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喜,字文公
,號文始先生
,曾任周朝大夫,后轉任函谷關關令將軍
。其著有《關尹子》九卷
,又稱《文始真經》,傳承關尹子思想的道家門派為文始派
,又稱
隱仙派 ,以養(yǎng)性為宗,主張以神御炁
,是一種直指大道的頓修法
。文始派是非常古老的道家門派,后世被歸入道家正一派中
,至今仍有傳承
。
《莊子·天下篇》敘古之道術,以老子與關尹子并述
。道教中稱尹喜為文始真人《歷世真仙體道通鑒》記載了尹喜受《
道德經》的經過:“周康王時尹喜為大夫
,后仰觀乾坤之氣象,寂心精思以求道
。一天
,觀看到東方紫氣西邁顯瑞,預知有圣人將要出關
,求為函谷關令
。遇得老子,拜為師
,請求至道
,老子遂著成《道》《德》五千言授與尹喜
,喜欣爭持誦,奉行道成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p>

“紫氣東來”喻指祥瑞,這個典故就源出于尹喜
。尹喜在任函谷關令時
,一日見紫氣從東方而來,知有圣人將要過關
,不久果見老子騎青牛而來
,尹喜久慕老子的淵博學識,親迎老子行弟子禮
,后稱病辭官
,隨老子西行至他的故鄉(xiāng)秦州伯陽,老子在伯陽龍山上筑庵講道
,并在此寫下《道德經》五千言
,留下了道家最寶貴的經典遺產。尹喜也在跟隨老子學道中
,深得其中奧妙
,開創(chuàng)了先秦百家重要的道家流派文始派。
老子在寫完《道德經》后
,不久即西行
,司馬遷記載“莫知其所終”。后世有“老子化胡”說
,說老子西入天竺化身為佛陀
,教化胡人開創(chuàng)佛教,有道教徒據(jù)此寫下《老子化胡經》
,也有說“老子化胡”最初并非出自道教
,而是佛教在初入中土時,以此說來推廣佛教
,無論原因如何
,經過近兩千年的交流融匯,儒釋道以其不同的功用
,以及包容與和諧
,已經成為中華文化的核心元素。
樓觀臺
,位于秦嶺北麓的陜西省周至縣境內
,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
。相傳周大夫
、函谷關令尹喜在此“結草為樓,以觀天象”
,故得名為“樓觀”
。樓觀道為早期道教派別之一。形成于北朝北魏時期
,流傳至隋唐間
。 樓觀道尊尹喜為祖師。傳說尹喜任函谷關令期間
,一次在觀察天象時
,發(fā)現(xiàn)從東方飄來一團紫氣,他意識到將有偉大的人物到來
。不久
,果然看見老子(太上老君化身)騎著青色的牛經過這里。太上老君是道家之祖
,在母腹七十余年
,方得降生,他精氣充滿
,善于采陰補陽
,百戰(zhàn)百勝。見關吏尹喜
,豐姿可愛
,與之留戀,傳他方術修煉
,竟成白日飛升
。因此道家和婦人交媾為伏陰,與童子淫狎為朝陽
。
文始派源于樓觀
據(jù)《三豐集?道派考》 記:老子一傳尹文始
,再傳麻衣,三傳希夷
,四傳火龍
,五傳
張三豐。文始派是以關尹子為始祖
,西漢劉向《列仙傳》中云:關令尹喜者
,周大夫也。善內學
,常服精華
,隱德修行。時人莫知老子西游,喜先見其炁
,知有真人當過
。物色而遮之,果得老子
。老子亦知其奇
,為著書授之。后與老子俱游
,流沙化明
,服苣勝實,莫知其所終
。尹喜亦自著書九篇
,號曰關令子。 蕭天石《簡列修真必參書目》列文始派必修書目:關尹子
、文始真經
、仙學真詮、文始大道抉微
、修真隱訣
、通玄真經、文子纘義
、文始經玄義
。
尹喜曾任涵谷關關令,在此老子應其所求
,著書上下篇
,以道德五千言授之?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稓v世真仙體道通鑒》記述尹喜受《道德經》后
,「乃于草樓清齋屏絕人事,三年之內修煉俱畢
。心凝形釋
,無有饑渴,不畏寒暑
。窮數(shù)達變之微
,形一神萬之旨,悉臻其妙
。乃自著書九篇
,號關尹子?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购笫婪Q為《文始真經》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段氖颊娼洝芬蕴摕o為本,以養(yǎng)性為宗
。虛則無相
,無則無執(zhí),故能極博大
,而又極高明
。養(yǎng)性貴神
,養(yǎng)形貴氣
,養(yǎng)命貴精,而養(yǎng)心則莫過于清靜虛無
,精氣合一
,心性合一,形合一
,則自然頓超圣域
。
尹喜的哲學思想及戒律觀基本上是沿著老子的學說方向發(fā)展的,他繼續(xù)追求個性自由的“清靜無為”。尹喜十分重視道德修養(yǎng)
,謹慎行事:“言美則響美,言惡則響惡
,身長則影長
,身短則影短?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币矠槿耸智灏祝骸叭藧畚?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我必愛之;人惡我
,我必惡之
。”“存亡興廢而非由此道者
,未之有也
。”尹喜的愛人
,是順應人類自然之本性
,不要人為地去愛,也不要強求別人愛我
。不要以自己的主觀意愿去改造這個世界
,要順應自然,合乎自然:“同焉者和
,得焉者失
,未嘗先人
,而嘗隨人?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span>
關尹的思想主旨,《呂氏春秋》“不二篇”說“關尹貴清”,“貴清”二字點明了關尹思想的特質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肚f子》“天下篇”是這樣描述關尹的思想的: 以無、道為精
,以外物為粗
,知足守分,清廉虛淡
,不為物累
,精神獨立。關尹
、老聃愛悅這種思想
。關尹說:成功不自居,將功勞歸于外物的自化
,這是修身的方法
。無為而任物自化,使外物的形狀各自彰顯
。動若水流
,靜如懸鏡,心機如響應聲
,動靜無心
,隨任變化?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秀彼茊适б磺?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寂然似清虛無為,得到了就像失去了
。不居人之先
,常居人之后。
《列子》“黃帝篇”記載了列子與關尹的對話 。列子問關尹:“至人潛入水中行走不溺斃
,蹈于火中不燒灼,走在萬仞高崖之上也不害怕
,請問這是什么原因?”關尹說:“這是守持了純氣
,并不是靠的智巧勇敢精神?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span>
晉人張湛注解說:“至純至真就是我的性分 ,不是求之于外界
,慎守純真的性分而不失掉,外物就不能侵害
,豈是靠智計勇敢而涉身險地呢
。”
上述關尹的思想 ,都體現(xiàn)了“貴清”二字
。什么是“清”?“清”即是清凈、清靜
,在道家的語匯里
,清和凈、靜是可以通用的
。動若水流
,靜如懸鏡
,清虛無為
,萬品無滯不染于鏡心,抱樸守真
,都體現(xiàn)了“貴清”而尚凈
、靜的思想。關尹子的貴清思想對中華清概念的形成有重要影響
。
〈四符篇〉云:“以我之精合天地萬物之精
,譬如萬水可合為一水;以我之神合天地萬物之神
,譬如萬火可合為一火
;以我之魄合天地萬物之魄,譬如金之為物
,可合異金而镕之為一金
;以我之魂合天地萬物之魂,譬如木之為物
,可接異木而生之為一木
,則天地萬物皆吾精、吾神
、吾魄
、吾魂。此即后世玄門所盛稱文始派丹法之最高指導原則
。
《樓觀本起傳》云:樓觀者
,昔周康王大夫關令尹喜之故宅也。以結草為樓
,觀星望氣
,因以名樓觀
。此宮觀所自始也,問道授經
,此大教所由興也
。是以古仙哲后,景行高真
,仰道德為生化之源
,宗神仙為立教之本;尋眾妙之軌躅
,慕重玄之指歸
。故周穆西巡,秦皇東獵
,并回轅枉道
,親禮真宗。始皇建廟于樓南
,漢武立宮于觀北
。晉宋謁板,于今尚在
。秦漢廟戶
,相繼不絕?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痘煸ゼo》謂秦始皇二十八年
,于樓觀之南建清廟以祀老子;漢武帝為老子造祠樓觀之北
。元朱象先《終南山說經臺歷代真仙碑記》說:樓觀為天下道林張本之地
。自文始上仙之后,登真之士
,無世無之
。樓觀道派傳承約略如下:
1. 尹軌……少常聞其遠祖尹喜,以周康王昭王之時居草樓
,遇老君與說經
,其后周穆王再修樓觀以待有道之士,公度遂居樓觀焉
。自云喜數(shù)來與相見
,授以道要,由是能坐在立亡變化之事
。
2. 杜沖字玄逸鎬京人也
,以周昭王丁巳年,聞文始先生登眞
,乃于茲靈宅棲玄學學道……后穆王聞之為修觀建祠
,置沖為道士焉
。
3. 彭宗西周彭城人,字法先
,周穆王時招英賢真人
,遂應聘而至。年二十
,師事太極真人杜沖
,受授雌一之道。
4. 太清眞人宋倫
,字徳玄
,洛陽人也。以厲王甲辰歲入道
,于是凝心寢景
,抱一沖和,不交人事
,日誦五千文數(shù)遍
,服黃精白術,積二十余年乃密感老君
。 《混元圣紀》:周厲王廿一年
,老君降于樓觀,授道士宋倫以中景之道
,通真之經,并靈飛六甲素奏丹符
。
5. 姚坦?jié)撔男T
,淡泊高抗,餐味昧道
,存神敏尚
。隱居幽岳,潛修道術
。后尊玄洲真人
,主司白水宮。
6. 周亮曾師事姚仙君(姚坦)
,賜受“八素真人”法號
,受授五千文及《八素真經》,通《易》學
。
7. 尹澄字初默
,號尹林子。修道于樓觀
,清齋誦經
,不雜人事
。秦始皇聞其神異,屢詔不就
。
8. 王探西漢太原人
,字養(yǎng)伯,又字采
。仕漢為中常侍中郎
,深窮道本。因呂后專權
,乃隱居南山樓觀臺
。遇趙先生授以黃庭內修之訣,以及澤瀉丸方
,修煉道法
。又遇西靈子都授以藏景錄形之道。 于漢武帝元朔六年(前123)得道升仙
。
9. 李翼字中輔
,幼希慕玄門。漢武帝依觀建望仙宮
,增置道員
,李翼應選入道。后遇太和真人
,攜歸杜陽宮
,令師事王仙君。后云游山川
,出入無恒
。
10. 封衡東漢時隴西人,字君達
,號封子
。幼好道術,通老莊之學
。修煉辟谷術
,服食黃連、白術
,延年不饑
。后入鳥獸山,遇仙人魯女生
,授以還丹訣及《五岳真形圖》
,騎青牛周游天下,人稱青牛道士。 漢末有青牛道士封君達以(冠軍丸亦名武威丸)傳安定皇甫隆
。
11. 張皓東漢安帝時汝南人
,字文明(一作之明)。永初年間(107—113)下詔選逸人為道士
,年二十
,即與入選。師事封衡
,付授空炁金胎之道
、青要紫書、金根上經
,以及神丹半兩
,遂入赤城山服丹修道。行之數(shù)年
,耳能徹聽
,目能洞視,變化莫測
。
12. 道士梁諶者
,字考成,京兆扶風人也……大魏元帝咸熙初
,事鄭法師于樓觀
,時年十七。 《列仙全傳》:初事鄭法師于樓觀
,晉恵帝永興二年老君命真人尹軌降于樓觀
,授以煉氣隠形之法,及水石還丹術
,諶乃隠于終南山
,丹成能飛行變化。
13. 王嘉字子年
,隴西安陽人也……隠于東陽谷,鑿崖穴居
,弟子受業(yè)者數(shù)百人
,亦皆穴處。石季龍之末棄其徒眾至長安
,潛隠于終南山
,結庵廬而止,門人聞而復隨之
,乃遷于倒獸山
。苻堅累征不起,公侯已下咸躬往參詣
,好尚之士無不師宗之
。
14. 孫徹字仲宣
,不知何許人……前趙初光中師事王先生,方十八歲
。
15. 馬儉字符約
,扶風人,博通經史
,苻秦甘露中從孫徹學道
,隸道士籍于樓觀,授五符真文
、斷谷服水
、行氣導引,遂役使萬靈
,制御羣邪
。姚萇聞而異之,往召不至
。
16. 道士尹通者
,字靈鑒,真人軌之后……時天下寇難縱橫
,通履艱危
,冒驚險而至樓觀,年二十六
。后魏太武始光初(424-428)事馬儉法師
,服勤歷年,方授真人秘韞
,玉字金書
。時有侄法興及牛文侯、王道義與其徒七人繼踵而來
,共希靈跡
,故仙風真教自此復彰。
17. A道士牛文侯
,隴西人也
。性識穎拔,學洞古今
,尤深于莊老
。至于天文、地理
,無微不綜
。又善誨人,隨其性,導以忠孝
,其勸戒則示罪福之理
,其威禁則以符箓之科,由是法教重興
。
B道士張法樂者
,南陽人,幼而學道……托跡樓觀
,事尹起法師
,竭誠致力于左右,積有歲月
,感其勤苦
,遂付道要……遂尋幽訪奇,卜居于耿谷之西
。衣弊茹蔬
,謝絕人事,日誦五千文
,及修雌一之道
,煉形養(yǎng)炁,抱一守真
,凡三十載
。
18. 正懿先生陳寶熾,穎川人也
。后魏孝文太和十八年(494)
,隸籍樓觀,事法師王道義
,未幾羽化
,遂游華陰,復遇陸景真人
,授秘法而歸
。
19. A王延字子元,扶風人也
。西魏孝文帝大統(tǒng)三年(537)丁已入道
,師正懿先生陳寶熾。至十八
,肆業(yè)于樓觀,與真人李順與(興)相友善
。未幾
,訪華山云臺觀,復師焦曠真人,授三洞秘訣真經
。
B道士李順興……年十一與道士籍……正懿乃為立壇
,授五千文及黃庭經。
C道士侯楷字法先
,年十四力究經典
,尤精老莊之學,趣向孤高
,不畢婚宦
,遂就學于正懿先生。卜居于寒谷
,行三奔術
,誦《大洞經》及《三皇內文》劾召之法。
20. 法師嚴達字道通
,扶風人也
。自髫齔已有方外志,每得一花一果
,輒羞獻于像前
,樓觀侯法師見而器之。后魏明元帝永興中入道
,年始二十……周武帝建德中(574)
,詔法師及王延于便殿……上嘉其對……特為法師建通道觀于田谷之左,復選樓觀之士十人
,俾共弘真教
。 遂與王延、蘇道標
、程法明
、周化生、王真微
、史道樂
、于長文、張法成
、伏道崇等十人
,以道術相忘,同乎出處
,世號曰“田谷十老”
。
21. A巨法師名國珍,武功人
。性淳厚
,好神仙學
,年三十,斷俗緣而事游法師于樓觀
,時隋文帝仁壽之四年也(604)
。
B法師岐暉,字平定
,京兆人也
。周武帝太和五年(570)入道,未幾
,會武帝沙汰釋老之徒
,因復流俗。 至隋
,道法重興
,時年二十六,景行之心愈固
,遂事蘇法師(蘇道標)于通道觀
。
C法師于章字長文,扶風人
,年七歲
,父母教讀孝經,數(shù)日乃曰聞有道德經
,意愿習誦
,父母異之,隨其所好
,令習于侯法師
。…法師為開三洞眾真要法
,倒筴相付
。
22. 尹文操字景先。少習儒業(yè)
,喜誦《老》
、《莊》及《孝經》。稍長
,精心奉事尹真人廟
,不近俗事。員半千《大唐故宗圣觀主銀青光祿大夫天水尹尊師碑》稱文操因讀《西升經》
、《靈寶經》等
,深悟玄理。師事周法師
。受授龜山策
、青羽隱法及紫云妙旨
。遂奉敕出家,配住宗圣觀
。著有《祛惑論》四卷、《消魔論》三十卷
、《樓觀先師傳》一卷
。又撰《玉緯經目》,著錄道經書七千二百余卷
。

尹喜與老子的故事
民間傳說一
老子和尹喜講經說法
。
相傳老子騎青牛云游天下,以傳講道家學說經國濟世
,向西域開化
。時任函谷關令的尹喜已知老子學識淵博,心藏大智
,便叮囑下屬為有形貌脫俗之人
,不得聽任其過關。自己還派人灑掃道路
,焚點香火
,恭候圣人到來。老子行至函谷關
,尹喜聞訊
,迎至家中,行弟子大禮
,再三叩拜
,敬請老子留下,但老子不肯
,之后尹喜便托病辭官
,隨老子一起西行,經關中
、越秦嶺
、沿渭水受盡千辛萬苦,行至他的故鄉(xiāng)秦州伯陽
。
老子和尹喜二人在伯陽龍山上筑庵講道
,一住便是好多年。老子日夜著書立德
,修行練功
,經常把自己的著述和所思所想講給尹喜。老子為了使其學說得以廣泛傳播
,將所著《道德經》授于尹喜
,獨自西行
,不知去向。尹喜銘記師父教誨
,虔心研讀《道德經》五千言
,能解其奧妙,釋其玄理
,又自著九簡
,名曰《關尹子》(即尹真人文始經九篇),既高深
,又廣大
,深得歷代文人所崇拜。此文以后成了道家經典之一
,收錄在《百子全書》之中
。
民間傳說二
司馬遷《史記》記述了一個故事:老子久住周都研究道德學問,后見周朝衰敗
,就離開周都
,到了函谷關,關令尹喜說:“您就要隱居了
,請勉為其難為我們寫本書吧”
。當時老子就寫了一本書,分上下篇
,闡述道德的內容
,共5000多字。這就是歷史上老子西度過函谷關留下《道德經》五千言的故事
。尹喜是春秋戰(zhàn)國時的道家學派代表人物之一
,后來,莊子稱他為“古之博大真人”
。
民間傳說三
尹喜出生于中國西北部甘肅省的天水
。傳說他的母親有一次午睡時,夢見天掉下來在自己周圍旋轉
,然后就懷孕了
。尹喜出生時,他們家的周圍一下開了許多蓮花
。尹喜是個很有學問的人
,對天文學特別精通。傳說他在西部邊界做地方官期間
,一次在觀察天象時
,發(fā)現(xiàn)從東方飄來一團紫氣,他意識到將有偉大的人物到來