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s6iya"><pre id="s6iya"></pre></ul>
    • <kbd id="s6iya"><pre id="s6iya"></pre></kbd>
    • 登錄
      首頁 >> 諸子百家 >> 道家

      《鐘呂傳道集》原文?-?東漢-鐘離權(quán)-唐?呂洞賓

      2023-11-02 16:33:41

      簡介

      內(nèi)功內(nèi)丹術(shù)經(jīng)典著作
      。3卷
      。又名《真仙傳道集》或《鐘呂傳道記》或《鐘呂二仙修真?zhèn)鞯兰?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或《鐘呂二仙傳道集》
      。五代
      ,施肩吾整理。全書?a href="/ddjy_101/46.html">鐘離權(quán)與呂巖師徒問答的形式,論述內(nèi)丹術(shù)要義共18卷論真仙、大道
      、天地、日月
      、四時
      、五行、水火
      、龍虎
      、丹藥、鉛汞
      、抽添
      、河車、還丹
      、練形
      、朝元、內(nèi)觀
      、磨難、征驗
      。全書以天人合一思想為基礎(chǔ)
      ,陰陽五行學說為核心,煉形煉氣煉神為方法
      ,系統(tǒng)完整地論述了氣功學說的精華—內(nèi)丹學說.建立了鐘呂派內(nèi)丹體系
      ,對后世影響甚大?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剁妳蝹鞯兰穼夔妳蝺?nèi)丹派早期著作
      。極受后世推崇,在內(nèi)丹史和道教宗派史上具有不容忽視的地位
      ,它整理了呂洞賓內(nèi)丹文獻
      ,反映了完整的養(yǎng)生教育、教學過程
      ,包含有大量豐富的道教內(nèi)丹養(yǎng)生教育思想

      01章真仙

      呂曰;“人之生也
      ,安而不病
      、壯而不老、生而不死
      ,何道可致如此
      ?”

      鐘曰:“人之生

      ,自父母交會而二氣相合,即精血為胎胞
      ,于太初之后而有太質(zhì)
      。陰承陽生,氣隨胎化
      ,三百日形圓
      。靈光入體,與母分離
      。自太素之后已有升降
      ,而長黃芽。五千日氣足
      ,其數(shù)自滿八十一丈
      。方當十五,乃曰童男
      。是時陰中陽半
      ,可比東日之光。過此以往
      ,走失元陽
      ,耗散真氣,氣弱則病
      、老
      、死、絕矣
      。平生愚昧
      ,自損靈光,一世兇頑
      ,時除壽數(shù)
      。所以來生而身有等殊,壽有長短
      。既生復滅
      ,既滅復生。轉(zhuǎn)轉(zhuǎn)不悟而世世墮落
      ,則失身于異類
      ,透靈于別殼。至真之根性不復于人
      ,傍道輪回
      ,永無解脫?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蛴稣嫦芍寥?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與消其罪
      ,除皮脫殼,再得人身
      。方在癡病愚昧之中
      ,積行百劫,升在福地
      ,猶不免饑寒殘患
      。遍邐升遷,漸得完全形貌
      ,尚居奴婢卑賤之中
      。茍或復作前孽,如立板走丸
      ,再入傍道輪回
      。”

      呂曰:“生于中國

      ,幸遇太平
      ,衣食稍足而歲月未遲。愛者安而嫌者病
      ,貪者生而怕者死
      。今日得面尊師,再拜再告
      ,念以生死事大
      ,敢望開陳不病不死之理,指教于貧儒者乎
      ?”

      鐘曰:“人生欲免輪回,不入于異類軀殼

      ,嘗使其身無病
      、老、死
      、苦
      ,頂天立地,負陰抱陽而為人也
      。為人勿使為鬼
      ,人中修取仙,仙中升取天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p>

      呂曰:“人死為鬼,道成為仙

      。仙一等也
      ,何以仙中升取天乎
      ?”

      鐘曰:“仙非一也。純陰而無陽者

      ,鬼也
      ;純陽而無陰者,仙也
      ;陰陽相雜者
      ,人也。惟人可以為鬼
      ,可以為仙
      。少年不修,恣情縱意
      ,病死而為鬼也
      。知之修煉,超凡入圣
      ,脫質(zhì)而為仙也
      。仙有五等,法有三成
      。修持在人
      ,而功成隨分者也?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

      呂曰:“法有三成而仙有五等者

      ,何也?”

      鐘曰:“法有三成者

      ,小成
      、中成、大成之不同也
      。仙有五等者
      ,鬼仙、人仙
      、地仙
      、神仙、天仙之不等
      ,皆是仙也
      。鬼仙不離于鬼,人仙不離于人
      ,地仙不離于地
      ,神仙不離于神,天仙不離于天?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

      呂曰:“所謂鬼仙者

      ,何也?”

      鐘曰:“鬼仙者

      ,五仙之下一也
      。陰中超脫,神象不明
      ,鬼關(guān)無姓
      ,三山無名。雖不輪回
      ,又難返蓬瀛
      。終無所歸,止于投胎就舍而已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

      呂曰:“是此鬼仙,行何術(shù)

      、用何功而致如此
      ?”

      鐘曰:“修持之人,始也不悟大道

      ,而欲于速成
      。形如搞木,心若死灰
      ,神識內(nèi)守
      ,一志不散
      。定中以出陰神
      ,乃清靈之鬼,非純陽之仙
      。以其一志陰靈不散
      ,故曰鬼仙
      。雖曰仙,其實鬼也
      。古今崇釋之徒
      ,用功到此
      ,乃曰得道
      ,誠可笑也?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

      呂曰:“所謂人仙者

      ,何也。”

      鐘曰:“人仙者

      ,五仙之下二也
      。修真之士,不悟大道
      ,道中得一法
      ,法中得一術(shù),信心苦志
      ,終世不移
      。五行之氣,誤交誤會
      ,形質(zhì)且固
      ,八邪之疫不能為害,多安少病
      ,乃曰人仙
      。”

      呂曰:“是此人仙

      ,何術(shù)
      、何功而致如此?”

      鐘曰

      ;“修持之人
      ,始也或聞大道。孽重福薄
      ,一切魔難而改初心
      ,止于小成。云法有功
      ,終身不能改移
      ,四時不能變換。如絕五味者
      ,豈知有六氣
      ,忘七情者,豈知有十戒
      。行漱咽者
      ,哈吐納之為錯。著采補者
      ,笑清靜以為愚
      。好即物以奪天地之氣者,不肯休糧
      。好存想而采日月之精者
      ,不肯導引。孤坐閉息,安知有自然
      。屈體勞形
      ,不識于無為。采陰
      、取婦人之氣
      ,與縮金龜者不同。養(yǎng)陽
      、食女子之乳
      ,與煉丹者不同。以類推究
      ,不一可勝數(shù)
      。然而皆是道也,不能全于大道
      ,止于大道中一法一術(shù)功成安樂延年而已
      ,放曰人仙。更有一等
      ,而悅于須臾
      ,厭于持久,用功不謹
      ,錯時亂日
      ,反成疾病,而不得延年者
      ,世亦多矣
      。”

      呂曰:“所謂地仙者

      ,何也
      ?”

      鐘曰:“地仙者,天地之半

      ,神仙之才
      。不悟大道,止于小成之法
      。不可見功
      ,唯以長生住世,而不死于人間者也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

      呂曰:“地仙如何下手?”

      鐘曰:“始也法天地升降之理

      ,取日月生成之數(shù)
      。身中用年月,日中用時刻
      。先要識龍虎
      ,次要配坎離。辨水源清濁
      ,分氣候早晚
      。收真一,察二儀
      ,列三才
      ,分四象,別五運
      ,定六氣
      ,聚七寶,序八卦
      ,行九洲
      。五行顛倒,氣傳于母而液行夫婦也
      。三田反復
      ,燒成丹藥,永鎮(zhèn)壓下田
      ,煉形住世而得長生不死
      ,以作陸地神仙,故曰地仙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

      呂曰:“所謂神仙者,何也

      ?”

      鐘曰:“神仙者

      ,以地仙厭居塵世,用功不已
      ,關(guān)節(jié)相連
      ,抽鉛添汞而金精煉頂。玉液還丹
      ,煉形成氣而五氣朝元
      ,三陽聚頂。功滿忘形
      ,胎仙自化
      。陰盡陽純,身外有身
      。脫質(zhì)升仙
      ,超凡入圣
      。謝絕塵俗以返三山,乃曰神仙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

      呂曰:“所謂天仙者,何也

      ?”

      鐘曰:“地仙厭居塵世

      ,用功不已,而得超脫
      ,乃曰神仙
      。地仙厭居三島而傳道人間,道上有功
      ,而人間有行
      ,功行滿足,受天書以返洞天
      ,是曰天仙
      。既為天仙,若以厭居洞天
      ,效職以為仙官:下曰水官
      ,中曰地官,上曰天官
      。于天地有大功
      ,于今古有大行。官官升遷
      ,歷任三十六洞天
      ,而返八十一陽天,而返三清虛無自然之界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

      呂曰:“鬼仙固不可求矣,天仙亦未敢望矣

      。所謂人仙
      、地仙、神仙之法
      ,可得聞乎時
      ?”

      鐘曰:“人仙不出小成法,地仙不出中成法

      ,神仙不出大成法
      。是此三成之數(shù),其實一也
      。用法求道
      ,道固不難
      。以道求仙,仙亦甚易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

      呂曰:“古今養(yǎng)命之士,非不求長生也

      ,非不求升仙也,然而不得長生而升仙者
      ,何也
      ?”

      鐘曰:“法不合道,以多聞強識

      ,自生小法傍門
      ,不免于疾病、死亡
      ,猶稱尸解
      ,迷惑世人,互相推舉
      ,致使不聞大道
      。雖有信心苦志之人,行持已久
      ,終不見功
      ,節(jié)序而入于泉下。嗚呼
      !”

      02章大道

      呂曰:“所謂大道者
      ,何也?”

      鐘曰:“大道無形

      、無名
      、無問、無應(yīng)其大無外
      ,其小無內(nèi)
      。莫可得而知也,莫可得而行也
      !”

      呂曰:“古今達士

      ,始也學道,次以有道
      ,次以得道
      ,次以成道,而于塵世入蓬島
      ,升于洞天
      ,升于陽天而升三清
      ,是皆道成之士。今日師尊獨言道不可得而知
      ,不可得而行
      。然于道也,獨得隱乎
      ?”

      鐘曰

      ;“仆于道也因無隱爾。蓋舉世奉道之士
      ,止有好道之名
      。使聞大道,而無信心
      ,雖有信心
      ,而無苦志。朝為而夕改
      ,坐作而立忘
      。始乎憂勤,終則懈怠
      。仆以是言大道難知
      、難行也?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

      呂曰:“大道難知

      、難行之理如何?”

      鐘曰:“以傍門小法

      ,易為見功
      ,而欲流多得?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ハ鄠魇?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至死不悟,遂成風俗
      ,而敗壞大道
      。有齋戒者、有休糧者
      、有采氣者
      、有漱咽者、有離妻者
      、有斷味者
      、有禪定者、有不語者
      、有存想者
      、有采陰者
      、有服氣者、有持凈者
      、有息心者
      、有絕累者、有開頂者
      、有縮龜者
      、有絕跡者、有看讀者
      、有燒煉者
      、有定息者、有導引者
      、有吐納者
      、有采補者
      、有布施者
      、有供養(yǎng)者、有救濟者
      、有入山者
      、有識性者、有不動者
      、有受持者
      ,……傍門小法不可備陳。至如采日月之華
      、天地之氣
      ,心思意想、望結(jié)丹砂
      ,屈體勞形
      、欲求超脫,多入少出
      ,攻病可也
      。認為真胎息,絕念忘言
      ,養(yǎng)性可也,指作太一含真氣
      ,金槍不倒,黃河逆流
      ,養(yǎng)命之下法
      ;形如槁木,心若死灰
      ,集神之小術(shù)
      。奈何古今奉道之士
      ,苦苦留心,往往掛意
      。以咽津為藥
      ,如何得造化?聚氣為丹
      ,如何得停留
      ?指肝為龍,而肺為虎
      ,如何得交合
      ?認坎為鉛,而離為汞
      ,如何得抽添
      ?四時澆灌,望長黃芽
      。一意不散
      ,欲求大藥。差年錯月
      ,廢日亂時
      。不識五行根蒂,安知三才造化
      ?尋枝摘葉
      ,迷惑后人。致使大道日遠
      、日疏
      ,異端并起,而成風俗
      ,以失先師之本意者
      ,良由道聽途說、口耳之學
      。而指訣于無知之徒
      ,遞相訓式,節(jié)序而入于泉下
      ,令人寒心
      。非不欲開陳大道,蓋世人孽重福薄
      ,不信天機
      ,重財輕命,愿為鬼?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

      呂曰:“小法旁門

      ,既已知矣,其于大道
      ,可得聞乎
      ?”

      鐘曰:“道本無問,問本無應(yīng)

      。及乎真元一判
      ,太樸已散。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一為體
      ,二為用
      ,三為造化。體用不出于陰陽
      ,造化皆因于交媾
      。上、中
      、下列為三才
      ;天
      、地
      、人共得一道。道生二氣
      ,氣生三才
      ,三才生五行,五行生萬物
      。萬物之中
      ,最靈、最貴者
      ,人也
      。惟人也窮萬物之理,盡一己之性
      。窮理
      、盡性以至于命,全命
      、保生以合于道
      ,當與天地齊其堅固,而同得長久?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

      呂曰:“天長地久

      ,亙千古以無窮。人壽百歲
      ,至七十而尚稀
      。何道之獨在于天地而遠于人乎?”

      鐘曰:“道不遠于人而人自遠于道耳

      。所以遠于道者
      ,養(yǎng)命不知法。所以不知法者
      ,下功不識時
      。所以不識時者,不達天地之機也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p>

      03章天地

      呂曰:“所謂天地之機,可得聞乎
      ?”

      鐘曰:“天地之機

      ,乃天地運用大道,而上下往來
      ,行持不倦
      ,以得長久堅固。未嘗輕泄于人也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

      呂曰:“天地之于道也,如何謂之行持之機

      ?運用如何起首
      ?行持如何見功?”

      鐘曰:“大道既判而有形

      ,因形而有數(shù)
      。天得乾道,以一為體
      ,輕清而在上
      ,所用者,陽也
      ;地得坤道
      ,以二為體,重濁而在下
      ,所用者
      ,陰也
      。陽升陰降,互相交合
      。乾坤作用
      ,不失于道。而起首有時
      ,見功有日
      。”

      呂曰:“天得乾道

      ,所用者陽也
      。陽主升,何以交于地
      ?地得坤道
      ,所用者陰也。陰主降
      ,何以交于天
      ?天地不交,陰陽如何得合
      ?陰陽不合
      ,乾坤如何作用?乾坤既無作用
      ,雖有起首之時
      、見功之日,大道如何可得也
      ?”

      鐘曰:“天道以乾為體

      ,陽為用,積氣在上
      ;地道以坤為體
      ,陰為用
      ,積水在下
      。天以行道,以乾索于坤
      。一索之而為長男
      ,長男曰震。再索之而為中男
      ,中男曰坎
      。三索之而為少男,少男曰艮
      。是此天交于地
      ,以乾道索坤道而生三陽。及乎地以行道,以坤索于乾
      。一索之而為長女
      ,長女曰巽。再索之為中女
      ,中女曰離
      。三索之為少女,少女曰兌
      。是此地交于天
      ,以坤道索乾道而生三陰。三陽交合于三陰而萬物生
      ,三陰交合于三陽而萬物成
      。天地交合,本于乾坤相索而運行于道
      。乾坤相索而生六氣
      ,六氣交合而分五行,五行交合而生成萬物
      。方其乾道下行
      ,三索既終,其陽復升
      ,陽中藏陰
      ,上還于天;坤道上行
      ,三索既終
      ,其陰復降,陰中藏陽
      ,下還于地
      。陽中藏陰,其陰不消
      ,乃曰真陰
      。真陰到天,因陽而生
      ,所以陰自天降
      ,陰中能無陽乎?陰中藏陽
      ,其陽不滅
      ,乃曰真陽。真陽到地
      ,因陰而發(fā)
      ,所以陽自地升
      ,陽中能無陰乎?陽中藏陰
      ,其陰不消
      ,復到于地;陰中藏陽
      ,其陽不滅
      ,復到于天。周而復始運行不已
      。交合不失于道
      ,所以長久堅固者如此?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p>

      呂曰:“天地之機

      ,運行于道而得長久,乃天地作用之功也
      。惟人也
      ,雖有聰明之性,留心于清凈
      。欲以奉行大道
      ,小則安樂延年,中則長生不死
      ,大則脫質(zhì)升仙
      。如何作用,運行大道
      ,法動天機
      ,而亦得長久堅固,浩劫常存
      ?”

      鐘曰:“大道無形

      ,因彼之所得而為形。大道無名
      ,因彼之所有而為名
      。天地得之,而曰乾坤之道
      。日月得之
      ,而曰陰道陽道。人若得之
      ,朝廷則曰君臣之道,閨門則曰夫婦之道
      ;鄉(xiāng)黨則曰長幼之道
      ;庠序則曰朋友之道,家室則曰父子之道
      。是此見于外者
      ,莫不有道也。至如父母交會
      ,其父則陽先進而陰后行
      ,以真氣接真水,心火與腎水相交
      ,煉而為精華
      。精華既出,逢母之陰先進
      ,以水滌蕩于無用之處
      。逢母之陽先進,以血承受手于宮之前
      。精血為胞胎
      ,包含真氣而入母子宮。積日累月
      ,真氣造化成人
      ,如天地行道,乾坤相索
      ,而生三明三陽
      。真氣為陽,真水為陰
      。陽藏水中
      ,陰藏氣中。氣主于升,氣中有真水。水主于降
      ,水中有真氣
      。真水乃真陰也,真氣乃真陽也
      。真陽隨水下行,如乾索于坤;上曰震
      ,中曰坎,下曰艮
      。以人比之
      ,以中為度,自上而下
      ,震為肝
      ,坎為腎
      ,艮為膀胱。真陰隨氣上行
      ,如坤索于乾
      ;下曰巽,中曰離
      ,上曰兌
      。以人比之,以中為度
      ,自下而上
      ,巽為膽,離為心
      ,兌為肺
      。形象既備,數(shù)足離母
      。既生之后
      ,元陽在腎,因元陽而生真氣
      。真氣朝心
      ,因真氣而生真液.真液還元。上下往復
      ,若無虧損
      ,自可延年。如知時候無差
      ,抽添有度
      ,自可長生。若以造作無倦
      ,修持不已
      ,陰盡陽純,自可超凡入圣
      。此乃天機深造之理
      ,古今不傳之事。公若信心而無猶豫
      ,以利名若枷紐
      ,恩愛如寇仇,避疾病若怕死亡之難
      。防失身于別殼
      ,慮透靈于異類。委有清凈之志,當且杜其根源
      ,無使走失元陽
      ,耗散真氣
      。氣盛而魂中無陰
      ,陽壯而魄中有氣。一升一降
      ,取法無出乎天地
      。一盛一衰,其往來亦似乎日月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p>

      04章日月

      呂曰:“天地之理亦粗知矣,其日月之躔度交合
      ,于人可得比乎
      ?愿聞其說?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

      鐘曰:“大道無形

      ,生育天地。大道無名
      ,運行日月
      。日月者,太陰
      、太陽之精
      ,默紀天地交合之度,助行生成萬物之功
      。東西出沒
      ,以分晝夜。南北往來
      ,以定寒暑
      。晝夜不息,寒暑相催而魄中生魂魂中立魄
      。進退有時不失乾坤之數(shù)
      ,往來有度,無差天地之期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

      呂曰:“東西出沒,以分晝夜

      ,何也
      ?”

      鐘曰:“混灣初分,玄黃定位

      。天地之狀
      ,其形象卵
      。六合之中,其圓如球
      。日月出沒
      ,運行于一天之上、一地之下
      。上下東西
      ,周行如輪。凡日之東出而西
      ,未沒為晝
      ;西沒而東,未出為夜
      。是此日之出沒以分晝夜也
      。若月之出沒,不同于日
      。載魄于西
      ,受魂于東,光照于夜而魂藏于晝
      ,積日累時
      ,或出或沒,自西而東
      。始也魄中生魂
      ,狀若彎弓初夜而光照于西。次也魄
      ,中魂半
      ,時應(yīng)上弦,初夜而光照于南
      。其次魄中魂滿
      ,與日相望,初夜而光照于東
      。其次也魂中生魄
      ,狀如缺鏡,初晝而魂藏于西
      。其次也魂中魄半
      ,時應(yīng)下弦,初晝而魂藏于南
      。其次也魂中魄滿
      ,與日相背,初晝而魂藏于東。是此月之出沒
      ,以分晝夜也
      。”

      呂曰:“南北往來

      ,以定寒暑者
      ,何也?”

      鐘曰:“冬至之后

      ,日出辰初五十分
      ,日沒申末初五十分過此以往
      ,出沒自南而北
      ,以夏至為期。夏至之后
      ,日出寅末五十分
      ,日沒戌初五十分。過此以往出沒自北而南
      ,以冬至為期
      。自南而北,以冬至夏
      ,乃寒為暑也
      。自北而南,以夏至冬
      ,乃暑為寒也
      。夏之日乃冬之夜也,冬之日乃夏之夜也
      。冬至之后
      ,月出自北而南,比于夏之日也
      。夏至之后
      ,月出自南而北,比于冬之日也
      。是此日月之往來以定寒暑者也
      。”  

      呂曰:“天地之機

      ,陰陽升降
      。正與人之行持無二等。若此日月之出沒往來
      ,交合躔度
      ,于人可得比乎?”

      鐘曰:“天地之機,在于陰陽之升降

      。一升一降
      ,太極相生。相生相成
      ,周而復始
      。不失于道,而得長久
      。修持之士
      ,若以取法于天地,自可長生而不死
      。若比日月之躔度
      ,往來交合,止于月受日魂
      ,以陽變陰
      。陰盡陽純。月華瑩凈
      。消除暗魄
      ,如日之光輝,照耀于上下
      。當此時
      ,如人之修煉,以氣成神
      ,脫質(zhì)升仙
      ,煉就純陽之作也?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

      呂曰:“修真奉道之士

      ,其于天地陰陽升降之理、日月精華交合之度下手用功
      ,而于二者何先
      ?”

      鐘曰:”始也法效天機。用陰陽升降之理

      ,使真水
      、真火合而為一。煉成大藥
      ,永鎮(zhèn)丹田
      ,浩劫不死,而壽齊天地
      。如厭居塵世
      ,用功不已
      ,當取日月之交會,以陽煉陰
      ,使陰不生
      ;以氣養(yǎng)神,使神不散
      。五氣朝元
      ,三花聚頂.謝絕俗流,以歸三島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

      呂曰:“若此之功驗,深達旨趣

      ,所患不得時節(jié)矣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p>

      鐘曰:“天地之陰陽升降.一年一交合。日月之精華往來

      ,一月一交合
      。人之氣液
      ,一晝一夜一交合矣?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p>

      05章四時

      呂曰:“天地日月之交合
      ,年、月
      、日、時
      ,可得聞乎
      ?”

      鐘曰:“凡時有四等。人壽百歲

      ;一歲至三十乃少壯之時
      ,三十至六十乃長大之時,六十至九十乃老耋之時
      ,九十至百歲或一百二十歲乃衰敗之時也
      。是此則曰身中之時一等也。若以十二辰為一日
      ,五日為一候
      ,三候為一氣
      ,三氣為一節(jié),二節(jié)為一時
      ,時有春
      、夏、秋
      、冬
      。時當春也,陰中陽半
      ,其氣變寒為溫
      ,乃春之時也。時當夏也
      ,陽中有陽
      ,其氣變溫為熱,乃夏之時也
      。時當秋也
      ,陽中陰半,其氣變熱為涼
      ,乃秋之時也
      。時當冬也,陰中有陰
      ,其氣變涼為寒
      ,乃冬之時也。是此則曰年中之時二等也
      。若以律中起呂
      ,呂中起律,凡一月三十日
      ,三百六十辰
      ,三千刻,一十八萬分
      。月旦至上弦
      。陰中陽半。自上弦至月望
      ,陽中陽
      。自月望至下弦,陽中陰半
      。自下弦至晦朔
      ,陰中陰,是此日月中之時三等也
      。若以六十分為一刻
      ,八刻二十分為一時
      ,一時半為一卦。言其卦
      ,定八方
      。論其正,分四位
      。自子至卯
      ,陰中陽半,以太明中起少陽
      。自卯至午
      ,陽中有陽,純少陽而起太陽
      。自午至酉
      ,陽中陰半,以太陽中起少陰
      。自酉至子
      ,陰中有陰,純少陰而起太陰
      。是此則曰日中之時四等也
      。難得而易失者,身中之時也
      ;去速而來遲者
      ,年中之月也穩(wěn)如電光,速如石火者
      ,日中之辰也。積日為月
      ,積月為歲
      ,歲月蹉跎,年光迅速
      。貪名求利而妄心未除
      ,愛子憐孫而恩情又起?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v得回心向道
      ,爭奈年老氣衰。如春雪秋花
      ,止有時間之景
      ;夕陽曉月,應(yīng)無久遠之光
      。奉道之士
      ,難得者身中之時也
      。艷陽媚景,百卉芬芳
      。水榭危樓
      ,清風快意。月夜閑談
      ,雪天對飲
      。恣縱無窮之樂,消磨有限之時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v得回心向道,須是疾病纏身
      。如破舟未濟
      ,誰無求救之心?漏屋重完
      ,忍絕再修之意
      ?奉道之士,虛過少年中之時也
      。鄰雞未唱
      ,而出戶嫌遲。街鼓遍聞
      ,而歸家恨早
      。貪癡爭肯暫休,妄想惟憂不足
      。滿堂金玉
      ,病來著甚抵擋?一眼兒孫
      ,氣斷準能替換
      ?曉夜不停,世人莫悟
      。奉道之士
      ,可惜者,日中時也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p>

      呂曰:“身中之時,年中之時

      ,月中之時
      ,日中之時,皆是時也
      。尊師獨于身中之時為難得
      ,又于日中之時為可惜者
      ,何也?”

      鐘曰:“奉道者難得少年

      。少年修持
      ,根元完固,凡事易為見功
      ,止于千日而可大成也
      。奉道者又難得中年,中年修持
      ,先補之完備
      ,次下手進功。始也返老還童后即入至超凡也
      ,奉道者少年不悟
      ,中年不省,或因災難而留心清靜
      ,或因疾病而志希夷
      。晚年修持,先論救護
      ,次說補益
      。然后自小成法積功以至中成,中成法積功至于返老還童
      ,煉形住世
      。而五氣不能朝元,三陽難為聚頂
      。脫質(zhì)升仙
      ,無緣而得成。是難得者
      ,身中之時也
      。”

      呂曰:“身中之時固知難得矣

      ,而日中之時可惜者,何也
      ?”

      鐘曰:“人之一日如日月之一月

      ,如天地之一年。大道生育天地
      ,天地分位
      ,上下相去八萬四千里。冬至之后
      ,地中陽升
      。凡一氣十五日
      ,上進七千里,計一百八十日
      。陽升到天
      ,太極生陰。夏至之后
      ,天中陰降
      。凡一氣十五日,下進七千里
      ,計一百八十日
      。陰降到地太極復生陽。周而復始
      ,運行不已
      ,而不失于道,所以長久
      。運行日月
      ,日月成形,周圍各得八百四十里
      。月旦之后
      ,六中起九。凡一日計十二時
      ,魄中魂進七十里
      ,凡十五日,計一百八十時
      ,魄中魂進八百四十里
      。月望之后,九中起六
      。凡一日計十二時
      ,魂中魄進七十里。凡十五日
      ,計一百八十時
      ,魂中魄進八百四十里。周而復始
      ,運行不已
      ,而不失于道,所以堅固
      。大道長養(yǎng)萬物
      ,萬物之中,最靈最貴者,人也
      。人之心腎
      ,上下相遠八寸四分,陰陽升降
      ,與天地無二等
      。氣中生液,液中生氣
      ,氣液相生
      ,與日月可同途。天地以乾坤相索
      ,而陰陽升降
      ,一年一交合,不失于道
      ,一年之后有一年
      。日月以魂魄相生而精華往來,一月一交合
      ,不失于道
      ,一月之后有一月。人之交合
      ,雖在一晝一夜
      ,不知交會之時,又無采取之法
      。損時又不解補
      ,益時又不解收。陰交時不解養(yǎng)陽
      ,陽交時不解煉陰
      。月中不知損益,日中又無行持
      。過了一年無一年
      ,過了一日無一日當風臥濕,冒暑涉寒
      ,不肯修持
      ,而甘心受病,虛過時光而端坐候死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p>

      呂曰:“奉道之人,非不知年光虛度

      ,歲月磋跎,而疾病纏身
      ,死限將至
      。蓋以修煉不知法
      ,行持不知時,是致陰陽交合有差
      ,時月行持無準
      。”

      鐘曰:“身中用年年中用月

      ,月中用日
      ,日中用時。蓋以五臟之氣
      ,月上有盛衰
      ,日上有進退,時上有交合
      。運行五度而氣傳六候
      。金、木
      、水
      、火、土
      ,分列無差
      。東、西
      、南
      、北、中
      ,生成有數(shù)
      。煉精生真氣,煉氣合陽神
      ,煉神合大道
      。”

      06章五行

      呂曰:“所謂五藏之氣而曰金
      、木
      、水、火
      、土
      。所謂五行之位而曰東、南
      、西
      、北、中。若此如何得相生相成
      ,而交合有時乎
      ?采取有時乎?愿聞其說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 

      鐘曰:“大道既判生天地,天地既分而列五帝

      。東曰青帝
      ,而行春令,于陰中起陽
      ,使萬物生
      。南曰赤帝,而行夏令
      ,于陽中生陽
      ,使萬物生長。西曰白帝
      ,而行秋令
      ,于陽中起陰,使萬物成
      。北曰黑帝
      ,而行冬令,于陰中進陰
      ,使萬物死
      。四時各九十日。每時下十八日
      黃帝主之
      。若于春時,助成青帝而發(fā)生
      ;若于夏時
      ,接序赤帝而長育;若于秋時
      ,資益白帝而給立
      ;若于冬時,制攝黑帝而嚴示
      。五帝分治
      ,各主七十二日,合而三百六十日
      ,而為一歲
      ,輔弼天地
      ,以行于道。青帝生子而曰甲乙
      ,甲乙東方木
      。赤帝生子而曰丙丁
      ,丙丁南方火
      ,黃帝生子而曰戊已,戊已中央土
      。白帝生子而曰庚辛
      ,庚辛西方金。黑帝生子而曰壬癸
      ,壬癸北方水
      。見于時而為象者
      ,木為青龍
      ,火為朱雀,土為勾陳
      ,金為白虎,水為玄武
      。見于時而生物者,乙與庚合
      ,春則有榆,青而白
      ,不失金木之色
      。辛與丙合
      ,秋則有棗
      ,白而赤
      ,不失金火之色
      。己與庚合,夏末秋初有瓜,青而黃
      ,不失土木之色
      。丁與壬合,夏則有椹
      ,赤而黑,不失水火之色
      。癸與戊合冬則有桔
      ,黑而黃
      ,不失水土之色。以類推求
      ,五帝相交而見于時者,生在物者
      ,不可勝數(shù)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p>

      呂曰:“五行在時若此,五行在人如何

      ?”

      鐘曰:“惟人也頭圓足方

      ,有天地之象,陰陽升降
      ,又有天地之機
      。而腎為水
      ,心為火,肝為木
      ,肺為金
      ,脾為土。若以五行相生,則水生木
      ,木生火
      ,火生土
      ,土生金
      ,金生水
      。生者為母
      ,受生者為子
      。若以五行相克,則水克火
      ,火克金
      ,金克木,木克土
      ,土克水
      。克者為夫
      ,受克者為妻
      。以子母言之
      ,腎氣生肝氣,肝氣生心氣
      ,心氣生脾氣
      ,脾氣生肺氣
      ,肺氣生腎氣
      。以夫妻言之,腎氣克心氣,心氣克肺氣
      ,肺氣克肝氣
      ,肝氣克脾氣
      ,脾氣克腎氣。腎者
      ,心之夫,肝之母
      ,脾之妻
      ,肺之子。肝者
      ,脾之夫
      ,心之母,肺之妻
      ,腎之子
      。心者,肺之夫,脾之母
      ,腎之妻,肝之子。肺者
      ,肝之夫,腎之母,心之妻
      ,脾之子
      。脾者,腎之夫
      ,肺之母
      ,肝之妻,心之子
      。心之見于內(nèi)者為脈
      ,見于外者為色,以寄舌為門戶
      。受腎之制伏
      ,而驅(qū)用于肺
      ,蓋以夫婦之理如此
      ;得肝則盛,見脾則減
      ,蓋以子母之理如此。腎之見于內(nèi)者為骨見于外者為發(fā)
      ,而兩耳為門戶。受脾之制伏,而驅(qū)用于心,蓋以夫婦之理如此
      ;得肺則盛,見肝則減
      ,蓋以子母之理如此。肝之見于內(nèi)者為筋
      ,見于外者為爪
      ,以眼目為門戶
      。受肺之制伏而驅(qū)用于脾
      ,蓋以夫婦之理如此
      ;見腎則盛,見心則減
      ,以子母之理如此
      。肺之見于內(nèi)者為膚,見于外者為毛
      ,以鼻穴為門戶
      ,受心之制優(yōu),而驅(qū)用于肝,蓋以夫婦之理如此;得脾則盛,見腎則減
      ,蓋以子母之理如此
      。脾之見于內(nèi)者為臟
      ,均養(yǎng)心腎肝肺
      。見于外者為肉,以唇口為門戶
      。呼吸定往來
      ,受肝之制伏,而驅(qū)用于腎
      ,蓋以夫婦之理如此
      ;得心則盛,見肺則減
      ,蓋以子母之理如此
      。此是人之五行,相生相克
      ,而為夫婦子母傳氣
      ,衰旺見于此矣
      。”

      呂曰:“心

      ,火也
      ,如何得火下行?腎
      ,水也
      ,如何得水上升?脾
      ,土也
      。土在中,而承火則盛
      ,莫不下克于水乎
      ?肺,金也
      。金在上
      ,而下接火則損,安得有生于水乎
      ?相生者遞相間隔
      ,相克者親近難移。是此五行自相損克
      ,為之奈何
      ?”

      鐘曰:“五行歸原,一氣接引

      。元陽升舉而升真水
      ,真水造化而生真氣,真氣造化而生陽神
      。始以五行定位
      ,而有一夫一婦。腎
      ,水也
      。水中有金。金本生水
      ,下手時要識水中金
      。水本嫌土,采藥后須得土歸水
      。龍乃肝之象
      ,虎本肺之形。陽龍出于離宮
      ,陰虎生于坎位
      。五行逆行。氣傳于母
      。自子至午
      ,乃曰陽時生陽,五行顛倒
      ,液行夫婦
      。自午至子,乃曰陰中煉陽
      。陽不得陰不成
      ,到底無陰而不死。陰不得陽不生
      ,到底絕陰而壽長
      。”

      呂曰:“五行本于陰陽一氣

      。所謂一氣者
      ,何也?”

      鐘曰:“一氣者

      ,昔父與母交
      ,即以精血造化成形。腎生脾
      ,脾生肝
      ,肝生肺,肺生心
      ,心生小腸
      ,小腸生大腸,大腸生膽
      ,膽生胃
      ,胃生膀胱。是此陰以精血造化成形
      ,其陽止在起首始生之處
      ,一點元陽而在二腎。且腎
      ,水也
      ,水中有火,升之為氣
      ,因氣上升以朝于心
      。心,陽也
      ,以陽合陽
      ,太極生陰
      ,乃積氣生液,液自心降
      ,因液下降以還于腎
      。肝本心之母、腎之子
      ,傳導其腎氣以至于心矣
      。肺本心之妻,腎之母
      ,傳導其心液以至于腎矣
      ,氣液升降如天地之陰陽。肝肺傳導若日月之往復
      。五行名之數(shù)也
      。論其交合生成,乃元陽一氣為本
      。氣中生液
      ,液中生氣。腎為氣之根
      ,心為液之源
      。靈根堅固,恍恍惚惚
      ,氣中自生真水
      。心源清凈,杳杳冥冥
      ,液中自有真火
      。火中識取真龍
      ,水中認取真虎
      。龍虎相交而變黃芽,合就黃芽而結(jié)成大藥
      ,乃曰金丹
      。金丹既就,乃曰神仙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 

      呂曰:“金丹就而脫質(zhì)升仙,以返十州

      ,固可知矣
      。如何謂之黃芽?”

      鐘曰:“真龍,真虎者是也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

      呂曰:“龍虎者,何也

      ?”

      鐘曰:“龍非肝也

      ,乃陽龍,陽龍出在離宮真水之中
      。虎非肺也
      ,乃陰虎
      ,陰虎出在坎位真火之中?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br />

      07章水火

      呂曰:“人之長生者
      ,煉就金丹。欲煉金丹
      ,先采黃芽
      。欲得黃芽,須得龍虎
      。所謂真龍出于離宮
      ,真虎生于坎位。離坎之中有水火
      。水火者
      ,何也?”

      鐘曰:“凡身中以水言者

      ,四海
      、五湖、九江
      、三島
      、華池、瑤池
      、鳳池
      、天池、王池
      、昆池
      、元潭、閬苑
      、神水
      、金波、瓊液
      、玉泉
      、陽酥
      、白雪……若此名號,不可備陳
      。凡身中以火言者
      ,君火、臣火
      、民火而已
      。三火以元陽為本,而生真氣
      ,真氣聚而得安
      ,真氣弱而成病。若以耗散真氣而走失元陽
      ,元陽盡
      ,純陽成,元神離體
      ,乃曰死矣
      。”

      呂曰:“人身之中

      ,以一點元陽而興舉三火
      。三火起于群水眾陰之中,易為耗散而難炎熾
      。若此陽弱陰盛
      ,火少水多,令人速于衰敗而不得長生
      ,為之奈何也
      ?”

      鐘曰:“心為血海,腎為氣海

      ,腦為髓海
      ,脾胃為水谷之海,是此四海者如此
      。五臟各有液
      ,所主之位東西南北中,是此五湖者如此
      。小腸二丈四尺而上下九曲
      ,乃曰九江,小腸之下元潭之說如此
      。頂曰上島
      ,心田中島,腎曰下島。三島之內(nèi)
      ,根源
      、閬苑之說如此。華池在黃庭之下
      ,瑤池出丹闕之前
      ,昆池上接玉京,天池正沖內(nèi)院
      ,鳳池乃心肺之間
      ,玉池在唇齒之內(nèi)。神水生于氣中
      ,金波降于天上
      。赤龍住處,自有瓊液玉泉
      。凡胎換后,方見白雪陽酥
      。澆灌有時
      ,以沃炎盛,先曰玉液
      ,次曰金液
      ,皆可以還丹。油添有度
      ,以應(yīng)沐?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仍恢刑铮卧幌绿?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皆可以煉形
      。玉藥金花變就黃白之體,醍醐甘露煉成奇異之香
      。若此水之功效
      。及夫民火上升,助腎氣以生真水
      ;腎水上升
      ,交心液而生真氣。小則降魔除病
      ,大則煉質(zhì)燒丹
      。用周天則火起焚身,勒陽關(guān)則還元丹藥
      。別九州之勢以養(yǎng)陽神
      ,燒三尸之累以除陰鬼。上行則一撞三關(guān),下運則消磨七魄
      。煉形成氣而輕舉如飛
      ,煉氣成神而脫胎如蛻。若此皆火之功效也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p>

      呂曰:“始也聞命,所患者火少水多而易衰敗

      。次聽高論
      ,水火有如此之功驗。畢竟如何造化
      ,使少者可以勝多
      ,弱者可以致強?”

      鐘曰:“二八陰消

      ,九三陽長
      ,赫赤金丹,指日可成
      ,七返九還而胎仙自化者也
      。真氣在心,心是液之源
      。元陽在腎
      ,腎是氣之海。膀胱為民火
      ,不止于民火
      ,不能為用,而膀胱又為津液之府
      。若以不達天機
      ,罔測玄理,奉道之士難為造化
      ,不免于疾病死亡者矣
      。”

      呂曰:“所謂造化

      ,使陽長陰消
      ,金丹可成而胎仙自化者,何也
      ?”

      鐘曰:“人之心腎相去八寸四分

      ,乃天地定位之比。氣液太極相生
      ,乃陰陽交合之比也
      。一日十二時
      ,乃一年十二月之比也。心生液
      ,非自生也
      ,因肺液降而心液行。液行夫婦
      ,自上而下
      ,以還下田,乃曰婦還夫?qū)m
      。腎生氣
      ,非自生也,因膀胱氣升而腎氣行
      。氣行子母
      ,自下而上以朝中元,乃曰夫還婦室
      。肝氣導引腎氣
      ,自下而上以至于心。心
      ,火也
      ,二氣相交薰蒸于肺,肺液下降
      ,自心而來皆曰心生液
      ,以液生于心而不耗散
      ,故曰真火也
      。肺液傳送心液,自上而下以至于腎
      。腎
      ,水也,二水相交
      ,浸潤膀胱
      ,膀胱氣上升,自腎而起者皆曰氣
      ,以氣生于腎而不消磨
      ,故曰真火也。真火出于水中
      ,恍恍惚惚
      ,其中有物。視之不可見
      ,取之不可得也
      。真水出于火中
      ,杳杳冥冥,其中有精
      。見之不能留
      ,留之不能往也?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p>

      呂曰:“腎

      ,水也,水中生氣
      ,名曰真火
      ,火中何者為物?心
      ,火也
      ,火中生液,名曰真水
      ,水中何者為精
      ?水中之物,水中之精既無形狀可求縱求之而又難得
      ,縱得之而又何用
      ?”

      鐘曰:“前古上圣道成,不離于此二物

      ,交媾而變黃芽
      ,數(shù)足胎完以成大藥,乃真龍
      、真虎者也
      。”

      09章龍虎

      呂曰:“龍本肝之象
      ,虎乃肺之形
      。是此心火之中而生液,液為真水
      。水之中杳杳冥冥而隱真龍
      。龍不在肝,而出自離宮者
      ,何也
      ?是此腎水之中而生氣,氣為真火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鹬谢谢秀便倍卣婊ⅰ
      ;⒉辉诜味鲎钥参徽?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何也
      ?”

      鐘曰:“龍,陽物也

      。升飛在天
      ,吟而云起,得澤而濟萬物
      。在象為青龍
      ,在方為甲乙,在物為木
      ,在時為春
      ,在道為仁,在卦為震
      ,在人身五臟之內(nèi)為肝
      。虎
      ,陰物也
      。奔走于地,嘯而風生
      ,得山而威制百獸
      。在象為白虎,在方為庚辛
      ,在物為金
      ,在時為秋,在道為義
      ,在卦為兌
      ,在人身五臟之內(nèi)為肺。且肝
      ,陽也
      ,而在陰位之中
      。所以腎氣傳肝氣
      ,氣行子母,以水生水
      。腎氣足而肝氣生
      ,肝氣既生以絕腎之余陰而純陽之氣上升者也。且肺
      ,陰也
      ,而在陽位之中。所以心液傳肺液
      ,液行夫婦
      ,以火克金
      。心液到而肺液生,肺液既生以絕心之余陽
      ,而純陰之液下降者也
      。以其肝屬陽,以絕腎之余陰
      ,是以知氣過肝時即為純陽
      。純陽氣中包藏真一之水,恍惚無形
      ,名曰陽龍
      。以其肺屬陰,以絕心之余陽
      ,是知液到肺時即為純陰
      。純陰液中負載正陽之氣,杳冥不見
      ,名日陰虎
      。氣升液降,本不能相交
      ,奈何氣中真一之水見液相合
      ,液中正陽之氣見氣自聚。若也傳行之時以法制之
      ,使腎氣不走失
      ,氣中收取真一之水;心液不耗散
      ,液中采取正陽之氣
      。子母相逢,互相顧戀
      ,日得泰米之大
      。百日無差,藥力全
      。三百日圣胞堅
      ,三百日胎仙完。形若彈丸
      ,色同朱橘
      ,名曰丹藥,永鎮(zhèn)下田
      。留形住世
      ,浩劫長生,所謂陸地神仙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

      呂曰:“腎水生氣

      ,氣中有真一之水,名曰陰虎
      ,虎見液相會也
      。心火生液,液中有正陽之氣
      ,名曰陽龍
      ,龍見氣相合也。方以類聚
      ,物以群分
      ,理當然也。氣生時
      ,液亦降
      ,氣中真一水莫不隨液而下傳于五臟乎?液生時
      ,氣亦升
      。液中正陽之氣莫不隨氣而上出于重樓乎?真水隨液下行
      ,虎不能交龍
      。真陽隨氣上升龍不能交虎。龍虎不交
      ,安得黃芽
      ?黃芽既無,安得大藥
      ?”

      鐘曰:“腎氣既生

      ,如太陽之出海,霧露不能蔽其光
      。液下如疏廉
      ,安足以勝其氣?氣壯則真一之水自盛矣
      。心液既生
      ,如嚴天之殺物,呼呵不能敵其寒
      。氣升如翠幕
      ,安足以勝其液
      ?液盛則正陽之氣或強或弱
      ,未可必也?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p>

      呂曰:“氣生液生各有時

      。時生氣也
      ,氣勝則真一之水亦盛。時生液也
      ,液盛則正陽之氣亦盛
      。盛衰未知,何也
      ?”

      鐘曰:“腎氣易為耗散

      ,難得者,真虎
      。心液難為積聚
      ,易失者,真龍
      。丹經(jīng)萬卷
      ,議論不出陰陽。陰陽兩事
      ,精粹無非龍虎
      。奉道之士,萬中識者一二
      ,或以多聞廣記
      ,雖知龍虎之理,不識交會之時
      ,不知采取之法
      。所以古今達士,皓首修持
      ,止于小成
      。累代延年,不聞超脫
      。蓋以不能交媾于龍虎
      ,采黃芽而成丹藥?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p>

      09章丹藥

      呂曰:“龍虎之理既已知矣
      ,所謂金丹大藥可得聞乎?”  

      鐘曰:“所謂藥者

      ,可以療病
      。凡病有三等。當風臥濕
      、冒暑涉寒
      ,勞逸過度,饑飽失時,非次不安
      ,則曰患矣
      ,患為時病。及夫不肯修持
      ,恣情縱意
      ,散失元陽,耗損真氣
      ,年高憔悴
      ,則曰老矣,老為年病
      。及夫氣盡體空
      ,魂消神鼓,長吁一聲四大無主
      。體臥荒郊
      ,則曰死矣,死為身病
      。且以時之有病
      ,以春夏秋冬運行于寒暑溫涼。陽太過而陰不足
      ,當以涼治之也
      。陰太過而陽不足,當以溫治之也
      。老者多冷而幼者多熱
      ,肥者多涎而贏者多積。男子病生于氣
      ,婦人患本于血
      。補其虛而取其實,保其弱而損其余
      。小則針灸
      ,甚者藥餌。雖有非次不安
      ,而時之有患
      ,委于明士良醫(yī),對病服食
      ,悉得保愈
      。然而老病如何醫(yī)?死病如何治
      ?洗腸補肉
      ,古之善醫(yī)者也面皺發(fā)白以返童顏,無人得會。換頂續(xù)肢
      ,古之善醫(yī)者也
      ,留形住世
      ,以得長生,無人得會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 

      呂曰:“非次不安因時成病

      ,良醫(yī)名藥固可治矣。虛敗年老之病
      ,氣盡命終之苦
      ,如何治之,莫有藥乎
      ?”  

      鐘曰:“凡病有三等

      。時病以草木之藥療之自愈。身病
      、年病
      ,所治之藥而有二等:一曰內(nèi)丹,次曰外丹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p>

      呂曰:“外丹者,何也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br />

      鐘曰:“昔高上元君傳道于人間,指喻天地升降之理

      ,日月往復之宜
      。自爾丹經(jīng)滿世,世人得聞大道
      廣成子以教黃帝
      ,黃帝政治之暇依法行持,久而不見功
      。廣成子以心腎之間而有真氣真水
      ,氣水之間而有真陰真陽,配合為大藥
      ,可比于金石之間
      ,而隱至寶。乃于崆峒山中以內(nèi)事為法而煉大丹
      。八石之中惟用朱砂
      ,砂中取汞。五金之中惟用黑鉛,鉛中取銀
      。汞比陽龍
      ,銀比陰虎。以心火如砂之紅
      ,腎水如鉛之黑
      。年火隨時,不失乾坤之策
      ;月火油添
      ,自分文武之宜。卓三層之爐
      ,各高九寸
      ,外方內(nèi)圓。取八方之氣
      ,應(yīng)四時之候
      。金鼎之象,包藏鉛汞
      ,無異于肺液
      。硫磺為藥,合和靈砂
      ,可比于黃婆
      ,三年小成,服之可絕百病
      。六年中成
      ,服之自可延年。九年大成
      ,服之而升舉自如
      。壯士展臂,可千里萬里
      。雖不能返于蓬萊
      ,亦于人世浩劫不死也?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

      呂曰:“歷古以來

      ,煉丹者多矣,而見功者少
      ,何也
      ?”

      鐘曰:“煉丹不成者,有三也:不辨藥材真?zhèn)?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不知火候抽添
      ,將至寶之物一旦消散于煙焰之中而為灰塵
      ,廢時亂日,終無所成者
      ,一也
      。藥材雖美,不知火候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鸷螂m知,而乏藥材
      ,兩不契合
      ,終無所成者
      ,二也
      。藥材雖美,火候合宜
      ,年中不差月
      ,月中不錯日,加減有數(shù)
      ,進退有時
      ,氣足丹成。而外行不備
      ,化玄鶴而凌空
      ,無緣而得餌,此不成者
      ,三也
      。又況藥材本天地秀氣結(jié)實之物,火候乃神仙修持得道之術(shù)
      。三皇之時
      ,黃帝煉丹,九轉(zhuǎn)方成
      ,五帝之后
      ,混元煉丹,三年才就
      。迨夫戰(zhàn)國
      ,兇氣凝空,流尸滿野
      ,物不能受天地之秀氣而世乏藥材
      ,當?shù)梅ㄖ硕与y老死巖谷,丹方仙法
      ,或有竹帛可紀者
      ,久而棄壞
      ,人世不復有矣。若以塵世有藥材
      ,秦始皇不求于海島
      。若以塵世有丹方,魏伯陽不參于《周易》或而多聞強識
      ,迷惑后人
      ,萬萬破家并無一成,以外求之
      ,亦為誤矣
      。”

      呂曰:“外丹之理

      ,出自廣成子
      。以內(nèi)事為法則,縱有成就
      ,九年方畢
      。又況藥材難求丹方難得,到底只能升騰
      ,不見超凡入圣而返十洲者矣
      。敢問內(nèi)藥者可得聞乎?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p>

      鐘曰:“外藥非不可用也

      。奉道之人,晚年覺悟
      ,根源不甚堅固
      。腎者氣之根。根不深則葉不茂矣
      ,心者
      ,液之源,源不清則流不長矣
      。必也假其五金八石
      ,積日累月,煉成三品
      。每品三等乃曰九品
      。龍虎大丹,助接其真氣
      ,煉形住世輕舉如飛
      。若以修持內(nèi)事,識交合之時
      ,知采取之法
      。胎仙既就
      ,指日而得超脫。彼人不悟
      ,執(zhí)在外丹
      ,進火加日,服之欲得上升天界
      ,誠可笑也
      。彼既不究外藥之源,當以詳陳內(nèi)丹之理
      ,內(nèi)丹之藥材出于心腎
      ,是人皆有也。內(nèi)丹之藥材本在天地
      。天地常日得見也
      。火候取日月往復之數(shù)
      ,修合效夫婦交接之宜
      。圣胎就而真氣生
      。氣中有氣
      ,如龍養(yǎng)珠。大藥成而陽神出
      ,身外有身
      ,似蟬脫蛻。是此內(nèi)藥本于龍虎交而變黃芽
      ,黃芽就而分鉛汞
      。”

      10章鉛汞

      呂曰:“內(nèi)藥不出龍虎也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⒊鲇诳矊m,氣中之水是也
      。龍出于離宮
      ,水中之氣是也。外藥取砂中之汞
      ,比于陽龍
      。用鉛中之銀,比于陰虎
      。而鉛汞外藥也
      ,何以龍虎交而變黃芽,黃芽就而分鉛汞
      ?所謂內(nèi)藥之中鉛汞者
      ,何也
      ?”

      鐘曰:“抱天一之質(zhì)而為五金之首者,黑鉛也

      。鉛以生銀
      ,鉛乃銀之母。感太陽之氣而為眾石之首者
      ,朱砂也
      。砂以生汞,汞乃砂之子
      。難取者鉛中之銀
      、砂中之汞。銀汞若相合
      ,鍛煉自成至寶
      。此鉛汞之理見于外者如此。若以內(nèi)事言之
      ,見于人者
      ,古今議論,差別有殊
      ,取其玄妙之說
      。本自父母交通之際,精血相合
      ,包藏真氣
      ,寄質(zhì)于母之純陰之宮,藏神在陰陽未判之內(nèi)
      。三百日胎完
      ,五千日氣足。以五行言之
      ,人身本是精與血
      ,先有水也。以五臟言之
      ,精血為形象
      ,先生腎也。腎水之中
      ,伏藏受胎之初父母之真氣
      ,真氣隱于人之內(nèi)腎,所謂鉛者
      ,此也
      。腎中生氣,氣中真一之水名曰真虎
      ,所謂鉛中銀者
      ,此也
      。腎氣傳肝氣,肝氣傳心氣
      ,心氣太極而生液
      ,液中有正陽之氣。所謂朱砂者
      ,心液也
      。汞者,心液中正陽之氣
      。積氣液為胎胞
      ,傳送在黃庭之內(nèi)。進火無差
      ,胎仙自化
      ,乃此鉛銀合汞,鍛煉成寶者也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p>

      呂曰:“在五金之中,鉛中取銀

      。于八石之內(nèi)
      ,砂中出汞。置之鼎器
      ,配之藥餌
      ,汞自為砂而銀自為寶。然而在人之鉛
      ,如何取銀?在人之砂
      ,如何取汞
      ?汞如何作砂?銀如何作寶也
      ?”

      鐘曰:“鉛本父母之真氣合而為一

      ,純粹而不離。既成形之后而藏在腎中
      。二腎相對
      ,同升于氣,乃曰元陽之氣
      。氣中有水
      ,乃曰真一之水。水隨氣升
      ,氣住水住
      ,氣散水散
      。其水與氣,如子母之不相離
      。善視者
      ,止見于氣不見于水。若以此真一之水
      ,合子心之正陽之氣
      ,乃曰龍虎交媾而變黃芽,以黃芽為大藥
      ,大藥之材
      ,本以真一之水為胎,內(nèi)包正陽之氣
      ,如昔日父母之真氣
      ,即精血為胞胎。造化三百日
      ,胎完氣足而形備神來
      ,與母分離。形外既合
      ,合則形生形矣
      。奉道之人,腎氣交心氣
      ,氣中藏真一之水負載正陽之氣
      ,以氣交水為胞胎,狀同黍米
      ,溫養(yǎng)無虧
      。始即陰留陽,次以用陽煉陰
      。氣變?yōu)榫?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精變?yōu)楣優(yōu)樯?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砂變?yōu)榻鸬?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金丹既就,真氣自生
      ,煉氣成神而得超脫
      。化火龍而出昏衢
      ,驂玄鶴而入蓬島
      。”  

      呂曰:“以形交形,形合生形

      。以氣合氣
      ,氣合生氣,數(shù)不出三百日
      。分形之后
      ,男女形狀之不同,自己丹砂色澤之何似也
      ?”

      鐘曰:“父母之形交

      ,父精先進而母血后行,血包于情而為女
      。女者
      ,中陽而外陰,以象母
      ,蓋以血在外也
      。若以母血先進而父精后行,精包于血而為男
      。男者
      ,內(nèi)陰而外陽,以象父
      ,蓋以精在外也
      。所謂血者,本生于心而無正陽之氣
      。所謂精者
      ,本生于腎而有正陽之氣。正陽之氣乃汞之本也
      ,即真一之水和合而入黃庭之中
      ,汞用鉛湯煮,鉛以汞火煎
      。鉛不得汞
      ,不能發(fā)舉真一之水。汞不得鉛
      ,不能變化純陽之氣?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p>

      呂曰:“鉛在腎中而生元陽之氣

      ,氣中有真一之水,視之不可見也
      。鉛以得汞
      ,汞生正陽之氣。以正陽之氣燒煉于鉛,鉛生氣盛
      ,而發(fā)舉于真一之水
      ,可以上升。然而汞本正陽之氣
      ,即真一之水
      ,而為胞胎,保送在黃庭之中
      ,是龍虎交媾
      ,陰陽兩停,亦以鉛湯煮之
      ,莫不陰太過
      ,耗散真陽,安得成大藥而氣中生氣也
      ?”

      鐘曰:“腎氣投心氣

      ,氣極生液。液中有正陽之氣
      ,配合真一之水
      ,名曰龍虎交媾。每日得之黍米之大
      ,名曰金丹大藥
      ,保送黃庭之中。且黃庭者
      ,脾胃之下
      ,膀胱之上,心之北而腎之南
      ,肝之西而肺之東
      ,上清下濁,外應(yīng)四色
      ,量容二升
      ,路通八水。所得之藥
      ,晝夜在其中
      。若以采藥不進火,藥必耗散而不能住
      。若以進火不采藥
      ,陰中陽不能住,止于發(fā)舉腎氣而壯暖下元而且
      。若以采藥有時而進火有數(shù)
      ,必先于鉛中作,借氣進火,使大藥堅固
      ,永鎮(zhèn)下田
      ,名曰采補之法。而煉汞補丹田
      ,延年而益壽
      ,可謂地仙。若以采藥而以元鉛抽之
      ,于肘后飛金晶
      。既抽鉛,須添汞
      。不添汞
      ,徒以還精補腦,而真氣如何得生
      ?真氣不生
      ,陽神如何得就也?添汞須抽鉛
      ,不抽鉛
      ,徒以煉汞補丹田,如何變砂
      ?砂既不變
      ,而金丹如何得就?”

      11章抽添

      呂曰:“采藥必賴氣中之水
      ,進火須借鉛中之氣
      ,到底抽鉛成大藥。若以添汞
      ,上可以補丹田
      。所謂抽添之理,何也
      ?”

      鐘曰:“昔者上圣傳道于人間

      ,以太古之民淳而復樸,冥然不知
      ,不可得聞大道
      。天地指喻陰陽升降之宜,交換于溫
      、涼
      、寒、暑之氣
      ,而節(jié)侯有期。一年數(shù)定,周而復始
      ,不失于道
      ,天地所以長久。不慮人之不知而闡于大理
      ,蔽在一隅
      。比說于日、月精華往來之理
      ,進退在旦望弦朔之時
      ,而出沒無差。一月數(shù)足
      ,運行不已
      ,不失于道,日月所以長久
      。奈何寒往暑來
      ,暑往寒來,世人不悟天地升降之宜
      ,月圓復缺
      ,月缺復圓,世人不悟日月往來之理,恣縱無窮之意,消磨有限之時
      。富貴奢華
      ,算來裝點浮生之夢,恩愛悉煩,到底做下來生之債
      。歌聲未絕而苦惱早來
      ,名利正濃而紅顏已去。貪財貪貨
      ,將謂萬劫長存
      。愛子家孫,顯望永世同聚
      ,貪癡不息
      ,妄想長生,而耗散元陽
      ,走失真氣
      。直價惡病纏身,方是歇心之日
      。大限臨頭
      ,才為了手之時。真仙止圣,憫其如此輪回
      ,已而仍歸墮落
      ,深欲世人明悟大道
      ,比于天地、日月之長久
      。始也備說天地
      、陰陽升降之理,次以比喻日月精華往來之理
      。彼以不達天機
      ,罔測玄妙。以內(nèi)藥比外藥
      ,以無情說有情
      。無情者,金石
      。金石者
      ,外藥也。有情者
      ,氣液
      。氣液者,內(nèi)藥也
      。大之天地
      ,明之日月,外之金石
      ,內(nèi)之氣液
      。既采須添,即添須抽
      。抽添之理
      ,乃造化之本也。且冬至之后
      ,陽升于地
      ,地抽其陰。
      。太陰抽而為厥陰
      ,少陽添為陽明。厥陰抽而為少陰
      ,陽明添而為太陽
      。不然,無寒而變溫溫而變熱者也
      。夏至之后
      ,陰降于天,天抽其陽
      。太陽抽而為陽明
      ,少陰添而為厥陰
      。陽明抽而為少陽,厥陰添而太陰
      。不然
      ,無熱而變涼,涼而變寒也
      。是以天地陰陽升降而變六氣,其抽添之驗也
      。若以月受日魂
      ,日變月魄,前十五日
      ,月抽其魄而日添其魂
      ,精華已滿,光照上下
      。不然
      ,無初生而變上弦,上弦而變月望者也
      。若以月還陰魄
      ,日收陽精,后十五日
      ,日抽其魂而月添其魄
      ,光照已謝,陰魄已足
      。不然
      ,無月望而變下弦,下弦而變晦朔者也
      。是此日月往復而變九六
      ,其抽添之驗也。世人不達天機
      ,罔測玄理
      。真仙上圣以人心所愛者無病長生,將金石煉大丹
      。以人心所好者
      ,黃金白銀,將鉛汞成至寶
      。本欲世人悟其大理
      。無情之金石,火侯無差
      ,抽添有數(shù)
      ,尚可延年益壽
      。若以已身有情之正陽之氣,真一之水
      ,知交合之時
      ,明采取之法,積日累月
      ,氣中有氣
      ,煉氣成神,以得超脫
      ,莫不為古今難得之事
      。人間天上少得解悟,當以志心行持而棄絕外事
      ,效天地日月長久
      ,誘勸迷途,留心于道
      ,故有外藥之說
      。今古圣賢,或而陳說
      ,得聞于世
      。世人又且不悟,欺已罔人
      ,以失先師之本意
      。將砂取汞,以汞點鉛
      ,即鉛干汞
      。用汞變銅。不顧身命
      ,狂求財貨
      。互相推舉
      ,以好道為名
      ,其實好利,而志在黃白之術(shù)
      。先圣上仙不得以而隨緣設(shè)化
      ,對物教人而有鉛汞之說,比喻于內(nèi)事
      。且鉛汞自出金石
      ,金石無情之物,尚有造化而成寶
      。若以有情自己所出之物
      ,如鉛汞之作用
      ,莫不亦有造化,既有造化
      ,莫不勝彼黃白之物也
      。奉道之士,當以深究之而勿執(zhí)在外丹與丹灶之術(shù)
      。且夫人之鉛也
      ,乃天地之始,因太始而有太質(zhì)
      ,為萬物之母
      。因太質(zhì)而有太素。其體也
      ,為水中之金;其用也
      ,為火中之水
      。五行之祖而大道之本也。既以采藥為添汞
      ,添汞須抽鉛
      ,所以抽添非在外也。自下田入上田
      ,名曰肘后飛金晶
      ,又曰起河車而走龍虎,又曰還精補腦而長生不死
      。鉛既后抽
      ,汞自中降,以中田還下田
      。始以龍虎交媾而變黃芽
      ,是五行顛倒,此以抽鉛添汞而養(yǎng)胎仙
      ,是三田返復
      。五行不顛倒,龍虎不交媾
      。三田不返復
      ,胎仙不氣足。抽鉛添汞
      ,一百日藥力全
      ,一百日圣胎堅,三百日胎仙完而真氣生
      。真氣既生
      ,煉氣成神
      。功滿忘形而胎仙自化,乃曰神仙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p>

      呂曰:“出于金石者:外鉛、外汞

      ,抽添可以為寶
      。出于己腎中所藏父母之真氣而為鉛,真一
      、正陽所合之藥變而為汞
      。抽添可以生神。所謂真鉛
      ,真汞亦有抽添乎
      ?”  

      鐘曰:“始也得汞須用鉛,用鉛終是錯

      。故以抽之而入上宮
      ,元氣不傳,還精入腦
      ,日得之汞
      ,陰盡陽純。精變?yōu)樯?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而砂變?yōu)榻?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乃曰真鉛。真鉛者自身之真氣合而得之也
      。真鉛生真氣之中
      、氣中真一之水。五氣朝元而三陽聚頂
      。昔者金精下入丹田
      ,升之煉形而體骨金色。此者真鉛升之內(nèi)府而作出白光
      。自下而上
      ,自上而下,還丹煉形
      ,皆金精往復之功也
      。自前而后,自后而前
      ,焚身合氣
      ,皆真氣造化之功也。若以不抽不添,止于日用
      ,采藥進火安有如此之功驗
      ?”

      呂曰:“凡抽之添之,如何得上下有度

      ,前后無差
      ?”

      鐘曰:“可升之時不可降,可抽之時不可添

      ,上下往來
      ,無差毫厘,河車之力也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p>

      12章河車

      呂曰:“所謂河車者,何也
      ?”

      鐘曰:“昔有智人

      ,觀浮云蔽日可以取蔭而作蓋。觀落葉浮波
      ,可以載物而作舟
      。觀飄蓬隨風往來運轉(zhuǎn)而不已,退而作車
      。且車之為物,蓋軫有天地之象
      ,轉(zhuǎn)轂如日月之比
      。高道之士,取喻于車
      ,且車行于地而轉(zhuǎn)于陸
      。今于河車,亦有說矣
      。蓋人身之中
      ,陽少陰多,言水之處甚眾
      。車則取意于搬運
      ,河乃主象于多陰,故此河車
      ,不行于地而行于水
      。自上而下,或前或后
      ,駕載于八瓊之內(nèi)
      ,驅(qū)馳于四海之中。升天,則上入昆侖
      。既濟
      ,則下奔鳳闕。運載元陽
      ,直入于離宮
      ;搬負真氣,曲歸于壽府
      。往來九州
      ,而無暫停;巡歷三山
      ,而無休息
      。龍虎既交,令黃婆駕入黃庭
      ;鉛汞才分
      ,委金男搬入金闕。玉泉千派
      ,運時止半刻工夫
      ;金液一壺,搬過只片刻功跡
      。五行非此車搬運
      ,難得生成一氣。非此車搬運也
      ,豈能交會
      ?應(yīng)節(jié)順時而下功,必假此車而搬之
      ,方能有驗
      。養(yǎng)陽煉陰之事,必假此車搬之
      ,始得無差
      。乾坤未純,或往來其陰陽
      ,是此車之功也
      。宇宙未周,或交通其血氣
      ,是此車之功也
      。自外而內(nèi),運天地純粹之氣
      ,而接引本宮之元陽
      。自凡而圣
      ,運陰陽真正之氣,而補煉本身之元神
      ,其功不可以備紀
      。”

      呂曰:“河車如此之妙用

      ,敢問河車之理
      。必竟人身之中,何物而為之
      ?既得之
      ,而如何運用?”

      鐘曰:“河車者

      ,起于北方正水之中
      ,腎藏真氣,真氣之所生之正氣
      ,乃曰河車
      。河車作用,今古罕聞
      ,真仙秘而不說者也
      。如乾再索于坤而生坎,坎本水也
      ,水為陰之精
      。陽既索于陰,陽返負陰而還位
      ,所過者艮
      、震、巽
      。以陽索陰,因陰取陰
      ,搬運入離
      ,承陽而生,是此河車搬陰人于陽宮,及夫坤再索于乾而生離
      ,離本火也
      ,火乃陽之精。陰既索于陽
      ,陰返抱陽而還位
      ,所過者坤、兌
      、乾
      ,以陰索陽,因陰取陽,搬運入坎
      ,承陰而生
      。是此河車運陽入于陰官。及夫采藥于九宮之上
      ,得之而下入黃庭
      。抽鉛于曲江之下,搬之而上升內(nèi)院
      。玉液
      、金液本還丹,搬運可以煉形
      ,而使水上行
      。君火、民火本煉形
      ,搬運可以燒丹
      ,而使火下進。五氣朝元
      ,搬運各有時
      。三花聚頂,搬運各有日
      。神聚多魔
      ,搬運真火以焚身,則三尸絕跡
      。藥就?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荩徇\霞漿而沐浴
      ,而入水無波
      。此河車之作用也?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p>

      呂曰:“河車本北方之正氣

      ,運轉(zhuǎn)無窮。而負載陰陽
      ,各有成就
      ,所用功不一也,尊師當為細說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p>

      鐘曰:“五行循環(huán),周而復始

      ,默契顛倒之術(shù)
      ,以龍虎相交而變黃芽者
      ,小河車也。肘后飛金晶
      ,還晶入泥丸
      ,抽鉛添汞而成大藥者
      ,大河車也。以龍虎交而變黃芽,鉛汞交而成大藥
      。真氣生而五氣朝中元陽神就而三神超內(nèi)院
      。紫金丹成
      ,常如玄鶴對飛
      ;白玉汞就,正似火龍涌起
      。而金光萬道
      ,罩俗骨以光輝;琪樹一株
      ,現(xiàn)鮮葩而燦爛
      。或出或入
      ,出入自加
      ,或去或來,往來無礙
      。搬神入體
      ,且混時流,化圣離俗
      ,以為羽客
      。乃曰紫河車也。是此三車之名
      ,而分上
      ,中,下三成
      。故曰三成者
      ,言其功之驗證,非比夫釋教之三乘,而曰羊車
      ,鹿車,大牛車也
      。以道言之
      ,河車之后更有三車:凡聚火而心行意使,以攻疾病
      ,而曰使者車
      ,凡既濟自上而下
      ,陰陽正合,水火共處.靜中間雷霆之聲
      ,而曰雷車
      。若心為境役,物以情牽
      ,感物而散于真陽之氣
      ,自外而內(nèi),不知休息
      ,久而氣弱體虛
      ,以成衰老矣?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蚨胄拔逡?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返以搬入真氣,元陽難為抵擋
      ,既老且病而死者
      ,曰破車?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 

      呂曰:“五行顛倒而龍虎相交

      ,則小河車已行矣。三田返復而肘后飛金晶
      ,則大河車將行矣
      。然而紫河車何日得而行焉?”

      鐘曰:“修真之士

      ,既聞大道
      ,得遇明師,曉達天地升降之理
      ,日月往來之數(shù)
      。始也匹配陰陽,次則聚散水火
      。然后采藥進火
      ,添汞抽鉛,則小河車當行矣
      。及夫肘后飛金晶入頂
      ,黃庭大藥漸成,一撞三關(guān)
      ,直超內(nèi)院
      ,后起前收,上補下煉
      ,則大河車固當行矣
      ,及夫金液
      、玉液還丹,而后煉形
      ,煉形而后煉氣
      ,煉氣而后煉神,煉神合道
      ,方曰道成
      。以出凡入仙,乃曰紫河車也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p>

      13章還丹

      呂曰:“煉形成氣,煉氣成神
      ,煉神合道
      ,未敢聞命。所謂還丹者
      ,何也
      ?”

      鐘曰:“所謂丹者,非色也

      ,紅黃不可以致之
      。所謂丹者,非也
      ,甘和不可以合之
      。丹乃丹田也。丹田有三:上田神會
      、中田氣府
      、下田精區(qū)。精中生氣
      ,氣在中丹
      。氣中生神,神在上丹
      。真水真氣合而成精
      ,精在下丹。奉道之士莫不有三丹
      。然而氣主于腎
      ,未朝于中元;神藏于心
      ,未超于上院
      。所謂精華不能返合,雖三丹終成無用?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p>

      呂曰:“玄中有玄,一切之人莫不有命

      。命中無精
      ,非我之氣也,乃父母之元陽
      。無精則無氣
      ,非我之神也,乃父母之元神
      。所謂精
      、氣、神乃三田之寶
      ,如何可得而常在于上
      、中、下三宮也
      ?”

      鐘曰:“腎中生氣

      ,氣中有真一之水。使水復還于下丹
      。則精養(yǎng)靈根
      ,氣自生矣。心中生液
      ,液中有正陽之氣
      。使氣復還于中丹,則氣養(yǎng)靈源
      ,神自生矣
      。集靈為神,合神入道
      ,以還上丹,而后脫
      。”

      呂曰:“丹田有上

      、中
      、下,還者既往而有所歸曰還丹
      。還丹之理
      ,奧旨深微,敢告細說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p>

      鐘曰:“有小還丹、有大還丹

      、有七運還丹
      、有九轉(zhuǎn)還丹
      、有金液還丹、有玉液還丹
      、有以下丹還上丹
      、有以上丹還中丹、有以中丹還下丹
      ,有以陽還陰丹
      ,有以陰還陽丹,……不止于名號不同
      ,亦以時候差別
      ,而下手處各異也?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p>

      呂曰:“所謂小還丹者

      ,何也?”

      鐘曰:“小還丹者

      ,本自下元
      。下元者,五臟之主
      ,三田之本
      。以水生木,木生火
      ,火生土
      ,土生金,金生水
      。既相生也
      ,不差時候,當生而引未生
      ,如子母之相愛
      。以火克金,金克木
      ,木克土
      ,土克水。水克火
      。既相克也
      ,不失分度,當克而補
      ,未克如夫婦之相合也
      。氣液轉(zhuǎn)行,周而復始,自子至午
      ,陰陽當生
      ;自卯至酉,陰陽當停
      。凡一晝一夜
      ,復還下丹,循環(huán)一次
      ,而曰小還丹。奉道之士
      ,于中采藥
      ,進火以面下丹,良由此矣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p>

      呂曰:“小還丹既已知矣。所謂大還丹者

      ,何也
      ?”

      鐘曰:“龍虎相交而變黃芽,抽鉛添汞而成大藥

      。玄武宮中而金晶才起
      ,玉京山下而真氣方升。走河車于嶺上
      。灌玉液于中衢
      ,自下田入上田,自上田復下田
      ,后起前來
      ,循環(huán)已滿,而曰大還丹也
      。奉道之士
      ,于中起龍虎而飛金晶,養(yǎng)胎仙而生真氣
      ,以成中丹
      ,良由此矣?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p>

      呂曰:“大還丹既已知矣

      ,所謂七返還丹而九轉(zhuǎn)還丹者,何也
      ?”

      鐘曰:“五行生成之數(shù)

      ,五十有五,天一地二,天三地四
      ,天五地六
      、天七地八、天九地十
      。一
      、三、五
      、七
      、九陽也,共二十五
      。二
      、四、六
      、八
      、十陰也,共三十
      ,自腎為始
      ,水一、火二
      、木三
      、金四、土五
      ,此則五行生之數(shù)也
      ,三陽而二陰。自腎為始
      ,水六
      、火七、木八
      、金九
      、土十,此則五行成之數(shù)也
      ,三陰而二陽
      。人身之中共有五行生成之道:水為腎,而腎得一與六也
      ;火為心
      ,而心得二與七矣;木為肝
      ,而肝得三與八矣
      ;金為肺
      ,而肺得四與九矣;土為脾
      ,而脾得五與十矣
      。每臟各有陰陽。陰以八極而二盛
      ,所以
      ,氣到肝,而腎之余陰絕矣
      。氣到心
      ,太極而生陰,以二在心而八在肝也
      。陽以九盡而一盛
      ,所以液到肺,而心之余陰絕矣
      。液到腎,太極而生陽
      ,以一在腎而九在肺也
      。奉道之士,始也交媾龍虎
      ,而采心之正陽之氣
      。正陽之氣乃心之七也,七返中元而入下田
      ,養(yǎng)就胎仙復還于心
      ,乃曰七返還丹者也。二八陰消
      ,真氣生而心無陰
      ,以絕二也。大藥就而肝無陰
      ,以絕八也
      。既二八陰消而九三陽可長矣。肝以絕陽助于心
      ,則三之肝氣盛矣
      。七既還心,以絕肺液
      ,而肺之九轉(zhuǎn)
      。而助心,則九三之陽長
      ,九轉(zhuǎn)還丹也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p>

      呂曰:“七返者,以其心之陽復還于心而在中丹

      。九轉(zhuǎn)者
      ,以其肺之陽本自心生,轉(zhuǎn)而復還于心
      ,亦在中丹
      。七返、九轉(zhuǎn)既已知矣
      ,所謂金液
      、玉液,上
      、中
      、下相交,陰與陽往復而還丹者
      ,何也
      ?”

      鐘曰“前賢往圣多以肺液入下田而曰金液還丹,心液入下田而曰玉液還丹

      。此論非不妙矣
      ,然而未盡玄機。蓋夫肺生腎
      ,以金生水
      ,金入水中,何得謂之還丹
      ?腎克心
      ,以水克火,水入火中
      ,何得謂之還丹
      ?金液乃肺液也,肺液為胎胞
      ,含龍虎
      ,保送在黃庭之中。大藥將成
      ,抽之肘后
      ,飛起其肺液以入上宮,而下還中丹
      。自中丹而還下田
      ,故曰金液還丹也、玉液乃腎液也
      ,腎液隨元氣以上升而朝于心
      ,積之而為金水
      、舉之而滿玉池、散而為瓊花
      、煉而為白雪
      。若以納之,自中田而入下田
      ,有藥則沐浴胎仙
      。若以升之,自中田入四肢煉形
      ,則更遷塵骨
      。不升不納,周而復還
      ,故曰玉液還丹者也
      。陰極陽生,陽中有真一之水
      ,其水隨陽上升
      ,是陰還陽丹者也。陽極生陰
      ,陰中有正陽之氣
      ,真氣隨陰下降,是陽還陰丹者也
      。補腦煉頂,以下還上
      。既濟澆灌以上還中
      。燒丹進火,以中還下
      。煉質(zhì)焚身
      ,以下還中。五行顛倒
      ,三田返復
      ,互相交換。以至煉形化氣
      ,煉氣成神
      。自不田遷而至中田,自中田遷而至上田
      ,自上田遷而出天門
      。棄下凡軀,以入圣流仙品
      ,方為三遷功成
      。自下而上
      ,不復更有還矣?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p>

      14章煉形

      呂曰:“還丹既已知矣
      ,所謂煉形之理,可得聞乎
      ?”

      鐘曰:“人之生也

      ,形與神為表里。神者
      ,形之主
      。形者,神之舍
      。形中之精以生氣
      ,氣以生神。液中生氣
      ,氣中生液
      ,乃形中之子母也。水以生木
      ,木以生火
      ,火以生土,土以生金
      ,金以生水
      。氣傳子母而液行夫婦,乃形中之陰陽也
      。水化為液
      ,液化為血,血化為津
      ,以陰得陽而生也
      。若以陰陽失宜,則涕
      、淚
      、涎、汗橫出
      ,而陰失其生矣
      。氣化為精,精化為珠
      ,珠化為汞
      ,汞化為砂,以陽得陰而成也
      。若以陰陽失宜
      ,則病
      、老、死
      、苦
      ,而陽不得成矣。陰不得陽不生
      ,陽不得陰不成
      。奉道之士,修陽不修陰
      ,煉己不煉物
      。以己身受氣之初,乃父母真氣兩停
      ,而即精血為胎胞
      ,寄質(zhì)在母純陰之宮。陰中生陰
      ,因形造形
      。胎完氣足,而堂堂六尺之軀皆屬陰也
      ,所有一點元陽而已
      。必欲長生不死,以煉形住世而劫劫長存
      。必欲超凡入圣
      ,以煉形化氣而身外有身?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p>

      呂曰:“形象

      ,陰也,陰則有體
      。以有為無
      ,使形化氣而超凡軀
      ,以入圣品
      ,乃煉之上法也。因形留氣
      ,以氣養(yǎng)形
      ,小則安樂延年,大則猶留住世
      。既老者
      ,返老還重。未老者
      ,定顏長壽
      。以三百六十年為一歲
      ,二萬六千歲為一劫,三萬六千劫為一浩劫
      。浩浩之劫
      ,不知歲月之為幾何,而與天地長久
      ,乃煉形驗證也如此
      。然而煉形之理、造化之機而有如此之驗
      ,可得聞乎
      ?”

      鐘曰:“人之成形,三百日胎完

      。既生之后
      ,五千日氣足。五尺五寸為本軀
      ,以應(yīng)五行生成之數(shù)
      。或有大小之形而不齊者
      ,以寸定尺
      ,長短合宜。心之上為九天
      ,心之下為九地
      。腎到心,八寸四分
      。心到重樓第一環(huán)
      ,八寸四分。重樓第一環(huán)到頂
      。八寸四分
      。自腎到頂,凡二尺五寸二分
      。而元氣一日一夜盈滿者
      ,三百二十度。每度二尺五寸二分
      ,計八十一丈
      。元氣以應(yīng)九九線性陽之數(shù),心腎相去以合天地懸隔之宜
      。自腎到頂
      ,共二尺五寸。又按五行五五純陽之數(shù),故元氣隨呼而出
      。既出也
      ,榮衛(wèi)皆通,天地之正氣
      。應(yīng)酬順節(jié)
      ,或交或離,丈尺無窮
      。隨吸而入
      ,既入也,經(jīng)絡(luò)皆辟
      。一呼一吸
      ,天、地
      、人三才之真氣往來于十二樓前
      。一往一來,是曰一息
      。晝夜之間
      ,人有一萬三千五百息。分而言之:一萬三千五百呼
      ,所呼者
      ,自己之元氣從中而出;一萬三千五百吸
      ,所吸者
      ,天地之正氣自外而入。根源牢固
      ,元氣不損
      ,呼吸之間,可以奪天地之正氣
      。以氣煉氣
      ,散滿四大.清者榮而濁者衛(wèi),悉皆流通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v者經(jīng)而橫者絡(luò),盡得舒暢
      。寒暑不能為害
      ,勞苦不能為虞
      ,體輕骨健
      ,氣爽神清,永保無疆之壽
      ,長為不老之人
      。茍或根源不固
      ,精竭氣弱,上則無氣已泄
      ,下則本宮無補
      。所吸天地之氣浩浩而出,八十一丈元氣九九而損
      。不為己之所有
      ,反為天地所取,何能奪于天地之正氣
      ?積而陰盛陽衰
      ,氣弱而病,氣盡而死
      ,墮入輪回
      。”

      呂曰:“元氣如何不走失

      ,以煉形質(zhì)可奪天地之正氣
      ,而留浩劫長存者也?”

      鐘曰:“欲戰(zhàn)勝者

      ,在兵強
      。欲民安者,在國富
      。所謂兵者
      ,元氣也。其兵在內(nèi)
      ,消形質(zhì)之陰
      ;其兵在外,奪天地之氣
      。所謂國者
      ,本身也。其身之有象者
      ,豐足而常有余
      。其身之無形者,堅固而無不足
      。萬戶常開
      ,而無一失之虞,一馬誤行
      ,而有多多之得
      。或前或后,乃所以煉質(zhì)焚身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蛏匣蛳拢怂责B(yǎng)陽消陰
      。燒乾坤自有時辰
      ,煅氣液能無日候?以玉液煉形
      ,仗甲龍以升飛
      ,而白雪滿于塵肌。以金液煉形
      ,逐雷車而下降
      ,則金光盈于臥室?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p>

      呂曰:“煉形之理

      ,亦粗知矣。金液
      、玉液者
      ,何也?”

      鐘曰:“今液練形.則骨體金色而體出金光

      ,金花片片而空中自現(xiàn)
      ,乃五氣朝元,三陽聚頂
      ,欲超凡體之時
      ,而金丹大就之日。若以玉液煉形
      ,則肌泛陽酥而形如琪樹
      、瓊花、玉藻
      。更改凡體而光彩射人
      ,乘風而飛騰自如,形將為氣者也
      。奉道之士
      ,雖知還丹之法,而煉形之功亦不為小矣
      。當玉液還丹
      ,而沐浴胎仙,而升之上行
      ,以河車搬于四大
      。始于肝也
      ,肝受之則光盈于目,而目如點漆
      。次于心也,心受之則口生靈液
      ,而液為白雪
      。次于脾也,脾受之則肌若凝脂
      ,而瘢痕盡除
      。次于肺也,肺受之則鼻聞天香
      ,而顏復少年
      。次于腎也,腎受之則丹還本府
      。耳中常問弦管之音
      ,鬢畔永絕斑白之色。此玉液之煉形也
      。及夫金液煉形
      ,不得比此。始還丹而未還
      ,與君火相見
      ,而曰既濟。既還丹而復起
      ,與真陰陽敵
      ,而曰煉質(zhì)。土本克水也
      ,若金液在土
      ,使黃帝回光,以合于太陰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鸨究私鹨玻艚鹨涸诨?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使赤子同爐
      ,自生于紫氣。于水中起火
      ,在陽里消陰
      。變金丹于黃庭之內(nèi),煉陽神于五氣之中
      。于肝則青氣沖
      ,于肺則白氣出
      ,于心則赤光現(xiàn),于腎則黑氣升
      、于脾則黃色起
      。五氣朝于中元,從君火以超內(nèi)院
      。下元陰中之陽
      ,其陽無陰,升而聚在神宮
      。中元陽中之陽
      ,其陽無生,升而聚在神宮
      。黃庭大藥
      ,陰盡純陽,聚而升在神宮
      。五液朝于下元
      ,五氣前于中元,三陽朝于上元
      。朝元既畢
      ,功滿三千,或而鶴舞頂中
      ,或而龍飛身內(nèi)
      。但聞嘹亮樂聲,又睹仙花亂墜
      ,紫庭盤桓
      ,真香馥郁。三千功滿
      ,不為塵世之人
      ;一炷香消,已作蓬瀛之客
      ,乃曰超凡入圣而脫質(zhì)升仙也
      。”

      15章朝元

      呂曰:“煉形之理
      ,既已知矣
      。所謂朝元者,可得聞乎
      ?”

      鐘曰:“大藥將就

      ,玉液還丹而沐浴胎仙。真氣既生
      ,以沖玉液
      ,上升而更改塵骨
      ,曰玉液煉形。及夫肘后飛起金晶
      ,河車以入內(nèi)院
      ,自上而中,自中而下
      。金液還丹以煉金砂
      ,而五氣朝元,三陽聚頂
      ,乃煉氣成神
      ,非止于練形住世而已
      。所謂朝元
      ,古今少知。茍或知之
      ,圣賢不說
      。蓋以真仙大成之法,默藏天地不測之機
      ,誠為三情隱秘之事
      ,忘言忘象之玄旨,無問無應(yīng)之妙理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肿又静缓V而學不專,心不寧而問不切
      。輕言易語
      ,增我漏泄圣機之愆,役此各為無益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p>

      呂曰:“始悟真仙而識大道,次知時候而達天機

      。辨水火真源
      ,知龍虎不生肝肺。察抽添大理
      ,審鉛汞非是坎離
      。五行顛倒之數(shù),已蒙指教
      ,三田返復之機
      ,及謝敷陳,熟曉還丹煉形之理
      ,深知長生不死之術(shù)
      。然而超凡入圣之原
      ,脫質(zhì)升仙之道,本于煉氣而朝元
      。所謂朝元
      ,敢告略為指訣?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p>

      鐘曰:“道本無形

      ,太原示樸,上清下濁
      ,含而為一
      。太極既分,混沌初判而為天地
      ,天地之內(nèi)
      ,東西南北而列五方。每方各有一帝
      ,每帝各有二子:一為陽而一為陰
      。乃曰二氣相生相成而分五行,五行相生相成而定六氣
      ,乃曰三陰三陽
      。以此推之,如人之受胎之初
      ,精氣為一
      ,及精氣既分,而先生二腎
      。一腎在左
      ,左為玄,玄以升氣而上傳于肝
      。一腎在右
      ,右為牝,牝以納液而下傳于膀胱
      。玄牝本乎無中來
      ,以無為有。乃父母之真氣
      。納于純陰之地
      ,故曰谷神不死,是謂玄牝之門
      ,可比天地之根
      。玄牝,二腎也
      ,自腎而生
      ,五臟六腑全焉
      。其中肝為木,曰甲乙
      ,可比于東方青帝
      。心為火,曰丙丁
      ,可比于南方赤帝
      。肺為金,曰庚辛
      ,可比于西方白帝
      。脾為土,曰戊已
      ,可比于中央黃帝
      。腎為水,曰壬癸
      ,可比于北方黑帝
      。人之初生
      ,故無形象
      ,止于一陰一陽。及其胎完
      ,而有腸胃
      ,乃分六氣,三男三女而已
      。一氣運五行
      ,五行運六氣。先識陰與陽
      ,陽有陰中陽
      ,陰有陽中陰。次識金木水火土
      ,而有水中火
      ,火中水,水中金
      ,金中木
      ,木中火,火中土
      。五者互相交合
      ,所以二氣分而為六氣,大道散而為五行
      。如冬至之后
      ,一陽生五方之地
      ,而陽皆生也。一帝行令
      ,而四帝助之
      。若以春令既行,黑帝不收其令
      ,則寒不能變溫
      。赤帝不備其令,則溫不能變熱
      。及夫夏至之后
      ,一陰生五方之天,而陰皆降也
      。一帝行今
      ,而四帝助之。若以秋令既行
      ,赤帝不收其令
      ,則熱不能變涼。黑帝不備其令
      ,則涼不能變寒
      。冬至陽生于地,以朝氣于天地
      。夏至陽生于天
      ,以朝氣于地也。奉道之士
      ,當深究此理
      。日月之間,一陽始生
      ,而五臟之氣朝于中元
      ,一陰始生,而五臟之液
      ,朝于下元
      。陰中之陽,陽中之陽
      ,陰陽中之陽
      ,三陽上朝內(nèi)院,心神以返天宮
      。是皆朝元者也
      。”

      呂曰:“陽生之時,而五氣朝于中元

      。陰生之時
      ,而五液就于下無。使陽中之陽
      ,陰中之陽
      ,陰陽中之陽以朝上元。若此修持
      ,尋常之士亦有知者
      ,如何得超脫以出塵俗?”

      鐘曰:“若以元陽之氣

      ,以一陽始生之時
      ,上朝中元,是人皆如此
      。若以積氣生液
      ,以一陰始生之時,下朝下元
      ,是人皆如此
      。若此行持,故不能超脫
      ,然而欲超凡入圣
      ,脫質(zhì)升仙,當先龍虎交媾而成大藥
      。大藥既成而生真氣
      。真氣既生
      ,于年中用月
      ,月上定興衰。月中用日
      ,日上數(shù)直事
      。日中用時,時上定息數(shù)
      。以陽養(yǎng)陽
      。陽中不得留陰。以陽煉陰
      ,陰中不得散陽
      。凡春則肝旺而脾弱,夏則心旺而肺弱
      ,秋則肺旺而肝弱
      ,冬則腎旺而心弱。人以腎為根本。每時一季脾旺而腎弱
      ,獨腎于四時有損
      。人之多疾病者,此也
      。凡以甲乙在肝直事
      ,防脾氣不行。丙丁在心直事
      ,防肺氣不行
      。戊已在脾直事,防腎氣不行
      。庚辛在肺直事
      ,防肝氣不行。壬癸在腎直事
      ,防心氣不行
      。一氣盛而一氣弱,一臟旺而一臟衰
      。人之多疾病者
      ,此也。凡以心氣萌于亥而生于寅
      ,旺于巳而弱于申
      。肝氣萌于申而生于亥,旺于寅而弱于已
      。肺氣萌于寅而生于已
      ,旺于申而弱于亥。腎氣萌于已而生于申
      ,旺于亥而弱于寅
      。脾氣春則隨肝,而夏則隨心
      ,秋隨肺而冬在隨腎
      。人之不知日用,莫曉生旺強弱之時
      ,所以多疾病者
      ,此也。若此日
      、月
      、時三陽既聚,當煉陽而使陰不生
      ,若此日
      、月
      、時三陰既聚,當養(yǎng)陽而使陽不散
      。又況以純陽之氣煉五臟之氣不息
      ,而出本色,一舉而到天池
      。始以腎之無陰雨九江無浪
      ,次以肝之無陰而八關(guān)永閉,次以肺之無陰而金火同爐
      ,次以脾之無陰而玉戶不開
      ,次以真氣上升,四氣聚而為一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v有金液下降,杯水不能勝輿薪之火
      。水火相包而含之為一
      ,以入神宮,定息內(nèi)觀
      。一意不散
      ,神識俱妙。靜中常聞樂聲
      ,如夢非夢
      ,若在虛無之境。風光景物不比塵俗
      ,繁華美麗勝過人世
      。樓臺宮闕,碧瓦凝煙
      。珠翠綺羅
      ,馨香成陣。當此之時
      ,乃曰超內(nèi)院
      ,而陽神方得聚會面還上丹,煉神成仙以合大道
      。一撞天門,金光影里以現(xiàn)法身
      ,鬧花深處而坐凡體
      。乘空如履平川,萬里若同展臂者也
      。復回再入本軀
      ,神與形合,天地齊其長久者也。厭居塵世
      ,寄下凡胎而返十洲
      。于紫府太激真君處,契勘鄉(xiāng)原
      ,對會名姓
      ,較量功行之高下,得居三島
      ,而遨游永在于風塵之外
      ,其名曰超塵脫凡?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p>

      呂曰:“煉形止于住世

      ,煉氣方可升仙。世人不達玄機
      ,無藥而先行胎息
      。強留在腹,或積冷氣而成病
      ,或發(fā)虛陽而作疾
      。修行本望長生,似此執(zhí)迷
      ,尚不免于疾病
      。殊不知胎仙就而真氣生,真氣生而自然胎息
      。胎息以煉氣
      ,練氣以成神。然而煉氣
      ,必審年中之月
      ,月中之日,日中之時
      。端居靜室
      ,忘機絕跡,當此之時
      ,心境未除者
      ,悉以除之,或而妄想不已
      ,智識有漏
      ,志在升仙而心神不定,為之奈何
      ?”

      鐘曰:“交合各有時

      ,行持各有法
      。依時行法,即法求道
      ,指日成功
      ,易如反掌。古今達士
      ,閉目冥心以入希夷之域
      ,良以內(nèi)觀而神識自住矣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p>

      16章內(nèi)觀

      呂曰:“所謂內(nèi)觀之理
      ,可得聞乎?”

      鐘曰:“內(nèi)觀

      、坐忘
      、存想之法,先賢后圣有取者
      、有不敢者
      。慮其心猿意馬,無所停留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忠蛭锒鴨手荆鵁o中立象
      。使耳不聞而目不見
      ,心不狂而意不亂。存想事物
      ,而內(nèi)觀坐忘
      ,不可無矣。奈何少學無知之徒
      ,不知交會之時
      ,又不曉行持之法,但望存想而成功
      。意內(nèi)成丹
      ,想中取藥。鼻抽口咽
      ,望有形之日月
      ,無為之天地,留止腹中
      ,可謂兒戲
      。所以達士奇人,于坐忘存想一旦毀之
      ,乃日夢里得財
      ,安能濟用?畫地為餅
      ,豈可充饑
      ?空中又空,如鏡花水月
      ,終難成事
      。然而有可取者。蓋易動者片心
      ,難伏者一意
      。好日良時,可采可取也
      。雖知清凈之地
      ,奈何心為事役,志以情移
      。時比電光
      ,寸陰可惜,毫末有差
      ,而天地懸隔
      、積年累月而不見功,其失在心亂而意狂也
      。善視者
      ,志在丹青之美,而不見泰華
      。善聽者
      ,志在絲竹真音,而不聞雷霆
      。耳目之用小矣
      ,尚以如此,況一心之縱橫六合
      ,而無不賅
      ,得時用法之際,能不以存想內(nèi)觀而致之乎
      ?”

      呂曰:“所謂存想

      、內(nèi)觀,大略如何
      ?”

      鐘曰:“如陽升也

      ,多想為男、為龍
      、為火
      、為天
      、為云、為鶴
      、為日
      、為馬、為煙
      、為霞
      、為車、為駕
      、為花
      、為氣。若此之類
      ,皆內(nèi)觀存想
      ,如是以應(yīng)陽升之象也。如陰降也
      ,多想為女
      、為虎、為水
      、為地
      、為雨、為龜
      、為月
      、為牛、為泉
      、為泥
      、為船、為葉
      。若此之類
      ,皆內(nèi)觀存想,如是以應(yīng)陰降之象也
      。青龍
      、白虎、朱雀
      、玄武
      ,既有此名,須有此象
      。五岳
      、九州、四海、三島
      、金男
      、玉女、河車
      、重樓
      ,呼名比類
      ,不可具述
      ,皆以無中立象以定神識。未得魚則筌不可失矣
      ,未獲兔則蹄不可無矣
      。后車將動,必履前車之跡
      。大器已成
      ,必為后器之模。則內(nèi)觀之法行持不可缺矣
      。亦不可執(zhí)之于悠久
      ,絕之于斯須,皆不可也
      。若以絕念無想
      ,是為真念,真念是為真空
      。真空一境
      ,乃朝真遷化而出昏衢,超脫之漸也
      。開基創(chuàng)始
      ,指日進功,則存想可用
      。況當為道日損
      ,以入希夷之域,法自減省
      ,全在向觀者矣
      。”

      呂曰:“若以龍虎交媾而匹配陰陽

      ,其想也何似
      ?”

      鐘曰:“初以交合配陰陽而定坎離,其想也

      ,九皇真人引一朱衣小兒上升
      ,九皇真母引一皂衣小女下降,相見于黃屋之前
      。有一黃衣老嫗接引
      ,如人間夫婦之禮
      ,盡時歡悅。女子下降
      ,兒子上升
      ,如人間分離之事。既畢
      ,黃嫗抱一物
      ,形若朱桔,下拋入黃屋
      ,以金器盛留
      。然此男者,是乾索于坤
      ,其陽復還本位
      ,以陽負陰而還本鄉(xiāng)。是此女者
      ,是坤索于乾
      ,其陰復還本位,以陰抱陽而會本鄉(xiāng)
      。是曰坎離相交
      ,而匹配陰陽之想也。若以炎炎人中
      ,見一黑點而上升
      。滔滔浪里見一赤龍而下降。二獸根逢
      ,交戰(zhàn)在樓閣之前
      。朱門大啟,悖悖煙焰之中
      ,有王者指顧
      。大火焚天,而上有萬丈波濤
      ,火起復落
      ,煙焰滿于天地。龍虎一盤一繞
      ,而入一金器之中
      。下入黃屋之間,似置在籠柜之中
      。若此龍虎交媾而變黃芽之想也
      。”

      呂曰:“匹配陰陽、龍虎變媾

      、內(nèi)觀
      、存想既已知之矣,所謂進火燒煉丹藥者
      ,所想如何
      ?”

      鐘曰:“其想也,一器如鼎如釜

      ,或黃或黑
      。形如車輪,左青龍而右白虎
      ,前朱雀而后玄武
      。傍有二臣,衣紫袍
      ,躬身執(zhí)圭而立。次有仆吏之類
      ,執(zhí)薪燃火于器
      。次有一朱衣王者,乘赤馬
      ,駕火云
      ,自空而來,舉鞭指呼
      ,唯恐火小焰微
      。炎炎亙空,撞天欲出
      。天關(guān)不開
      ,煙焰復下,周圍四匝
      。人物
      、器釜、王者
      、大臣
      ,盡在紅焰之中,互相指呼
      ,爭要進火
      。器中之水,無氣而似凝結(jié)
      。水中之珠
      ,無暗而似光彩。若此進火燒丹藥之想也?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p>

      呂曰:“內(nèi)觀存想

      ,止于采藥進火而有耶?逐法逐事而有耶
      ?”

      鐘曰:“云雷下降

      ,煙焰上起?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蚨煊昶婊?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祥風瑞氣起于殿庭之下?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蚨啥鹩衽?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乘彩鳳祥鸞自青霄而來金盤中,捧玉露霞漿
      ,而下獻于王者
      ,若此乃金液還丹而既濟之想也。若龍虎曳車于火中
      ,上沖三關(guān)
      ,三關(guān)各有兵吏,不計幾何
      。器仗戈甲
      ,恐懼于人。先以龍虎撞之不開
      ,次以大火燒之方啟
      ,以至昆侖不住,及到天池方止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蚨Q沖三天,或而雙蝶入三宮
      ,或而五彩云中
      ,捧朱衣小兒而過天門?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蚨疖囉褫`
      ,載王者而超三界。若此
      ,肘后飛金晶
      ,大河車之想也。及夫朱衣使者乘車循行
      ,自冀州入兗州
      ,自兗州入青州
      ,自青州入徐州,自徐州入揚州
      ,自揚州入荊州
      ,自荊州入梁州,自梁州入雍州
      ,自雍州復還冀州
      。東、西
      、南
      、北,畢于豫州停留
      ,而后循行
      。所得之物金玉,所干之事凝滯
      。一吏傳命
      ,而九州通和。周而復始
      ,運行不已
      。或而游五岳
      ,自恒山為始?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蚨何搴?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自北沼為始?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蚨旆肺宓?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或而王命昭五候。若此還丹之想也
      。及夫珠王散擲于地
      ,或而雨露濟澤于物,或而海潮泛滿百川
      ,或而陰生以發(fā)萬匯
      ,或而火發(fā)以通天地,或而煙霧以充宇宙
      。若此煉形之想也
      。及夫或如鶴之辭巢,或如龍之出穴
      ,或如五帝朝天
      ,或如五色云起
      ,或如跨丹鳳而沖碧落,或如夢寐中而上天衢
      ,或如天花亂墜
      ,仙樂嘈雜,金光繚繞以入宮殿繁花入處
      ,若此皆朝元之想也
      。朝元之后,不復存想
      ,方號內(nèi)觀
      。”

      呂曰:“內(nèi)視玄理

      ,不比前法
      ,可得聞乎?”

      鐘曰:“古今修道之士不達天機

      ,始也不解
      ,依法行持,欲以速求超脫
      ,多入少出而為胎息
      ,冥心閉目以行內(nèi)觀。止于定中以出陰神
      ,乃作清靈之鬼
      ,非為純陽之仙。真仙上圣
      ,所以采藥進火抽鉛添汞
      ,還丹煉形,朝元合氣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嗾Z詳言而深說,惟恐世人不悟
      ,而于內(nèi)觀
      ,未甚留意。殊不知內(nèi)觀之法
      ,乃陰陽變換之法
      ,仙凡改易之時。奉道之士
      ,如得輕示而小用之矣
      。且以前項之事,交會有時日
      ,行持有法則
      ,凡能道節(jié)信心
      ,依時行法,不差毫末
      ,指日見功
      。若此內(nèi)觀,一無時日
      ,二無法則
      。所居深靜之室,晝夜端拱
      ,識認陽神
      ,趕逐陰鬼。達磨面壁九年
      ,方超內(nèi)院
      ;世尊冥心六載,始出凡籠
      。故于內(nèi)觀
      ,成為難事。始也自上而下
      ,紫河車搬入天宮
      。天宮富貴,孰不欽羨
      ?或往或來
      ,繁華奢侈,人所不得見者
      ,悉皆有之
      。奉道之士,平日清靜而守于瀟灑
      ,寂寞既已久矣,功到數(shù)足
      ,輒受快樂
      。樓臺珠翠,女樂笙簧
      ,珍饈異饌
      ,異草奇花,景物風光
      ,觸目如晝
      。彼人不悟,將謂實到天宮
      。不知自身內(nèi)院
      ,認作真境
      。因循而不出入,乃曰困在昏衢
      ,而留形住世
      ,不得脫質(zhì)以為神仙。未到天宮
      ,方在內(nèi)觀
      。陰鬼外魔,因意生像
      ,因像生境
      ,以為魔軍。奉道之人
      ,因而狂蕩而入于邪中
      。或而失身于外道
      ,終不能成仙
      。或以三尸七魄
      ,唯愿人死而自身快樂
      。九蟲六賦,苦于人安
      ,則存留無處
      。”

      17章魔難

      呂曰:“內(nèi)觀以聚陽神
      ,煉神以超內(nèi)院
      ,上涌以出天門,直超而入圣品
      。既出既入
      ,而來往無差?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騺砘蛲?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而遠近不錯。欲住世
      ,則神與形合
      。欲升仙,則遠游蓬島
      。若此功滿三千
      ,而自內(nèi)觀以得超脫。不知陰鬼邪魔如何制使
      ,奉道之人不得升仙者也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br />

      鐘曰:“奉道之士,始有信心

      ,以恩
      、愛、名
      、利一切塵勞之事
      ,不可變其大志。次發(fā)苦志
      ,以勤勞
      、寂寞一切清虛之境不可改變其初心苦志。必欲了于大成
      ,止于中成而已
      。必欲了于中成,止于小成而已
      。又況不識大道
      ,難曉天機。所習小法
      ,而多好異端
      。歲月磋跎,不見其功
      。晚年袁老
      ,復入輪回。致使好道之士
      ,以長生為妄說
      ,超脫為虛言。往往聞道而不信
      ,心縱信之而無苦志
      。對境生心,以物喪志
      ,終不能出于十魔
      、九難之中矣?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p>

      呂曰:“所謂九難者,何與

      ?”

      鐘曰:“大藥未成

      ,而難當寒暑,于一年之內(nèi)
      ,四季要衣
      。真氣未生
      ,而尚有饑渴,于一日之內(nèi)
      ,三餐要食
      。奉道之士所患者,衣食逼迫
      ,一難也
      。及夫宿緣孽重,流于今世填還
      。忙里偷閑
      ,猶為尊長約束。制于尊親而不忍逃離
      ,一向清閑而難得為暇
      。奉道之士,所患者
      ,尊長邀攔
      ,二難也。及夫愛者妻兒
      ,惜者父母
      ,恩枷情紐,每日增添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鹪撼钴嚕瑹o時休歇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v有清靜之心,難敵愁煩之境
      。奉道之士所患者
      ,恩愛牽纏,三難也
      。及夫富兼萬戶
      ,貴極三公。妄心不肯暫休
      ,貪者惟憂不足
      。奉道之士所患者,名利縈絆
      ,四難也
      。及夫少年不肯修持,一以氣弱成病,頑心絕無省悟
      ,一以陰根成災
      ,現(xiàn)世一身受苦,而與后人為誡
      。奉道之士所患者
      ,災禍橫生,五難也
      。及夫人以生死事大
      ,急于求師,不擇真?zhèn)?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驇熡谵q辭利口,或師于道貌古顏
      。始也自謂得遇神仙
      ,終久方知好利之輩。奉道之士所患者
      ,盲師約束
      ,六難也。及夫盲師狂友妄指傍門
      ,尋枝摘葉而于無契合
      ,小法異端而互相指訣。殊不知日月不出
      ,出則大明
      ,使有目者皆見,雷霆不震
      ,震則大驚
      ,使有耳者皆聞。彼以爝火之光
      ,并蛙之語
      ,熒熒唧唧,而豈有合同
      ?奉道之士所患者
      ,議論差別,七難也
      。及夫朝為而夕改
      ,坐作而立志,悅于須臾而厭于持久
      ,始于憂勤而終于懈怠
      。奉道之士所患者,志意懈怠,八難也
      。及夫身中失年,年中失月
      ,月中失日
      ,日中失時。少時名利不忘于心
      ,老而兒孫常在于意
      。年光有限,勿謂今年已過以待明年
      。人事無涯
      ,勿謂今日已過以待明日。今日尚不保明日
      ,老年爭卻得少年
      ?奉道之士所患者,歲月蹉跎
      ,九難也
      。免此九難,方可奉道
      。九難之中
      ,或有一二不可行持,但以徒勞而不能成功者也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p>

      呂曰:“九難既已知矣。所謂十魔者可得聞乎

      ?”

      鐘曰:“所謂十魔者

      ,凡有三等。一曰身外見在
      ,二日夢寐
      ,三曰內(nèi)觀。如懣目花芳
      ,滿耳笙簧
      。舌求甘味,鼻好異香
      ,情思舒暢
      ,意氣洋洋。如見
      ,不得認
      ,是六賊魔也。如瓊樓寶閣,畫棟雕梁
      ,珠廉繡幕
      ,蕙帳蘭房,珊瑚遍地
      ,金玉滿堂
      。如見,不得認
      ,是富魔也
      。如金鞍寶馬,重蓋昂昂
      ,侯封萬戶
      ,使節(jié)旌幢,滿門青紫
      ,鞭笏盈床
      。如見,不得認
      ,是貴魔也
      。如輕煙蕩漾,暖日舒長
      ,暴風大雨
      ,雷震電光,笙簧嘹亮
      ,哭泣悲傷
      。如見,不得認
      ,是六情魔也
      。如親戚患難,眷屬災傷
      ,兒女疾病
      ,父母喪亡,兄弟離散
      ,妻妾分張
      。如見,不得認
      ,是恩愛魔也
      。如失身火鐃,墮落高岡
      ,惡蟲為害
      ,毒藥所傷
      。路逢兇黨,犯法身亡
      。如見
      ,不得認,是患難魔也
      。如十地當陽
      ,三清玉皇,四神七曜
      ,五岳八王,威儀節(jié)制
      ,往復翱翔
      。如見,不得認
      ,是圣賢魔也
      。如云屯士馬,兵刃如霜
      ,戈矛斗舉
      ,弓箭齊張,爭來殺害
      ,驟捷難當
      。如見,不得認
      ,是刀兵魔也
      。如仙娥玉女,羅列成行
      ,笙簧嘹亮
      ,齊舉霓裳,雙雙紅袖
      ,爭獻金觥
      。如見,不得認
      ,是樂魔
      。如幾多姝麗,艷質(zhì)濃妝
      ,蘭臺夜飲
      ,玉體輕裳,殆人驕態(tài)
      ,爭要成雙
      。如見
      ,不得認,是女色魔也
      。是此十魔
      ,難有不認者是也。既認則著
      ,既著則執(zhí)
      ,所以不成道者,良以此也
      。若以奉道之人
      ,身外見在而不認不執(zhí),則心不退而志不移
      。夢寐之間不認不著
      ,則神不迷而觀不散。內(nèi)觀之時
      ,若見如是
      ,當審其虛實,辨其真?zhèn)?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不可隨波逐浪
      ,認賊為子。急起三味真火以焚身
      ,一揮而群魔自散
      。用紫河車搬運自己之陽神,超內(nèi)院而上天宮
      ,然后以求超脫
      。今古好道之流,有清靜之心
      ,對境改志
      ,往往難逃于十魔九難?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沼泻玫乐撁?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終不見得道之實跡?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蚨鲭x塵勞
      ,幽居絕跡而志在玄門。于九難不能盡除
      ,在十魔或著一二
      。非不得道也,而于道中或得中成
      ,或得小成
      。而于仙中
      ,或為人仙,或為地仙
      。若以盡除魔難
      ,序證驗而節(jié)節(jié)升遷,以內(nèi)觀合就陽神
      ,指日而歸三島
      。”

      18章證驗

      呂曰:“嫌者病
      ,而好道之人求無病而安長
      。怕者死,而好道之人欲不死而長生
      。舉世人在世中
      ,而好道之人欲升仙游物外。舉世人在地上
      ,而好道之人欲超凡而入洞天。所以甘于勞苦而守于貧賤
      ,游心在清淡瀟灑之中
      ,潛跡于曠野荒僻之地。一向行持
      ,不知功之深淺
      ,法之交換,難測改易之早晚
      。所謂下功之后
      ,而證驗次序如何?”  

      鐘曰:“苦志行持

      ,終不見功者
      ,非道負人。蓋奉道之人
      ,不從明師
      ,而所受非法。依法行持
      ,終不見功者
      ,非道負人。蓋奉道之人不知時候
      ,而所以不成
      。若遇明師而得法,行大法以依時
      ,何患證驗而不有也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p>

      呂曰:“所謂法者,有數(shù)乎

      ?所謂時者
      ,有數(shù)乎?”

      鐘曰:“法有十二科:匹配陰陽第一

      、聚散水火第二
      、交媾龍虎第三、燒煉丹藥第四
      、肘后飛金晶第五
      、玉液還丹第六、玉液煉形第七
      、金液還丹第八
      、金液煉形第九、朝元煉氣第十
      、內(nèi)觀交換第十一
      、超脫分形第十二。其時
      ,則年中法天地陰陽升降之理
      ,月中法日月往來之數(shù)。日中有四正
      、八卦
      、十平、十二支
      、一百刻
      、六千分。依法區(qū)分
      ,自一日之后
      ,證驗次序,以至脫質(zhì)升仙
      ,無差毫末
      。始也淫邪盡罷,而外行兼修
      ,凡采藥之次而金精充滿
      ,心境自除,以煞陰鬼
      。次心經(jīng)上涌
      ,口有甘液。次陰陽擊搏
      ,時時腹中聞風雷之聲
      。次魂魄不定
      ,夢寐多有恐悸之境。次六腑四肢或生微疾小病
      ,不療自愈
      。次丹田夜則自暖,形容晝則清秀
      。次居暗室而目有神光自現(xiàn)
      。次夢中雄勇,物不能害
      ,而人不能欺
      ,或如抱得嬰兒歸。次金關(guān)玉鎖封固
      ,以絕夢泄遺漏
      。次鳴雷一聲,關(guān)節(jié)通連而驚汗四溢
      。次玉液烹漱以成凝酥
      。次靈液成膏,漸畏腥檀
      ,以充口腹
      。次塵骨將輕而變陽神,步趨奔馬
      ,行止如飛。次對境無心
      ,而絕嗜欲
      。次真氣入物,可以療人疾病
      。次內(nèi)觀明朗而不暗昧
      。次雙目瞳仁如點漆,皺臉重舒而紺發(fā)再生
      ,已少者永駐童顏
      。次真氣漸足而似常飽,所食不多而飲酒無量
      ,終不見醉
      。次身體光澤神氣秀媚,圣丹生味
      。靈液透香
      ,真香異味,常在口鼻之間
      ,人或知之而聞之
      ,次以目睹百步而見秋毫
      。次身體之間,舊痕殘靨
      ,自然消除
      ,涕淚誕汗亦不見有。次胎完氣足以絕飲食
      。次內(nèi)志清高
      ,以合太虛,凡情凡愛
      ,心境自絕
      。下盡九蟲,上死三尸
      。次魂魄不游
      ,以絕夢寐。神彩精爽
      ,更無晝夜
      。次陽精成體,神府堅固
      ,四體不畏寒暑
      。次生死不能相干,而坐忘內(nèi)觀以游華胥
      。神仙之國
      ,女樂樓臺,繁華美麗
      ,殆非人世所有也
      。次功滿行足,陰功報應(yīng)
      ,審授三清真篆
      。陰陽變化,可能預知人事舉止
      ,先見災禍
      。次觸目塵冗,以厭往還
      ,潔身靜處
      ,胎仙可見,身外有身
      ,是為神圣
      。次真氣純陽,吁呵可干外汞。次胎仙常欲騰飛
      ,祥光生于臥室
      。次靜中時聞樂聲。次常人對面
      ,雖彼富貴之徒
      ,亦聞腥穢,蓋凡骨俗體也
      。次神彩自可變移
      ,密儀成而仙姿?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杀扔駱?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異骨透出金色。次行止去處
      ,常有神扶自來朝現(xiàn)
      ,驅(qū)用招呼,一如己意
      。次靜中外觀
      ,紫霞滿目,頂外下現(xiàn)金光罩體
      。次身中忽化火龍飛
      ,或而玄鶴起,便是神靈已脫凡骨而超出俗流
      ,乃曰超脫
      。超脫之后,彩霞繚繞
      ,端氣紛紜
      ,天雨奇花,玄鶴對飛
      。異香散而玉女下降,授天書紫詔既畢
      ,而仙冠
      、仙衣之屬具備。節(jié)制威儀
      ,前后左右不可勝紀
      。相迎相引,以返蓬萊
      ,而于紫府朝見太微真君
      。契勘鄉(xiāng)原名姓,校量功行等殊,而于三島安居
      ,乃曰真人仙子
      。”

      呂曰:“今日特蒙事師開說希夷大理

      、天地玄機
      。不止于耳目清明而精神秀媚。殘軀有托終
      ,不與糞壤同類
      。然而知之者未必能行,行之者未必能得
      。念以生死事大而時光迅速
      ,雖知妙理,未得行持
      ,終不成功
      ,與不知無異,敢求指教交會之時
      ,行持之法
      ,如何下手,如何用功
      ?”

      鐘曰:“仆有《靈寶畢法》凡十卷一十二科

      。中有六義:一曰金誥、二曰玉書
      、三曰真元
      、四曰比喻、五曰真訣
      、六曰道要
      。包羅大道,引喻三清
      。指天地陰陽之升降為范模
      ,將日月精華之往來為法則,實五仙之旨趣
      ,乃三成之規(guī)式
      ,當擇日授于足下”。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daojia/137037.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

      ,注重分享
      ,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
      ,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
      ,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
      ,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
      ,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
      ,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
      相關(guān)文章
      《靜坐修道與長生不老》--南懷瑾
      前言 ---靜坐修道與長生不老人,充滿了多欲與好奇的心理
      。欲之最大者
      ,莫過于求得長生不死之果實;好奇之最甚者
      ,莫過于探尋天地人我生命之根源
      ,超越世間而掌握宇宙之功能。由此兩種心理之總和
      《道德經(jīng)》
      ,“修之天下,其德乃博”
      第五十四章 :善建者不拔
      ,善抱者不脫,子孫以祭祀不輟
      ,修之于身,其德乃真
      ;修之于家
      ,其德乃余;修之于鄉(xiāng)
      ,其德乃長
      ;修之于邦,其德乃豐
      ;修之于天下
      ,其德乃普。故以身觀身
      ,以家觀家
      ,以鄉(xiāng)觀鄉(xiāng),以邦觀邦
      你的福報
      ,藏著承負。
      《太上感應(yīng)篇》里說:“見人之得
      。如己之得
      。見人之失。如己之失
      。不彰人短
      。不炫己長?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笨匆妱e人的過失
      站樁、打坐適合共修
      站樁也是一種修行方法
      ,歷史很悠久
      ,尤其是在武學方面,樁功的作用已經(jīng)得到了公認
      ,站樁在薌翁的意拳中得到了重大發(fā)展
      ,而渾圓功宗師王安平先生亦曾是意拳門人,苦習意拳多年
      追憶張至順真人|炁體源流|清靜元君坤元真經(jīng)
      孫不二祖師爾時元君在華陽洞天
      ,與諸天延那仙姑
      、十二溪女,説坤元妙經(jīng)曰:「天陽地陰
      ,天動地靜
      。乾行坤順,元享利貞
      。乾道成男
      ,坤道成女。獨陰不長
      ,獨陽不生
      。剛?cè)岬闷渲杏梗鹗寄芗葷?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孕生萬物
      ,蓋載蒼生,慈忍無爭
      ,敬順輔相
      。是故居母道之仁
      ,爲後元之配,致功論化
      ,其道一焉
      。自辟乾闔坤以來,有聖母
      ,有后土
      2024-02-02
      追憶張至順真人|炁體源流|清靜元君坤元真經(jī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