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功要做到使大腦絕對安靜
,排除一切思想雜念為了達到靜的目的
所謂“聽息”就是聽自己的呼吸之氣,初步入手只用耳聽
至于呼吸的快慢
凡是患有神經(jīng)衰弱的人
丹經(jīng)書中常有“心息相依”這一道家專門術(shù)語
《莊子》第四篇“人間世”之中
《莊子》原文:“顏回曰:敢問心齋
淺釋:顏回是孔子的學(xué)生,仲尼是孔子的字
到了這樣的境界
“氣”的本質(zhì)是虛的
以上是心齋功夫的做法,這種功夫
為了初學(xué)做功者容易入門起見
1. 若一志
“若”字當(dāng)作“你”字解
2. 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
“無”等于“毋”
,也可以作“勿”字解。注意力集中在一起,就可以開始做功夫,就是運用“聽”字的口訣。普通人所謂“聽”,本來是用兩個耳朵,去聽各種各樣的聲音;可是這里的所謂“聽”,絕不是去聽什么聲音。這樣人們就會發(fā)生疑問,既然說是“聽”,必然應(yīng)當(dāng)存在去聽的對象這個問題,在各家注解之中,難以找到明確答案
雖然說是沒有聲音
3. 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
這里又會讓人產(chǎn)生疑問了
,“心”是有知有覺的,還可以說上一個“聽”字;“氣”是沒有知覺的,為何還要用它去聽?“心”所聽的對象是“氣”,那么“氣”所聽的對象又是什么?如果說用“氣”來聽“氣”,這句話在理論上講不通,究竟真正的含義是什么?答案應(yīng)當(dāng)是:聽息的功夫做得時間長之后
,“心”和“氣”已經(jīng)打成一片,分不開了。這時的“氣”已經(jīng)不能作為用“心”去聽的對象了。不能再說用這個“心”,去聽那個“氣”,所以才說“無聽之以心。”此時身中的“心”和“氣”雖然團結(jié)在一處
,但是尚未達到混合境界,還稍微有些知覺。繼續(xù)深入做下去,并不需要多少時間,自然就能做到完全無知無覺了。從有知覺到無知覺這一暫時的過度階段,與其說是用“心”聽“氣”
,使“心”和氣互相對立,不如說是以氣(中的心)去聽(心中的)“氣”,使“心”與“氣”二者之間泯去裂痕,變?yōu)槿诤?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所以說“聽之以氣”。在這里雖然還是在說“聽”4. 聽止于耳,心止于符
初步下手做功夫,關(guān)鍵在“一”字訣
,即注意力集中在一起的功夫。等到注意力集中在一起之后,就要注意“聽”字訣了。隨著功夫程度的進展,假使長久的抱住一個“聽”字不肯放松,反嫌過于執(zhí)著,所以最后要用“止”字訣。所謂“聽止于耳”,就是叫人不必著意于“聽”了
。此時的功夫已經(jīng)逐漸入于混沌境界,在身中是神氣合一,心中的知覺已不起作用,所以說“心止于符”(符即符合,符合于氣)。這種神氣合一的狀態(tài),是無知無覺的,外表看來好象睡著一樣。5. 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
從“一”
、“聽”、“止”等境界,由淺入深,一步一步經(jīng)歷過來,最后就達到了“虛”的高層次。這個“虛”是從無知無覺以后自然得到的,不是有意識制造出來的全部“心齋”的真諦,原是由后天返還到先天
所以最后一步功夫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daojia/137090.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
上一篇:
丹道修煉中金丹和丹田的體驗與辨析
,“修之天下,其德乃博”" onerror="nofind(this)" >
。" onerror="nofind(thi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