到神氣合一之后
      ,不要死死的執(zhí)著舍不得放松,須要把這個合一的景象忘記方好
      。既能合一
      ,復(fù)能忘一,那時身中氣候
      ,自然與元始造化機關(guān)同出同沒
      。出是顯露,沒是隱藏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瘷C應(yīng)該顯露時就顯露,化機應(yīng)該隱藏時就隱藏
      ,自己絲毫不作主張

      第三十一句、第三十二句:透金貫石不為難坐脫立亡猶倏忽

      尋常人精神被肉體限制住了,不能直接達(dá)到身外物質(zhì)上去

      。修煉成仙的人
      ,精神可以離開肉體,而能支配肉體以外的別種物質(zhì)
      ,所以說透金貫石不為難
      。倏忽,是頃刻之間
      。坐脫立亡
      ,是坐著或者是立著的時候,我們的神倘若要離開肉體
      ,頃刻就可以離開
      ,不致於被肉體所拘束。

      第三十三句

      、第三十四句:此道易知不易行行忘所行道乃畢

      這個道理

      ,雖容易明白,卻不易於實行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v能勉強去行持,也難以畢業(yè)
      。必須由勉強而進(jìn)於自然
      ,由自然而造於渾然,由渾然而致於釋然
      ,才是“行忘所行道乃畢”

      第三十五句、第三十六句:莫將閉息為眞務(wù)數(shù)息按圖俱未是

      ,是鼻中呼吸
      。閉息,是把呼吸暫時閉住
      。數(shù)息
      ,是數(shù)自己的呼吸,從一
      、二、三
      、四數(shù)到幾十幾百
      。按圖,是按照圖樣做功夫
      ,或用全副精神死守身中某一竅
      ,或動手動腳做各種姿式。這些法子都不是大道
      ,因為閉息病在勉強
      ,數(shù)息未免勞心
      ,按圖又嫌執(zhí)著,對於自然大道相差太遠(yuǎn)

      第三十七句

      、第三十八句:比來放下外塵勞內(nèi)有縈心兩何異

      比來,等於近來

      。曹眞人意思說:修道的人們
      ,在近來這個時候,既然能把身外的一切塵勞都放下了
      ,為什么身內(nèi)的塵勞卻放不下
      ,仍舊有許多東西掛在心頭?請問身內(nèi)百事縈心
      ,比較身外一切塵勞
      ,有何分別呢?

      第三十九句

      、第四十句:但看嬰兒處胎時豈解有心潛算計

      諸君請看嬰兒尚未出胎在娘肚子里那十個月的時候

      ,嬰兒心中可曾經(jīng)在暗中算計什么?諸君既要學(xué)道
      ,何不先學(xué)嬰兒

      第四十一句、第四十二句:專氣致柔神久留往來眞息自悠悠

      老子《道德經(jīng)》第十章說:“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

      ?”專氣
      ,就是專心一志在氣上面做功夫。致柔
      ,就是功夫柔和到了極處
      ,沒有絲毫剛強急迫的樣子。果能如此
      ,神就可以久留於身中
      ,而不向外馳,“神不外馳氣自定”
      。氣定之后
      ,眞息自有發(fā)動之時。悠悠二字
      ,是形容眞息的樣子
      ,深長而久遠(yuǎn),和緩而悠閑

      第四十三句

      、第四十四句:綿綿迤邐歸元命不汲靈泉常自流

      綿綿,微細(xì)不絕之意。迤邐

      ,旁行連延之意
      。元命即人身生命根源。這句是形容眞息在身內(nèi)行動的狀態(tài)
      。雖說四肢百骸無處不到
      ,然自有它的歸根復(fù)命之處。靈泉
      ,在后文又叫作神水
      。地面上泉水總是往下流,不會往上流
      。人要用水
      ,非拿器物汲取不可。人身上的靈泉
      ,卻無須汲取
      ,自然會在身中周身循環(huán)。眞息所到之處
      ,即是靈泉所到之處
      ,因為津能化氣,氣能化津
      ,充滿一身
      ,所以有如此妙用。

      第四十五句

      、第四十六句:三萬六千為大功陰陽節(jié)候在其中

      今歷法一晝夜共九十六刻

      ,古歷法一晝夜共百刻。張紫陽《金丹四百字·序》上說:“夫一年十有二月
      ,一月三十日
      ,一日百刻,一月總計三千刻
      ,十月總計三萬刻
      。行住坐臥,綿綿若存
      。胎氣既凝
      ,嬰兒顯相。玄珠成象
      ,太乙含眞
      。三萬刻之中,可以奪天上三萬年之?dāng)?shù)
      ,何也
      ?一刻之功夫,自有一年之節(jié)候
      。所以三萬刻能奪三萬年之?dāng)?shù)也
      。故一年十二月,總有三萬六千之?dāng)?shù)
      。雖愚昧小人
      ,行之立躋圣地。奈何百姓日用而不知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贝硕挝恼拢f得很明白
      ,可以作此處注解
      。曹文逸是宋徽宗宣和年間人,在民國紀(jì)元前約七百九十年
      。張紫陽是宋神宗熙寧年間人
      ,在民國紀(jì)元前約八百四十年。兩人前后距離不過五十年
      。所以他們的論調(diào)頗有幾分相近

      第四十七句、第四十八句:蒸融關(guān)脈變筋骨處處光明無不通

      此二句是說功夫的效驗

      。蒸是蒸發(fā)
      ,融是融化,關(guān)是關(guān)節(jié)
      ,脈是血脈
      ,變是變換。先蒸發(fā)而后方能融化
      。常常融化
      ,不要讓他堅硬,而后方能慢慢地變換
      。這個功夫
      ,就叫金丹換骨。處處光明
      ,即是《孫不二女丹經(jīng)》中所說“元神來往處
      ,萬竅發(fā)光明”的意思。無不通
      ,即是周身全部通暢
      ,沒有一處閉塞。

      第四十九句

      、第五十句:三彭走出陰尸宅萬國來朝赤帝宮

      三彭

      ,即是三尸
      。道書常說,上尸名彭倨
      ,在人頭中
      ,令人愚癡沒有智慧;中尸名彭質(zhì)
      ,在人胸中
      ,令人煩惱不能清靜;下尸名彭矯
      ,在人腹中
      ,令人貪飲食男女之欲?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蛎?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又名三尸蟲?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短逯悬S眞經(jīng)》上有兩句:“可惜玄宮十二樓
      ,那知反作三蟲宅?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边@個意思
      ,就是說吾人潔凈美好的身體被許多三尸蟲盤踞在里面,弄得穢惡不堪
      ,是很可惜的
      。道家斬三尸法子,有用符咒的
      ,有守庚申的
      ,有服丹藥的,都不算徹底解決
      。經(jīng)常用內(nèi)鍊功夫
      ,運元和之氣,充滿臟腑
      ,蒸融關(guān)脈
      ,變換筋骨,逼令三尸無處藏身
      ,非拋棄他們的老窠子逃走不可
      。壞東西一去,好東西就來了
      。萬國來朝
      ,比喻五臟六腑四肢百骸的精氣神,都會聚會在絳宮一處
      。絳宮屬於心的部位
      ,心屬火
      ,其色赤,醫(yī)家稱為君主之宮
      ,所以叫作赤帝宮

      第五十一句、第五十二句:借問眞人何處來從前元只在靈臺

      眞人

      ,即是眞我。吾人肉體有生有死
      ,不能算是眞我
      ,只可以叫做假我。除掉有形質(zhì)的肉體
      ,尚剩下那個無形質(zhì)的念頭
      ,是否可以叫作眞我?然而也不是眞我
      。因為那個念頭
      ,也是忽起忽滅,不能由自己做主的
      。再除掉忽起忽滅的念頭
      ,另外尋出一個無生無死萬劫長存的實體,這個方是眞我
      ,又名為眞人
      。這個眞人,從前未曾見過面
      ,此刻第一次認(rèn)識他
      。究竟他由何處而來呢?其實他從前就住在我們靈臺之中
      ,未嘗瞬息離開
      ,并非由外面而進(jìn)來的。

      《靈源大道歌》白話注解(下)

      第五十三句
      、第五十四句:昔年云霧深遮蔽今日相逢道眼開

      因為歷年以來

      ,被云霧遮蔽,把眞人的面目隱藏
      。雖說他從前就住在靈臺之中
      ,我們卻認(rèn)識不出。今日功夫做到相當(dāng)?shù)某潭?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道眼遂開
      。道眼既開,如撥云霧而見青天
      ,眞人因此露面
      。云霧二字
      ,比喻我們的七情六欲妄想雜念。

      第五十五句

      、第五十六句:此非一朝與一夕是我本眞不是術(shù)

      這個功夫

      ,不是一朝一夕做得成,須要經(jīng)過若干歲月
      。并且不是用什么取巧的法術(shù)
      ,討什么意外的便宜,僅此尋得吾人本來眞面目而已

      第五十七句

      、第五十八句:歲寒堅確如金石戰(zhàn)退陰魔加慧力

      《論語》上有一句話:“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睔q寒

      ,是每年天氣最寒冷的時候。凋
      ,是樹木落葉子
      。松柏后凋,是說別種樹木到這個時候
      ,都已枯槁零落
      ,獨有松柏仍舊青翠不凋。比喻修道的人有堅忍的力量
      ,可以耐得困苦
      ,受得折磨,而不致於改變初心
      。確字
      ,同堅字一樣解釋。松柏不凋已經(jīng)稱得起堅確
      ,金石比松柏更要堅確
      。所以此處拿金石比喻修道人的志氣,有金石般的志氣
      ,自然能夠戰(zhàn)退陰魔
      。陰魔既已去盡,慧力即同時增加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凼侵腔郏κ且懔?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只有智慧而無毅力
      ,雖可以見道,而不能成道
      。只有毅力
      ,而無智慧
      ,又恐怕認(rèn)不清大道,誤入旁門
      。必須智慧與毅力二者俱足
      ,方免遺憾。

      第五十九句

      、第六十句:皆由虛淡復(fù)精專便是華胥清淨(jìng)國

      心中沒有妄想和欲念就是虛

      。不染一切嗜好并惡習(xí)就是淡。仔細(xì)研究
      ,徹底明白
      ,就是精。信受奉行
      ,始終如一,就是專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a href="/ddjy_100/226.html">列子》書上說:“黃帝晝寢,而夢游於華胥氏之國
      。其國無師長
      ,其民無嗜欲。不知親己
      ,不知疏物
      ,故無愛憎。不知背逆
      ,不知向順
      ,故無利害?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逼鋵嵤且环N寓言
      ,等於今人所謂烏托邦之類。人們心中果能十分清淨(jìng)
      ,也同到了華胥國一樣

      第六十一句、第六十二句:初將何事立根基到無為處無不為

      世間無論做什么事

      ,起初總要立一個根基
      ,以后方能有所成就。修道是大事業(yè)
      ,更要把根基立穩(wěn)
      ,方能步步前進(jìn)。等到功夫純熟
      ,程度高深
      ,自然顯得頭頭是道
      。表面上很像無所作為,實際上已是精全氣全神全
      ,沒有絲毫缺陷
      。老子《道德經(jīng)》第三章說:“為無為則無不治矣?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庇值谌哒抡f:“道常無為而無不為
      。”此篇“到無為處無不為”句
      ,也是根據(jù)老子的意思

      第六十三句、第六十四句:念中境象須除拔夢里精神牢執(zhí)持

      這兩句就是立根基的辦法

      。吾人當(dāng)靜坐的時候
      ,須要把心中雜念打掃乾凈。等到坐功純熟之后
      ,雜念可以完全消滅
      。然后在睡夢之中,也不忘記修道之事
      ,也同平常靜坐的時候一樣
      ,自己很有主宰。

      第六十五句

      、第六十六句:不動不靜為大要不方不圓為至道

      功夫偏於動

      ,嫌太浮躁;功夫偏於靜
      ,嫌太枯寂
      ;性情偏於方,嫌太板滯
      ;性情偏於圓
      ,嫌太巧滑。能不落於兩邊
      ,而得其中和
      ,才是大道。

      第六十七句

      、第六十八句:元和內(nèi)運即成眞呼吸外求終未了

      吾人果能在身內(nèi)運用元始中和之氣

      ,流行不息,就可以成道
      。倘若在外面呼吸上永久執(zhí)著
      ,不肯放松,到底未有了脫之日。

      第六十九句

      、第七十句:元氣不住神不安蠹木無根枝葉乾

      元氣

      ,即是上文所說元始中和之氣。不住
      ,即是不能長住於身內(nèi)而向外面發(fā)洩
      。發(fā)洩太多,身體里面的元氣
      ,漸漸虧損
      。元神因為沒有元氣來培養(yǎng),遂不能在身中安居而要逃亡
      。譬如樹木被蠹蟲所蝕
      ,根本受傷,枝葉自然就乾枯
      。人身中元氣
      ,被七情六欲、饑飽寒暑
      、勞心苦力所傷
      ,身體自然也不能長久。

      第七十一句

      、第七十二句:休論涕唾與精血達(dá)本窮源總一般

      鼻中生出的流質(zhì)叫作涕

      ;口中生出的流質(zhì)叫作唾
      ;心中生出的流質(zhì)叫作血
      ;外腎生出的流質(zhì)叫作精。雖有四種名稱不同
      ,但是這些東西本源卻是一樣
      。達(dá)本,是看透它們的根本
      。窮源
      ,是追究它們的來源。

      第七十三句

      、第七十四句:此物何曾有定位隨時變化因心意

      人身上各種流質(zhì)

      ,不是分疆劃界固定在一處而不許移動的,都是臨時因外界的感觸和內(nèi)心的刺激而后生的

      第七十五句

      、第七十六句:在體感熱即為汗在眼感悲即為淚

      皮膚里面的流質(zhì),外感於天氣溫度太高

      ,就變化為汗
      ,從毛孔中出來。眼睛里面的流質(zhì),內(nèi)感於情意過份悲哀
      ,就變化為淚
      ,從淚腺中流出來。

      第七十七句

      、第七十八句:在腎感念即為精在鼻感風(fēng)即為涕

      外腎里面的流質(zhì)

      ,內(nèi)感於心中淫欲之念,就變化為精
      ,從精管流出來
      。鼻粘膜里面的流質(zhì)
      ,外感於空氣中寒冷之風(fēng)
      ,就變化為涕,從鼻孔中出來

      第七十九句

      、第八十句:縱橫流轉(zhuǎn)潤一身到頭不出於神水

      ,指人身上下。橫
      ,指人身前后左右
      。流轉(zhuǎn),是說在身體里面周流循環(huán)
      。潤一身
      ,是說身中無一處不走到,無一處不滋潤
      。所以能有這種變化和這種功效
      ,總不離乎神水的作用。

      第八十一句

      、第八十二句:神水難言識者稀 資生一切由眞氣

      神水這件寶物

      ,它本身的道理太玄妙,頗難以言語形容
      。而且世間有學(xué)問的人雖多
      ,識得神水的人卻很少。須知汗
      、淚
      、涕、唾
      、精
      、血等等,都是神水所生
      ,神水又是眞氣所生
      。人身若沒有眞氣,神水就不免要乾枯。神水既然乾枯
      ,於是乎有眼不能視
      ,有耳不能聽,有鼻不能嗅
      ,有舌不能嘗
      ,有生殖器不能生育,有四肢百節(jié)不能活動
      。到了這個地步
      ,離死也不遠(yuǎn)了。

      按:學(xué)者讀丹經(jīng)最感困難的

      ,就是同樣的一個名詞
      ,無論在什么方法上都可以混用。即如神水二字
      ,在此處是如此解釋
      。若在別種丹經(jīng)上,雖有同樣的名詞
      ,卻不能作同樣的解釋

      請看張紫陽《悟眞篇后序》云:“金丹之要,在乎神水華池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庇謴堊详枴督鸬に陌僮帧ば颉吩疲骸耙糟U見汞,名曰華池
      ;以汞入鉛
      ,名曰神水?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边@是人元丹法的神水

      又張紫陽《金藥秘訣·序》云:“金水者乃得金氣之玄水

      ,又號神水
      。煉丹之訣,但能引神水入華池
      ,萬事畢矣
      。”許眞君《石函記》中《圣石指玄篇》云:“鉛砂摶成如土塊
      ,六一固濟相護(hù)愛
      。用火煅煉一晝夜,火滅煙消土化灰
      。騰鉛倒裝入灰池
      ,火發(fā)鉛熔化神水。”這是天元丹法的神水

      又《明鏡匣》云:“若人識眞汞

      ,黃金內(nèi)神火;若人識眞鉛
      ,白金內(nèi)神水
      。”白紫清《地元眞訣》云:“華池神水
      ,神水眞金
      。閃灼先天,發(fā)泄乾金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边@是地元丹法的神水。

      又靈陽子《洞天秘典》云:“陰陽鉛汞為神水

      ,神水施為不離鉛
      。誰識丹爐神水,乃為月魄金漿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蔽闆_虛《修仙歌》中自注云:“暗進(jìn)者,暗進(jìn)神水
      ,暗進(jìn)神火
      ,屬烹煉之工。明進(jìn)者
      ,明進(jìn)神水
      ,明進(jìn)神火,屬超脫之功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敝彀V伯《金火燈》云:“生鉛但有壬水癸水。既成白金
      ,其中方有神水
      。”這是黃白術(shù)的神水

      以上所列各種丹經(jīng)中神水名詞

      ,比較《靈源大道歌》中神水,確有霄壤之別

      又朗然子詩云:“夾脊河車透頂門

      ,眞修捷徑此為尊;華池神水頻吞咽
      ,紫府元君直上奔
      ;常使氣沖關(guān)節(jié)透
      ,自然精滿谷神存;一朝得到長生路
      ,須感當(dāng)初指教人
      。”此詩所用神水名詞
      ,專指口中津液而言
      ,乃狹義的神水?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鹅`源大道歌》中神水
      ,包括人身一切麤細(xì)流質(zhì)而言,乃廣義的神水
      。意義雖同
      ,而不完全相同。倘若學(xué)者只知其一
      ,不知其二
      ,依先入為主,看見名詞相同
      ,就說方法是一樣
      ,那眞是誤人而又自誤。

      天元丹法

      ,重在服食
      ,不重點化。地元丹法
      ,既能點化
      ,又可以進(jìn)一步煉成服食,而上接天元
      。黃白術(shù)
      ,僅能到點化程度而止,不能再往前進(jìn)
      。人元丹法
      ,要用同類陰陽,雖有鉛銀砂汞等名詞
      ,其實與五金八石毫無關(guān)系
      。這是三種丹法不同之處

      至於《靈源大道歌》的宗旨

      ,乃是修道,不是煉丹
      ,也不是參禪止觀
      。其中作用
      ,學(xué)者應(yīng)當(dāng)辨別清楚,不可稍涉含糊
      。世上流傳的各種丹經(jīng)道書
      ,都病在籠統(tǒng),理路不清
      ,閱之往往令人厭倦
      。我深悉其中弊病,所以專重分析
      ,想把科學(xué)精神用在仙學(xué)上面
      ,以接引后來的同志。因為這個緣故
      ,凡是拙作論調(diào)
      ,每不肯附和前人之說,亦自有苦衷
      ,讀者能諒解為幸

      再按:《揚善半月刊》第四十一期第六頁所載《玉華宮侍書仙子降壇詩》末二句云:“為惜前緣開后覺,早留眞液渡衰殘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北w液二字,正合《靈源大道歌》神水二字的本意
      。留得住眞液
      ,才可以濟渡衰殘。即是留得住神水
      ,才可以維持生命
      。這種理論,已成鐵案如山
      ,不能搖動
      。既然當(dāng)年曹文逸眞人不惜苦口婆心,把第一等修鍊的方法宣布流傳
      ,諸君總算有緣
      ,雖然在八百年以后出世(從宋徽宗宣和時代算到今日),但是能讀她的這篇歌訣
      ,也就如聞其聲
      ,如見其人了。因此奉勸諸君
      ,務(wù)必努力奉行
      ,不可虛度歲月。否則
      ,轉(zhuǎn)世投胎
      ,未必再有今日的機會

      第八十三句、第八十四句:但知恬淡無思慮齋戒寧心節(jié)言語

      “但知”二字的意思

      ,就是只曉得照以下所說的方法去做
      ,其它一切都不去管。恬
      ,是心中安靜
      。淡,是把世間虛榮看得很淡
      。思
      ,是思想。慮
      ,是憂慮
      。齋戒,是古人在將要祭祀天地鬼神之前一種預(yù)備的行為
      ,如沐浴
      、更衣、不飲酒
      、不茹葷
      、不作樂之類。寧心
      ,是心不妄想
      。節(jié)言語,是口不亂說

      第八十五句

      、第八十六句:一味醍醐甘露漿饑渴消除見眞素

      牛奶第一轉(zhuǎn)叫作酪,第二轉(zhuǎn)叫作酥

      ,第三轉(zhuǎn)叫作熟酥
      ,第四轉(zhuǎn)叫作醍醐。醍醐可以算得牛奶中精華所結(jié)成的
      。芭蕉有一種
      ,名叫甘露蕉?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ò杏新端?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味甚甘,就是甘露漿
      ,可以算得芭蕉中精華所結(jié)成的
      。一味,是說沒有第二樣
      。因為上面所做的功夫
      ,純潔而安靜
      ,所以身中發(fā)生的效驗
      ,也是甜美而清涼
      。饑則思食,渴則思飲
      ,都是表示吾人身體里面有所欠缺
      ,需要補足,方好維持
      。假使身體內(nèi)部無所欠缺
      ,自然就不饑不渴,能入大定
      ,自然就能看見本來面目
      。凡絲類沒有染顏色的叫作素。吾人眞面目
      ,本是白凈無疵
      ,一塵不染,所以叫作眞素

      第八十七句

      、第八十八句:他時功滿自逍遙初日鍊烹實勤苦

      到了將來功夫圓滿之后,自然逍遙快樂

      。但在當(dāng)初下功的時候
      ,實未免勤勞而辛苦。用武火時叫作鍊
      ,用文火時叫作烹
      。如何是武火?打起精神
      ,掃除雜念
      ,端身正坐,心息相依
      。如何是文火
      ?全體放松,含光內(nèi)守
      ,綿綿似有
      ,默默如無。

      第八十九句

      、第九十句:勤苦之中又不勤閒閒只要養(yǎng)元神

      雖說下手做功夫要耐得勤苦

      ,然又不是勞心勞力動手動腳的事。所以老子《道德經(jīng)》上有一句口訣
      ,教人“用之不勤”
      。既說要勤
      ,又說要不勤,豈非自相矛盾嗎
      ?須知所說“不勤”的意思
      ,就是不勞動,不執(zhí)著
      ,不揠苗助長
      。所說“勤”的意思,就是不虛度
      ,不懈怠
      ,不一曝十寒。閒閒
      ,就是表示不勤
      。能閒閒,方能保得住元炁
      ,能保元炁
      ,方能養(yǎng)得住元神。

      第九十一句

      、第九十二句:奈何心使閒不得到此縱擒全在人

      奈何世上的人

      ,總是要休息而不可得。雖說因為環(huán)境所困
      ,不能完全放下
      ,然而有一半也是歷劫以來的習(xí)慣,難以改變
      。做功夫的人
      ,常常被這個念頭所累。到了此種地步
      ,或任他放縱
      ,或設(shè)法擒拿,全在各人自己做主

      第九十三句

      、第九十四句:我昔苦中苦更苦木食草衣孤又靜

      曹眞人言她自己做功夫時期,受過許多困苦

      。吃的穿的
      ,都是別人家不要的東西。所處的境遇
      ,既孤寂而又冷清

      第九十五句、第九十六句:心知大道不能行名跡與身為大病

      心中分明認(rèn)得大道是好,無奈不能實行

      。所以不能實行的緣故
      ,因為受三種之累:一種虛名,二種事跡
      ,三種身體
      。虛名之累,就是能者多勞
      ;事跡之累
      ,就是權(quán)利義務(wù)
      ;身體之累
      ,就是衣食住行。

      第九十七句

      、第九十八句:比如閒處用功夫 爭似泰然修大定

      修道的人

      ,就怕不得閒。幸而得閒
      ,又被許多有作為的旁門小法所累
      。比如我們身心,已經(jīng)得到了清閒境界
      ,與其再要用各種旁門小法功夫
      ,倒不如一切放下,專修大定的功夫為妙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盃帯弊峙c“怎”相同,“爭似”猶言“怎若”

      按:張紫陽眞人《悟眞篇》七言律詩第二首云:大藥不求爭得遇

      。第十三首云:爭如火里好栽蓮。七言絕句第一首云:爭得金丹不解生
      。第八首云:爭似眞鉛合圣機
      。第四十首云:爭得金烏搦兔兒。第六十四首云:教人爭得見行藏
      。凡所有的“爭”字
      ,都作“怎”字解。宋朝人文章上面所習(xí)用的字眼
      ,和現(xiàn)在人所用的兩樣
      。為諸君讀道書便利計,特附注於此

      第九十九句

      、第一百句:形神雖曰兩難全了命未能先了性

      大道之要,在全神而又全形。全神

      ,普通叫作性功
      。全形,普通叫作命功
      。修道的人
      ,能得形神兩全最上。如其不能
      ,先做性功以全神
      。等到有機會時,再做命功以全形
      ,亦無不可
      。下文所說,就是了性全神的辦法

      第一百零一句

      、第一百零二句:不去奔名與逐利 絕了人情總無事

      不去同人家爭名奪利,謝絕人情上的往來應(yīng)酬

      ,就能夠達(dá)到清閑無事的境界

      第一百零三句、第一百零四句:決烈在人何住滯 在我更教誰制御

      不貪名利與謝絕應(yīng)酬

      ,這兩件事
      ,看起來很不容易做到。但是事在人為
      ,倘若眞肯下決烈的心
      ,未必一定就有什么障礙。在我自己本身
      ,更是要做就做
      ,教誰來干涉我呢?住滯
      ,即障礙之意
      。制御,即干涉之意

      第一百零五句

      、第一百零六句:掀天聲價又何如 倚馬文章非足貴

      掀天,形容其人聲價之高

      。倚馬
      ,形容文章下筆之快。但是對於修道都無用處

      第一百零七句

      、第一百零八句:榮華衣食總無心 積玉堆金復(fù)何濟

      上句說一心向道

      ,不注意於榮華衣食。下句說有錢的人
      ,若不肯修道
      ,等到老病死的時候,雖有錢又何濟於事呢

      第一百零九句

      、第一百一十句:工巧文章與詞賦多能礙卻脩行路

      此言成為一個文學(xué)家,也無大用

      ,反而成為脩行的障礙

      第一百十一句、第一百十二句:恰如薄霧與輕煙閒傍落花隨柳絮

      此言文人不能成大事業(yè)

      ,就像那些薄霧輕煙和落花飛絮為伴
      ,總覺得飄蕩無根,虛而不實

      第一百十三句

      、第一百十四句:縹渺浮游天地間到了不能成雨露

      上句說薄霧輕煙的形狀

      ,下句說薄霧輕煙與雨露不同
      。雨露有益於人世,煙霧無益於人世
      ,而煙霧終究是煙霧
      ,不能變成雨露?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渺
      ,形容其飄蕩無根。浮游
      ,形容其虛而不實

      第一百十五句、第一百十六句:名與身兮竟孰親半生歲月大因循

      世上沒有一個人不喜歡名譽

      ,更沒有一個人不愛惜身體
      。名譽和身體比較起來,哪一樣同我最親切呢
      ?自然是身體最親切了
      。可惜世上人半生歲月
      ,就此因循過去
      。因循二字的意思,就是遵守舊章
      。我們抱定人類始祖所遺傳的飲食男女習(xí)慣
      ,永遠(yuǎn)不肯改變
      ;服從造化所支配的生老病死定律,絕對不敢違抗
      。這些都叫作因循

      第一百十七句、第一百十八句:比來脩鍊賴神氣神氣不安空苦辛

      比來

      ,就是近來
      ,大槪指中年以后而言。因為凡人到了這個時候
      ,身體已漸漸衰朽
      ,全靠在神氣上面用功夫,才能有少許補救
      。神氣若不能安居在身內(nèi)
      ,所做的功夫都是白吃辛苦。

      第一百十九句

      、第一百二十句:可憐一箇好基址 金殿玉堂無主人

      好基址

      、金殿玉堂,皆指人的身體而言
      。主人
      ,指人的元神而言。身體譬如一所房屋
      ,元神譬如這房屋的主人
      ,倘若時時刻刻讓他在外面游蕩,不肯回到腔子里
      ,就像一所好房子
      ,無人居住,無人打掃
      ,無人修理
      ,漸漸地這個房子要變壞了。

      第一百廿一句

      、第一百廿二句:勸得主人長久住置在虛閒無用處

      我們應(yīng)該用種種方法

      ,把房屋的主人勸回來,長久住在家中
      ,不要野心勃勃
      ,常想跑到外面去。并且要把他放在空虛閒靜的地方
      ,使他心無所用
      ,然后他的舊習(xí)慣始能慢慢改變。

      第一百廿三句

      、第一百廿四句:無中妙有執(zhí)持難解養(yǎng)嬰兒須藉母

      我們的元神

      ,當(dāng)其寂然不動的時候
      ,不可以說他是有。當(dāng)其感而遂通的時候
      ,又不可以說他是無
      。只好說是無中妙有。凡世間道理
      ,不可拿言語形容
      ,不可用心思推測的,都叫作妙
      。妙有也是這種道理
      。既不偏於無,亦不偏於有
      ,因此就難於執(zhí)持
      。所謂難於執(zhí)持,就是說把握不牢
      ,捉摸不定
      。照這樣看來,功夫究竟如何下手呢
      ?但諸君要懂得
      ,世人養(yǎng)育嬰兒,全靠母親力量
      。我們元神譬喻嬰兒
      ,試問元神之母是什么?老子《道德經(jīng)》第一章云:“無名天地之始
      ,有名萬物之母?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钡诙略疲骸拔要毊愳度?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而貴食母?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钡诙逭略疲骸坝形锘斐?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先天地生。寂兮寥兮
      ,獨立而不改
      ,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
      ,字之曰道?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币虼宋覀兛梢詳喽妇褪堑?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若要養(yǎng)育元神
      ,必須憑借道力。道是什么
      ?道就是陰陽
      ,陰陽就是性命,性命就是神氣
      。初下手功夫
      ,就是以神馭氣,以氣養(yǎng)神
      。神氣合一
      ,就是修道。

      第一百廿五句

      、第一百廿六句:緘藏俊辯黜聰明收卷精神作愚魯

      精神發(fā)於耳目

      ,叫作聰明;發(fā)於言論文章
      ,叫作俊辯
      。緘,是封閉
      。藏
      ,收藏。黜
      ,是廢棄
      。收卷,等於收捲
      。這兩句大意
      ,是勸人把自己精神收藏在身體里面,不要發(fā)洩在身體外面
      ,要學(xué)老子《道德經(jīng)》上所說“大辯若訥
      ,大巧若拙”的樣子,是為修道初步下手的辦法

      第一百廿七句

      、第一百廿八句:堅心一志任前程大道於人終不負(fù)

      心要堅定,志要專一

      ,任我們向前途走去
      ,終可以達(dá)到目的。那時才曉得大道不負(fù)於人
      。所怕的就是人們自己不肯走這條大道
      ,偏喜歡走邪路旁門,非但今生落一場空
      ,并且來生尚要招得種種惡報
      ,何苦乃爾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

      ,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
      ,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
      ,請聯(lián)系管理員
      ,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
      ,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
      ,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
      ,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
      推薦文章
      太易先生有限收徒聲明
      2023-07-17
      太易先生有限收徒聲明
      《靜坐修道與長生不老》--南懷瑾
      2023-11-02
      《靜坐修道與長生不老》--南懷瑾
      “撞丹田”:激發(fā)人體元氣的養(yǎng)生法!
      2024-07-02
      “撞丹田”:激發(fā)人體元氣的養(yǎng)生法<div   id=!">
      海底不開
      海底不開,任督難通,揭秘會陰穴
      行走中練功:自然換氣法(天人合一秘法)
      2024-07-02
      行走中練功:自然換氣法(天人合一秘法)
      降龍樁鍛煉經(jīng)膜(靈蛇驚起
      降龍樁鍛煉經(jīng)膜(靈蛇驚起、螺旋鼓蕩全身能量?div   id=。?>
      道家秘傳練氣之法
      2024-07-02
      道家秘傳練氣之法
      丹道修煉指迷:昔逢師傳真口訣
      丹道修煉指迷:昔逢師傳真口訣<div   id=,學(xué)道無他求
      ,只在凝神寂照!">
      訪真師、得真法直通金丹大道
      2024-06-27
      訪真師<div   id=、得真法直通金丹大道">
      修男性無漏的性修煉方法
      2024-06-10
      修男性無漏的性修煉方法
      今天你貪了人世間的便宜
      今天你貪了人世間的便宜,他日定會吃天道的虧

      Copyright ? 2023-2024 大道家園 版權(quán)所有
      身體不適時請至正規(guī)醫(yī)院就診

      !勿延誤!站內(nèi)信息時效及準(zhǔn)確性不足
      !部分文章及資料為作者提供或網(wǎng)友推薦收集整理而來
      ,僅供愛好者學(xué)習(xí)和研究使用,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