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4iwoc"><pre id="4iwoc"></pre></ul>
    <blockquote id="4iwoc"><tfoot id="4iwoc"></tfoot></blockquote>
    • 登錄
      首頁 >> 諸子百家 >> 道家

      追憶張至順真人|炁體源流|天仙正理直論增注|論七~論九

      荊十三 2024-02-02 18:54:53

      《天仙正理直論增注》

      明?伍沖虛著

      直論九章

      微信圖片_20240123105549.png

      煉藥直論  第七

      沖虛子曰:仙道以精、炁

      、神三元爲(wèi)正藥。

      元精

      、元炁
      、元神曰三元,皆先天也

      以煉三合一

      ,喻名煉藥。

      昔谷神子云:道以至神爲(wèi)本

      ,以至精爲(wèi)藥,以衝和爲(wèi)用
      ,以無爲(wèi)爲(wèi)治,長生久視之道成矣
      。若不如此,即非金液大還丹之法

      其理最精微,其法最秘密

      。昔鐘離曾十試於呂祖
      ,邱祖受百難於重陽,我伍子切問二十載於曹還陽

      逢師於萬歷癸巳年三月

      ,受全道於壬子年三月間。以癸壬計(jì)之
      ,二十年也。我當(dāng)初每自恨福力之薄
      ,不蒙師一速度
      。今而後始知侍教久者入道精
      ,不然何以能高出萬世耶?予又按白玉蟾云:“十年侍真馭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卑子衷疲骸罢h刀圭於癸酉七月之夕
      ,盡吐露於乙亥春雨之天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庇之?dāng)知天機(jī)非邂逅可談

      方纔有得

      。是以世之茫然學(xué)道者及偶然漫談?wù)撸圆恢握呤钦嫠幎畏?wèi)真煉
      。徒然空説向自己身心中而求
      ,實(shí)不知有至靜之真時(shí)、真機(jī)也
      。夫至靜之真時(shí)者,是此身心靜極
      ,即所喻亥之末、子之初也
      。陰靜極必有陽動,

      靜屬陰

      ,動屬陽。陽極則陰靜,陰極則陽動

      則炁固有循環(huán)真機(jī)自然復(fù)動,此正先天無形元炁將動

      ,而爲(wèi)先天無形之元精時(shí)也。即此先天無形之精
      ,便名藥物。既有藥炁生機(jī)
      ,必有先天得藥之覺。

      即時(shí)至神知之説

      ,亦即我神炁同動之説也。

      即以覺靈爲(wèi)煉藥之主

      ,以衝和爲(wèi)煉藥之用

      覺靈者

      ,妙覺靈心也
      。衝和者
      ,烹煉薰蒸之和氣也
      。此正三家之初相見也
      ,亦三華之所聚者。

      則用起火之候以採之

      因有藥生而起火

      ,即活用子時(shí)起火
      ,曰活子時(shí)
      ,藥生與火生同時(shí)
      ,故以火之活子時(shí)而稱藥亦曰活子時(shí)
      。達(dá)摩云:“二候採牟尼”,言採藥用二候也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八暮騽e神功”
      ,言沐浴用四候也,同此

      須辨藥之老嫩

      。採之嫩則炁微而不靈,不結(jié)丹也

      人人都説藥生要辨老嫩

      。若嫩則炁微,配合之則無半斤八兩之炁
      ,何以成一斤,故不靈

      採之老則氣散而不靈,亦不結(jié)丹也

      老者,只是過於當(dāng)採之時(shí)

      。當(dāng)採而未採則氣以久而虛散,皆由心生怠惰而至
      。此氣既散
      ,則力亦微
      ,配合不均
      ,不能成丹
      ,故亦曰不靈。

      得藥之真

      不老不嫩

      ,如九二利見者曰藥真
      ,非初九之勿用
      ,亦非上九之有悔

      既採歸爐

      ,則用行火之候以煉之

      行小周天之火也。

      藥未歸爐

      ,而先行火

      昔呂真人戒之云:“無藥而先行胎息

      ,強(qiáng)留在腹或積冷氣而成病?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鳖櫯c弢庠友問:“既知採藥
      ,何故又不歸爐
      ?”衝曰:傳正道
      ,知真採
      ,故可必得歸爐
      ,又要行火合於候之妙
      ,方得藥歸爐。

      若火生早了

      ,是名火小不及
      ,不名沖和
      。沖和者
      ,和而沖也
      。古人有喻者曰:如浴之方起
      ,而暖氣融融然
      ,火既小而不及
      ,邱真人已言曰:則金精不飛是也。焉能得藥歸爐
      ?悟道真修者,必先從我此答精思之
      ,則知直至末後皆是如此。

      藥竟外耗而非爲(wèi)我有

      藥尚未入鼎中而妄行火

      ,即所謂鼎內(nèi)若無真種子,猶將水火煮空鐺之説

      不成大藥。藥已歸爐

      ,而未即行火,則真炁斷而不續(xù)
      ,亦不成大藥

      藥在外

      ,由火以採之而歸爐
      ,亦由火烹煉之
      ,方在爐中成變化
      。已得藥歸爐
      ,火斷而不行,則真炁亦斷而不住
      。及再行火
      ,雖周一天
      ,終與前不續(xù)
      ,藥亦不續(xù)如何能成大藥
      ?即《參同契》注所云:“外火雖動而行
      ,內(nèi)符不應(yīng)
      ,則天魂地魄不相交接”是也。

      若肫肫然加意於火

      ,則偏著執(zhí)於火而藥消耗

      執(zhí)著用心於火,則著有相而急躁

      ,近於外道之存想有爲(wèi)
      ,非自然之天機(jī)妙用。

      若悠悠然不知有火

      ,則迷散。

      行火之時(shí)

      ,若心不誠則不靈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蚧杳允畷r(shí)
      ,或迷失刻漏之?dāng)?shù)
      ,或忘沐浴之候
      ,或不知以何數(shù)周於天
      ,或周已而猶不止
      ,皆是

      失於火而藥亦消

      火不能留藥

      ,焉得不消
      ?即神不留炁之喻。

      皆不成大藥

      以上皆言孤陰寡陽

      ,偏有偏無之危險(xiǎn)也

      若火間斷

      ,而工不常,雖藥將成而復(fù)壞

      火所以煉藥,古云:火藥一處居

      ,行火之法,愈久而愈密
      ,愈密而愈精
      ,斯則必成大藥,必得服食
      。或有時(shí)神逐見聞媱念
      ,馳於外而著魔,則神離火
      ,火離藥,工不常矣
      ,藥如何得成
      ?雖將成
      ,猶有退散之危險(xiǎn)

      若久執(zhí)行火而不知止足

      ,雖藥已成而亦壞

      火足矣,即成大藥

      。因藥成而言足也。藥既成
      ,則不必用火,安得不止
      ?藥已成者,成之而生爲(wèi)服食之大藥
      。於此即採
      ,而藥不復(fù)壞爲(wèi)後天有形之精
      。不止火不採,則大藥必隨生機(jī)而將妄行,欲歸之聖路
      ,無奈不止火不採,而無由以受
      。欲歸之凡路
      ,竟趨爲(wèi)後天有形之精不難矣。後聖當(dāng)知此爲(wèi)至要
      、至秘,所當(dāng)防之危險(xiǎn)也

      皆不得服食

      必火足而藥始成

      。藥已成而必知止候,方有大藥可採
      、方可服食。不然
      ,必不得藥成服食。

      後世聖真修此必使神氣相均相合

      ,火藥適宜,以呼吸之氣

      即火也。

      乘真炁爲(wèi)動靜

      即藥也

      以真炁之動靜,定真息之根基

      真炁歸靜於根

      ,則真息亦定於根。二炁合一於根
      ,以爲(wèi)胎神之基也

      則火藥既不著於一偏,又無強(qiáng)執(zhí)縱失之患

      。如此而煉,方得小周天之妙理,方成長生之大藥
      ,始名外金丹成也。

      馬丹陽云:“因燒丹藥火炎下

      ,故使黃河水逆流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薄队裰吩疲骸靶S若也無交姤
      ,怎得陽從坎下飛”是也

      祖祖真真

      ,服食飛昇之至寶
      ,乃最上上之玄機(jī)
      ,最宜參悟而精修者也

      此論備陳煉藥時(shí)之危險(xiǎn)

      ,令後聖知防慮於此
      ,不至當(dāng)面錯(cuò)過而不知也
      。神仙所言金丹服食者
      ,是腎中所得金液之氣配元神合煉所成
      。服食之
      ,則能神通變化
      。若方外之士言服食者
      ,不過妄以金石
      、草木誑人曰煉服食。斷不可爲(wèi)
      ,以誤大志
      。縱服食之
      ,或有疾宜於金石藥者而偶致愈
      ,或無疾而中毒成大患,必不能超出三界而顯神通也

      得此真藥服食

      ,自可進(jìn)修
      ,行大周天之火候。以煉炁化神
      ,煉炁而息定
      、化神而胎圓,陽神昇遷於天門而出現(xiàn)
      ,神仙之事得矣
      ,中關(guān)十月之事完矣。其後面壁還虛
      ,九年一定,以神仙而頓悟性於無極
      ,形神俱妙,總煉成一個(gè)不壞清虛聖身
      。皆由煉藥合仙機(jī)而得成丹
      、成神者之所至也。故凡大修行上關(guān)大成事
      ,必如此則畢矣。於此畢法中
      ,始於百日煉藥而成服食者
      ,無量壽之地仙也

      地仙者

      ,地上所行之仙
      。身形重濁未離,故不能離於地而升虛無之天也
      。人仙雖長生
      ,亦同於地仙,重形尚在
      ,故亦不能離人與地也

      中而十月,煉成脫胎出陽神之果者

      ,超出陰陽之神仙也

      神仙者,離重濁之形

      ,以無形之神變化
      ,或有或無
      ,皆由一神之妙用
      ,故曰神仙

      終而九年面壁,煉成還虛之果者

      ,超出盡天地劫運(yùn)之天仙也。

      初得神仙

      ,乃得大定而出定者。但得定由於守中
      ,而出定則居泥丸,故世尊已入滅而亦入於泥丸是也
      。至此後還虛,則又入定於泥丸

      古人云“性在泥丸命在臍”

      ,蓋言了修命之事在臍
      ,了修性之事在泥丸也
      ,泥丸之定
      ,則非從前者比
      ,九年一定者
      ,特以始入之時(shí)而略之
      ,或百年
      、千年、萬年
      、一劫
      、百千萬劫皆可入爲(wèi)一定
      。此正天仙佛之超劫運(yùn)者

      有仙緣者

      ,遇此《天仙正理直論》
      ,其亦齋心以識之。

      伏氣直論  第八

      沖虛子曰:人之生死大關(guān)

      ,只一氣也。

      有氣則生

      ,無氣則死
      。此首以人之所共知者言
      ,令人易明生死

      聖凡之分

      ,只一伏氣也

      氣能伏定則聖

      ,不能伏定則凡
      。此首以人之皆能者言
      ,令人易學(xué)於入聖超凡也

      而是伏義

      而者轉(zhuǎn)文助語。

      乃爲(wèi)藏伏

      ,而亦爲(wèi)降伏

      藏伏者

      ,深藏歸伏於元?dú)庵?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降伏者
      ,管攝嚴(yán)密,不許馳於外
      。此二者
      ,亦有防危慮險(xiǎn)之意。

      唯能伏氣

      ,則精可返而復(fù)還爲(wèi)先天之炁,神可凝而復(fù)還爲(wèi)先天之神
      。所以煉精者欲以調(diào)此氣而伏也

      煉精小周天,調(diào)其息而伏

      。爲(wèi)其不能頓伏,故用漸法調(diào)而伏
      。達(dá)摩祖師顯宗論亦言似此意。

      所以煉神者欲以息此氣而伏也

      煉神大周天,胎息其息而伏

      。爲(wèi)其不能頓息於無
      ,故亦用漸法
      ,胎息其息,似有而無
      ,乃至於無有無無
      ,而伏於寂靜

      始終向上之工

      ,只爲(wèi)伏此一口氣耳
      。所以必伏而始終皆伏者
      ,是何故
      ?蓋當(dāng)未生此身之時(shí)
      ,就二炁初結(jié)之基在丹田
      ,隱然藏伏爲(wèi)氣根
      。久伏於靜
      ,則動而生呼吸
      ,是知由靜伏而後生呼吸之氣以成人道者
      ,曰順生也
      。而是逆修
      ,曰成仙者
      ,當(dāng)必由呼吸之氣而返還藏伏爲(wèi)靜。此氣伏
      、伏氣之逆順,理也
      。及呼吸出於口鼻
      ,而專爲(wèi)口鼻之用

      呼吸至於口鼻,則落生死之塗矣

      。離口鼻
      ,則離生死

      真炁發(fā)散於外

      ,遂至滯損此氣
      ,則爲(wèi)病
      。耗竭此氣
      ,則爲(wèi)死
      。蓋不知伏爲(wèi)所以復(fù)之故

      伏者

      ,欲將呼吸還復(fù)歸於炁穴
      ,而爲(wèi)不呼不吸之故也
      。必此氣伏於炁穴,而後元炁能歸
      ,元神能凝
      ,三者皆伏於炁穴也

      而亦不知行其所以伏

      行所以伏者

      ,言有至妙至秘之天機(jī)。呼吸合於天然者爲(wèi)真
      ,元炁得合當(dāng)生
      、當(dāng)採之時(shí)者爲(wèi)真,元神合虛極靜篤者爲(wèi)真
      。三者皆真,而後得所伏之理
      ,行之而必成。不然
      ,則亦世之外道而已

      安保其能久生而超生死於浩浩劫之外耶?

      三者不真

      。則非所以伏之理
      ,故不能超過浩劫之運(yùn)。

      有等妄言伏氣者

      ,而不知伏氣真機(jī)

      真機(jī)者,有元炁元神

      ,而呼吸正合天然自在
      ,方爲(wèi)真。

      終日把息調(diào)

      ,而口鼻之呼吸尤甚

      調(diào)息者,調(diào)其內(nèi)用之玄機(jī)

      ,如橐天籥地徐停息之説
      。世之愚人
      ,不聞天機(jī)
      ,只把口鼻數(shù)調(diào)
      ,如隔靴搔癢,焉能調(diào)得到無息

      癡心執(zhí)閉息

      ,而腹中之逼塞難容

      閉息者

      ,《靈寶畢法》書亦言之,是言不通其息出入之門也
      。雖無門,卻有安頓自然之妙理
      ,非強(qiáng)制之爲(wèi)閉也
      。強(qiáng)制則不真
      ,故無成
      。真禪家與真仙道略同
      ,若癡禪人之假禪
      ,亦與癡道人之假道同
      ,學(xué)者不可不察

      禪宗人有一等假禪者,曰吞聲忍氣

      ,曰氣急殺人
      ,皆言忍住氣而不出入,此是病
      ,非禪也。強(qiáng)制則念是動的
      ,不是靜
      ,何以爲(wèi)禪
      ?禪字解作靜字
      ,若是自然真靜
      ,方爲(wèi)真禪。

      哀哉

      !此妄人之爲(wèi)也
      。安見其氣之伏而靜定也?昔邱祖云:“息有一毫之不定
      ,命非己有
      。”

      息得呼吸絕

      ,則生死之路絕
      。息有呼吸不定,故不免生死

      而伏氣之要

      ,正修士實(shí)用所以證道之工也
      。但此天機(jī)之妙,絕與世法不同
      。古人托名調(diào)息者

      世人之息

      ,一呼一吸均平
      ,無用調(diào)矣
      。仙道託名調(diào)息者,非世法之用
      。乃調(diào)其有而至無
      ,無而至有
      。爲(wèi)其以神馭氣
      ,行之必住,住之必行
      ,在乎行住之間而調(diào)之也。

      隨順往來之理

      ,而不執(zhí)滯往來之形
      ,欲合乎似無之呼吸也

      當(dāng)有往來

      ,不強(qiáng)使之無
      ,而唯隨順之
      ,似心息相依之説
      。亦不強(qiáng)執(zhí)
      ,害其自然而爲(wèi)勉強(qiáng)。

      託名閉息者,

      世之言閉

      ,是勉強(qiáng)
      ,不合自然
      。仙家言閉
      ,只託言閉之名
      ,而非用彼強(qiáng)閉之實(shí)
      。故范德昭曰:“內(nèi)不出
      ,外不入
      ,非閉氣也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蔽夜试唬河毭?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略似閉氣而實(shí)非閉氣也

      而內(nèi)則空空

      ,如太虛無物

      空如太虛

      ,是真虛無
      ,則真息便可歸於真無
      。真禪理亦似之
      。若上文所言,內(nèi)不空而逼塞者
      ,是強(qiáng)閉者
      ,外道邪法旁門之類皆然。

      欲合於無極中之靜伏也

      無極者

      ,無一炁之始。及後太極
      ,則有一炁之始
      ,一判則爲(wèi)天地。今言無極
      ,乃言天地及一炁之未有之先
      ,即爲(wèi)父母尚未有之先
      ,正是虛極靜篤景象,妙悟必至如此
      ,爲(wèi)真靜伏

      總之

      ,爲(wèi)化炁化神之秘機(jī)
      。古人云:“長生須伏氣”
      ,故自周天而歷時(shí)
      、日
      、年、劫
      ,惟伏此氣。

      言有一小周天之所伏

      ,有一大周天之所伏,一日之所伏
      、一年一劫之所伏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驎夯蚓?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而能成其一伏者,真有道之士也

      此氣大定

      ,則不見其從何而伏始,亦不見其從何而伏終
      。無始無終
      ,亙?nèi)f古而無一息,與神俱虛
      、俱靜
      ,斯謂之形神俱妙之靜也。

      世尊能以一法説八千劫而後已

      ,能以一定坐八萬四千劫而後出定
      ,是其形神俱妙與仙同者。

      唯聞天仙正道者

      ,方能識得此理
      ,唯有三寶全功者

      三寶者,元神

      、元炁
      、元精
      。若一寶非元
      ,則不爲(wèi)寶
      。屬於後天者無用
      ,亦不得爲(wèi)全功。

      方能行及此工

      此工者,即上內(nèi)如太虛證入無極靜定者

      ,言若三寶會合
      ,煉成化炁,而後可行大定
      、常定工夫
      。若未化炁,則亦無用此爲(wèi)

      有大志聖真,請究之而實(shí)悟之

      胎息直論  第九

      沖虛子曰:古《胎息經(jīng)》云:“胎從伏氣中結(jié),炁從有胎中息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彼寡誀?wèi)過去
      、未來諸神仙
      、天仙之要法也

      男子身中本無胎

      ,而欲結(jié)一胎
      ,必要有因
      。則因伏氣於丹田炁穴中而結(jié)胎
      ,是胎從伏炁中而結(jié)也
      。元炁靜而必動,欲得元炁不動
      ,必要有藏伏。因有胎
      ,即藏伏之所
      ,乃息而不動
      ,是炁從有胎中而息也

      胎因愈伏氣而愈長

      ,氣因愈長胎而愈伏
      ,共修成一個(gè)圓滿胎神
      ,斯所以爲(wèi)神仙
      、天仙之要法
      ,非此抑將何以成之?然胎息與伏氣本是一事
      ,何分兩論,只爲(wèi)懷胎養(yǎng)神必用胎息而後成胎
      ,而神住胎。

      古人皆以胎息言之

      ,今亦詳言於煉炁化神時(shí)也。伏氣之説
      ,爲(wèi)伏氣而得精還化炁
      ,煉藥以得大藥
      。古人只言伏氣
      ,今亦從之言伏氣
      。雖兩言之
      ,中則互明其理
      ,令人知兩言之妙
      ,而不妄疑、妄執(zhí)其爲(wèi)兩

      予願(yuàn)再詳譯而直論之。夫人身初時(shí)

      ,只二炁合一
      ,爲(wèi)虛空中之炁而已
      ,無胎也
      ,亦無息也。

      此言無胎無息起

      ,下文返還成仙之所證

      因母呼吸而長爲(wèi)胎

      ,因胎而長爲(wèi)息

      修仙者

      ,亦必因呼吸而長爲(wèi)胎
      ,因胎而長爲(wèi)胎息

      及至胎全

      ,妙在隨母呼吸而爲(wèi)呼吸
      。所以終日呼吸而不逼悶
      ,此緣不由口鼻呼吸
      ,只臍相通
      ,故能似無氣息一般
      ,此正真胎息景也

      古人謂

      ,內(nèi)氣不出
      ,外氣不入
      ,非閉氣也之説
      ,正言由臍相通者

      離胎而息即斷

      在胎中,則我之息由母臍中所生

      ,故我息亦在臍
      ,而口鼻不可呼吸
      。離胎則口鼻開竅
      ,可以呼吸
      ,順而易矣
      。當(dāng)此時(shí)且不知胎息
      ,安得復(fù)能胎息

      無母臍與子臍相通

      ,不得不向自身口鼻起呼吸
      ,即與胎中呼吸同
      ,而暫異其竅耳
      。逆修返還之理
      ,安得不以我今呼吸之息而返還爲(wèi)胎中息耶
      ?凡返還呼吸時(shí)
      ,以口鼻呼吸之氣而復(fù)歸於胎息之所,

      即丹田之所

      。許旌陽云:“臍間元炁結(jié)成丹
      ,谷神不死因胎息,長生門戶要綿綿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薄对嫉玫懒松斫?jīng)》云:“中宮胎息爲(wèi)黃婆”,抱樸子曰:“得胎息者
      ,能不以鼻口呼吸
      ,如在胞胎之中,則道成矣
      。以鴻毛著鼻口上而毛不動爲(wèi)候也
      。”

      如處胎息之時(shí)

      ,漸漸煉至胎息亦真無
      。真無者,滅息盡之義也

      謂胎中之息亦真無之,此正禪宗人所謂“萬法歸一一歸無”之説

      方是未生時(shí)而返還於未有息

      ,未有胎已前之境界
      ,不落生死之途者矣

      凡人有呼吸

      ,則有生死
      ;無了呼吸
      ,即無生死

      所以得如此者

      ,亦非驀然無所憑依配合
      ,便以呼吸歸中而可胎息者

      呼吸之炁最難制伏

      ,必有元炁相依
      ,方可相定而成胎息
      ,然胎息何以知其成也
      ?以呼吸歸於胎息
      ,則口鼻無呼吸而成胎息
      ,是其真成也
      ,終不復(fù)至口鼻爲(wèi)呼吸
      。真禪定者
      ,亦似此
      。若凡夫外道
      ,不知元炁者爲(wèi)何,單以呼吸歸於中
      ,而妄曰入定胎息
      ,其息不能定住於胎所
      。雖忍氣
      ,而氣無所容
      ,乃曰氣急殺人

      而終不能強(qiáng)忍

      ,口鼻之氣更呼吸浩浩
      。皆由悖卻,世尊所謂“無生法忍者”之所爲(wèi)也
      ,世之假道人、假禪人皆如此
      ,此亦後學(xué)聖真之所當(dāng)辨而自防危險(xiǎn)者也。

      所謂孤陰不成者

      ,此亦其一也

      呼吸之氣乃後天有形之陰物

      ,故亦如此言之

      必要有先天炁機(jī)發(fā)動之時(shí)

      ,又有元靈獨(dú)覺及呼吸相依
      、三寶會合
      ,已先煉成大藥者
      ,而轉(zhuǎn)歸黃庭結(jié)胎之所於此之時(shí)

      此時(shí)者,是當(dāng)此結(jié)胎之時(shí)

      。因文上句皆言先所化炁,而至此始言胎息之意也
      。此正申明必要煉精化炁
      ,以炁助胎,以神主胎
      ,以呼吸結(jié)胎,方成真胎息

      而後以胎息養(yǎng)胎神

      ,得神炁乘胎息之氣在中一定

      神炁與胎息相乘

      ,方是有配合的修真胎息之工
      ,所以能成真胎息得真定
      。若無真炁
      ,便不是金剛不壞之身
      ,坐中只是昏沉瞌睡
      ,如何能長覺長明以長馭氣入大定成胎乎
      ?有間斷
      ,即非胎息

      即是結(jié)胎之始

      。正《入藥鏡》所謂“初結(jié)胎
      ,看本命”而得者

      本命者

      ,二氣也
      。元炁爲(wèi)生身命之本
      ,呼吸氣爲(wèi)生身命之具
      。而結(jié)胎之初
      ,必要本命二炁隨神之號令
      ,同凝於中而爲(wèi)真胎者也

      雖似有微微呼吸若在臍輪

      ,而若不在臍輪在虛空
      ,正《度人經(jīng)》所謂“元始懸一粒寶珠,去地五丈
      ;如世尊之前
      ,地涌之寶塔在虛空中”等語皆是也

      皆用運(yùn)旋真息

      ,以漸至成胎
      ,頓然絕離口鼻
      ,不存呼吸,滅卻有作
      ,恰然處胎相似,而胎中之息始雖似有
      ,而終絕無,即是真胎息所以成陽神者

      若無大藥真氣服食

      ,若非三家相見
      ,必不能胎真息而神真純陽者也

      如是而久久無間斷

      ,綿綿密密
      ,無時(shí)無刻
      ,而不是在胎中無息之景
      ,直證陽神大定,絕無動靜起滅
      ,即是胎圓
      ,乃返還到如母胎初結(jié)一炁未成我,而未分精炁與神之時(shí)
      。正《入藥鏡》所謂“終脫胎
      ,看四正”而得者。

      看四正者

      ,驗(yàn)四正功夫之有無也。有,則胎尚未圓
      。以其有,乃養(yǎng)胎之工也
      。無
      ,則曰滅盡定
      ,而陽神成就矣

      胎息還神

      ,固曰畢矣

      胎事畢

      ,滅盡定
      ,佛亦滅盡定
      ,入涅槃
      。故其《經(jīng)》云:“若於佛事不周
      ,不入涅槃
      。佛事周訖
      ,方入涅槃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p>

      畢其十月中關(guān)之事

      ,神仙之證也。猶有向上田煉神還虛而證天仙者
      。在所必當(dāng)知。故遷神於上田而出天門
      ,以陽神之顯見者,倏出而倏入
      ,何也?當(dāng)前之十月之內(nèi)
      ,而或有出者
      ,是不宜出之出也。由六根之爲(wèi)魔而妄出

      陽純則無魔

      ,陰盡則無魔
      。陰將盡而未盡
      ,甚爲(wèi)魔者,要除陰盡
      ,是要除魔盡也

      妄出則神走而著魔境

      ,而息亦走
      ,著於口鼻
      。必急入
      ,則依於息而歸胎

      此一段又再詳指示人以十月內(nèi)之所當(dāng)防此危險(xiǎn)者

      此時(shí)之出是當(dāng)出而出也

      昔監(jiān)養(yǎng)素胎成

      ,當(dāng)出而不知出
      ,故劉海蟾寄書與之
      ,指示所出之法

      故起一出念

      ,而出陽神於天門,

      天門者

      ,《傳道集》所言
      ,指頂門也。古人於此贊之曰:“身外有身”是也

      若出之久

      ,恐神迷失而錯(cuò)念。

      古云:十步百步

      ,切宜照顧

      故即入上田

      ,而依於虛無之定所
      ,以神既出胎喻同人生之幼小
      。須三年哺乳者
      ,以定爲(wèi)乳哺也
      。又言九載三年一定者
      ,言出定之初時(shí)而入定,以完成還虛之天仙也
      。證到至虛至無,即證天仙矣
      。然是定也,入定時(shí)多而出定時(shí)少
      ,又宜出之勤而入之速也

      我故曰:出定之初即爲(wèi)入定之始也

      。雖天仙已證
      ,亦無不定之時(shí)也
      。故世尊亦曰:“虛空界盡
      ,我此修行
      ,終無有盡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闭绱艘?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至於終天地之後
      ,超過劫運(yùn)
      ,亦無不定之時(shí)也。此猶仙佛以上無仙無佛之妙境
      ,而天仙佛之至者也。後來聖真共知之
      ,共證之。

      此書稿成於天啟壬戌歲

      ,實(shí)欲藏之爲(wèi)門下學(xué)者便心目
      ,不意被人盜去。但儒者竊取仙書
      ,愛慕之心勝可恠又可惜也。由駱友而失駱
      ,故想像而梓
      ,不無疎略
      。今崇禎己卯秋
      ,查舊稿
      ,加注
      ,賢道友復(fù)梓之
      ,以廣度人
      ,流行於天地之終
      ,皆所願(yuàn)也
      。故附識之

      《天仙正理直論九章》畢

      直論起由

      予作《天仙正理直論》

      ,僅僅九章,完全畫出一個(gè)天仙樣子
      ,令有緣有志者見爲(wèi)頓悟

      有志者不遇此書亦是無緣於道

      ,遇此而不參悟亦是無緣於道
      。又或有遇之而無真學(xué)之心
      ,唯圖詐偽欺世者
      ,亦當(dāng)改惡從善而歸正道

      非敢曰輕泄天機(jī)

      ,妄擬無罪
      ,只爲(wèi)度盡衆(zhòng)生爲(wèi)自度計(jì)者
      ,於是冒干天譴而直論
      。亦緣我老祖師張靜虛真人得道後曰:“今日四大部洲
      ,全無半個(gè)人兒知道,今當(dāng)廣開教門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狈畲讼芍脊室?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

      張真人法派名靜虛

      ,常攜虎皮爲(wèi)座
      ,故當(dāng)時(shí)皆稱虎皮張
      。初與三友尋訪仙道
      ,夜半見白毫光於西而衝天。次日西行
      ,夜宿又見
      ,日又趨之。二友去而獨(dú)行
      ,獨(dú)見得光處
      ,在蜀之碧陽洞也。入見仙師
      ,而求度甚切
      ,師遂授之道,命之修

      數(shù)年成而始命出

      ,曰:“今日四大部洲,絕無半個(gè)人兒知道
      ,你與我廣開教門?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睆埼趟煨小0此拇蟛恐拚?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東勝神洲
      、西牛賀洲
      、南贍部洲
      、北衢廬洲
      ,佛經(jīng)所説者是也
      。張仙翁遂出西域,轉(zhuǎn)北夷
      ,還中國
      ,見二大洲已無人矣
      。實(shí)起度人之念
      ,止度得李虛庵一人而已

      歷十五年間

      ,再傳而遞言於予

      十五年間者

      ,張真人於萬歷己卯年度李虛庵
      ,至壬午年復(fù)至李家
      ,助李銀爲(wèi)行道之資。李真人於萬歷丁亥受曹還陽請
      ,至其家。曹與三友各具贄六金助道
      ,不足。戊子
      ,曹三友又助師三十金而修成證果矣。

      曹真人於萬歷癸巳與伍子遇

      。甲午年夏五月度伍子
      。計(jì)之己卯至癸巳,十五年也
      。至壬子又十九年,曹復(fù)度伍子仙佛合宗全旨
      ,以出三界之上者
      ,並傳以助道之方
      ,囑之曰:此《元史》所載邱真人助國之方也

      唯默記之,倘護(hù)道要用則用之

      ,否則閑置之可也
      。勿爲(wèi)世間作孽
      ,取大罪也
      。予之十九年中
      ,苦志苦行
      ,或亦少仿佛於長春祖之苦志者,得全大道
      ,敢不如命戒之哉?

      予初若爲(wèi)駭聞

      駭世之學(xué)道者多,豈真無半個(gè)人兒知道

      而久之真見同世斯人

      ,不同聞斯道

      得師度之後,遍考仙聖之書

      ,聖聖同此一道也。同此修成正果也
      。差毫髮尚曰不成
      ,豈可有不同者乎?每考問於全真?zhèn)H
      ,不過只知御女採戰(zhàn),及卻一病小工
      ,爲(wèi)詭求衣食之計(jì)者
      ,與仙道之保精
      、保炁
      、胎神之理者不同聞。

      考問於禪宗人

      ,不過曰當(dāng)下便空,以降魔轉(zhuǎn)劫,僅爲(wèi)死後生人道之説
      ,與佛法空而不空之真空超劫之妙法不同聞。又考在家俗士之學(xué)道者
      ,求假做黃白成富貴,求房術(shù)久戰(zhàn)遂媱樂
      ,并無學(xué)道之實(shí)而志不同

      又考在家俗士之學(xué)佛者

      ,妄自尊而誑人曰曾參學(xué)
      ,手抱非忉利,身觸悖天王
      ;口稱者當(dāng)下就了
      ,只就了得一席媱媾,何曾聞佛法可了
      ?而聞實(shí)不同
      。世界劫壞如此
      ,安容得不直論而一救之耶
      ?又安容不直論留爲(wèi)後世聖真作正知見耶

      故作此以指引後來

      。凡我邱祖門下符節(jié)正傳弟子
      ,得師口訣
      ,凡藥生內(nèi)景

      時(shí)至則神知爲(wèi)內(nèi)景

      ,藥炁馳外則外別有景

      採藥真工

      即達(dá)摩祖師所謂二候得牟尼者。

      行火工

      小周天之候,即達(dá)摩祖所謂四候別神功

      止火景

      詳後《仙佛合宗語錄》中。

      採大藥工

      自古聖真所不輕傳,此以前

      ,得百日煉精化炁之真法
      ,行得全功
      ,只成精滿炁足之凡夫
      。知此而用得大藥
      ,方得長生
      。此先聖所以必俟百日功成者而後言之

      得大藥景

      有六種震動之景也:丹田火熾

      、兩腎湯煎
      、眼吐金光、耳後風(fēng)生
      、胸後鷲鳴、身涌鼻搐
      。六根因其滅識
      、皆有景驗(yàn)。

      三關(guān)工

      即名五龍捧聖者

      ,從此超凡以入聖
      ,乃聖聖不輕傳之秘法天機(jī),世間之所不知不聞?wù)?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必俟百日功成者而後言之?/p>

      服食工,

      度過鵲橋而下重樓

      ,喻曰服食。非如飲食樣之食

      守中理

      即大周天之初。古云:守似有

      ,卻如無。不有不無
      ,故喻之曰守中
      。又聞胎息本在臍
      ,而若不著於臍
      。養(yǎng)神本養(yǎng)中田之神,又若不離於下田
      ,總?cè)艉隙锍梢惶摽站辰?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故亦喻之曰守中。正秘密天機(jī)
      ,有不得顯言者

      出神景,出神收神法

      ,煉神還虛理

      此守出收還等五者,皆詳後《仙佛合宗語錄》中

      歷歷秘授

      歷授者

      ,次第盡傳
      。上文十二句之秘法乃正傳之所必有,而後聖真修之所當(dāng)必受者

      聞人世所不知。

      聞?wù)?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言後聖得遇聖師而有所聞?wù)摺H耸勒?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彼後聖同世之人也

      。彼人所知皆世法中旁邪小術(shù)
      ,唯聖所聞
      ,皆彼不知
      ,正與《直論》中十二句秘法同

      見凡書所不載。

      見凡世前書已載者

      ,皆古聖大略之言也
      。不載者
      ,精切秘密天機(jī)
      ,舊不載於書,而今得聞於聖師
      ,正與《直論》十二句皆同,則師言可篤信奉行
      ,《直論》可憑稽考。要知非遇仙者
      ,無真聞見
      ;非遇仙者
      ,不能措一言爲(wèi)直論

      當(dāng)下工修煉時(shí)

      ,更以《直論》相印師言

      古聖之書

      ,每言一句
      ,又秘卻二句、三句
      ,何以得全印證?欲求全證
      ,又要搜索多書,此貧者之愈難
      。唯此《直論》兼注
      ,又後有《仙佛合宗語錄》及門仁賢問答之要,以詳《直論》注腳
      。盡露全旨。則後聖得此一書
      ,足以全印
      ,可無餘恨矣

      得了然無疑無礙

      ,直證天仙
      ,唯我作書助道之一願(yuàn)也
      。後來聖真未及得正傳者
      ,尤當(dāng)從斯入悟
      ,究其逐節(jié)工景違合,

      凡有所聞

      ,即徵諸此書,合則正
      ,違則邪。作人天眼目者
      ,唯此書

      心則不爲(wèi)妖人邪説所惑矣

      凡一切邪説旁門皆與此書相違悖

      如有真志精修

      ,不參此論
      ,是自絕於仙佛正道者也。竊謂此論而行邪行以誑世者

      如昔一光棍,專以房術(shù)欺騙人者

      ,乃借言曰:“鉛汞不在身中取”。已明明説破
      。愚按棍賊此言
      ,謂鉛汞不在自身,是女人身上取的
      。鉛汞者
      ,喻陰陽
      。豈有陰陽二者俱在女身上取之言
      ?而可惑人取信乎
      ?猶且言之
      ,咦

      天律王章共誅之

      此書本代天仙救世,代佛破邪

      ,盡是表明天上梵德至道之言,有天目共視
      ,天耳共聽,天律共護(hù)
      。若有邪人假借正言
      ,行彼邪説
      ,天有霹靂伐其性命
      ,王有典刑滅其身形

      並揭禁誓書末

      ,以爲(wèi)誦書者知誡。

      《天仙正理直論注釋》正文終

      後 跋

      沖虛子跋云:道爲(wèi)天仙之秘機(jī)

      天仙之道,唯天仙知之行之

      ,凡夫去天之遠(yuǎn),何以得遇
      ?唯不可遇
      ,雖曰不秘而亦是秘。若有得遇知其道者,必要體天仙之心
      ,行天仙之德,而後可成天仙之道

      凡夫之罕見

      爲(wèi)今之凡夫者,前雖有善而或有小功

      ,不足以得道,故難遇
      。若能從今起念學(xué)道時(shí)
      ,全具善心
      ,力行善事
      ,絕其從前間有不善者,則道之罕見者猶可望見也

      或百劫百年一傳於世

      如唐開元時(shí)之純陽翁,始度王重陽於宋徽欽時(shí)

      ,如六祖盧能止衣缽不傳
      ,而後竟無傳法之七祖者。

      或片言數(shù)語密度於人

      如鐘呂二仙度燕國宰相劉海蟾

      ,以卵壘爲(wèi)山而不崩墮,劉曰:“危哉
      !”鐘呂曰:“汝宰相之位更危於此
      。”劉棄相從之而仙去
      。如虎皮座張真人以嘉靖帝強(qiáng)請之不起罪,邳州守請
      ,曼及三年而後至京
      ,延及徂落而不復(fù)命。還至六安州
      ,召盧江縣李虛庵而度之。

      令三誦三背其言

      ,三日而別
      ,李竟成真?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h及鄰封
      ,皆稱肉身菩薩
      。然張祖不肯見帝而度
      ,乃召李而度之
      ,此亦張祖密度之案也
      。如佛欲度迦葉,分恒河水爲(wèi)兩斷
      ,而佛行其中之無水處。

      葉以舟救佛

      ,佛從舟底穿入而舟底無孔。葉猶曰幻也
      。佛曰:汝未成不生死阿羅漢
      ,何能如此貢高我慢
      ?葉驚服
      ,自不知所以不死,而歸依之是也

      三口不談,六耳不聞

      三人則三口六耳也,其中或願(yuàn)學(xué)小成於人仙者

      ,或願(yuàn)學(xué)中成於神仙者
      ,或願(yuàn)學(xué)大成於天仙者
      。所願(yuàn)者則重之而喜聞
      ,所不願(yuàn)者則輕之而厭聽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虻轮棺阋允谛。植灰寺勚?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大二成,故不同談,不同聞也

      如許旌陽

      、吳猛二人,許爲(wèi)旌陽縣令
      ,吳爲(wèi)分寧縣令也
      ,同謁丹陽之諶母元君。母獨(dú)傳許以道法
      ,謂吳德行尚未充,後當(dāng)拜於許授
      。如世尊單傳迦葉爲(wèi)初祖,而以堂弟阿難未能離欲
      ,令轉(zhuǎn)拜葉傳爲(wèi)二祖
      。俱是舊案也

      不經(jīng)紙筆

      仙道乃天上人之所有

      ,亦天上人之所用
      。正上仙口不談之秘
      ,鬼神覷不破之機(jī)
      。所以不載筆於紙。

      何敢淺其説

      ,直其論,而諄諄然數(shù)萬言爲(wèi)鐫哉
      ?此大罪也

      大道本不敢輕一字於非人之前

      ,何敢淺説其精深
      ,直論其秘密
      ,令善惡賢否
      、正人非人一概混見之耶
      ?但視世間無不可救化之人
      ,倘有不從正而改邪者,是必從地獄
      、餓鬼
      、畜生三惡道出而初世爲(wèi)人,而惡心猶在故也
      。雖直論之,彼只見如不見而已矣
      。何嫌其混見?

      曾見世人截然向道

      ,而竟無覓處

      截然者

      ,截?cái)嗍婪▔m勞
      ,決志學(xué)道。滿目是萬法千門
      ,竟不見何者爲(wèi)仙道,不知向何處覓仙道
      。此甚可憐。

      舉世多人談道

      ,而悉墮旁門

      遍世界談道,所聞所知

      ,全在媱邪窠臼中,初學(xué)不能辨邪正
      。遇之焉不墮入?此又甚可恥

      謂道不在世

      ,而人必誤陷於邪者也有

      仙道原只蘊(yùn)藏於仙胸中

      ,世何得有?一切諸人
      ,不遇仙度
      ,皆只在世而學(xué),焉能外世見而求世外之見
      ?畢竟誤陷於邪矣。

      謂人心自邪

      ,不求聞道,而規(guī)正者也有

      心邪之人

      ,唯邪法是喜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诜Q是學(xué)仙之黨者,只願(yuàn)學(xué)房術(shù)御女,謂媱姤有如是快樂
      ,是我所學(xué)之有證
      。而仙道高遠(yuǎn)
      ,或者即此所致
      ,我何必捨此快樂而別求仙樂爲(wèi)哉?故不求聞也

      自稱是學(xué)佛之黨者,造斷見之邪説而惑人

      ,不知已爲(wèi)佛之所斥。自謂有了此一口高談捷語
      ,足取衣食名譽(yù)
      ,何必效佛所修而六年禪坐以自苦?故不求聞也
      。予在金陵,所以絕不屑與人談仙佛
      ,見彼諸俗人談仙者,皆志於房術(shù)御女
      ,及卻病小工
      ,而即指爲(wèi)仙道。

      不務(wù)修德修道

      ,故不必與爲(wèi)謀也
      。見彼衆(zhòng)生談佛法者,皆妄將佛説爲(wèi)行教無用之虛言
      ,將已談斷見作佛法
      ,不求如何如佛八千劫説一會《法華經(jīng)》方已
      ,不求如何得如佛八萬四千劫坐一定方起
      。必執(zhí)斷常邪見,直趨死亡
      。爲(wèi)了生死
      ,或?qū)W躲一輪迴爲(wèi)自足,而且不能得
      ,又不能承當(dāng)正法

      竟如石馬,雖打不走

      ,全似木牛
      ,拽鼻不迴,謂之下愚不移
      。何足救化
      ?何足與言?所以只尊仙佛正法
      ,爲(wèi)我自悟師而已矣
      。我又爲(wèi)有相知者憫,而淺説勸之
      。佛昔云:“人相竪,畜相橫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笔乐追?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每以橫相妄談佛法
      。語人曰:“我知佛,我是佛
      。”

      此亦妄人也已矣

      。甘爲(wèi)橫相
      ,又何難焉?今而後談佛者
      ,請先改汝橫相爲(wèi)竪相,且遵佛説
      ,別作商量
      。庶免空勞妄談
      ,虛度一世

      借令百劫、百年

      ,生一聖真,將何入悟

      言此論若不出世

      ,倘有真修者不知如何修仙
      ,不知如何修佛
      ,故無趨向處
      。亦不知學(xué)何者爲(wèi)學(xué),行何者爲(wèi)行

      所以得聖真於學(xué)者

      ,必由此論

      及有此《直論》并《仙佛合宗語錄》出世

      ,若有一人精究此論及錄
      ,便見得此人是有志於此者
      。與論合志,即爲(wèi)學(xué)此道之聖真
      ,不究者,則其志不學(xué)此
      ,終於凡夫輪轉(zhuǎn)而已。

      得聖真於師者

      ,亦必由此論

      誦詩讀書而尚論古人者,固有人

      。誦此論而尋覓論此之人者
      ,亦有人
      。未誦此論而尋覓已誦此論者
      ,亦必有人

      能覓此人

      ,豈不得遇此人而得遇此道?故曰求師必由於明此論
      ,所以張紫陽真人作《悟真篇》以訪友,果得石杏林爲(wèi)之徒
      。其勝於奔走四大部訪師友者,不萬萬分便益哉

      故鐘離云:“吾之求人

      ,甚於人之求我?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p>

      古云:“弟子尋師易,師尋弟子難

      。”蓋弟子以初學(xué)之無知
      ,故不知所遇之人有道無道
      ,而拜之故易。師之有道者
      ,嚴(yán)奉天誡,必選擇同德同志
      ,祖父善門。一不全不足
      ,非弟子
      ,故尋之難。

      昔鐘離往九江府德化縣度縣宰呂純陽

      ,又鐘呂往甘河鎮(zhèn)度宋徽欽時(shí)領(lǐng)兵校尉阻重陽
      ,又鐘呂往燕國度丞相劉海蟾,又虎皮座張真人行至六安州馬神廟
      ,召盧江縣之李虛庵而度之,又昔世尊往榆羅厥叉國度迦葉者
      ,皆是師急於求人之案。

      人不及於求我

      ,我不及於求人

      世界如許大,學(xué)者相隔如許遠(yuǎn)

      ,誰知我而求?抑誰知我而能求
      ?由我非方外之士游遍四方者,亦非如所謂唐朝呂洞賓至今猶在尋人度者
      ,亦非如世尊自謂行化時(shí)至
      ,乃行而化之
      ,至度一萬八千九十四國人者
      ,不過隱處一小小道隱齋而已。不及求人
      ,所以亦不得爲(wèi)聖真學(xué)者之所遇。

      乃以一筆救天下後世迷

      唯成書可以代面命

      ,雖遍天下
      ,儘後世,凡有見者
      ,皆可救其迷惑。

      然而迷自軒轅氏御女保生之術(shù)一倡

      軒轅者

      ,君天下者,忌嗣子之少
      ,故用後宮之多
      ,媱姤之多,必不可不節(jié)慾
      。後世學(xué)者,豈可以節(jié)慾之人事
      ,而遂誤指爲(wèi)長生不死神通之仙道乎

      而真?zhèn)螤幫舅那юN年矣

      仙道是出世間法

      ,真也
      。御女術(shù)是在世間法而非仙
      ,偽也。本不同者
      。凡學(xué)仙聖真,既有大志
      、有聖德
      ,必不可學(xué)御女以招天誅
      。凡學(xué)御女者
      ,輕縱媱樂,壞女子之身
      ,喪女子之恥,志極卑污
      ,敗仙佛根基種子
      。天律嚴(yán)密
      ,又豈容於談道

      真者幸有天降真?zhèn)鞫飨煞穑?/p>

      漢之張道陵、葛玄仙翁

      、寇謙之
      、子吉,皆太上降下而傳
      。北漢時(shí)之鐘離正陽,乃東華帝君之降傳
      。唐之純陽呂翁
      ,乃鐘離之降傳
      。宋之王重陽
      、燕之劉海蟾
      ,乃鐘呂二真人之降傳
      。世尊佛,乃阿私陀仙之降傳

      故《法華經(jīng)》佛云:“昔者仙人授佛妙法,如來因之遂致成佛”是也

      。所以伍子言:“非仙不能度仙
      ,非佛不能度佛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贝艘嗥泼灾徽h也。

      偽者自愈熾説

      ,徧天下而迷人。

      熾説者建立各種門戶

      ,曰三峯採戰(zhàn)者
      、曰小採補(bǔ)者、大採補(bǔ)者
      、曰童男童女開關(guān)補(bǔ)氣者
      、曰對爐者、曰入爐者
      、不入爐者
      ,千種媱穢無恥
      。以之爲(wèi)世事用
      ,尚甚可恥,又安可妄誑人曰道乎?

      所以道隱齋評之曰:“常見人猿與陰者聚

      ,則撫弄其二物
      ,豈可以衣冠人物、有禮義廉恥者而如之乎
      ?”又評之曰:“蠢動如蚊蛾虱類
      ,人共見其不學(xué)而能相姤。豈有不蠢如人
      ,反不如之而學(xué)人爲(wèi)姤乎
      ?以速死喪命之事,而愚弄人曰接命不死
      ,其迷於自愚
      ,又迷於邪説之誑如此。予請諸人破迷改過
      ,且自安生保見在之福
      。”

      以此大迷之世

      ,而論説之宜直、宜淺
      ,其可少乎哉?洩論説之功
      ,豈不大哉

      泄萬古聖真密旨天機(jī),書之徧與凡夫言

      ,固有罪矣。但後來聖真
      ,得明道於論説之所洩
      ,豈不是此莫大之功乎

      然洩道未必?zé)o幹於天罪

      ,敢望曰天不之罪而故意冒干之耶?即此一點(diǎn)破家學(xué)道
      、慈心救世之爲(wèi)功
      ,抑可贖罪哉?得悟於天下後世劫
      ,獨(dú)超出大迷而爲(wèi)聖
      、爲(wèi)真者,又可無此洩道功之報(bào)哉?

      後來聖真得明正道於論説

      ,不被邪説坑陷而竟成聖
      、成真
      ,亦當(dāng)報(bào)今洩道之功

      見此者幸毋謂我一見是書,已盡見其道

      。見之固易,而生易見之心
      ,靡不亦自輕易視其性命

      書成道之初跡耳

      ,道之精真者曰理
      ,道之實(shí)行者曰事。理可以書求
      ,事未可盡以書行
      。必要真誠參師學(xué)道。凡未得師者
      ,以此書考尋正門爲(wèi)引進(jìn)
      ,即此以爲(wèi)引進(jìn)師也
      。已得師傳者
      ,以此書印證是否,而爲(wèi)信受奉行

      此即是印證師也

      。若不求真師救度,專向書文上誦章句
      ,偶見一斑,妄稱全豹
      ,愚謂只可言悟書
      ,不可言悟性
      、悟道
      。由懷易見之心,不識爲(wèi)難遇難聞之天寶
      ,則其輕易視性命而喪失者
      ,將必不免矣。

      毋謂我一見書

      ,便見此道實(shí)可易行
      ,正遂我畏難之心
      。即此易行而易行之,自執(zhí)善悟不求師
      ,而按圖索駿,焉能了悟到至玄至妙之真實(shí)處而修證性命

      書固載道

      ,正欲使人明道而淺直之
      。古云:“得訣歸來好看書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比粝鹊谜鎺熣嬖E
      ,則見書真可盡見道,真知易行
      。若謂不必求師,道已了然
      ,盡見易行
      ,古云:“差毫髪,不成丹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笨蛛y悟透,亦不免依然失性命也

      古云:“性由自悟,或可因書

      。命要師傳
      ,必經(jīng)口耳?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眲t信之真而行之勇,此我今所望於後聖後真也
      。故又誡之曰:毋輕忽爲(wèi)易

      尤毋謂盜此爲(wèi)説,言可應(yīng)世

      ,理可驚人
      ,足以師任之於己
      ,以徒視乎其人
      。有此誑人之心爲(wèi)障、爲(wèi)礙
      ,恥於低頭實(shí)學(xué),竟不自悟
      、自修
      、自證
      ,而亦不免於失性命

      有等人,不真實(shí)參師學(xué)道

      ,唯見此書一遍,念幾句
      ,誑人曰:“我盡得傳某人道矣
      ,我今足爲(wèi)諸人之師,諸人只可爲(wèi)我之徒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p>

      言至於此

      。即《楞嚴(yán)經(jīng)》所云:未得謂得
      ,是爲(wèi)入魔。故必害己德而墮爲(wèi)魔民
      。昨有一人,即如此誡之説
      ,見此未注舊稿
      ,徧語人曰,我全得某人所傳仙道之妙
      。斯言也
      ,非贊揚(yáng)
      ,實(shí)貶詞也
      。一則以忽仙道之爲(wèi)易
      ,一則以增己學(xué)之爲(wèi)博
      。不謂染指吞海
      ,曰海盡吞矣,而可乎

      以芥殼量海,曰海盡量矣

      ,而可乎
      ?作是言者
      ,可謂無正心,無大志
      。又一人在金陵媱惡無度
      ,冒稱爲(wèi)我虎皮張真人門下人。不知張門先戒絕媱事媱念爲(wèi)初功
      ,彼何必自投清凈門
      ,討個(gè)擯斥爲(wèi)哉?

      於是三者能不肯犯

      即上三條誡詞也

      誠心參悟,即《直論》以究仙理

      ,徵《直論》以印師傳,真修實(shí)悟
      。證聖證真
      ,斯不負(fù)我染筆時(shí)一字一泣

      當(dāng)論時(shí)

      ,欲不直
      ,奈何今世正道已盡絕
      ,恐無益於救正
      ,不得不爲(wèi)仙佛宣明正法
      。欲直論
      ,天則有譴而不敢言
      。終必直之而冒譴
      ,故一泣。我自癸巳至壬子
      ,二十年參師護(hù)師,賣田舍
      ,破家計(jì)
      ,苦心苦行而得悟

      後之參師者未必能得年之久

      ,未必有可賣可破之家而可得,故一泣
      。人以一見論而即知,我以多年苦而輕洩
      。我以自苦代人之苦
      ,我以所賣所破代人之以賣以破
      ,故一泣
      。又或有人或有可費(fèi)之資,而不學(xué)真仙道者
      ,徒費(fèi)耳。

      雖費(fèi)而不求明如何修命得命之證

      ,如何修性得性之證
      ,泛然無著者
      ,徒費(fèi)耳
      。雖費(fèi)而不苦心志、苦功行
      ,以求必悟必成者,徒費(fèi)耳
      。故一泣
      。我又爲(wèi)衆(zhòng)言此以勸誡之

      爲(wèi)終天地劫運(yùn)之聖真直而論

      泣而論者

      ,既爲(wèi)參難洩易而割捨天機(jī)
      ,又爲(wèi)世界既絕仙佛正道
      ,愈傳愈假,我獨(dú)得悟
      ,又焉敢不爲(wèi)仙佛正道留一線之真耶?令世世聖真
      ,得所考據(jù)而爲(wèi)師資矣

      將流行於天地之終

      ,而度盡仙佛種子
      ,爲(wèi)聖爲(wèi)真、成仙成佛之心也歟

      今世皆好房術(shù)媱慾

      ,而仙佛正道則絕盡媱慾
      ,心反正道。雖見之亦不能救正
      ,間或有從救而不足。必成書流行以終天地
      ,則盡未來之仙佛皆得普度
      ,是我繼諸仙翁救世度人
      ,立三千功行爲(wèi)自修而已矣
      。即純陽翁所謂度盡衆(zhòng)生
      ,世尊佛及地藏菩薩亦謂度盡衆(zhòng)生
      ,言自利利人之果。唯如是
      ,而後圓滿。

      《天仙正理直論增注》後跋終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daojia/157627.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

      ,注重分享
      ,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shí)真實(shí)出處,未能及時(shí)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
      ,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
      ,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
      ,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cuò)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
      ,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
      ,情況屬實(shí)
      ,我們會第一時(shí)間予以刪除
      ,并同時(shí)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guān)文章
      你的福報(bào)
      ,藏著承負(fù)。
      《太上感應(yīng)篇》里說:“見人之得
      。如己之得。見人之失
      。如己之失
      。不彰人短。不炫己長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笨匆妱e人的過失,就如同看見自己的過失一樣
      【炁體源流】|短摘匯宗|有爲(wèi)無爲(wèi)
      有爲(wèi)無爲(wèi)(摘自《伍柳仙宗?慧命經(jīng)?集説慧命經(jīng)第九》)大藏之教
      ,有權(quán)法
      ,有實(shí)法,有無爲(wèi)法
      ,有有爲(wèi)法,豈可一概論之
      !無爲(wèi)者是養(yǎng)道胎面壁後半之法
      ,有爲(wèi)者即凝集和合修慧命前半之法,有憑有據(jù)
      ,乃先天意炁之妙用
      胎息:一種極為特殊的吐納方法
      判斷一門功派體系是否圓滿
      ,有許多客觀標(biāo)準(zhǔn)。一般說來
      ,缺乏吐納訓(xùn)練的功法往往是不太理想
      ,不太圓滿的。這當(dāng)然不能一概而論
      ,但吐納的價(jià)值確實(shí)非同尋常
      。其根本原因是:在“身法”與“心法”之間,“息法”處于中間過渡狀態(tài)
      站樁
      、打坐適合共修
      站樁也是一種修行方法,歷史很悠久
      ,尤其是在武學(xué)方面
      ,樁功的作用已經(jīng)得到了公認(rèn)
      ,站樁在薌翁的意拳中得到了重大發(fā)展
      ,而渾圓功宗師王安平先生亦曾是意拳門人,苦習(xí)意拳多年
      ,后其更是進(jìn)一步將站樁作為修道之法
      ,并開創(chuàng)渾圓功
      。而很多人對樁功的武學(xué)作用不懷疑
      ,對樁功是修道之法質(zhì)疑者有,不屑者有
      。像很多人一樣
      ,多年前
      2024-01-07
      站樁<div   id=、打坐適合共修" onerror="nofind(this)" >
      張至順真人乾元觀開示|五個(gè)火球|文字版
      靈官爺衪的有腳踏風(fēng)火輪,跟你們說打坐
      ,先開始往腳心里走一走,我都練過
      ,開始像有螞蟻朝那個(gè)地方拱
      ,然后越拱越大,越拱越大,他然后有一個(gè)火球有這么大
      ,你朝那一走
      ,那個(gè)砰砰砰
      ,祂打
      。等你什么時(shí)候成了道,這兩個(gè)火球從上邊一直地打到太空
      ,合到一起
      ,一下子加入你那個(gè)道胎里頭
      ,你修道
      ,成了道,有道胎嘛
      ,是不是啊
      2024-01-23
      張至順真人乾元觀開示|五個(gè)火球|文字版
      追憶張至順真人|炁體源流|清靜元君坤元真經(jīng)
      孫不二祖師爾時(shí)元君在華陽洞天
      ,與諸天延那仙姑
      、十二溪女,説坤元妙經(jīng)曰:「天陽地陰
      ,天動地靜。乾行坤順
      ,元享利貞
      。乾道成男,坤道成女
      。獨(dú)陰不長
      ,獨(dú)陽不生。剛?cè)岬闷渲杏?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水火始能既?jì)。孕生萬物
      ,蓋載蒼生
      ,慈忍無爭,敬順輔相
      。是故居母道之仁
      ,爲(wèi)後元之配
      ,致功論化
      ,其道一焉
      。自辟乾闔坤以來,有聖母
      ,有后土
      2024-02-02
      追憶張至順真人|炁體源流|清靜元君坤元真經(jī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