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s6iya"><pre id="s6iya"></pre></ul>
    • <kbd id="s6iya"><pre id="s6iya"></pre></kbd>
    • 登錄
      首頁 >> 諸子百家 >> 道家

      《太上老君內(nèi)觀經(jīng)》原文?-?魏晉-撰人不詳

      2023-11-02 16:34:06

      簡介

      《太上老君內(nèi)觀經(jīng)》簡稱《內(nèi)觀經(jīng)》
      ,撰人不詳。約出於晉魏朝
      。陶弘景曾引過此經(jīng),是道教的經(jīng)典著作之一

      《太上老君內(nèi)觀經(jīng)》義理通明

      ,文字優(yōu)美通暢,韻古義幽
      ,言簡意深
      。若以傳統(tǒng)經(jīng)典來修持,對精神靈性修持上的提升
      ,將會有所極大收獲
      。若當(dāng)古文來細(xì)細(xì)欣賞品讀,可謂中華文字組合上的極致美感體現(xiàn)
      。千百年來
      ,獲得精神悟境的圣哲,文字大智慧皆從心念自然流露
      。由內(nèi)而外
      ,無不寧靜無為;起思動念
      ,無不利益眾生
      ;神思所到,無不字字精巧
      ,句句璣珠
      ,當(dāng)中不含一絲瑕疵。無事偶來品讀
      ,猶如把玩一塊溫潤無瑕的美玉

      此經(jīng)以修心為修道之說,宋金以來對道教諸派尤其全真一派之教旨影響頗大

      正文

      老君曰: “ 天地媾精
      ,陰陽布化
      ,萬物以生。承其宿業(yè)
      ,分靈道一
      。父母和合,人受其生
      。始
      ,一月為胞,精血凝也
      。二月成胎
      ,形兆胚也。三月陽神為三魂
      ,動而生也
      。四月陰靈為七魄
      ,靜鎮(zhèn)形也。五月
      ,五行分藏以安神也
      。六月,六律定腑用滋靈也
      。七月
      ,七精開竅,通光明也
      。八月
      ,八景神具,降真靈也
      。九月
      ,宮室羅布,以定精也
      。十月氣足
      ,萬象成也。元和哺食
      ,時不停也

      太一帝君在頭,曰泥丸君

      ,總眾神也
      。照生識神,人之魂也
      。司命處心
      ,納生元也。無英居左
      ,制三魂也
      。白元居右,拘七魄也
      。桃孩住臍
      ,保精根也。照諸百節(jié)
      ,生百神也
      。所以周身,神不空也
      。元?dú)馊氡?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灌泥丸也。所以神明
      ,形固安也
      。運(yùn)動住止,關(guān)其心也
      。所以謂生
      ,有由然也。予內(nèi)觀之
      ,歷歷分也

      心者,禁也

      ,一身之主
      。心能禁制,使形神不邪也
      。心則神也
      ,變化不測,故無定形
      。所以五藏藏五神
      ,魂在肝,魄在肺
      ,精在腎
      ,志在脾,神在心
      ,所以字殊
      ,隨處名也。心者
      ,火也
      ,南方太陽之精,主火
      。上為熒惑
      ,下應(yīng)心也。色赤
      ,三葉如蓮花
      ,神明依泊,從所名也
      。其神也
      ,非青非黃,非大非小
      ,非短非長
      ,非曲非直,非柔非剛
      ,非厚非薄
      ,非圓非方
      。變化莫測,混合陰陽
      。大包天地
      ,細(xì)入毫芒。制之則正
      ,放之則狂
      。清凈則生,濁躁則亡
      。明照八表
      ,暗迷一方。但能虛寂
      ,生道自常
      。永保無為,其身則昌也
      。以其無形
      ,莫之能名,禍福吉兇
      ,悉由之矣
      。所以圣人,立君臣
      ,明賞罰
      。置官僚,制法度
      ,正以教人
      。人以難伏,唯在于心
      ,心若清凈
      ,則萬禍不生。所以流浪生死
      ,沈淪惡道
      ,皆由心也。妄想憎愛
      ,取舍去來
      ,染著聚結(jié),漸自纏繞
      ,轉(zhuǎn)轉(zhuǎn)系縛
      ,不能解脫,便至滅亡
      。由如牛馬
      ,引重趨泥
      ,轉(zhuǎn)增陷沒,不能自出
      ,遂至于死
      。人亦如是,始生之時
      ,神元清靜,湛然無雜
      。既受納有
      ,形染六情,眼則貪色
      ,耳則殢聲
      ,口則耽味,鼻則受馨
      ,意隨健羨
      ,身欲肥輕,從此流浪
      ,莫能自悟
      。圣人慈念,設(shè)法教化
      ,使內(nèi)觀己身
      ,澄其心也。 ”

      老君曰: “ 諦觀此身

      ,從虛無中來
      。因緣運(yùn)會,積精聚氣
      ,乘業(yè)降神
      ,和合受生,法天像地
      ,含陰吐陽
      ,分錯五行,以應(yīng)四時
      。眼為日月
      ,發(fā)為星辰,眉為華蓋
      ,頭為昆侖
      ,布列宮闕,安置精神
      。萬物之中
      ,人最為靈
      。性命合道,人當(dāng)愛之
      。內(nèi)觀其身
      ,惟人尊焉。而不自貴
      ,妄染諸塵
      ,不凈臭穢,濁亂形神
      。熟觀物我
      ,何疏何親。守道長生
      ,為善保真
      。世愚役役,徒自苦辛也
      。 ”

      老君曰: “ 從道受分

      ,謂之命;自一稟形
      ,謂之性
      。所以任物,謂之心
      。心有所憶
      ,謂之意。意之所出
      ,謂之志
      。事無不知,謂之智
      。智周萬物
      ,謂之慧。動而營身
      ,謂之魂
      。靜而鎮(zhèn)形,謂之魄
      。流行骨肉
      ,謂之血。保神養(yǎng)氣
      ,謂之精
      。氣清而駛,謂之榮。氣濁而遲
      ,謂之衛(wèi)
      。總括百神
      ,謂之身
      。萬象備見,謂之形
      。塊然有閡
      ,謂之質(zhì)。狀貌可則謂之體
      ,大小有分謂之軀
      。眾思不測,謂之神
      。邈然應(yīng)化,謂之靈
      。氣來入身
      ,謂之生。神去于身
      ,謂之死
      。所以通生,謂之道
      。道者
      ,有而無形,無而有情
      ,變化不測
      ,通神群生。在人之身
      ,則為神明
      ,所謂心也。所以教人修道
      ,則修心也
      。教人修心,則修道也
      。道不可見
      ,因生而明之。生不可常
      ,用道以守之
      。若生亡則道廢,道廢則生亡。生道合一
      ,則長生不死
      ,羽化神仙。人不能長保者
      ,以其不能內(nèi)觀于心故也
      。內(nèi)觀不遺,生道長存。 ”

      老君曰: “ 人所以流浪惡道,沈淪滓穢

      ,緣六情起妄
      ,而生六識,六識分別
      ,系縛憎愛,去來取舍,染著煩惱
      ,與道長隔。所以內(nèi)觀六識
      ,因起六欲
      。欲從何起?欲自識起
      。識從何起
      ?識自欲起。妄想顛倒
      ,而生有識
      。亦曰自然,又名無為
      。本來虛靜
      ,元無有識。有識分別
      ,起諸邪見
      。邪見既興,盡是煩惱
      。展轉(zhuǎn)系縛
      ,流浪生死,永失于道矣
      。 ”

      老君曰: “ 道無生死

      ,而形有生死。所以言生死者
      ,屬形不屬道也
      。形所以生者,由得其道也。形所以死者
      ,由失其道也
      。人能存生守道,則長存不亡也
      。又曰:人能常清靜其心
      ,則道自來居。道自來居
      ,則神明存身
      。神明存身,則生不亡也
      。人常欲生
      ,而不能虛心。人常惡死
      ,而不能保神
      。亦猶欲貴,而不用道
      ;欲富
      ,而不求寶;欲速
      ,而足不行
      ;欲肥
      ,而食不飽也
      。 ”

      老君曰: “ 道以心得,心以道明

      。心明則道降
      ,道降則心通。神明之在身
      ,猶火之因卮也
      。明從火起,火自炷發(fā)
      。炷因油潤
      ,油藉卮停。四者若廢
      ,明何生焉
      。亦如明緣神照,神托心存
      。水由形有
      ,形以道全。一物不足,明何依焉
      ?所以謂之神明者
      ,眼見耳聞,意知心覺
      ,分別物理
      ,細(xì)微悉知,由神以明
      ,故曰神明也
      。 ”

      老君曰: “ 所以言虛心者,遣其實也

      ;無心者
      ,除其有也;定心者
      ,令不動也
      ;安心者,使不危也
      ;靜心者
      ,令不亂也;正心者
      ,使不邪也
      ;清心者,使不濁也
      ;凈心者
      ,使不穢也。此皆以有
      ,令使除也
      。四見者,心直者
      ,不反復(fù)也
      。心平者,無高低也
      。心明者
      ,無暗昧也。心通者
      ,無窒礙也
      。此皆本自照者也。粗言數(shù)語
      ,余可思也
      。 ”

      老君曰: “ 知道易

      ,信道難。信道易
      ,行道難
      。行道易,得道難
      。得道易
      ,守道難。守而不失
      ,乃常存也
      。 ”

      老君曰: “ 道也者,不可言傳口授而得之

      。常虛心靜神
      ,道自來居。愚者不知
      ,勞其形
      ,苦其心,役其志
      ,躁其神
      ,而道愈遠(yuǎn),而神愈悲
      。背道求道
      ,當(dāng)慎擇焉。 ”

      老君曰: “ 道貴長存

      ,保神固根
      。精氣不散,純白不分
      。形神合道
      ,飛升昆侖
      。先天以生
      ,后天以存。出入無間
      ,不由其門
      。吹陰煦陽,制魄拘魂
      。億歲眷屬
      ,千載子孫。黃塵四起
      ,騎羊真人
      。金堂玉室
      ,送故迎新。 ”

      老君曰: “ 內(nèi)觀之道

      ,靜神定心
      。亂想不起,邪妄不侵
      。固身及物
      ,閉目思尋。表里虛寂
      ,神道微深
      。外藏萬境,內(nèi)察一心
      。了然明靜
      ,靜亂俱息。念念相系
      ,深根寧極
      。湛然常住,杳冥難測
      。憂患永消
      ,是非莫識。 ”

      老君曰: “ 吾非圣人

      ,學(xué)而得之
      。故我求道,無不受持
      。千經(jīng)萬術(shù)
      ,惟在心也。 ”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daojia/137038.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

      ,注重分享
      ,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
      ,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
      ,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
      ,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
      ,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
      ,情況屬實
      ,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guān)文章
      《靜坐修道與長生不老》--南懷瑾
      前言 ---靜坐修道與長生不老人
      ,充滿了多欲與好奇的心理
      【炁體源流】|短摘匯宗|火 候
      火 候(《伍柳仙宗?天仙正理?火候經(jīng)第四》)此直言説出火候
      ,只是呼吸二字
      。豈不見陳虛白曰:火候口訣之要
      ,當(dāng)于真息中求之
      。《靈源大道歌》云:千經(jīng)萬論講玄微
      ,命蒂由來在真息
      。此又直説出
      ,火候只是真息。真息者
      ,乃真人之呼吸
      ,而非口鼻之呼吸。陳致虛曰:火候最秘
      ,其妙非可一概而論
      ,中有逐節(jié)事條。即我張
      、李
      2024-01-25
      【炁體源流】|短摘匯宗|火 候
      你的福報
      ,藏著承負(fù)。
      《太上感應(yīng)篇》里說:“見人之得
      。如己之得
      。見人之失。如己之失
      。不彰人短
      。不炫己長?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笨匆妱e人的過失
      ,就如同看見自己的過失一樣,要保護(hù)別人的自尊
      ,維護(hù)別人的面子
      ,不要張揚(yáng)出去。這樣的人
      ,是有仁愛之心的善人
      ,連神仙都會護(hù)佑這樣的好人。南北朝時
      ,有個叫范元琰的人
      ,他精通經(jīng)書,學(xué)問淵博
      ,慈善待人
      。有一天范元
      2024-04-29
      你的福報,藏著承負(fù)<div   id=。" onerror="nofind(this)" >
      【炁體源流】|短摘匯宗|有爲(wèi)無爲(wèi)
      有爲(wèi)無爲(wèi)(摘自《伍柳仙宗?慧命經(jīng)?集説慧命經(jīng)第九》)大藏之教
      ,有權(quán)法,有實法
      ,有無爲(wèi)法
      ,有有爲(wèi)法,豈可一概論之
      !無爲(wèi)者是養(yǎng)道胎面壁後半之法
      ,有爲(wèi)者即凝集和合修慧命前半之法
      ,有憑有據(jù),乃先天意炁之妙用
      胎息:一種極為特殊的吐納方法
      判斷一門功派體系是否圓滿,有許多客觀標(biāo)準(zhǔn)
      。一般說來
      ,缺乏吐納訓(xùn)練的功法往往是不太理想,不太圓滿的
      。這當(dāng)然不能一概而論
      ,但吐納的價值確實非同尋常。其根本原因是:在“身法”與“心法”之間
      ,“息法”處于中間過渡狀態(tài)
      站樁、打坐適合共修
      站樁也是一種修行方法
      ,歷史很悠久
      ,尤其是在武學(xué)方面,樁功的作用已經(jīng)得到了公認(rèn)
      ,站樁在薌翁的意拳中得到了重大發(fā)展
      ,而渾圓功宗師王安平先生亦曾是意拳門人,苦習(xí)意拳多年
      ,后其更是進(jìn)一步將站樁作為修道之法
      ,并開創(chuàng)渾圓功。而很多人對樁功的武學(xué)作用不懷疑
      張至順真人乾元觀開示|五個火球|文字版
      靈官爺衪的有腳踏風(fēng)火輪,跟你們說打坐
      ,先開始往腳心里走一走
      ,我都練過,開始像有螞蟻朝那個地方拱,然后越拱越大
      ,越拱越大
      ,他然后有一個火球有這么大
      ,你朝那一走
      ,那個砰砰砰,祂打
      。等你什么時候成了道
      ,這兩個火球從上邊一直地打到太空,合到一起
      ,一下子加入你那個道胎里頭
      ,你修道,成了道
      ,有道胎嘛
      ,是不是啊,
      2024-01-23
      張至順真人乾元觀開示|五個火球|文字版
      追憶張至順真人|炁體源流|清靜元君坤元真經(jīng)
      孫不二祖師爾時元君在華陽洞天
      ,與諸天延那仙姑
      、十二溪女,説坤元妙經(jīng)曰:「天陽地陰
      ,天動地靜
      。乾行坤順,元享利貞
      。乾道成男
      ,坤道成女。獨(dú)陰不長
      ,獨(dú)陽不生
      。剛?cè)岬闷渲杏梗鹗寄芗葷?jì)
      。孕生萬物
      ,蓋載蒼生,慈忍無爭
      ,敬順輔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