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s6iya"><pre id="s6iya"></pre></ul>
    • <kbd id="s6iya"><pre id="s6iya"></pre></kbd>
    • 登錄
      首頁 >> 諸子百家 >> 道家

      仙學(xué)宗師陳攖寧先生的靜功秘訣莊子心齋法

      微信平臺分享 2023-11-02 17:05:16


      靜功要做到使大腦絕對安靜

      ,排除一切思想雜念
      ,這是下手做靜功的首要原則
      ,但是人們的思想習(xí)慣,大腦總是在不停地考慮問題
      ,即使睡覺也會做夢
      ,要讓它一下停止不動,很難辦到

      為了達到靜的目的

      ,古人創(chuàng)立了許多法門,比較起來
      ,以道家莊子的“心齋”中所談的“聽息”法為最好

      所謂“聽息”就是聽自己的呼吸之氣,初步入手只用耳聽

      ,不加任何意念
      。但是聽息并非專一死守耳竅,也不要去聽呼吸的聲音
      ,只要隨著一呼一吸的路線
      ,慢慢似聽非聽的去做,這就算是對了

      至于呼吸的快慢

      、粗細、深淺
      、長短
      ,都要順其自然變化,不要用意念去強行支配
      ,聽到后來
      ,心息相依,雜念全無
      ,連呼吸也似乎不存在了
      ,逐漸也就達到了入靜的境界。

      凡是患有神經(jīng)衰弱的人

      ,大半兼有失眠癥,安眠藥片不宜常服
      ,用此聽息的方法
      ,可以根本解決問題。而且與《黃帝內(nèi)經(jīng)》上面所說“陽入于陰”的理論相合
      。(《靈樞·大惑論》:“衛(wèi)氣常留于陽
      ,則陽氣盛;不得入于陰
      ,則陰氣虛
      ,故目不瞑”)

      丹經(jīng)書中常有“心息相依”這一道家專門術(shù)語

      ,只有用《莊子》中的聽呼吸法,心中不需要起念
      ,久聽也不會感覺疲勞
      ,才能真正合乎“心息相依”這一軌轍。

      《莊子》第四篇“人間世”之中

      ,借用顏回和孔子的一段對話
      ,揭示了道家“心齋”的高妙義諦,“聽息”即是其內(nèi)的一種方法

      《莊子》原文:“顏回曰:敢問心齋

      ?仲尼曰:若一志,無聽之以耳
      ,而聽之以心
      ;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
      。聽止于耳
      ,心止于符。氣也者
      ,虛而待物者
      ,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p>

      淺釋:顏回是孔子的學(xué)生,仲尼是孔子的字

      。顏回問:“心齋”兩個字是什么意思
      ?孔夫子說:你應(yīng)該把心中的注意力集中在一起,不要胡思亂想
      。等到注意力集中起來之后
      ,就可以用“聽”字法訣,但又不是用耳朵去聽
      ,而是用心去聽
      ;這還是粗淺的說法,再深一層功夫來講
      ,也不是用心去聽
      ,而是用“氣”去聽。

      到了這樣的境界

      ,耳聽的作用早已停止了
      ,心也與氣合而為一,沒有后天知覺了。

      “氣”的本質(zhì)是虛的

      ,正因“虛”所以才能容納物體
      ;只有“道”才能把“虛”集合在一起,功夫如果能夠做到心同太虛
      ,就是“心齋”的境界了

      以上是心齋功夫的做法,這種功夫

      ,本來是層層遞進逐漸深入的
      ,中間本無所謂階段。

      為了初學(xué)做功者容易入門起見

      ,不妨在整個功夫之中
      ,劃分不同的步驟,然后再加以詳細的講解如下:

      1. 若一志

      “若”字當(dāng)作“你”字解

      ,“志”就是思想
      ,也就是注意力,“一”就是注意力集中在一起
      。當(dāng)你開始做功夫的時候
      ,心中的注意力要專一,不要有許多雜念在里面干擾
      ,如果不能夠把雜念掃除干凈
      ,功夫很難做到好處。

      2. 無聽之以耳

      ,而聽之以心

      “無”等于“毋”

      ,也可以作“勿”字解。注意力集中在一起
      ,就可以開始做功夫
      ,就是運用“聽”字的口訣。普通人所謂“聽”
      ,本來是用兩個耳朵
      ,去聽各種各樣的聲音;可是這里的所謂“聽”
      ,絕不是去聽什么聲音
      。這樣人們就會發(fā)生疑問,既然說是“聽”
      ,必然應(yīng)當(dāng)存在去聽的對象
      ,如果說不是去聽聲音,那么要聽什么

      這個問題,在各家注解之中,難以找到明確答案

      ,現(xiàn)在特為指出
      ,起初下手,就是聽鼻中的呼吸之氣
      。凡是呼吸系統(tǒng)正常而且不存在障礙的人
      ,鼻中氣息都不應(yīng)當(dāng)發(fā)出聲音,這一點對于修煉的人來講尤其應(yīng)當(dāng)做到
      ,所以才說:“無聽之以耳
      。”

      雖然說是沒有聲音

      ,但是自己卻能感覺得到鼻中的氣息一出一入
      ,或快或慢,或粗或細
      ,即使是雙耳失聰?shù)娜?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也有這個體會,所以才說“聽之以心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p>

      3. 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

      這里又會讓人產(chǎn)生疑問了

      ,“心”是有知有覺的
      ,還可以說上一個“聽”字;“氣”是沒有知覺的
      ,為何還要用它去聽
      ?“心”所聽的對象是“氣”,那么“氣”所聽的對象又是什么
      ?如果說用“氣”來聽“氣”
      ,這句話在理論上講不通,究竟真正的含義是什么

      答案應(yīng)當(dāng)是:聽息的功夫做得時間長之后

      ,“心”和“氣”已經(jīng)打成一片,分不開了
      。這時的“氣”已經(jīng)不能作為用“心”去聽的對象了
      。不能再說用這個“心”,去聽那個“氣”
      ,所以才說“無聽之以心
      。”

      此時身中的“心”和“氣”雖然團結(jié)在一處

      ,但是尚未達到混合境界
      ,還稍微有些知覺。繼續(xù)深入做下去,并不需要多少時間
      ,自然就能做到完全無知無覺了

      從有知覺到無知覺這一暫時的過度階段,與其說是用“心”聽“氣”

      ,使“心”和氣互相對立
      ,不如說是以氣(中的心)去聽(心中的)“氣”,使“心”與“氣”二者之間泯去裂痕
      ,變?yōu)槿诤?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所以說“聽之以氣”。在這里雖然還是在說“聽”
      ,實際上已經(jīng)不再著意于聽
      ,成為自然的“聽”,是用無“心”而聽了

      4. 聽止于耳

      ,心止于符

      初步下手做功夫,關(guān)鍵在“一”字訣

      ,即注意力集中在一起的功夫
      。等到注意力集中在一起之后,就要注意“聽”字訣了
      。隨著功夫程度的進展
      ,假使長久的抱住一個“聽”字不肯放松,反嫌過于執(zhí)著
      ,所以最后要用“止”字訣

      所謂“聽止于耳”,就是叫人不必著意于“聽”了

      。此時的功夫已經(jīng)逐漸入于混沌境界
      ,在身中是神氣合一,心中的知覺已不起作用
      ,所以說“心止于符”(符即符合
      ,符合于氣)。這種神氣合一的狀態(tài)
      ,是無知無覺的
      ,外表看來好象睡著一樣。

      5. 氣也者

      ,虛而待物者也
      。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

      從“一”

      、“聽”
      、“止”等境界
      ,由淺入深,一步一步經(jīng)歷過來
      ,最后就達到了“虛”的高層次
      。這個“虛”是從無知無覺以后自然得到的,不是有意識制造出來的
      ,如果做功夫的時候,心里想著要達到“虛”的層次
      ,反而離“虛”十萬八千里了

      全部“心齋”的真諦,原是由后天返還到先天

      ,到此進入更高境界
      ,已為先天。

      所以最后一步功夫

      ,就要到先天境界之中去體悟
      。然則莊子所謂“心齋”的真諦,在于直指大道
      ,這已超出靜功法本身所要達到的目標(biāo)了
      ,因此筑基法中的靜功,只求達到第四步“心氣合一”的境界
      ,就是筑基的最高層次
      ,已足夠了。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daojia/137090.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

      ,注重分享
      ,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
      ,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
      ,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
      ,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
      ,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
      ,情況屬實
      ,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guān)文章
      《靜坐修道與長生不老》--南懷瑾
      前言 ---靜坐修道與長生不老人
      ,充滿了多欲與好奇的心理
      。欲之最大者,莫過于求得長生不死之果實
      ;好奇之最甚者
      ,莫過于探尋天地人我生命之根源
      ,超越世間而掌握宇宙之功能。由此兩種心理之總和
      《道德經(jīng)》
      ,“修之天下,其德乃博”
      第五十四章 :善建者不拔
      ,善抱者不脫,子孫以祭祀不輟
      ,修之于身,其德乃真
      ;修之于家
      ,其德乃余;修之于鄉(xiāng)
      ,其德乃長
      ;修之于邦,其德乃豐
      ;修之于天下
      ,其德乃普。故以身觀身
      ,以家觀家
      ,以鄉(xiāng)觀鄉(xiāng),以邦觀邦
      ,以天下觀天下
      。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善于立法的人自己就會被禁錮在法律的規(guī)范之內(nèi)無法自拔
      ,善于聚攏徒眾的人自
      2024-05-29
      《道德經(jīng)》<div   id=,“修之天下,其德乃博”" onerror="nofind(this)" >
      【炁體源流】|短摘匯宗|火 候
      火 候(《伍柳仙宗?天仙正理?火候經(jīng)第四》)此直言説出火候
      ,只是呼吸二字
      。豈不見陳虛白曰:火候口訣之要,當(dāng)于真息中求之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鹅`源大道歌》云:千經(jīng)萬論講玄微,命蒂由來在真息
      。此又直説出
      ,火候只是真息。真息者
      ,乃真人之呼吸
      ,而非口鼻之呼吸
      。陳致虛曰:火候最秘,其妙非可一概而論
      ,中有逐節(jié)事條
      。即我張、李
      2024-01-25
      【炁體源流】|短摘匯宗|火 候
      你的福報
      ,藏著承負
      《太上感應(yīng)篇》里說:“見人之得。如己之得
      。見人之失
      。如己之失。不彰人短
      。不炫己長?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笨匆妱e人的過失
      ,就如同看見自己的過失一樣,要保護別人的自尊
      ,維護別人的面子
      ,不要張揚出去。這樣的人
      ,是有仁愛之心的善人
      ,連神仙都會護佑這樣的好人。南北朝時
      ,有個叫范元琰的人
      ,他精通經(jīng)書,學(xué)問淵博
      ,慈善待人
      。有一天范元
      2024-04-29
      你的福報,藏著承負<div   id=。" onerror="nofind(this)" >
      【炁體源流】|短摘匯宗|有爲(wèi)無爲(wèi)
      有爲(wèi)無爲(wèi)(摘自《伍柳仙宗?慧命經(jīng)?集説慧命經(jīng)第九》)大藏之教
      ,有權(quán)法,有實法
      ,有無爲(wèi)法
      ,有有爲(wèi)法,豈可一概論之
      !無爲(wèi)者是養(yǎng)道胎面壁後半之法
      ,有爲(wèi)者即凝集和合修慧命前半之法,有憑有據(jù)
      ,乃先天意炁之妙用
      胎息:一種極為特殊的吐納方法
      判斷一門功派體系是否圓滿,有許多客觀標(biāo)準(zhǔn)
      。一般說來
      ,缺乏吐納訓(xùn)練的功法往往是不太理想,不太圓滿的
      。這當(dāng)然不能一概而論
      ,但吐納的價值確實非同尋常。其根本原因是:在“身法”與“心法”之間
      ,“息法”處于中間過渡狀態(tài)
      站樁
      、打坐適合共修
      站樁也是一種修行方法
      ,歷史很悠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